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致病性分析

水稻稻瘟病致病性分析
水稻稻瘟病致病性分析

南方籼稻区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析及生理小种的鉴定

植物保护1051 200511344102 陈碧玉指导老师:李伟

第一章绪论

1.1 前言

水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栽培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由于亚洲2亿人口中4/5及非洲和拉丁美洲近10亿人口中1/3均以稻米为主要食物来源,所以水稻生产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我国是稻谷生产的大国。据近10年来的统计,年平均生产稻谷占世界稻谷总产的36.9%,居世界第一;水稻播种面积占世界总播种面积的22.8%,仅产次于印度;稻谷的平均亩产约为380千克,比世界平均亩产高,在主要产稻国中名列前茅。(发布时间:2001-12-25 信息来源:《优质稻栽培和抛秧技术问答》)民以食为天,水稻作为我们的主要粮食作物,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

1.2 稻瘟病概述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禾瘟、黑节病等,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稻区,流行年一般减产ro%一2o%,严重的达4O%一5O%,扭一至颗粒无收。水稻整个生育期均有发病,根据发病时问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稻颈瘟、谷粒瘟等。

中国凡有水稻栽培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减产幅度为10%~15%,发病严重地块甚至绝产。稻瘟病已成为高产、稳产的一大障碍,水稻稻瘟病存在着品种专化性和致病性的分化。一些抗病品种推广3~5年后即丧失抗病性,给生产带来很大危害。目前选育和利用抗病良种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1.3 稻瘟病发病原因

1.3.1气象因素

影响稻瘟病流行的气象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

温度:温度主要影响水稻病菌的生长发育,湿度则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两者相互关联,据研究,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为25~28℃。

湿度:病菌孢子产生的高峰,一般在适温范围内遇到降雨或持续高温时的情况下出现,时晴时雨或早晚雾浓露重,最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当气温在20~30℃,田间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保持一层水膜的时间达6~10h的情况下,孢子最易萌发侵入。

1.3.2品种自身因素

水稻品种抗病性的强弱,对发病程度的轻重有很大的关系,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明显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其抗病性也不一样。

1.3.3栽培因素

栽培措施既影响水稻抗病力,又影响病菌生长发育,其中肥水管理关系最为密切。

肥料中以氮肥的影响最大,氮肥施用过多或偏晚,稻株徒长、株问通风透光筹,叶质柔弱,叶片披散,体内淀粉含员低而游离氨推酸增加,有利于病菌浸入和繁殖,加重发病程度。此外,氮肥对发病影响因土壤而异,保肥力差的砂质土、浅层土质易发病,在粘土或深土上施用影响较小,在有机质多的土壤,如北方的草炭和南方绿肥多的土壤,易诱发病害。

长期灌深水的稻田(或冷浸},因水温低,土壤缺乏空气,土壤有机质在厌气条件下产生有毒物质,使植株根系发育不良,吸收养份能力减弱,抗病力差,长期浇灌,稻苗细弱徒

长,根系发育不良,则造成贪青晚熟易得病。但长期脱水卜旱,稻株蒸腾作用减弱,也易引起严重发病。增施磷钾肥,增加茎秆内纤维素,因而组织结构坚硬,提高了抗病性。

1.3.4土壤因素

泥碳地、排水不良地和通风透光性差的地块易发病。晚栽和密植也助长发病。

1.4 稻瘟病综合防治

稻瘟病的发生发展主要受品种抗性、肥水管理和气候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品种的水稻抗病不同,一般籼稻比粳稻、糯稻抗病强。水稻在4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氮肥使用过多,会导致病菌易侵入和繁殖。适当施用钾肥,可增强稻株抗病力。施硅肥可提高稻株细胞的硅质化程度,对稻瘟病具有明显的防效。抽穗期遇持续20℃以下的低温,水稻生活力减弱,常加重穗颈瘟发生。选用抗病良种是防治稻瘟病的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加强健康栽培,合理施用氮肥,多施有机肥,配施磷钾肥,分蘖后期适度烤田,抽穗期不断水,后期合理于湿管理,药剂防治的策略是注意防治苗瘟,巧治叶瘟,狠治穗瘟。

1.4.1选用对稻瘟病抗性强的品种

选用对稻瘟病抗性强的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经济有效方法农业研究与推广部门继续加强水稻抗稻瘟病品种筛选鉴定,推广抗稻瘟病品种。种子部门调入种子时,先进行抗性鉴定试验,因地制宜,选用抗菌谱广而且较稳定的品种,抗性表现为中抗以上的品种方可引进。在选用和推广抗病品种时要加强病菌生理小种的监测,掌握其变化动态,为合理种植品种提供依据。引导农民避免单一抗病品种的连续多年种植,要定期轮换,以延长品种的使用年限,且不能盲目从外地引种。

1.4.2种子消毒

抗菌剂浸种:1%抗菌剂"401"1000倍液浸种48h; 80%抗菌剂"402"8000倍液浸种2-3d。两种处理浸后可直接催芽。

福尔马林闷种或浸种:此方法可防治多种种子携带的病菌。先用冷水预浸,吸饱水而未露白时取出晾干,用2%福尔马林液进行处理。

40%多菌灵胶悬800倍液浸种48h。

1%石灰水浸种2-3d,浸种期间不要搅动水层,石灰水要淹过种子3·3cm以上。

药剂处理种子后要用清水洗净药液,之后才能催芽播种。

1.4.3 加强栽培管理

根据品种特性、耐肥程度以及生育期等合理配施氮、磷、钾肥。原则上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做到基肥足,追肥早。科学用水,前期浅灌,够苗晒田,孕穗抽穗覆浅水,以后保持干湿交替的管水方法。

1.4.4化学防治

根据稻瘟病的发生和防治预报,选择具有保护及治疗作用较强的新型药剂进行预防和防治。选用背负式弥雾机保证药效,提高防治效率。建议交替使用药剂,以免产生抗性。叶瘟的预防:对于未发病或叶瘟刚刚发病的地块,可用75%丰登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量0.3kg,兑水450~600kg,均匀喷雾;或25%使百克,每公顷用量0.6L,兑水450~600kg,均匀喷雾;

治疗:应在叶瘟病斑达到二级以上进行防治。选用富士一号,每公顷用量1.95L,兑水450~600kg均匀喷雾。

药剂:可用40%富士一号可湿性粉剂或乳油, 75-100g/667m2, 30%稻瘟灵100-150g/667m2, 或20%的三环唑75-100g/667m2, 或75%三环唑60g/667m2兑水防治技术要点:由于稻瘟病的发生与流行与很多因素有关,因此必须采取"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做到生态控制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努力做到"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要求。

1.4.5 农业措施

稻瘟病的防治应突出综合防治。应结合种植抗病品种,培育壮秧,稀植栽培等措施,实行"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加强水稻健身栽培,提高抗病能力,割净水渠和池埂上的杂草,以增加通风透光性。处理销毁病稻草,减少田间菌源。

第二章实验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供试菌株:x种稻瘟病单孢分离培养菌株(来自南方各个地区包括广东省、四川省、湖南省、浙江省、福建省等籼稻品种,年份跨度?)、

供试水稻品种:20种水稻秧苗(包括N22 、、、、、)

实验仪器:高温高压灭菌箱、锅炉、移液枪、托盘、衡温箱、操作台、培养架、喷雾器等

实验方法:培养基的配制(具体配方)

菌种转移:在操作台上将高粱种子转移到斜面上。

菌种转接:7-10天后待斜面长满菌丝,在操作台上用接种针挑取菌丝块,转移到4-6支试管上。

转培养皿:7-10天后将试管上的菌种转移至培养皿中。

实验测量标准

实验结果

6 实验分析

7讨论

1.2供试菌株

来自广东籼稻品种组合上的146个单孢分离培养菌株, 这些菌株采自不同年份、不同地点以及不同品种组合上,菌株年份跨度为1990-2003年。来自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浙江、四川等地籼稻品种(组合)上的54单孢分离培养菌株,这些菌株主要取自各省的稻瘟病重病区,年份跨度为2001-2002年。

1.3菌株培养及致病力测试

单孢分离菌株在含见里培养基的试管里培养7-10天,转接含高粱粒培养基的茄子瓶里扩大培养10-13天,待菌丝长满高粱粒,用无菌水洗去高粱粒表面的菌丝,将高粱粒置于搪瓷盘(规格:25x19x2cm),上面覆盖1层湿润纱布,在日光灯下光照培养3-4天。用无菌水洗去附在高粱粒上的孢子,用两层塑料细纱网隔去高粱残渣,将接种液浓度调至1 x 105孢子/ml。以上菌株培养均在25oC下进行。

水稻材料催芽后穴播于30x20x5cm规格的搪瓷盆里,每盆播24个材料,每个材料播种量为8-10粒种子。禾苗采取旱育栽培,禾苗1叶1针期,用硫酸铵进行施肥,每盆施用0.5克,接种前共施3次。

待禾苗长至3.2-4叶龄,进行人工喷雾接种,接种菌液量为20ml/盆。接种后将禾苗放于黑暗箱里,在25oC下保湿24小时,之后置于温室,在25-28oC下保湿种植至禾苗发病,接种7天后,进行调查。每个菌株的致病性测定均设2个重复。病级调查方法按国际水稻所稻瘟病调查分级标准进行,1-3级为抗病、4-9级为感病。

稻瘟病发生的案例分析

序号:20130303310171 闫俊杰 一、案例主题或名称:2015湖南绥宁县稻瘟病发生的案例分析 二、案列细节: 2015湖南绥宁县稻瘟病发生,其全县各地都有不同程度发病,不管是高海拔还是低海拔、往年稻瘟病重发区还是轻发区都有表现。初步统计,成灾(损失率在30%以上)面积达到1000亩左右,其中杂交水稻制种600余亩。损失70%以上约600亩,如竹舟江乡的彭家村、鸡子头村,河口乡的四家团村,长铺乡的槽子山村、拓丘田村,瓦屋塘乡的白家坊村,唐家坊镇的宝善村,武阳镇的双鸣村、三房村、大溪村等地发生较严重。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世界性病害,广泛分布世界各水稻种植区。其发病程度因品种、栽培管理技术以及气象条件不同而有差别,一般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40~50%以上,分蘖期发病严重时,成片枯死,有的植株虽不枯死,但新叶不易伸展,稻株生长缓慢,不能抽穗或抽出短小的穗。在抽穗期穗颈瘟严重发生时,可形成大量的白穗,不能结实或形成瘪粒。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长期中都可发生,根据病菌侵入时期和侵入部位不同,将稻瘟病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此次发生的主要是叶瘟和穗颈瘟。 (一)病害症状: 1、叶瘟:水稻从分蘖到抽穗期,叶片受病菌侵染后产生形状、大小和色泽各不相同的病斑,病斑常随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叶龄和气象条件而有所不同,分四种类型: ①慢性型:这是在田间最为常见的病斑。病斑初期为暗绿色的侵入点,很快逐渐扩大形成梭形病斑,病斑可清晰分为三部分,中央为灰白色,边缘为褐色,最外围有一圈黄色晕圈。病斑两端有向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在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灰色霉状物。 ②急性型:在适宜发病的条件下,如氮肥施用过多,或在感病品种的叶片上常产生椭圆形、圆形的水渍状病斑。病斑呈暗绿色,其上密生灰色霉层,这种病斑出现的多,常是叶瘟病流行的预兆。 ③白点型:在感病品种的嫩叶发生病原菌侵入后,遇干燥的气象条件时,在

水稻稻瘟病绿色防治技术方案

水稻稻瘟病绿色防治及航化技术方案 一、农业措施 在培育旱育壮苗的基础上,做好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工作。 1、科学灌溉 水稻进入分蘖期以后,采用浅湿灌溉技术,严格控制水层深度,严防深水淹灌,及时晾田通气,促进根系发育,严防早衰,晾田次数不少于3次,提高水稻抗病性及抗逆性,减少病害发生。 2、科学施肥 水稻蘖肥要早施,严防穗肥施用过迟,后期植株中游离氮素过多,不利于植株抗病,要做到氮、磷、钾合理搭配,N:P:K=2:1:1.2~1.5,减少氮肥用量,增加钾肥、硅肥用量,扩大机械施肥面积,提高施肥均匀度,增加叶片和茎杆角质化、硅质化程度,增强水稻抗病性。 3、合理密植 在保证田间基本苗数的基础上,要按照水稻生育叶龄进程调控水稻长势,严防封行过早,田间郁闭,湿度加大,降低水稻抗病性。 4、清除杂草 及时清除稻田、池埂和附近荒地中的杂草,以及池埂上

的渣碎残茬等,提高田间通透性,减少病原菌来源,减少病害发生。 5、健身防病 要做好水稻健身防病工作,营养生长期叶面追肥以含氮叶肥促进营养生长为主;生殖生长期以磷、钾、硅肥为主,促进水稻早熟为主。严防抽穗后使用含氮量大的微肥,提倡使用叶面硅肥、硼肥、镁肥等微肥。 6、缓解药害 旱改水的稻田在施用蘖肥的同时,要追施2公斤/亩生物肥以加快缓解农药残留药害,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二、药剂防治 根据当地稻瘟病的发生和防治预报,选择具有保护及治疗作用较强的新型药剂进行预防和防治,同时要注意药剂合理混用及合理轮换使用。推荐的防治稻瘟病的主要配方是: 1、防病配方 ①20%好米多悬浮剂100毫升/亩或35%三环唑悬浮剂50毫升/亩或40%三环唑悬浮剂40~50毫升/亩。 ②40%稻瘟灵乳油100毫升/亩。 ③25%咪鲜胺乳油100毫升/亩或45%咪鲜胺乳油50毫升/亩。 ④2%加收米水剂80毫升+25%咪鲜胺乳油60~80毫升/亩。

(推荐)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稻瘟病属世界性病害,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导致水稻减产10%~30%,严重时可导致绝收。近年来,白城市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稻瘟病发病率及发病程度逐渐增加,科学有效防治稻瘟病已成为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 1 发生症状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以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苗瘟:由种子带菌造成,常发生于3叶前。受害后,苗基部变灰黑,上部变褐,若田间湿度较大,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根据病斑可分为4种类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一般不产生孢子。节瘟: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造成枯白穗和秕谷。 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次年借风雨传播至寄主形成中心病株,其形成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其在适温高湿,有雨、雾、露的气候条件下利于发病,菌丝生长适温26~2 8℃,孢子形成的适宜相对湿度在90%以上,生长适温25~28℃,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h。温度适宜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 3 发病原因 3.1 施肥不当 水稻生产中偏施氮肥或施氮肥过多,造成叶片过嫩,水稻发棵猛,封行早,稻苗贪青,抗病能力弱,易引发稻瘟病。 3.2 播期过晚

水稻特特普持久抗稻瘟病机制的研究

水稻特特普持久抗稻瘟病机制的研究 水稻稻瘟病是最严重的水稻病害之一,稻瘟病是一种由真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水稻病害,严重影响水稻产量,每年可导致水稻减产约30%。为了减少农业损失,研究水稻与稻瘟病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研究水稻与稻瘟病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稻瘟病已经成为研究植物与真菌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模式菌种。至今,培育广谱、持久稻瘟病抗性的水稻品种是防治稻瘟病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特特普是一种具有持久稻瘟病抗性的高抗水稻品种。首先我们完成了特特普的全基因组测序,预测出37054个基因,包含455个核苷酸结合位点和富亮氨酸重复蛋白的基因(NBS-LRR类型基因,简称NLR基因)。 我们在特特普品种中利用高通量克隆方法成功克隆了 219个NLR基因,分别转基因至两个感病品种TP309和Shin2中,并用12个不同的稻瘟病菌株进行鉴定。研究表明,其中90个克隆的NLR基因能够对抗至少1种稻瘟病菌株,并且每一个稻瘟病菌株都能够被很多个NLR基因识别,然而有很少的NLR基因能够对抗6种以及以上的稻瘟病菌株,表明特特普NLR基因表现出比较高的抗性冗余现象,同 时特特普广谱、持久抗性可能需要多个NLR基因共同作用。 为了验证NLR基因是否存在互作,本研究从最简单的两个基因,即成对NLR 基因入手,提出了一种快速鉴定成对NLR抗性基因的方法,其中每个基因都作为 独立的个体行使不同功能,只有当两个NLR基因同时存在时才能引起植株的免疫反应。我们分别在特特普和日本晴、明恢63、R498其他三种基因组中发现大于20%的NLR基因都是成对基因,在特特普基因组成功鉴定出43对成对NLR基因, 在日本晴基因组成功鉴定出47对成对NLR基因。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绿色防控措施

水稻稻瘟病 稻瘟病在水稻个生育期和各个部位均有发生。根据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其中以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叶瘟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新叶不易伸长,植株矮缩,不能正常抽穗,抽穗期穗瘟发生严重时,导致大量白穗或瘪粒。 水稻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水稻重要病害,只要条件适宜,易流行成灾。稻瘟病在黑龙江省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近10年平均每年发生面积超过500万亩,大发生年份达到1000万亩以上,严重威胁着水稻的稳产与高产。为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黑龙江省提出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充分发挥水稻品质好、需求大、效益高的优势,要求加大“旱改水”力度,力争到2013年实现5000万亩水稻种植目标。因此,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对提高水稻产量,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在粮食生产上提出“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因此在水稻稻瘟病的防控上,我们提倡应以绿色防控为主。绿色防控是以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为目标,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行为,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的有效途径[1]。了解稻瘟病的发病规律及流行条件是进行绿色防控的基础。 1稻瘟病发病条件 1.1菌源 菌源是发病的基础,稻瘟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附着在病稻草和病稻谷上越冬,病稻草和病稻谷是翌年病害初次侵染的主要病菌来源[2]。在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可存活半年至一年,菌丝在病组织中可成活一年以上。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遇适宜的温、湿度很快萌发,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条件合适时,病菌从侵入到产生病斑只需4天时间。病斑会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形成新的侵染源,借风雨等进行重复侵染,一次重复侵染大约需要5天-10天[3]。因此菌源量越大,病害越易流行。 1.2品种 水稻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一般籼稻强于粳稻,杂交稻强于常规稻,耐肥力强的品种抗病性也强。而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另外,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易感病。 1.3气候 气候条件与稻瘟病发生的轻重有密切关系,温度、湿度、降雨、雾露、光照等对稻瘟病菌的繁殖和稻株的抗病性都有很大影响。当气温在24—28℃,相对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有6小时-10小时水膜时,最易发病。如孕穗末期到抽穗时期多雨、寡照、湿度大,夜间最低气温降到18℃以下,并持续5天-7天,穗颈瘟极易发生。 2稻瘟病流行因素 2.1菌源充足 由于春季或秋季整地耕层较浅,或不整地,且每年都有该病发生,使得田间菌源大量累积,为下一年稻瘟病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菌源。加之,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妇女化、低文化现象日趋严重,田间管理粗放,稻草处理不及时或随处堆放,增大了稻瘟病病源基数。

水稻广谱抗稻瘟病基因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 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第19卷 第2期2007年4月 Vol. 19, No. 2Apr., 2007 收稿日期:2006-11-27;修回日期:2007-01-18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发展研究计划(2006CB1019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063, 30470990);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06J J 10006);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05B 028);湖南农业大学“芙蓉学者”奖励计划;湖南农业大学人才基金(03WD04) 作者简介:吴 俊(1984-),男,硕士研究生;刘雄伦(1968-),男,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通讯作者,E-mail: xionglun@https://www.360docs.net/doc/8313355449.html, ;王国梁(1961-),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E-mail: wang620@https://www.360docs.net/doc/8313355449.html, 文章编号 :1004-0374(2007)02-0233-06 水稻广谱抗稻瘟病基因研究进展 吴 俊1,2,刘雄伦1,2*,戴良英2,3,王国梁1,2,4* (1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2 湖南农业大学水稻基因组学实验室,长沙 410128; 3 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技学院,长沙 410128; 4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植物病理学系,哥伦布 俄亥俄 43210) 摘 要: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的最严重病害之一,由于稻瘟菌小种的高度变异性,垂直抗性基因难以持 续控制稻瘟病的危害,因此,克隆和利用广谱持久抗瘟基因被认为是解决稻瘟病问题最经济有效的策略。本文从广谱抗源的筛选与利用,广谱抗瘟基因的定位、克隆与应用等方面对水稻广谱抗稻瘟病基因研究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广谱抗性分子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基于国内外稻瘟病抗性基因研究的现状及趋势,以及我国丰富的抗瘟水稻种质资源,克隆越来越多的广谱抗瘟基因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 水稻;稻瘟病菌;广谱抗性基因;分子机制中图分类号:S511; S435.111.41; Q943.2 文献标识码:A Advances o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road-spectrum blast resistance genes in rice WU Jun 1,2, LIU Xionglun 1,2*, DAI Liangying 2,3, WANG Guoliang 1,2,4* (1 College of Agronomy,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2 Rice Genomics Lab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3 College of Bio-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4 Department of Plant Pathology, Ohio State University, Columbus Ohio 43210, USA) Abstract: Rice blast, caused by the fungus Magnaporthe grisea , is one of the most devastating diseases in rice production. Because of high strain diversity, the resistance of most rice cultivars is relatively short. Therefore,identific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broad-spectrum resistance genes in rice breeding ha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most effective and economical strategy to control this disease. By far, about forty blast resistance genes have been identified, but only eight of them confer broad-spectrum resistance, and were mapped or cloned successfully.Pi9, Pi2 and Piz-t were cloned using a map-based cloning strategy or PCR-based homology cloning method. All of them encode highly homologous NBS-LRR proteins and are a member of a multi-gene family. The cloned genes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molecular basis of the broad-spectrum resistance and the evolutionary mechanisms of different blast resistance gene clusters in rice. Because of the rich rice genetic resources of blast resistance in China, identific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broad-spectrum blast resistance genes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table rice produc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rice; Magnaporthe grisea ; broad-spectrum resistance gene; molecular mechanism

水稻稻瘟病防治的方法

水稻稻瘟病防治的方法 一、症状表现 稻瘟病是水稻的一种重要病害,在秧苗期至抽穗灌浆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穗颈。叶瘟的典型症状是叶片上出现棱形、内灰白外黄色、中间有褐色坏死的病斑或圆形水渍状灰绿色病斑。发生穗颈瘟时,穗颈上先出现灰黑色病斑,后全穗变成白色。粒瘟发病早的谷粒颖壳变成灰白色,形成秕谷,发病晚的谷粒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严重时可使米粒变黑。 二、防治方法 对稻瘟病应防重于治,提倡综合防治技术。首先要选种抗病、高产水稻品种。其次,要合理施肥和灌水,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灌水掌握干干湿湿,促进根系生长。生长中期防病应注意环境因素,如果早晨有雾,阴天多云,空气湿度大,下雨后突遇高温、高湿、强光照等条件时,应及时打药,预防稻瘟病发生。田间施药重点应放在预防危害性较严重的穗颈瘟。在水稻孕穗末期或破口初期(抽穗5%)喷施第一次药,齐穗期喷施第二次药,每亩喷药液60~70公斤。常用药剂(选用其中一种)及每亩用量为:75%的三环唑250克,70%的甲基托布津100克,稻瘟肽150克,40%的稻瘟净150~200克,40%的异稻瘟净125~150克。不同药剂要交替施用。 三、稻瘟病防治4要点 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在广东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病害流行年份一般使水稻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40%—50%,甚至使稻株整片枯死,颗粒无收。 稻瘟病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尤以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发病。三叶期前发病,秧苗茎基呈灰黑色,叶鞘及叶片呈淡红褐色,无明显病斑,立枯而死,称为苗瘟。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三叶期后发病危害叶片、节、穗和籽粒,分别称叶瘟,节瘟、穗瘟和粒瘟。稻瘟病是水稻的最主要病害之一,叶瘟与穗瘟均可造成水稻产量和品质下降。在病害严重发生年份,可使稻株整片枯死。颗粒无收。稻瘟病的防治主要以栽培措施结合药剂防治来进行: (1)选用抗病丰产良种 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如粤香占、绿黄占、Ⅱ优128等,注意要经试种鉴定后方可大面积推广,并做好合理搭配和轮换,避免单元一品种在同一个地区连年大面积早晚造种植。 (2)消灭越冬菌源 将重病田的稻草作燃料、或饲料,避免常有病菌的稻草散布于室外。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3)注重栽培管理,加强肥水管理 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适当追施含硅酸肥料如草木灰、矿渣肥等,防止过多、过迟施用氮素化肥,以免造成贪青晚熟,诱发和加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颈瘟。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本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 一、症状识别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 1.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2.叶瘟一般于分蘖期以后发生,由于品种和气象条件不同,叶瘟有四种症状,除褐点型(抗病品种上产生)、白点型(感病品种嫩叶上产生)外,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 ①急性型病斑:在气象有利时产生,病斑为褪绿色,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②慢性型病斑:在气象条件变化大时产生,或由急性型病斑转化的,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央为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或淡黄色晕环,病斑两端各有一条褐色坏死线。在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也产生灰绿色霉层。后期可多斑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使全叶枯死。 3.节瘟多发生于剑叶下第1~2个节上,初为黑褐色小点,逐渐扩大,病斑可环绕节的一部分或全部,使节部变黑色,后期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灌浆,以至形成白穗。 4.穗颈瘟发生于颈部、穗轴、枝梗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上下扩展形成黑褐色条斑,轻者影响结实、灌桨以至秕粒增多,重者可形成白穗,全不结实。 5.谷粒瘟发生于颖壳或护颖上,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成褐色不规则形病斑,有时使整个谷粒变为褐色、暗灰色而成为秕谷。 二、病原鉴定 稻瘟病系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梨形孢属Pyricularia oryzae Cav.(灰梨孢菌)真菌引起。病斑上生灰绿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不分枝,但有隔膜,基部淡褐色,越往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 前言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前任国际水稻研究所Lampe博士在为1993年首届国际稻瘟病大会议论文集作序时指出,1990—2025年间世界对稻谷需求将以每年1.7%的速度递增。在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占到了耕地总面积的26%,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3%。水稻也是四川省农业生产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常年占全年粮食产量的45%-50%,保证其稳产、增产对稳定全省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稻瘟病(Magnaporthe grisea,又名稻热病,也有不少地方称之为火烧瘟、刻颈瘟和黑节病等。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是一种世界性稻作病害。全球每年因稻瘟病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达11%~30%,由于它分布广泛、破坏性强和高致病性所以是水稻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同纹枯病、白叶枯病被列为水稻三大病害,每年都造成水稻严重减产。近年来,随着水田面积的扩大,稻瘟病对水稻的危害愈加严重,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达40%一50%,局部田块颗粒无收。在我国发生严重,年发生面积均在380万hm2以上,所造成的稻符损失达数亿公斤,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在我国,稻瘟病的分布范围很广,南白海南岛,北到黑龙江,西起新疆、西藏,东至台湾,凡有水稻栽培的地方都有发生。稻瘟病危害也十分严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年发病面积都在380万hm2以上,每年损失产量达数亿kg。而近年来,稻瘟病在四川1省水稻各主产区均呈现中等或偏重发生的态势,较为严重的制约了水稻产量的提高。自推广杂交稻以来,历史上共出现两个发病高峰,一个是l984-1985年,一个在1993-1994年,特别是1985年和1993年,由于主推品种汕优2号和汕优63的抗性丧失,稻瘟病大流行,发生面积分别达到1094和738万亩,实际损失更是达到惊人的4.1亿公斤和2.5亿公斤。1995年以后,随着水稻品种实施“调系改组、集团当家”的布局策略,此期间尽管主栽品种抗性逐年下降,但稻瘟病发病面积及损失均保持在一个相对较轻的水平。从2003年开始,随着品种抗性的迅速下降,加之一些高感品种的逐年推广种植,稻瘟病发生逐年严重,发生面积由300万亩以下迅速上升到500万 亩,2003年发生面积532万亩,实际损失5780万公斤,2004年发生面积502万亩,实际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 治方法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稻瘟病属世界性病害,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导致水稻减产10%~30%,严重时可导致绝收。近年来,白城市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稻瘟病发病率及发病程度逐渐增加,科学有效防治稻瘟病已成为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 1 发生症状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以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苗瘟:由带菌造成,常发生于3叶前。受害后,苗基部变灰黑,上部变褐,若田间湿度较大,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根据病斑可分为4种类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一般不产生孢子。节瘟: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造成枯白穗和秕谷。 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上越冬,次年借风雨传播至寄主形成中心病株,其形成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其在适温高湿,有雨、雾、露的气候条件下利于发

病,菌丝生长适温26~28℃,孢子形成的适宜相对湿度在90%以上,生长适温25~28℃,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h。温度适宜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 3 发病原因 3.1 施肥不当 水稻生产中偏施氮肥或施氮肥过多,造成叶片过嫩,水稻发棵猛,封行早,稻苗贪青,抗病能力弱,易引发稻瘟病。 3.2 播期过晚 长江以南地区,若水稻播期推迟,则容易遇上平均气温20℃左右,多雾、天阴或阴雨连绵的天气,容易导致稻瘟病的发生与流行。 3.3 种植品种不当 不同水稻品种,其抗稻瘟病的能力不同,一般情况下粳稻比籼稻、晚稻比早稻容易感染稻瘟病,即使同一品种,其不同生育期感染能力也不相同。 3.4 稻田水分管理不当 稻田长期灌深水不排;漏水田管理不好,孕稻期、抽穗期缺水;山区直接引用冷泉水灌田。在这3种情况下,水稻根部吸收养分的能力降低,叶组织薄弱,病菌容易侵入。 4 防治方法 4.1 选用抗病品种

水稻稻瘟病

水稻稻瘟病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分布在全国各稻区,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与水稻纹枯病、水稻稻曲病、水稻病毒病并称水稻四大病害,该病分布广泛,全世界约有80余个国家和地区发生此病,我国南北稻区也均有发生。病害流行地区,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可达40%~50%,特别重的田块甚至颗粒无收。 症状: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菜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白点型病斑: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褐点型病斑: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节温: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發生與防治方法 稻瘟病屬世界性病害,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國各水稻產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一般導致水稻減產1 0%?30%,嚴重時可導致絕收。近年來,白城市水稻種植面積逐漸擴大, 稻瘟病發病率及發病程度逐漸增加,科學有效防治稻瘟病已成 為水稻生產的重要環節,應引起充分重視。 1發生癥狀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個生育期造成危害,具體可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和谷粒瘟等不同類型,其中以葉瘟、節瘟、穗頸瘟危害最為嚴重。苗瘟:由種子帶菌造成.常發生于3葉前。受害后,苗基部變灰黑,上部變褐,若田間濕度較大,則可產生灰黑色霉層(病原菌分生胞子梗和分生胞子)。葉瘟:根據病斑可分為4種類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點型、白點型。慢性型病斑邊緣褐色帶有淡黃色暈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綠色小斑擴大為梭形斑,葉背有灰色霉層,病斑較多時連片形成不規則大斑,

發展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圓形或橢圓形,葉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層;褐點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種或老葉上產生針尖大小的褐點,葉舌、葉耳、葉枕等部位也可發病;白點型病斑在嫩葉上產生白色近圓形小斑,一般不產生胞子。節瘟:水稻抽穗后在稻節上產生褐色小點,后繞節擴展,病部變黑,易折斷。穗頸瘟:穗頸部初現褐色小點,造成枯白穗和秋谷。 2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砲子在稻草和血上越冬,次年借風雨傳播至寄主形成中心病株,其形成的分生胞子可進行再侵染。其在適溫高濕,有雨、霧、露的氣候條件下利于發病,菌絲生長適溫26?28°C,胞子形成的適宜相對濕度在9 0%以上,生長適溫25?28°C,砲子萌發需有水存在并持續6~ 8h o溫度適宜才能形成附著胞并產生侵入絲,穿透稻株表皮, 在細胞間蔓延攝取養分。陰雨連綿,日照不足或時晴時雨,或早晚有云霧或結露條件,病情擴展迅速。 3發病原因 3. 1施肥不當

水稻稻瘟病及其防治方案

水稻稻瘟病及其防治方案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本病在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发生。流行年份—般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根据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一、发病症状 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叶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逐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潮湿时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急性型病斑:在叶片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醉叶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白点型病斑: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褐点型病斑:多在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产生少量孢子。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发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 [1]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二、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人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菌丝生长温限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限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同—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同—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发病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光照不足,田间湿度大,有利分生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山区雾大露重,光照不足,稻瘟病的发生为害比平原严重。偏施迟施氮肥,不合理的稻田灌溉,均降低水稻抗病能力。

稻瘟病防治技术

浅谈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该病的发生与环境、寄主、品种及防治等方面原因关系密切,日照少,雾露持续期长的山区和气候较温和的沿江地区发病重。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减产40~50%,局部田块甚至颗粒无收。 为此笔者该把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做以简要总结,以便做好稻瘟病的防治工作。 一、稻瘟病的危害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可发生,为害秧苗、穗、节等,分别称为苗瘟、叶瘟、穗瘟和节瘟。我县目前还未发现苗瘟发生,主要是叶瘟、穗瘟和节瘟。识别其症状,对于准确诊断病情,开展测报和防治工作都非常重要。 ㈠叶瘟:指本田期稻株叶片发病。一般在水稻分蘖盛期盛发,病菌侵染叶片初期产生水渍状褐点,感病品种很快形成大的圆形或椭圆形褐斑,严重时病斑密布,叶片枯焦,全株中毒萎缩,根腐枯死。由于气候条件和水稻品种间抗病力不同,病斑形状、色泽、大小也各异,因而通常区分为慢性、急性、白斑和褐点四种类型。 1、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最外层为黄色晕圈,内环为褐色,中央为灰白色,长1厘米左右,也有达2~3厘

米的。病斑两端常有纵长的褐线,在多湿条件下,背面产生少量的青灰色霉状物。这种类型病斑多系急性型病斑,在天气转晴或用药防治后转化而成,也标志着气候条件不利于发病,病情发展趋向缓慢。 2、急性型:在有利于发病的气候条件下,氮肥施用过多,在感病品种上常产生椭圆形、圆形、菱形或不规则的暗绿色水渍状病斑,表面密生青灰色霉,这种病斑发展快,常是叶瘟流行的先兆。 3、白斑型:斑点白色或灰白色,圆形或不规则圆形。这种病斑不常见,多在阴雨后天气放晴突转干旱或秧田缺水情况下,在高度感病品种的嫩叶上发生,如气候潮湿则迅速转化为急性型病斑。 4、褐点型:病斑为针头状褐点或稍大褐点,局限于两条叶脉之间,多在抗病品种及稻株下部老叶上产生,传病的危险性小。 此外,本田成株期的叶舌、叶耳、叶环等部位也可发生褐色病斑,称为叶枕瘟。叶枕瘟能导致叶片早期枯死,尤其是剑叶叶枕瘟,在气候条件适宜时,常引起穗瘟的发生。 ㈡穗瘟:发生于穗颈、穗轴、枝梗和谷粒上。穗颈瘟一般多在出穗后受侵染,也有的在叶鞘中尚未外露时即受侵染。病斑初期暗褐色,逐渐向上下扩展,形成水渍状褪绿病斑,最后变黑褐色,也有的后期呈枯白色,病斑长可达3~4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是我国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凡是栽培水稻的地方都有发生。稻瘟病发生的特点,旱稻重于水稻,粳、糯稻重于籼稻,山区重于平原,广西及中南、长江中下游稻区的旱稻重于晚稻。 一、症状识别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能发生,按发生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 1、苗瘟在秧田发生。根据秧苗受害时期又分苗瘟和苗叶瘟。苗瘟一般在三叶期前发生在秧苗叶片上,其症状与本田叶瘟相同。 2、叶瘟在本田叶片上发生。因气侯条件及品种抗病性不同,表现有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等四种病斑类型。 Ⅰ、慢性型:是叶瘟常见病斑。典型病斑梭形或纺锤形,边缘黄褐色,中央灰白色,由三圈一线组成,最外圈为中毒圈,淡黄色,内圈是坏死圈,褐色狭长,中央崩解圈,灰白色,病斑中央连外圈的叶脉变为褐色线,两端延伸至健部组织,称坏死线。天气潮湿时,病斑上长灰绿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这种病斑多出现在成熟稻叶上。 Ⅱ、急性型:病斑暗经常色,椭圆或不规则形,病部密生灰绿色霉层。这种病斑多在感病品种上出现,尤其在适温、高湿,有利发病

的气侯条件下,氮肥施用过多,稻株嫩绿叶片最易发生。急性型病斑发展很快,它的出现常是叶瘟流行的预兆。若天气转晴,气候干燥,或药剂防治后,则急性病斑转为慢性型。 Ⅲ、白点型:此型病斑较少见。斑点白色或灰白色,圆形或近圆形,不产生分生孢子。多发生在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叶上。 1、节瘟病节初生褐色小点,病斑逐渐环状扩大至全节,病节变为黑褐色。潮湿时,病节上产生灰褐色霉状物,后期病节组织破坏,凹隐缢缩。病株易折断、倒伏。一般多发生在穗颈以下第1-2节。 2、穗瘟发生在穗颈、穗轴或枝梗上,分别称为“穗颈瘟”、“穗轴瘟”和“枝梗瘟”。病斑初期呈黄褐色水渍小点,病斑不断扩展,围绕穗颈、穗轴或枝梗,最后成为灰色或灰黑色,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绿色霉状物。穗颈瘟对产量影响最大,穗颈发病早的常造成“白穗”,全不结实,与水稻螟虫造成的白穗相似,只是穗轴上无虫孔,穗子在穗颈病部弯垂,后期可在病部折断,同时穗颈病都有灰色霉状物而区别于螟害。发病迟的稻穗秕谷粒增加,千粒重降低,米质差。局部枝梗发病,造成“阴阳穗”。 3、谷粒瘟发生在谷粒颗壳或护颖上。谷粒上的病斑变化较大,其中以在乳熟期症状最明显,病斑椭圆形,灰白色,常产生灰绿色霉状物,随着谷粒的黄护颖染病,病斑淡灰褐色或黑色。 二、防治方法 1、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各地稻瘟病菌小种类型和区系分布极为不同,因地制宜选用高产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经济有效的措施。最理

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标准.doc

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规范- 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导致水稻减产10%~30%,严重时可导致绝收。发展快、危害重、损失大,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会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穗颈瘟、节瘟、叶瘟、枝梗瘟等,其中以穗颈瘟对产量影响最大。 一、症状 2、节瘟:一般发生在剑叶下第一、第二节,节上初生黑褐色小斑点,逐渐成环状扩展,最后使整个节部变成黑色,造成茎秆节弯曲或折断 3、叶瘟:秧苗及成株的叶片上均可发生,初期表现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很快扩大。一般在分蘖盛期发生,严重时,远望发病田块如火烧过似的。病斑有四种类型: 急性型:病斑不规则,由针头大小至近似绿豆大小,大的病斑两头稍尖,水渍状,暗绿色,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急性型病斑的出现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 慢性型:急性型的病斑在气候干燥等情况下可转化为慢性型。病斑梭形,外围黄色的是中毒部,内部褐色的是坏死部,中心灰白色是崩坏部,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这是稻瘟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褐点型:病斑为褐色小点,局部在叶脉间。气候干燥时,多在抗病力强的稻株中下部叶片上出现。适温、高湿时,有的会变为慢性型病斑。 二、水稻稻瘟病发病条件 1、品种抗病性。粳稻品种的抗病性差异很大,一般耐肥力强的品种抗性也较强。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或同一生育期组织

的老嫩其抗病力也不同,苗期(四叶期)至分蘖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就叶片而言,初叶当天最易感病,5天后抗病性逐渐增强,13天后很少感病。穗颈瘟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天后,抗病性逐渐增强。种植感病品种易引起发病。 2、气候条件。影响水稻稻瘟病发生的气象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其次是光和风。温度主要影响粳稻和病菌的生长发育,湿度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水稻叶瘟病,旬平均气温为24℃~28℃,且有一昼夜以上的饱和湿度,则稻瘟病易流行。一般7~8月份水稻生育期间如降雨量及雨日多,雾、露天气多,光照少,适合稻瘟病流行。粳稻抽穗期如气温降到20℃以下,并持续一周左右,往往引起穗颈瘟流行。例如,2005年、2010年,通化市的气候条件适宜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扩展、蔓延,导致水稻稻瘟病大发生,部分地块绝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肥水管理。偏施氮肥,造成植株猛长,叶色浓绿,组织柔软,导致组织细胞壁变薄,叶片硅质化程度降低,叶片可溶性氮含量增多,抗病性减弱。追施氮肥过急、过晚也易造成抗病性减弱。施用氮肥不均时,施肥过多的地方,往往形成发病中心;长期深水灌溉的稻田、冷浸田或冷水灌溉的山田、水口等水温低,对水稻生长不利,往往先发病,发病重。此外,地势低洼的草炭地和土壤粘重的土地,由于气温、水温、土温冷凉,排水通气不好,也易发病。 三、防治技术 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做到生态控制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努力做到“公共植保、绿色植保”要求。具体技术措施如下: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世界性的重要稻病,它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常发性水稻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本文阐述了水稻稻瘟病害的症状、发病条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农业机械保养维修 水稻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水稻重要病害,只要条件适宜,易流行成灾。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对提高水稻产量,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稻瘟病发病条件 (一)菌源菌源是发病的基础,稻瘟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附着在病稻草和病稻谷上越冬,由于春季或秋季整地耕层较浅,或不整地,且每年都有该病发生,使得田间菌源大量累积,为下一年稻瘟病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菌源。在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可存活半年至一年,菌丝在病组织中可成活一年以上。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到稻株上,遇适宜的温、湿度很快萌发,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条件合适时,病菌从侵入到产生病斑只需4天时间。病斑会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形成新的侵染源,借风雨等进行重复侵染,一次重复侵染大约需要5天-10天。因此菌源量越大,病害越易流行。 (二)品种连续多年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导致品种老化,抗性丧失,稻瘟病生理小种亦产生适应性。水稻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一般籼稻强于粳稻,杂交稻强于常规稻,耐肥力强的品种抗病性也强。而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另外,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易感病。 (三)气候气候条件与稻瘟病发生的轻重有密切关系,近年来气象条件适宜是稻瘟病流行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温度、湿度、降雨、雾露、光照等对稻瘟病菌的繁殖和稻株的抗病性都有很大影响。当气温在24-28℃,相对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有6小时-10小时水膜时,最易发病。如分蘖期雨日和雨次多,形成高湿、低温、寡照的

水稻稻瘟病致病性分析

南方籼稻区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析及生理小种的鉴定 植物保护1051 200511344102 陈碧玉指导老师:李伟 第一章绪论 1.1 前言 水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栽培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由于亚洲2亿人口中4/5及非洲和拉丁美洲近10亿人口中1/3均以稻米为主要食物来源,所以水稻生产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我国是稻谷生产的大国。据近10年来的统计,年平均生产稻谷占世界稻谷总产的36.9%,居世界第一;水稻播种面积占世界总播种面积的22.8%,仅产次于印度;稻谷的平均亩产约为380千克,比世界平均亩产高,在主要产稻国中名列前茅。(发布时间:2001-12-25 信息来源:《优质稻栽培和抛秧技术问答》)民以食为天,水稻作为我们的主要粮食作物,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 1.2 稻瘟病概述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禾瘟、黑节病等,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稻区,流行年一般减产ro%一2o%,严重的达4O%一5O%,扭一至颗粒无收。水稻整个生育期均有发病,根据发病时问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稻颈瘟、谷粒瘟等。 中国凡有水稻栽培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减产幅度为10%~15%,发病严重地块甚至绝产。稻瘟病已成为高产、稳产的一大障碍,水稻稻瘟病存在着品种专化性和致病性的分化。一些抗病品种推广3~5年后即丧失抗病性,给生产带来很大危害。目前选育和利用抗病良种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1.3 稻瘟病发病原因 1.3.1气象因素 影响稻瘟病流行的气象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 温度:温度主要影响水稻病菌的生长发育,湿度则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两者相互关联,据研究,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为25~28℃。 湿度:病菌孢子产生的高峰,一般在适温范围内遇到降雨或持续高温时的情况下出现,时晴时雨或早晚雾浓露重,最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当气温在20~30℃,田间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保持一层水膜的时间达6~10h的情况下,孢子最易萌发侵入。 1.3.2品种自身因素 水稻品种抗病性的强弱,对发病程度的轻重有很大的关系,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明显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其抗病性也不一样。 1.3.3栽培因素 栽培措施既影响水稻抗病力,又影响病菌生长发育,其中肥水管理关系最为密切。 肥料中以氮肥的影响最大,氮肥施用过多或偏晚,稻株徒长、株问通风透光筹,叶质柔弱,叶片披散,体内淀粉含员低而游离氨推酸增加,有利于病菌浸入和繁殖,加重发病程度。此外,氮肥对发病影响因土壤而异,保肥力差的砂质土、浅层土质易发病,在粘土或深土上施用影响较小,在有机质多的土壤,如北方的草炭和南方绿肥多的土壤,易诱发病害。 长期灌深水的稻田(或冷浸},因水温低,土壤缺乏空气,土壤有机质在厌气条件下产生有毒物质,使植株根系发育不良,吸收养份能力减弱,抗病力差,长期浇灌,稻苗细弱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