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总结
(完整word版)毛概讲义第四章
1、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1)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此时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2)经济上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占主导.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3)阶级构成上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
(4)文化上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同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不仅大量存在而且继续影响着广大群众。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建国后头三年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党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同时部分地、初步地开始社会主义的改造。
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完成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心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内容(1)总路线地提出(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概括起来是“一化三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工业化,一个是三大改造。
当时把工业化称为主体,把三大改造称为两翼。
2、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1)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3)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东南大学毛概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要点
东南大学毛概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要点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中介和桥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具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主要矛盾: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应的三个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就集中地表现为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外部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关于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毛泽东曾有两种不同的设想,即“将来突变论”和“现在渐变论”。
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提出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新的设想,即从现在开始要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等到10年或15年以后再采取突变的方式实现过渡。
2、过渡时期总路线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1953年6月,毛泽东第一次论述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同年12月形成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考研政治基础辅导之毛概第四章常考知识点精选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形态。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之前,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盾是⽆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盾。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条件下,在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都既存在着社会主义因素,⼜存在着包括资本主义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义因素。
诸如,在经济结构中,存在着私⼈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政治结构中,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个阶级参加国家政权的管理,在⽂化领域,存在着包括资产阶级思想在内的各种⾮⽆产阶级思想。
但是,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政治、⽂化领域⼜都处于领导地位,即经济上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领导地位,政治上⼯⼈阶级的领导地位,⽂化上⽆产阶级思想(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这些社会主义因素,保证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 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主要有两个:⼀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化⼯业有了⼀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商业采取保护的政策,使濒临危机的民族⼯商业得到新的发展,从⽽创造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物质基础,即⽣产⼒基础;⼆是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中,不仅有私⼈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更重要的是还有处于领导地位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它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起来的,这些先进⽣产⼒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条件主要表现在两个⽅⾯:⼀是先进的⽆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这是决定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政治⼒量;⼆是⼯⼈阶级领导的⼈民民主专政的各级政权的建⽴,这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保障。
20世纪50年代,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还有当时的国际环境的影响。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2. 合作社经济3.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4.个体经济5.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也有资本主义因素。
其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主要的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1949—1952年人民大众分为帝国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土地改革的完成,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土地革命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结论1.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即: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的设想,发展变化为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
初步的设想:1.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第一,关于过渡时间,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阶段,估计大约15年至20年时间。
第二,关于转变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企业国有化第三,关于过渡步骤和方式,毛泽东的提法是“全线进攻”,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方式是和平地和有代价地消灭资本主义。
∙从1949年到1952年,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我国工业生产总产值增长了145%,农业生产总产值增长了48.5%。
毛概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总结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第二节主要内容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征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征(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体现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1956)第二,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关系:领导阶级——工人阶级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第三,在文化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土地改革的完成,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土地革命完成后的主要矛盾是:国内;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国外: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土地改革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任务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思考:新民主主义社会必然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然而何时过渡?怎样过渡?(二)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特征第一,在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也就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这是我国过渡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转变的理论观点:1882年,马克思答复“各国是否都应该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问题时说:“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1、历史背景:P65〔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大众同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仍然是当①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②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
五种经济成份包括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成份的合作社经济、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三种:社会主义经济〔国营经济,国家的经济命脉,领导地位〕;个体经济〔比例上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
毛概第四章第一节
教育事业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教 育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谢谢
THANKS
02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HAPTER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生产力高度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更好地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经济 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
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群众利益 为中心,追求共同富裕,缩小 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 权利和自由,实现人民当家作 主,增强民主意识和参与度。
CHAPTER
政治建设
政治建设概述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和巩固 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推动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的发展。
政治协商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通过各民主党 派、无党派人士等参与政治协商,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的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通过选举产生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 权利。
毛概第四章第一节
目录
CONTENTS
•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01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CHAPTER
改造的必要性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生产效率低下,无法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法充 分发挥,需要将生产资料私有 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中国革命胜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 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成为社会主 义阵营的重要一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四章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改造 2、手工业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广东省中山县 农民在学习毛泽 东“ 关于农业合 作化问题 ” 的报 告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数据1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成就
年份
1949 1952 1957
工农业总 农业总产 工业总产
产值
值
值
466 326 140
810 461 349
1241 537 704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数据2 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同印度比较: “一五”期间,印度工业生产增长25%,农业生产增长 22.2%。中国工业总产值1957年比1952年增长102%;农 业总产值增长16.5%。 同发达国家比较: “一五”期间,中国工业发展速度大大高于资本主义 国家。1953年-1957年工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中国为 18%,美国为2.8%,英国4.1%。
可能性
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 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在搞社会主义方面,毛泽东 主席的最大功劳是将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 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我们最 成功的是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必然性
过去陈旧破烂 的矿厂景象。
只有实现社会 主义工业化, 国家才能独立 和富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必然性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第四章
三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但 它却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向社会主义社会逐步 过渡的一个特殊社会形态。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政 治、经济、阶级结构和社会矛盾等各个方面。 在这个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 既对立又统一于一体。社会主义因素已经居于领导 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两者在 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中逐步向社会主义过 渡。
1.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都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都有其发 展的内在必然性; 2.改造和改革的根本区别在于:改造是为了确立社 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而改革是为了促进社会 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两者之间存在前后相继、彼此关联的历史联系。 改革是对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不能因为改 造中存在的失误,而否认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 义。
入社手工业产值93%
93% 70 %
2.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指的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 运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把资 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 全民所有制。
每年给原工商业者5%的定息,共计10年
资方红利 (20.5%) 个人福利 费(15%)
• 3.人民公社保证了农村社会稳定。 • 社会保障、医疗保障 • 据世界银行的调查,仅设置“赤脚医生”一 项,就将中国的医护人员比率提高了一倍;人 民公社晚期每个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医疗护 理水平,在其他国家约需数百美元才能达到, 而实际上,公社社员的医疗开支人均只有7美 元.
人民公社的弊端
• 1.没有发展的增长。 • 1958-1982年,乡村总人口同期由5.53亿增 至8.04亿,增长约45%。 • 2. 以对户籍、粮食的垄断等为核心的城乡 隔绝的政策,把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人口 牢牢地框死在有限的耕地上。 • 3.高度集中体制下的分配和管理制度缺乏激 励机制。
毛中特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苏联基本上一步到位,直接建立合作社或集体 农庄。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 方法:说服教育、示范帮助; • 步骤: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 重视手工业本身的特点。
供销小组
• 由国营商业或供销合作社供给原料,包销产 品。开始脱离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供销轨道, 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 循序渐进、逐步过渡
1949-1953:发展互助组、试办初级农业生产 合作社 • 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自愿组
成,土地、耕畜和其他生产 资料仍属农民个人所有,但 在生产方面组织起来,互帮 互助; • 分临时性、季节性互助组和 常年性互助组;
图为农民在进行生产互助
• 农业合作化的最初过渡形式, 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赎买目的: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 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赎买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 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 部分利润。
赎买不是购买:因为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是工人无偿 劳动的积累,所以赎买的代价不由生产资料的 价值决定,而由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过程和实 际需要决定。
赎买办 法 “四马 分肥”
“定息”
“高薪”
图示:“四马分肥”
“定
息”:
按照核定的资本家私股的股额;付给资本家一定息率的 股息; 定息统一规定为年息5%,略高于当时的银行利息; 全国拥有定息的私方人员共114.2万人; 定息从1956年1月1日起计算,直至1962年12月31日,7 年不变。
•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新民主主义社
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提供了稳定的国 内政治环境。
2.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毛概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一:1956 年 4 月和 5 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毛泽东认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消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针。
三:毛泽东在1957 年 2 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3: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4 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5 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6: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7:关于科学和教育8: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1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3: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发展力量生产力。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毛概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总之,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 出,反映了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尽快消灭剥削,摆脱贫困,迅速 发展经济,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 愿望,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政府发放合作基金贷款 扶持贫农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 户的96.3%,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 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入社农户 96.3%
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
(3)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
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 方针。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 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 具体来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 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 步骤
三大改造
农 业
手 工 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简称“一化三改”
2.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 历史必然性 (1)必要性
第一,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过去陈旧破烂的矿厂景象
第二,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满足 工业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 要。
——贫雇农生产工具、资金严重不足(两极分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 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 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工业化
总路线
(2)典型示范
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一)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依据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的目的就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是“这个目的不是一下子可以实现的,这需 要一个相当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他还分析了过渡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特点,指 出:“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性”, “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就是资 本主义、小商品生产和共产主义。这些基本力量就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特别是农民)和无产阶 级”。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这些思想,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节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依据
同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三反”“五反”及其他一系列的社会改革运动以及经济建设工作、 文化教育工作、外交和国际活动、统一战线工作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中树立了 极高的威信,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政治热情,人民群众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有了普 遍认同。
毛泽东思想概论
目 录 CONTENTS
①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 ⑦ 政策和策略理论 ②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⑧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③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④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⑨ 党的建设理论 ⑩ 实事求是
⑤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⑥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⑪ 群众路线 ⑫ 独立自主
第二,不断增加的党和国家政权的威信以及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是重要政治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党不仅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 和政策发挥政治领导作用,还通过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使一大批有经验的、经过长期斗争考验的、 密切联系群众的干部和广大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在地方 的反动统治被摧毁,党和国家政权组织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起来。
毛概理论知识点(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
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两本著作中:(1)《论十大关系》,这是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毛泽东从批评体制的弊端入手,初步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2、建国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转变。
中共“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设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毛泽东指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
具体而言: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于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等等。
所有这些方针,都是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一总方针的具体化。
毛概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五)社会主义改造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围绕发展
生产力这个中心。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根本的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造是手段, 而不是目的,变革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生 产力的发展。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 心,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最根本的一条经验。
第四章
重点: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 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 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也是三大改造的重 点。
பைடு நூலகம்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社会 主义改造
概
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 始。新中国成立后仅3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 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 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新 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历史条件。 1953年6月,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总 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于1956年底成功地完成了生 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进入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 划时代的历史性巨变,指导这一社会变革实践的社 会主义改造理论,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 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 第二、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到1953年12月,全国参加互助合作组织的农户共4790多万 户,占总农户的43%;1954年春,全国已有初级社9.5万 个,到1955年4月,发展到67万个;到1955年秋,全国已 有高级社500多个,入社农户4万多户。1956年底,入社农 户11782.9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农业合作化在 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 第三、改造完成时间: 1956年底,基本完成。
毛特概述总结笔记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既头三年,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党和人民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主要措施:抗美援朝、新解放区的土改、镇压反革命、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三反、五反”、整党运动2、第二阶段(后四年。
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国内主要矛盾:在新解放区土改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后,已转化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党和人民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
主要措施:在前一阶段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初步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比较稳妥地推进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1、担负着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即反帝反封的任务;2、在经济上,是多种经济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即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包括私人资本主义、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合作社经济并存的经济制度;3、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政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的人民民主专政;4、在文化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5、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里,一些措施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关系(三)、新中国面临的困难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中南、西南、华东一些地方以及沿海岛屿顽抗,国民党大批特务、土匪也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经济上: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状态,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方针,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主要内容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征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征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体现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1956)
第二,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
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关系:
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
第三,在文化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土地改革的完成,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土地革命完成后的主要矛盾是:
国内;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国外: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土地改革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任务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思考:新民主主义社会必然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然而何时过渡?怎样过渡?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特征
第一,在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
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三改”是两翼
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方面,就当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却又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来说,在土地改革以后,由于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农业生产在一个时期内有过相当大的发展,但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作物迅速增长的需求,(同时,个体经济自发发展必然导致两极分化,)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而且在私营企业和国家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在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以及私营企业内部资本家与职工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农业合作化必须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掌握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3年底以前,主要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第二阶段从1954年到1955年下半年,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阶段从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底,由于对所谓“右倾机会主义”的批判,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步伐加快,进入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些由互助组直接转为高级社。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步骤:
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问题:为什么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而不是暴力没收?
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同官僚资产阶级不同,在民主革命时期,它既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妥协性的一面。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资产阶级仍然具有两面性。
它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他们在拥护工人阶级领导、抗美援朝、土改、镇反、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宣传等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
2.我国经济落后,需要尽可能地利用民族资本,以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之分。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工业)、经销代销(商业)等.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在1953年以前,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第二步是从1954年到1955年夏,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步是从1955年秋到1956年,主要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进行和平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失误和偏差
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
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社会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经济上:中国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上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政治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帝国主义被清除出中国大陆;官僚资产阶级已经在中国内地被消灭;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民族资产阶级分子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时候?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选择了社会主义?
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5.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何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