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流治理规划资料

城市河流治理规划资料
城市河流治理规划资料

城市河流治理规划

城市河流治理规划

若干问题的探讨

刘晓涛

(上海市水利排灌管理处上海 200002)

【摘要】河流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和生态系统的要素。世界上治理城市河流的最新理念,是建设生走堤,使河流生态回归于自然;还河流以空间给洪

水以出路;降免河水污染;还城市人以自然的滨水环境,充分满足人与水

相亲相近、和谐相处。而我国城市河流治理,片面强调工程效应,遗留了

许多弊端,因而应对症施救,采取相应措施施以新理念的治理。

【关键词】城市河流治理规划新理念存在问题对策措施

1 城市河流与城市的生存和发展

1.1 河流是城市诞生的摇篮

凡是国际上著名的城市,总有一条著名的河流与之相随相伴。在欧州,国际河流多瑙河孕育了两岸的城市群,塞纳河从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巴黎城的中间流过,将巴黎分为南北两部分,在我国,黄浦江与东海,使上海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崛起成为一座国际大都市。

世界上主要的大城市基本上都是傍水而建。一般,河流中下游地区大多是城市集中、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中国7大江河的下游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经济发达,集中了全国1/2的人口,l/3的耕地和70%的工农业产值;而河流人海口由泥沙沉积形成的三角洲,更是经济中心所在:如地处上海经济区核心的长江三角

洲;中国南方深圳、广州、珠海经济区所在的珠江三角洲。据预测,在本世纪初,全国城市总数将逾1000座,这些城市大

部分分布在长江、黄河等7大水系和沿海地带。

1.2 河流是城市文明的发祥地

世界上每一个文明的发源地,都是傍依江河湖泊,并依靠必要的可供水源而发展起来的。古代早期的城市,也都选择在有河流、有水的地方。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化;印度文化起源于恒河和印度河流域;占代巴比伦也是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形成的两河流域发展繁衍的。河流以其丰富的乳汁孕育了人类早期的伟大文明。凡是河网水系发达的地区,都是城市文明最发育的地区。河网水系对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城市水系的点缀,没有丰富的水面与城市的其他景观相映衬,形成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蕴就不会充分展现。

1.3 河流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在城市形成和发展中,河流作为最关键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市生存,制约着城市发展,是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在远古时代,城市河流为城市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发展到后来,城市河流除提供水源以外,随着水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成为城市物资运输的主要通道;在近代工业化阶段,城市河流对城市的作用更加重要,成为水源地、动力源、交通通道、污染净化场所;在现代,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态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方面显示出不可替代的功能。可以说,河流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1.4 河流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

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而营造城市景观环境离不开大自然中与城市关系最密切的河流和水面。当代国际大都市环境建设的价值观念的演进趋向表明,都市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已由疏离。隔绝变为亲近和融合。开阔的水面和流动的水体所形成的自然风貌,无疑能给城市增添许多魁力。从19世纪英国人欧文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设想,无不反映了城市人对城市优美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有的空间地段,它是由城市到水域而形成的过渡空间,既是陆地的边沿,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具有自然山水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的开敞空间。城市滨水空间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海滨等。城市滨水区不仅是联结城市陆地和水体的中间地带,而且是协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中观环境,不仅包容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而且蕴含着城市滨水区的物质空间和人文景观。它是城市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形象的景观节点,是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缩影。

1.5 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

河网水系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的稀缺资源。同时又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活力之源。在现代城市规划中,河网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绿色生命线,是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城市河流具有供应水源、提供绿地、保护环境、自然保护、旅游娱乐、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各项生态功能,对城市生态建设有重要意义。城市河流

作为城市系统中的一种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生态建设具有多种多样的意义:包括为城市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就近水源、可以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和洪涝灾害、为城市绿地的建设提供基地、丰富城市景观多样性和城市物种多样

性、为市民创造文体娱乐与亲近自然的空间。目前,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已经和正在被城市建设者所关注,其生态功能的应用,也逐渐被引人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

2 国外城市河流治理规划发展的新趋势

2.1 建设生态河堤是现代城市河流治理的发展趋势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城市中保持自然是当今国际上先进的城市治理准则,河道的治理也不例外。自以90年代以来,采用混凝土施工、衬砌河床而忽略自然环境的城市水系治理方法,已被各国普遍否定,建设生态河堤已成为国际人趋势。

生态河堤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一体的水利工程。作为一种新概念河堤,它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指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

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在进行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瑞士。德国等于80年代末提出了全新的“亲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护岸”技术。所谓“自然型护岸”技术,就是放弃单纯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改用无混凝土护岸或钢筋混凝土外覆土植被的非可视性护岸。据有关资料介绍,欧洲MELK流域经过近自然治理后,每百米河

段的鱼类个体数量、生物量从治理前的150个、19公斤提高到治理后的410个、55公斤。

德国的莱茵河,1993年和1995年发生两次洪灾,洪水淹了一些城市,造成的损失估计达几十亿欧元。分析洪灾原因,主要是由于莱茵河河流生态遭到破坏,水泥堤岸限制了水向沿河堤岸渗透所致。因此,德国现正进行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将水泥堤岸改为生态河堤,重新恢复河流两岸储水湿润带,并对流域内支流实施裁直变弯的措施。延长洪水在支流的停留时间,减低主河道洪峰量。

日本在90年代初就开展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1991年开始推行重视创造变化水边环境的河道施工方法,即“多自然型河道建设”。仅在1991年,全国就有600多处试验工程。日本建设省推进的第九次治水五年计划中,将对5700公里河流采用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其中2300公里为植物堤岸,1400公里为石头及木材护底的自然河堤。2000公里不得已使用的混凝土,都将按“多自然型护堤法”进行改造,覆盖土壤,并种植植被。实践表明,该技术有效地促进了地下水的渗透和水分的良性循环,提高了水边环境的自然净化功能。

美国的南佛罗平达州在70年代修建了很多人工河道,但逐渐发现周围湿地越来越干,生物多样性也急剧减少,进入90年代开始改造,目前已经恢复曲流河道的状态。著名的洛杉机河也正在拆除衬砌。

总之,很多同家都在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进行反思,都在逐渐将河流进许回归自然的改造、90年代以来,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瑞士、奥地利等国纷纷大规模拆除了以前人工在河床上铺设的硬质材料。拆除衬砌的资金投人要比铺衬砌昂贵得多,但这些同家普遍认为.保持河道的自然环境对保护动植物资源、保护水质。防

止水资源流失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修建生态河堤,恢复河岸水边植物群落与河畔林,已成为国际上河堤建设发展的总趋势。

2.2 还河流以空间,是现代防洪规划的新理念

作为城市防洪的对策措施,在国际上非常重视“堵疏结合,蓄泄并重”的治水理念,给河流以空间,增加河流的过水断面,给洪水以出路。

在欧洲,1993年、1995年莱茵河和默兹河发生洪水。对荷兰的防洪策略与河流治理产生了重大影响。1995年洪水使莱茵河沿岸低洼地(圩烷)疏散25万人,虽然没有垮堤,但是影响深远。荷兰对已沿用几十年的河流堤防加固计划作了审查和修订,河堤均按抵御125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进行加固。但是荷兰人知道,无论如何加高河流堤防,安全保障总是有限度的。历史经验表明,随着安全水准的提高。土地利用也发生很快的变化,总体风险(发生洪灾的概率)也在增加。土地利用和提高防洪水平的相互作用,已使荷兰主要河道沿岸的自

然景观受到很大负面影响,进一步加高加固堤防,已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赞同。为此,近年来荷兰人提出“还河流以空间”的新理念,使河流在流量、泥沙输移、宽深比等方面达到动态平衡。这可能要求放弃几百年前筑围堤形成的滩地。目前荷兰人正在研究的措施包括疏浚河道、挖低漫滩(与自然开发相结合),甚至退堤、扩大漫滩。在莱茵河的一条支流上,正考虑拆除现有挡水堰,这并非完全出于航运方面的考虑。

日本1965年以后针对因城市化急剧发展围绕河流引起的问题开展了新的河流治理。特别是70年代以来,由于连续遭受三次大的水灾,于1977年6月开始推行“城市综合治水对策”。为解决城市化增加的雨水径流,既采用传统的工程措施,也实施了许多现地贮留、渗透、多目的治水绿地、地下大型贮留池、地下河等新型治水措

施。恢复流域在开发过程中丧失了的保水、游水机能,并减少发生泛滥时的受害损失。

2.3 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是减轻河流污染的根本措施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城市河流治理的经验表明,要发挥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是减轻河流污染的根本措施,英国泰晤士河的治理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18世纪末期.英国产业革命后,沿泰晤士河两岸工厂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伦敦人口迅速增加,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人河中。19世纪开始,泰晤士河逐渐变成河水浑浊、污染严重的臭河。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泰晤士河污染更是严重,它的含氧量等于零,除了少数鳝鱼幸存外,其他鱼类几乎绝迹;污黑的河水臭气熏天,令人不堪妒忌受;河水污染还引起疾病流行,1849年到1954年,滨河区共有2.5万人因霍乱而死亡。

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英国政府从1964年开始,对泰晤士河进行全面治理。通过立法,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重建和延长了伦敦下水道,建设了453座污水处理厂,形成了完整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每天处理9.44亿加仑污水,使排入河流废水由污水变成清水。

30年来,泰晤士河的污染已减少90%,河水逐渐变清,水质明显改善,水生生物数量不断增加,1979年已有104种鱼类在河中畅游,有人还捕到对河水污染极其敏感的大马哈鱼,还见到海豹沿着泰晤士河道逆流而上。甚至,成群水鸟在河面上飞翔觅食。现在,泰晤士河河面河水清澈,鱼儿穿梭,运动健儿飞舟击浪,河岸老人垂钓、儿童嬉戏。泰晤士河重新成为伦敦一道风景线。

2.4 建设城市滨水环境,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

城市滨水空间往往是一个城市能见水、近水、亲水的特色景观环境,也是一个城市建设和开发的热点。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对城市滨水空间的功能、空间、景观、环境、设施等各方面所进行的综合性设计,其目的在于创造生动、优美、富于特色的城市水空间形象。自6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注重城市滨水空间的综合利用,使其原有的码头、工业区等逐渐变为公共活动频繁、环境良好、地价不断上升的综合功能开敞区。

60年代欧美广泛开展以充实改善水空间功能为目的滨水区建设,拉开大规模城市水空间规划建设的序幕。以日本东京、横滨滨水区建设和美国巴尔的摩内港建设为代表的遍及世界的滨水区开发,从根本上改变了水空间的形象,重新恢复了它作为城市空间的活力。华盛顿波多马克河绿带规划及日本各地的亲水公园建设,使城市川流再次展现厂河水清清、绿树成荫的良好已然风貌。

日本以80年代响起“亲水”的呼声,90年代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河流治理方略。其目标是建成一个具有健康富裕的生活条件与美丽自然环境则协调的富有活力的社会。提出要改进并确立有关管理体制,确保一般河流的水量,恢复洁净水流,保护水质,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建设城市水网并加强绿化,要求水边空地具有舒适开阔的空间,为各种娱乐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并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将城镇改造成与滨水环境为一体的居住区。

遍及世界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与建设行动,使我们清晰地看到,恢复城市水空间,还其优美、宜人、充满生机的原貌,创造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城市滨水空间形象,是当今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大潮流趋势。

3 当前我国城市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城市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十分重视河网水系的规划和河岸的整治与美化。广州市已经提出了要把珠江广州河段建设得象法国塞纳河巴黎河段一样美丽的整治目标,具体包括提高堤防的防洪标准,改善两岸的交通。绿化环境,特别是美化河流两岸,让游客及市民有一个观光、娱乐的好去处。成都市府南河的整治集防洪、排水、交通、绿化、生态、文化于一体,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环保效益,提供了具有借鉴价值的城币建设模式,2000年10月召开的21世纪城市建设与环境成都国际大会,对成都市府南河的治理给予了充分肯定,该项目获得了世界人居奖等三项国际大奖。府南河治理工程的成功,包含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住房与安居等多方面的内涵,是城市河流治理的成功范例。苏州市在城市发展建设中,保持了三纵三横加一环的河网水系及小桥流水的水城特色,保持了路河平行的基本格局和景观,城市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在苏州曾说“苏州之所以成为苏州的关键在于水,建筑物还是其次的”、北京市1998年开始以建成“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现代城市水系为目标,对城市水系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取得明显改善。但就整体而言,我国城市河流治理理念与发达国家利比,仍有较大差距。

3.1 盲目填没河流、减少水面,导致生态系统和排水系统的破坏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河流水面被人为侵占或缩窄,导致城市水面积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严重萎缩,加重了内涝发生的机率。在城市建设中,为了多争一块土地,许多城市盲目填河,将河道排水改为管道排水,将软排水改为硬排水,

城市排水管网与城市河道不配套,排水系统不协调。防汛排水时,市区内河水满为患,泵站被迫停机的事时有发生,致使城市排水的矛盾十分突出。

当城市河道水质污染严重,恶臭难忍时,人们往往迁怒于河,人与河道争地,人不给水出路,水不给人留情,城市调节雨洪的能力越来越低,一遇降雨,到处积水,损失越来越大。人类无节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挤占河道,堵塞洪水通道,自然也给人类以报复。

3.2 河流被硬化、渠化,导致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和水环境的破坏

目前国内城市河流治理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略感美中不足的是,以往的河道治理工程片面追求河岸的硬化覆盖,只考虑河流的防洪功能,而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破坏了生态环境。为保护城市安全,河堤年年加高,并大量建设钢筋混凝土、块石等直立式护岸,河流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人工与自然的比例不协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其实,自然的水系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是一个生态系统。从生态学角度讲,硬化河床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根本解决不了水污染净化的问题。河道是有自净能力的,自然的河道有大量的生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有降解污染有机物的作用。植物还可以向水里补充氧气,有利于防止污染。水泥衬底和护坡之后,割裂了土壤与水体的关系,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有些生态功能就会随之消失。失去了自净能力的河道只会加剧水污染的程度。

人类砍掉河流两岸的植物,种上钢筋水泥“植物”,本身就是破坏河流,破坏生态,破坏城市景观,随着城市的扩张,这种破坏会日益显现出来。

3.3 河流污染严重,河流生态功能遭到破坏

沿海城市河道一般都只有防洪、排涝、生态环境景观等综合功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经济迅猛发展,河道两岸士地开发利用,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河道功能遭到损害:大量工业、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水严重污染,水质恶化,河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目前全国80%以上的城市河流受到污染,许多大江大河的城市段已达不到Ⅲ类水水质标准。据全国2222个监测站的统计,在138个城市河段中,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的仅占23%,超过Ⅴ类水质的占到38%,能饮用的地面水已所剩无几。其原因就是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未经任何处理排人河道。河流污染使鱼虾生物基本绝迹,而代之以适应污染的各类底栖微小生物类群,导致城市河流及其两岸的生物多样性下降,特别是一些对人类有益的或有潜在价值的物种消失。

4 加强城市河流治理的对策与措施

4.1 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河堤

城市河流治理主要就是减轻或避免水灾对人类及其生产活动造成的损失,而当今城市河流治理所追求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河流景观与其人类、生物及周围环境的和谐,维护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性。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中心区河道的堤岸整治,由于土地原因,大都采用单调的浆砌条石垂直断面或水泥堤岸,只考虑了泄洪、排水功能,基本没有考虑生态功能。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出发,在河道治理方面,生态河堤建设要给予充分重视。

与人工混凝土河堤相比,生态河堤有如下优点:

(1)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

生态河堤把水、河道与堤防、河畔植被连成一体,通过科学的配置,在充分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建立起阳光、水、植物、生物、土壤、堤体之间互惠共存的河流生态系统。生态河堤的坡脚护底具有高孔隙率、多生物生长带、多流速变化带、多鱼类巢穴,为鱼类等水生动物和两栖类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两岸的绿树、草丛为陆上昆虫、鸟类等提供了觅食、繁衍的好园地;浸入水中的柳枝、根系为鱼类产卵、幼鱼避难、觅食也提供了空间。

(2)增强水体自净作用

水体自净作用是指有机污染物受氧化作用而变成无机物的过程。排入河中的污染物首先被细菌和真菌作为营养物而摄取,并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机物,细菌又被原生动物吞食,所产生的无机物(如氮、磷等)又作为营养盐类被藻类吸收,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又产生氧供其它水生生物利用,过量的藻类又被浮游动物、鱼、虾、蝎、牛、鸭等所食,即按食物链的方式使其污染物浓度降低。

生态河堤采用种植于水中的柳树、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既能从水中吸收无机盐类营养物,其生长舒展而庞大的根系还是大量微生物以生物膜形式附着的好介质,利于水质净化。

生态河堤形成的不同流速带和水的紊流,利于氧从空气传人水中,增加水中溶解氧,利于好氧微生物、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长,促进水体净化,改善河流水质。(3)调节水量、滞洪补枯

生态河堤的植被有涵蓄水分的作用,同时,河堤土壤中有大量的土壤动物和微生物,使河堤土壤具有很高的孔隙率。丰水期,水向堤中渗透储存,减少洪灾;枯水期,储水反渗入河或蒸发,起着滞洪补枯、调节气候的作用。

而混凝土河堤是一个封闭系统,阻止了水体与士壤的渗透交换,丧失了自然河堤固有的调节水量的作用。

4.2 保护水面,还河流以空间

我国的城市防洪比较注意防外水,即防洪,比较忽视防内水,即由于城市汇流区内遭遇暴雨所产生的内涝灾害。目前我国城市的排涝标准较低,一般不足10年一遇,一遇大雨,市区到处积水,交通堵塞,城市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甚至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对城市水的出路有很好的考虑和安排。尽可能地保留城市内原有的河流、湖泊、洼地及排水通路,不应任意填埋和淤塞。必要时应开挖人工湖和运河,这不仅可提高城市的排涝能力,也可以改善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环境。

在城市河道断面形态规划设计上,既要注重河流防洪排水的功能要求,又要体现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的要求,尽可能采用复式断面,这样可以加大洪水过水断面,保持河流主槽常年不淤积,增加人们良好的亲水感和视觉的美感。

4.3 营造水景,建立滨水环境

水环境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融人城市市民的整个生活环境中。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促使人类向往自然环境,以和谐的方式处理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要结合城市景观规划,以水造景,把水景观融人城市景观,充分考虑城市河流沿岸居民和游人的活动需求及环境感受,以“绿”和“水”作为空间基质,构成景观开敞的亲水性人文活动空间,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和富有情趣的水边环境。

4.4 标本兼治,控制河流污染

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河流水质的清洁,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城市河流不应是工业、生活污水的纳污之地。城市河流如果成为城市排污场所,意味着城市河流生态功能的消失,城市河流只剩下排污的功能,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将是致命的威胁。

城市与河流要和谐相处。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我们要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抓好水污染治理,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治理河流污染,一是要全流域共同治理,下游城市治理,上游城市我行我素,则白费工夫,这是发达国家的经验。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河流,如果保护不了,宁愿不开发。三是以城护河,以河美城,把城市建成山、水、洲、城风景地。四是对河流实行有偿使用制度,治理河流污染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只有重视污染源治理,加强截污工程建设力度,才是根本出路。

5000吨生活污水处理方案

CM5K 移动式水体 净化站 河道水处理项目 设计方案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第一节项目名称、项目性质及所在位置 (1) 第二章项目概述 (2) 第一节设计依据、原则和范围 (2) 一、设计依据 (2) 二、设计原则 (2) 三、设计范围 (3) 第二节项目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 第三章磁分离工艺工程设计 (5) 第一节方案设计 (5) 一、工艺流程 (5) 二、工艺流说明: (6) 三、工艺设计 (7) 第二节主要设备表 (8) 第三节建构工程设计 (11) 第四节电气工程设计 (12)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名称、项目性质及所在位置项目名称:5000吨/天移动式水体净化站河道水处理项目 项目性质:新建 项目所在位置:杭州市

第二章项目概述 第一节设计依据、原则和范围 一、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主席令第22 号(1989); 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 号(1998); 3)《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4)《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 5)《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7)《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9)《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93; 1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2)《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93; 13)《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GB50489-2009; 14)《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 87-85; 15)《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16)《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 二、设计原则 1)主题性原则 新建的污水处理工程以净化湖水为主,兼具一定的河道功能。工程建设完成后要提升区域水质和河道水平,方便游人观水、亲水、戏水。

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项目区实施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附件: 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 项目区实施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一、总则 (一)为指导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项目区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科学制定治理方案,合理确定工程规模,明确编制内容和治理标准,提高前期工作质量,提出本技术要求。 (二)本技术要求所指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的河道综合整治(以下简称县乡河道整治)是指对流经或分布在县域内的河道、小型湖泊淀泖所构成的水系(河道集水面积一般为50km2~200km2,水网地区一般为县级以下管理的河道)所开展的综合整治。与中小河流、山洪灾害防治、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范围与建设内容不相重复。 (三)县乡河道整治的主要任务是在提高河道行洪排涝能力的基础上,突出解决县乡河道功能衰减、水环境恶化等问题,集中投入、整乡推进,治理一片、见效一片。 (四)县乡河道整治应与流域、区域规划和区域治理相衔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五)经批复的《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

试点县(市、区)规划》(以下简称《县级规划》)中一般包括若干项目区。单个项目区,应分别编制《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县(市、区)项目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项目区实施方案》)。《项目区实施方案》要把建设内容落实到具体河道、建设方案、工程量和投资。 《项目区实施方案》的整治范围、整治主要内容、工程投资应符合已批复的《县级规划》。如需调整,可在不同项目区之间平衡调剂,调整后的河道整治长度和投资原则上与《县级规划》确定的长度和投资基本一致。《项目区实施方案》总投资应控制在3000万元以内。 (六)县乡河道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在编制实施方案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认真开展现场调查,补充必要的测量与勘探。《项目区实施方案》应对各河道的现状、整治任务及主要措施进行描述,必要时应配照片说明。 (七)应对河道的特征和功能进行分析,重视综合整治的整体设计。河道平面形态尽量维护河道蜿蜒、自然形态;河道断面尽量体现形态的多样性,在满足行洪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尽量维持原有浅滩、深槽和植物群落等。 (八)《项目区实施方案》编制应参考《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编制规程》(DL5021-93)(以下简称《规程》)以及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设计深度一般应达到初步设计深度要求,根据县乡河道整治工程的特点,可结合本技术要求进行适当简化。

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保障建设资金的使用安全,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水利部《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1]156号)及国家有关规定,结合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特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的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中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以下简称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第三条负责组织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地市级或县级人民政府应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要求,明确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法人,保障人员的相对稳定,建立职责明确的责任制度。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法人应按规定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或配备专人负责项目资金管理和核算工作。 第四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法人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

计制度》,设置会计账簿,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保证其真实、完整。 实行地方财政结算(支付)中心统一负责核算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分项目进行核算,项目法人应指定专人按照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和核算的有关要求,对项目资金使用实行辅助登记管理。 第五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的原则是统筹安排、分级负责、专款专用、专账管理。 第六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实行绩效管理,具体绩效评价工作按照财政部、水利部《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财建[2011]361号)执行。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七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资金管理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相关管理办法。 二、配合财政部门审批下达项目年度支出预算。 三、配合财政部门及时拨付财政性专项资金。 四、监督检查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并对发现的问题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设计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设计 一、项目概况 北川河由于河床比降大,水流湍急,洪水因暴雨形成,陡涨陡落,峰量高,历时短,又多发生在夜晚,防不胜防。本次北川河治理防洪标准采用百年一遇,百年一遇洪峰流量430m3/s。查阅北川河多年的泥沙统计资料可知,北川河泥沙含量并不大,但是泥沙颗粒非常细,小于0.05mm细颗粒占65.7%,夏季水色黄浊,感官较差,影响景观效果。而这一季节正是人们渴望亲水的季节,水质制约着西宁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也不利于提升城市品位和旅游形象。因此,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清水入城”的总体要求。对于超细颗粒泥沙的沉淀处理方案也成为本项目的一个难点和挑战。 二、工程设计总体方案 1.泥沙沉淀方案 从项目基本情况可以看出,要实现“清水入城”的总体目标,核心是解决水色黄浊的问题,也就是超细颗粒的沉淀问题。北川河水量丰沛,多年平均流量17.4m3/s,汛期7—9月,月平均流量大于30m3/s,若对全部天然来水进行沉淀处理后再进入城区,难度非常大。因此,对泥沙的处理方案总体思路确定为“以排为主、按需处理”,在工程总体布局上,将河道分为内河和外河,内河是城区的生态景观核心,外河在城区外侧,肩负着防洪保安的作用,根据河道位置和功能的不

同区别对待,仅对内河所需的生态水量进行沉沙处理,保证内河为清水,外河仍然以泄洪排沙为主。经计算,从水环境角度,内河所需生态水量为2.7m3/s。也就是说,只对这一部分水量进行泥沙处理,其余水量通过外河排走。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常规泥沙处理方法、排沙漏斗、超磁工艺等泥沙处理方案进行了比较。(1)常规沉沙池方案常规沉沙池多用于灌溉、供水、引水发电等,为减少田间淤积或降低水轮机、水泵磨蚀而设,多用于处理0.05mm以上的泥沙。沉沙条渠 可根据进出口建筑物控制,对泥沙沉降进行一定调节,使沉降效果较好,但长度大、占地大。经初步计算,本工程若采用传统沉沙条渠,处理2.7m3/s的流动水量,需要池长8.1km、水深2.5m、宽200m。 针对西宁市区用地紧张的情况,常规沉沙条渠池是不适用的。(2)排沙漏斗清水分离装置排沙漏斗对粒径大于0.5mm的泥沙排除率接近100%,对粒径为0.5~0.05mm的泥沙可排除90%以上。排沙耗水量平均仅占总引水量的3%~5%,但是常规排沙漏斗对小于0.05mm的泥沙沉降率不理想。近年,周著教授等科技工作者在常规排沙漏斗的基础上,针对小于0.05mm以下粒径的泥沙,进一步研制出了排沙漏斗清 水分离装置,可对超细颗粒的浑水进行沉淀、分离,达到很好的效果,但仅在农村饮水等少量工程中应用,还没有较大流量的实际工程经验。排沙漏斗清水分离装置的优点:占地小,无须外加动力,运行管理简单,排除泥沙直接冲走,不需清淤。缺点是需要较大的高差,对本工程而言,需要8m左右的高差。(3)超磁工艺处理高浊度水超磁工艺 处理高浊度水的工作原理是:浑水经提升至混凝反应池,与一定浓度

中小河流治理技术标

中小河流治理技术 标 1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0 第一节工程简介 0 第二章编制说明 0 第一节编制依据 0 第二节编制范围及内容 (1) 第三节工程总体目标和承诺 (2) 第三章施工组织及部署 (4) 第一节施工组织 (4) 第二节项目部具体职责划分 (7) 第三节施工总部署原则 (13) 第四节施工工期部署 (14) 第四章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15) 第一节测量方案 (15) 第二节围堰施工 (18) 第三节河道治理工程 (19) 第五章工期承诺及保证措施 (36) 第一节施工总体进度计划 (36) 第二节进度计划管理措施 (36) 第三节工期保证措施 (39) 第六章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 (43)

第一节质量保证体系及目标 (43) 第二节质量管理原则 (45) 第三节创优计划 (46) 第四节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48) 第五节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55) 第六节资料管理 (63) 第七章冬雨季施工措施 (65) 第一节冬期施工方案 (65) 第二节雨期施工方案 (68) 第八章安全管理体系与措施 (71) 第一节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71) 第二节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74) 第九章环境保护、文明施工管理体系与措施 (76) 第一节文明施工管理体系与措施 (76) 第二节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 (83) 第十章降低成本措施 (94) 第十一章成品、半成品保护措施 (97) 附件 (101)

第一章工程概况 第一节工程简介 1、项目名称: **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万江-3项目区第二标段 2、建设单位: ** 3、监督部门: ** 4、建设地点: 万江 5、招标范围: **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万江-3项目区第二标段, 按招标图纸及工程量清单所含内容, 包括( 但不限于) : 土方开挖、土方填筑工程; U型预应力砼板桩; 挡土墙工程; 人行道铺设; 护栏; 绿化工程; 排水工程; 白蚁防治; 河道清淤; 护岸工程; 水保设施工程等。 6、工程规模: ****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万江-3项目区第二标段包括: 牌楼基涌段A0+699.647~A1+282.018, 牌楼基涌段B0+790.424~B3+254.636, C0+000.000~C0+141.065工程等级为IV级, 整治清淤疏浚与清障工程总长度2.605km, 岸坡整治总长度582.371m。 7、计划工期: 12月1日开工, 2月20日竣工, 计划工期80日历 天。 8、质量要求: 合格。 第二章编制说明 第一节编制依据 1、根据***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万江-3项

城市河流污水处理方案

南昌市抚河水质恢复方案及其讨论 一、方案背景 抚河位于南昌市市中心,南接象湖,往北至滕王阁西侧的新洲闸,河道全长约4.9 公里,是南昌市内重要的景观水体,是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目前抚河水体生态功能受损、水污染严重,水体黑臭、蓝藻现象明显,水质总体为劣V 类,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生化需氧量、总氮、总磷等。严重影响了城市水环境质量,以及周围居民的生活,引起一系列社会与环境问题。 当赣江水位较低时,抚河水由新洲闸自排赣江,当赣江水位较高时,由新洲电排站电排入赣江。新洲闸区域属滕王阁景区,需具备健康的水体生态环境、建立良好的水域生态景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在该背景下,建议通过水域生态修复工程来改善水质与水域生态环境,营造安全、健康城市生态环境。 二、方案意义 新洲闸区域属滕王阁景区,需具备健康的水体生态环境、建立良好的水域生态景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营造抚河水体景观生态,改善水质,净化水质,保障水质,对于南昌城市水体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城市生态安全,促进城市生态性和经济性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南昌市正着力”申报国家级水生态环境试点城市”,建立象湖与抚河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取得国家级水生态环境试点城市的重要内容。 三、方案思路 1.生态修复思路 一是恢复和再建河滩湿地和旅游休闲景观水面,二是利用河滩湿地和景观水面,采用立体分层布局的方式,形成沿河沿堤绿色长廊,三是采用生态护岸的方式对已有的传统护岸改造、重建,使得河流更生态。 为了净化乌沙河水质,通过景观水系生态净化工艺,采用流经各个功能侧重点不同的湿地系统"进入两岸河滩湿地生态净化区,强调景观湿地土壤和生物的综合净化效果,然后进入植物综合净化区,在这里具有完整水生群落结构的多种植物会全方位地对水系进行系统净化,大大净化了水质;经过一般河道时则以土壤孔隙和土壤微生物为主,辅以植物再次对水系进行过滤净化;水系再依次经过不同净化区,每个区都针对不同的净化、景观目的配置了相应功能性水生植物,起到最终湿地沉降与过滤作用,同时强调其生态景观性,使湿地的功能搭配与净化效果完美融合。 生态护岸不仅使得河道治理更生态,环保,同时结合了水生态修复技术,使得护岸工程还具有治理污水的功能将护坡、护岸与具备净化水体的植物很好的结合起来。 四、方案具体内容 1.驳岸工程措施 采用“防护型、生态型、亲水型、景观型”等多种护坡,同时结合对植物水

谈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谈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穿越城市的河流有很多已经不再扮演资源和物流通道的作用,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条生态廊道。在一些没有受过污染的河道中,优美的湿地,成片的树林为鱼类和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居环境。具有时代特征的河道治理精品工程,既能具备河道防护及城市绿化休闲的功能,又能满足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观赏的功能。 关键词:河道治理景观设计 一、项目概况: 渑池涧河综合治理景观规划项目位于渑池县城以南,西起河西桥,东到电厂路,北至渑池县城,南接丘陵山脉,总面积约3230亩,其中规划绿地面积约969亩,水域面积约2261亩,是渑池县重点建设项目。 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定位及思考: 1.1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进化史中,河流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些滨河而居的村落随着商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城市。但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穿越城市的河流有很多已经不再扮演资源和物流通道的作用。由于河流在城市中的功能和地位不同,赋予了她们不同的待遇,对于主干水系,由于富有人文情调和风光而得到重视,滨河地段往往是一个城市商业、文化、休闲的核心地段,在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中声名显赫,唯我独尊。 而一些支流,尽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作用,但由于地位、名气的不足,往往被人们忽略。有些甚至沦为垃圾河和污水河。更有甚者被城市用地填埋,永久地结束了自己的使命。城市管理者们出于水利安全的考虑,将其定位为行洪河道、排污河道,相邻的绿地也变成功能单一的防护绿地。由于经济的发展,渑池涧河有幸获得了重生的机会,涧河绿地将和周边用地为城市发展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1.2重视河流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作用: 从上说,我们应该遵循自然的流变,正确处理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城市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认识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并付诸实施。 涧河带状绿地的基础条件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一、除已规划的滨河城市绿地外(指河道防洪堤外城市预留绿地),由于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如将其开发成休闲绿地将会减少大量的投资。 第二、生态条件优秀。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条生态廊道,尽管在河道沿线上有一些水利设施的拦截,但洪水和带状防护林仍然有效保持了城市与外界元素交流的通道,来自乡间的清爽的空气通过河流廊道。一些未受过污染的河道中,优美的湿地,成片的树林为鱼类和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居环境。 水质有保障,亲水环境好。

河道污水处理技术方案

河道黑臭污水处理 技 术 方 案 —二^零 **** ,年 **** 月************** *** 有限公司

第一章项目概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城镇工业和人口的迅速发展,污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有了显著的增长,而城市河流一直被人们视为城市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污通道和场所,过度的污染直接引起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甚至导致水体发黑发臭,形成城市黑臭水体,完全丧失使用功能、影响景观以及人类生活和健康,河道污染普遍存在且日益突出,成为我国目前城市河道污染问题中亟待解决的水环境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先后组织指导各地进行黑臭水体摸底排查工作,并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 河道水体污染主要是受到污染源的入侵,如天然降雨、大气扬尘、生活垃圾、沿途各工厂排放等,以及长期积累的河底淤泥及淤泥释放的有害物质。且水体缺少必要的循环,溶解氧过低,缺少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环境,使水体逐渐失去自净能力,加上河道底泥长期未清,使底泥不断释放分解为N、P等营养盐,导致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逐渐变绿,产生异味,容易发黑发臭。 根据基础资料,本次项目需治理河道污水主要来源于沿途各工厂的污水排放,其主要成分为N、P等营养盐及CoD。在系统分析该河道黑臭水体水质水量特征及污染物来源的基础上,结合环境条件与控制目标,筛选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效果明显的技术方案,初步确定黑臭水体整治的技术路线,预估所需的工程措施、工程量、项目总投资、实施周期及水体整治效果。 本技术方案主要针对上述河道污水进行处置,因地制宜地选择污水处置药剂、处置方式,最终确定向水体中加入配制药剂,降低水体中COD含量,达到 脱氮除磷效果,并使之絮凝沉淀,河道淤泥经挖掘、适当处置后运往污泥处置中心或进行综合利用。

河道综合治理景观设计思考

河道综合治理景观设计思考 摘要:随着河道破坏日益严重,在城市河道综合治理中,河道水景观设计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结合河道存在的问题,从河道与岸堤两方面提出了河道生态水景观设计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探讨相应的河道治理措施,构建了人水和谐环境。可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河道景观;破坏;生态;河道设计;岸堤设计 随着城市的发展加快,因滨河地带过度开发,导致河道水质变差、景观遭到破坏、自然生态功能丧失的现象日益严重。河道景观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不仅发挥着防汛、排涝、航运等功能,还承担着城市旅游、市民休闲、美化城市等功能。但往往在规划设计中只注重河道功能的设计要求,而对河道水景观设计把握不够。因此如何合理运用设计方法进行河道水景观规划设计,使河道真正构成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是我们当前重要思考的问题。 1 河道存在的问题 1.1河道水质较差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口密度的增加,人们的生产生活对河道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河流两岸土地被大量的开发利用,河流功能遭到损害,大量工业用水、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中,造成河水污染,水质恶化,河流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1.2河道景观遭到破坏,亲水空间减小 河道裁弯取直后使河道的水文学特性发生了改变,水流径流速度加快,加剧了水流对河床底部和护岸的冲刷,水流夹带的泥沙将会在下游地区大量沉积和淤塞,同时也减少了地下水的补充,降低了河岸的渗透性,使河岸的水量调节功能减退,这种设计破坏了河道原有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 1.3河道自然生态功能丧失 许多河道采用“U”形渠道化护岸,完全改变了一个动态的自然景观系统,扼杀了河道两岸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岸边的芦苇、水草被清除,两栖类动物的生境廊道被切断,水生昆虫小能正常羽化,生物多样性大大降低。 1.4滨河地带过度开发 滨河地带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房地产开发建设,河道两岸逐渐盖起了楼房,过高过密的建筑物不但阻碍了水陆风向城镇纵深方向延伸,还使滨河地带的自然生态环境失去原有的魅力。

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方案

为扎实做好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努力消除城市黑臭河道,改善城市河道水环境质量,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市第四次党代会关于“生态名城”建设的部署要求,进一步落实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的属地管理责任,着力构建“地方政府负责、全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工作格局,统筹推进控源截污、环境整治、清淤疏浚、调水引流、生态修复等工作,全面提升城市河道环境质量,确保到20xx年底,市区城市河道水生态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到20xx年6月,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河道,为建成国家生态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重点工作 1、控源截污。认真做好河道沿岸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加强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确保达标排放。 2、河道整治。规范垃圾收运清理,做好河岸与河道保洁,解决因脏乱差、垃圾入河导致的水环境恶化问题。加强沿河养殖管理,取缔非法捕鱼行为。着手开展初期雨水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研究。 3、疏浚活水。针对重点河段开展清淤疏浚,削减河道内源污染负荷。加快水系沟通、引清活水,提高环境容量。 4、生态修复。做好驳岸生态化改造、沿岸绿化及景观建设,加快氮磷拦截吸收、曝气充氧等生态工程建设,促进水质提升及生态美化,恢复与重建河道良性生态系统。 三、实施步骤 按照“摸清底数、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持续改进”的要求,重点抓好三个阶段工作: (一)调查摸底,明确治理范围。(7月上旬) 各地要对照建成区地理信息系统,对天然河流及人工河道进行彻底排查,建立城市河道基础台账,评估筛选,逐一建立黑臭河道档案,并提出综合整治计划,报送市环委会办公室,市环委会办公室对各地上报的黑臭河道名单进行核查,督促各地进一步补充完善,确定河道综合整治计划。 (二)专题部署,制定整治方案。(7月中旬) 各地要对列入20xx年整治的黑臭河道进行认真调查和研究,按照“一河一策”的要求,分解落实年度整治任务,制定综合整治方案,报送市环委会办公室,同时在当地媒体公布。 (三)明确责任,推动工作开展。(7月下旬-11月底)

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办法

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提高投资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是指为提高中小河流重点河段的防洪减灾能力,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兼顾河流生态环境而开展的以堤防加固和新建、河道清淤疏浚、护岸护坡等综合性治理项目。 第三条中央财政设立中小河流治理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对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予以支持。 第四条中小河流治理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项目所在地的地市级或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实行责任状制度,由财政部、水利部与省级人民政府签订责任状,做到资金到省、任务到省和责任到省,争取安排一批、建成一批、发挥效益一批。 第五条专项资金管理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接受社会监督。

第六条中小河流治理实行绩效管理,按照奖补结合的原则安排专项资金。 第七条各地应以政府投入为主,统筹利用各类资金,多渠道筹集落实项目建设资金,确保治理项目的顺利实施。中部地区所需地方资金应主要由省、地市两级财政负责解决,西部地区及参照西部政策的县,地方资金全部由省、地市两级财政负责解决。 第二章前期工作 第八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要服从流域防洪规划,治理标准与干流、区域防洪除涝标准相协调。地方政府要科学规划,依据规划开展项目初步设计工作,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九条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实施单位按规定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初步设计报告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财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涉及省际河段的建设项目,须经流域机构复核后审批。建设项目涉及征地、环保等,应履行相应程序。 第十条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制,项目实施单位要对前期工作质量和进度负总责,审查单位要严把审查关,确保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和深度。设计变更应履行相应程序,重大设计变更应报原审批部门审批。 第三章专项资金奖补范围、原则和标准

河道综合治理及园林施工方案

第一章工程概况与编制依据 1.1工程概况 XX河综合治理工程(东边江坝——田家湾桥)是XX市市政府安排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也是一项民心工程。为提高中心城区防洪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快“两城”建设,建设该河道治理工程。该工程起于东边江坝,止于田家湾桥,桩号H0+600~H5+600,堤线长度5.0km。分为河道整治工程、环境治理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根据《XX市物流园堤防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区内河段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为785m3/s,控制河宽45m,坡降3:1000左右,由防洪墙和土堤组成。防洪标准整治河道(含两岸堤防)5.0公里,按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干的排涝标准建设涵闸4座,按20年一遇标准建设撇洪渠8座。环境治理工程:驳岸、沿河亮化、硬质铺装、人行道、景观绿化、给排水工程,以及栏杆、废物箱等设施建设。 1.1.1设计概况 1.1.1.1河道整治工程 1、根据规划,本河段堤线基本沿现有河道两岸布置,控制河宽45m,对部分较窄河段进行扩宽,对横江洞“V”字型河段截弯取直。 2、河道疏浚按设计标高控制,原河底高于设计河底高程采用清淤挖除,低于设计标高不回填。 3、河堤采用C15砼复式防洪墙,墙高4.0m-6.0m,防洪墙内、外侧坡比为1:0.25,墙厚1.6m。防洪墙地基为岩石时,基础嵌入岩石0.3m;地基为砂砾石,埋深大于1.0m,遇河弯当冲段大于1.5m。墙后填土为砂壤土,内磨擦角大于26度,夯实相对密度大于0.65。防洪墙每隔15m设一道伸缩缝,缝宽2cm,缝间嵌柏油杉板,间距

2.5m设?75排水管,呈梅花型布置。排水管进口设直径为0.5m碎石囊。 1.1.1.2环境治理工程 1、园林景观部分 1)江岸散步道:30厚花岗岩面板+30厚1:4干硬性水泥砂浆+100厚C15商品砼垫层+150厚6%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2)跌级花池:①跌落花池及挡墙h(墙顶与地面高差)<1000时,采用砖砌体结构做法,M7.5砂浆砌MU10砖墙,垫层采用100厚C15商品砼。②所有h(墙顶与地面高差)>1000的挡墙均做C25钢筋砼挡墙;选用国标《挡土墙》04J008第172页XJDA2~XJDA5。③花池面镶20厚芝麻灰烧面花岗岩和40厚芝麻灰自然面花岗岩,靠顶面一块刻槽;顶部采用50厚芝麻灰光面花岗岩压顶。 3)矮墙坐凳:M7.5砂浆砌MU10标准砖,墙体厚度42cm,1:2.5水泥砂浆抹面,6%防水剂,100厚C15商品砼垫层,面镶50厚芝麻灰粗面花岗岩,凳面采用150厚芝麻灰粗面花岗岩。 4)挡墙:M7.5砂浆砌MU10标准砖,墙体厚度42cm,1:2.5水泥砂浆抹面,6%防水剂,100厚C15商品砼垫层,面镶50厚芝麻灰蘑菇面花岗岩,顶面采用50厚芝麻灰光面花岗岩压顶。 5)排水沟:①排水沟一:沟内尺寸300*220mm,墙厚120mm,M7.5砂浆砌MU10砖排水沟墙身,沟内抹1:2水泥砂浆,380*680mm不锈钢雨水篦子,上铺Φ50-70黑色天然鹅卵石,100厚C15砼基础宽740。②排水沟二:沟内尺寸300*410mm,墙厚120mm,M7.5砂浆砌MU10砖排水沟墙身,沟内抹1:2水泥砂浆,400*500mm深灰色烧面花岗岩雨水篦子,100厚C15砼基础宽780。

四川省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初稿)

关于印发四川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试行)的通知 各市(州)、扩权县水务局,厅直有关单位: 为切实加快我省中小河流治理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保证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深度和质量,根据国家财政部、水利部和四川省水利厅、四川省财政厅有关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等一系列文件要求,结合有关技术规程规范,我厅制定《四川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试行)》,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四川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试行)

四川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试行) 总则 1 编写依据及目的 为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的编制工作,规范设计内容,提高设计质量,根据水利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的通知》(水规计【2009】497号)和《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09】819号),以及四川省水利厅、财政厅印发的《四川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川水函【2010】1102号)等文件精神,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及有关规程规范,并针对四川实际,制定《四川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试行)》(以下简称《编制大纲》)。 2 适用范围 《编制大纲》适用于纳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建设规划》确定的项目,以及按国务院要求,经财政部、水利部认定的其他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3 治理标准 中小河流治理要符合流域、区域防洪规划,设计应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并结合中小河流防洪保护区现状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合理选择防洪标准。防洪标准一般采用10~20年一遇、排涝标准一般采用5~10年一遇。 4 设计原则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堤防工程监理工作报告书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堤防工程监理工作报告书范本 xxxxxxxxx堤防工程监理工作报告 工程概况 1、工程位置: 防洪工程项目名称(全称)、所在地的市、县及地名,设计规模(堤防总长度),起点与终点位置,特征点距主要城镇或交通(铁路、公路)的距离等。 举例:陕西省XX县XX防洪工程位于陕西省XX县XX河中游干支流上,工程起点位于XX县XX乡镇XX村,距县城XXkm,终点位于XX乡镇XX村,综合治理河道总长度为XXkm。 2、工程建设主要单位: 建设单位xxxxxxx 设计单位xxxxxx 施工单位xxxxxxx 监理单位xxxxxxxxxx 质量监督单位xxxxxx 3、工程布置: 本工程位于河的河段。地面标高 m~ m。堤线距河道的治导线 m~ m,两岸堤防之间的堤距为 m~ m。 左岸堤起自 ,迄于 ,堤线全长 km,其中,新修堤防 km、加固堤防 km、新修护岸 km……,沿线主要交叉建筑物共座,分别位于、。 右岸堤起自 ,迄于 ,堤线全长 km,其中,新修堤防 km、加固堤防 km、

新修护岸 km……,沿线主要交叉建筑物共座,分别位于、。 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区的水文地质、地形条件及社会经济情况。堤防设计参数和技术要求,即工程设防标准、洪水流量、堤线、堤距布置、堤防工程等级、主要和次要建筑物级别以及受益范围内保护对象概况(如:项目区面积、人口、耕地、重要单位及设施、生态保护等效益指标。) 5、建设内容及工程项目划分: 按初步设计批复的工程建设内容叙述。 例如:新修堤防(0+000~X+XXX)XXXXm;新修护岸(X+XXX~X+XXX)XXXXm;加固堤防(X+XXX~X+XXX)XXXXm;河道疏浚XXXXm;新建防汛道路(起点桩号~终点桩号)XXkm;综合治理河道长度XXkm。 叙述工程项目划分情况。参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堤防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等规定,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将工程项目划分的情况及质量监督机构批复认定的情况(质量监督机构的名称、批复日期、文号、批复意见等)叙述清楚。确定的主要单位工程或主要分部工程应予以说明。 本工程共划分为xxxxxxxx单位工程,xxxxxx分部工程xxxxxx单元工程,或列表表示。 工程项目划分表 工程名称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单元工程备注 填写工程 项目全称根据工程内容,按质量监督机构审核认定的名称填写。根据工程内容,按质量监督机构审核认定的名称填写。对各分部工程的单元工程划分,

河道污水处理技术方案

河道黑臭污水处理 技 术 方 案 *****************有限公司 二零****年****月

第一章项目概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城镇工业和人口的迅速发展,污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有了显著的增长,而城市河流一直被人们视为城市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污通道和场所,过度的污染直接引起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甚至导致水体发黑发臭,形成城市黑臭水体,完全丧失使用功能、影响景观以及人类生活和健康,河道污染普遍存在且日益突出,成为我国目前城市河道污染问题中亟待解决的水环境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先后组织指导各地进行黑臭水体摸底排查工作,并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 河道水体污染主要是受到污染源的入侵,如天然降雨、大气扬尘、生活垃圾、沿途各工厂排放等,以及长期积累的河底淤泥及淤泥释放的有害物质。且水体缺少必要的循环,溶解氧过低,缺少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环境,使水体逐渐失去自净能力,加上河道底泥长期未清,使底泥不断释放分解为N、P等营养盐,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体逐渐变绿,产生异味,容易发黑发臭。 根据基础资料,本次项目需治理河道污水主要来源于沿途各工厂的污水排放,其主要成分为N、P等营养盐及COD。在系统分析该河道黑臭水体水质水量特征及污染物来源的基础上,结合环境条件与控制目标,筛选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效果明显的技术方案,初步确定黑臭水体整治的技术路线,预估所需的工程措施、工程量、项目总投资、实施周期及水体整治效果。 本技术方案主要针对上述河道污水进行处置,因地制宜地选择污水处置药剂、处置方式,最终确定向水体中加入配制药剂,降低水体中COD含量,达到脱氮除磷效果,并使之絮凝沉淀,河道淤泥经挖掘、适当处置后运往污泥处置中心或进行综合利用。

深圳市龙岗河干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深圳市龙岗河干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石祉航彭娟广东 摘要:城市河道的治理在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在满足防洪、供水等功能前提下进行河流景观设计是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可大大改善城市面貌,也带来生态、环境、经济等效益。文章主要结合龙岗河干流一期综合治理工程实践,介绍了城市河道景观的组成,阐述了河流治理中的现状,并提出相关的改善措施,主要河流形态、护岸处理、滨水空间营造、植物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城市龙岗河河道治理生态景观护岸植物 Abstract:urban river improv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ies is very important,in flood control,water supply to meet the function such as premise river landscape desig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it not only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city appearance,also bring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economic and other benefits.This article mainly with the mainstream a period of long comprehensive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river city landscape,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iver management,and puts forward some improvement measures,the main rivers form,revetment processing, waterfront space construction,plant configuration and so on,were analyzed. Key words:the city longgang river course governance ecology landscape revetment plants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市河道景观的组成 原始的水域及周边景观是自然生成的,水域景观由水域、过渡域和周边陆域3部分景观组成。城市河流的景观构成与自然河流有共同之处,然而,城市河流并非自然河流的不合理模拟,在景观上,带有城市河流特点的沿河景物起着重要作用。概括起来,城市河流景观可以包含3个方面内容。自然景物:如水面的波纹、岸旁的芦苇、河岸的树木、浮动的渔舟、闲适的小鸟、和煦的阳光等,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上称为软质景观。人造景物:如堤防、护岸、沿河的建筑、桥梁等景观构筑,专业上称为硬质景观。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河流景观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的“硬质景观”,而忽略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人与文化:通常就是指河流空间中活动的开展及与之相关的人文活动、节庆活动的开展,此外,还包括与河流有关的历史文化等。 2工程概况 龙岗河位于深圳市东北部,是东江二级支流淡水河上游段,属于东江水系,发源于梧桐山北麓,流经龙岗中心区,在吓陂村附近进入惠阳市境内。田坑水河口以上流域面积364.4km2,河长35.53km(含主源梧桐山河),平均比降2.7%。龙岗河干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由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承当设计,范围为梧桐山河与大康河交汇处到南约河口全长11km,该工程包含防洪、水质改善、生态、园林景观、建筑等工程,旨在达到水清岸绿的目标,提升市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 3河流治理前概况 3.1河道整体形态缺乏自然型的多样化,河道两岸空间变小 本工程在深圳市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规划的滞后,以及开发成本相对较低,在建成区河道两岸受到严重侵占,大部分河岸天然滩涂地地形地貌因城市建设、农业耕作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河流一步步地被蚕食,原来蜿蜒多姿、或开或合的河流形态,最后变成一条排洪渠,几乎失去了自然河流的形态。

城市河流治理规划

城市河流治理规划 若干问题的探讨 刘晓涛 (上海市水利排灌管理处上海200002) 【摘要】河流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和生态系统的要素。世界上治理城市河流的最新理念,是建设生走堤,使河流生态回归于自然;还河流以空间给洪水以出路;降免河水污染; 还城市人以自然的滨水环境,充分满足人与水相亲相近、和谐相处。而我国城市河流治理,片面强调工程效应,遗留了许多弊端,因而应对症施救,采取相应措施施以新理念的治理。 【关键词】城市河流治理规划新理念存在问题对策措施 1 城市河流与城市的生存和发展 1.1 河流是城市诞生的摇篮 凡是国际上著名的城市,总有一条著名的河流与之相随相伴。在欧州,国际河流多瑙河孕育了两岸的城市群,塞纳河从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巴黎城的中间流过,将巴黎分为南北两部分,在我国,黄浦江与东海,使上海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崛起成为一座国际大都市。 世界上主要的大城市基本上都是傍水而建。一般,河流中下游地区大多是城市集中、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中国7大江河的下游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经济发达,集中了全国1/2的人口,l/3的耕地和70%的工农业产值;而河流人海口由泥沙沉积形成的三角洲,更是经济中心所在:如地处上海经济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中国南方深圳、广州、珠海经济区所在的珠江三角洲。据预测,在本世纪初,全国城市总数将逾1000座,这些城市大 部分分布在长江、黄河等7大水系和沿海地带。 1.2 河流是城市文明的发祥地 世界上每一个文明的发源地,都是傍依江河湖泊,并依靠必要的可供水源而发展起来的。古代早期的城市,也都选择在有河流、有水的地方。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黄河

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项目策划区治理工程监理规划

目录 1 总则 (1) 1.1 工程项目差不多概况 (1) 1.2 工程项目要紧目标 (1) 1.3 工程项目组织 (2) 1.4 监理工作范围和内容 (2) 1.5 监理要紧依据 (3) 1.6 监理组织 (4) 1.7 监理工作差不多程序 (10) 1.8 监理工作要紧方法和要紧制度差不多程序 (18) 1.9 监理人员守则及奖惩制度 (21) 2 施工预备时期的监理工作 (22) 2.1 协助业主做好施工预备工作 (22) 2.2 熟悉设计文件 (22) 2.3 主持召开施工图纸会审技术交底会议 (23) 2.4 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23) 2.5 审查承包人现场项目治理机构体系 (25) 2.6 审查施工测量成果 (25) 2.7 审查材料及混凝土配合比 (25) 2.8 签发开工令 (26) 2.9 组织召开第一次工地会议 (26) 3 工程质量操纵 (27)

3.1 质量操纵原则 (27) 3.2 质量操纵目标 (27) 3.3 质量操纵内容 (27) 3.4 质量操纵措施 (27) 4 工程进度操纵 (41) 4.1 进度操纵原则 (41) 4.2 进度操纵目标 (41) 4.3 进度操纵的内容 (41) 4.4 进度操纵的措施 (42) 5 工程投资操纵 (46) 5.1 投资操纵原则 (46) 5.2 投资操纵的目标 (46) 5.3 投资操纵的工作内容 (46) 5.4 投资操纵措施 (46) 6 合同治理 (51) 6.1 变更的处理程序和监理工作方法 (51) 6.2 违约事件的处理和监理工作方法 (52) 6.3 索赔的处理程序和监理工作方法 (53) 6.4 合同争议的调解 (55) 6.5 清场与撤离的监理工作内容 (56) 7 协调 (56) 8 工程质量评定与验收监理工作 (58)

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

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财政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财建[2009]819号 【失效依据】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发布部门】财政部水利部 【发布日期】2009.11.25 【实施日期】2009.11.25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2009年11月25日财建[2009]8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水利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水务局: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精神,为加快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中央财政决定设立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专项资金。为规范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我们制定了《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现

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 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精神,加快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切实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是指为提高中小河流重点河段的防洪减灾能力,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兼顾河流生态环境而开展的以堤防护岸加固和建设、河道清淤疏浚和排涝工程为主的综合性治理项目。 第三条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项目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 中央财政设立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对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予以适当支持。专项资金建立责任状制度,实行区域推进、以奖促治,做到资金到省、任务到省和责任到省,争取安排一批、建成一批、发挥效益一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