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释1(简单)
古汉语:古书注解(一)
古书注解(一)
一 古注的产生和发展
二 古注的类型 1 传注类:主要注释文献中的字、词、名物制度,包括传、
注、笺。 传:依照文字逐句解释疏通,如毛亨的《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曾作《尚书传》。
何超的《晋书音义》,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有的为一批 书注音释义,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 等。
4 义疏类:义疏又称作“疏”“注疏”“义注”等,是一种既解
文又解释注文的注释形式。义疏不仅解释词义,也串讲句意, 甚至阐发章旨、申述全篇大意。孔颖达有“五经正义”(包括《 诗》、《周易》、《尚书》、《礼记》、《春秋》)。
3 当为、当作:改正古书中的误字。 《礼记·缁衣》“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壹 德。’”郑 玄注:“‘吉’当为‘告’。‘告’,古 文‘诰’,字之误也。尹告,伊尹之诰也。”
《周礼·夏官·训方氏》“诵四方之传道。”郑玄注: “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传当作傅’。”
经学:
指关于儒家经典的训诂注疏、义理阐释、以及 学术流派、传承、演变等的学问。那些解释经 或发挥经义的著作,又称为“传”、“注”、 “记”、“笺”、“解诂”、“义疏”等。有 些注解经书的著作后来自己也上升为经,如 《春秋》三传后来都被列入了“十三经”。
注:解释字词以使其意义明白,高诱的《战国策注》。
笺:“笺”本义是标识、标记的意思,始于郑玄《毛诗笺》, 他尊奉毛亨《毛诗故训传》,为了申明毛亨对《诗经》的解 释,把自己对《诗经》的解释标记在旁,使人可以识别。
2 章句类:逐句逐章串讲古文的大意,汉代赵歧《孟子
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3 音义类:又称作“音训”“音注”,有的为某部书注音释义,
古书的注释1(简单)
三、古注的发展概况
(四)古注的高峰——唐代
1、注释对象:经史子集
2、注家注本: 孔颖达《五经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 张守节《史记正义》,李善《文选注》等 3、注释体式:(1)唐的义疏因为是官修,奉敕对前人的观 点加以删定,所以也叫“正义”。 (2)音义类注释体式产生(陆德明《经典释文》是代表) 4、唐代义疏的特点:(1)解释词句及考证名物制度较翔 实,引证丰富,保存了汉魏一些经注旧说。 (2)唐疏遵守 “疏不破注”原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 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译文:“把 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哭他。” 晋· 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以叔武尸枕其股。”
二、古注的价值
第二,古注常涉及字词的意义和古代社会文化知识。 因此,要真正读懂古书,就必须依靠古注 如《礼记· 曲礼》:烛不见跋。 郑玄注:“跋,本也。烛尽则去之。” 孔颖达疏:“本,把处也。古者未有蜡烛,唯呼火炬 为烛也。火炬照夜易尽,尽则藏所然残本。所以尔者, 若积聚残本,客见之,则知夜深,虑主人厌倦,或欲 辞退也,故不见残本,恒如然未尽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 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
三、古注的发展概况
(二)古注的兴起——汉代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①语言的发展演变(客观因素) ②封建政府的提倡(人为因素) ③古今文经之争的影响(学术因素) 2、两汉注释的特点 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3、注家注本 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 《仪礼注》、《礼记注》, 何休《春秋公羊传注》, 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4、注释体式:章句、传注
古书的注解
通論古書的注解第一節古書注解的體例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
秦以前的許多典籍傳到漢代,由於種種原因,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人專門爲這些古書做注解,如漢代的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等,他們都是著名的注解家。
他們在注解古書時,都有一定的體例,了解這些體例和注解的內容,對我們閱讀古書是非常有用的。
我們按照注解的體例分類如下:一、傳注類1、傳:本指古代驛站傳遞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爲由此達彼之義,因而遞達古今語言也稱作“傳”。
傳,即指闡明經義。
漢代最有代表性的傳是毛亨對詩經做的傳。
它以字詞爲訓釋的基本單位。
2、箋:《說文·竹部》:“箋,表識書也”,意思是“在書中有所表記之也”,指在原有注釋旁附記自己的意見。
一般是對前人的注有所闡明、補充,或有所訂正。
3、注:也是對經籍的解說。
鄭玄曾對《周禮》、《儀禮》、《禮記》作注,鄭玄之後,“注”幾乎取代了“傳”,而成爲訓釋經籍的統稱。
二、章句類章句是離章辨句的意思。
這種體式以句子爲基本訓釋單位,通常先解釋詞義,再把字詞的注釋融進句子的直譯之中,串講句意,進而達到對章旨的探討。
這種體式的優點是對文獻的注釋更富於整體性,有利於對主題的理解,但不如傳注簡明。
東漢時期留下的章句著作很多,流傳至今的有王逸的《楚辭章句》和趙岐的《孟子章句》。
《楚辭章句》是王逸根據劉向的《楚辭》十六篇,再加上他自己作的《九思》,逐篇進行訓釋而成。
每篇前都有敘文,說明作者和寫作旨趣。
這些序文對於理解原作非常重要。
例一《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
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
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
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郁。
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
因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托之以風諫。
故其文義不同,章句錯雜,而廣異義焉。
王逸作章句的體例是:先解釋詞義,再串講文句大意。
例二《孟子章句》偏重於分析章節句讀,對詞義的解釋不多。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与训诂、训诂学 古书注解与训诂、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谓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 训诂,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训诂,它同 训诂 音韵、 音韵、文字构成古代文献语言学
言部》 说教也,从言,川声。 《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段 说文解字 言部 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 曰训。 曰训。” 《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 说文》 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段注: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训故者, 顺释其故言也” 顺释其故言也”。
三国·魏 何晏 论语集解·雍也 何晏《 雍也》 三国 魏·何晏《论语集解 雍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王曰务所以化道民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包曰敬鬼神而不黩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孔曰先 问仁。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 劳苦而后得功此所以为仁子曰。知者乐水。包曰知者 仁者乐山。 乐运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己仁者乐山。仁者乐如 知者动。 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知者动。包曰日进故动仁 者静。 知者乐。 者静。孔曰无欲故静知者乐。郑曰知者自役得其志故 仁者寿。 乐 仁者寿。包曰性静者多寿考
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 郑《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 六艺论》 注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古书的注解——精选推荐
古书的注解幻灯⽚1古书的注解⼀、古代注疏簡介⼆、古書注解的體例三、古書注解的內容四、注解術語五、古注閱讀實例幻灯⽚2古代注疏簡介●注解古書的⼯作開始於漢代。
●鄭⽞是漢代最著名的注解家,對《周易》、《⽑詩》等多部經書都作過注解。
●唐代出現了“疏”、“正義”,它不僅注解經書原⽂,還對漢代學者的注釋也作解釋。
●六朝以后,注解的古書的范圍有所擴展。
唐代除了為先秦經書做注疏⼯作之外,也對其他古書做了注解。
●清代是⼩學發展的⿍盛期,學者幾乎對每⼀種重要的經典都做了新的注解,取得極⾼的成就。
幻灯⽚3古書注解的體例● 1.傳注類和義疏類的體例●以《⼗三經注疏》的《⽑詩正義》為例。
● 2.集注、集解類注疏書的體例●以《論語集解》、《孟⼦集注》為例。
● 3.⾳義類書的體例●以《經典釋⽂》為例。
● 4.章句類書的體例●以《孟⼦集注》引鄒⽒“章指”為例。
幻灯⽚4古注的体例·传●1、传(zhuàn)。
本义为传(chuán)递、传述的意思。
引申指解释经义的⽂字,也指对古书字句解释疏通的注释。
●前者如解释《易经》的《易传》,解释《春秋经》的《左传》、《公⽺传》、《⾕梁传》等,这类“传”,多数侧重于经⽂的思想内容,或是叙述事件的原委(如《左传》),或是对“微⾔⼤义”的阐发解说(如公⽺、⾕梁⼆传)。
幻灯⽚5古注的体例·传●后者如西汉⽑亨的《⽑诗故训传》,它是以语⾔⽂字的考释疏通为宗旨的注解形式。
《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使为《离骚》传。
”颜师古注:“传谓解说之,若《⽑诗传》。
”《⽑诗正义·关雎》“诂训传”孔颖达疏:“传者,传通其义也。
”可见,传是注解的⼀种形式,讲古书注解,主要指后⼀类书。
幻灯⽚6古注的体例·注●注,本义为灌注,引申为传注、注释。
《说⽂·⽔部》:“注,灌也。
”段⽟裁注:“引申为传注,……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故释经以明其义⽈注。
”唐贾公彦《仪礼·⼠冠礼》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之注物也。
31.古书的注解
传
“传”最早用于对经书的注解。 《论衡·正说》:“圣人作其经,贤者作其传。”
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家的易、书、诗、礼、乐、春
秋等著作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
例如“毛传”就是毛亨对诗经的注释。
另外,《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
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
笺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
Hale Waihona Puke 晋南北朝时期魏晋注释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注释范围更加拓宽,经、史、子、集部的古书 均有注释。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流传至今的注本,较著名的有:
王弼、韩康伯《易注》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何晏《论语集解》
裴松之《三国志注》 王弼《老子注》 郭象《庄子注》 郭瑾《楚辞注》 小学著作——晋郭璞《尔雅注》《方言注》
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③《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
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浑言(统言)
析言
《说文·橐部》:“橐,囊也。”段注:“按许云 ‘橐,囊也’、‘囊,橐也’。浑言之也。《大雅》 毛传曰:‘小曰橐,大曰囊。’高诱注《战国策》曰: ‘无底曰囊,有底曰橐。’皆析言之也。”
清代
在语言文字的研究方面建立了形音义的完整体系,取得了超越 前人的研究成果。 清代注家注本不胜枚举,最著名的: 陈奂《毛诗传疏》 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 王先谦的《庄子集解》《荀子集解》《汉书补注》 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墨子间诂》 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 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戴震的《方言疏证》
古书的注解备注
(20)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郑玄《注》:“萧墙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 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膳”和“善”、“萧”和“肃”,分别是同源词。 “膳”和“萧”的语源分别从“善”、“肃”而来, 在上古,“膳”和“善”都是禅母元部,音同; “萧”和“肃”是心母,“萧”是幽部,“肃”是 觉部,音近。
2.疏: 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解释作注,又称 “义疏”,“注疏”,“义注”,“讲疏”。 该方法产生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儒生受玄学 清谈和佛教讲经影响,开始讲授经书。讲经的稿本 就叫做“义疏”。 “义疏”的文字详细,不仅解释词义,而且串 讲句义,甚至还要阐发章旨,申述全篇大意。
正义: 唐人对前代的义疏加以整理订正,其中奉诏官 修的“义疏”,称为“正义”,意即“正前人疏 义”,如孔颖达《毛诗正义》。在唐朝,官修注疏 为“正义”,私人整理的注解为“义疏”,具体区 别: “义疏”可以由经家任意发挥;而“正义”却 必须遵守“疏而不破”的原则,只能在注本的基础 上发挥经义,注文即使说错,疏文也要加以曲意疏 证。因而不免墨守成规,难以超越一家之见。 后代将其混同,“义疏”即“正义”。
3.传: 本来指驿站用来传递消息的马车,后来引申为在学业上师 传的意义。作为一种注释方法,汉唐注家有三种解释: (1)传[chuán]述,历代相承的师说。 (2)解释经义的文字。 秦汉时期,儒家六部著作《易》、 《书》、《诗》、《礼》、《乐》、《春秋》,被称为 “经”,解释经的文字被称为“传”。这类“传”,多侧重 于经文的思想内容——所谓“微言大义”的阐发解说,而不 以语言文字的考释疏通为宗旨。 (3)传[zhuàn]通,依照文字逐句解释疏通,与“训”、“诂” 同义。孔颖达《疏》:“传者,传通其义也。”
古书的注解
第一讲古书的注解一、古注的类型和体例(一)古注的类型1、传注体1.1诂、训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是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1.2传唐孔颖达说:“传者,传通其义也。
”《汉书·古今人表》“传曰……”注:“师古曰:传谓解说经义者也。
”《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1.3注晋张华《博物志》说:“上代去先师近,解释经文皆曰传,传师说也。
后代去师远,或失其传,故谓之注。
注,下己意也。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说:“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谓之传,郑玄则谓之注。
”《礼记·曲礼上第一》下又说:“注者,即解书之名。
但释义之人多称为传。
传谓传述为义,或样承圣旨,或师儒相传,故云传。
今谓之注者,谦也。
”《说文》:“注,灌也。
”用在注释古书上,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1.4笺《诗·周南·关睢·郑氏笺》释文:“《字林》云:…笺,表也,识也。
‟按,郑《六艺论》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在《诗经·周南·关雎》“郑氏笺”下注云:“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
‟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
余经无所遵奉,故谓之注。
”《说文》:“笺,表识书也。
”2、章句体刘师培《国语发微》说:“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汉赵歧《孟子章句》在《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后注:“章指:言神农务本,教于凡民。
许行蔽道,同之君臣。
陈相倍师,降于幽谷;不理万情,谓之敦朴。
是以孟子博陈尧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
古书的的阅读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的注解
4、宋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邢昺:《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尔雅注疏》收入 《十三经注疏》。 孙奭 :曾奉敕校定赵歧《孟子注》,并撰《孟子正义》 十四卷,收入《十三经注疏》。另着有《孟子音义》、 《尔雅释文》等书,均传于世。 朱熹: 著作主要有《周易本义》、《诗集传》、《四书 章句集注》、《楚辞集注》等。 洪兴祖: 着有《老庄本旨》、《周易通义》、《楚辞补 注》等书。
一、古书的注解
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 义的注解。笺 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 以备参考。 义疏体 疏即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义 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疏的注释特点是不 但对古书原文进行注解,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注解 也进行注释。 章句体 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其特点是, 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 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集解体 集解又称为集注,集说,集释等,这是汇 集各家解说,加以选择并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 释方法。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
一、古书的注解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
为闇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 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 以利吾国乎。” 《章句》:“曰,辞也。叟,长老之称也,犹
父也。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父不远千里之路而来 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此段话从“孟子去齐”以 后串讲整个句义,是章句的体例。
一、古书的注解
7、读曰、读为 说明通假字的术语。例如:《庄 子· 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 为变。” 8、辞、词 古人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在注解 中使用这两个术语,就是指明虚词。例如:《诗· 周 南· 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 辞也。” 9、衍文,脱文校勘术语。衍文也叫“衍字”,简称 “衍”,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误加的文字。脱文 也叫“夺字”,简称“脱”,指古籍因传抄刻印而脱 落的文字。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魏·何晏 《论语集解》
补注类
补注类: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 称,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宋洪兴祖《楚辞 补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焦循《论语补 疏》。
音义类
音义:注音释义,兴起于魏晋,另有音训、音 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唐 陆德明的《经典释义》。
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 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音义类在给多音多义的词 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这是应该注意 的。
毛亨传 毛亨传
郑玄笺 郑玄笺
郑玄笺
义疏 义疏:疏通其义,又称“疏”、“注疏”、
“义注”、“讲疏”等。
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通常都是先注后疏, 例如《周礼注疏》汉郑玄作注,唐贾公彦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作注,宋邢昺疏。
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人对前代的义疏加 以整理修订,其中奉诏官修的义疏称为正义,即 “正前人之疏义,奉诏列裁,定名曰正。”正义 类必须遵守“疏不破注”的原则。
杜甫诗《戏作俳谐体遣闷》“家家养乌龟,顿顿食黄鱼”。
《尔雅义疏》:[鸬鹚],蜀人畜以捕鱼。杜诗或说即此。即 江苏人谓之水老鸦。
表达的需要 例如:
《公羊传》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 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重大之辞大也。 《墨子》:“梦者,卧而以为然。” 《韩非子》有《解惑》《喻老》 《荀子》有“天论、礼论、乐论”。
(4)注释虚词 《墨子·鲁问》:“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
战之器。”孙诒让注:“焉犹于是也。”
2 注音
譬况:用描述性词语来注音,如《释名·释天》青、 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
读为:既是训诂术语,又是注音术语。用本字解释 借字的一种注音训诂方法,如《诗经·氓》 “隰则 有泮” 郑玄《笺》“泮,读为畔”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一、什么要读古注古书的注释按时间分可以分为古注和今注两大类(大体清代以前的注释叫古注)。
今注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般说来观点比较正确。
科学性较强,而且使用现代汉语,通俗易懂,但我们阅读古书仅仅借助今注是不够的,这是因为:1、古代的传注家距古书成书时代近,如汉代注先秦之书,也就是几百年,语言变化不大,典章制度尚存,加之他们学识渊博,学风扎实,所作的注解往往比较可靠。
这些古注都是今注的基础和依据。
今注有的比较简单,各种注本对一些问题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加确切、深入的理解古书的内容,就必须阅读古注。
2、有许多古书至今没有今注。
我国的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有今注的只是一小部分,对多数没有今注可参考的古书在阅读时必须借助古注。
3、中文专业的学生是专门学习研究我国各代语言文学的,应当具备利用古注阅读古书的能力,这是一项基本的训练和要求。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古注。
如(清)阮元在《十三经注疏》前的《重刻宋版注疏总目录》中说:“窃谓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
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
”二、古注的类型古注的别称有:传、笺、章句、注、疏等,按今人的理解都是指对古书注释或注解,但它们的原义有细微差别,经历一个发展过程。
1、先秦就有“传、解、说”的各目,这些都是解释的意思,传:传过、传通之意。
《说文》:“传:遽也(送信的快车或快马)段玉裁注:如今驿马,引伸传遽之义,则凡展转引伸之称皆曰传,“孔颖达曰:传通其义也”。
如:《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尚书》孔安国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者合称“春秋三传”,一般说,《左传》多补充史实,文字较多;《公羊》、《谷梁》多解释词语和《春秋》的体例;其他如《韩非子》有《解老》一篇,《墨子》前有《经上》和《经下》两篇,后有《经说上》和《经说下》两篇。
一般说“传”偏重于内容的解说,意思的阐发。
古书注释的几种形式
古书注释的几种形式
一.简明注释
简明注释是一种简短的古书注释,它包括有关古书的简要的解析,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和欣赏古书的内容和表达形式。
例如,古代著作《左传》中记载“宋公宗恩石慧”时,可以做如下简明注释:“宋公宗恩
石慧:宋公宗孝武帝赐给臣民“恩石慧”,即让石担任慧(大夫)职务,以此来鼓励臣民孝顺父母。
”
二.阐释注释
阐释注释是一种较为详尽的古书注释,它旨在深入分析古书内文,以便熟悉书中的内容、掌握文字的意义。
例如,《史记》中记载“古
有李建成”时,可以补充如下阐释注释:“古有李建成者,清代历史
学家耿湋于《古今诗话》中记载有当时的李建成,他有很高的文学造诣,曾任宰相;他的主张,也有利于推动国家政治的发展。
”
三.语言注释
语言注释是一种关注古书词句的古书注释,它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古书语言的内涵,包括当年书面语的特殊用语、俗语和文言拟声的表达形式等等。
例如,《左传》中记载“祖公受恩”时,可以补充如下
语言注释:“祖公受恩:‘受恩’是古代文言中表达‘受到恩惠’的拟声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受宠’。
- 1 -。
古代汉语古书注解整理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笺”本来有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但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都只是“注解”的意思,不一定限于对别人的注的阐发与补充。
(三)注
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而称“注”。注,流注、著明的意思,用在注释古书时,是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另外,“注”还可以是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的“注”,就包括“毛传”和“郑笺”。
古书的注解(二)
释义术语:
1、〔曰、为、谓之〕
被释词在后,用来直陈词义 、分别同义词之间细微差别。
2、〔谓〕
被解释的词放在前面,主要用于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名释总体名等3、〔言〕
一般用于串讲句意,如果古书原文中有难词需解释,则先注释难词,然后用“言”串讲句意。
古书的注解(一)
注解名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解诂》《论语释》《经典释文》《论语义疏》《毛诗笺》《毛诗正义》《说文解字注》《毛诗音义》《楚辞章句》
(一)传
“传”最早用于对经书的注解。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家的易、书、诗、礼、乐、春秋等著作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例如“毛传”就是毛亨对诗经的注释,“孔传”是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
近现代—从打倒到再复兴。
(六)章句
“章句”是离章辨句、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它是在训释名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注释方式。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句意,分析其中的含义。章句于每章之末还有章旨,总括该章主旨。
(七)集解、集注、集释
此三条都是汇集众家之说(有时也加上自己的注解)的一种注释方式。这是一种集大成的工作,它汇集众家之说,省去了人们的翻检之劳.
古书的注释
古书的注释二、训诂的概念•训、诂二字,在汉初是分用的,《尔雅》卽有“释诂”、“释训”的区别。
释诂,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
•训诂:•《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
”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说文》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
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解故言以教人,是谓之诂。
”而诂字始见东汉,未见先秦、汉初古书。
表示“故言”的诂,本作故。
故、诂是古今字。
所以段玉裁注“诂”字又说:“汉人传注多称‘故’者,《毛诗》云‘故训传’者,故训,犹故言也。
谓取故言为传也。
取故言为传,是亦诂也。
贾谊为《左氏传训故》,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
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陈澧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之也。
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
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
有翻译,则使邻国如乡邻,有训诂则使古今如旦暮。
所谓通之者,训诂之大功矣哉。
”•以“故”为体式的古书注释,大概比较侧重于一字一义的解释。
•后来,“训故”二字多连用,如:•《汉书·艺文志》:“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
”•又曰:“《苍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故》,并列焉。
”•《刘歆传》:“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
”颜师古注:“故,谓指趣也。
第一节 古书的注释
第三,读古注有时比查字典更能解决问题。
• 例如《曹刿论战》:“牺牲玉帛,不敢加也,必以信。”
句中的“加”作何解释?
• 查《辞源》(修订本)有“增加;超越;侵凌;施于、安 放;担任”五个义项。《辞海》(修订本)列八个义项, 比《辞源》多了“算法之一;戴上;施及”三个义项。但 所有这些义项用在“不敢加也”句里,哪一个也不合适。 倒是杜预在这句话下的注解为我们解决了难题。 • 杜注说:“祝辞不敢以小为大,以恶为美。”意思是说:
注》,章怀太子李贤的《后汉书注》,杨倞的《荀子注》,成玄英的《庄 子疏》,李善的《文选注》等。《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与南朝宋裴 骃的《史记集解》世称“史记三家注”。大体说来,《集解》以征引广博为长, 《索隐》以探幽发微为胜,《正义》以释地理著称。李善《文选注》详于对原文
典故源和词语出处的考释,受到后人推崇。
第一节 古书的注释
一、古注对于阅读古书的作用
古注可以分为今人注和古人注两类。清人和清人以前的注释都属于古 人注,简称古注。 首先,古注是阅读古言语的阶梯和桥梁。 例如我们读《礼记· 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下的一段注疏,就
可以详细了解古代打猎的具体做法和古人关于保护生物资源的具体规定; 读《左传· 昭公四年》“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于是乎用之”下的注疏, 可以了解古代藏冰的制度以及冰的多种用途;
对神灵的祝辞,不敢把小的祭品(牺牲玉帛)说成大的, 差的说成好的,一定按实情报告。杜注虽然没有直接告诉 我们“加”当什么讲,但他的说解已经说明“加”是谎报 的意思。杜预的注解是有根据的。《说文》:“加,语相 譄加也。”段注:“譄下曰‘加也’,诬下曰‘加也’, 此云‘语相譄加’,知譄、诬、加三字同义矣。”
三、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与编排体例
古汉语.下 通论 第四单元 古书注释标点翻译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汉语》(下册)通论知识要点﹙一﹚■第四单元:古汉语综合运用(共三节)●笫一节古书的注释〔训诂学常识〕一古书注释概说:1汉代的古书注释:西汉多为先秦儒家经典作注,东汉范围渐扩。
汉代的著名注释家有:西汉毛亨(《诗诂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传》、《孝经传》),刘向《五经通义》等;东汉郑玄(《毛诗笺》、《三礼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高诱(《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2 汉后至唐代的古书注释:魏晋南北朝:玄学发展,出现了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等,史书亦有吴·韦昭《国语注》等;唐代:出现了“疏”(或曰“正义”)的体例,代表作有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等。
儒家经典之外注疏有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集注》等。
3 宋代至清代的古书注释:宋代: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孙奭为《孟子》作疏,朱熹作《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后人把汉至唐宋注疏的儒家经典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音义合刊为《十三经注疏》。
清代:清代学者盛行古籍整理与研究,对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更深。
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
附:唐、宋注释家的重要成果—《十三经注疏》⒈《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⒉《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⒊《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⒋《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⒌《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⒍《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⒎《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⒏《春秋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⒐《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⒑《孝经》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⒒《论语》魏何晏注宋邢昺疏⒓《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⒔《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二古书注释的体例:﹙三大体例﹚1传注体:一种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为主的注释体例。
古代汉语--第九章 古书的注释_OK
9
(四)集解类
• 集解类包括集注、集传、集释,是汇集众说,再加上自己的 注解的一种注释。
• 魏何晏《论语集解·序》说:“集诸家之说,记其姓名,有 不安者,颇为改易。”就是说,这种注释是将前人训释集为 一体,加以鉴别,择善而从,并间下己意。在前人没有作注 而需诠释的地方,集解者也往往径自作注。
• 反切法:大約興起於漢末,其原理:用兩個字拼出一個讀音, 稱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反切上字取聲母,反切下字取韻母 和調調,如:冬,都宗切。(《廣韻》)
27
注音方法:“如字”和“破讀”
• “如字”與“破讀”相對,即按本來的讀 音讀,表示原來的意義,如:
• 《禮記·大學》:“所謂誠其意者, 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 自謙。”《經典釋文》:“惡惡,上烏路 反,下如字。……好好,上呼報反,下如 字。”
• 《小雅·大田》:“興雨祈祈,雨我 公田。”《經典釋文》:“興雨,如字。”
17
• 关于各类注释书的体例,教材文选的第二 部分有具体实例,我们可以将其相互参照 对比,细心体会。特别是义疏类和集解类 的注释,要认真分辨其中包含几家说法, 这些说法是如何排列组织的,其中从何处 至何处为何人所注,编撰者的取舍如何等 等。对注释书体例的理解,决不能脱离注 释书的实际去推衍,只能从注释书的实际 阅读中去领会。
離朱索之。離朱即離婁也。能視於百步之外,見
秋毫之末,然必須規矩乃成方員。猶《論語》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故以題篇。”
•
《詩經·小雅·采薇》:第六章,鄭玄箋云: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1、给下段《诗经·卫风·相鼠》的注疏加上标点符号。
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明毛传、郑笺、孔疏及《经典释文》的注音。
(毛传 、郑笺 、孔疏 、注音{ })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人废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疏]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相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无礼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鼠无廉耻与人无威仪者同故喻焉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止所止息也笺云止容止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俟待也相鼠有体体支体也[疏]传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皮有齿已指体言之明此言体非徧体也故为支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遄速也○遄市专反2、下面是《毛诗正义·北风》的第一章,标点并回答下列问题:北風其涼雨雪其雱興也北風寒涼之風雱盛貌箋云寒涼之風病害萬物興者喻君政教酷暴使民散亂〇涼音良雨于付反又如字下同雱普康反酷苦毒反惠而好我,攜手同行惠愛行道也箋云性仁愛而又好我者與我相攜持同道而去疾時政也〇好呼報反下及注同行音衡其虛其邪既亟只且虛虛也亟急也箋云邪讀如徐言今在位之人其故威儀虛徐者今皆以爲急刻之行矣所以當去以此也[疏]北風至只且〇正義曰言天既爲北風其寒涼矣又加之雨雪其雱然而盛由涼風盛雪病害萬物以興君政酷暴病害百姓也百姓既見病害莫不散亂故皆云彼有性仁愛而又好我者我與此人攜手同道而去欲以共歸有德我所以去之者非直爲君之酷虐而在位之臣雖先日其寬虛其舒徐威儀謙退者今莫不盡爲急刻之行故己所以去之既盡也只且語助也(1)“雱”的读音和意义是什么?(2)“惠”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注?(3)“好”是形容词还是动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4)郑玄对“邪”是怎样解释的?(5)“只且”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解释?3、阅读下面带古注的文章,并依注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古注的发展概况
(五)古注的中落——宋元明
1、注释对象:经史子集 2、注家注本 邢昺《孝经疏》、朱熹的《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 集注》 3、注释特点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 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三、古对象
《公羊传·隐公元年》:“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 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
三、古注的发展概况
(二)古注的兴起——汉代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①语言的发展演变(客观因素) ②封建政府的提倡(人为因素) ③古今文经之争的影响(学术因素) 2、两汉注释的特点 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3、注家注本 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 《仪礼注》、《礼记注》, 何休《春秋公羊传注》, 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4、注释体式:章句、传注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 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译文:“把 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哭他。” 晋· 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以叔武尸枕其股。”
二、古注的价值
第二,古注常涉及字词的意义和古代社会文化知识。 因此,要真正读懂古书,就必须依靠古注 如《礼记· 曲礼》:烛不见跋。 郑玄注:“跋,本也。烛尽则去之。” 孔颖达疏:“本,把处也。古者未有蜡烛,唯呼火炬 为烛也。火炬照夜易尽,尽则藏所然残本。所以尔者, 若积聚残本,客见之,则知夜深,虑主人厌倦,或欲 辞退也,故不见残本,恒如然未尽也。”
(1)整理注释经史子等文献 • 经:陈奂《毛诗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文淇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 史:梁玉绳《史记志疑》,沈钦韩《汉书疏证》,王先谦 《汉书补注》 • 子: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 子集解》、《荀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孙诒让《周礼正义》。
古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桥梁和阶梯 (古注的价值)
三、古注的发展概况
(一)古注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孟子· 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 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2、注释多是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的分类
古注和今注
今注——用现代汉语白话文写成,较为通俗的注释 (一般来说,可包括“五四”以来学者的注释,但 解放后的较多)(又称今人注)。 古注——清代及之前,用文言文写成,有一定的体 例的注释(又称古人注)。
学习古注有没有价值?
二、古注的价值
第一,从时代上说,古注更接近古书的文本,从 语感各方面都能体会得更为真切。
二、古注的价值
第三,古注是今注的源头。
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今注:春日田野上空蒸腾浮游如奔马样子的雾气。 • 古注:尔雅云:邑外曰郊,郊外曰牧,牧外曰野。 此言青春之时,阳气发动,遥望薮泽之中,犹如奔 马,故谓之野马也。
二、古注的价值
• 第四,当代大型辞书的许多解释也是从古注而来, 有时读古注比查工具书更能解决问题。 • 第五,目前还有许多古书没有今人注,只能依靠 古注。
三、古注的发展概况
(四)古注的高峰——唐代
1、注释对象:经史子集
2、注家注本: 孔颖达《五经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 张守节《史记正义》,李善《文选注》等 3、注释体式:(1)唐的义疏因为是官修,奉敕对前人的观 点加以删定,所以也叫“正义”。 (2)音义类注释体式产生(陆德明《经典释文》是代表) 4、唐代义疏的特点:(1)解释词句及考证名物制度较翔 实,引证丰富,保存了汉魏一些经注旧说。 (2)唐疏遵守 “疏不破注”原则。
文化遗产 您关注了吗?
三、古注的发展概况
(2)注释传统语言学著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郝懿行 《尔雅义疏》、钱绎《方言笺疏》 (3)训诂材料纂集--阮元《经籍籑诂》 2.注释体式 注、疏、读书札记 3.注释特点 清儒直承汉学,重字义训诂和名物考据
三、古注的发展概况
小 结
• 古注源于先秦;两汉时形成大的规模,体例 上趋于完备、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注释范 畴进一步扩展;唐代步入又一个高峰;清朝 则在注释的范围和方法上都走上了顶峰。 • 古注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古注的发展概况
(三)古注的发展——魏晋南北朝
1、注释对象: 注释范围扩大,除儒家经典外,史、子、集部的古书均有 注释。 2、注家注本 王弼、韩康伯的《易注》,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何 晏的《论语集解》,裴骃的《史记集解》,裴松之的《三国志 注》,郦道元的《水经注》,郭璞的《尔雅注》、《方言注》 3、注释体式 (1)受佛学讲佛经方式影响,古书注释产生“义疏”体式。 (2)兼采前人各家之说解,产生“集解”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