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识别与防治

合集下载

棉花黄萎病与枯萎病的发病区别及综合防治

棉花黄萎病与枯萎病的发病区别及综合防治

棉花黄萎病与枯萎病的发病区别及综合防治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棉花黄萎病与枯萎病的发病区别及综合防治1. 引言棉花生产中,黄萎病与枯萎病是两种常见的病害,它们虽然表现出相似的枯萎症状,但其病因、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有所不同。

棉花黄萎病调查

棉花黄萎病调查

棉花黄萎病普查技术和方法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两种毁灭性的棉花病害, 严重地威胁棉花生产。

这两种病菌一经侵入, 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并随种子远距离传播。

目前, 还缺乏经济有效的防治办法和种子消毒措施, 不勇根除, 因而已被列为国内植物检疫对象。

为了进一步摸清病杏在新疆的分布与为害, 从而制定防治对策, 根据一九六五年全国棉花枯萎、黄萎病学术会议精神, 结合各地经验及有关资料, 综合整理成普查技术和方法, 供各地参考使用。

一、疚状栽别1 . 黄萎病(1) 黄斑型: 初发病时, 植株下部叶片开始现淡色斑驳, 撕扩大呈淡黄色, 不规则或掌状,叶绿稍向上卷, 很少干枯。

茎部维管束变揭色。

(2) 枯斑型: 初发病时, 叶片与黄斑型相似, 但病斑较多, 扩大后连接成不规则的片状; 有时出现在病斑前, 呈现非生理特性的紫色斑驳, 然后变成淡黄色、黄色以至黄揭色而干枯。

叶上呈掌状枯斑, 叶绿卷曲向_上, 严重时叶片早期脱落, 茎部维管束变褐色。

(3) 早期严重发病植株: 有时全株叶片完圣枯萎和脱落, 或株顶仅留少数小叶, 多数无蕾铃, 剖茎检查时见维管束严重变褐色。

2.枯萎病(1) 网纹型: 幼苗子叶或具叶叶脏变黄, 呈网状, 叶肉仍为绿色而清晰, 维管束呈褐色。

(2) 半边黄型: 发病植株上一边枝叶呈黄色, 继即干枯; 另一边枝叶生长正常, 仍为缘色。

有时在一张叶片上亦有同样表现。

总之, 植株咸染枯萎病后, 有的植株节间缩短拐曲, 株型多较矮小, 叶_ L 沿叶服两侧肿皱凹凸不平, 或出现紫色, 有时网纹不明显。

顶部叶片迅速萎蔫, 全株凋萎, 似及呈网纹状或半边黄。

二、稠查方法1.铜查针划: 调查前, 根据调查范围, 制定工作计划、路线和步骤, 并根据各地不同清况, 提出具体要求。

2.稠查时期: 棍花出苗后至现蕾盛期以前, 主要调查枯萎病; 盛花期至结铃后期, 主要调查黄萎病, 结合调查枯萎病。

自治区各地自然条件悬殊较大, 各地应权据棉花生长、发育情况, 作出适当安排。

棉花枯、黄萎病如何防治

棉花枯、黄萎病如何防治

棉花枯萎病
该病主要在土壤中越冬,通过水流、灌溉水等传播,从根部 侵入棉株。高温、高湿、多雨等条件下容易发生。
棉花黄萎病
该病主要通过土壤传播,从根部侵入棉株。土壤中存在大量 的菌源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夏季高温、高湿、多雨等条件下 也容易发生。
02
CATALOGUE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利用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对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 果。
03
CATALOGUE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实践
品种选择
01
02
03
抗病性强的品种
选择对棉花枯萎病和黄萎 病抗病性强的品种,降低 病害发生的概率。
适应性广的品种
选择适应性强、生长稳定 的品种,减少环境变化对 棉花生长的影响。
传播有影响。
土壤环境
03
土壤的质地、pH值、肥力等因素都会影响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
病和传播。
05
CATALOGUE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防治的未来展望
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总结词
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防治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详细描述
通过传统和现代育种手段,选育出具有抗病性、适应性强的棉花品种,并推广种植,可有效降低棉花枯萎病和黄 萎病的发病率。
04
CATALOGUE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效果评估
防治效果评价标准
发病率
评价防治效果的首要指标,发病率越低,防治效 果越好。
病情指数
反映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严重程度,病情指数 越低,防治效果越好。
产量
防治效果好的处理,棉花的产量明显增加。

棉花枯、黄萎病的症状及防治

棉花枯、黄萎病的症状及防治

棉花枯、黄萎病的症状及防治一、棉花枯萎病症状棉花枯萎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它有多种表现,有黄化型、黄色网纹型、青枯型、皱缩型、紫红型等。

苗期有皱缩型、半边黄化型、枯斑型、顶枯型、光秆型等。

棉株遭受病菌侵染后突然失水,叶片变软下垂萎蔫,接着棉株青枯死亡,此为青枯型。

黄化型大多从叶片边缘发病,局部或整叶变黄,最后叶片枯死或脱落,叶柄和茎部的导管部分变褐。

黄色网纹型子叶或真叶叶脉褪绿变黄,叶肉仍保持绿色,病部出现网状斑纹,渐扩展成斑块,最后整叶萎蔫或脱落,该型是该病早期常见典型症状之一。

皱缩型表现为叶片皱缩、增厚,叶色深绿,节间缩短,植株矮化,有时与其它症状同时出现。

紫红型苗期遇低温,病叶局部或全部出现紫红色病斑,病部叶脉也呈现红褐色,叶片随之枯萎脱落,棉株死亡。

半边黄化型棉株感病后只半边表现病态黄化枯萎,另半边生长正常。

该病有时与黄萎病混合发生,症状更为复杂,表现为矮生枯萎或凋萎等,纵剖病茎可见木质部有深褐色条纹。

二、棉花黄萎病症状棉花黄萎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

自然条件下苗期很少出现症状。

一般在4—6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后大量发病,初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叶色失绿变浅,主脉及其四周仍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斑驳,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仅剩顶部少数小叶,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裂,后期病株基部生出细小枝。

纵剖病茎,木质部上产生浅褐色变色条纹。

夏季暴雨后出现急性型萎蔫症状,棉株突然萎垂,叶片大量脱落。

由于病菌致病力强弱不同,症状表现亦不同。

划分为落叶型、枯斑型和黄斑型等。

落叶型病株叶片叶脉间或叶缘处突然出现褪绿萎蔫状,病叶由浅黄色迅速变为黄褐色,病株主茎顶梢、侧枝顶端变褐枯死,病铃、苞叶变褐干枯,蕾、花、铃大量脱落。

枯斑型的叶片症状为局部枯斑或掌状枯斑,枯死后脱落。

黄斑型叶片出现黄色斑块,后扩展为掌状黄条斑,叶片不脱落。

棉花枯、黄萎病的生态防治技术

棉花枯、黄萎病的生态防治技术

02
生态防治技术
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的选育
通过常规杂交育种、转基因育种等方式选育抗病品种,提高棉花对枯、黄萎病的抗性。
品种的合理布局
避免单一品种的种植,降低病害流行的风险。
合理轮作制度
轮作计划
制定合理的轮作计划,避免在同一地块连续种植棉花,以降 低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
休耕制度
在发病严重的地块上实行休耕,改善土壤环境,降低病害的 发生。
THANK YOU
和发育。
合理灌溉,避免土壤过湿
要点一
合理灌溉
根据棉花的生长需求和土壤湿度状况,进行合理灌溉,避 免土壤过湿。
要点二
防止淹水
在雨季要注意及时排水,避免棉田淹水,以减少病原菌的 滋生和传播。
及时去除病株,减少病害传萎病的症状和表现,及时发现并准确诊
断病株。
病株处理
02
经过基因工程手段改造的带有抗 病基因的工程菌。
02
抗病基因工程菌的 应用方法
可喷洒在棉花叶片上,或混入土 壤中。
03
抗病基因工程菌的 作用机制
通过表达抗病基因,从而抵抗病 原菌的侵染。
05
化学防治技术
使用保护性杀菌剂
总结词
保护性杀菌剂可以有效预防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但 需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产生药害。
一旦发现病株,应及时去除,并对病株周围的土壤进行消毒处
理,以减少病害传播。
轮作休耕
03
对于病害严重的地块,可以考虑进行轮作休耕,以降低土壤中
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
04
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拮抗菌剂防治
拮抗菌剂的种类
包括芽孢杆菌、木霉菌、放线菌等。
拮抗菌剂的应用方法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的防治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的防治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的防治黄萎病症状:在苗期及定植初期易染。

发病初期,叶片边缘及叶脉间首先发黄,逐渐发展至叶片半边或整个叶片发黄。

天气干旱或晴天中午前后棉苗萎蔫,早晚恢复正常。

后期由黄变褐,有时叶缘向上卷曲,萎垂或脱落,严重时病株叶片落光,仅剩茎秆。

防治方法:①种子消毒。

将种子用55℃温水浸15分钟,再移入冷水中冷却,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然后催芽播种。

②苗床处理。

每平方米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克~15克与土充分拌匀制成药土,然后将药土制成苗钵备用。

另按10公斤细土配10克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的比例拌制盖种用土。

播种时做到用药土对种子下垫上盖。

③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300倍液灌根,每平方米灌药液5公斤,7天一次,连灌2次~3次。

枯萎病症状:棉花枯萎病幼苗至成株均可发病,现蕾前后发病最盛。

可归纳为5种类型:①黄色网纹型:病株叶脉变黄,叶肉保持绿色,叶片局部或大部呈黄色网纹状,叶片逐渐萎缩枯干。

②黄化型:叶片边缘局部或大部变黄,萎缩枯干。

③紫红型:叶片局部或大部变紫红色,叶脉也呈紫红色,萎缩枯干。

④青枯型:叶片突然失水,叶色稍变深绿,叶片变软变薄,全株青干而死亡,但叶片一般不脱落,叶柄弯曲。

⑤皱缩型:5片~7片真叶时,大部分病株顶部叶片皱缩,畸形,色深绿,节间缩短,比健株矮小,一般不死亡。

成株期症状有多种类型。

叶片也可表现为黄化型、网纹型等类型,容易落叶。

重病株顶部叶片皱缩畸形,色深绿,节间缩短,株型矮小。

雨后常出现急性凋萎型,棉株突然失水。

叶片迅速凋萎青枯,叶片下垂,常落叶成光秆。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枯萎病最简单、经济和有效的措施。

2、轮作换茬。

3、加强栽培管理。

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

病重田块要施速效氮肥。

4、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用500倍25%使百克药液加500倍“美洲星”液肥进行灌根,每病株灌100毫升~150毫升。

棉花枯和黄萎病的生态防治技术

棉花枯和黄萎病的生态防治技术

及时发现
在发病初期,及时发现并 记录病情,采取相应措施 。
清除病株
一旦发现病株,应立即清 除并销毁,以防止病原菌 的扩散。
化学治疗
使用化学药剂对病株进行 治疗,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
化学药剂的选择与使用
选择针对性药剂
根据病情选择针对性的化学药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 效果。
合理使用药剂
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按照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进行 操作,不可随意加大剂量。
02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生态防治 技术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性强的棉花品种是生 态防治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 重要措施。
抗病品种的选用能够显著降低 棉花病害的发生率,提高棉花 的产量和品质。
在选购棉花品种时,应了解其 抗病性能,并选择经过审定且 具有较强抗病性能的品种。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能够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数量。
合理轮作
轮作可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降低病害的发生率。应避免同一种作物连作,尤其是 枯萎病严重的地块更应避免。
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应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控制氮肥的 施用量,以防止植株过度生长,降低抗病能力。
加强病害监测与预警
建立健全的病害监测网络
通过定期监测和调查,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为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干旱季节,应加强灌溉管理, 保证棉花的正常生长需求。
轮作倒茬
轮作倒茬能够减少土壤中的病原 菌数量,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可以采取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 的方式,如与玉米、小麦等作物
轮作。
轮作时间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 情况而定,一般建议至少进行两
年的轮作。

棉花黄萎病防治方法

棉花黄萎病防治方法

棉花黄萎病防治方法汇报人:2023-12-02CATALOGUE目录•棉花黄萎病概述•棉花黄萎病的病因•棉花黄萎病的诊断与识别•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方法•棉花黄萎病的预防措施•棉花黄萎病防治案例分析01棉花黄萎病概述棉花黄萎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也称为“黄叶病”或“萎黄病”。

棉花黄萎病主要导致棉花叶片变黄、萎缩,植株生长缓慢,结铃少,产量和品质下降。

病株叶片边缘常有深褐色斑块,后期叶片易脱落。

定义和症状症状定义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通过棉株的根部和土壤中的菌丝体进行传播。

土壤传播病菌也可通过气流传播,在风的作用下,可从发病棉田传播至邻近未发病的棉田。

气流传播传播途径棉花黄萎病可导致棉花减产,严重时甚至绝收。

产量损失品质下降防治困难病株所结棉铃的纤维品质也受到影响,导致品质下降。

由于棉花黄萎病的传播途径多且难以控制,防治较为困难。

030201影响和危害02棉花黄萎病的病因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等质地类型容易导致棉花黄萎病的发生。

土壤质地土壤中某些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与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有关。

土壤微生物土壤中某些营养元素的缺乏或过量也可能导致棉花黄萎病的发生。

土壤营养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可能影响棉花的抗病性,导致棉花黄萎病的发生。

温度湿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棉花的抗病性,导致棉花黄萎病的发生。

湿度降雨的频率和量也可能影响棉花黄萎病的发生。

降雨种植密度种植密度过高可能导致棉花黄萎病的发生。

品种抗性不同品种的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有差异。

施肥施肥不当可能导致棉花黄萎病的发生。

03棉花黄萎病的诊断与识别症状观察棉花黄萎病通常会导致叶片出现黄色或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叶片枯萎。

观察棉花生长情况受黄萎病影响的棉花植株会变得矮小,枝叶稀疏,且棉花产量和品质会受到影响。

有机质含量过高可能会导致土壤酸化,从而为黄萎病的病原菌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检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微生物群落失衡可能会为黄萎病的病原菌提供更多的传播途径。

棉花黄萎病的防治

棉花黄萎病的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加强肥水 管理,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01
02
03
土壤消毒
用化学药剂对土壤进行消 毒,如五氯硝基苯、敌克 松等,以杀死土壤中的病 原菌。
种子消毒
用化学药剂浸泡或拌种, 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 ,以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 菌。
喷药防治
在棉花生长期间,喷施化 学药剂如乙蒜素、甲霜灵 等,以防止黄萎病的发生 和蔓延。
02
病株的叶片通常会出现斑驳或网纹状,叶脉间或叶缘褪绿,最
终导致叶片脱落。
在严重的情况下,病株可能会死亡,且病斑会扩展到主茎和侧
03
枝。
识别要点
棉花黄萎病的识别要点包括叶片变黄或黄化、斑驳或网纹状、叶脉间或叶缘褪绿 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可能与其他病害相似,因此需要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 判断。
成功案例二:定期轮作制度
要点一
总结词
定期轮作制度可以减少黄萎病菌在土壤中的积累,降低 发病率。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农业生产中,轮作是一种常见的种植制度。通过定期 轮作,可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和种类,避免病害 的连续发生和扩散。在轮作时,可以选择对黄萎病抗性 较强的作物进行种植,如玉米、小麦等。同时,在轮作 期间,还可以进行深翻耕晒土等农艺措施,进一步杀死 土壤中的病菌。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降 低黄萎病的发病率。
详细描述
在棉花生长过程中,根据棉花的需肥规律和土壤肥力 状况,合理配比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施用量。同 时,采用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的施肥方式,提高土壤 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棉花的吸收和生 长。此外,针对黄萎病菌喜欢在碱性土壤中繁殖的特 点,适当降低土壤pH值,抑制病菌的生长繁殖。通过 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降低黄萎病的发病率 。

棉花枯黄萎病的区分及防治

棉花枯黄萎病的区分及防治

1 共 同 点






区 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防 治
即现 蕾 前 后 ( 6月) 9月 份 ,发 病 早 或 晚 ;黄 萎 病 和 最 适 气 温 2 ℃ ~2 5 8℃ , 低 于 2 5℃或 高于 3 0℃发
展 缓慢 。所 以黄萎 病 现 蕾期 开始 发病 ,花铃 期 是发
病盛期。
3 防治 措 施
11 二 者都 是 危 害疏 导 组 织造 成 全 株发 病 的 病 害 , .
即系统性侵染病害 。受害后,棉株维管束( 导管) 变
褐 色 , 同 时 由于 水 分 的输 送 受 阻 ,表 现 出 萎 蔫 症 状 ,甚 至枯 死 。
1 . 二者 传 播 途径 相 同 ,主 要 靠 种 子 传 播 和 土 壤 2
2 3・

传播。
2 不 同 点
31 加 强 植 物 检 疫 。杜 绝 从 疫 区调 种 ,保 护 无 病 . 区 。其次 要铲 除 零星 病 点 ,所 谓零 星病 点 ,是 指 田 间 发病 株 率 在 01 .%以 下 。 铲 除病 点 方 法 是 :清 除 病 株 后 ,立 即 对 病 株 1 范 围 内的 土 壤 用 氯化 苦 mz
43 做 好春 耕 施肥 ,浇水 保墒 以增 强树势 ,提 高 _. 5
抗病性。
参考 文献 『1冯 玉增 ,胡清坡 . 1 柿痛 虫害诊 治原 色图谱 f M1. 北 京 :科 学技 术 文献 出版 社 .2 1 . 00
病 区育 苗应 从无 病 区和健 树 上采 穗 。
433 药 物 防 治 。早 春 发 芽 前 喷 洒 4~5波 美度 石 . . 硫 合 剂 或 4 %晶 体 石 硫 合 剂 3 5 O倍 液 、 1: 1: 0 10 倍 波 尔 多 液 、3 %绿 得 保 胶 悬 剂 4 0~5 0倍 液 。 0 0 0

棉花黄萎病症状防治方法

棉花黄萎病症状防治方法

2023-11-08CATALOGUE目录•棉花黄萎病的症状识别•棉花黄萎病的病原菌•棉花黄萎病的发病条件•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方法•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评估•棉花黄萎病防治的未来展望01棉花黄萎病的症状识别典型症状叶片枯萎01棉花黄萎病最典型的症状是叶片枯萎。

初期,病株叶片出现淡黄色或黄色斑块,斑块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明显。

随着病情的发展,斑块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叶片枯萎、脱落。

生长缓慢02受黄萎病影响的棉株,生长速度会明显减缓。

病株茎杆细弱,植株矮小,分支减少,铃数和铃重也明显下降。

根系发育不良03黄萎病还会影响棉花的根系发育,导致根系变小、萎缩,甚至出现黑根。

此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吸收能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棉花的生长不良。

侵染性强棉花黄萎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具有很强的侵染性。

病菌可以通过土壤、灌溉水、肥料和农机具等传播,在棉花生长季节中不断侵染健康的棉株。

发病特点气候影响气候条件是影响棉花黄萎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多雨、潮湿的天气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提高发病率。

而在高温、干旱的天气下,棉株的抗病能力会相对增强。

土壤因素土壤类型、pH值、含水量等因素也会影响棉花黄萎病的发生。

沙质土壤、低pH值、高含水量的土壤有利于病菌的生存和繁殖,增加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发生规律侵染循环棉花黄萎病的发生规律主要包括侵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棉株三个环节。

病菌以菌丝体形式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天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菌丝体萌发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灌溉水、肥料和农机具等途径传播,侵染健康的棉株。

流行因素棉花黄萎病的流行与气候条件、土壤类型、耕作制度、品种抗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病害容易大发生。

此外,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连作和缺乏抗病品种也会加重病害的流行。

02棉花黄萎病的病原菌棉花黄萎病病原菌的菌丝呈白色或浅灰色,表面光滑或略粗糙,有时产生分枝和隔膜。

菌丝病原菌的孢子呈卵圆形或椭圆形,无色透明,表面光滑或有突起物。

如何防治棉花黄萎病

如何防治棉花黄萎病

2023-11-06•棉花黄萎病的识别•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方法•棉花黄萎病的预防措施目录•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案例•未来棉花黄萎病防治的趋势01棉花黄萎病的识别棉花黄萎病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叶片发黄、枯萎,叶脉褪色,茎秆内部变褐,生长缓慢等。

典型症状发病阶段易混淆症状棉花黄萎病可发生于棉花的各个生长阶段,但通常在苗期和蕾期最为常见。

需注意与枯萎病、立枯病等其他棉花病害进行区分。

03症状识别0201病原菌鉴定棉花黄萎病是由一种名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真菌引起的。

病原菌特性大丽轮枝菌是一种土壤真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并可形成微菌核度过不良环境。

病原鉴定大丽轮枝菌主要通过土壤传播,也可通过流水、农具等进行传播。

传播途径连作地、排水不良、土壤湿度过大、土壤瘠薄等情况下,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率会增高。

发病条件棉花黄萎病在世界各主要产棉区均有分布,包括中国、美国、印度等。

地理分布发病规律02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方法不同棉花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有较大差异,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性强的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与非寄主作物进行轮作可以减少土壤中病菌的数量,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轮作倒茬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同时合理施肥、浇水等,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

加强田间管理化学防治种子处理使用杀菌剂对种子进行处理,可以消灭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减少病害的发生。

土壤处理使用消毒剂对土壤进行处理,可以消灭土壤中的病菌,减少病害的发生。

喷药防治在棉花生长过程中,根据病害发生情况及时喷药防治,可以控制病害的扩散和蔓延。

010302使用生物农药可以有效地防治棉花黄萎病,同时对环境友好、不产生抗药性。

使用生物农药通过增加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可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增加有益微生物生物防治03棉花黄萎病的预防措施选用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抗病性强的棉花品种。

避免单一品种种植,以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棉花枯萎病与黄萎病识别及防治

棉花枯萎病与黄萎病识别及防治

棉花枯萎病与黄萎病识别及防治棉花枯萎病与黄萎病识别及防治近年武宁县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发生趋势加重,2004年此病发病田率为1.5%,发病株率为0.6%;2006年此病发病田率为4.8%,发病株率为1.1%。

此病发生高峰在现蕾至花铃期,对产量影响大。

现将有关主要技术介绍如下:11.1枯萎病与黄萎病症状识别枯萎病。

子叶期开始发病,现蕾期、花铃期出现发病的手掌状枯斑。

严重时枯斑破碎脱落留下叶脉,呈“鸡爪状”。

病叶一般不脱落,但有的病株在后期也发生脱落。

病株根、茎、叶柄维管束呈淡褐色断续条纹。

22.12.22.32.42.5枯萎病与黄萎病防治实施植物检疫。

建立无病留种田和保种基地,调运种选用抗病品种。

品种抗病的强弱是夺取棉花高产的关无病土育苗。

采用无病土育苗可避免苗期病菌侵染,轮作倒茬。

坚持与禾本科、绿肥等作物实行1 ̄2年轮田间管理。

对发病棉田,前期要做好清沟排渍,降低子时严格执行检疫制度,防止带病种子传播病害。

键,利用品种内个体之间的差异,选育抗病品种。

培育壮苗,提高棉株抗病能力,推迟发病。

作,可有效减少菌源,降低发病程度。

土壤湿度;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摘除下部老叶、空果枝,增加通风透光能力,及时清除病株,控制病害蔓延。

2.62.6.1药剂防治枯萎病。

在发病初期亩用14%枯黄基因素或80%乙高峰(一般在6月中下旬、7月下旬 ̄8月上旬)。

苗期可出现黄色或褐色网纹型、紫红型、黄化型、青枯型、皱缩型等症状,以网纹型为主。

在低温时有的棉株子叶、真叶部分或全部变黄或紫红色,出现黄化型或紫红型;在阴雨突转晴变暖时,有的棉株子叶、真叶不变色而迅速萎蔫,使全株或半株出现萎蔫青枯,呈现青枯型;有的棉株顶部叶片发生皱缩、畸形,叶片深绿且又硬又厚,出现畸形型;有的棉株子叶、真叶叶脉褪绿变黄,叶肉仍保持绿色,出现黄色或褐色网纹型。

成株期有的棉株节间缩短,株型短小,枝叶丛生,出现皱缩型;有的棉株叶片变黄或紫红色,叶缘向下卷曲,从上部向下萎蔫,引起蕾铃脱落,出现黄化型;有的棉株半边叶片变黄,逐渐枯萎脱落成光秆,另半边枝叶仍保持绿色或顶部叶片或后期叶片全部脱落成光秆,出现顶枯型或光秆型。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防治怎么防控 防治策略是什么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防治怎么防控 防治策略是什么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防治怎么防控防治策略是什么近几年,随着棉花种植日趋广泛,棉花种植产区深受枯萎病、黄萎病的侵害,给棉农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那么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怎么防治呢?下面跟随火爆农资招商网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棉花枯萎病(一)棉花枯萎病田间症状识别症状棉花感染枯萎病后,由于生育期及气候条件的不同,常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类型。

(1)黄色网纹型:病苗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叶脉褪绿变成黄白色,而叶肉仍保持绿色,呈现黄白色网纹状斑块,可扩大到整个叶片,最后干枯脱落,棉苗死亡。

(2)紫红型:病苗子叶或真叶部分或全部变成紫红型,叶脉多呈现紫红色,随着病情发展,叶片枯萎脱落,棉苗死亡。

(3)黄化型:病苗子叶或真叶边缘开始部分或全部变黄,最后叶片萎蔫,干枯脱落。

(4)叶片突然失水,变软下垂,叶色稍显深绿,最后病株青枯干死,但叶片不脱落。

(5)矮缩型:棉株现蕾前后,顶部叶片可能发生皱缩、畸形,叶片暗绿变厚,棉株节间缩短,病株比健株明显变矮,但不枯死。

(6)萎蔫型:株型无明显变化,但叶片迅速失水,萎蔫下垂,有的叶片逐渐脱落,形成光杆。

不论是哪种症状状类型的病株,剖开其根、茎、叶柄后,木质部导管变深褐色是其共同特征。

(二)防治措施1、保护无病区(1)植物检疫: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

病区棉种严禁外调,禁止由病区调入带菌棉种、棉籽饼和棉籽壳,坚决保护无病区。

(2)建立无病留种田和保种基地,生产无病棉种。

(3)种子消毒处理:外调棉种应用硫酸脱绒和药剂消毒处理。

(4)402药液温汤浸种:缸内装65℃左右热水100公斤,再加入50亳80%的402抗菌剂,搅匀,倒入硫酸脱绒棉种40公斤,药液温度在55--60℃之间,浸闷0.5小时后捞出,可直接播种或晾干后备用。

2、消灭零星病区:零星病区田间病株少,发病率在千分之一以下,应及时消灭零星病区。

(1)拔除病株,消灭病源,将病株带出棉田烧毁。

(2)病土处理:拔除病株后,对病土进行药剂处理,铲除病点。

区别点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

区别点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
棉花枯萎病
分布广泛,主要在温暖潮湿的地区发生,危害棉花的生长,导致减产或绝收。
棉花黄萎病
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主要在温带地区发生,危害棉花的叶片,影响光合作 用和产量。
02
症状识别
棉花枯萎病的症状
01
02
03
叶片萎蔫
棉花枯萎病会导致叶片出 现萎蔫现象,尤其是在高 温干旱的条件下,症状更 加明显。
叶片变色
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颜 色逐渐变黄,最终呈现褐 色或红褐色。
根系腐烂
棉花枯萎病会导致根系腐 烂,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 收,进而影响植株的生长。
棉花黄萎病的症状
叶片黄化
棉花黄萎病会导致叶片出现黄化现象,尤其是在多雨 年份或季节,症状更加明显。
叶片皱缩
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逐渐皱缩,质地变脆,容易脱 落。
区别点:棉花枯萎病与棉 花黄萎病
• 概述 • 症状识别 • 病原与病因 • 防治方法 • 区别点总结
01
概述
定义
棉花枯萎病
由半知菌亚门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 主要侵害棉花的维管束,引起植株枯 萎死亡。
棉花黄萎病
由大丽轮枝菌属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 ,主要侵害棉花的叶片,引起叶片黄 化、萎蔫。
分布与危害
病原
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轮枝菌属的黄萎轮枝菌引起的真菌病害。
病因
黄萎病菌主要通过带菌土壤、病残体、种子等途径传播,病菌在土壤中越冬,通 过根部侵染,引起棉花黄萎。
04
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 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使用相应的杀菌剂进行灌根或喷雾, 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问答

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问答

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问答1、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症状主要有哪些不同?①枯萎病叶脉变黄,黄萎病叶肉变黄。

②枯萎病容易落叶成光杆,黄萎病有的年份后期落叶成光杆。

③枯萎病株型矮缩节间变短,黄萎病稍矮缩。

④剖秆后枯萎病维管束变为深褐色,黄萎病为淡褐色。

⑤枯萎病在现蕾期为发病高峰期,黄萎病发病高峰期在8月下旬的花铃期。

有的年份夏季久旱后暴雨或大水漫灌后,容易发生急性黄萎病。

2、棉花枯、黄萎病各是什么病原菌?①枯萎病病原菌为半知菌类,镰刀菌属,尖孢镰刀菌种。

病菌在土壤内可存活10年之久。

②黄萎病病原菌为半知菌类,轮枝菌属,大丽轮枝菌种。

病菌在土壤内可存活7年之久。

3、哪些条件容易导致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①多年连作,土壤内菌量大。

②低温:6-8月份如果遇到连续几天低温时,容易发生。

因半知菌类在温度低于28℃活动活跃。

棉株生长延缓。

③遮荫:棉株生长延缓,使棉株生长幼嫩,容易感病。

④高湿:6-8月份下暴雨或灌溉后排水不畅,易感病。

⑤高肥:氮肥施用过量,棉株生长过旺,枝叶幼嫩,容易感病。

⑥种子质量低劣。

⑦土壤雨后板结,不易散墒提温,易感病。

4、棉株感病的生理原因是什么?发芽的棉种及幼苗,其主根对菌液根感染具有免疫性。

随着次生根生长,免疫性即行消失。

这是因为幼苗在3-6叶期下胚轴导管顶壁存在,阻碍了病菌向上移动,随着棉龄增加,上下胚轴的导管开放,顶壁消失,抗性便趋下降。

当结铃增多,形成层呈休眠状态时,抗性又下降,下降速度与结铃量和形成层定型呈正比。

凡是使棉株生长幼嫩和生长发育延缓的条件,如遮荫、高肥、高湿、低温、种子质量低劣等,都能导致棉株抗萎性降低。

5、如何利用农业技术防治枯、黄萎病?①轮作倒茬。

重病地改种小麦、玉米5年以上,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改种水稻2年。

②种植抗病品种。

在抗萎病程度上,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

有些品种如GK-12,在抗萎性上表现良好。

另外,早熟品种抗性较低,应选用生育期较长的品种。

③减少种子带菌机会。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病害,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以下是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1. 合理选择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能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 土壤消毒:使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对土壤进行消毒,减少土壤中病菌的种子及病菌的数量。

常用的方法有熏蒸、高温烘烤等。

3. 轮作休闲:合理安排棉花的轮作休闲制度,减少病害在土壤中的传播和积累,降低发病风险。

4. 土壤改良: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或有机质改良剂,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养分供应能力,提高棉花抗病能力。

5. 密植增密:适度密植棉花,增加棉田内棉花的遮阴效果,降低病原菌的传播速度,减少病害发生的风险。

6.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进行施肥,合理掌握氮、磷、钾等养分的供应量,维持棉花生长发育的平衡,并增强棉花的抵抗力。

7. 及时发现病害: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病害发生的迹象,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比如使用药剂进行农药喷施,控制病害
的蔓延。

8. 病部清除:发现病害植株及时将其拔除,避免病原菌通过继续感染其他植株。

请注意,具体的防治方法应根据病害的不同、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农业专家的建议来采取。

同时,合理施用农药应遵循农药使用安全规范,避免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棉花枯、黄萎病防治

棉花枯、黄萎病防治

图5.1.5-16 棉花枯、黄萎病病害循环
四.综合防治
1. 棉种消毒。带菌种子硫酸脱绒后,用多菌灵 加水浸种14小时。 2. 农业防治 ①轮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 稻棉轮作,减少土壤中病原菌以三年水稻一年棉 花的轮作方式为最好,也可以和花生、洋葱、大 蒜等作物轮作。②在重病田应种植抗、耐病品种。 3. 消灭零星病田 要及时拔除病株销毁,并在 病点1m2内处理,用恶霉灵·福美双、乙蒜素、 辛菌胺醋酸盐、氨基寡糖素、枯草芽孢杆菌等药 剂,加水土壤喷雾。
(1)黄色网纹型 病苗的子叶或真叶边缘出现 黄色斑块,斑内叶脉失绿变黄,呈黄色网纹,随后 变为褐色网纹状。后随病斑扩大,叶片萎蔫脱落。
(2)紫红型 子叶或真叶变紫,逐渐萎蔫死亡。 (3)黄化型 子叶或真叶变黄,逐渐萎蔫死亡。 (4)青枯型 叶片不变色而萎蔫下垂,全株 青枯死亡或半边萎垂。
图5.1.5-1 黄色网纹型
图5.1.5-14 棉花枯萎病病原 1.小型分生孢子梗 2.大型分生孢子梗
3.大型分生孢子 4.小型分生孢子
2.棉花黄萎病菌 有大丽轮枝菌和黑白轮枝菌两种,我国的是大 丽轮枝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分生孢子梗常 由2~4层轮辐射状的枝梗及上部的顶枝构成,基部 略膨大。每层有3~5个枝梗,也有1~7枝的。分生 孢子着生在小枝梗顶端,椭圆形,单细胞,偶尔也 有双细胞的。
图5.1.5-15 棉花黄萎病病原 1. 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干燥时分生孢子着生状 3.湿度大时分生孢子着生状 4.膨胀菌丝 5.厚垣孢子 6.拟菌核
三.发病规律
棉花枯、黄萎病初侵染来源多,带菌种子是远 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土壤中的病残体是近距离传 播的重要病原,同时带菌的棉籽饼及种子壳、病残 体及带菌粪肥和其他田间寄主都是重要的侵染来源。 病菌主要在土壤中通过根系直接侵染,创伤更有利 于侵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识别与防治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是棉花成株期主要的病害,也是当前危害棉花最重的病害,二者常混合发生,被称为棉花上的“癌症”,一旦发生难以根除,结果造成严重减产。

一、发病规律
枯萎病子叶期至结铃期均可发病,以5片真叶到蕾铃期发病较重,危害盛期多在现蕾期。

气温在20℃时开始发病,25℃-30℃病情受抑制,秋季温度下降到25℃左右又出现二次发病高峰。

黄萎病发病适宜温度25℃-28℃,较枯萎病高,所以发病高峰出现较枯萎病晚。

一般棉花现蕾后开始出现病株,7-9月开花结铃期进入发病高峰。

二者在连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偏施氮肥的地块发病率都高。

沙质酸性土壤和缺钾棉田枯萎病发生较重。

大水漫灌或伏期不热、阴雨天多,是黄萎病大发生的有利条件。

二、症状识别
(一)棉花枯萎病为全株性系统侵染病害,常表现为萎蔫、畸形、叶片呈黄色网纹状或变紫变黄,有时表现为急性青枯或节间缩短,植株矮小,严重时整株枯萎死亡。

不同环境下表现症状不同,有时一块田同时出现几种症状,但成株期都表现为植株矮化,根茎部导管呈深褐色,剖削根茎可见明显深褐色条纹,自根部到顶端形成一条直线。

几种典型的症状如下:
1、黄网型:病株叶片边缘和近叶脉处出现黄色斑块,叶肉保持绿色,形成黄色网纹状。

随后,病斑扩大,叶片枯萎脱落。

多发生在湿度较大棉田。

2、黄化型:叶片部分或全部变黄,网纹不明显,并逐渐萎蔫死亡。

多发生在高温环境下。

3、紫化型:叶片部分或全部变暗紫色,与遭受冻害的棉苗相似。

多发生在低温环境和盐碱地。

4、青枯型:全株或半边叶片急性青枯死亡,但叶片在短期内仍能保持绿色。

多发生在天气急剧变化,特别是雨后天晴时易出现。

5、皱缩型:叶色深绿、皱缩、增厚,轻病株能存活,重病株叶片萎蔫干枯脱落,提前枯死。

(二)棉花黄萎病为系统侵染病害,分为枯斑型和落叶型(光杆型)。

1、枯斑型:感病初期,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淡黄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并褪绿变黄色,叶片边缘向下卷曲,叶片变厚发脆。

随后,病斑边缘至中心颜色逐渐加深,但靠近主脉处不褪色,呈黄色掌状斑纹,主脉及附近保持绿色,叶肉变厚,叶片向下卷曲,后期叶片焦枯,由下而上脱落。

发病严重时,整个叶片枯焦破碎,脱落成光杆。

病株一般不矮缩,可少量结铃,但早期发病重的植株较矮小。

2、落叶型:在夏天久旱遇暴雨或大水漫灌之后,病叶叶脉间或叶缘处突然大片褪绿萎蔫,叶色由淡黄色急速变为黄褐色至紫褐色,叶缘向背面卷曲,病株主茎顶梢、侧枝和果枝顶端变褐
枯死,蕾、花、铃、叶片大量脱落,十天左右即落成光杆。

无论哪种症状,剖开病株根、茎和叶柄,都可见木质部有浅褐色条纹,比枯萎病的色浅,这是该病诊断的主要特征。

三、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都是系统侵染的维管束病害,其防治方法基本相同,要以预防为主,并根据不同棉区的发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措施。

(一)农业防治
1、种植抗(耐)品种是目前最有效的措施。

2、加强检疫。

严禁从病区调入棉种、棉籽饼和棉籽壳。

3、对轻病田拔除病株,并进行土壤消毒;对重病田实行轮作换茬,南方可水旱轮作2-3年,北方可与小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轮作3-4年。

4、加强田间管理。

勤中耕,深中耕,提高地温,降低土壤湿度;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

(二)化学防治
1、种子和土壤处理:播种前,用50%多菌灵胶悬剂375g,加清水50kg制成药液,浸泡脱绒棉种20kg,常温下浸种14h。

对零星病点进行土壤消毒,可每平方米用98%棉隆颗粒剂140g 拌入病土中。

2、灌根和喷雾:发病初期,亩用3%广枯灵水剂30-40ml对
水50-60kg灌根。

或用12.5%多菌灵〃水杨酸悬浮剂250倍液喷雾,10d喷1次,连喷3-4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