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国家政治制度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变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中国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重要标志。
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本文将从新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历程和成果等方面,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变化。
新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治制度还是以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为基础的。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型,由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转向较为分散的政治权力。
首先,政治体制从单一的行政机构向多元化的政治体制转变。
改革开放后,中国制定了《宪法》和一系列法律法规,调整了国家行政机构设置,分离了党政机构,建立了审计机构等多个权力部门。
这意味着中国政治权力的分散化程度逐渐提高。
其次,政治参与由单向向多向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政治参与非常有限,几乎只有党和政府能够参与政治生活。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自治组织、群体性组织等各种各样的组织纷纷涌现,广大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意愿逐渐增强。
同时,中央政府也在积极推进政治参与机制改革,比如直选制度、代表制度等的废止和整合。
最后,国家政治决策形式从单纯的行政命令向规范化的政治决策转变。
改革开放后,中国发挥国家立法机构的作用,制定了大量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规范了各级政府行政行为。
与此同时,国家政治决策的信息公开程度逐渐提高,社会舆论对政策的影响也逐渐显现。
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历程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历程曲折,经历了多次的重大变革。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治领导集体启动了一系列的政治体制改革。
这些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加强政治机构和群众的联系,并进一步推动现代化进程。
但由于当时中国经济基础较差,因此在效果上并不彻底。
1990年代初期,中国逐渐步入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同时开始涉足世界贸易体系。
对此,中国政府认为需要完善法制环境,以适应国际社会的需要。
于是,1997年,中国展开了一场涉及宪法和法律体系的改革。
改革开放给国家带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给国家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给国家带来的变化一、政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中国国家制度和执政模式的改革不断深化,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作为改革开放的核心,市场经济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其次,权力分散和民主法治建设得到加强,建立了一系列有助于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律制度和政府监管机构。
这使得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社会秩序得到更好的维护。
最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提高了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二、经济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首先,农村经济实现了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农村改革政策的推行,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其次,城市经济迅速崛起。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城市经济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最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积极吸引外资和跨国公司投资,推动了外贸的发展,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三、社会变化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首先,在教育领域,普及教育得到了大力推进。
通过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中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其次,中国实行了逐步放开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控制形势得到有效改善,实现了人口结构的合理调整。
这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程度不断提升。
民众的艺术追求、审美观念、消费观念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使得中国社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四、人民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国家的发展变化,也带来了人民生活的明显提升。
首先,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其次,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人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不断改善。
分析中国政治体制的转型与发展
中国政治体制转型 伍 的方向与路径
政治体制转型的目标与原则
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 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 统一
路径:渐进式改革,逐步推 进政治体制的转型与发展
目标:建立民主、法治、公 正、和谐的社会主义政治体 制
措施:加强法治建设,保障 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
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
政治体制转型的路径与策略
官僚制度:设立各级官吏, 负责行政、司法、军事等 事务
皇帝制度:皇帝拥有至高 无上的权力,实行中央集 权制度
税收制度:实行人头税和 土地税,税收用于支持政
府开支和军事活动
法律制度:制定法律,维 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教育制度:设立官学,选 拔人才,培养官员和知识
分子
近代政治体制的变革
清朝末年:君主立宪制 的尝试
民主制度建设:完善选举制度,加强 公民参与和监督
反腐败斗争:加强反腐败斗争,建立 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社会治理创新: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经验
政治体制转型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转型: 如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 的政治体制转型经验
政治体制的发展趋势:更加民主、法治、透明、高效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政治体制的展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政治体制的预测:未来政治体制将更加注重人民的参与和监督,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谢谢观看
汇报人:
政治体制改革的难点与重点:如何解决腐败问题,如何提高政府效率,如何保 障社会公平正义。
政治体制改革的难点与重点: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如何加强国际合作,如 何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
中国近现代政治体制转型启示
中国近现代政治体制转型启示作者:钟华英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23期【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三个方向,然后分析了近现代政治体制转型对当今政治发展的启示。
从近代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将现代的政治文明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将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相结合,处理好制度移植与本土化的关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重视的基本课题。
【关键词】近现代政治体制转型【中图分类号】D69 【文献标识码】A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三个方向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道路。
鸦片战争失败之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我国改革者开始意识到西方列强富强的根本在于它们的政治制度而不是武器的强大。
所以,革命者试图通过学习外国政治制度来实现强国。
首先是清末民初时期对西方政治体制的照搬。
康有为和梁启超是清末时期改良派的主要实践者和宣传者。
他们主张利用君主立宪制来补充君主制的不足,通过“上下相通”的方式来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最终实现国家的富强。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清政府迫于压力推行新政,颁布了所谓《钦定宪法大纲》,然而其还是过于重视皇权的保护,并没有足够决心去实行君主立宪制,并且其中有17条与日本宪法是相同的。
然而,清政府的假装立宪触发了真的革命,在武昌起义的炮火中,清政府又发布了“实行宪政谕”,提倡学习英国的宪法精神,并且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对君王的权利进行了实质性的限制,其完全具备了君主立宪制,但是清政府却没有足够时间,也没有机会来推行这部法条。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在湖北成立政府,并且还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这是我国资产阶级颁布的第一部宪法。
这部宪法的设计相对复杂,分为两方面的内容,其中一方面是设立了政务委员,负责任务执行和命令发布;另一方面又设立都督,总览政务领导军队,由人民公举产生。
其次是北洋军阀时期中国实验过的西方政治。
民国成立后,于1912年8月进行了国会正式选举,旨在学习西方的议会制。
制度变迁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制度变迁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制度变迁是一个常见而重要的现象。
制度的改变不仅会引起政治和法律制度的调整,还会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分析制度变迁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并探讨其中的关系与机制。
首先,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制度变迁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严重的权力集中和土地私有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随着“开放”和“改革”思潮的兴起,许多国家开始摒弃封建主义的制度,逐步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这一改变使得生产资源可以自由流动,市场经济陡然蓬勃发展,激发了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潜能,引导着国家经济向着更加自由化、开放化的方向迈进。
然而,制度变迁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它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动荡和调整。
在一些国家的转型期间,政权更迭或政策调整可能导致经济的不稳定,投资者信心受到打击,资本流失等问题也相继出现。
国内外的不确定性增加,这对国家经济的稳定运行构成了挑战。
然而,正因为制度变迁能够抓住机遇,大胆尝试改革,经济的发展也能从此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同时,制度变迁对国家社会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
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有效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社会结构的重构使得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和多元,传统观念和道德价值也在变革中受到冲击。
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进程中,制度变迁带来的社会分配问题备受关注。
原有的福利制度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加大,贫富差距的扩大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
然而,经过逐步的调整和改革,一些国家成功地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了社会不平等程度,提升了社会稳定性。
除此之外,制度变迁对文化和教育领域也有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国家对文化和教育的关注也日益加大。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国际化,文化交流的频繁和自由的知识获取也为思想观念的解放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改革开放对我们的启示
改革开放对我们的启示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的影响深远,不仅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探讨改革开放对我们的启示。
一、经济方面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从一个封闭的计划经济逐渐转向市场经济,这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中最重要的经验是坚持市场化改革和开放政策。
市场化改革使得企业能够自主决策生产和销售,并且通过竞争不断提高效率和质量;开放政策则为中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机遇。
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在今天全球化日益加剧的时代,我们也应该坚持市场化改革和开放政策,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二、政治方面在政治方面,改革开放使得中国逐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这也意味着国家对于市场力量的认可和尊重。
同时,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中国也逐渐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体系。
这些经验告诉我们,政治制度的改革和法治建设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文化方面在文化方面,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更多元化、开放的文化氛围。
它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
同时,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中国也逐渐摆脱了封闭保守的思想束缚,开始倡导创新、自由、包容的价值观念。
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在今天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里,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文化交流中去,并且保持开放、包容、创新的态度。
四、教育方面在教育方面,改革开放使得中国逐步实现了教育大众化,并且加强了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
其中最重要的经验是坚持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终身学习则强调个人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在今天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对于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市场化改革、开放政策、政治制度改革、法治建设、文化交流、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等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主要成就及基本经验研究
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政治体制改革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我国在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 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党 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在制度建设方面,党积极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 改革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党内监督和民主监督, 有效提高了党的纪律性和组织性。
在组织建设方面,党通过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改革等措施,不断优化干部 队伍结构,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
深化阶段(1992-2002)
01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 标,政治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深 化。
02
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 议通过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的修正案,将“依法治 国”写入宪法。
03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 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的战略任务。
坚持党的领导与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
党在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党的领导与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原则,既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又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政治 生活。
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党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政治体制改革的民主性和 科学性。同时,党还注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确保基层组织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
攻坚阶段(2002-2012)
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与启示
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与启示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一次极为重要的政治变革,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给予了深刻的启示。
一、贡献1、推进了政治体制改革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一次主张变革的政治运动,它推进了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国后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变法运动是中国第一次尝试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随着变法派的逐渐上升,清朝的政治体制得到了对现代国家政治体制向度的重新说明和对未来改造的夯实基础。
2、奠定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基础戊戌变法的开展,为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推动了新型产业的兴起、银行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
变法时期,制造业和商业发展迅速,改革银行制度,创办了新式银行,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
这些变化,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迈进了一大步。
3、推进了科技和文化进步戊戌变法在推进科技和文化创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变法派在变法时期积极推行科技兴国的战略,从而推进了仪器制造、轮船制造、机车制造、印刷、矿山开采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变法还给予了中国近代文化领域的深刻启示,呼吁废八股,推行新文化运动。
这一重要的文化启示推动了中国的文化自立和文化创新。
二、启示1、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戊戌变法的最大启示在于政治体制改革。
变法时期,主张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指明了方向。
它的现代理念和新思想,应该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关注和借鉴。
2、提升科技和文化戊戌变法对中国的科技和文化进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启示是要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创新,从而提升国家的科技和文化水平。
3、实现民主和权利的均等戊戌变法在实现民主和权利的均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它的重要启示是,要不断加强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保护,实现公民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均等,推动社会正义和社会进步。
总的来说,戊戌变法的贡献和启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变革:戊戌变法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变革:戊戌变法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政治变革。
它发生在末清初民的时期,历时约六个月,自1898年(清朝戊戌年)6月11日至1899年1月20日,期间,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涉及各个方面,如政治制度、经济、军事、文化等。
一、戊戌变法的现实意义1、促进国家现代化;戊戌变法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
在变法之前,中国面临着外族侵略、内社会动乱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
因此,变法以国家现代化为追求的目标,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设立学堂、推行新式教育、建立法院、修撰新法律等。
这些政策使得中国国家现代化进程成为可能。
2、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戊戌变法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如设立银行、运用银本位法、提倡工商籍、保护民族工业、增设海关税盘等,这些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3、推进政治改革;清朝政治制度一直以来都存在缺陷,出现了许多腐败现象。
此次变法推进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如废除科举制度、改革选官制度、设立宪政纲领等,这些政策为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和法制体系的改革打下了基础,为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二、戊戌变法的历史价值1、开启道德思想的转型;戊戌变法推进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改革,恢复了维新派的期刊和报纸杂志,这些媒体对于觉醒中国社会意识,推动中国价值观的转型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为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开启了新的时代。
在此基础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对中国的道德思想进行反思和重建,为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2、为中国维新思潮提供了契机;维新思潮是一种在19世纪产生于中国的资本主义思想,重要表现为西化、近代化体系与科学化的人类价值观。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的维新思潮得以迅猛发展,表现为清朝政治制度改革和社会变革等。
戊戌变法为中国维新思潮提供了契机,推动了中国维新思潮的发展。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转型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转型:挑战和机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所取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然而,这一系列的成就往往得益于中国政治制度体系的未曾突破的局限。
因此,成为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转型的动因、进程及其未来挑战和机遇。
动因:制度不适应和社会需求变化一方面,中国的政治体制长期遵循的是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化运作方式,这种中央集权式的政治制度有限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然而,这种制度模式也长期存在着许多矛盾和不适应,比如政府插手经济管理过多、社会参与度不足、信息开放不够等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分散化和民主化的态势,仅仅依靠这种集权的政治体制已经难以适应当前中国的实际需要。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更为广泛的参与需求和新的价值诉求。
人们不再象征性地支持国家和政府,而是希望参与政治和社会的决策和实践,成为更加积极的公民和社会参与者。
与此同时,也呼唤着新的民主和自由的政治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现有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构成了挑战和压力。
进程:改革的尝试和探索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转型势不可挡。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几轮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探索,努力实现了政治和社会体制变革、社会治理制度变革和经济体制变革的互动性演进。
首先,政治和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包括解除对个人的政治限制、推进选举改革、缩小政府权力等。
例如,地方政府代表大会的选举制度逐渐完善,令选民可以更加直接和深度地参与政治决策,并且特别是在行政权过多以及城乡建设失衡等问题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其次,社会治理制度方面的变革则包括建设大众营造的公共交往平台、推进信息开放等。
针对公共信息普及程度段位问题,中国不断推进新技术的探索和实践,例如政府信息公开化平台和人民日报的数字化内容生产等。
最后,经济体制方面的变革包括放宽社会自由市场、支持独立媒体和民间组织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转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转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过程,从黄河流域的王国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从秦始皇的统一帝国到汉唐的封建帝制,再到宋代的科举制,每一次演变都影响着中国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发展。
一、封建王国与诸侯割据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河流域的封建王国时期。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权力是以王公贵族为基础的。
王国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核心,统治者通过分封给亲信的部落首领,以确保自己的权威。
然而,在这个时期,诸侯割据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政治权力高度分散,国家无法统一,战乱频繁。
二、秦朝的中央集权与帝制建立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转型。
秦始皇实行了极端的中央集权制度,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并将中国划分为36个郡。
这种集权制度对于整合国家资源、维持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同时,秦始皇还建立了帝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帝制的建立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威进一步加强,政治体系更加集中,但也造成了社会不平等和民众的剥削。
三、封建帝制的巅峰时期秦朝的短暂统一并未持续太久,随着秦朝的灭亡,中国进入了封建帝制的巅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政府的政治权力完全掌握在皇帝和王公贵族手中。
朝廷实行严格的官制和封爵制度,将政治权力与经济地位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种制度的结果是国家分封越来越多的封建王国,导致政治高度分散,政府无法有效统治。
四、科举制度与士人阶层的崛起随着封建帝制的瓦解,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宋代,科举制度的建立使得社会上的士人阶层得以崛起。
科举制度是通过文化考试选拔人才进入政府机构,使得政府的官员来源更加多样化。
这种制度的优点是能够提拔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但是,科举制度也存在不足之处,如过分注重文章写作技巧,容易忽视实际能力等。
五、民主化的呼声与改革开放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现代化思想的传入,中国社会中涌现出了一股民主化的呼声。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得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政治制度的合理性。
近代中国的政治转型与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的政治转型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的政治转型和社会变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的影响深远,一直持续到现在。
这个时期的政治转型和社会变革涉及到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变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分析近代中国的政治转型和社会变革。
政治转型近代中国的政治转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当时中国面临来自西方列强的挑战,被迫面对现代化进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转型日趋加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标志性制度,但它在面对西方的挑战下显得越来越落后。
1898年,戊戌变法时废除了科举制度,开启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大门。
二、改革官僚体系清朝官僚体系的腐败严重,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改革官僚体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步,清朝先后进行了1次洋务运动和5次变法,但它们的结果不甚理想。
直到民国时期,官僚体系才真正地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三、建立近代国家近代中国的政治转型最终目标是建立国家主权,借此应对外部压力。
最终,清朝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家的实现。
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同样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的生产方式在传统中国,生产方式以手工业为主,时间较长,效率低下。
随着西方技术和工业的引进,中国的生产方式得以转型,以机械化的工业为主,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新的社会阶层新的生产方式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如工人阶层、商人阶层等。
这些新的阶层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三、女权主义在封建时代,中国女性处于被动和被压迫的地位。
近代的社会变革推动了思想上的解放,女权主义思想得以流传,使得女性地位得到了提高。
结论近代中国的政治转型和社会变革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历程,也是中国革命性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个过程正在不断地延续,中国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近代中国的历史,深入了解进入现代化所经历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探讨中国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自那时起,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和转型,直至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并分析这些演变在中国社会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遭受了列强侵略和内外动荡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封建官僚制度,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一个人或一个家族手中。
这种制度导致了政治和对外侵略的加剧,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和政治动荡。
1911年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
清朝被推翻,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
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制度从封建制度转向民主制度,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如颁布宪法、设立国民议会等。
然而,由于社会和经济条件的不成熟,中华民国领导无法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并且在内外压力下,政权更迭频繁,政治制度的稳定性受到较大挑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中国在中国大陆地区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调整。
中国在一专政下规划和管理国家的各种事务,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领导手中。
中国建立了一套以委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确保了对国家政权的绝对控制。
改革开放以及中国1990年代至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政治制度带来了新的挑战。
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压力,政治制度也需要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中国领导逐渐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如政分离、发展民主法治等,力图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政治制度。
然而,中国的政治改革也面临着困难和障碍。
一专政的体制导致了对权力分立和人权保障的严重限制。
领导对社会组织和公民权利的控制程度仍然较高,限制了政治参与和公民自由。
此外,地方领导的问题也是制约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虽然中国政治制度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仍然面临着挑战。
中国领导需要更加开放和透明,加强领导与民众的联系,提升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以进一步改善政治制度。
我国的制度变迁
我国的制度变迁我国的制度变迁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自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到现代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制度变迁经历了多次重大转型。
本文将从几个关键时期出发,分析我国制度变迁的演进过程。
一、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秩序在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长期占主导地位。
封建制度以皇权、地主权和宗法制度为核心,构建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秩序。
这一期间,封建统治者通过权奸制度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对社会的推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封建制度下,社会的稳定性和家族的尊严被视为最重要的价值观念。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农民的地位低下,社会流动性几乎没有,人们的命运被生来的身份所束缚。
二、民主革命与国民政府的建立20世纪初,随着西方的现代思想的传入,中国爆发了一系列的民主革命运动。
这些运动挑战了封建制度的合理性,呼唤自由、平等和民主的价值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封建制度崩溃,临时政府于1912年成立,标志着民主的曙光。
随后,国民党内的政治斗争引发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
1927年,国共合作让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政府成立。
三、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制度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始确立,国有经济得到大力发展。
中国着手进行党和国家机构的建设,建立起一系列的政府组织、行政机构和立法机构,形成了独特的国家治理体系。
新中国的建立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尊严,贫困农民得以重新获得土地,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不过,这一时期的中国也面临着政治运动、社会动荡和经济困难等一系列深刻的挑战。
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
改革开放的核心目标是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逐渐摆脱封闭状况,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引入外资和先进技术,快速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
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这对国家的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清朝末年到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经历了各种政治制度的更迭和转型的过程。
这篇文章将探讨这些变迁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
第一次政治制度变革发生在晚清时期,当时的清朝官员腐败、体制僵化、经济落后,国家治理陷入困境。
中国面临来自世界各地的帝国主义侵略,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个背景下,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次革命不仅在政治制度上实现了国家治理的转变,也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尝试在国家治理方面进行改革。
然而,由于社会经济基础的薄弱和政治体制的不完善,国家治理依然面临困难。
国内各种政治派系争斗不休,加上国民经济的困难,中央政府无法有效地掌控全国事务。
此时,中国共产党崛起,提出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的国家治理模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新中国采取了集中统一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以共产党为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
国家治理的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实行计划经济,加强了对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控制。
这使得国家治理具有高度的效率和执行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现有的政治制度带来了新的挑战。
中国逐渐面临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不匹配的问题。
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改革的推进,使得社会的利益格局大幅调整,各种利益诉求不断出现。
政府在面临这些诉求时,往往难以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导致治理效果下降。
此外,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民众对政府的期望不断提升,对政策的监督和表达诉求的渠道不断增多,这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应对这种挑战,中国政府开始进行政治制度改革,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加强法治建设、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提升政府透明度和反腐败等。
通过这些措施,政府试图提高国家治理的能力,增强治理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以应对社会的多元化诉求和挑战。
西方国家政府治理转型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西方国家政府治理转型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作者:李永生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第09期[摘要]西方国家政府治理的转型促进了其政府改革,为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我国可借鉴西方国家政府治理的做法,转变我国的政府治理模式,以实现我国政府改革和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政府;治理;转型[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9-0055-03一、政府治理的内涵治理是描述管理形式的概念,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治理变得越来越扩散……罗西瑙(J.N.Rosenau)在《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及《21世纪的治理》中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中的管理机制,是一种由共同目标支持的活动;罗茨(R.Rhodes)则认为治理是一种新的统治过程,意味着统治含义发生了变化;库伊曼(J.Kooiman)认为治理是依靠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全球治理委员会在1995年发表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中为治理下的权威性定义是各种公共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政府治理是以政府为主体,通过一系列活动达到改革政府、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在不断改革的基础上形成的取代公共行政的新型手段,其转型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的趋势。
目前的政府治理日益强调以合作、协商和伙伴关系等方式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巩固政府核心地位的基础上形成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国家与公民社会、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之间的合作治理。
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全球化和时代的变迁也呼唤着政府治理的转型。
制度经济学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大小不再主要由自然条件所决定,政府也可能影响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使政府的治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创造或保持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如果选择了有利于本国生产力发展的法律、政策和制度如提高国民的生产能力、加强对各种专业性基础设施的投资、升级商业运作的效率等,则意味着政府选择了繁荣;反之则不利于提升本国经济。
制度转型与社会变迁
制度转型与社会变迁近年来,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国家都经历了制度转型和社会变迁的过程。
这种转型和变迁是国家和社会面临的一项关键挑战,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制度转型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影响。
首先,制度转型是社会变迁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制度是指一套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规则和程序,它在社会中起到组织和调整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旧有的制度可能无法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这就需要进行制度转型。
制度转型可以是由内部推动的,如政府改革和法律变革,也可以是由外部因素引发的,如全球化和技术革命。
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必然会带来社会的变迁。
新的制度往往会改变社会的组织结构、资源分配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从而引发社会的动态变化。
其次,制度转型对个体和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个体层面上,制度转型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例如,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人们的职业选择、生活习惯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在政治领域,制度转型可以改变个人的参与机会和权力分配。
例如,民主制度的引入可能会增加公民的政治参与和言论自由,从而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在整个社会层面上,制度转型也会带来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关系的重构。
例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社会的阶级结构和经济利益分配体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制度转型和社会变迁并非一帆风顺。
转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种种困难和挑战。
例如,旧有的利益格局和社会规则可能会阻碍制度转型的进行,一些阶层或利益集团可能会保护既得利益而抵制改革。
此外,转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资源分配不公和社会不平等加剧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也会对个人的生活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应对制度转型和社会变迁带来的挑战,社会各方需要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强制度改革和创新,确保制度转型的顺利进行。
同时,政府也需要关注社会的脆弱群体,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供给。
戊戌变法对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启示: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戊戌变法对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启示: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戊戌变法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启示性的政治制度改革,它于1900年农历六月二十九日(戊戌年)开始,其目的是想改革清朝政治制度,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
这次变法虽然历经坎坷,但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启示,对于中国今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挑战和启迪。
戊戌变法对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启示在于,改革不能脱离实际,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现实需求,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之所以取得巨大的发展成就,关键在于始终保持了这种理念,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充分展现出中国的改革追求的是现实需求,保持尊重历史和本土文化特点的平衡,切实为人民谋利益,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和繁荣。
另外,戊戌变法对于现代法制建设也提供了相当丰厚的历史财富。
在戊戌变法的背景下,人们提出了“提高国民素质、建设法治社会”的思想,这奠定了中国现代法制建设的理论基础。
中国推进依法治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加强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是具体的政治目标,大概包括加强立法、提高司法机关、完善法律体系、严肃司法制度等方面的工作。
意识到了现代法制建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是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尺度与标识。
此外,戊戌变法的启示还表明,改革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制度层面上,更应该注重社会、文化方面的变革,实现整体性转型。
通过人思想观念的转变,为制度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在国家优先发展基础层面实现的现代化转型与国家战略的实现中,中国塑造官方政治观念、发展公民文明的工作贡献显著。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逐步形成,其核心特征是实现独立、发展、平等与和平发展的现代化。
总之,戊戌变法是一次中国历史上的政治革命,对中国政治制度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从戊戌变法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对于中国之后的政治制度改革尤为重要。
政治制度变迁对社会经济转型的影响研究
政治制度变迁对社会经济转型的影响研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政治制度变革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治制度的变迁不仅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后退,同时也直接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政治制度变迁对社会经济转型的影响,并以若干经典案例进行分析。
1. 帝国制度与封建制度的较量古代社会以帝国制度为核心,政治和经济发展一体化。
然而,帝国制度内部权力过于集中,导致腐败等问题的产生,从而催生了封建制度的兴起。
封建制度的实施使权力得到更大的分散,这使得封建社会中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封建制度下的农奴制度和土地私有制成为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要素,也是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契机。
2. 君主制度与议会制度的权力博弈近代社会中,君主制度与议会制度的权力博弈成为一个常见现象。
君主制度下,国王拥有绝对权力,但也面临着相应的制约和挑战。
如英国的君主与议会的斗争,最终使得议会制度取得了胜利。
议会制度的实施让国家政权更为民主,政府在决策时能够更多地考虑人民的意见。
这种制度变迁为社会经济转型提供了平稳的转换过程,为工商业的兴起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 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20世纪初,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社会主义制度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控制和管理,重视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经济的转型带来了积极影响,例如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大规模的土地集体化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收入和福利。
然而,社会主义制度也存在缺陷,如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场机制不灵活等,最终导致了其无法适应社会经济转型的需求。
4. 向市场经济制度转型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一系列向市场经济制度转型的重大事件。
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国家采取了市场经济制度,这使得社会经济得以极速发展。
市场经济制度强调自由竞争、私有制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为私营企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例如,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经济转型,市场经济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创造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政治变革:戊戌变法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政治变革:戊戌变法的经验与启示中国历史上的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它发生在1898年,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变法的内容与影响、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和教训。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化的境地。
传统万方节省的治国思路已不能适应时局,中国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政治方案。
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推行的洋务改革以及颁布的双十八诏,明显告诉人们不能依靠清朝的统治来解决中华民族的生存问题。
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于日本,这次战争的失败更让人们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政治体制的落后。
此时,中国的不少思想家开始呼吁变革。
在其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更是积极成立“政教会”,倡导变法,号召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奋斗。
然而,在当时,由于帝王官僚的既得利益,改革呼声虽然很高,但终究没有得到实施。
二、戊戌变法的内容与影响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在光绪帝离世后通过声明宣布临时执政,宣布了所谓“新政”,其中包括“废除八股,成立近代学堂,实行选举,成立议会,废除官绅分开。
”等政治、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的改革措施,堪称中国现代化思想的一次浓缩和具体化。
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具冲击力和开创性的变革,它的主要内容如下:1.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教育制度。
2.成立新军队,加强军事实力,并抽调了原来的满洲八旗,实行补充派及黄旗、标旗改派。
3.改革官制,取消世袭官爵,减少印刷费,改革税收、货币和军粮制度,制定民主选举负责人的程序。
4.设立外交使团,向欧美各国派遣顶尖人才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理念。
这些改革措施主要集中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此次变法创新了中国传统的政治和教育制度,并强调了思想变革,加强了国家的实力。
三、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然而,戊戌变法的光芒没有持续多久,它就面临了来自内外部的重重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基础设施问题曾经进行过激烈的争论。 显而易见的。就从非WTO国家向WTO国家
在 政 体 形 式 与 政 治 制 度 属 性 方 面 , 苏 转型而言, 与150年前被迫打开国门不同的
东前社会主义国家表现出巨大的差异。通 是, 这次是中国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并取得
54 社会科学论坛 2 0 0 7·2( 下)
在制度和外在制度的综合统一体, 政治过 现为经济的强劲增长。中国的顺利转型, 不
程必须服从一定的规则, 外在制度的有效 仅是旨在对内在制度的改革和调整实现
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是否与内在制 “标 准 市 场 ”的 “改 革 开 放 ”政 策 的 自 然 结
度演变出来的制度互补, 制度构成了造就 果, 而且是一种独特的发展过程的一部分。
二 、转 型 国 家 政 治 制 度 变 迁 的 表 现 形
变迁, 主要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 从高度 态及存在的问题
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向着现代市场经济和
原苏东地区在民主化大潮中并没有出
现代民主法治体制的变迁, 而其中又特别指 现 等 同 划 一 的 政 治 局 面 。与 波、匈 、捷 等 较
原苏联东欧国家高度集权的政治与指令性计 为欧 洲 化 的 民 主 政 治 实 践 相 比 , 在 俄 罗 斯
程, 不管是渐进式变迁还是激进式变迁, 结
目前, 中东欧、东南欧国家政党民主中 果是由国家的内在制度决定的。中国的渐
出现的较为普遍的趋势是: 两大政党或两 进式转型既不是完全通过国内制度调整来
大政治派别主导政局的局面已经初步形 适应国际力量, 也不是事先有着非常缜密
成; 竞选、多党联合竞选已经成为政党谋取 的制度设计, 完全是国内制度设计所致, 而
展而言, 全球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驱动 力, 给了中国更多的融入世界的机会, 使中 国无需只依靠一国的力量获取资本和技 术。获取资源渠道的多样化, 使中国在转型 时期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但同时也 使中国政府管理社会的难度不断增大。中 国政府在制定国内政策和社会政策时, 将 更多地考虑全球化或国际力量的影响, 这
度
变 迁
体验, 还是几乎同时在冷战结束时突然发 的、正面的成果, 如政治体系制度化程度的提
及 对
生的政治经济体制全面转型, 包括西方推 高、政治结构的优化和广泛的政治参与、民
我 行 的 以 “华 盛 顿共 识 ”为 核 心 的 转 型 模 式 , 主政治建立等, 也有政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
国
的 都对原苏东地区的转型提供了共同的政治 政治消极的东西, 即如政治腐败。各个国家推
转 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也出现了不 民主”“非民主”三种民主化程度。
型
国 家
简单地照搬西方模式, 力求构建符合自己
我们发现, 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政治文
政 文明与历史条件的民主政治的殷切吁求。 明过程中, 会处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
治
制
无论是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历史 型期。而在转型期的政治发展中, 既有积极
国 家
法”直接进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别, 中国 的 是 完 善 宪 政 制 度 。经 济 改 革 只是 制 度 变
政 治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 迁中 第 二 层 次 制 度 的 变 革 。它 在 中 国 的 成 制
度
义 市 场 经 济 ”作 为 一 种 制度设计具有双重 功只是将这些国家本来具有的经济发展潜 变
启
示 经济前提与外部环境。原苏东地区的发展 进政治发展的目的之一, 就是努力提高权力运
遵循着大体相似的路径, 原因之一是前社 行的合理化和权力职能的分化, 促进政治的
会主义阶段的经历所产生的同一影响, 这 制度化水平不断提高, 从而把权力腐败抑制
种经历甚至与发生在南欧、拉美的转型不 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所允许的限度之内。
(本文 系 辽 宁 省 教 育 厅 高 等 学 校 科
从原来的单一的国内政府和社会资源向国 学 研 究 项 目 《转 型 国 家 政 治 制 度 变 迁 研
内资源和国际资源并重转变, 其中全球化 究— ——以中俄比较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项
就是一种重要的国际资源。对于中国的发 目编号: 2005180)
划体制向着市场与民主法治体制的变迁。 的民 主 政 治 取 得 进 步 的 同 时 , “禅 让 ”式 的
中国的转型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 政 治 机 制 依 然 发 挥 着 关 键 作用 。在 拉 美 各
转型,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从非世 国已经较为稳定地确立起了民主政治之
界 贸 易 组 织 ( WTO) 国 家 向WTO国 家 转 型 。 后, 平民主义政治依然发挥着重要影响。在
一样, 后者的专制统治还是为自由主义制
度留出空间; 原因之二是几乎所有转型国
三、启示: 中国的转型是一种制度设计
家都以自由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作为意识 的过程
形 态 导 向 , 20世 纪80年 代 后 期 外 部 世 界 变
政治制度变迁是一个系统的转变过
化 深 刻 影 响 了 内 部 的 体 制 变 化 ①。
与原苏联东欧国家不同的是, 这种转型既 东亚各国转型中, 一方面是对民主政治的
2 0 0 7·2( 下) 社会科学论坛 53
政法·社会
追 求 与 探 索 正 在 日 益 转 化 为 制 度 化 的 实 过对原苏东国家以总统制、半总统制、议会
践, 近年来尤可见诸东南亚国家与地区, 但 制等政体角度进行划分, 可归为“民主”“伪
政法·社会
巨大成就的同时主动要求进入世界市场的。 对于一个有着悠久中央集权传统以及实行
第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功能 了近四分之一世纪中央计划体制的国家而
性的制度设计。与东亚转型国家 ( 地区) 不 言, 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转 型
同, 也与原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 “休克疗
第四, 完整的制度变迁中最重要环节
我 国
[ 关 键 词] 转型国家; 政治制度变迁; 启示
的 启
[ 作者简介] 谢晓光, 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 主要从事国际政治
示
方向的研究
一 、问 题 的 提 出
没有带来大规模的社会混乱, 也没有导致
在现代政治学理论中, 政治制度是内 国 家 的 解 体 , 相 反 , 在20世 纪80~90年 代 表
迁
功能: 一方面, “社会主义”这种制度设计, 使 力 发 挥 了 一 部 分 , 但 这 些 经 济 体 本 身 固 有
及 对
得整个社会对改革速度的期望值降低, 暂时 的全部发展潜力的发挥有赖于完善宪政制 我
国
承受因改革而出现的各种差距 ( 城市和农 度。事实上, 真正的市场制度不只是经济意 的
启
够的, 一种深度的市场经济的结构性转变 些问题, 它或许推迟了更高层次制度变迁
不仅是不可抗拒的, 而且也是极为紧迫的。 的时期, 但却不能完全阻止。这也是我们提
第三, 全球化是重要国际资源。自改革 出政治制度变迁必要性的基本依据。LT
开放以来, 与计划时期相比, 中国进行发展
的资源在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就是
村、沿海和内地、富裕和贫穷) , 从而为国 内 义上一种制度, 广义的市场制度还包括政 示
进 一 步改 革 赢 得 了 时 间 。另 一 方 面 , “市场 治市场④。因此, 完整意义上的制度变迁应
经济”这种制度设计, 使得国际社会对 中 国 包括经济上转变为自由市场制度、政治上转
改革的期望值提高, 使中国开放的国际环境 变为民主宪政制度。由于后者是高一层次的
国家政权的重要手段; 多党联合执政成为 是更贴近于“摸着石头过河”。
一种普遍模式; 各政党之间尖锐对立或紧
第一, 中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转型期。
张关系趋于缓和②; 党派之争大体上已被纳 就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而言, 对像
入法制轨道, 政权更迭平稳; 无论哪个党派 中国这样一个长期具有农业社会传统和缺
政法·社会
转型国家政治制度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
转
型
国
□谢晓光
家 政
治
制
度
[ 内容摘要] 原苏东、南欧、拉美与东亚地区国家近二十多年来深刻的制度变迁使其成为转
变 迁
型国家的样本与范例。中国在转型过程中因其以功能性的制度设计而取得经济改革方面阶
及 对
段性的成功, 在政治变迁方面, 应以其他转型国家的变迁路径为借鉴, 完善宪政民主制度。
注释:
① Valevie Bunc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ostso- cialism”, Slavic Review, Vol.58, No.4, Winter 1999.
②薛君度、朱晓中: 《转轨中的中东欧》第79~92页, 人民 出 版 社 2002年 版 。
③王正泉、姚渭王: 《剧变后的原苏联东欧国家( 1989— 1999) 》第140~141页, 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④詹姆斯.M.布坎南: 《财产与自由》第65页, 韩旭译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 2002年 版 。
2 0 0 7·2( 下) 社会科学论坛 55
得到了相对的改善( 比 如 进 入 世 界贸易组 制度,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前者的成功与
织) , 促进了资本和技术相对快速地进入中 否, 它的成功转型才是至关重要的。从制度
国。但今天中国面临的国内挑战和国际挑 长期演化的角度来看, 经济改革虽然重要,
战已经表明, 这种功能性的转变是明显不 但它只是缓解了更高层次低效制度下的一
上台执政, 都不会离开三权分立、议 会民主 乏商业价值观的大国而言, 挑战是不言而喻
的基本框架③。宪政设计问题是任何转型过 的。就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