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外国文学十七世纪文学

合集下载

(完整版)外国文学史课件-十七世纪文学

(完整版)外国文学史课件-十七世纪文学

十七世纪文学背景
意大利、西班 牙等国家政治经济 的衰落,也阻碍了 其文学的发展,代 表贵族趣味远离现 实的巴洛克文学在 这些国家颇为流行。
十七世纪文学背景
德国发生了残酷的 内战三十年战争,战后 国内经济萧条,也使德 国的文学发展落后于别 的国家,只有后半叶出 现的格里美豪森的小说 《痴儿历险记》较有影 响,被认为代表了“德 国十七世纪文学的高 峰”。
——夏多布里昂
莫里哀
莫里哀生于巴黎宫 廷室内陈设商家庭。成 年后放弃遗产继承权。 创立“光耀剧团”。后 在外省飘流十多年,积 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编写演出了一系列很有 影响的喜剧。
莫里哀
莫里哀共创作30部剧作,早期作品有滑稽剧与情节 喜剧《冒失鬼》和《情敌》;中期以《可笑的女才子》 (从外省回到巴黎后写的第一个剧本 )、《太太学堂》和 《丈夫学堂》为代表作;创作全盛时期的作品最著名的 有《伪君子》、《堂·璜》和《吝啬鬼》;创作晚期有 作品《醉心贵族的小市民》和抱病写成 的最后一部作 品《无病呻吟》等。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
政治上,主张国家统 一,拥护中央王权,歌 颂贤明君主;
哲学上崇尚理性原则, 宣扬公民义务,克制个 人情欲;
艺术上,模仿古代文 学,追求艺术完美,戏 剧上恪守“三一律”。
何谓“三一律”
“三一律”是古典主义关于戏剧结构的创作原则,指 剧作中的动作(情节)、时间、地点三个一致性。
动作一致:要求情节的单一性和完整性 时间一致:要求剧情发展必须限制在24小时(一天) 之内 地点一致:要求全部剧情只能在同一个场景里演出
《安德洛玛刻》
《安德洛玛刻》是标准 的古典主义悲剧,取材于 古希腊史诗和悲剧;
歌颂具有高度理性和 自我克制精神的特洛伊英 雄之妻安德洛玛刻;

4-1十七世纪文学

4-1十七世纪文学

法国古典主义性质
法国古典主义是法国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 社会过渡时期的产物,它是在君主专制制度的 孵育下形成的,它为君主专制政体而创作,并
受君主专制政体严格的监督。
2.古典主义产生的文化背景
16世纪,法国是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君主 专制国家。 路易十四有“太阳王”的称号,他统治的时代 是君主专制鼎盛的时期,他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来巩固王权。 1.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2.建立绝对王权。
1.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classicism)含有“学古”与“法 上”两层意义,取法于古代上流作品,一直是各 个时代古典主义的基本信念。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是近代欧美文学的第二 次思潮,古典主义盛行于法国,而后在西欧各国 广为流行,它是17世纪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 崇拜古希腊罗马文化是17世纪古典主义的突 出特点,古典主义把古希腊罗马的艺术看作是艺 术创作的理想模式,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 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因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英雄悲剧
高乃依的悲剧表现悲剧英雄理 性与感情的冲突,悲剧英雄的性格 在于以公民义务战胜个人激情,为 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家庭幸福。把爱 情摆在次要地位。情节动人重于心 理描写,英雄气概重于儿女情长。 主张悲剧写重大题材。 “悲剧的庄严,要求诗人描写 一些重要的国家利益,一些比爱情 更崇高更有男儿气概的激情,比如 雄心壮志或血海深仇,使我们看到 比情人之死更重大的不幸。” (《诗剧艺术谈》)
男性俱乐部
法兰西学士院有很强的性别意识,院士都是 男性。 1980年3月6日,法兰西学士院投票选举一名 新院士,以递补已故法国作家罗歇•卡约瓦 (1913—1979)空出的席位。选女院士的阻力很 大,最后以出席人数35人的20票通过,接纳女作 家、翻译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玛格丽特•尤尔 瑟娜尔(1903—)为新院士,这是具有345年历 史,被称为“男性俱乐部”的法兰西学士院第一 次接纳女院士。 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行动,由法兰西学士院 最年轻的院士,《费加罗杂志》专栏作家让•多 尔梅松(1925—)多方奔走策划,最后成功。

经典课件:外国文学17世纪文学

经典课件:外国文学17世纪文学

.
20
创作的第一阶段(1659-1663)
《太太学堂》海报
1659-1663,是莫里哀开 始创作古典主义戏剧的 时期。
比较重要的作品有: 《可笑的女才子》 (1659)、《丈夫学堂》 (1661)和《太太学堂》 (1662)。
《太太学堂》的上演标 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 的诞生。
.
21
创作的第二阶段(1664-1668)
高乃依一共写了30多 个剧本。
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 《熙德》﹑《贺拉斯》 ﹑《西拿》和《波利 厄克特》
《熙德》被看作古典 主义悲剧的奠基之作。
.
7
让·拉辛(1639—1699)
让·拉辛的创作代表 了法国古典主义悲剧 的最高成就。
代表作是《安德洛玛 刻》和《费得尔》。
拉辛着重揭露封建统 治阶级的黑暗和罪恶, 激起人们的恐惧和愤 怒,他的作品具有更 鲜明的现实意义。
当时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仍旧处在封建统治 之下,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 性。
.
4
17世纪重要的科学家
1.具有为专制王权服务 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崇尚理性。 3.模仿古代经典,注重
艺术形式的规范化。 (名词解释:三一律)
法国“太阳王”路易十
.

6
高乃依(1606—1684)
1664-1668,是莫里哀创作的成 熟期和“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作品的思想性、战斗性 和艺术性都达到了他自己的最高 水平。
主要作品有:《伪君子》(《达 尔杜弗》,1664)、《唐璜》 (一译《石宴》,1665)、《恨 世者》(1666)、《悭吝人》 (1668)和《乔治·唐丹》 (1668)等名作。
.
22
《悭吝人》(1668)

外国文学史:十七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史:十七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史:十七世纪文学一、概述(一)古典主义文学17世纪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创作和理论上都是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楷模,因此得名古典主义。

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笛卡尔唯理主义哲学是它的哲学基础。

古典主义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其中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最为发达,法国古典文学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理论。

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

○思想特征(1)强烈的政治倾向,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歌剧,歌颂英明的国王。

(2)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以理性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家庭义务和荣辱观念的矛盾,爱情或情欲只能放在第二位。

(3)尖锐抨击贵族的骄奢淫逸、堕落腐化,批判资产阶级的愚顽、附庸风雅;揭露社会的恶习和弊端。

喜剧主张在笑中移风易俗。

(4)古典主义悲剧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传统,多以帝王将相、宫闱秘事为题材,古典主义喜剧,寓言和散文具有较广的文学视野和较多的民主精神。

○艺术特征(1)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古典主义文学不仅从古希腊罗马文学继承诗歌、散文,而且继承戏剧并进行创新,使其具备现代剧的基础:有一定的幕数,适宜于在一定的时间内演出。

戏剧冲突十分尖锐,心理刻画非常细腻。

(2)有一套严格的艺术标准和规范遵守三一律:时间,情节,地点必须保持整一文学体裁有高低之分,推崇悲剧,贬低喜剧,寓言、民间文学。

【补充】三一律: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

它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艺术上体现了时间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

外国文学史十七世纪

外国文学史十七世纪
竟扭过脸去,掏出手帕,要她把胸脯遮起来。然而,他一边答应做奥尔贡旳女婿,一 边又向奥尔贡旳妻子求婚;当奥尔贡送他一点钱时,他总是说“太多了,二分之一已 经太多”;当奥尔贡把全部家产赠给时,他没说半个“多”字。
• 2. 进一步揭发答尔丢夫伪装虔诚旳罪恶用心在于贪财好色。 • 如:一看见欧米耳太太就垂涎欲滴,“要拔去上帝这么一种障碍”。当他旳罪行面临
• 女主人公:安德洛玛克(赫克托尔旳寡妻)、
皮洛斯、爱弥奥娜、奥雷斯。
布瓦洛:古典主义旳理论家
• 布瓦洛 • 古典主义旳理论家 • 最大成就:诗体文艺理论著作《诗旳艺术》
强调“理性”是文学创作旳最高准则。全 方面系统得论述了古典主义旳美学观点和 创作原则。作者由此而取得“古典主义立 法者”旳称号。
• 社会意义:体现了强烈旳反封建反教会旳民主倾向。答尔丢夫成了“伪善者”旳同义
语,是个不朽旳艺术经典。
分析:《伪君子》旳艺术成就。
• 分析《伪君子》旳艺术成就。 • 1遵照了古典主义旳“三一律”原则。 • 情节单纯集中:都是体现答尔丢夫旳虚伪与欺骗;时间:二十四小时之内;
地点:奥尔贡家里,而且只有一种布景,就是奥尔贡旳客厅。
旳现实主义手法。
• 艺术形式上:古典主义戏剧与文艺复兴戏剧一脉相传。 • 2.反拨 • 人文主义文学对个性解放旳过分强调,造成了否定一切秩
序旳倾向。
• 语言不规范、艺术形式杂乱。
高乃依:法国古典主义悲剧旳创始人
• 高乃依《熙德》(被公以为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
范性作品)
• 《熙德》主人公:罗狄克、 施曼娜。 • 作品经过男女主人公在爱情与荣誉、义务旳冲突
分雕琢和华丽旳建筑。
• 2. 内容上多写带有神秘宗教色彩旳生死、
哀怨。艺术上借鉴了中古文学象征、寓意、 梦幻手法、并体现出华丽纤巧旳风格。

(完整版)17世纪文学

(完整版)17世纪文学
他的代表作有《安德洛玛克》和《费得尔》
莫里哀Molière
➢“莫里哀如此伟大, 每次读他的作品,每 次都重新感到惊奇。 他是一个独来独往的 人,他的喜剧接近悲 剧,戏写得那样聪明, 没有人有胆量想模仿 他。” ——《歌德谈话 录》
欧洲最杰出的喜剧 家之一,遵守但并 不拘泥于古典主义
法则。
➢“喜剧的责任既是在 娱乐中改正人们的弊 病,我认为执行这个 任务最好莫过于通过 令人发笑的描绘,抨 击本世纪的恶习。” ——莫里哀
➢英国是代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发展潮流的 国家,因此代表资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清教 徒文学成为英国文学的主潮。
➢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政治经济的衰落,也 阻碍了其文学的发展,代表贵族趣味远离现 实的巴洛克文学在这些国家颇为流行。
➢德国尚保留着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 余热,格里美尔斯豪生的小说《痴儿西木 传》,在艺术上继承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 特点,被认为代表了“德国十七世纪文学的 高峰”。
文学概述
➢十七世纪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 致文学发展的不平衡。英国社会发展最为先 进,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资本主义发展缓 慢,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倒退,而在法国却 表现出新旧两种力量势均力敌的状态。
➢法国作为十七世纪欧洲中央集权的君主专 制国家的最高典范,其王权和资产阶级之 间的妥协,成为这一时期法国社会的主要 特征。这种服从王权的政治格局促成了法 国古典主义文学的繁荣。
➢ 十七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古典主义文学,与路易
十四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路易十四





路 易 十 四 和 演 员 们 在 一 起
古典主义形成的原因
➢法国君主专制王权鼎盛要求文学规范化 1. 语言和文学形式的整理和规范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 第一节 十七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   第一节 十七世纪文学

是清教徒派的作家,主 要思想和作品内容都是 宣传清教徒思想的。
《天路历程》



在第二次入狱之前,班杨已开始写他的名著《天 路历程》(第一部1678年,第二部1684 )。 描写主人公“基督徒”逃出“将亡城”,途径 “失望”泥潭、“名利场”、“疑惑”城堡,历 经磨难,终于到达“愉快山”。 《天路历程》采用 “梦境寓意”的故事结构和将 抽象概念形象化、拟人化的方法进行创作。
(2)三个部分:
“两个高大挺秀的华贵形象 俨然神的挺立 以本身原有的光彩,披在庄重的 裸体上, 那神样的容颜,映照出 造物主的光辉影子:真理、智慧、 严肃、清纯的神圣 ……”
(2)三个部分:

第四章中撒旦到达地球,看到了人的形象。撒旦 看了美好的人类形象,也曾动过恻隐之心,但马 上又坚定了复仇的信念。已经知道撒旦计划的上 帝派来天使,把撒旦赶跑了。
《失乐园》

《失乐园》(1667)根 据《圣经》题材改编,诗 中塑造了撒旦形象,他是 世界文学中刻画得最为成 功的人物之一。
(1)创作过程


《失乐园》(1667,12卷)两条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关于人类始祖的原罪史。借用了 《旧约· 创世纪》第2、3章,魔鬼撒旦引诱人类始 祖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犯天条,被上帝逐出伊甸 园的神话故事。 第二条线索是撒旦的斗争史。是弥尔顿根据《新 约· 启示录》第20章第1至10节的故事所创作。
《熙德》中的理性与感情冲突


人物:男主角罗狄克、女主角施曼娜、罗父杰 葛、施父高迈斯、施曼娜的追求者桑士、国王。 西班牙贵族青年罗狄克与伯爵女儿施曼娜相爱。 施曼娜的父亲因忌妒打了罗狄克父亲的耳光, 罗狄克有为父报仇的义务。他的内心充满痛苦:
罗狄克的内心矛盾

外国文学4-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4-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第四章古典主义文学主讲教师尹振球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十七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古典主义文学,与路易十四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中一首诗⏹约翰·多恩(1572-1631)的《歌》幼年的路易十四⏹乔治·赫伯特(1591-1674)的《美德》——从文艺复兴时代对人欲的肯定,到17世纪人们对纵欲者的讽刺,时代精神又在发生变化。

第四章古典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莫里哀第一节概述⏹一、社会历史背景:政治与经济状况⏹1、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历史掀开新的篇章;⏹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特别是在英国,表现极为突出,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面临一场巨大变革;⏹3、整个欧洲呈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英国社会发展最为先进,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倒退,而在法国却表现出新旧两种力量势均力敌的状态。

二、文化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1、人文主义滑入低谷,宗教信仰回潮,社会思潮出现重大转折;⏹英国的“玄学派”诗歌与清教徒作家⏹法国的思想家帕斯卡尔和他的《思想录》约翰·弥尔顿2、巴罗克风格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巴罗克”风格:⏹“巴罗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语,本指种珍珠,后来人们用以指称一种夸饰风格,尤其是建筑、绘画、音乐中的一种风格。

他的突出特征就是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崇尚华丽与雕琢。

⏹(2)“巴罗克”风格对文学的影响:3、古典主义成为文化艺术的主流:⏹(1)古典主义产生的根源和背景:⏹——时代精神的突出体现。

(2)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路易十四画像第一、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第二、注重理性。

理性即人的良知,古典主义主张用理性克制情欲,以理性统治国家,以国家民族为重;第三、模仿古代,重视格律,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楷模。

⏹(3)“三一律”⏹这是古典主义对戏剧创作提出的一个原则性的规范,它要求一出戏只演一件事,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方,时间在一昼夜之内,即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整一,这就是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

4-1十七世纪文学

4-1十七世纪文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年 英王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召开国会, 1640年,英王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召开国会,新 国会在选举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获胜, 国会在选举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获胜,这届国会存在 1653年 长达13 13年 史称“长期国会” 到1653年4月,长达13年,史称“长期国会”,它标志 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政变,史称 1688年 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政变, 光荣革命” 推翻了复辟王朝, “光荣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建立了土地贵族和 大资产阶级联盟的君主立宪政权, 大资产阶级联盟的君主立宪政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时代, 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时代,因而历史界通常把 1640年作为世界史的开端 年作为世界史的开端。 1640年作为世界史的开端。
法国古典主义性质
法国古典主义是法国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 社会过渡时期的产物, 社会过渡时期的产物,它是在君主专制制度的 孵育下形成的,它为君主专制政体而创作, 孵育下形成的,它为君主专制政体而创作,并 受君主专制政体严格的监督。 受君主专制政体严格的监督。
2.古典主义产生的文化背景 2.古典主义产生的文化背景
16世纪, 16世纪,法国是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君主 世纪 专制国家。 专制国家。 路易十四有“太阳王”的称号, 路易十四有“太阳王”的称号,他统治的时代 是君主专制鼎盛的时期, 是君主专制鼎盛的时期,他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来巩固王权。 来巩固王权。 1.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1.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2.建立绝对王权。 2.建立绝对王权。 建立绝对王权 3.划分社会等级:僧侣、贵族、平民。 3.划分社会等级:僧侣、贵族、平民。 划分社会等级 4.控制文学艺术,设立法兰西学士院。 4.控制文学艺术,设立法兰西学士院。 控制文学艺术

17世纪外国文学

17世纪外国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拥护王权, 主张国家的统一,歌颂贤明的君主。 第二,崇尚理性,克制个人情欲,服从公民 义务。 第三,崇尚和模仿古代文学。 第四,要求严格的规范化的艺术形式。
文学成就
彼埃尔·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 1606—1684) 是 法 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被 称为法国的“悲剧之父”。代 表作《熙德》。
①伪装的虔诚信徒
答尔丢夫本是一个外省的没落贵族,花尽 了产业,穷得连一双鞋子都没有,几乎成了叫 花子。于是,他像当时一些没落贵族一样,官 场仕途走不通,就走侍奉上帝信仰宗教的路子, 这是求取荣华富贵的终南捷径。 • 答尔丢夫深知通过宗教发财的奥妙,看 清了上流社会多有保守、顽固、愚蠢的善男信 女,掌握了他们以宗教虔诚为时髦的社会心理, 把自己打扮成虔诚的信士,靠着他在贵族社会 中养成的一套伪善手腕,用三分做作,七分奉 承的假虔诚骗取资产者奥尔恭的信任。 •
高乃依
《熙德》 熙德》
•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作 品 • 全剧通过西班牙贵族青年唐 罗狄克与唐施曼娜之间的爱 情纠葛,表现了个人感情与 家族荣誉、国家义务之间的 矛盾,最后以后者战胜前者 告终。体现了资产阶级对封 建王权的妥协。 剧作家高乃依
古典主义的特点: • 崇尚理性、宣扬公民义务、克制个人情欲。 理性和情欲 理性和感情 高乃依《熙德》 高乃依《熙德》 唐·高迈斯 唐·杰葛 施曼娜 罗狄克
②地道的贪欲之徒

贪食:一顿晚饭,“一个人吃下六个人吃的那么 多的东西”(一幕二场)“很虔诚地吃了两只竹鸡, 外带半只切成细末的羊腿”,第二天早晨起来,一次 喝“四大口葡萄酒” 。“他的身体别提多么好了,又 胖又肥,红光满面,嘴唇红得都发紫了。” (一幕四 场) 没有半点喝圣水,清心寡欲的模样。 • 贪睡:“一离饭桌,他就回到了卧室,猛孤 丁地一下子躺在暖暖和和的床上,安安稳稳地一直睡 到第二天早晨”(一幕四场)没有半点穿鬃毛紧身, 用鞭子抽打自己的苦修表现。 • 贪财:把别人家的财产,“信以为实地赶紧 接受下来。”(四幕一场)没有半点他“把钱散布给 穷人”的品德。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悲剧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代表作 家是高乃识,具有贵 族倾向。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十七世 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
高乃依
高乃依(1606— 1684)法国古典主义 悲剧创始人,出身律师 家庭,长期从事律师事 务。1629年开始创作。
代表悲剧《熙德》 (1636),《贺拉 斯》、《西拿》等。
弥尔顿
弥尔顿(1608—1674)英 国诗人,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 和革命文学的代表。他在政治 上是激进派,宗教上属于独立 派。革命期间,他写了很多政 论文,批驳国内外反对派对革 命的污蔑和攻击。他的文学代 表作是晚年写的三部长诗: 《失乐园》、《复乐园》、 《力士参孙》。
弥尔顿是继莎士比亚之后 最有名的英国诗人。晚年失明。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政变,史称 “光荣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建立了土地贵族和大资 产阶级联盟的君主立宪政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 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时代,因而历史界通常把1640年 作为世界史的开端。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十七世 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
清教徒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是以宗教革命的形式出 现的,它的思想体系就是清教主义,它是资产阶级意 识形态的宗教形式。因此,它又被称为清教徒革命。
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基调子是理性战胜情感。 人物多采用罗马史上的 英雄。气势悲壮外纪激国文文学越学古。史典第主四义章文十学七世
英雄悲剧
表现悲剧英雄理性与感情的冲突
以公民义务战胜个人激情
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家庭幸福。 把爱情摆在次要地位。
情节动人重于心理描写,英雄气 概重于儿女情长。主张悲剧写重大 题材。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classicism)含有“学古”与“法上”两 层意义,取法于古代上流作品,一直是各个时代古 典主义的基本信念。

外国文学之17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之17世纪文学

《失乐园》长达 1万余行,取材于《 圣经·旧约·创世记》和 《新约·启示录》,其 中上帝被描述成暴 君形象,撒旦被塑 造成革命清教徒形 象,体现了弥尔顿 惊世骇俗的反叛精 神。
《失乐园》(
创作于1667年)
《失乐园》插图
《复乐园》(创作于1671年)
取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
四章1至11节或《路加福音》第四章1至13
d.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
笛卡儿的“唯理主义”是古典主 义的哲学基础。笛卡儿以几何学的认 识论来建构“唯理主义”哲学体系, 认为人的错误在于人的自由意志突破 理性的约束,肯定清晰明白的概念就 是真理。
这些观点对古典主义崇尚理性和 规范文学创作原则,产生了直接的导 引作用。
e.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
布瓦洛的美学论著《诗的艺术》奠定了 古典主义的文学和美学原则。
布瓦洛的概括:
“三一律”是当时法国宫廷文 人学者根据路易十四的政治意图制 订出来的;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 在《诗的艺术》中进行了集中概括 :“不过我们要遵守理性制定的规 则,希望开展情节,处处要尊重技 巧;在一天、一地完成一件事,一 直把饱满的戏维持到底。”
“三一律”的特点:
“三一律”是君主专制政体在 戏剧艺术上的反映,其优势是舞台 时空的高度凝练,戏剧情节的紧凑 、集中等;其弊端是人物性格的单 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的绝对化 、程式化等,严重束缚了作家的创 作个性。
2.英国清教徒文学
英国17世纪文学主要是体现清教 徒思想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清教徒运动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 手段,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教会改革的 范畴,清教徒精神在宗教、社会、政 治、经济、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教徒运动的社会影响
清教作为中小资产阶级的基督教 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壮大起来, 所以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被称之为清 教革命。

外国文学十七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十七世纪文学

法国的笛卡儿是唯理主义 的代表。他认为人的思维有四 个阶段:直觉和推理阶段(揭 示真理),分析阶段(寻求普 遍真理),孤立因素出发阶段 (重构复杂事物),验证阶段 (弥补遗忘)。 笛卡儿影响古典主义的重 要观点: “我思故我在”; 人们凭借理性认识真伪; 人的意志可以改变人的情感。
理性主义美学
• 理性主义美学是古典主义的美学思想,它从理 性出发,认为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通过个人服从 国家来实现的,目的是要严守秩序,服从君主 专制的国家机器。因此,他们用理想主义、思 辩性、几何学来解释美、和谐、比例这些审美 范畴。 • 明晰性是美的最基本的特征,局部与整体的和 谐是艺术美不可缺少的基础。一切模糊不清的、 不明确的、不可理解的东西都是丑的。
17世纪的政治:动荡不安
• 意大利已经丧失商业中心的优势,不断受到外国侵 略,长期四分五裂。 • 德国无力加入海上霸权的竞争,落后分裂的农业国 家,宗教改革被作为诸侯争霸的工具。1618年三十 年战争爆发。 • 英国凭借海上贸易资本主义迅速发展。1649年,英 国资产阶级革命:查理一世被处死,克伦威尔成为 英格兰共和国的主人。革命后10年王朝复辟。 • 法国建立中央集权,王权大大加强,国家统一; 1661年路易十四统治开始。 • 西班牙丧失海上霸权,工商业一蹶不振,宗教裁判 所残酷压制。1700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开始。
• 5、听到死讯,她的理性又重新占据上风。 费德尔在悲痛、懊悔和自卑的折磨下服 毒。临死之前,她把实情告诉了忒修斯: “是我用无耻淫乱的眼光,/瞧着这正 直善良的儿郎。/上天使我怀抱不洁的 欲念,/可恶的厄诺娜完成了这一罪 孽。”
• 《费德尔》演出时,一部分反对拉辛的 贵族用卑鄙手段组织起来抵制它。拉辛 因此搁笔十二年。 • 古典主义者禁止采用《圣经》题材, 怕的是亵渎神圣。拉辛重新创作后,忿 而用《圣经· 旧约》故事,写了《爱斯苔 尔》(1689)和《阿达莉》(1691)两部悲剧, 公开表现出与古典主义者的蔑视。

外国文学 17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 17世纪文学

路易十四与莫里哀
莫里哀(1622—1673)




莫里哀是17世纪法国最 伟大的古典主义喜剧家。 原名让·巴蒂斯特·波 克兰。 1652年开始创作剧本, 一生共创作了近30部喜 剧。 矛头直指教会、贵族和 资产阶级。
创作的第一阶段(1659-1663)



《太太学堂》海报
1659-1663,是莫里哀开 始创作古典主义戏剧的 时期。 比较重要的作品有: 《可笑的女才子》 (1659)、《丈夫学堂》 (1661)和《太太学堂》 (1662)。 《太太学堂》的上演标 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 的诞生。
约翰· 德莱顿(1631—1700)

复辟王朝的桂冠诗人。
英国文学批评的创始人, 在《论戏剧诗》和《悲剧 批评的基础》等作品中, 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古典诗 学的原则,为英国古典主 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
约翰· 班扬(1628—168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王朝复辟期间带有民主 倾向的清教徒作家。 他以整本旧约为背景创 作出一部伟大的寓言— —《天路历程》 (1678)。 《天路历程》以梦境游 历来描写基督徒追求信 仰的过程。
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一词来自西班牙 语,原指形状不规则的 珍珠,含有珍奇、奇妙 的意思。 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 格的术语最早是用来指 称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 建筑的特点。 后来人们发现这种现象 不仅存在于建筑领域, 而且存在于绘画﹑音乐 和文学领域。
西班牙文学


贡戈拉(1561—1627)
“贡戈拉主义”诗派轻 视人民群众,提倡为 “高雅人士”写作,作 品堆砌夸张的词藻,充 满各种隐喻和难解的词 句。其内容大都是人生 无常、终归毁灭等悲观 思想。 “警句主义”追求奇特 别致的联想和强烈的对 照,常把思想凝炼为简 短精致的警句。 返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法国作为十七世纪欧洲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最高典 范,其王权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妥协,成为这一时期法国社 会的主要特征。这种服从王权的政治格局促成了法国古典 主义文学的繁荣。
• 英国是代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发展潮流的国家,因此代表 资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清教徒文学成为英国文学的主潮。
17世纪的政治:动荡不安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
a.在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歌颂贤明君主。 b.在思想上崇尚理性,遵守公民义务。 c.模仿古代文学,重视艺术法则。
在创作规则上,强调服从古代艺术法则, 戏剧必须遵守“三一律”。
在塑造人物方面,强调赋予人物某一种品 格,使人物性格固定化,类型化。
古典主义的复古特征
• 创作题材:古典主义悲剧大都取材古希 腊罗马题材,以古代文学为典范。
法国的笛卡儿是唯理主义 的代表。他认为人的思维有四 个阶段:直觉和推理阶段(揭 示真理),分析阶段(寻求普 遍真理),孤立因素出发阶段 (重构复杂事物),验证阶段 (弥补遗忘)。
笛卡儿影响古典主义的重 要观点:
“我思故我在”; 人们凭借理性认识真伪; 人的意志可以改变人的情感。
理性主义美学
• 理性主义美学是古典主义的美学思想,它从理 性出发,认为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通过个人服从 国家来实现的,目的是要严守秩序,服从君主 专制的国家机器。因此,他们用理想主义、思 辩性、几何学来解释美、和谐、比例这些审美 范畴。
• 明晰性是美的最基本的特征,局部与整体的和 谐是艺术美不可缺少的基础。一切模糊不清的、 不明确的、不可理解的东西都是丑的。
————————————————
古典主义者接受了笛卡儿的观点, 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创作。古典主义 的立法者布瓦洛在他的法典性的著 作《诗的艺术》中要求作家:
首先必须爱理性;你的文章永 远只凭理性才获得价值和光芒。
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
• 政治基础:新兴资产阶级 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 的产物。
• 哲学思想基础:笛卡儿 的唯理主义哲学。
• 文化背景:路易十四王 对文艺的爱好和政策。
太 阳 王 路 易 十 四
古典主义的兴起
• 1.君权统治的加强 路易·十四,太阳王,
“朕即国家” 法国成为欧洲文化中心 • 2.理性主义哲学
• 意大利已经丧失商业中心的优势,不断受到外国侵 略,长期四分五裂。
• 德国无力加入海上霸权的竞争,落后分裂的农业国 家,宗教改革被作为诸侯争霸的工具。1618年三十 年战争爆发。
• 英国凭借海上贸易资本主义迅速发展。1649年,英 国资产阶级革命:查理一世被处死,克伦威尔成为 英格兰共和国的主人。革命后10年王朝复辟。
• 文学体裁:古典主义理论家把戏剧体裁 分为高雅的和卑俗的两种。悲剧是高雅 艺术,语言高尚典雅,喜剧是卑俗艺术, 语言俚俗。
• 创作规则:强调服从古代的法则,戏剧 必须遵从“三一律”。
三一律
• 三一律亦称“三整一律”,它是17世纪古典主义的 剧本创作规则。规定剧本情节、地点、时间三者必 须完整一致。即每剧只能有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 发生在一个地点并在一天之内完成。
法兰西学士院
法兰西学士院是首相黎世留亲自敦促成立的,目的是为了 统一和规范法语,在纯洁法语和发展法国的文化事业方面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学士院吸收过伏尔泰、孟德斯鸠、雨果、梅里美、尤 内斯库等著名作家为院士。但因种种原因,也有许多优秀 作家被拒之门外。如莫里哀由于得罪了教会,始终未能成 为院士;巴尔扎克和大仲马申请了4次都未能如愿,左拉 不顾朋友们的嘲笑,一连申请了24次,均因一些老院士反 对他的自然主义文学而告失败。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从文艺复兴时代对人欲的肯定, 到17世纪人们对纵欲者的讽刺,时代
精神又在发生变化。 “谨慎被看成是最高美德;理智被尊 为对付破坏性的狂热之辈顶有力的武 器;优雅的礼貌被歌颂成抵挡蛮风的
一道屏障……”----罗素
一、历史概述
• 十七世纪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文学发展的 不平衡。英国社会发展最为先进,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 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倒退,而在法国 却表现出新旧两种力量势均力敌的状态。
法兰西学士院是1634年在首相黎世留的亲自 敦促和庇护下成立的,学士院的院士成了文艺界 中央集权统治的代表。为了使院士的身份成为社 会上作家和学者羡慕追求的对象,政府规定院士 的名额固定为40名,给他们以“不朽者”的称号, 非得有一个院士死后,才能由其他院士共同选举 另一人来补充。这种制度一直维持至今。
பைடு நூலகம்
古典主义产生的文化背景
16世纪,法国是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君主 专制国家。
路易十四有“太阳王”的称号,他统治的时代 是君主专制鼎盛的时期,他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来巩固王权。
1.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2.建立绝对王权。
3.划分社会等级:僧侣、贵族、平民。
4.控制文学艺术,设立法兰西学士院。
法兰西学士院
法兰西学士院外景
理性主义哲学
理性主义是一种片面强调理性作用的认识论学说,又称唯
理论,它与经验论相对立。它是17世纪法国的主导思潮。
在17世纪,西方哲学史上出现了两大学派,英国经验派和大陆 理性派。 英国经验派包括16—18世纪的培根、霍布斯和洛克,他们坚持 外部世界是经验的基础,属唯物主义经验论者。贝克莱和休谟 否认经验源于外界,认为外界是感觉或表象的总和,是唯心主 义的经验论者。 大陆理性派是指17—18世纪欧洲大陆上法国的笛卡儿、荷兰的 斯宾诺莎和德国的莱布尼茨等唯理论者的统称。他们认为感性 知识不可靠,强调只有用数学推理的方法才能得到真正可靠的 知识,认为真理的标准是观念的清晰明白。
• 法国建立中央集权,王权大大加强,国家统一; 1661年路易十四统治开始。
• 西班牙丧失海上霸权,工商业一蹶不振,宗教裁判 所残酷压制。1700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开始。
一、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生 及其主要特征
—定—义—:—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
潮,它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 其他国家。由于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 都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有“古典主 义”之称。古典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 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