教师只有修身立德,才能立德树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只有修身立德,才能立德树人
作者:邱敏蓉
来源:《教师·上》2019年第08期
摘要:教师立德树人应从自我做起,因为这是教师的角色、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和教育的对象决定的。教师修身立德需拥有教师“善”“公正”和“责任感”等教师德性,要在强化师德修养、进行师德反思和提高专业能力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修身立德;善;公正;责任感;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07 文章编号:1674-120X (2019)22-0121-0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这句话明确作为教师立德树人应从自我做起的基本道理。实际上,教师的教育特权思想蔓延,已严重违背和扭曲了这一道理。如学校草坪上的“羊肠小道”就是在教师的脚底下产生的。由于施工安全需要,施工单位封闭了从教学楼到教师宿舍的必经之路,如果不走草坪,就得绕路半圈,为了求得捷径,教师一边呵斥学生不得踩踏草坪,一边却从容悠然地翻过低矮的栅栏从“心存爱心,足护绿草”的警示牌边经过,绿草覆盖的草坪硬是被踩出“羊肠小道”。不少教师总是乐此不疲地教导学生认真读书、好好学习,但自己却不爱读书或找各种借口不读书,不学习,最终丧失了自我教育的欲望和能力。这难道不是一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还有诸多所谓的“差生”或“问题生”的形成,究其根源,也大都与教师对教育最基本道理的无知和漠视有关,最终出现教师对学生的不尊重导致学生对自己生命不尊重的现象。这些不自知的教师,已经严重缺失了对教育的敬畏、对自己德性的修养。试想,这些不修身立德的教师又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第一个针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既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又突出了师德的重要性,使修身立德成为教师基本要求。
(一)教师角色要求教师修身立德
教师角色灵活多变并富有创造力,教师是人类社会文化科学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中介和纽带,是对受教育者的心灵施加特定影响为其职责的人。因而社会期望教师成为理性的典范、道德准则的楷模、文化科学的权威、特定社会价值的维护者。在培养教师的师范院校中经常会看到“身正为范、德高为师”的校训,就是为了时刻提醒每一位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学生,必须要修身立德。“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中“传道”是其一,即鲁迅说的“教育是要立人。”从事教育的教师要先立己,这样才能胜任立人的工作。“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这突显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人格完善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的实施,打破了教师资格终身制,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注册的底线就是师德上有偏差的教师一律一票否决。
师德师风已成为衡量教师的第一标准,要成为教师就必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想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就应该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和角色意识,清楚自己“要有非凡的道德勇气和经得起考验的人格力量”,“要有足以感召学生的人格魅力”。教师这一角色和其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使教师修身立德成为必然。
(二)教育的对象要求教师修身立德
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小学生,天生就是敏感的发现者、观察者和模仿者,他们在接受教育、形成对价值的条件选择时,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进行新的经验建构,从而内化为自觉行为。如被教导的经验、师从榜样的经验和遵从规则的经验。其中,师从榜样在学生早期的道德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适当地教导和积极地纠正。教师如何把握合适的度,又如何让制定的规章制度是有效的,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同时提升自身修养和拥有积极的心态,以成为学生的好榜样。
教师德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既是教师人格特征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所以,教师修身立德的同时就拥有了“善”“公正”和“责任感”。
(一)教师“善”
教师“善”指的是对学生合理的共同利益的谋求、对教师责任与义务感毫不推卸的担当、对学生人格尊重和对学生发展负有高度的责任感。它“必定是给学生带来益处的行为”,它的实现“涉及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对学生的内心态度——内在动机”。当教师把善的动机和情感融入教育中,就是教师善行。拥有善行的教师就会尊重自己的职业,会用教师“善”去调控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用自己的良好行为影响学生,从而成为一名有着教师良心的人。因此,有德性的教师应在其职业道德、专业行为、习惯和信念中形成“善” 的意识。
(二)教师公正
“公正”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体系和组织规范的重要准则。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关键词,是“和谐”的保障。社会需要公正,教育也需要公正。而教育公正更需要教师公正。教师从教时表现出来的正直、质朴和公道的品质就是教师公正。它具体表现在教育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上的公正平等、正直无私、不偏袒、不偏心、对待每个学生一视同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全心全意
教育好学生。公正且有良心的教师,灵魂是高尚的,精神是纯洁的。反之,私心重、患得患失、精神境界不高的教师,会变得重利、偏私、不公正。因此,有德性的教师更需要公正无私。
(三)教师责任感
教師对自己职业角色的认同与承担就是教师责任感。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而今,道之广闻,业之专精,学生有惑却不愿解的教师还是存在。试想,当家长放心大胆地地把孩子托付给教师,而教师并未肩负起这一重担,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进行着灌输式的教学,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种不幸。因此,有德性的教师会先教育自己,让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高度职业责任感的人,尽心、尽力、尽责地去尊重爱护每个学生。
(一)强化师德修养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师德性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成为学生的方向,学生对教师的模仿,恰恰把教师的种种表现在现实中呈现出来。学生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因此,教师必须修身立德,提高教师德性修养,拥有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积极的态度、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性,努力“成为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的人,成为热爱人、理解人、善于研究人的人,成为深刻地了解社会与教育相关的一切,并对人类社会未来充满信心的人”。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有德性的教师在贡献自己的智慧、力量和生命的同时,自己也变得更加美好。
(二)进行师德反思
现代教育的主导思想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作为百年大计的教育是人类社会和文明得以健康发展的长远利益所在,却被不断变化的眼前利益所取代,使教育变得浮躁。“应试教育”使教育越来越像专业技术培训班,为了有个好工作而受教育的思想滋生,受这种思潮冲击的教师就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师德问题。他们缺乏事业心与进取心,缺乏热情与爱心,甚至物欲熏心,形象扭曲。面对这样的影响,教师应当反求诸己,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抵住不良思潮的影响。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有德性的教师总能在复杂而又日益扩展的教育教学任务中诚心诚意地追求教育意义,不知疲倦地为充实知识、提高能力和提升修养而奋斗,遇到不断变化的环境也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自我学习,尽可能地从教育过程中收获价值。这样的师德反思,能帮助教师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感和目的感,对自己做什么、怎么做有更清醒的意识。
(三)提高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