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课件
合集下载
关于细菌耐药的ppt课件

球菌(VRE)等。
耐药率不断上升
在多种细菌中,耐药率呈上升趋势 ,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挑战。
跨国传播风险
耐药细菌可通过国际旅行、贸易等 途径跨国传播,成为全球性公共卫 生问题。
我国细菌耐药现状分析
01
02
03
耐药形势严峻
我国细菌耐药形势严峻, 部分细菌耐药率高于全球 平均水平,如大肠杆菌、 肺炎克雷伯菌等。
国际合作与政策协同
加强国际间在抗菌药物研发、 监管和政策制定方面的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细菌耐药问 题。
公众教育与宣传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的认 识和重视程度,促进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减缓耐药性的产生
。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认识和重视程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 普及细菌耐药知识,提高 公众对耐药问题的认知。
药物作用靶点改变导致耐药
药物作用靶点突变
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改变药物作用靶点 ,使药物无法与靶点结合,从而产生 耐药性。
药物作用靶点过表达
细菌通过增加药物作用靶点的数量来 降低药物浓度,从而产生耐药性。
药物外排泵系统导致耐药
药物外排泵系统
细菌通过外排泵系统将进入菌体内的药物泵出,从而避免药物对菌体的杀伤作 用。
地区差异明显
不同地区间细菌耐药情况 存在差异,经济发达地区 和医疗机构密集地区耐药 问题更为突出。
危险因素众多
医疗环境、抗菌药物使用 、感染防控措施等多种因 素均可影响细菌耐药情况 。
细菌耐药对人类健康影响
治疗难度增加
耐药细菌导致传统抗菌药物疗效 降低甚至失效,使得感染性疾病
治疗难度增加,病程延长。
耐药问题。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多元化发展策略
耐药率不断上升
在多种细菌中,耐药率呈上升趋势 ,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挑战。
跨国传播风险
耐药细菌可通过国际旅行、贸易等 途径跨国传播,成为全球性公共卫 生问题。
我国细菌耐药现状分析
01
02
03
耐药形势严峻
我国细菌耐药形势严峻, 部分细菌耐药率高于全球 平均水平,如大肠杆菌、 肺炎克雷伯菌等。
国际合作与政策协同
加强国际间在抗菌药物研发、 监管和政策制定方面的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细菌耐药问 题。
公众教育与宣传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的认 识和重视程度,促进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减缓耐药性的产生
。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认识和重视程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 普及细菌耐药知识,提高 公众对耐药问题的认知。
药物作用靶点改变导致耐药
药物作用靶点突变
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改变药物作用靶点 ,使药物无法与靶点结合,从而产生 耐药性。
药物作用靶点过表达
细菌通过增加药物作用靶点的数量来 降低药物浓度,从而产生耐药性。
药物外排泵系统导致耐药
药物外排泵系统
细菌通过外排泵系统将进入菌体内的药物泵出,从而避免药物对菌体的杀伤作 用。
地区差异明显
不同地区间细菌耐药情况 存在差异,经济发达地区 和医疗机构密集地区耐药 问题更为突出。
危险因素众多
医疗环境、抗菌药物使用 、感染防控措施等多种因 素均可影响细菌耐药情况 。
细菌耐药对人类健康影响
治疗难度增加
耐药细菌导致传统抗菌药物疗效 降低甚至失效,使得感染性疾病
治疗难度增加,病程延长。
耐药问题。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多元化发展策略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课件

02
耐药细菌的出现增加了治疗难度, 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疾病治疗成本增加
由于耐药性的出现,患者需要使用更 昂贵的抗生素或更复杂的治疗方案, 增加了治疗成本。
医院和卫生系统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 来应对耐药性问题,增加了运营成本。
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影响
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可能导致传染病更难以控制和治疗,威 胁公共卫生安全。
耐药性的出现增加了医疗保健系统的压力,可能导致医疗资 源紧张,影响医疗服务的提供和质量。
04
控制细菌耐药性的方法
合理使用抗生素
1 2 3
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 避免无根据地使用抗生素,仅在细菌感染时使用。
按照医嘱用药 遵循医生建议,不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改用药方式。
限制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使用 减少动物饲料和水中添加的抗生素,降低耐药菌 的产生。
使用抗生素时,如果选择 的药物不针对特定细菌, 则可能促使细菌产生耐药 性。
细菌基因突变
自然进化
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发生 基因突变,部分突变可使 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适应性进化
在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 细菌会逐渐适应并发展出 抗药性。
突变的不定向性
细菌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 性,可能导致细菌对多种 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
建立耐药性监测网络
定期发布监测报告
整合医院、社区和实验室资源,实时 监测细菌耐药性变化。
向公众和医疗工作者提供细菌耐药性 数据,指导临床用药。
提高检测技术
采用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及时发 现耐药菌株。
开发新型抗菌药物
加强抗菌药物研发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投入新型抗 菌药物的研发。
创新药物作用机制
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全球关注的 公共卫生问题。
耐药细菌的出现增加了治疗难度, 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疾病治疗成本增加
由于耐药性的出现,患者需要使用更 昂贵的抗生素或更复杂的治疗方案, 增加了治疗成本。
医院和卫生系统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 来应对耐药性问题,增加了运营成本。
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影响
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可能导致传染病更难以控制和治疗,威 胁公共卫生安全。
耐药性的出现增加了医疗保健系统的压力,可能导致医疗资 源紧张,影响医疗服务的提供和质量。
04
控制细菌耐药性的方法
合理使用抗生素
1 2 3
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 避免无根据地使用抗生素,仅在细菌感染时使用。
按照医嘱用药 遵循医生建议,不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改用药方式。
限制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使用 减少动物饲料和水中添加的抗生素,降低耐药菌 的产生。
使用抗生素时,如果选择 的药物不针对特定细菌, 则可能促使细菌产生耐药 性。
细菌基因突变
自然进化
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发生 基因突变,部分突变可使 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适应性进化
在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 细菌会逐渐适应并发展出 抗药性。
突变的不定向性
细菌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 性,可能导致细菌对多种 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
建立耐药性监测网络
定期发布监测报告
整合医院、社区和实验室资源,实时 监测细菌耐药性变化。
向公众和医疗工作者提供细菌耐药性 数据,指导临床用药。
提高检测技术
采用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及时发 现耐药菌株。
开发新型抗菌药物
加强抗菌药物研发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投入新型抗 菌药物的研发。
创新药物作用机制
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全球关注的 公共卫生问题。
细菌耐药趋势及对策ppt课件

14
ESBLs治疗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IMP)----首选 • 头霉烯类(CFX)---须联合用药 • 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必须给予相当高的剂量,
但这在体内往往是做不到的) • 氨基糖苷类(AMK)---须联合碳青霉烯类
15
"When Enterobacter organisms are isolated from blood, it may be prudent to avoid third-generation cephalosporin therapy regardless of in-vitro susceptibility"
• 147例(29.9%)覆盖不足,病死率61.9%;覆盖 足够组病死率28.4%;相对危险度 (RR)2.18,95%CI 1.77-2.69;P<0.001
• 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覆盖不足是决定预后 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OR 6.86, 95% CI 5.09-9.24, P<0.001
(Ibrahim EH,etal.Chest 2000,118:146) 30
• 泰能(亚胺培南)是许多潜在的酶诱导剂之一,但没有 选择去阻遏突变株的作用。(强诱导、弱变异)
• 许多新型头孢菌素是弱诱导剂,但具有选择去阻遏 突变株的作用。(弱诱导、强变异)
20
AmpC酶的临床意义
• 随着新型头孢菌素的使用上升,能产生AmpC酶,导致 对β-内酰胺多重耐药的菌株迅速出现并成为医院感染 的重要病原菌。
1,2,LAT-1,2,MIR-1,MOX-1,SAL-1等
18
AmpC酶概述
产生菌株
100% 铜绿假单胞菌 100% 吲哚(+)变形杆菌
80% 肠杆菌属 80% 枸橼酸菌属 80% 沙雷菌属
ESBLs治疗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IMP)----首选 • 头霉烯类(CFX)---须联合用药 • 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必须给予相当高的剂量,
但这在体内往往是做不到的) • 氨基糖苷类(AMK)---须联合碳青霉烯类
15
"When Enterobacter organisms are isolated from blood, it may be prudent to avoid third-generation cephalosporin therapy regardless of in-vitro susceptibility"
• 147例(29.9%)覆盖不足,病死率61.9%;覆盖 足够组病死率28.4%;相对危险度 (RR)2.18,95%CI 1.77-2.69;P<0.001
• 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覆盖不足是决定预后 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OR 6.86, 95% CI 5.09-9.24, P<0.001
(Ibrahim EH,etal.Chest 2000,118:146) 30
• 泰能(亚胺培南)是许多潜在的酶诱导剂之一,但没有 选择去阻遏突变株的作用。(强诱导、弱变异)
• 许多新型头孢菌素是弱诱导剂,但具有选择去阻遏 突变株的作用。(弱诱导、强变异)
20
AmpC酶的临床意义
• 随着新型头孢菌素的使用上升,能产生AmpC酶,导致 对β-内酰胺多重耐药的菌株迅速出现并成为医院感染 的重要病原菌。
1,2,LAT-1,2,MIR-1,MOX-1,SAL-1等
18
AmpC酶概述
产生菌株
100% 铜绿假单胞菌 100% 吲哚(+)变形杆菌
80% 肠杆菌属 80% 枸橼酸菌属 80% 沙雷菌属
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ppt课件

创新探索:研发新型抗菌药物和防控技术
新型抗菌药物研发
加大对新型抗菌药物的研 发力度,寻找能够对抗多 重耐药菌的新型药物。
防控技术创新
探索新型防控技术,如基 因编辑技术、噬菌体疗法 等,为多重耐药菌防控提 供新的手段。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研发合作与 信息交流,共同应对多重 耐药菌的威胁。
未来展望:多重耐药菌防控的研究方向与挑战
医疗资源浪费:多重耐药菌的流行加剧医疗资源 紧张,影响其他患者的救治。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多重耐药菌的治疗成本高昂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恐慌情绪蔓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可能引发公众 恐慌,影响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多样,对个体 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我们 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来应对多重耐药菌的挑 战。
考核与评估
设立专门的考核机制,对医疗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防控知 识的考核。并通过定期评估,确保医疗人员在实际工作中 能够有效应用所学知识。
针对公众的宣传与普及
宣传内容
针对公众,宣传内容应重点介绍 多重耐药菌的危害、预防方法、 日常注意事项等。强调个人卫生
习惯在防控工作中的重要性。
宣传形式
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如宣传册、 海报、公益广告、微电影等,以 提高公众对多重耐药菌的认识和
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普及与
05
教育
针对医疗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培训内容
针对医疗人员,培训内容应包括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病学特 征、传播途径、危险因素、防控策略等。同时,应强调医 疗人员在防控工作中的重要角色和责任。
培训形式
可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如专题讲座、学术 研讨会、网络课程等。并确保医疗人员掌握必要的防控知 识和技能。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课件

常见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01
02
03
增加治疗难度
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 菌往往难以治疗,增加了 治疗时间和成本。
患者死亡率上升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出现, 一些原本可治愈的感染病 变得难以治疗,导致患者 死亡率上升。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增加了 医疗费用,给社会和家庭 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CHAPTER 03
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上升。
某些细菌已经产生了多重耐药性 ,即对多种抗生素同时耐药。
医院内部感染的常见细菌往往具 有更高的耐药性,增加了治疗难
度和患者死亡率。
常见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 用和滥用,细菌耐药 性的发展速度加快。
全球范围内需要加强 合作,共同应对细菌 耐药性问题。
新的抗生素研发速度 无法跟上细菌耐药性 的发展速度。
抗菌药物的改造与优化
抗菌药物改造策略
通过结构修饰、基因敲除等技术 手段,对已有抗菌药物进行改造 ,以提高其抗菌活性、降低耐药 性产生的风险。
抗菌药物优化目标
优化后的抗菌药物应具备更好的 抗菌效果、更低的毒副作用、更 稳定的药物性质和更低的生产成 本等特点。
CHAPTER 05
抗菌药物的管理与政策建议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细菌基因突变的结果,当细菌在繁殖过程中发生基 因突变时,可能会产生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分为天然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性,天然耐药性是指细菌固有 的对某些抗菌药物的抵抗力,而获得性耐药性则是指细菌在抗菌药物选 择压力下产生的耐药性。
常见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根据抗菌药物的种类,细菌耐药性可分为对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大环 内酯类等不同药物的耐药性。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 制方法课件
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及其主要防控措施护理课件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防控多重耐药菌的关键措施之一,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可以减缓耐药性的发展。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遵循抗菌药物的使用原 则,按照规定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使用,避免频繁更换或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加强抗菌药物的 管理和监督,对不合理的使用情况进行干预和纠正。
提高患者免疫力
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有助于减少多重耐药菌的感染风险,通过改善营养状况、加强锻炼和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等措施,可以提 高患者的抵抗力。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提供均衡的饮食搭配,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尤其是 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以增强体质。同时,提醒患者戒烟限酒 ,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02
常见的多重耐药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总结词
MRSA是一种对甲氧西林及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 高度耐药性和致病性。
详细描述
MRSA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在医疗保健机构中常见,可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严重时可导致肺炎、心脏疾病等。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
总结词
CR-AB是一种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广泛的耐药性。
详细描述
CR-AB在医院环境中常见,可引起肺炎、尿路感染和伤口感染等。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
总结词
CR-PA是一种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 的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很强的耐药性和 致病性。
04
护理工作中的多重 耐药菌防控
护理人员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对多重耐药 菌的认识,掌握防控措施 ,增强防控意识。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遵循抗菌药物的使用原 则,按照规定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使用,避免频繁更换或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加强抗菌药物的 管理和监督,对不合理的使用情况进行干预和纠正。
提高患者免疫力
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有助于减少多重耐药菌的感染风险,通过改善营养状况、加强锻炼和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等措施,可以提 高患者的抵抗力。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提供均衡的饮食搭配,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尤其是 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以增强体质。同时,提醒患者戒烟限酒 ,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02
常见的多重耐药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总结词
MRSA是一种对甲氧西林及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 高度耐药性和致病性。
详细描述
MRSA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在医疗保健机构中常见,可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严重时可导致肺炎、心脏疾病等。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
总结词
CR-AB是一种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广泛的耐药性。
详细描述
CR-AB在医院环境中常见,可引起肺炎、尿路感染和伤口感染等。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
总结词
CR-PA是一种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 的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很强的耐药性和 致病性。
04
护理工作中的多重 耐药菌防控
护理人员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对多重耐药 菌的认识,掌握防控措施 ,增强防控意识。
耐药菌感染预防ppt课件

6、洗必泰擦浴:手术患者去除MDRO在皮肤上定
植
手卫生:推广速干手消
毒剂,提高依从性…
正确的手部卫生:保持手部卫生是最基本及
最 有效减低交叉感染的措施
无论洗手或快速手消毒剂擦手,应在以下五种情况下进行:
接触患者前
为患者进行有创操作前
接触患者后
接触患者周围物品后
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后
温度计
输液泵和支架
氧气流量表
呼吸机控制面板/旋钮
生命监测仪面板/旋钮
血压计袖带
听诊器
电脑键盘、鼠标
电话
床头桌
床上托盘
电视遥控器
床上用台灯
床边便桶
床架和控制器
手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
是高度危险的!
耐药菌可短暂存在于医护人员的手和衣服上其主要
传播途径就是医护人员的手
另一种传播途径是病房和ICU的环境,尤其对于亲
算
手卫生最新的理念
“手卫生是所有卫生保健工作者都应掌握的一种操作,
手卫生不是选择性的——它是强制性的。卫生保健工
作者必须认真使用手卫生(策略)以减少与卫生保健相
关感染的发生,并提高病人的安全性。正确使用手卫
生(策略)是(卫生保健工作者)能力、专业和敬业的一个
标志”
--伊夫· 朗格丁(Longtin)等
消毒剂溶液清洁,每个房间有独立的清洁用具
D区 高度易感患者的区域(保护性隔离)或监护区
域如手术室、产房、ICU病房、早产儿室、创伤病
房和血液透析病房, 使用清洁剂或消毒剂溶液清洁,
有独立的清洁用具
植
手卫生:推广速干手消
毒剂,提高依从性…
正确的手部卫生:保持手部卫生是最基本及
最 有效减低交叉感染的措施
无论洗手或快速手消毒剂擦手,应在以下五种情况下进行:
接触患者前
为患者进行有创操作前
接触患者后
接触患者周围物品后
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后
温度计
输液泵和支架
氧气流量表
呼吸机控制面板/旋钮
生命监测仪面板/旋钮
血压计袖带
听诊器
电脑键盘、鼠标
电话
床头桌
床上托盘
电视遥控器
床上用台灯
床边便桶
床架和控制器
手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
是高度危险的!
耐药菌可短暂存在于医护人员的手和衣服上其主要
传播途径就是医护人员的手
另一种传播途径是病房和ICU的环境,尤其对于亲
算
手卫生最新的理念
“手卫生是所有卫生保健工作者都应掌握的一种操作,
手卫生不是选择性的——它是强制性的。卫生保健工
作者必须认真使用手卫生(策略)以减少与卫生保健相
关感染的发生,并提高病人的安全性。正确使用手卫
生(策略)是(卫生保健工作者)能力、专业和敬业的一个
标志”
--伊夫· 朗格丁(Longtin)等
消毒剂溶液清洁,每个房间有独立的清洁用具
D区 高度易感患者的区域(保护性隔离)或监护区
域如手术室、产房、ICU病房、早产儿室、创伤病
房和血液透析病房, 使用清洁剂或消毒剂溶液清洁,
有独立的清洁用具
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具体措施和方法PPT课件

洗手设施
医疗机构应当提供充足、清洁的洗手 设施,包括洗手池、洗手液、干手纸 等,并设置在诊疗区域出入口、卫生 间等易接触污染物的场所附近。
实施隔离和防护措施
接触隔离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接 触隔离,采取单间或床旁隔离措 施,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呼吸道防护
对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医务人 员应当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 防护口罩,加强呼吸道防护。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制定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定期 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 提高医生合理用药意识。
定期监测与通报
定期开展多重耐药菌监测,及 时掌握感染情况,对监测结果 进行内部通报,提醒医护人员 加强防控。
国际上成功的防控经验
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
国际上成功的防控经验表明,多部门合作是关键 ,包括医院管理部门、感染控制部门、临床科室 等。
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带菌者的分泌物、排泄 物等传播。
空气传播
在封闭、通风不良的环境中,细菌可在空气中长时 间漂浮,易感人群吸入后感染。
共同媒介物传播
如共用医疗器械、被污染的衣物、床单等,可导致 交叉感染。
多重耐药菌的危害
80%
治疗困难
多重耐药菌的出现使得治疗感染 变得更为困难,往往需要使用价 格昂贵、不良反应多的抗菌药物 。
100%
病程延长
由于治疗困难,患者感染多重耐 药菌后病程延长,住院时间增加 ,医疗费用增加。
80%
死亡率增加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死亡率相 对较高,尤其是对于年老体弱、 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
03
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具体措施
加强手卫生管理
卫生手消毒
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操作前,应当遵 循手卫生规范,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 行手卫生消毒。
医疗机构应当提供充足、清洁的洗手 设施,包括洗手池、洗手液、干手纸 等,并设置在诊疗区域出入口、卫生 间等易接触污染物的场所附近。
实施隔离和防护措施
接触隔离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接 触隔离,采取单间或床旁隔离措 施,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呼吸道防护
对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医务人 员应当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 防护口罩,加强呼吸道防护。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制定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定期 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 提高医生合理用药意识。
定期监测与通报
定期开展多重耐药菌监测,及 时掌握感染情况,对监测结果 进行内部通报,提醒医护人员 加强防控。
国际上成功的防控经验
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
国际上成功的防控经验表明,多部门合作是关键 ,包括医院管理部门、感染控制部门、临床科室 等。
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带菌者的分泌物、排泄 物等传播。
空气传播
在封闭、通风不良的环境中,细菌可在空气中长时 间漂浮,易感人群吸入后感染。
共同媒介物传播
如共用医疗器械、被污染的衣物、床单等,可导致 交叉感染。
多重耐药菌的危害
80%
治疗困难
多重耐药菌的出现使得治疗感染 变得更为困难,往往需要使用价 格昂贵、不良反应多的抗菌药物 。
100%
病程延长
由于治疗困难,患者感染多重耐 药菌后病程延长,住院时间增加 ,医疗费用增加。
80%
死亡率增加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死亡率相 对较高,尤其是对于年老体弱、 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
03
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具体措施
加强手卫生管理
卫生手消毒
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操作前,应当遵 循手卫生规范,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 行手卫生消毒。
细菌耐药现状及耐药变迁(张秀珍)PPT课件

04 细菌耐药监测与防控策略
细菌耐药监测体系的建设
建立完善的细菌耐药监测网络
01
包括医院、社区和动物源等多渠道的监测,实现数据共享和整
合。
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
02
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细菌耐药检测技术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开展耐药菌的监测与调查
03
定期对临床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监测,了解耐药菌的流行情况
和变迁趋势。
加强耐药菌防控的紧迫性
制定合理的用药策略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减少不必要的用药,降低耐药菌的产 生和传播。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防止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
提高公众认知度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耐药菌防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未来耐药菌防控的展望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
期待研发出更多新型、高效的抗菌药物,为临床治疗提供 更多选择。
耐药细菌的感染需要更长时间 的治疗和更高级别的抗生素,
导致医疗费用上涨。
社会负担加重
耐药细菌的感染不仅影响患者 个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给 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公共卫生安全威胁
耐药细菌的传播和扩散对公共 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需要
加强监测和防控。
02 细菌耐药机制及变迁
细菌耐药机制简介
耐药机制的概念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管理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明确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剂量和疗程等,规范临床用药行为。
加强抗菌药物处方审核
药师应严格审核抗菌药物处方,确保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
定期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不合理用 药问题。
加强抗菌药物知识培训
常见多重耐药菌及其主要防控措施护理课件

施的普及和推广。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全球性的多重耐药菌信息共 享平台,加强数据和信息交流,
提高防控效率。
未来多重耐药菌防控策略与技术研究
新型抗生素研发
加大投入,推动新型抗生素的 研发,以应对多重耐药菌的挑
战。
疫苗研制
研究针对多重耐药菌的疫苗, 通过免疫手段预防感染。
改进感染控制措施
研究更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 如改进消毒和隔离技术,降低 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风 险。
环境清洁与消毒
总结词
保持环境清洁和消毒是防控多重耐药菌的有效措施之一,可减少细菌在环境中的 存活和传播。
详细描述
医院和家庭应定期清洁和消毒病房、床单、衣物等物品,尤其是高频接触的物体 表面。同时,应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03
护理人员在防控多重耐 药菌中的作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总结词
手卫生是防控多重耐药菌传播的关键 措施之一,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手卫 生规范,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详细描述
定期对病房和公共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特别是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床头 柜等,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04
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与控 制
监测方法
微生物培养
通过采集患者样本进行微 生物培养,确定是否存在 多重耐药菌。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利用基因检测技术,快速 准确地检测多重耐药菌。
临床观察与诊断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 查结果进行诊断。
医院感染控制不足
医院内感染控制措施不完善,多重 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难以得到有 效遏制。
国际合作不足
国际间多重耐药菌防控合作有限, 缺乏全球性的防控策略和协调机制 。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全球性的多重耐药菌信息共 享平台,加强数据和信息交流,
提高防控效率。
未来多重耐药菌防控策略与技术研究
新型抗生素研发
加大投入,推动新型抗生素的 研发,以应对多重耐药菌的挑
战。
疫苗研制
研究针对多重耐药菌的疫苗, 通过免疫手段预防感染。
改进感染控制措施
研究更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 如改进消毒和隔离技术,降低 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风 险。
环境清洁与消毒
总结词
保持环境清洁和消毒是防控多重耐药菌的有效措施之一,可减少细菌在环境中的 存活和传播。
详细描述
医院和家庭应定期清洁和消毒病房、床单、衣物等物品,尤其是高频接触的物体 表面。同时,应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03
护理人员在防控多重耐 药菌中的作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总结词
手卫生是防控多重耐药菌传播的关键 措施之一,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手卫 生规范,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详细描述
定期对病房和公共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特别是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床头 柜等,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04
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与控 制
监测方法
微生物培养
通过采集患者样本进行微 生物培养,确定是否存在 多重耐药菌。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利用基因检测技术,快速 准确地检测多重耐药菌。
临床观察与诊断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 查结果进行诊断。
医院感染控制不足
医院内感染控制措施不完善,多重 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难以得到有 效遏制。
国际合作不足
国际间多重耐药菌防控合作有限, 缺乏全球性的防控策略和协调机制 。
细菌耐药性ppt课件

加强消毒与隔离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切断传播途径,防止耐药菌在院内传播。
提高公众认知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细菌耐药性的危害和防 控知识。
倡导合理用药
呼吁公众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自行购药和滥用药物。
提高公众卫生意识
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等,减少感 染风险。
02 细菌耐药性现状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情况
细菌耐药性全球蔓延
耐药机制复杂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 重,多种常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 产生耐药性。
细菌通过多种机制产生耐药性,如产 生灭活酶、改变药物作用靶位、减少 药物摄入或增加药物排出等。
耐药菌种类增多
随着抗菌药物广泛使用,耐药菌种类 不断增多,部分细菌甚至对多种药物 产生耐药性。
基因水平转移
细菌之间通过质粒等遗传物质交换耐药基因。
适应性进化
细菌在抗生素压力下发生适应性进化,产生耐药 性。
医疗环境感染
医院感染
医院内患者、医护人员和医疗器械携带的耐药细菌造成交叉感染。
医疗器械污染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不彻底,残留耐药细菌。
医疗废水排放
医院废水处理不当,导致耐药细菌传播到环境中。
04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
国际组织与合作
介绍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在推动细菌耐药性国际合作 方面的作用,以及各国之间的合作机制和项目。
信息共享与平台建设
概述在细菌耐药性领域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情况,包括数 据库建设、信息交流机制等方面。
技术转让与援助
探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和援助的重要性, 以及如何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细菌耐药性防控能力。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切断传播途径,防止耐药菌在院内传播。
提高公众认知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细菌耐药性的危害和防 控知识。
倡导合理用药
呼吁公众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自行购药和滥用药物。
提高公众卫生意识
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等,减少感 染风险。
02 细菌耐药性现状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情况
细菌耐药性全球蔓延
耐药机制复杂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 重,多种常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 产生耐药性。
细菌通过多种机制产生耐药性,如产 生灭活酶、改变药物作用靶位、减少 药物摄入或增加药物排出等。
耐药菌种类增多
随着抗菌药物广泛使用,耐药菌种类 不断增多,部分细菌甚至对多种药物 产生耐药性。
基因水平转移
细菌之间通过质粒等遗传物质交换耐药基因。
适应性进化
细菌在抗生素压力下发生适应性进化,产生耐药 性。
医疗环境感染
医院感染
医院内患者、医护人员和医疗器械携带的耐药细菌造成交叉感染。
医疗器械污染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不彻底,残留耐药细菌。
医疗废水排放
医院废水处理不当,导致耐药细菌传播到环境中。
04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
国际组织与合作
介绍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在推动细菌耐药性国际合作 方面的作用,以及各国之间的合作机制和项目。
信息共享与平台建设
概述在细菌耐药性领域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情况,包括数 据库建设、信息交流机制等方面。
技术转让与援助
探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和援助的重要性, 以及如何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细菌耐药性防控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18
WHO的建议与评估
• 虽然多重耐药细菌并不属于一个新问题,并且今后 也还会继续出现,但携带NDM-1基因的细菌的出现, 表明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 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各国加强细菌耐药性 监测;严格执行预防和控制措施,实施医院感染控 制措施,控制多重耐药菌株的传播,同时,强化医 务工作者和公众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相关政策,严格 执行有关停止无处方销售抗生素的法规,减少耐药 菌的产生。
被灭活的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类
氯霉素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
10
(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 降低抗菌药物与靶蛋白的亲和力,如肺链对青霉素的耐药。 • 产生新的靶蛋白,如MRSA(PBP2a)。 • 靶蛋白数量增加,如肠球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11
(3)细菌胞浆膜通透性改变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2
信号
• 抗菌药物耐药现状的严重性! •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重要性!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3
一、细菌耐药相关知识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4
1、什么是细菌耐药性?为什么会产生耐药性?
• 细菌的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抗菌药物通
过杀灭细菌发挥治疗感染的作用,细菌作为一类广泛 存在的生物体,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获得对抗菌药 物的抵抗作用,逃避被杀灭的危险,这种抵抗作用 被称为“细菌耐药”,获得耐药能力的细菌就被称为 “耐药细菌”。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17
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阴沟肠杆菌、摩氏摩 根菌、鲍曼不动杆菌、屎肠球菌等。
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对临床常用的大多数抗生 素都耐药,但对多粘菌素E和替加环素这2种抗生素敏 感。
印度、巴基斯坦、英国、比利时、荷兰、奥地利、 法国、德国、肯尼亚、澳大利亚、日本、美国、我 国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球菌的感染增加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21
过去10年抗菌药物应用变化所带来的严重的耐药问题
G+球菌问题
G-杆菌问题
肠球菌属 MRSA MRSE
万古霉素
使用增加
VRE VRSA VRSE
真菌感染
?
产ESBLs 克雷白菌属 大肠杆菌
碳青霉烯类
使用增加 金属酶 卡巴配能酶
绿脓杆菌耐药 不动杆菌耐药
2020/10/18
常见细菌耐G药ON趋G势LU及控制方法
22
22
细菌耐药性变异的趋势
近年来临床上发现的耐药细菌的变迁有以下5个主要表现 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感染率增高;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引起感染增多; 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RSP)在世界范围,包括许多
国家和地区传播; 出现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VRE)感染; 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耐药细菌变异。
20
抗生素及耐药性变迁……
• 1940-1960,青霉素时代:解决了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但逐 渐出现葡萄球菌耐药
• 70年代——头孢菌素时代:革兰阴性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的耐 药
• 90年代——万古霉素时代:革兰阳性菌耐药问题的再次出现,
MRSA、肠球菌感染增加,静脉导管的使用也使凝固酶阴性葡萄
• 细菌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改变细菌外膜通道蛋白的性质和数量 来降低膜的通透性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12
(4)细菌的主动流出系统-外排泵
• 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空肠弯曲杆菌等均 有主动流出系统,可将药物泵出细菌体。
• 细菌由于加强主动流出系统外排而致耐药的抗菌药物有四环素、 氯霉素、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β 内酰胺类。
培训课件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1
这是发生在医院中的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一离休老干部呼吸道感染住院 • 头孢曲松4支/日,用药3天无效 • 改用舒普深,用药2天无效 • 改用泰能,用药2天无效 • 做痰细菌培养,生长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磺胺敏感 • 患者口服磺胺后症状逐步好转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19
临床细菌的分类
G+球菌 微球菌科 葡萄球菌 链球菌科 链球菌、肠球菌
MASA、CoNS PRSP、VRE
G-球菌 卡他莫拉菌 G+杆菌 炭疽、白喉…… G-杆菌 肠杆菌科 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杆菌、ESBLs
非发酵菌 假单胞、不动杆菌、窄食单胞 科 厌氧菌:艰难梭菌 其他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23
(1)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
70年代首先在欧洲出现 近年来则有高达70~80%的报告 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对某些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红霉素、氯霉素、 四环素和林可霉素耐药 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则极少耐药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5
产抗菌药物
杀灭其他细菌
微生物
不能产抗菌药物 逃避被杀灭,获得耐药
× 杀灭—---------逃避被杀灭 相对平衡
青霉素发现 头孢类抗菌药物发现 …. 耐药菌进化、变异
单一耐药—多种耐药---泛耐药
6
我是超级细菌!!!
7
由此可见!
细菌耐药是一种被人类强化的自然现象。
敏感
耐药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8
2、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产生灭活酶。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主动外 排作用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9
(1)酰胺酶
乙酰化酶
氨基糖苷类 钝化酶
腺苷化酶
磷酸化酶
钝化酶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酯酶
核苷酸转移酶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13
二、细菌耐药性趋势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14
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全球耐药情况非常 严峻,应该说所有细菌都已经有耐药现象发现, 对抗菌药物完全敏感的细菌几乎不存在了。耐 药程度严重的,甚至可以称之为超级耐药细菌。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15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16
• 2010年8月11日《柳叶刀》杂志一篇文献报道发现产“NDM-1的肠 杆菌科细菌,对绝大多数常用抗生素耐药。该报道引起国内外广 泛关注,媒体称之为“超级细菌”。研究发现,该细菌内存在一种 β-内酰胺酶基因,该基因发现者认为其起源于印度新德里,因此 将其命名为“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DM-1)基因。带有 NDM-1基因的细菌,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青霉素G、 氨苄西林、甲氧西林、头孢类等抗生素),因而对这些广谱抗生 素具有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