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产业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产业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趋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尺度。要赢得激烈的国际竞争,文化产业的兴盛和文化实力的强大不可或缺。

一、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地位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幸福安康,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当今世界,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一)文化与经济交融日趋明显,文化与科技结合日益紧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得到繁荣发展,但文化本身所蕴藏的巨大生产力价值一直未被认可。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得到应有的重视,对文化的经济属性和价值发掘不够。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已充分显现,文化与经济的交融日趋紧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充分释放文化本身所蕴含的经济能量。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没有文化力量支撑的经济缺乏创意,是没有持续发展后劲的。另外,随着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和3G时代、Web3.0时代的到来,CMMB、IPTV、网络广播电视、手机广播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风起云涌。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形态,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将产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力。

(二)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低碳产业

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鲜明特征,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产业。其发展主要依靠精神成果和智力投入,而不以消耗物资形态的资源为主。文化产业所满足的文化消费是一种可持续的消费,它将消费和人类自身的发展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不但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作用小,而且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正是由于文化产业的优良经济特性使得文化产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引擎,在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三)文化产业是凝聚人心、继承传统、弘扬中华美德、振奋精神的重要承载

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必然。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文化的功能十分重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所依据的共同观念体系。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发展意味着继承和拓展民族的习俗、道德、文明,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在当代,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环境与文化的协调发展,都已成为当今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趋势。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同。

(四)文化产业的活力和潜能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文化产业作为正在成长的产业形态,正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是现代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也在逐年大幅度攀升,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突破5%,成为区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产业经济的新增长点。

二、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在现代工业商品中,文化的含量越来越多

在现代经济中,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商品的文化内涵、文化个性和文化特色,不仅构成了产品生产中的创意、特色,也成为商品流通和布局的内在依据。根据当代经济学家的研究,在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以上阶段,人们对精神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大为提高,进入追求时尚和个性的需求阶段,要求现代商品不仅要有实用性,还要有美观性、趣味性,要求多品种的生产方式与之相适应,促进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的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当前,文化、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智力优势正在取代传统的自然资源优势。商品市场的发展也要求企业更加重视消费者的心理和审美要求,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纽带、精神纽带、道德纽带与产权纽带、物质纽带、利益纽带起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文化、精神、道德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文化需求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以后,社会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会有一个跳跃式发展,而且人均GDP越高,文化消费占的比例越大。文化需求的增加,将推动社会增加文化供给,扩大文化市场。我国人均GDP在2008年已超过3000美元,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已出现“井喷”趋势。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2009年全省人均GDP已超过6400美元。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强烈,文化消费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用于文化教育、文化消费的支出越来越多,文化消费呈现出多元化。目前我国文化消费总量在7000亿元左右,而实际的文化消费应该在4万亿元左右,由此可见,增长空间极大。

(三)文化产业市场广阔,渗透到各个领域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它涉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旅游、艺术表演、休闲健身、工艺美术、广告、书法、绘画、教育、娱乐等众多行业领域,是一个有巨大增长空间的新兴产业形态。另外,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内在需要与外在压力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显得尤为迫切。制造业、建筑业、旅游业、农业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注入新兴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内涵,增加文化附加值,使其重新焕发经济活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这就给文化产业发掘了渗透机会,创造了用武之地,提供了广阔市场。

(四)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趋重要

我国文化产业持续高速增长,增速明显高于GDP与部分新兴产业的增长速度,近年文化产业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7%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不仅高于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而且还高于同为朝阳产业的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速度。文化产业有力

促进了就业增长和税收增加,2001年我国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人员总数为145万多人,到2008年这一数字已变为1200万人(不完全统计)。文化产业也促进了税收增长,仅2005年我国文化产业贡献的利税就已达500多亿元(1998年为7.9亿元)。另外,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快速增长,国际文化市场份额显著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

三、广播影视业对经济发展及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

广播影视业包括了广播、电影、电视、影视动漫、以数字、信息、网络技术支撑的新媒体、新业务、新服务、新业态。目前有拉动效应的具有产业特质的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电影产业

中国拥有13亿人口,中国的电影市场是世界上最大最具潜力的文化市场。2009 年,中国电影全面产业化改革进入了第七个年头。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电影逆势上扬,出现“井喷式”增长。各方面数据表明,中国已经从电影生产大国开始走向电影产业强国。2009年全年故事片产量达到456 部,全国城市的电影票房收入达到62.06 亿元,同比增幅达42.96 % ;国产电影的海外销售收入27.7亿元;全年电影综合效益106.65 亿元,同比增幅26.47%。国产电影占据全年票房总额的56.6%,已连续7年超过进口影片,扭转了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中长驱直入的格局。2009年全国共放映农村电影781.0334万场,观众人次达18.15 亿。特别是数字电影,制作、存储、传播成本大大降低,复制几乎无成本,用卫星和有线电视网可进行大跨度的迅速传播。

江苏电影产业近年来也得到较快发展。当前,要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提出的要求和部署,尽快组建江苏影视集团,以电影制片业为龙头,以高效的发行放映网为保障,以多层次开发、多渠道经营为支撑,打造电影产业链,构建战略投资者,从现在起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把江苏影视集团打造成为主业一流、多业并举、国内领军、国际知名的影视文化产业集团,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生产制作中心、最具规模和实力的电影传播中心、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影视创意中心、最具特色和竞争力的电影娱乐中心、最具先进性和应用性的电影高新技术研发中心。

(二)影视动漫产业

影视动漫产业是资金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消费群体广、市场需求大、产品生命周期长和高成本、高附加值、高国际化等特点,是开发潜力巨大的新兴文化产业。动漫产业及其衍生产品、相关的附属产品,覆盖面非常大。动漫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全球动漫产业(包括网游)保持着每年50%以上的增长速度。动画产品的直接消费对象以青少年为主。目前,中国共有0—14岁人口2.8亿左右,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1.5%。由此可见,中国动漫产品的消费市场极为庞大,客观上为发展动漫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和发展前景。江苏动漫产业发展具有起步迟、抓得实、基础好、增长快、潜力大、前景广等特点。目前,江苏省拥有南京、无锡、常州、苏州4个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影视动画创作生产和相关产业开发企业约300多家,是产业基地最集中的省份,已形成了华东地区极具影响力和产业辐射能力的国产原创影视动画产业集群。2009年江苏原创电视动画全年产量达69部40314分钟,位居全国第一,还生产了14部动漫电影。江苏影视动漫产业下一步的发展将重点抓好影视动

画原创、衍生产品综合开发、市场营销、重要节展组团参展、优秀动画片的评选推荐表彰、影视动画工作政策研究制定以及骨干企业培育等方面的工作,继续全力打造“江苏动画”的品牌形象,充分发挥影视动漫在动漫产业中的拉动作用。

(三)电视剧产业

我国是电视剧的生产和消费大国,收看电视剧是中国百姓日常生活中最经常最普遍的文化活动之一。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1974个电视频道中有1764个播放电视剧,约占频道总数的89.4%。2009年,全国电视剧播出23.8万多部次、605万集次。在类型多样的电视节目中,电视剧的收视市场份额占据第一。由电视剧带来的广告收入占全国各级电视台广告总收入的50%以上,超过200亿元。作为当今最活跃的文艺样式,最大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最强势的文化产业之一,电视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地位。以电视剧为中心,包括创作、制作、融资、经营、播出、数据调查和衍生产品开发等各个环节,逐步成熟完善,已形成了一个各环节紧密相连、分工细化的产业运行体系。江苏现有110多家电视剧制作机构,电视剧的生产位居全国前列,此外江苏还有一批业内知名的编剧、导演,具有显著的人才优势。近年来,江苏坚持走正道、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打造出了不少在全国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剧作品。此外,我们还要重视的是纪录片的繁荣和发展。推进纪录片产业繁荣发展,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纪录片的产业属性也十分明显,江苏省也是纪录片创作生产大省,这方面潜力很大。

(四)IP电视

IP电视能提供交互式业务,发展前景看好。理论上测算,IP电视的潜在用户规模应为城市电视用户的10%左右。在业务种类方面,IP电视除了提供视频类业务外,还能提供游戏、教育、医疗、商务、金融服务等数据业务和增值业务。在节目内容方面,IP电视与传统电视相比将更加呈现差异化和个性化,传统电视频道未播出的视频节目、播客内容、付费频道等都有可能成为IP电视的节目源。IP电视将成为推动三屏融合的核心业务,根据电视、电脑、手机不同的特性,以用户为核心,在三屏之间形成视频资讯相互补充,实现三屏之间的互动。

(五)网络电视、网络广播

截至2008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以22.6%的增速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中国网民数达到2.98亿,宽带网民数达到2.7亿,国家CN域名数达到1357.2万,三项指标继续稳居世界排名第一。目前,我国网络视频用户已突破2亿,网络视频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为67.7%,用户量年增长率为25.5%。截至2009 年年底,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网站达398 家,其中主流媒体213 家,占总数53 .5%,网络视频市场总体收入规模达到8 .44 亿,同比增长95.4%。互联网以“多对多、自传播”的方式,改变了广电“一对多、点对面”的传播模式,满足了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个性化的新需求。近年来,广电系统结合广电自身的节目制作优势,大力发展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等新媒体业态,不断提升了广播影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六)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

按国际电联的定义,手机电视也是IP电视的一种,是运行在可管理的无线IP网上、以手机为接收终端的多媒体业务。由于手机庞大的用户基数及中国人对手机偏爱,手机电视的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在现有的手机用户群体中,真正使用手机电视功能的只占0.25%,手机电视市场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与基于移动通信网的手机电视相比,移动多媒体广播具有高覆盖率、低成本、高质量、易接收、可移动、便携带、服务广等优势,是继有线、卫星电视之后又一新的传播手段,可以填补广播电视对移动人群覆盖和服务的空白,是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已达7.4亿,其他移动显示终端的数量也很庞大,每年的移动人群数量超过千亿人次。这些均是CMMB发展的良好条件和潜在用户市场。目前,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开通了CMMB信号,30个省份完成了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建设和运营签约,并与中国移动一道,全面推动CMMB与TD-SCDMA这两项自主创新技术的融合发展,使手机用户通过有CMMB功能的手机就可以实现通话、上网、看电视、听广播、看报纸、读杂志等多种愿望。

(七)地面数字电视

目前,全国已有100多个城市开通了地面数字电视,今年底所有地级市都将开通地面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将最终实现电视终端从“到户”至“到人”的根本性转变,与有线电视相比较,地面数字电视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费用低、技术领先等优势。江苏加快推进地面数字电视发展有利于解决江苏省广播电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推进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实现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加快推进江苏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江苏。同时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时能发挥特别的作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

(一)加快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首先,要打破多头管理,部门分割,地方保护的局面,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直接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其次,要实现文化产业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建立和完善各种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实现文化产业要素的合理流动。经营性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生产者和管理者。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转变经营和管理方式,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建立保证文化产业正确导向、富有经营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第三,要以资产为纽带,按照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组建并大力扶持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强化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江苏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力量。

(二)建立高效的文化产业融资方式

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首先,政府投资是直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保证。特别是对公益性文化、高雅艺术和严肃的学术研究等等,必须由政府予以保护性投入和管理。其次,利用好资本市场这个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文化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或者社会集资,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第三,积极引进外资,以提升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程度。与此同时,为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进一步拓宽渠道,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或兴办国家政策许可的文化企业,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集约集聚发展

近年来,江苏省把各类园区作为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首先,通过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园区、创业园区等各级各类园区建设,集聚资源、要素、人才和政策,从孵化器到加速器、产业基地,对新兴产业发展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支持和服务。其次,文化产业园区作为特色产业基地,要以“特”见长、以“新”抢先、以“高”制胜,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第三,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要从投资驱动走向创意驱动、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从工业园区走向科技新城。通过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最终使文化产业园区成为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成为江苏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引擎”。

(四)积极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人才,打造文化产业的人才队伍

抓住人才这一核心环节,首先,确立文化产业人才规划,认真落实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加大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的创新力度,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库。其次,积极实施人才吸引战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和配置一批海外和国内优秀文化人才来我省创业。第三,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艺术创作和工程技术人才设立奖励基金。研究制定技术、创作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做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报酬,充分调动各类文化人才的积极性。

(五)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运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

高新科技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在文化产业领域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都得到广泛运用,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江苏是科技大省,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提高江苏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首先要注重科技创新,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科技进步,加强艺术科技的研究和开发,使文化自身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其次要加强对其他领域新技术的研究,注意运用其现代高科技手段,加大文化制作、包装、传播等环节的科技含量,使文化产业发展始终与科技进步同步合拍,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以适应现代人不断提高的审美品位和心理期待;第三,建立科技与文化的对应沟通机制,文化部门和科技部门要加强协调、沟通,为文化产业发展争取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

(六)加快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的制定

根据新的形势和产业发展的需要,首先,及时建立一套有效的产业经济政策体系,对于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来说,十分紧迫,至关重要。其次,完善文化市场法制法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文化产业涵盖面广,牵涉到众多业务主管部门,如果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系统的“文化产业市场法规”,是不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三,充分重视文化产业自身特性,文化产业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又具有公司性质,它既要按照《公司法》、《合同法》、《证券法》等基本法规运作,又要遵循其自身运行规律如知识产权保护和文化市场需求运行。应当在法规、政策支撑方面下大力气做工作,为文化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时,千万不要忘记坚持“四双”原则:

一要准确把握双重属性,正确处理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关系。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大力发展产业。但必须始终坚持把喉舌性质和意识形态属性放在第一位,坚持党管媒体、以宣传为中心,把正确导向作为最大政治、最硬道理、最根本的任务。二要坚持双重效益,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三要遵循双重规律,即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特别是要努力找到文化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结合点。四要完成双重任务,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统筹发展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产业,努力做到两手抓、两加强。只有始终坚持这四项重大原则,文化产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作者:江苏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耿乃凡)

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申报策略

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申报策略-新闻学 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申报策略 姚馨 近年来,为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央财政部连续多年下达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仅2015年度就下达专项资金50亿元,共支持项目850个,项目数较2014年增长68.25%。这笔中央层面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唯一一笔专项资金,着重支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推动影视产业发展、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巩固文化金融扶持计划、支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等重点领域。 楚天传媒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对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的申报和管理工作,从上至下,非常重视,成为印刷行业内获得政府扶持资金为数不多的企业之一。2013年至今,公司先后有多个项目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其中2个项目分别获得“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湖北省宣传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湖北省扶持优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湖北省国家资本金”等资金扶持,共计约4000多万元。如何让一个企业充分利用国家对企业各种扶持资金,并选择符合企业项目申报政策扶持资金,尽可能多的获得政府资金扶持呢? 一、建立复合型人才团队 人才是项目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申报项目的企业在组建好团队时,要广门开路,广纳贤才,要注意团队的年龄结构、专业组成和分工配合。申报项目人员应该是复合型人才,具备多项工作技能,有丰富的知识结构,有良好的心态,有统筹和严谨的思维,有高度的责任心。申报的项目要想获得成功,涉及到项目

思路的选择、项目申报材料的编写、项目评审、项目审核、项目实施、项目竣工等,覆盖行业专业知识、财务分析、技术参数、工程建设、管理知识等,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对项目申报人员的专业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和文字表达能力要求十分高。 二、把握行业发展动向 企业要认真学习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和扶持政策,对国家文化产业支持专项计划、政策及配套资金申报办法、时间有全面宏观了解。近几年国家出台的扶持政策有:《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通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针对这些政策,申报人员要认真解读,细致分析,深入研究。同时,要定期登陆国家和省委宣传部、发改委、财政部等政府网站和行业网站,查看了解国家扶持政策、扶持项目的重点内容、行业发展动向和趋势、项目申报步骤和程序.以及资金管理办法等信息。 三、统筹项目申报大局 项目的申报和管理是密不可分、前后承接的,项目的申报要统筹大局,既要努力争取更多项目获得资助,更要确保已获得资助项目的顺利实施。近年来,上级集团领导和公司领导高度重视项目申报管理工作,统一由上级集团改发办牵头负责统筹管理,全面掌握全集团的项目申报动态,以加强项目申报、储存、培育及管理工作,努力做到申报一批,储备一批。不仅确保源源不断的产生精品项目,还为各申报单位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每个项目由下属公司专业团队,负责研究行业扶持政策,分析自身优势,策划起草项目可研分析报告,并由公司一把手担任项目负责人,以加强领导、管理,保证项目申报和实施质量。

领导在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

领导在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为了全力推进文化强县和小康社会建设,全面深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全县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根据全市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2016年“欢乐潇湘幸福宁乡”系列文化活动责任分解表》和《2016年宁乡县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工作思路和措施》、《宁乡县2016年新增限上文化产业单位任务分解表》,文件中各项工作任务、目标和要求已经非常明确,请各单位遵照执行。下面我强调几点意见。 一、明确目标,精准定位 2016年文化工作总体目标是两句话,一是硬指标不打折扣(省对县小康社会建设关于文产增加值占比的考核指标——文产增加值占比7.5%,市对县文产项目投入和引进数量的指标——5000万项目各两个);二是软指标上一台阶(工作基础、文化氛围、活动品牌、精品创作等等)。工作定位是——办大活动、引大项目、扶大龙头、打大基础。 一是办大活动。2016年文化活动,紧扣县委政府中心工作,以三大建设为主题,坚持“办大活动、树大品牌、争大荣誉”的思路不变。通过办大活动服务三大建设、凝聚干群人心、锻炼文艺团队、创作文艺精品。文艺精品创作方面,以文联和文化馆、演艺协会为主体,积极参加省市有评比,争取获大奖。 二是引大项目。加强对文化产业招商专班的统筹调度,将产业招商的工

作做实。大力引进一批实力强的企业和规模大、投入大的项目,比如华强、绿城文化城、雅居乐之类的。大力引进一批有特色、有示范作用的项目,如炭河古城、创意煤城等项目。 三是扶大龙头(平台、企业、项目)。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有龙头企业和项目来带动,宁乡的优势还在文化旅游项目,所以重点盯住“三大经典和六梦想”,做好项目和企业的服务、扶持工作,例如炭河古城、道林古镇、华强项目等。另外,加强与经开区文创园、高新区联系,在产业融合、工业旅游、工业设计、创意平台方面尽力做一些推动文章。 四是打大基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这一点已成为共识。两年来,文化工作在湘云部长大旗指引下,业绩、影响、地位迅速提升,大项目、大资金、大活动在全省都有影响力。但客观的讲,站在系统思考和宏观推动的角度,我县文化工作特别是产业基础相比全市还相对薄弱,专项政策缺失,专项资金不足,产业规划、产业统计、政策研究和工作运行机制方面都需要逐步夯实。 二、突出重点,稳步推进 一是抓好重点活动,营造幸福宁乡氛围。责任分解表中共有13项文化活动,主要包括两各层面的活动。1、全市性的文化活动。表格中一至九项中,除了第五项之外,都是全市举办,宁乡参与的活动。宁乡需要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来参与,责任表中活动时间、目标、责任单位、责任人都已明确到位。总体要求是积极参与,多获全市性的文化大奖。2、二是宁乡自选的特色文化活动——《湖湘风情特色城镇群系列文化活动方案》。共有八大文化主题活动,以艺术手法展现文化底蕴,形成三经典六故事一系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意义和作用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意义和作用 一是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运作得法的话,效益还相当显著。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影视剧的发行、放映和贴片广告;再比如杂技、魔术、话剧、歌舞等的商业演出;还有图书的出版发行(这方面比如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参展第59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当天就签订了10项原创图书的版权输出合同,金额达到100万美元);还有动漫作品的发行上映和品牌运作(这方面比如三辰集团在制作发行《蓝猫淘气3000问》的基础上,弘扬“蓝猫”品牌,开展衍生品生产,每年盈利数千万元),等等。文化产业属于无烟工业,同样也可以吸纳就业、提供税源,随着人们收入不断增长、物质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满足,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强烈,文化产业所蕴含的商机,也越来越巨大。 二是可以更广泛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发展文化产业,对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开发,进行规模化、批量化生产,对各种文化服务项目进行细分和充分挖掘,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能够更好地营造文化氛围,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更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方面很好理解,如今,电视机、手机、计算机日益进入家庭,相关的服务项目开发与生产也日益跟进,就使得更大范围的群众更充分地享受到了文化权益,精神得到陶冶,素质得到提升,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三是可以更好地弘扬文化。文化越是得到广泛的传播,才越能够得到弘扬,越能增进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观念都有差异,通过文化的交流能增进了解、互信、合作、和平。从中,文化也得到弘扬、创新、发展。要更好地实现这些,单靠发展文化事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日益广泛地进入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人们的生活中。例如,美国通过把多部“大片”输入到中国,我们就了解到好莱坞电影的运作,了解到美国人那种前瞻未来、探索创新的文

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之所以把xx的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个重大课题专门研究,主要是向大家传递两个信息:虚功只有实做,真招才能实落。文化这一“虚功”,只有凝聚到文化产业这一“实活”上,才能更好地推进、更好地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小问题,而是事关xx科学发展、超常发展的大战略,从现在开始就要集结队伍,整合资源,突出亮点,加快推进。刚才,xx同志就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发展文化产业讲了很好的意见,希望各级各部门认真抓好抓实。下面,我强调三个问题。 一、认清形势,把握大势,切实增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文化是国家的精神支柱和灵魂,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血脉。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始终是决定人类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文化产业也因此被誉为21世纪最具潜力、最具优势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资深产业。xx作为文化积淀深厚的古老地域、新兴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实力,我们不仅具有较好的基础,更具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更是社会进步的现实选择。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从以下四个方面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

第一,xx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xx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天下九州,冀州为首;夏铸九鼎,冀鼎最重。在中国历史上xx曾是中原政治文化的核心,由此孕育的xx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武强木版年画、xx内画、xx法帖拓印分别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廷金鱼、侯店毛笔、武强和饶阳乐器、深州黑陶、阜城剪纸、武邑和饶阳雕刻也都在国内外久享盛名。这些传统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xx特色相互融合,为世人所珍视,也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成为我们发展的独特资源。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的宝贵文化遗产,如果不能在我们手中得到充分发掘和弘扬,既对不起先人,也对不起后人,既对不起前任,也对不起后任。我们必须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在弘扬历史上深入发掘,深入研究,用心工作,用力开发,这样,才能使宝贵的文化资源变为当今xx的经济资源和产业财源。 第二,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快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文化产业具有“逆经济周期”的特点。历史经验证明,经济萧条时,文化消费反而会逆市上扬,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契机。1929年全球性经济危机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使美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成为世界第一文化强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和韩国积极实施“文化立国”战略,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分别占gdp的17%和13%。日本的动漫产业已超过了汽车产业,韩国文化如电视剧等,则在我国

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简介.doc

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简介第 9 期(总第 12 期)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经验 一、发展现状 英国是最早提出“创意产业”定义的国家,其创意产业发展历程具有典型的特征。英国曾经是“世界工厂”,后来失去了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1997 年 5 月,英国政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解决就业问题,首相布莱 尔提议并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这个特别工作组分析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并提出发展战略, 提出把创意产业作为振兴英国经济的重要手段。 1998 年英国政府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明确提出了概念,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创意产业”( Creative Industries)的: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有关 方面逐步加强机制建设;对文化产品的研发、制作、经销、出口等实施系统性扶持;逐步建立完整的创意产 业财务支持系统,包括以奖励投资、成立风险基金、提供贷款及区域财务论坛等作为对创意产业的财务支 持。 至 2000 年英国创意产业已获得了一定发展,据英国跨部门商业注册机构(Inter-Departmental Business Register, IDBR )统计显示,英国创意产业企业已达122,000 家,约占企业总数的7.6%,其中四分之三集 中于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音乐、视觉和表演艺术方面。 英国创意产业产值分布情况 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创意产品生产国。育部发表《英国创意产业专题报告》(Creative Industry Mapping Document 2001 年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该报告显示, 2001 年英国创 意产业产值约为1125 亿英镑,占英国当年GDP 的 5%,已超过任何制造业对GDP 的贡献。 2002 年,创意产业成为英国第二大产业(仅次于金融服务业),创意产业注册企业数约有12.2 万家,雇佣总人数达190 万,成为英国雇佣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此外,英国创意产业实现出口 约占英国外贸出口总额的 4.2% 。 115 亿英磅, 2003 年政府对创意产业采取了税收优惠等政策性扶持,补了货物贸易逆差。经过几年的发展,从1997 年至 2005 创意产业进一步成功推动了英国出口,有效抵年间,英国已培育了12 万多家创意企业,与创意 产业相关的从业人员数量占英国就业人口的一半。发展创意产业已成为英国推动经济增长与降低失业率的 有效策略。此外,以伦敦为代表的几大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创意城市”的典型。创意产业有力地推动了 城市和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策略 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的积极推动。英国政府的推进措施主要集中在支持文化创意产业 的基础研究、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数字化推动、企业财政扶持等方面。 1.加强产业的基础研究创意 英国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除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和《英国创意产业专题报告》两份报告之外,英国又相继进行了相关的基础性研究:1998 年,出版的《出口:我们隐藏的潜力》( Exports:Our Hidden Potential )研究了创意产业的出口政策与做法;1999 年,发布的《地区的规模》(The Regional Dimension )研究了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2000 年,《下一个十年》(The Next 10 Years )从教育培训、扶持个人创意及提倡创意生活三方面,研究如何帮助公民发展及享受创意;2004 年,《创意产业经济评估》(C reative Industries Economics Estimates)公布了创意产业产出、出口、就业等统计数据,介绍了产业的发 展现状。这些研究为英国政府制订创意产业政策提供了完整的信息支持,从而保证了政府产业政策的有效 性、连贯性、一致性。 2.注重数字化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创意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在大力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根据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产发[2003]38号)和省、市政府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建设文化强市的工作目标,就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在“两个率先”中的目标和任务 第一条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包括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行业门类。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对全面建设文化强市,实现“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二条进一步明确发展苏州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围绕苏州“两个率先”,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紧密结合,与贯彻

发展先进文化要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与不断推进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紧密结合。从苏州文化的实际出发,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探索把握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苏州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发挥现代高新技术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总结推广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开拓创新,逐步形成具有苏州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第三条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全面贯彻实施《苏州市2001-2010年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精神,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步伐,努力使我市拥有先进的文化设施、发达的文化产业、一流的文化精品、拔尖的文化人才、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环境、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十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与全市GDP的增长速度保持同步增长;文化消费在日常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提高,基本形成体现苏州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发展要求,体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互动,体现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成果融合,体现科技进步与文化创新协调统一的文化强市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和有影响的苏州文化品牌,建立一定规模的现代化文化产品生产、服务和销售网络,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通过努力,使苏州文化产业逐步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基本形成优势明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文化产业体系,基

企业家座谈会发言稿

企业家座谈会发言稿 尊敬的李书记、王省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叫朱群英。我是来自恩施自治州的民营企业的代表。能够这样“零距离、面对面”的聆听各位领导的指示,学习各位企业界前辈和精英们的宝贵经验,这对我来说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我很荣幸也很感动。我们这能够参加今天的座谈会,这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契机,一种鞭策和激励。 我们“时代置业”始终是用新奇眼光观察世界的学生,我将把这次会议的精神和经验,领导们的指导和关怀带回武陵山区、带回恩施,带回利川,为推动武陵山区的发展,为恩施民营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下面,我结合我们时代置业公司自身发展,就加快转变民营企业发展方式,给大家作一个简短的汇报,请批评指正。 一、时代置业公司转变发展方式的成效和体会 时代置业发展公司从1996年诞生之初的两间装潢小门面,发展成为今天总资产近5亿元的民营企业。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得益于“一主三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方略,也得益于我们不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回顾企业这15年的发展历程,我深切感受到加快转变民营企业发展方式,是企业的求生之本,发展之源。从单一

的地产开发模式向复合型开发道路转变,是我们时代置业公司够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自XX年开始,我们在原单一地产开发模式上,纵向发展商业地产,横向深入教育地产,先后开发了滨江花园、时代半岛国际、时代家居mall、基斯顿五星级酒店、国宾接待区等主题品牌地产。采取并购的方式,快速实现资源的最优组合,XX年以亿收购了重庆华星外语学院和重庆1+1商业公司。在外围上,我们与国际知名企业香港联邦国际集团紧密合作,引进了国际五星级酒店品牌基斯顿和曼福特。目前企业在恩施界内小有影响,对推动了利川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企业年产值都在亿元以上,其累计开发量目前已超过100万平方米。公司先后被授予“全国重合同守信用企业”,中国房地产协会授予“全国房地产诚信企业”,“湖北省优秀民营企业”,恩施州房地产开发综合实力五强企业”等荣誉称号。 我以为,对于我们相对落后地区的民营企业来说,转变发展方式,不是空话、大话,不是纸上谈兵,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一种观念的转变,文化的积淀,经营模式的转变。为此,我们时代置业公司从XX年起,向社会公益事业捐赠善款近1000万元。曾独家赞助举办“首届中国龙船调艺术节暨时代杯全国土家族苗族歌舞展演”、“时代杯利川全国摄影大赛”、“国际旅游小姐总决赛”、《大利之川》栏目制作和电影《牵手》拍摄。仅用于这类文化建设赞助款就达到500

纵观世界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作为全球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

纵观世界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作为全球文化产 业最发达的国家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罗湖区2007年文化产业基本情况及发展策略的思考近几年,罗湖区政府按照深圳“文化立市”的战略要求,抓住文化市场 逐步放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历史机遇,积极利用文化资源,整合文化生产要素,探索文化经济内涵,大力促进文化活动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同期GDP增速高出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罗湖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但与此同时,由于文化产业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在文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管理机制和人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罗湖区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仍需着眼高远、“自造”优势。 一、罗湖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2007年罗湖区文化产业基本单位2878个,较上年同期(下同)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占本地生产总值的%,较上年提高了个百分点(见图1),表明罗湖区文化产业经过近两年的发展,逐步克服了深圳广电集团等几家大单位外迁带走当期%增加值的影响,保持强劲增 长势头。 图1:罗湖区2004-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占GDP的比例从文化产业分层来看,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基本单位235个,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为亿元,比上年增长%,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基本单位931个,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 占%;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基本单位1712个,增加值亿元,增长%, 占%(见表1)。 表1 2007年罗湖区文化产业分层主要指标

文化产业的特点及作用

文化产业的特点及作用 (一)文化产业的特点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产业,除了具有一般产业所具有的特征,还具有其特殊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服务性与营利性 文化产业是将人类的智力、知识、精神、艺术等转化为供人们消费、享受的商品,文化产业是以为人们提供无形的商品服务,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文化产业具有服务性。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企业为了维持自身的运转,改善自身的条件,必然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其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因此文化产业具有营利性。 2.传播性与政策引导性 文化产业最终目的在于将创作出来的文化产品传播出去,送到消费者身边,用以丰富消费者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文化产业的传播性也就体现的越明显。同时,由于文化产业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因此,文化产业也成为了政党、国家宣传自己的政策方针,治国思想的重要途径。在我国,主要通过有关部门对电视台所播放的电视节目,电视剧以及上映的电影的内容的上审核,审核通过的节目通常与国家所强调的政策思想是保持一致的。同时,经过审

核也避免了一些不利于人民身心健康的内容的传播。文化产业的政策引导性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3.知识性与创造性 文化产业是通过为人们提供音像、艺术、文字、信息、知识等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因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必定蕴含有文化的含义,具有一定的知识性。文化内容被称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而“创造性”又是文化内容产生的关键,所谓的创造性既是指“创新、原创”。一个成功的文化作品一定是具有创新性的,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但是必须要在这之上有所创新,不可重复他人的东西。没有那个人的成功是通过复制他人的作品而获得的。例如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成功,无论是在15年前还是在15年后的今天它依然能吸引观众走向电影院去观看这部电影,因为它取材于真实的海难悲剧,但是经过创作者的改编,把它演绎成了一个催人泪下的凄美爱情故事。如果当时的创作者只是单纯的描写那场海难,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愿意再次走进电影院去观看! 4.文化产品可复制性 虽然没有谁的成功是通过复制他人的作品而获得的,但是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发展,也在于它的可复制性。这里的复制并非是对前人创作的抄袭,而是对已经创作完成的原创文化进行重新编码,然后制造出具有同样文化内容的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可复制性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复制,文化产品就不

全球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讲解

探寻全球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之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的多元共存不仅为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供了条件,更加使得全球不同地区的文化产业在彼此借鉴优势、共同发展和繁荣的过程中产生了互相依存的共生性,从而形成了一道绚丽多姿、魅力无穷的人类文化景观。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寻求文化多元化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从而进一步探寻全球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之路,成为了当今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共同命题。 2011年7月30日,在第六届“创意中国?和谐世界”文化产业国际论坛“全球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主题论坛上,来自科研机构、高等学府、知名企业的海内外文化产业专家、学者、企业家等,着眼于文化融合与产业实践,通过对中外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和模式的互相比较、国内外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经验的相互借鉴,会诊全球文化产业的热点问题,就全球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带来了智慧的启迪。 紧抓我国文化产业的黄金机遇 文化充满着个性,个性体现出差异,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过程。论坛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齐永峰指出,我国文化产业经过“十一五”的初步发展,到“十二五”期间已经开始出现了与其它产业大规模融合的态势。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方面将加快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将对转变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和价值,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济的繁荣将我国的电影产业推向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10年对我国电影产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17部超过了亿元票房的国产电影,在开启了我国电影票房“百亿时代”的同时,也迎来了我国电影产业由产业化初级阶段向产业升级阶段过渡的“黄金机遇期”。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董事长杨步亭先生指出,在这一时期,我国电影的数量与质量显著提升,电影市场的规模逐步扩大,特别是城市院线建设和3D 电影市场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喷井式发展。应当说,我国电影市场所取得的长足进

文化产业具有以下特征

文化产业具有以下特征 1、文化产业是一种以思维创新为显著特征的创意产业。许多学者将文化产业界定为创意产业,并指出创新性、创意性是最主要动态特征。文化产业的本质是文化的产业化,文化产业必须运用新思路、新观念、新方法去创造财富。 2、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具有兼容性与渗透性。任何产业形态都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如饮食文化、汽车文化、家居文化、企业文化等。随着经济与文化的互动性加快,文化产业的生产领域与拓展空间显现前所未有的放射型状态,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成为开放性空间。3、文化产业通过创作文化和开采文化资源和生产文化产品、围绕文化为开展服务,它的核心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进入20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化席卷全球,经济与文化加快融合,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增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把文化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经济竞争重要战略,优先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各自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面对这种形势,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2005年,中央在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浙江、深圳、沈阳、西安、丽江等9个省市,35家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艺院团等单位,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 2006年初,中央颁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意见》。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正在全面推开,文化产业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由于起步晚,我国文化产业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只有全面了解分析全球文化产业形势,找出差距,提出对策,才能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一、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文化是一种人性化的需求,只要有人的存在,就会有文化的需求,就会有文化产生。原始人在劳动中“杭育杭育”的劳动号子,在实物上刻的铭文,都是一种文化。文化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活动的历史沉淀,记录人类的智慧、文明和进步。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和载体传播、

政府职能转变为文化产业发展赋能助力

政府职能转变为文化产业发展赋能助力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重点是厘清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同时,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推动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从而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最大发挥。政府由“划桨”转变为“掌舵”,是信息时代政府职能实现转变的形象写照。在这一背景下,文化体制改革发轫较早,2009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发力攻坚克难。“十三五”规划提出,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迫切需求。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也是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2%的目标实现之年。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6624亿元,比上年增长7.0%,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其中,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的营业收入增速超过30%。在2020年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时,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等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23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占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1.0%,比上年同期提高8.1个百分点。

其中,互联网广告服务、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广播电视集成播控、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由此可见,随着互联网、多媒体、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信息化相关的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数字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运行良好的时候,会实现线上线下产业倍增的“朝阳”效应;市场经济运行一般时,由“互联网+文化”催生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则会出现逆势上行,推动线上文化消费产生“口红”效应,仍能保持较快增长。如果说政府职能转变是为文化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提供政策支持,那么信息技术为文化产业赋能助力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新业态促进文化产业跨界拓展增值。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相比于其他产业,文化产业具有创意性、引领性、低投入、低消耗的鲜明特点和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转型、可持续等作用。这些显性或隐性的增值特征使得在其与信息化的联姻过程中,大大激发了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繁荣发展。当前,以数字文化产业园区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整合了产业链内部资源,提升了产品服务价值,发挥了协同效应,支撑带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各地,5G产业园区建设成为热点,从内容生产、传播到消费,整个产业链将呈现出生产效率更高、文化消费重体验、相关产业交互融合的趋势。5G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紧密结合,将会开启一个万物互联的全新时代,这预示着“平台+技术+内容+垂直运作”将形成文化产业的新业态。一方面,5G会

在全市文化产业振兴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文化产业振兴大会上的 讲话 (2011年3月23日) 于建成 同志们: 这次全市文化产业振兴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开创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刚才,我们隆重表彰了全市文化改革发展先进园区(基地)和先进单位。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表彰的先进园区和单位表示热烈祝贺!向辛勤工作在全市文化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 省委宣传部对我市这次会议非常重视,高部长亲临会议指导并将作专题辅导报告,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 — 1 —

示衷心的感谢!对高部长的报告,大家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根据市委、市政府研究的意见,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专门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省委、省政府立足山东实际,作出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大战略部署,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意见》以及35条扶持政策。在去年召开的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上,姜异康书记、姜大明省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着力打造文化体制、文化惠民、文化创意、文化品牌、文化贸易“五个新优势”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大力推动文化建设上台阶、上— 2 —

纵观世界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作为全球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

罗湖区2007年文化产业基本情况及发展策略的思考 近几年,罗湖区政府按照深圳“文化立市”的战略要求,抓住文化市场逐步放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历史机遇,积极利用文化资源,整合文化生产要素,探索文化经济内涵,大力促进文化活动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同期GDP增速高出17.5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罗湖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但与此同时,由于文化产业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在文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管理机制和人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罗湖区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仍需着眼高远、“自造”优势。 一、罗湖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2007年罗湖区文化产业基本单位2878个,较上年同期(下同)增长23.3%;全年实现增加值33.89亿元,增长29.1%,占本地生产总值的4.9%,较上年提高了0.45个百分点(见图1),表明罗湖区文化产业经过近两年的发展,逐步克服了深圳广电集团等几家大单位外迁带走当期28.9%增加值的影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图1:罗湖区2004-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占GDP的比例

从文化产业分层来看,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基本单位235个,增长8.8%,全年实现增加值为5.33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7%;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基本单位931个,实现增加值9.76亿元,增长22.5%, 占28.8%;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基本单位1712个,增加值18.8亿元,增长31.7%, 占55.5%(见表1)。 表1 2007年罗湖区文化产业分层主要指标 从内部行业构成来看,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服务业是文化产业的主体,企业数增长极快。2007年文化服务业企业918个,增长76.2%,实现增加值13.99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1.2%,显示罗湖区文化服务功能较强。二是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企业占比过五成。2007年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企业1518个,占文化产业基本单位的52.7%,反映出文化消费旺盛,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大。三是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黄金珠宝业推动文化产品制造业迅猛增长,2007年文化产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2.45亿元,增长63.4%(见表2)。

[2020年](发展战略)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编

(发展战略)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 见

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在大力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根据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产发[2003]38号)和省、市政府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建设文化强市的工作目标,就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在“两个率先”中的目标和任务 第一条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包括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行业门类。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对全面建设文化强市,实现“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二条进一步明确发展苏州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围绕苏州“两个率先”,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紧密结合,与贯彻发展先进文化要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与不断推进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紧密结合。从苏州文化的实际出发,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

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探索把握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苏州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发挥现代高新技术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总结推广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开拓创新,逐步形成具有苏州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第三条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全面贯彻实施《苏州市2001-2010年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精神,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步伐,努力使我市拥有先进的文化设施、发达的文化产业、一流的文化精品、拔尖的文化人才、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环境、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十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与全市GDP的增长速度保持同步增长;文化消费在日常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提高,基本形成体现苏州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发展要求,体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互动,体现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成果融合,体现科技进步与文化创新协调统一的文化强市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和有影响的苏州文化品牌,建立一定规模的现代化文化产品生产、服务和销售网络,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通过努力,使苏州文化产业逐步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基本形成优势明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充满活力、繁荣健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着力提高全民文化艺术素养的文化服务体系,逐步使苏州文化产

领导讲话-关于拔尖人才座谈会领导讲话稿 精品

关于拔尖人才座谈会领导讲话稿 同志们: 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县管拔尖人才,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骨干力量和知识 分子的优秀代表。一年来,大家在各自的专业技术领域和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许多新的 成果,为我县“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下面,我代表县政府,就2019年经 济社会发展情况和2019年工作打算作一简要通报。 一、克难奋进,扎实拼搏,工作取得显着成绩 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主线,坚定信心,团结拼搏,取得了经济发展企稳回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稳定大局有效维护的可喜成绩,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县十五届人 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7%;财政收入14亿元,增长1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增长49.2%;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35.8亿元,增长23.4%;农民人均纯收入6240元,增长16%。一年来,我们 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工业经济逆势增长。预计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35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 67.5亿元,增长23.4%。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8户,总数达271户。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42户。完成工业投资88.6亿元,增长63.8%。新增私营企业541户,累计达2312户,其 中工业企业1075户。外贸进出口总额9997万美元。新创“安徽省名牌产品”2个、“合肥市名牌产品”6个。建筑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 (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县新开工50万元以上项目249个,其中超千万元项目153个、超五千万元项目45个。总投资114亿元的中盐合肥化工基地项目开工建设,开创了肥东单体项目总投资超百亿元的历史。抢抓国家新一轮扩大内需的机遇,23个项目纳入中央新增投资计划,争取中央资金1.37亿元。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力 度加大,年末各项贷款余额51.5亿元,增长39.4%。政府融资工作取得新突破,到位资金10亿元。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引进县外资金125.6亿元,增长30%。新引进项目79个, 其中超亿元项目12个。我县荣登第二届“全省投资环境十佳县”榜首,荣获“中国最 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称号。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被评为“全省投资环境十佳 开发区”。 (三)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合店路一期工程建成通车,站北路东段、通济桥绑宽加固、龙泉路强电入地工程启动实施。沿河东路北段、龙泉路改造、合店路一期改建拆迁恢 复楼等旧城改造工程强力推进。全力支持南淝河大桥、环巢湖道路、二十埠河及支流 综合治理等合肥市重点工程建设。县污水处理厂二期、撮镇镇污水处理厂一期、店埠 河北段综合治理、老城区部分雨污水管网改造等水环境治理工程全面开工。店埠河公

文化产业得特点与作用

文化产业得特点及作用 (一)文化产业得特点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产业,除了具有一般产业所具有得特征,还具有其特殊得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服务性与营利性 文化产业就是将人类得智力、知识、精神、艺术等转化为供人们消费、享受得商品,文化产业就是以为人们提供无形得商品服务,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得需要而产生得。因此文化产业具有服务性。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企业为了维持自身得运转,改善自身得条件,必然会追求利润得最大化,其生产得目得就就是为了盈利,因此文化产业具有营利性。 2.传播性与政策引导性 文化产业最终目得在于将创作出来得文化产品传播出去,送到消费者身边,用以丰富消费者得精神文化生活。随着科学技术得不断发展,文化传播得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人们接受信息得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文化产业得传播性也就体现得越明显。同时,由于文化产业具有广泛得传播性,因此,文化产业也成为了政党、国家宣传自己得政策方针,治国思想得重要途径。在我国,主要通过有关部门对电视台所播放得电视节目,电视剧以及上映得电影得内容得上审核,审核通过得节目通常与国家所强调得政策思想就是保持一致得。同时,经过审核也

避免了一些不利于人民身心健康得内容得传播。文化产业得政策引导性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得建设具有重要得作用。 3.知识性与创造性 文化产业就是通过为人们提供音像、艺术、文字、信息、知识等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得需求。因而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必定蕴含有文化得含义,具有一定得知识性。文化内容被称为就是文化产业发展得核心,而“创造性”又就是文化内容产生得关键,所谓得创造性既就是指“创新、原创”。一个成功得文化作品一定就是具有创新性得,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借鉴前人得成功经验。但就是必须要在这之上有所创新,不可重复她人得东西。没有那个人得成功就是通过复制她人得作品而获得得。例如电影《泰坦尼克号》得成功,无论就是在15年前还就是在15年后得今天它依然能吸引观众走向电影院去观瞧这部电影,因为它取材于真实得海难悲剧,但就是经过创作者得改编,把它演绎成了一个催人泪下得凄美爱情故事。如果当时得创作者只就是单纯得描写那场海难,就不会有那么多得人愿意再次走进电影院去观瞧! 4.文化产品可复制性 虽然没有谁得成功就是通过复制她人得作品而获得得,但就是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发展,也在于它得可复制性。这里得复制并非就是对前人创作得抄袭,而就是对已经创作完成得原创文化进行重新编码,然后制造出具有同样文化内容得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得可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