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书的注解

一、为什么要读古注

《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赵歧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刘熙注:‚折枝,若今之案摩也。‛

陆筠注:‚折枝为磬折腰肢。‛

朱熹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

杜甫诗《戏作俳谐体遣闷》:“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梦溪笔谈》:‚士人刘克博观异书。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克乃按《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余在蜀中,见人家有养鸬鹚使捕鱼,信然,但不知谓之‘乌鬼’耳。‛

古书的注释按时间分可以分为古注和今注两大类(大体清代以前的注释叫古注)。今注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般说来观点比较正确。科学性较强,而且使用现代汉语,通俗易懂,但我们阅读古书仅仅借助今注是不够的,这是因为:

1、古代的传注家距古书成书时代近,如汉代注先秦之书,也就是几百年,语言变化不大,典章制度尚存,加之他们学识渊博,学风扎实,所作的注解往往比较可靠。这些古注都是今注的基础和依据。今注有的比较简单,各种注本对一些问题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加确切、深入的理解古书的内容,就必须阅读古注。

2、有许多古书至今没有今注。我国的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有今注的只是一小部分,对多数没有今注可参考的古书在阅读时必须借助古注。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古注。(清)阮元在《十三经注疏》前的《重刻宋版注疏总目录》中说:“窃谓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

二、古注的类型

古注的别称有:传、笺、章句、注、疏等,按今人的理解都是指对古书注释或注解,但它们的原义有细微差别,经历一个发展过程。

1、先秦就有“传、解、说”的各目,这些大都是解释的意思。

“传”有“传通”之意。《说文》:“传:遽也(送信的快车或快马)。”段玉裁注:“如今驿马,引伸传遽之义,则凡展转引伸之称皆曰传”,孔颖达曰:“传通其义也”。

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者合称“春秋三传”,一般说,《左传》多补充史实,文字较多;《公羊》、《谷梁》多解释词语和《春秋》的体例)。一般说“传”偏重于内容的解说、意思的阐发。

其他“解、说”类,如《韩非子》有《解老》一篇,《墨子》前有《经上》和《经下》两篇,后有《经说上》和《经说下》两篇。

2、两汉、魏晋

先秦的古书传到汉代有很多已经很难读懂,于是学者们开始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当时所注多为儒家经典(人们把易、书、诗、礼、乐、春秋等著作称为“经”),如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赵歧《孟子章句》,后来注解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子类和史类,如东汉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汉人注书多是循经立训,一般侧重字词、名物的注解,有时也简要串讲句意,说明章旨。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注解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了,经史子集的许多古书都有了注本,如:何晏《论语集解》,王弼《楚辞注》、郦道元《水经注》等。

注流注,注明,用在注释古书时,是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仪礼·士冠礼》郑玄注下,贾公彦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亦名为‘著’,故郑叙云:‘凡著三礼七十二篇,著者,取其名经意者也’。注即著,言为之解说,使其义著明也。”古书注释称“注”的很多,如郑玄《周礼注》、《仪礼注》;高诱《吕氏春秋注》等。

笺使注释的意思更加明确,即补充注释的意思。《说文》:“笺,表识书也”,《字林》:“笺,表也;识也”。《十三经注疏》于《诗经·周南·关雎》郑玄笺下疏:“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郑以毛学审备,尊畅厥旨,所以表

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余经无所尊奉,故谓之‘注’”,是说郑称称“笺“有进一步表明毛意,且有自谦的意思(对原注简略不明显的地方加以申说,或记下自己的不同意见)。

章句离章辩句,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类似今天的串讲句意,分析其中的含义。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等。

3、唐代汉人的注释到了唐代又变的难懂了,于是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方法: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一般叫“疏”。

疏《说文》:“疏,通也”,即疏通文意。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人对前代的义疏加以整理修订,其中奉诏官修的义疏称为“正义”,即“正前人之疏义,奉诏列裁,定名曰正。”如《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孔颖达有“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唐人的义疏有“疏不破注”的传统,在尊重原注的同时,罕有发明。

十三经注疏

⑴《周易正义》一〇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⑵《尚书正义》二〇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⑶《毛诗正义》七〇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⑷《周礼注疏》四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⑸《仪礼注疏》五〇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⑹《礼记正义》六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⑺《春秋左传正义》六〇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⑻《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⑼《春秋谷梁传注疏》二〇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⑽《论语注疏》二〇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⑾《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

⑿《尔雅注疏》一〇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⒀《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

三、注的体例和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