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偶极相互作用及弛豫

合集下载

用核磁共振方法研究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用核磁共振方法研究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用核磁共振方法研究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张芳;林东海【摘要】许多蛋白质含有金属离子, 金属离子对蛋白质发挥生物学功能起着很大的作用. 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以及参与蛋白质功能调节的方式各种各样: 有些金属离子高度专一性地与蛋白质紧密结合, 对蛋白质发挥生物学功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有些金属离子只是作为蛋白质发挥功能的辅助因子而瞬态地与蛋白质松散结合. 本文简要介绍目前国际上用NMR方法研究抗磁金属离子和顺磁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进展, 并具体介绍了NMR方法在钙调蛋白、锌指蛋白、朊病毒蛋白等金属离子蛋白研究上的应用.【期刊名称】《波谱学杂志》【年(卷),期】2009(026)001【总页数】14页(P136-149)【关键词】核磁共振(NMR);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化学位移扰动;骨架动力学;顺磁效应;三维结构【作者】张芳;林东海【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201203;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482.53;Q71引言NMR是解析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关系的强有力的技术手段. 许多蛋白质含有金属离子, 金属离子对许多蛋白质发挥生物学功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人体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中,超过30%的蛋白质含有一个或多个金属离子;所有酶中,超过40%的蛋白质含有金属离子,它们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发挥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学功能[1,2]. 许多人类的疾病与金属离子-蛋白质的异常相互作用相关[3]. 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金属离子与蛋白质以固定的方向紧密结合,与蛋白质的功能密切相关,但对三维结构影响很小. 例如含有铜离子的蛋白质质体蓝素(plastocyanin),是光合作用链中的重要成员,铜离子在质体蓝素传递电子和氧化还原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铜离子的结合对质体蓝素的三维结构基本没有影响[4,5]. 第二种,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紧密结合,如锌指蛋白,对保持蛋白质肽链的正确折叠和三维结构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金属离子的结合对蛋白质的功能影响很小[6]. 第三种,金属离子调节蛋白,例如钙调蛋白(calmodulin),金属离子的结合能调节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从而引起蛋白质生物学功能的改变[7]. 还有其它一些金属离子应激蛋白,如一些依赖Mg2+, Zn2+的tRNA合成酶,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症、老年痴呆症,以及一些朊病毒病相关. 但是这些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及作用位点大部分都没有得到明确的表征[3].确定金属离子蛋白上金属离子的结合位点,阐述金属离子结合引起的蛋白质三维结构和动力学的变化,对于深入理解金属离子在蛋白质发挥生物学功能过程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为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关系的强有力的技术手段, NMR方法能够在原子水平上提供溶液中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和动力学信息,是研究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最主要的技术之一,被广泛地用于探测抗磁或顺磁金属离子的结合位点和亲和力,分析相互作用机理,以及蛋白质在结合金属离子前后的三维结构和动力学的改变,以更深入地阐明蛋白质发挥生物学功能的结构基础和分子机制. NMR方法主要研究分子量相对较小的(Mw<4×104)、可溶性的蛋白质. 对更大分子量的蛋白质,通常由于谱峰展宽、谱峰重叠而限制了NMR方法的应用. 通过15N/13C/2H 同位素标记、异核多维NMR谱和TROSY等技术[8],采用高场核磁共振谱仪(如800~900 MHz 谱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谱峰严重重叠的困难. 本文简要地介绍目前国际上用NMR方法研究抗磁金属离子和顺磁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进展[9],并举例说明NMR在水母发光蛋白、钙调蛋白、锌指蛋白、朊病毒蛋白等研究中的应用.1 抗磁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结合会引起蛋白质上金属离子结合部位氨基酸残基周围的化学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这些残基化学位移的改变,因此抗磁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的结合位点可通过化学位移扰动方法(chemical shift perturbation) 测定[10-12]. 该方法采用抗磁金属离子滴定实验,逐步改变结合位点附近残基谱学参数(如化学位移,线宽等). 通过比较滴定过程中采集的2D 1H-15N HSQC 谱中谱峰的差异,确定结合位点. 如果自由态和结合态的蛋白质构象化学交换速率慢于两种状态下化学位移的差异(kex≤Δω),则可以分别观测到两组共振信号,分别对应自由态和结合态. 在这种情况下,自由态和结合态蛋白的化学位移不随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发生改变,但信号强度会相应地发生改变,由此可以测出金属离子结合蛋白的摩尔比例. 当自由态和结合态的蛋白质构象化学交换速率快于两种状态下化学位移的差异(kex≥Δω),则只能观测到一组权重平均的化学位移信号,其化学位移数值与金属离子的浓度有关. 通过拟合金属离子浓度与蛋白质化学位移的变化曲线,可以计算出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解离常数Kd. 当自由态和结合态的蛋白质构象化学交换速率与两种状态下化学位移的差异相当(kex≈Δω),则蛋白质结合位点上的残基谱峰会发生展宽,通过分析谱峰线形,可以确定结合位点并估算亲和力. 很多金属离子不能由NMR直接检测,因而化学位移扰动方法不能得到结合位点上这类金属离子的几何结构. 但也有一些金属离子,如 111/113Cd, 199Hg 或者109 Ag,能被NMR检测,在生物体系研究中非常有用[13]. 例如, 113Cd 的化学位移对与它结合的配体的种类、数目和几何排布都非常灵敏.除了蛋白质三维结构的变化,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的结合还会引起蛋白质的动力学的变化,特别在金属离子结合位点附近蛋白质的柔性可能会明显改变. NMR弛豫测量方法能够在原子水平提供ps~ns时间尺度的分子内运动信息、 ms~μs时间尺度的构象化学交换信息[14,15],而这正是很多酶反应的特征时间尺度. 分析蛋白质动力学的变化可以获取可以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的结合位点信息,以加深对金属离子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的理解[16]. 蛋白质骨架动力学信息可以通过测量骨架酰胺基团的R1、 R2弛豫速率以及异核{1H}-15N NOE 获得[17];侧链动力学可以通过测量甲基基团的13C, 1H和2H 的弛豫速率获得[18,19]. 一般来说,纵向弛豫速率R1和异核{1H}-15N NOE只对ps~ns时间尺度的分子内运动敏感,而横向弛豫速率R2还对μs~ms时间尺度的构象化学交换运动敏感. 异核{1H}-15N NOE 往往被用来定性描述ps~ns时间尺度的分子内运动. 采用model-free方法[20,21]分析NMR弛豫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一些定量描述蛋白质动力学的物理参数:广义序参数S2,在ps~ns时间尺度描述化学键由于内运动带来的空间自由度,是内运动空间约束程度和内运动幅度的量度, S2 大,柔性小;内运动相关时间τe,在ps~ns时间尺度描述化学键的内运动,决定内运动的速率;构象交换速率Rex,在μs~ms时间尺度描述构象化学交换过程. 高柔性分子的弛豫数据往往不适合用model-free方法分析,但有可能用谱密度函数方法进行分析[22].2 顺磁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与抗磁金属离子的NMR方法比较而言,顺磁金属离子的NMR方法没有被广泛利用,主要原因在于蛋白质结合顺磁金属离子后,金属离子核外壳层的非成对电子与周围的蛋白质分子内的原子核发生了很强的相互作用,剧烈地改变了蛋白质的化学位移和弛豫速率,使NMR谱发生较大的变化. 受影响最大的是顺磁金属离子附近的蛋白质共振谱峰,除了明显移动外,还可能因严重的展宽而变弱甚至消失,因此顺磁金属离子附近的氨基酸残基的三维结构用传统的NMR方法往往难以测定.顺磁金属离子引起蛋白质化学位移的变化来自抗磁贡献和顺磁贡献,后者来源于顺磁中心与周围的质子之间存在的两种相互作用: Fermi 接触相互作用,产生接触化学位移;偶极相互作用,产生赝接触化学位移[23]. 接触化学位移由蛋白质的原子核与金属离子的未成对电子通过化学键相互作用(through bond)引起的,属于标量耦合,仅在金属离子的几个键长范围内起作用. 这种标量耦合通常引起金属离子结合位点附近的原子核化学位移发生较大的变化. 赝接触化学位移由蛋白质原子核偶极矩与顺磁金属离子的未成对电子通过空间相互作用(through space)引起. 它能在金属离子附近更大的范围(直至3.5 nm)内产生影响. 蛋白质原子核的赝接触化学位移取决于原子核与金属离子的距离,因而被广泛地用来精修顺磁金属离子蛋白的溶液结构[24].顺磁金属离子蛋白的弛豫速率包含了金属离子的空间位置、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等信息. 这些信息主要由蛋白质原子核的磁偶极与金属离子的未成对电子的相互作用提供. 在顺磁金属离子蛋白中,观测核的弛豫速率Rio为:Rio=Rid+Rip i=1,2 (1)i=1, 2分别对应纵向和横横向弛豫速率. Rid对应抗磁金属离子弛豫速率; Rip 对应观测核与顺磁金属离子未成对电子相互作用引起观测核的弛豫速率的增大量. 当金属离子与蛋白质原子核相互作用仅为偶极相互作用时,由顺磁作用引起的纵向弛豫速率R1p和横向弛豫速率R2p项分别为[25]:式中μ0为真空磁导率, S为电子自旋量子数, ge为电子的g因子,μB为波尔磁子,γI为核自旋I的磁旋比, r为未成对电子与观测核间的距离. τc,1和τc,2为转动相关时间, R1e和R2e分别为纵向和横向电子弛豫速率,τr是金属离子蛋白复合物的转动重定向相关时间,均可通过NMR弛豫测量得到[26]. 从公式(2)和(3)可以看出,顺磁弛豫速率的增大与金属离子和蛋白质观测核之间的距离相关. 因此,通过测量多个蛋白质原子核的弛豫速率的增大量,可以确定顺磁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的结合位点.横向弛豫速率的大小决定着NMR谱峰宽度. 由于R2p横向弛豫速率的影响,顺磁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会引起蛋白质共振信号严重展宽. 靠近金属离子的蛋白质原子核的共振信号展宽甚至消失,因此,很难得到靠近顺磁金属离子的蛋白质原子核的几何结构信息. 例如,致癌蛋白oncomodulin(含109个氨基酸残基),存在2个Ca2+结合位点,当把其中1个Ca2+用顺磁金属离子Tb3+替代后,2D 1H-15N HSQC 谱仅能检测到蛋白质中距离Tb3+1.6 nm范围外的1H-15N基团的共振信号. 近年来报道的13C直接检测技术可以提高顺磁金属离子周围的蛋白质原子核的“可观测”度[27,28],获取顺磁金属离子蛋白活性位点附近结构信息. 由于13C核具有比1H核更低的旋磁比,因此,根据公式(3)可知13C核的线形展宽效应没有1H核严重,例如在上述的Tb3+替代的致癌蛋白oncomodulin 中,利用2D 13C-13C NOESY谱能检测蛋白质上距离金属离子0.8 nm之外的13C-13C信号[28].NMR谱峰的顺磁展宽表征着金属离子附近的蛋白质原子核的结构信息. 不同的顺磁金属离子有不同的谱峰展宽效应,因为谱峰展宽效应主要取决于顺磁金属离子的自旋弛豫速率. 例如, Cu2+离子有相对较慢的自旋弛豫速率,会引起蛋白质NMR谱峰的严重展宽;而Ni2+离子有相对较快的自旋弛豫速率,只引起微小的谱峰展宽[29]. 顺磁弛豫的影响使15N的弛豫速率难以解释,因此利用NMR方法研究顺磁金属离子蛋白骨架动力学有一定的困难,相关研究报道很少[30,31].3 用NMR方法研究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实例下面列举几个近年来报道的用NMR方法研究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例子,表明用NMR方法可以探测蛋白与金属离子的结合位点以及结合金属离子前后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和动力学的改变.3.1 水母发光蛋白水母发光蛋白(aequorin)是从水母中分离出的一种通过在胞内结合Ca2+而发蓝光的蛋白,它具有典型的EF-hand钙调蛋白结构特征,已经被用作监测生物体内Ca2+浓度的探针. 水母发光蛋白含有4个EF-hand结构,其中3个能结合钙离子,但是只有2个对发光有作用. 它也能结合Mg2+,虽然Ca2+和Mg2+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是水母发光蛋白结合镁离子后有不同的发光行为. 利用NMR化学位移扰动方法可以检测水母发光蛋白结合镁离子的生物学行为[32]. 分析图1所示的水母发光蛋白结合镁离子前后的各个氨基酸残基化学位移的变化,发现第1和第3个EF-hand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第2和第4个EF-hand区发生的变化较小,表明水母发光蛋白第1和第3个EF-hand 区对镁离子有较大的结合能力.图1 (a) 水母发光蛋白(aequorin)的三维结构图(PDB ID: 1EJ3); (b) 水母发光蛋白结合镁离子前后的1H-15N HSQC叠加谱; (c) 水母发光蛋白结合镁离子前后的各个残基的化学位移变化[32]Fig.1 (a) Ribbon representation showing the three 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aequorin (PDB ID: 1EJ3). (b) Superimposed1H-15N HSQC spectra of 15N-labeled aequorin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Mg2+. (c) Absolute value differences of amide proton chemical shifts between Mg2+-free and Mg2+-bound aequorin[32]3.2 钙调蛋白钙调蛋白(calmodulin, CaM)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的胞质溶胶蛋白,钙调蛋白的外形类似哑铃, 有2个球形的末端, 中间被一个长而富有柔性的螺旋结构相连, 两端各有2个Ca2+ 结构域, 每个结构域可以结合1个Ca2+, 这样,一个钙调蛋白可以结合4个Ca2+ . 钙调蛋白结合Ca2+ 后构象相当稳定[33]. 在非刺激的细胞中,处于自由态的钙调蛋白(apo-CaM)与Ca2+ 的亲和力很低;而受刺激的细胞Ca2+浓度升高, Ca2+与钙调蛋白结合形成钙-钙调蛋白复合物(calcium-calmodulin complex, Ca2+- CaM),并引起钙调蛋白构象的很大变化, 增强了钙调蛋白结合配体的亲和力. apo-CaM 和Ca2+-CaM 的三维结构[34,35]表明CaM 蛋白在结合钙离子后三维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自由态的apo-CaM 蛋白形成一个非常紧密堆积的结构,呈“关闭”状态,亲水性残基位于蛋白表面,疏水性残基埋在内部;结合钙后, CaM蛋白结构变成“打开”状态,很多疏水性残基裸露出来,改变了4个α-螺旋的相对取向[36],如图2所示.图2 (a) 钙调蛋白晶体结构[34]; (b) 钙调蛋白C-端溶液结构(上图浅灰色显示“打开”状态,下图深灰色显示“关闭”状态)[35],黑色球状为钙离子; (c) 钙调蛋白的打开与闭合状态表面疏水性氨基酸残基排布图,各图中颜色相对较深的部分为疏水性氨基酸Fig.2 (a) The crystal structures of calmodulin[34]. (b) The solution NMR structure of the C-terminal domain of calmodulin, the open state is shown in the upper and the closed state in the lower[35]. (c) Hydrophobic residues on the surface of calmodulin both the open state (upper) and the closed state (lower)研究表明, CaM 在结合钙离子之前就存在“打开”与“闭合”两态平衡,主要倾向于“闭合”状态[37-39]. 当结合一个钙离子后,平衡倾向于“打开”状态. “打开”和“闭合”状态间的构象交换动力学已经用NMR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39]. 在3种不同温度下测得的15N NMR 动力学参数如图3所示,描述快速内运动的序参数表明除了loop区可能由于构象交换引起一定程度的结构无序外,CaM蛋白质整体仍处于有序折叠. 通过测量Rex和R2弛豫速率,可以研究“打开”和“闭合”两种状态. 状态间的构象交换过程,或者是Ca2+-CaM 与apo-CaM 之间的构象化学交换过程. 结合钙后,钙结合区无规卷曲(loops)的序参数变大,即ps~ns时间尺度上的骨架柔性降低. Rex在μs~ms时间尺度上描述“打开”与“闭合”状态之间的构象化学交换速率,可以看出,钙离子的结合几乎影响了CaM 的整个肽链的骨架柔性,几乎所有Ca2+残基都参与了构象化学交换过程.图3 (a) apo-E140Q钙调蛋白C端骨架动力学序参数[38], (b) 结合钙后E140Q 钙调蛋白C端骨架动力学序参数, (c) 结合钙后E140Q钙调蛋白C端构象交换速率Rex. (b)中图中黑色条带代表α螺旋(E, F, G, H),黑色弧线代表与钙结合的loops (III, IV). (c)中灰度从浅至深分别为18、 28和35℃下测得的弛豫数据[39]Fig.3 The backbone amide order parameters, S2, of the C-terminal domain of (a) apo-calmodulin[38], (b) calcium-loaded E140Q calmodulin, and (c) μs~ms exchange contributions Rex to 15N R2 rates of calcium-loaded E140Q calmodulin (lower panel). All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15N NMR[39]3.3 锌指蛋白有些金属离子蛋白即使在没有结合金属离子时仍然以天然折叠构象存在. 例如蓝铜蛋白azurin,其天然折叠构象含有一个金属离子结合位点,能够结合一个铜离子[40],因此金属离子对这类蛋白质的正确折叠不起关键性的作用. 而锌指蛋白不一样,只有在结合锌离子之后,锌指蛋白才能折叠成正确的构象.目前研究最多的锌指蛋白是最先在TF IIIA 中发现的Cys2 His2型,它们在真核生物的转录因子中含量最丰富. Cys2 His2型锌指蛋白包含9个重复串联的30个氨基酸残基长度的序列: C-X2-4-C-X12-H-X3-5-H (其中C代表半胱氨酸, H代表组氨酸, X代表任何氨基酸) . 这个转录因子需要结合锌离子后再与DNA结合[41]. 这些序列在锌离子存在时折叠形成紧密的ββα结构,其中锌离子夹叠在α螺旋和两股反向平行的β 链中,锌离子与N端β链末端的两个半胱氨酸和α螺旋C端部分的两个组氨酸形成四面体结构. 锌离子的存在维持了锌指结构的稳定性,锌离子缺乏时锌指蛋白就不能形成折叠结构,锌指蛋白在释放锌离子后会丧失生理活性. 其它的二价金属离子,比如Cd2+、 Co2+、 Ni2+和 Fe2+也能结合锌指蛋白,但是结合能力很低[42],对其结构的影响也较小. 图4为人源金属离子调节转录因子1在分别结合锌离子和镉离子情况下记录的1H-15N HSQC 谱[43]. 分析谱峰分散度可以看出,结合锌离子的蛋白结构变得更好,而结合镉离子的蛋白结构并不变好. 锌指蛋白移除锌离子后,其光谱特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圆二色(CD)光谱的椭圆率下降, 1H化学位移分散度减少. 当再加入锌后,结构松散的锌指蛋白能够重新折叠成天然球状结构. 也有一些锌指蛋白具有不一样的行为,例如锌指蛋白人源转录因子TFIIB,即使没有再加入锌时也能折叠成比较好的结构[44];但是,加锌前后,距离金属离子结合位点较远区的蛋白质异核稳态NOE都有较大的变化,表明锌离子主要起着稳定蛋白质结构的作用.图4 人源金属调节转录因子1 (human metalloregulatory transcription factor-1) C-端锌指结合域在结合锌离子与结合镉离子情况下的1H-15N HSQC谱[43] Fig.4 Titration of 15N-Lys-labeled hMTF-zf46 as monitored by 1H-15N HSQC spectra. acquired as a function of added Zn(II) or Cd(II) as indicated[43]3.4 朊病毒蛋白朊病毒蛋白是人和动物中普遍存在的由正常细胞基因编码的产物,在正常状况下处于“细胞形态”(cellular form),简称PrPC, 本身不能致病,而导致疾病的是处于“搔痒形态”(scrapie form)的朊病毒蛋白, 简称PrPSc. 这两种不同形态的蛋白质由同一基因编码, 具有完全相同的氨基酸序列, 没有共价修饰的区别,但三维结构的差异却很大, 导致相当不同的理化性质. PrPC主要由α螺旋组成, 表现为蛋白酶消化敏感性和水溶性,而PrPSc主要由β折叠片组成, 对蛋白酶消化具有显著的抵抗能力, 并能聚集成淀粉样的纤维杆状结构[45]. 目前人们对朊病毒病的致病机制还没有真正的了解,但是已经有大量的证据表明铜离子的结合对其生物学功能影响很大. 人们发现Cu2+-PrPC具有超氧歧化酶活性,推断朊病毒病的起因可能是抗氧化功能的丧失[46].为研究Cu2+对朊病毒功能的影响,人们用NMR方法研究了PrPC的Cu2+结合态的三维结构,发现PrPC的N端只有在结合二价铜离子后才会折叠成较好的三维结构. 利用NMR滴定实验以及铜离子的顺磁性质,确定了铜离子与PrPC (91~231)的结合位点. 逐渐增加铜离子的浓度,由于其顺磁性引起横向弛豫速率显著增大,谱峰展宽,造成1H-15N HSQC谱峰强度降低,由此得以确定Cu2+ 结合位点的残基[47]. 结果表明残基94~98, 108~114, 135~136, 153~159的谱峰强度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可能与铜离子结合有关,如图5所示.图5 加入250, 500, 750,1 000 μmol L-1 CuSO4后,人源PrPC 1H-15N HSQC谱峰强度与加CuSO4之前谱峰强度的比值的变化图[47]Fig.5 1H-15N HSQC peak intensities of human PrPC(91~231) at 250, 500, 750 and 1 000 μmol L-1 CuSO4 relative to those at 0 μmol L-1 CuSO4[47]最近, Gaggelli等通过测量纵向顺磁弛豫速率R1p的增大量,研究Cu2+与PrPC的106~126片段的结合[48],如图6所示. 结果表明Cu2+主要与His111以及PrPC的N-端结合. 分析弛豫速率的增大量还能准确地提供结合位点的几何结构信息. 铜离子能通过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影响PrPC蛋白的自旋晶格弛豫速率,通过标量耦合影响PrPC蛋白的横向弛豫速率,因此,由顺磁离子引起的线型展宽可以确定参与相互作用的残基,而通过分析与顺磁相关的自旋-晶格弛豫速率R1p,可得到金属离子与残基上原子核之间的距离,作为距离约束进行结构计算. 由实验获得的铜离子与残基间的距离作为唯一的约束条件进行Cu2+-PrPC (106~126)复合物的结构建模,通过模拟退火计算出结构,与用能量最小化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别计算得到的结构基本一致(图7).图6 人源PrPC(106~126)片段加入0.1当量Cu2+,顺磁贡献对自旋晶格弛豫速率R1p的影响[48]Fig.6 Paramagnetic contributions, R1p to spin-lattice relaxation rates of selected protons of PrPC(106~126)at 2 mmol L-1 inH2O in the presence of 0.1 equiv of Cu(II); pH 3.0, 298 K[48]图7 用NMR结构测定(深灰)、能量最小化(浅灰)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灰色)获得的Cu(II)-PrPC(106~126)片段的3个结构叠合图[48]Fig.7 Superposition ofCu2+ PrPC (106~126) structures obtained from experimental data(deep gray), from energy minimization (slight gray) and from molecular dynamics calculations (gary)[48]4 总结用NMR技术研究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探测蛋白质与金属离子结合位点、三维结构和动力学的变化,加深我们对金属离子蛋白的了解. 这些研究工作表明,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既可以是高度专一性的、紧密的结合,也可以是瞬态的、松散的结合. 这些瞬态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具有很大的生物学意义. 确定金属离子蛋白的结合位点、结合强度和相互作用机理,揭示其发挥生物学功能的结构基础,对阐明金属离子蛋白的作用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作为蛋白质溶液构象最主要的技术手段, NMR方法在研究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不仅可以研究专一性的强相互作用,而且可以研究瞬态的弱相互作用;既可以研究抗磁金属离子蛋白,又可以研究顺磁金属离子蛋白. 更重要的是,NMR方法可以在原子的水平上探测蛋白质结合金属离子前后三维结构和动力学的变化,从而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金属离子对蛋白质发挥生物学功能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Lu Y, Valentine J S. Engineering metal-binding sites in proteins [J]. Curr Opin Struc Biol, 1997, 7(4): 495-500.[2] Gray H B. Biological inorganic chemistr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J]. P Natl Acad Sci USA, 2003, 100(7): 3 563-3 568.[3] Gaggelli E, Kozlowski H, Valensin D, et al. Copper homeostasis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Alzheimer's, prion, and Parkinson's diseases and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J]. Chem Rev, 2006, 106(6): 1 995-2 044.[4] Gross E L. Plastocyanin-structure and function [J]. Photosynth Res, 1993, 37(2): 103-116.[5] De Rienzo F, Gabdoulline R R, Wade R C, et al.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to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plastocyanin and other blue copper proteins [J]. Cell Mol Life Sci, 2004, 61 (10): 1 123-1 142.[6] Wilson C J, Apiyo D, Wittung-Stafshede P. Role of cofactors in metalloprotein folding [J]. Q Rev Biophys, 2004, 37(3-4): 285-314.[7] Capozzi F, Casadei F, Luchinat C. EF-hand protein dynamics and evolution of calcium signal transduction: an NMR view [J]. J Biol Inorg Chem, 2006, 11(8): 949-962.[8] Pervushin K, Riek R, Wider G, et al. Attenuated T2 relaxation by mutual cancellation of dipole-dipole coupling and chemical shift anisotropy indicates an avenue to NMR structures of very large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in solution [J]. P Natl Acad Sci USA, 1997, 94: 12 366-12 371.[9] Jensen M R, Hass M A S, Hansen D F, et al. Investigating metal-binding in proteins b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J]. Cell Mol Life Sci, 2007, 64(9): 1 085-1 104.[10] Zuiderweg E R P. Mapping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in solution by NMR Spectroscopy [J]. Biochemistry-US, 2002, 41(1): 1-7.[11] Pellecchia M, Montgomery D L, Stevens S Y, et al.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substrate binding by the molecular chaperone DnaK [J]. Nat Struct Biol, 2000, 7(4): 298-303.。

蛋白质支链动力学快运动的核磁共振研究

蛋白质支链动力学快运动的核磁共振研究

蛋白质支链动力学快运动的核磁共振研究程鹏;周志明;李钊;刘买利;张许【摘要】蛋白质的功能不仅取决于其结构, 而且受到其构像及其变化的影响. 许多生物化学过程就是由于蛋白质结构的一些动力学变化而完成, 如蛋白质-蛋白质, 蛋白质-药物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分析蛋白质的动力学变化, 就能够对其参与的生化过程进行分析. 作为动力学研究的有力工具之一, 核磁共振能够分辨到原子范围内的从千秒到皮秒时间范围的运动过程, 因此在动力学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仅就核磁共振在蛋白质支链快运动方法(ps-ns)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总结, 以期阐明核磁共振的在支链动力学研究中的发展现状.【期刊名称】《波谱学杂志》【年(卷),期】2008(025)002【总页数】14页(P145-158)【关键词】核磁共振;蛋白质;支链;动力学;弛豫【作者】程鹏;周志明;李钊;刘买利;张许【作者单位】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1;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482.53引言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蛋白质的功能,比如蛋白质特定位置结合特定配体的能力. 但是三维静态结构仅仅提供了分子的一个基本状态,分子在不同的环境下,比如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内部的结构会略有不同;而同一种分子,在正常或者变异状态的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许多生物过程都伴随着蛋白质三维结构的变化. 蛋白质不仅需要足够的整体刚性来识别特定的底物,而且需要足够的局部柔性来诱导底物的结合[1]. 因此完全有效的解析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不仅要求了解分子结构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而且要对分子在不同环境下的结构和构成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2-4].蛋白质的分子内运动是影响蛋白质折叠、分子识别、酶催化、结合和释放配体分子等生物过程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关于生物大分子动力学的研究不断增加,采用的研究手段主要有:荧光光谱[5]、核磁共振(NMR)[6, 7]、氨基质子交换[8]、分子动力学模拟[9]、X射线衍射[10]等. 其中,核磁共振方法不仅能在接近生理条件下提供溶液中蛋白质不同基团丰富的内运动信息,而且能表征相关时间范围很广的运动[11]. 蛋白质主链动力学研究表明除了整个分子的结构,蛋白质主链在皮秒到纳秒(ps~ns)时间范围的运动与分子结合配体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大小密切相关[12, 13]. 但是,最近的研究发现,主链的动力学行为不能直接反映与其相连支链的动力学过程. 而且,蛋白质支链主要分布在分子的表面,因此比主链更有可能参与蛋白-蛋白或蛋白-配体相互作用,如甲基主要出现在疏水中心[14-16],因此是一个很好的分子之间相互作用探针. 总而言之,蛋白质的支链动力学会对研究蛋白质的性质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支链动力学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7-20].NMR技术在蛋白质动力学研究中的作用已经有很多文献报道[21-23],这里仅就支链动力学,特别是ps~ns范围内快运动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进行简要介绍. 到目前为止,研究蛋白质支链动力学的NMR技术众多,有核自旋弛豫[24-27]、酰胺质子交换[28, 29]、自旋标量耦合[30]、以及残余偶极耦合[31-34]等. 本文主要介绍有关核自旋弛豫的相关理论及其在表征蛋白质内运动中的应用,包括NMR研究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1 基本理论利用NMR核弛豫技术研究蛋白质动力学的理论基础是核自旋弛豫理论. 原子核自旋受到邻近环境磁场(如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化学位移各项异性、核电四极矩与电场梯度的静电耦合作用等)的涨落,就会产生弛豫现象,而这些磁场的涨落由体系内部的运动决定,因此,通过测定弛豫速率,就可以得到原子运动状态的信息. 如果这些磁场的涨落速率在ps~ns量级,这就是快运动. NMR能够检测到从千秒到皮秒范围自旋之间的相互作用之涨落.见图1.目前,描述核自旋弛豫的理论已经比较成熟[22, 35],本文简要介绍基本的表征分子内各相互作用Hamiltonian的谱密度函数及其Model-Free表征,以及常用弛豫参数和谱密度函数的关系.1.1 谱密度函数谱密度函数J(ω)用来描述相互作用Hamiltonian的无规运动的统计平均,其与Hamiltonian的时域相关函数的关系为:J(ω)=2cos(ω t)C(t)dt(1)其中,C(t)是时域相关函数,其对应的频谱(在实验室坐标下,对反映当前运动的时域相关函数进行Fourier变换)便是谱密度函数.由于生物分子并非刚性球体,因此除了分子的一些整体运动之外(分子的平动、转动等),还有各种分子内运动存在(化学键的伸展、支链的转动等). 因此,分子内运动的时域相关函数C(t)表征了包括分子整体的运动以及分子内各种不同的运动. 但是相应的,复杂的运动形式造成J(ω)表征困难,目前最为常用的是Model-Free方法.图1 各种NMR弛豫交换测量(箭头上方文字)能够检测到从千秒到皮秒范围里核自旋相互作用之涨落(中部箭头),从而研究不同尺度的分子运动及生物功能(箭头下方文字)[35]Fig.1 Time scales for protein dynamics and NMR techniques. Protein motions and NMR spin relaxation techniques for studying them span more than 12 orders of magnitude in time scale[35]1.2 Model-Free方法1948年,Bloembergen首次提出利用相关函数来描述分子内运动[36],在这之后,又陆续提出了一些更为复杂的运动模型[37-40]. 对弛豫现象采用特定模型分析虽然能够有效地阐明一些现象,但是,存在多种模型可以合理解释同一种数据等现象,模型的选择难免带有主观因素,这就影响到了数据分析的客观性[41]. 1982年,Lipari和Szabo提出的模型无关(Model-Free,MF)方法[42, 43]. Model-Free方法不依靠具体的物理模型,运用相关时间和序参数S2来描述分子内运动,S2表达了相互作用矢量的方位相对于平均值的偏离大小,而且不受模型影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分子每个片段(例如,蛋白质的一个残基)的动态差异.依据Model-Free方法[42, 43],谱密度函数J(ω)通常用如下公式描述:其中,S2是广义序参数(generalized order parameter),其在0到1的范围内取值,0和1分别代表了分子框架内相关作用向量的完全混乱无序和固定取向两种极限状态. τm是分子的整体转动相关时间,与分子的大小、形状,溶液的粘度,样品的温度等密切相关. 而τe是分子内运动的有效相关时间,描述分子内各个化学键的内运动.1990年,Clore提出扩展的模型无关方法(Extended Model-Free, EMF)[44],分别用快慢序参数来描述分子内快、慢运动,使其可以描述发生在相差至少一个数量级的两个不同时间尺度的内部运动. EMF目前已经被广泛用来进行蛋白质动力学研究. 在EMF方法中,谱密度函数J(ω)的公式描述为:其中,表示快运动序参数,其典型相关时间代表了慢运动序参数,其典型相关时间τf<τs<τm.近年来,核弛豫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Palmer等人对此做了比较详尽的综述[35, 40, 41, 45~50]. 这里不再赘述. 总而言之,时域相关函数反应了Hamiltonian的无规运动的统计平均,而谱密度函数是这个时域函数的Fourier变换结果. 如果有不同频率的数据可供使用,就可以采用谱密度勘测(直接测量),在不同频率条件下直接检测1H或者13C的解析谱密度函数[50, 51]. 但是通常的谱仪频率有限,因此要准确测定谱密度函数,就需要检测不同自旋的弛豫速率,因为弛豫速率是各种Hamiltonian 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包含了各种不同频率的谱密度信息. 另一个很有前景的方法是结合NMR弛豫测量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产生的轨迹,可以对蛋白质动态进行更细致的估算[47, 48, 86, 87].虽然受到模型选择的限制,模型相关的分析目前较少采用,但是在得知研究运动的准确特征,或者多种测定可供选择等一些特殊情况下,特定模型还是有效的解决手段. 1.3 弛豫参数核自旋的弛豫与分子的运动密切相关. 对于与1H相连的自旋为I=1/2的原子核X(一般为13C或15N),主要的弛豫机制是X-H偶极-偶极相互作用(DD),化学位移各项异性(CSA)次之. 但是当场强较高时,CSA作用很显着. 此外,还有核电四极相互作用,化学交换作用等影响因素. 使用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主要影响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以达到简化的目的. 本文在这里主要讨论DD和CSA作用的影响.对于多自旋体系来说,常测量的弛豫参数有纵向弛豫时间T1,横向弛豫时间T2,以及核的Overhauser效应(NOE)等. 这些弛豫参数形式类似,只是受到不同频率谱密度函数J(ω)的联合作用,所以由不同自旋的谱密度方程表征. 例如X核的T1、T2和交叉弛豫速率σHX异核NOE是X-H偶极-偶极相互作用以及化学位移各项异性共同作用的结果[35, 52]:其中,T1(DD)和T1(CSA)分别为纵向弛豫时间的偶极-偶极作用项和化学位移各项异性作用项. J(ω)是谱密度函数,ωH和ωX是H核和X核的Lamor进动频率;偶极-偶极作用常数γH和γX是H核和X核的旋磁比,rHX是X-H键长,μ0是自由空间的磁导率,h是普朗克常数,N为直接与X核相连的质子数;化学位移各项异性作用常数Δσ=(σ‖-σ⊥),σ‖和σ⊥分别是X自旋的化学位移各项异性轴对称张量的平行和垂直分量. 当X核为15N时,Δσ取值范围为δN -125~-216,平均值为δ -157±19[53-55].通常情况下,DD与CSA以外的因素(如化学交换作用)对横向弛豫的贡献成为构象变化平均的原因,在使用横向弛豫速率T2时,需要另外一个构象交换速率常数Rex 来表示DD与CSA以外的因素对横向弛豫的贡献.(7)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不同的自旋的弛豫机制不同,对应于不同频率的谱密度函数.对于固定的实验来说,方程(4)~(7)中的参数(d、c等)大多是常数. 因此,弛豫速率主要依靠不同频率的谱密度函数.所以,蛋白质动力学核磁共振研究主要依靠各种弛豫时间的测定来表征谱密度函数. 采集到不同自旋的弛豫时间(如X核的T1,T2,NOE等),通过拟合即可求出序参数S2,分子内运动有效相关时间τe,交换速率Rex. 对于支链来说,分子的整体运动相关时间τm可以由主链的弛豫数据获得. 根据原子核自旋的不同,支链动力学弛豫速率的测定主要分为2H和13C两种.2 NMR弛豫速率测定方法2.1 2H弛豫研究最早采用2H弛豫来研究支链动力学[56],2H的弛豫的主要贡献来自于核电四极矩相互作用,具体表述如下:(8)(9)其中四极耦合常数CQ=e2qQ/4η. eQ为核电四极矩,eq为电场梯度,η为电场梯度不对称参数,e为电子电荷.因为四极相互作用比其他自旋相互作用大1-2数量级,因此2H弛豫测定能够采用较少的数据,提供准确的关于序参数S2的信息,大大的降低了实验的复杂度,便于测定. 但是,由于2H弛豫的主要贡献——四极相互作用以及2H的化学位移分布较窄,2H的R2(1/T2)对ms~μs量级(化学交换)的运动不敏感[57].13C全标记以及2H部分标记的样品可以用来进行2H弛豫研究,其重点是将2H的弛豫通过1H-13C相关谱来检测[17, 22, 58, 59],具体转移机制如下,(10)其中,H-C和C-D之间的极化转移主要通过他们之间的标量耦合J进行,T表示弛豫,t1和t2分别表示二维谱直接和间接维的时间进动. 这样大大提高了信号的灵敏度和谱的分辨率.2.2 13C弛豫研究13C弛豫测定技术优点明显——不需要额外的2H标记样品,只需要利用选择性13C标记就可以进行支链动力学研究[60]. 但是,支链的运动比骨架运动更为复杂,支链动力学的定量研究需要考虑不同方向的C-H向量的无规扩散. 因此简单的Model-Free模型无法对13C弛豫结果进行分析[51]. 在这种情况下,支链运动通常用扩展的模型无关方法(EMF)来描述. 但是EMF方法也带入了更多的参数,使得相关函数的准确测定相对困难.与主链NH是双自旋体系不同,支链甲基、亚甲基的弛豫测定往往受到13C-13C同核J耦合的影响[61],以及C-H偶极-偶极交叉弛豫的影响,因此13C的T2精确测定非常困难[57]. 然而在13C弛豫研究中,由于13C自弛豫常数T1和NOE对序参数S2不敏感,如果缺少T2弛豫数据提供的一些低频信息,EMF中各种动力学运动参数的提取就更具有挑战性,必须在不同场强下进行应用[51].所幸的是,随着选择性标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对一些样品选择性的标记12C-13CHD2成为可能[62, 63]. 由于标记后支链的自旋体系和主链NH相同,这样就可以采用同样的分析,利用13C的T1,T2和NOE来研究支链甲基的动力学[15, 64]. 对于13C全标记的样品,缺失的13C低频信息可以通过偶极对间的交叉弛豫速率(Rc)来解决,它可以提供额外的运动信息[65-68]. 测定交叉弛豫的技术有多种,针对13C,15N标记的蛋白质,Yang等人通过采用三维CC(CO)NH谱,分别测定了CH2或者CH3的交叉弛豫速率[68, 69]. 其主要机制是: J耦合裂分的多重峰之间的强度比受到13C-1H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的影响,反映了偶极相互作用的强弱,如亚甲基的偶极相互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测定:(11)其中,Iα α(Iβ β)和Iα β+β α分别是耦合分裂的亚甲基三重峰的内外峰的强度. 但是,由于三维谱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没有去耦,耦合造成的谱峰分裂降低了实验的灵敏度,对此Yang采用改进的二维技术有效的解决了这些问题[70],通过不同J耦合调制内外峰之间的比例以及相互作用时间,测定了甲基的偶极-化学位移各项异性交叉弛豫速率. 结合T2和NOE的测定,所得到的序参数和有效相关时间与2H很好的相关.目前,支链动力学研究的新方法仍在不断出现,如测定甲基内1H-1H偶极相互作用等[71];通过甲基的选择性标记(CH2D),测定偶极-偶极交叉弛豫[72]等,由于很多方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测定的准确性还有待检验,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此外,已经有固体NMR研究蛋白质支链动力学[73]. 表明支链动力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2H弛豫所测定的J(ω)仅仅来自于3个频率:0,ωD,2ωD(ωD: 2H的Lamor频率). 所以测定的各种交叉相关弛豫速率有较高的相关性,使得所测定动力学参数的不确定性过高. 另外,对于分子量过大的蛋白质,2H的T1ρ弛豫速率太快以致难以测定,而且2H弛豫的测定需要额外的2H去耦通道,在这种情况下,13C弛豫研究成为了更好的选择,如Tugarinov研究MSG蛋白支链动力学结果表明,13C实验比2H实验的灵敏度高3.3倍[74]. 而13C弛豫测定过程中,受到邻近基团质子的影响比较大[57].3 NMR弛豫研究的应用在支链的研究中,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甲基的动力学研究. 因为甲基堆积在蛋白质的表面,因此它对与蛋白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敏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很多蛋白动力学过程分析,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比如蛋白质与DNA[75],蛋白质和离子[76],蛋白质和多肽之间的相互作用[3]等. 如Forman-Kay[3]在SAP蛋白质SH2功能域支链动力学研究中发现,甲基快运动的大小与其运动的柔性相关,配体结合位点附近的甲基运动性明显受限,因此能够反映相互作用的强弱;Nishima等人通过甲基动力学研究,发现PhoB蛋白有两个不同的疏水中心: hard core和soft core,在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中起着不同的作用[75]. 然而,除了相互作用结合位点附近的甲基运动明显受限之外,Forman-Kay和Yang分别发现结合位点之外的甲基运动非常活跃[3, 70]: PLCC蛋白质SH2结构域与多肽结合界面(结合位点以外)的甲基异常活跃;IFABP和脂肪酸结合区域的甲基S2明显增大,但是结合位点附近区域却有一些甲基的S2减小. 以上现象表明,结合位点以外的动力学运动同样对结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甲基内运动可以增加或者降低结合能,所以推测它可能起到调节蛋白质结合能力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甲基可以用于较大蛋白质的结构以及动力学分析,为特大分子蛋白质(几百kDa)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77, 78]. 如Kay等人,通过选择性甲基的标记,成功的测定了一个670 kDa的蛋白质的甲基动力学[58, 74].但是,支链动力学仍然缺乏简单的结构关联,通常认为支链的稳定性与支链埋没的深浅,包裹的密度,以及可接触溶剂表面大小相关,但是测定的序参数S2却没有表现出以上相关. 此外,晶体结构的B-factor也是表现无秩序状态的,但是也无法通过其预测序参数. 有研究表明,侧链基团的运动与骨架运动的相关度随基团与骨架的距离增加而迅速降低(图2)[79],故侧链运动的研究可以提供相对独立的信息.图2 甲基序参数随它和骨架碳距离的增加而迅速降低[80]Fig.2 The methyl order parameters S2 increase as a function of distance from the backbone in E. coli dihydrofolate reductase[80]显然,支链越长,自由度数目越多,原则上,角动量的无序度就会越大. 但是,也有特定情况. 因此,支链运动的定量表述仍然需要进一步分析阐明. 研究发现,蛋白的S2并非随机分布,而是通常由几个gauss分布组成[80]. 如钙调蛋白复合体的序参数,按照其分布中心S2的大小,通常可以分为3类: J类(S2约为0.35),ω类(S2约为0.85)和α类(S2约为0.6). 表明有来自不同时间范围的运动特性,而且这些分布随着温度以及蛋白质的不同,有所改变. 因此,可能提供与蛋白质功能特征相关的运动信息,但是,其定量表述仍然需要进一步分析阐明.由于温度可以调控对弛豫有所贡献的运动特征,为相关运动提供能量,因此温度相关动力学可能提供功能相关信息. 但是,支链甲基S2随温度改变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支链运动难以用简单模型描述[81],支链动力学大小非常分散,受到蛋白质各种作用的影响. 因为支链甲基紧密堆积在蛋白上,和邻近基团(自运动)有共价或者立体相互作用,因此单一基团所看到的电位也是动态改变的.由于自旋的运动的复杂性,无论S2、τe等所代表的蛋白质具体运动特性或功能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82, 83]. Skrynnikov等人通过比较分子动力学模拟与NMR支链动力学发现,快运动相关时间τf主要来自甲基的旋转[84]. 以上研究进一步说明支链运动对于蛋白质的动力学研究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4 目前影响NMR弛豫研究的一些因素研究发现,2H和13C弛豫所测定的一些动力学参数结果存在争论,两种不同方法所测定的弛豫速率之间存在偏差,主要原因在于缺少低频的弛豫测定,提示我们弛豫途径的选择非常重要[15, 51]. 因为不同的弛豫机制测定的谱密度函数的频率不同,对不同时间范围内的各种动力学参数的敏感度也不相同. 如图3所示:图3 根据扩展的模型无关方法,在18.81 T场强下(800 MHz)模拟的支链甲基各种弛豫速率受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a) R1,NOE以及交叉弛豫速率Rc与序参数S2的相关性;(b) R1,NOE以及Rc与动力学参数τf和τs之间相关性的等高线图(-R1;-·NOE,…Rc). 表明不同弛豫对这些谱密度函数的各种参数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假设甲基是四面体对称, τm=4 ns,rCH=0.115 nm,rCC=0.1517nm,rHH=0.1821 nm,Δσ=25,Fig.3 Calculated 13C auto and cross relaxation rate (-R1;-·NOE,…Rc) at 18.81 T as a function of S2 (a) and τf, τs of the EMF formalism (b). For all cases, τm was fixed at 4 ns, was fixed at 0.111, rCH=0.115 nm,rCC=0.1517 nm,rHH=0.1821 nm,Δσ=25,从图3可以看出,纵向弛豫速率R1和交叉弛豫速率Rc分别随着序参数S2的增加而迅速减小和增大,而NOE却几乎维持在原来的水平;但是,R1却对较大的相关时间τs>800 ps的运动不敏感. 而Rc对τs和τf均非常敏感.其次,在测定某种弛豫速率的过程中,要非常注意消除其它弛豫机制的影响. 因为支链动力学研究的准确性依靠的是各种弛豫速率的测定,因此弛豫速率的准确表达,包括相互作用张量的大小对弛豫的贡献,对于测定结果的表征产生很大的影响. 但是,在测定弛豫速率的过程中,不同弛豫途径很可能相互影响,如在13C的T1和T2测定中,CH偶极-偶极以及CH偶极-13C化学位移各项异性相互作用等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在弛豫时间T内加上一系列1H的125°脉冲串来消除[7]. 现在,许多新的标记技术以及NMR方法旨在实现简单,纯粹的弛豫机制[22]. 此外,由于Larmor频率与磁场强度密切相关,在动力学研究中还需要注意磁场强度的影响.通过标准化加权误差分析连续参数,进行全面拟合,是获得动力学参数最有效以及信赖的方法[85]. 动力学参数的准确测定通常需要多种频率的J(ω),需要小心选择测定的弛豫参数,避免测定的弛豫参数受到相同参数的影响.另外,一些基本参数也会影响到测定的准确性,如有效键长,四极耦合常数,化学位移各项异性等,都会影响测定模型参数的可信度[57]. 尽管目前这些参数都有比较可靠的数值可供选择,他们的不确定性对模型参数的影响仍然需要考虑.5 结论核磁共振技术在蛋白质动力学方面的飞速发展为蛋白质功能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可以检测到不同时间范围内的运动. 特别是模型无关方法能够提供蛋白质以及一般生物大分子动态的普适性质,这些成果已经对实际体系的研究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最新关于酵素催化时的运动等级的确认[86, 87]等重要工作. 但是对于NMR技术来说,它虽然能够对支链动力学提供很详细的一些微观运动的描述,其中却掺杂有很多的假设,目前所有的阐述支链动力学的模型都无法反映支链本身的运动状况,因为对NMR弛豫有所贡献的运动不仅包含分子的一些整体运动,而且包含有基团的局部运动. 所以支链动力学的研究的难点在于如何选择适当的模型(何种假设),以及如何采用有限的实验数据得到准确的动力学信息. 随着高场NMR谱仪和NMR新方法与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900 MHz的NMR谱仪、微量Nano探头、超低温NMR探头[88](Cryoprobe)的商品化,TROSY和CRINEPT[89]等NMR新技术的发明和广泛的应用,NMR谱分辨率和灵敏度得到了显着的提高,用NMR技术研究蛋白质支链动力学将在生命科学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Lin Dong-hai(林东海), Hong Jing(洪晶). Mapping protein-ligand interaction by NMR techniques: a review (用NMR技术研究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J]. Chinese J Magn Reson (波谱学杂志), 2005, 22(3): 321-341.[2] Spyracopoulos L. Thermodynamic interpretation of protein dynamics from NMR relaxation measurements[J]. Protein Pept Lett, 2005, 12(3): 235-240.[3] Finerty P J, Mittermaier A K, Muhandiram R, et al. NMR dynamics-derived insights into the binding properties of a peptide interacting with an SH2 domain[J]. Biochem, 2005,44(2): 694-703.[4] Tiburu E K, Karp E S, Dave P C, et al. Investigating the dynamic properties of the transmembrane segment of phospholamban incorporated into phospholipid bilayers。

磁性测量 原理篇 之三 磁共振效应

磁性测量 原理篇 之三 磁共振效应

自然磁共振
当外加磁场为零时的磁共振, 如果存在(磁性材料)。
//
磁共振效应
磁共振的类型
磁矩(自旋)共振:moment (spin) resonance
磁共振2
电子顺磁共振:(EPR)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电子自旋共振:(ESR)Electron Spin Resonance 电子自旋共振 铁磁共振:(FMR)FerroMagnetic Resonance 亚铁磁共振: (FiMR)FerriMagnetic Resonance 反铁磁共振:(AFMR)AntiFerroMagnetic Resonance 核自旋共振 核磁共振:(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Mössbauer效应:Mössbauer Effect
M
磁矩(自旋)共振
Landau-Lifshitz-Gilbert方程
dM dM α eff = −γ M × H + M × dt M dt
磁共振5
dM α α dM = − γ M × H eff + M × − γ M × H eff + M × dt M M dt eff αγ eff α 2 dM M× M×H = −γ M × H − + 2 M × M × M M dt eff αγ eff M α 2 dM d 2 M× M×H M = M M M = −γ M × H − += ⋅ − ⋅ M 0 M M 2 dt dt eff αγ eff M d = −γ M × H − M× M×H −α 2 M dt

核磁共振谱学7

核磁共振谱学7
I跃迁等于2
在通常射频作用下,受激跃迁只有满足m = 1的跃迁才是允许的。双 量子跃迁( m = 2)和零量子跃迁( m = 0)在射频作用下是禁阻的, 但在偶极自旋算符的作用下上面六个跃迁都是允许的。
饱和S跃迁,即用射频场照射S核,使S跃迁对应的两个能级布居相等。
W1I
(**) ab
N
0.15
NH2
2.4
N
0.16
N 6.3 N O
0.19
0.11
CH2
0.19
0.23
0.22
HO OH
OH O PO
OH
连接NH2的季碳,由于胺基上两个质子对其产生的DD贡献,T1 小些 (2.4), 由此可以帮助区分这两个季碳。
分子大小与T1的关系:环越大(分子越大),T1越小。
环烷烃的T1
T2 :自旋-自旋弛豫时间(或横向弛豫时间),是横向磁化矢量保持相 位相干的时间量度。它与谱线的线宽相关,T2越短,谱线越宽。
磁场不均匀性也会使横向磁化伞形散开,导致谱线增宽(半高宽Δ(Hz )= 1/T2*)。由半高宽估计的T2*常常包含了磁场不均匀性的影响,1/ T2* = 1/T2 + 1/T2’,T2’是由磁场不均匀性引起的磁化强度的横向衰减。
核电四极矩相互作用(Q):对I>1/2的核,它有电四极矩,电四极矩和核 处的电场梯度(EFG)有相互作用,当分子无规滚动时,EFG产生涨落场,为 电四极矩核提供了强烈的弛豫途径。
标量偶合作用(SC):两个核A和X可以通过核外的成键电子云的间接作用 使它们偶合起来,偶合常数为JAX。如果JAX随时间t无规涨落,就会产生标 量偶合的弛豫机制。分两种情况:(1)JAX是时间的函数,如发生化学交 换,这种情况称为第一类SC机理;(2)IX是时间的函数,即和A偶合的核 X本身可能在进行快速的弛豫,这种情况称为第二类SC机理. 这种弛豫机理 在一般有机分子中不重要,只有当两个直接相连的核A和核X的Larmor频率 相近时才有贡献。

磁性膜系统中磁化翻转机制研究要点

磁性膜系统中磁化翻转机制研究要点

本科生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题目磁性膜系统中磁化翻转机制研究学生姓名里群所在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及班级物理学专业物理0801班指导教师将国完成日期2012 年 5 月7 日磁性膜系统中磁化翻转机制的研究摘要:迄今,已有许多关于磁膜磁化翻转机制的研究工作,但对磁各向异性、磁偶极相互作用以及磁膜钉扎(磁界面交换耦合)等在磁膜系统磁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或影响仍不明确。

本文主要研究磁各向异性常数、磁膜钉扎(磁界面交换耦合)等对磁膜体系磁化机制的影响,进而为小尺寸铁磁薄膜中的磁信号能稳定的储存与抗干扰的读取提供理论参考。

采用Monte-Carlo方法,模拟研究了小尺寸磁性膜系统磁化过程,并比较了磁性膜磁晶各向异性、界面交换耦合等对其系统磁化翻转机制的影响。

结果表明:磁晶各向异性的减小有利于磁畴的增长,但不利于磁矩的一致转动;铁磁膜、反铁磁膜界面交换耦合均有利于磁畴增长,但反铁磁膜的耦合作用效果更明显。

同时本文还直观地考察了小尺寸系统磁化过程中的微观磁畴结构的演化过程。

关键词:Monte-Carlo 方法、磁翻转机制、微观畴结构。

Abstract:So far, many research work on the magnetization reversal mechanism of magnetic film,but it is not clear that the effect and impact of the magnetic anisotropy, the magnetic dipole interaction and the pinning of magnetic films (magnetic interface exchange coupling), working in the magnetization process of magnetic film system.This paper studies the magnetic anisotropy constant, magnetic film pinning (magnetic interface exchange coupling), make the effect in the magnetization mechanism of the magnetic film system,and thu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to the small size of ferromagnetic thin films of magnetic signal to stable storage and anti-jamming read. By using the Monte-Carlo method to simulate the magnetization process of the small size of the magnetic film system, and compare the impact of the magnetization reversal mechanism of magnetic film magnetic anisotropy, the interface exchange coupling and its sys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crease of the magnetic anisotropy of the growth of magnetic domains, but not conducive to the consistent rotation of the magnetic moment; ferromagnetic film, the interface exchange coupling of antiferromagnetic film are conducive to the magnetic domain growth, but the anti-ferromagnetic film coupling effect is more pronounced. The article also visually inspected the evolution of the system magnetization process of the small size of micro-magnetic domain structure.Key words:Monte-Carlo method,the magnetic flip mechanism,micro-domain structure.目录第一章绪论 (4)一、背景 (4)二、基本概念 (4)三、本工作的研究内容 (6)第二章理论模型和模拟方法 (7)一、理论模型 (7)二、MONTE-CORLO模拟方法 (8)第三章具体研究方案设计 (13)一、系统模型 (13)二、研究设计,模拟程序 (14)第四章结果与讨论 (15)一、单轴各向异性的影响 (15)二、掺入非磁性颗粒的影响 (16)三、引入AFM钉扎的影响 (17)四、讨论 (17)第五章总结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20)第一章绪论一、背景探索高密度易读写且具有高热稳定性的磁信息存储器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磁性系统的磁化翻转过程对磁信息的读写和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磁偶极相互作用能表达式

磁偶极相互作用能表达式

磁偶极相互作用能表达式
磁偶极相互作用能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其表达式如下:
$$
E_{m-d}=-
\frac{\mu_0}{4\pi}\frac{3\bm{\mu_1}\cdot\bm{r}\bm{\mu_2}\cdot\bm{r}-\bm{\mu_1}\cdot\bm{\mu_2}}{r^3}
$$
其中,$E_{m-d}$表示磁偶极相互作用能,$\mu_0$表示真空磁导率,$\bm{\mu_1}$和$\bm{\mu_2}$分别表示两个磁偶极子的磁矩向量,
$\bm{r}$表示两个磁偶极子间的距离向量,$r$表示它们之间的距离。

磁偶极相互作用能的意义在于,当两个磁偶极子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时,它们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这个作用的大小可以由磁偶极相互作
用能来表示。

磁偶极相互作用能的表达式中,分子的第一项是两个磁
偶极子的各自磁矩向量在连线方向上的点积,第二项则是它们的内积,分母则表示它们之间距离的立方。

磁偶极相互作用能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比如说磁性材料的磁性相互
作用、天体物理学中星际物质的磁性相互作用等等。

磁偶极相互作用
能的大小与两个磁偶极子的磁矩大小、它们之间的距离、它们的相对
位置等相关。

总之,磁偶极相互作用能在磁学、物理学等学科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对其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可以为科研工作者打开更广阔的研究视野,为物理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磁共振MRI对比剂

磁共振MRI对比剂

概述
三、分类
不同的磁特性: 顺磁性、超顺磁性、铁磁性、逆磁性
目前大部分使用和开发研制的MRI对比剂为顺 磁性和超顺磁性物质。其中顺磁性对比剂Gd-DTPA 为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MRI对比剂
钆螯合物Gd-DTPA对比剂 非特异性细胞外间隙分布的MR对比剂以Gd-DTPA为代表,钆螯合 物(Gado-linium chelates)是最早研制出来的一种顺磁性MR对比剂,目前
概述
一、基本特性
MRI的软组织分辨力很高,不用对比剂时已经能显示不少CT不能显示 的病变。使用MRI对比剂的目的包括: ①增加对比度,提高图像的信噪比,有利于病灶的检出; ②通过病灶的不同增强方式和类型,帮助病灶定性。
尤其是正在发展中的组织和器官的特异性对比剂的应用,可明显提 高病灶检出和定性诊断能力。
钆螯合物Gd-DTPA对比剂
剂量、安全性及副作用 ➢ Gd-DTPA副作用的高危因素及其副作用的预防和处理:
①静脉注射对比剂可有促进颅内压增高的作用,所以对颅内高压患者检查时应适 当使用降颅压药物; ②静脉注射注射速度与不良反应无关; ③既往有过敏史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2.6%;有碘对比剂过敏史者,使用钆对比 剂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是无碘对比剂过敏史者的3.7倍。所以对有碘对比剂过敏 而改行磁共振对比剂的患者也应密切观察病情。
二、肝胆特异性对比剂
Mn-DPDP 提高肝内病灶、尤其非肝细胞性病变的检出率。在区别肝细胞性病变与非肝细 胞性病变上具有一定意义。Mn-DP-DP能使肝实质显著强化,肝内非肝细胞性病灶, 如肝血管瘤、肝转移性肿瘤、胆管细胞癌、淋巴瘤、肝囊肿等 提高病灶定性诊断能力。 根据肝细胞肝癌的强化程度能提示肝癌的分化程度和血供情况。 有利干肝硬化、肝炎等弥漫性疾病的诊断。

MRI对比剂的作用机制

MRI对比剂的作用机制

MRI对比剂的作用机制MRI对比剂在MRI的增强机制与含碘对比剂在X线和CT的增强机制不同。

前者是通过改变局部组织的磁场环境间接增强,后者是通过增加X线的衰减而直接增强。

氢核的MRI信号是多种组织的MRI信号源。

MRI对比剂本身不产生信号,它的作用在于改变组织内部氢核系统的弛豫时间,与周围组织形成对比。

MRI信号强度与物理和化学参数相关,如氢质子密度(ρ)、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和自旋一自旋弛豫时间(T2)。

在软组织中氢质子密度变化很小,因此在诊断中常使用T1WI和T2WI。

1顺磁性对比剂1.1 作用机制根据量子力学理论,氢质子群在外磁场中,各质子的磁矩或与外磁场方向一致,处于低能位;或与外磁场方向相反,处于高能位。

在强大而恒定的外磁场中,它们各自的数量处于动态平衡。

如用射频脉冲激励这些质子,处于低能位的质子将吸收射频能量,向高能位跃迁,打破外磁场中的动态平衡。

当射频脉冲中断时,受激励的质子群将释出吸收的能量,恢复到原来稳定的排列状态,重建动态平衡。

这一过程称为弛豫。

由于布朗运动,质子处于一个剧烈变动的磁环境中。

环境中其他分子和粒子的运动频率和方向变化时,将引起局部磁场变化,影响T1、T2弛豫时间。

这种局部磁场波动是由其他原子核的磁矩引起的,如邻近的质子或不成对电子。

我们把相邻的两个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偶极子一偶极子弛豫,这是弛豫的主要组成部分;把质子与邻近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阶弛豫或无矢量弛豫,它们在弛豫过程中的地位远不如RDD重要。

目前MRI是以氢核为靶子,所以相邻氢质子之间的距离对于RDD十分重要。

它们的关系为RDD=(V1×V2)/d3,其中V1、V2为不同质子的磁矩,d为它们之间的距离。

质子间距离变大,RDB减弱。

1.2 药物动力学钆喷酸葡胺(Gd-DTPA)是一种钆螯合物。

螯合是钳、爪的意思,是指带有3个正电子的钆离子被带有负电的螫合物包围,后者是二乙烯三胺五乙酸的二葡胺盐,有5个带负电的羧基团。

弛豫

弛豫

象。自旋-晶格弛豫反映体系与环境的能量交换,表示核自旋体
系沿静磁场方向(纵向)建立磁化强度的过程。 a) 固体样品—分子运动困难—T1最大—谱线变宽最小—弛豫最少发生; b) 受热固体或液体—分子运动较易—T1下降—谱线变宽—部分弛豫; c) 气体—分子运动容易—T1较小—谱线变宽最大—弛豫明显。 样品流动性降低(从气态到固态),T1增加,纵向弛豫越少发生,谱线窄。
态时间为0.1~10s.
弛豫
对于一般的液体,Mz和Mxy向平衡位置恢复的速率与它们离开平衡位置的大小成正比
M z M0 dM z dt T1 M z (t ) M 0 (1 e t /T1 ) M z (0)e t /T1
dM x , y dt

M x, y T2
M x , y (t ) M x , y (0)e t /T2
t /T1
E4 W1A E4 W1X E4 W2 W0 E4 W1A W1X
dM zA (W0 2W1 A W2 )( M zA M 0 A ) dt (W2 W0 )( M zX M 0 X ) 交叉弛豫项 dM zX (W0 2W1 X W2 )( M zX M 0 X ) dt (W2 W0 )( M zA M 0 A ) 交叉弛豫项 其中弛豫速率1/T1 2W
过非辐射途径释放能量而及时返回到低能态
弛豫:自旋系统从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恢复的过程
由于弛豫现象的发生,使得处于低能态的核数目总是维持多数,从而保证 共振信号不会中止 弛豫越易发生,消除“磁饱和”能力越强。
弛豫
弛豫分为横向弛豫和纵向弛豫
纵向弛豫T1:又称自旋-晶格弛豫。处于高能级的核将其能量及时转移给周 围分子骨架(晶格)中的其它核,从而使自己返回到低能态的现

水横向弛豫时间(T2)比冰横向弛豫时间(T2)长

水横向弛豫时间(T2)比冰横向弛豫时间(T2)长

为什么水横向弛豫时间(T2)比冰横向弛豫时间(T2)长?或者说为什么液态水横向弛豫时间(T2)比固态水横向弛豫时间(T2)长水和冰的化学式都是H2O,但两者属于不同的相。

水由水分子组成的无序液体,冰是由水分子组成的有序结晶,因此,水与冰的不同之处在于水分子的表现形式。

值得注意,这两种水分子表现形式能够被低场核磁横向弛豫时间所检测出来。

横向驰豫时间是利用磁场对具有磁矩的原子核产生的作用力快速消失后,原子核恢复到原来未施加磁场的自旋状态所需要的时间。

首先,分析H2O的磁矩产生。

H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1S1,其电子层数为1,最外层电子轨道数为1,最外层电子数为1;O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4,其电子层数为3,最外层电子轨道数为3,最外层电子数为4。

2个H原子和1个O原子组成H2O,由于O原子核带正电荷量对核外电子产生的库仑力大于H原子的,O原子得电子能力强于H原子,H原子核外的孤电子与O原子最外层孤电子形成电子对,H2O 中O原子核最外层电子数为6,最外层电子轨道数为3,根据泡利原理,H2O中的O原子的自旋数为0,H2O中的O原子不产生磁矩;H2O中的H原子核最外层电子轨道数为1,最外层电子数为0,根据最外层电子数计算出自旋数为0,但是这里忽略了磁矩的产生,磁矩是由带正电原子核和带负电电子自旋产生变化的电场,变化的电场激发涡旋磁场,于是,无外层电子(这里比较绝对了,实际上外层电子是有的,只是概率比较低)的H原子核是会产生磁矩的,且为1/2。

至此,H2O 的磁矩产生源于H原子核。

其次,分析H2O的极性。

H2O中O与H为sp3杂化,杂化空间几何构型为正四面体,而这使得2个H原子和O原子形成的夹角104.52°前面所述,O原子得电子能力强于H原子,核外电子偏向于O原子核,这使得H2O中O原子表现为负电,而H原子表现为正电。

然后,分析H2O在液态和固态的存在的形式。

如前面所述,水由水分子组成的无序液体,当然这种无序是相对于有序的冰的状态来说的。

核磁共振技术在高分子材料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在高分子材料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1
核磁共振技术在高分子材料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聚醚聚醇的两种三氟乙酸酯可以用 19F NMR 谱加以区别,如图 2-3,与伯醇及仲醇反应后的 三氟甲基的 19F 共振峰被分裂成间隔为 0.5ppm 的两部分。根据他们的积分强度比,可算出 原来共聚物中伯醇端基占整个端基的比例,即
伯醇%
[ I1 ] 100% [ I1 ] [ I 2 ]
图中 m 表示等规立构排列,mm 表示三元组立构序列;相关性可以判别出 1H 峰对应的立体规整度的序列 r
3.2 分子链的相互作用
二维 NOE 谱简写为 NOESY(nuclear overhauser effect spectroscopy),2D NOESY 可以 用来研究高分子链与链之间的分子作用。如果两个质子靠得较近,2D NOESY 中的交叉峰 能够反映出质子间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 即使没有任何化学键把他们连接在一起。 由于 NOE [12] 反比于核间距的 6 次方,若核间距大于 5 挨,就不会有 NOE 相关的交叉峰出现 。 NOESY 成功地被用来研究甲基丙烯酸甲酯-4-乙烯基吡啶共聚物中的甲氧基质子与苯 乙烯-磺酸苯乙烯共聚物中芳烃质子间的空间偶极作用[13]。被用来测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 酯交替共聚物的相邻链段的质子间的距离[14]。
2 溶液 NMR 谱在高分子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溶液 NMR 谱用于研究高分子结构已有较长的历史,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与知识。 将高分子样品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测定其 NMR 谱,可以得到样品的化学位移,共振峰的 积分强度,偶合现象和偶合常数,弛豫时间 T1 及 T2,以及旋转坐标系中的弛豫时间 T1ρ等重 要信息。分析这些波普信息,便可以推断出有关的化学组分、相对分子质量、支化度、几何 异构和分子链序列结构等知识。溶液 NMR 谱在高分子结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核磁固体样品特点

核磁固体样品特点

核磁固体样品特点
核磁固体样品是指在核磁共振(NMR)实验中使用的固态物质。

与液态样品相比,核磁固体样品具有以下特点:
1. 信号较弱:由于固体中的分子运动受到限制,导致核磁弛豫时间较长,从而使得固体样品的 NMR 信号相对较弱。

因此,在进行核磁固体样品的测试时,需要使用更高的磁场强度和更灵敏的探测器来提高检测灵敏度。

2. 宽线谱:固体中的分子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作用,导致核磁谱线较宽。

这种宽线谱现象使得固体样品的 NMR 谱图解析变得相对困难。

3. 各向异性:在固体中,分子的取向是各向异性的,因此核磁张量参数(如化学位移各向异性、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等)在不同方向上可能会有显著的差异。

这为研究固体的结构和分子取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4. 复杂的相互作用:固体中的分子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如氢键、范德华力、π-π相互作用等。

这些相互作用会对核磁信号产生影响,从而使得固体样品的 NMR 谱图更加复杂。

5. 自旋扩散效应:在固体中,自旋扩散速度通常较慢,这意味着核磁信号的衰减速度较慢。

因此,在进行固体 NMR 实验时,需要考虑自旋扩散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6. 制备困难:与液态样品相比,制备高质量的核磁固体样品通常更加困难。

固体样品的制备过程需要考虑样品的结晶度、取向、粒度等因素,以确保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综上所述,核磁固体样品具有信号较弱、宽线谱、各向异性、复杂的相互作用、自旋扩散效应和制备困难等特点。

在进行核磁固体样品的实验时,需要针对这些特点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以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

铷原子的光泵磁共振实验

铷原子的光泵磁共振实验

铷原子的光泵磁共振实验【摘要】利用光抽运效应研究铷原子超精细结构塞曼子能级的磁共振,测定金属铷原子的朗德因子F g 、地磁场强度及其倾角。

关键词:光泵、光抽运、超精细结构、塞曼子能级、朗德因子、磁共振一、引言光泵,也称光抽运,是借助于光辐射获得原子基态超精细结构能级及塞曼子能级间粒子数的非平衡分布的实验方法。

气体原子塞曼子能级之间的磁共振信号非常弱,利用磁共振的方法难于观察。

本实验利用光泵磁共振方法既保持了磁共振分辨率高的优点,同时将探测灵敏度提高了七八个数量级,能在弱磁场下(0.1-1mT)精确检测气体原子能级的超精细结构。

二、实验原理1、铷原子基态及最低激发态的能级铷原子基态为2/12S 5,即电子的轨道量子数L=0,自旋量子数S=1/2,总角动量J= 1/2。

最低激发态2/12P 5 及2/32P 5是由L-S 耦合产生的双重态,轨道量子数L=1,自旋量子S=1/2。

2/12P 5态J=1/2;2/32P 5 态J=3/2。

在能级5P 与5S 之间产生的跃迁是铷原子主线系的第一条线,为双线。

2/12P 5到2/12S 5的跃迁产生的谱线为D1 线,波长是7948Å;2/32P 5 到2/12S 5的跃迁产生的谱线为D2 线,波长是7800Å。

核自旋 I = 0 的原子的价电子L-S 耦合后总角动量JP与原子总磁矩J μ 的关系为:J JJ eg P 2mμ=- (1) J J(J 1)L(L 1)S(S 1)g 12J(J 1)+-+++=++ (2)I ≠0时,Rb 87I = 3/2,Rb 85I = 5/2。

设核自旋角动量为I P ,核磁矩为I μ,I P 与J P耦合成F P ,有F P =I P +J P。

耦合后的总量子数F= I+J,…,| I-J |。

Rb 87基态F 有两个值,F = 2 及F = 1;Rb 85基态有F = 3 及F = 2。

由F 量子数表征的能级称为超精细结构能级。

偶极子相互作用的交叉弛豫机制

偶极子相互作用的交叉弛豫机制

偶极子相互作用的交叉弛豫机制在谈到偶极子相互作用的交叉弛豫机制时,先别急着皱眉头。

听起来像是科学家的神秘语言,其实就像一杯咖啡,慢慢品味,滋味就会显现。

想象一下,两个偶极子就像两个老朋友在聚会中闲聊。

它们互相影响着对方,没错,就像我们在聊天时,听到对方的故事,心里也会产生共鸣。

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中有个名字,叫交叉弛豫。

简单来说,就是偶极子之间的一种互动,像是彼此的能量在不断地传递和转换。

这就像是我们平常遇到的事情,比如说你在餐厅和朋友吃饭,突然间听到旁边的桌子在讨论一部你喜欢的电影。

你忍不住插嘴,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于是,你们的谈话不知不觉中就融合在一起。

这种感觉就是偶极子交叉弛豫的一个小小缩影。

它们的相互作用并不是单纯的碰撞,而是能量的舞蹈,仿佛在进行一场优雅的双人舞。

想象一下,偶极子在这个舞台上,彼此交流着,随着能量的转移,状态也在悄悄地改变。

要知道,交叉弛豫可是个大招哦!在物理学的世界里,它们不仅仅是随便的玩耍。

举个例子,想象一下你有一杯热茶,慢慢放置,茶水的温度开始下降。

这个过程就像偶极子的交叉弛豫,能量从热茶转移到空气中,直到达到平衡。

在偶极子的世界里,能量的流动、状态的转换,就像这杯茶的温度变化,都是一场精彩的表演。

科学家们对此可是充满了好奇,他们想要搞明白这背后的秘密。

交叉弛豫不仅仅发生在偶极子之间。

想象一下你在一场派对上,旁边的朋友在和另一个朋友讨论一首流行歌曲,你立刻被吸引了,想要加入。

这种现象在物理学里也有类似的表现,其他粒子、原子之间也在进行这样的互动。

能量的交换就像你们的对话,彼此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美丽的网络。

这种网络不仅是科学的,也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构建起来的。

在这个交叉弛豫的过程中,偶极子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状态的转换就像是人生的起伏。

想象一下一个偶极子,它可能一开始是兴奋的,随着能量的转移,它逐渐冷静下来。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经历的各种情感,时而激动,时而平静。

【放射技师考试】第十二章第二节MR对比剂

【放射技师考试】第十二章第二节MR对比剂

第十二章第二节 MR对比剂1、在国内规模应用磁共振对比剂始于20世纪90年代。

2、目前国内临床使用的磁共振对比剂均以稀土元素钆(Gd)为基础,通过将其包被在螯合物中,避免钆金属直接沉积于人体产生毒害作用。

3、磁共振对比剂在发现平扫未显示的病变、肿瘤的诊断、明确病灶范围、术后病人的监测,以及血管病变的显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磁共振对比剂的主要作用是改变组织MR特征性参数,缩短T1和(或)T2弛像时间。

5、MRI对比剂可分为T1弛豫对比剂和T2弛豫对比剂。

6、根据作用的不同和磁化率的强弱分为抗磁性、顺磁性、超顺磁性和铁磁性对比剂。

7、根据MRI对比剂在体内的分布,对比剂特异性所针对的组织等标准分为细胞内外对比剂和组织特异性对比剂。

8、临床最常用的MRI对比剂是钆类对比剂。

9、正常人体内钆离子含量极低。

少量自由钆离子进入人体内,便可产生毒副作用。

钆离子进入血液后,与血清蛋白结合形成胶体,这些胶体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后分布于肝脏、脾脏、骨髓等器官,引起这些器官的中毒反应。

钆中毒严重时可表现为共济失调、神经抑制、心血管及呼吸抑制等。

10、自由钆离子与螯合态钆有明显不同。

自由离子钆与DTPA 络合形成螯合物后。

其毒性大为减小,而且很少与血浆蛋白结合,不经过肝脏代谢,很快以原形态由肾脏排除;由于肾脏代谢螯合物可能导致肾小球滤功能下降,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慎用。

有时钆的螯合物聚集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神经细胞代谢改变,会引起轻微的头痛、不适、恶心、呕吐等,反应较轻,呈一过性。

11、Gd-DTPA发生严重毒副反应的概率很低,为1/45万~1/35万;发生严重毒副反应的患者常有呼吸道、哮喘及过敏史。

一般表现为呼吸急促、喉头水肿、血压降低、支气管痉挛、肺水肿等,对于癫痫患者,可能诱发癫痫发作。

12、孕妇不宜使用,哺乳期妇女在用药后24小时内禁止哺乳。

谷一提醒:因我本人对此表格不重视,在2019年度中级考试中,考到表格中的的知识点,让我措手不及。

核磁共振在材料表征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在材料表征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在高分子材料表征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概述了核磁共振技术产生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高分子聚合物组成、结构等方面的重要应用,并由此谈谈核磁共振技术近几年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关键字核磁共振高分子材料方法进展应用前言材料表征技术是关于材料的化学组成、内部组织结构、微观形貌、晶体缺陷与材料性能等的表征方法、测试技术及相关理论基础的实验科学,是现代材料科学研究应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现代材料科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材料成分、性能及显微组织之间关系的见解,因此对材料成分、性能、材料组织从宏观到微观的不同层次的表征技术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核磁共振波谱(NMR)是材料结构与性能的重要表征技术之一。

同其他形式的波谱法(如红外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那样,核磁共振谱法涉及的也是对不同能态之间能量差的测定,实际上就是分子吸收光谱。

但它的不同之处是,核磁共振需要在外加磁场的存在下才能发生,它与核而不是电子相关。

红外光谱主要来源于分子振动能级间的跃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来源于分子的电子能级间的跃迁,在核磁共振谱中射频辐射只有置于强磁场中的某些原子核才会发生能级分裂。

当吸收的辐射能量与核能级差相等时,就发生能级跃迁而产生共振信号。

核磁共振谱上的共振信号位置反映样品分子的局部化学结构(如官能团、分子构象等),信号强度则往往与有关原子核在样品中存在的量有关。

目前,核磁共振不仅是进行分子结构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材料学等领域不可缺少的工具。

1、核磁共振概述1.1 核磁共振原理核磁共振是指具有固定磁矩的原子核在恒定磁场与交变磁场的作用下,自旋核吸收特定频率的电磁波,从较低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与交变磁场发生能量交换的现象。

NMR信号时发射出的电磁射线的物理现象,与核密度成一定比例。

因此可以用NMR信号来反映样品的化学结构、分子或原子的扩散系数、反应速率、化学变化以及其他性质。

广泛存在于水、脂肪、天然与合成高分子中的具有自旋磁性的氢原子就像一个个小磁针,在均匀磁场中平行排列,当采用特定序列方法发射脉冲波,样品中的氢原子核被激发、跃迁。

核磁共振碳谱

核磁共振碳谱


(3) 13C NMR灵敏度低,偶合复杂
6.2 13C NMR的实验方法及去偶技术
6.2.1
13C
NMR的实验方法
1.13C NMR灵敏度的提高

(1) 增大试样溶液浓度; (2) 降低测试温度(但要注意某些化合物的13C NMR谱可能随温度 而变),增大磁场强度; (3) 采用CAT(Computer Averaged Transients)方法,信号在计 算机中累加而增强。噪音被平均化而分散,信噪比随累加扫描次 数n的增大而按下式增大。
2. 碳的电子云密度
13C的化学位移与碳核外电子云密度有关,核外电
子云密度增大,屏蔽效应增大,屏蔽效应增强,δ值 高场位移。 碳正离子δ值出现在低场,碳负离子δ值出现在 高场。这是由于碳正离子电子短缺,强烈去屏蔽所 致。如:
(CH3)3+ δ(ppm) 330
(CH3)3CH 24
(CH3)3C-Li 10.7
6.1 13C NMR的特点

(1) 化学位移范围宽
0-220 ppm(正碳离子可达330ppm,而CI4约为-292ppm), 约
是1HNMR的20倍。分辨率更高。

(2) 13C NMR给出不与氢相连的碳的共振吸收峰
季碳、C=O、C≡C、C≡N、C=C等基团中的碳不与氢直接相连,
在1H NMR谱中能直接观测,只能靠分子式及其对相邻基团δ值的 影响来判断。而在13C NMR谱中,均能给出各自的特征吸收峰。
在付立叶核磁共振波谱仪中有发射门(用以控制射频 ν1的发射时间)和接受门(用以控制接受器的工作时间)。 门控去偶是指用发射门和接受门来控制去偶的实验方法。 常用的门控去偶为抑制NOE的门控去偶,亦称为定量碳 谱。得到的全去偶谱图具有较小的NOE影响,谱线高度 正比于碳原子数目,使得各类碳的数目之比有了定量意义。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二)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二)
Bz Gz 常数 z
故z方向磁场强度随距 离作线性变化: Bz B0 Gz z
梯度磁场
梯度磁场
层面选择
若选择激励脉冲射频频率为:1 Bz ( B0 Gz z1 ) 其中, 为质子的旋磁比,则断面 z=z1 中的质子 将产生共振(图),其他断层中的质子均不处于共 振频率,未受激励。 若在x轴上施以频率为 1的 90。 射频脉冲,则 z=z1 平面中的质子磁化强度矢量将转至x-y平面,在90。 脉冲结束后,质子核磁矩发生自由进动,产生 NMR信号。进动的频率视当时当地的B而定。

层面选择
——磁场构造
层面选择
——Z向梯度场
层面选择
——X向梯度场和Y向梯度场来自层面选择——任意方向的层面选择
层面选择
层面选择
——层面厚度和成像精度

自由感应衰减
自旋-晶格弛豫
弛豫过程中,取低能态的核子增加,磁化强 度矢量M的纵向分量不断增加,最终达到平衡 时的数值M0 自旋体系与晶格的能量交换主要是通过分子 运动(在液体中是随机的Brown运动)完成。

自旋-晶格弛豫
dM z M o M z dt T1
令t=0,Mz=0
令t=0,Mz=-M0
若无外磁场,核磁矩的方向杂乱无章,对外合 成磁矩为零,即磁化矢量 M=0 在外磁场B0的作用下,各核磁矩围绕该磁场拉 莫进动。核磁矩与B0 “平行”或“反平行” (热运动获得能量) 在平衡时,“平行”取向的核磁矩总数略大于 “反平行”取向的核磁矩总数,故M与B0方向 相同,但量值很小很小

可点击三角键观看动画, Alt-F4退出动画

可点击“图”观看动画、Alt-F4退出动 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纵向弛豫的机制

核四极相互作用——涨落的电场梯度


自旋量子数I>1/2的核具有电四极矩,核外电子分 布不均匀形成电场梯度,在分子热运动的作用下, 该电场梯度发生涨落,核四极矩与变化的电场梯 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波动的微扰 波动机制是热运动,τc短,T1短
asy 1 3 2 I 3 e 2QnucleusE 2 ( ) (1 ) c T1Q 40 I 2 (2 I 1) 3
偶极-偶极偶合常数R ——表征偶极相互作用的大小
EB0 ( A I A B I B ) B0
量子力学微绕 理论
I=1/2双自旋系统(不考虑偶极相互作用)
体系的四个本征态为:
简并态
独立态
I=1/2双自旋系统(考虑偶极相互作用)
考虑偶极相互作用后:

在一级近似下,体系能量的修正值为:
1 T1DD
2 2 6 2 C H rC H N C H c
影响纵向弛豫的机制

自旋-旋转相互作用(SR)——分子环流偶极场
– –

– –
分子由正负电荷组成,具有自旋,在磁场中形成进动 分子环流 相互作用正比于分子旋转ω, 反比于其转动惯量 ——结构对称的小分子或大分子中的小分子段 分子自旋小,作用小 ω稳定,τc长 T1SR随温度升高而缩短?
(1) Em m | HD | m
体系原本征态|m>下的偶极相互作用能 的平均值
偶极相互作用能
纵向相互作用:B0非均匀性:T1、T2弛豫
H
(1) D
2 2 R 3 ——同核偶合常数 r
IA I Ax iI Ay IB I Bx iI By
1 ˆ ˆ R(1 3Cos )[ I Az I Bz ( I A I B I A I B )] 4
2
横向相互作用:T2弛豫 偶合常数JD
若为异核
H
(1) D
R(1 3Cos )[I Az I Bz ]
2
2 A B R r3
——异核偶合常数
偶极相互作用下的跃迁


体系原有的本征态之间发生混杂,每个本征态具有不同的几率— —体系受微绕离开本征态,发生跃迁 按照微扰理论,跃迁倾向于在间隔小的能级之间进行(未考虑偶 极相互作用前的简并态)
简 并
跃迁的选择

跃迁的选择法则:Δm=±1
E
(1) m
m | HD | m
相互作用能的大小也反映了谱线分 裂(展宽)的宽度
若相互作用复杂且足够强(偶极偶合),就会在原有能级的 基础上分裂出更多能级,从而形成更多的跃迁方式 ——Δm=0,±2……多量子跃迁

NMR过程的四个阶段
1. 2.
无磁场:核自旋随机排列,能级简并(自旋动能) 静磁场B0(常微扰):
弛豫的定义和种类

定义:
自旋系统在受到某种外界作用(如RF)后偏离平衡状 态,当外界作用停止后,系统自发地恢复到平衡状态 的过程称为弛豫

种类:

– –

纵向弛豫(自旋-晶格弛豫,T1) 横向弛豫(自旋-自旋弛豫,T2) 自旋锁定下的纵向弛豫(T1ρ) 自旋章动下的横向弛豫(T2ρ)
RF激励过程的动力学
磁偶极相互作用及弛豫
陈颖
2010.10
核磁共振研究的两个关键问题: 谱图——自旋能级分裂 弛豫时间——自旋在能级间的跃迁
量子力学的微扰理论

常微扰:H’不随时间变化
– –
能级发生偏移,简并的能级发生分裂

静磁场B0、化学位移、J偶合
微扰作用足够长的时间,系统会发生跃迁,但跃迁 几率很低

静磁场随机涨落引起的自发跃迁(随机)


ΔB//主要表现为不同自旋所在处的局部磁场不均匀性——自 旋相位弥散,T2↓,FID↓——固体 ΔB⊥主要表现为自旋-自旋共振发射吸收(能量交换)——液 体
相互作用小结

自旋偶合作用分类

标量偶合——分子内(时变或时不变)——键距↑,作用↓

局部纵向不均匀场 局部纵向不均匀场——同核或异核 横向旋转场——同核
– 3. 激励时间t’越长, ΔE↑, Δω↑ hard,soft pulse
B∝r-3
随r↑,B迅速↓
常微扰的主体
磁矩-磁矩相互作用

磁矩-磁矩相互作用的种类:假设磁矩μ的尺度为l

分子内(短程相互作用,r<<l或r~l,标量偶合(与B 平 行))——间接相互作用(电子)
0

化学位移:核外电子在外磁场B0中的感应磁矩对核自旋的作用 J偶合:分子内的其他核自旋对观察核自旋的作用 影响T1/T2弛豫(分子内作用受分子热运动影响小,稳定)
(0) 0
η0很小,但它是形成NMR现象的基础
纵向弛豫的动力学

核自旋跃迁回低能级,向周围介质(晶格)释放能量, 系统的总能量降低 纵向弛豫过程中上下能级的粒子数发生变化:η(0)→η0 0 d dt T1

系统的纵向磁化强度发生变化:Mz(0)→M0
M z M0 dM z dt T1
自旋发生跃迁,系统离开平衡态:Mz≠M0,Mxy≠0 跃迁具有选择性——共振吸收

CW:单一选择,仅当ω= ω12时共振吸收才发生 PW:带宽选择,当 时共振吸收都可发生
4.
撤销RF后:
脉冲的宽度越窄, 选择性越差 (ΔE12越大)
自旋跃迁回低能级,发射出NMR信号,同时系统自发恢复到热平衡状态,弛 豫作用使这个过程缩短——随时间变化的谐振微扰
时变相互作用形成波动微扰局域场(磁场或电场)——自旋能级跃迁
微扰场作用越大,T1越短 微扰场发生作用的相关时间τc越短,T1越短
影响纵向弛豫的机制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DD)——键连核偶极场
– – –
与影响横向弛豫的偶极相互作用不同,该偶极场的波 动机制是热运动 微扰波动频率高( ω >>ωLarmor),τc短 T1DD随温度升高而加长
(同核自旋,异核自旋,核自旋-电子)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

偶极相互作用能
A B 3( A r )( B r ) E AB A BBA B BAB 3 r r5 A ,B 2 IA,B 3( I A r )(I B r ) A B A ,B [I A I B ] 3 5 r r

分子间/分子内(长程相互作用,r>>l,偶极偶合,取 向任意)——直接相互作用(T1,T2弛豫) 波动微扰的主体
假设点P(x,y,z)与磁矩μ的中心距离为r,r由μ指向P,μ在P点处产生的磁场为
B∝r-3,r↑,B迅速↓
取向任意,且随时间变化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
假设磁矩A受到磁矩B的作用,将μB分解为平行于B0和垂直于B0的分量
掺杂 I 主要因素 B0 γ
横向弛豫的特点及动力学


自旋-自旋弛豫是由自旋系统内部的能量交换引起的, 弛豫过程中系统的总能量(焓)不变,单各自旋磁矩 的相位逐渐弥散(熵增加),使横向磁化强度Mxy→0, FID信号逐渐衰减至0 T2<T1——谱线的固有展宽(最小线宽) 动力学方程:
横向弛豫的机制

电子自旋磁矩比核磁矩大很多,形成的磁场较强, 强相互作用——缩短T1的主要方式
影响纵向弛豫的机制

T1短的影响大
各种机制的相互作用大小(对T1影响)比较




电相互作用>磁相互作用 分子内相互作用>分子间相互作用 直接相互作用>间接相互作用(波动性:长程偶极>短 程标量) 电子自旋作用>核自旋作用 HP>HQ>HDD>HCS>HSC>HSR TP<TQ<TDD<TCS<TSC<TSR
2

形成条件:

I>1/2:Q≠0 分子不对称
影响纵向弛豫的机制

顺磁杂质的作用(P)——波动的电子自旋磁 矩


在样品中掺入顺磁杂质或溶有氧气,由于顺磁杂质 分子存在未成对电子,电子合自旋不为0,且 me=10-3mn, γe=103γn 作用方式:

核自旋-电子自旋 未成对电子转移到观察核上,形成标量偶合弛豫
纵向弛豫时间常数T1为 Mz恢复至0.632M0所需要的时间(e-1)
相互作用越强(微扰H’越强),跃迁几率 越大,T1越短
纵向弛豫特点

纵向弛豫是自旋系统与周围晶格的能量交换。自旋系 统处于起伏的晶格场中,当晶格场的起伏频率(声子) 接近于Larmor频率且晶格场足够强时就可发生 自旋-晶格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多种机制同时作用
稳定的化学位移/J偶合是常微扰,形成能级分裂 波动的化学位移/J偶合是不稳定微扰,使谱展宽,甚 至无法分辨,弱相互作用,τc长,T1长,只有在偶极相 互作用不明显时才表现
影响纵向弛豫的机制

化学位移各向异性(CSA)——波动的电子环 流


波动的化学位移使谱展宽,甚至无法分辨 由于分子的热运动,核外电子在磁场中形成的感应 磁场不断变化,屏蔽常数σ变成各向异性张量


原子核-周围分子——分子间
多数与热运动有关 液体:second;固体:hour


原子核-电子
原子核-分子内其他核
——分子内
1H只有s电子,受分子内环境影响小,T1变化不大:10-1s~s 13C有p电子,受分子内环境影响大;处于分子内部,受分子外环境影响较小 T1变化很大:10-3s~103s,不同谱线的T1包含有用的分子结构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