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解

合集下载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一)古书注解的重要性1、古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3、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二)古注的源发、历代特点及名家注1、源发:先秦:萌芽→两汉:兴盛→魏晋至隋唐:发展→宋元明:中落→清:复兴→解放后:出版→现代:研究2、历代特点及名家注(1)先秦①特点:A注释多夹在正文中。

B尚未成为一门学科。

C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无注释专书。

②名家注:例: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周易·说卦》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孟子·梁惠王》(2)两汉①特点:A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B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②名家注:例:毛亨《毛诗故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毛诗注》、《论语注》、《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

(3)魏晋至隋唐①特点:A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受玄学影响。

B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正义)”。

②名家注:例: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韦昭《春秋外传国语注》;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陆德明《经典释文》;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颜师古《汉书集注》;李善《文选注》。

(4)宋元明①特点: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后人称“六经注我”。

②名家注:例: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孙奭《孟子疏》;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实用文档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①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②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实用文档
疏:不仅解释经文,而且给前人 的注解作注解,也叫正义。
如:唐初,由孔颖达等纂集成的 《五经正义》 ,凡一百八十卷。
实用文档
这个时期,除了经部书外,还出 现了大量有关史部、子部、集部 的训诂专著以及佛经的音义。如:
古文经学:汉景帝时,人们从孔子
旧宅的壁缝里发现了用篆文书写的 《尚书》、《周礼》、《论语》等 书,这些书称之为古文经,河间王 刘德也从民间获得了古文经书,献 给了朝廷。古文经和今文经文字有 差异、甚至连篇章、内容和解释、 评价也不同。研究古文经的学者形 成了古文经学派。如:许慎、马融、 郑玄。
实用文档
汉武帝即位后,实行了“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 从此儒学独尊,《诗》、《书》、 《礼》、《易》、《春秋》五经 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神 圣的法定经典,也成为广大读书 人必读的经典。
实用文档
所谓儒家经典,现在一般是指儒 学十三经,亦即周易、尚书、诗 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 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 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 的学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 体。
今文经学: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 向弟子讲授经学,这时的经书大都 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 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到汉 代才用当时的隶书写成,因此成为 今文经。代表人物:董仲舒。
实用文档
《礼记·乐记》:“《诗》云: ‘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 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 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 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 曰独,幼而无父曰实用文档孤。”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第一讲古书的注解一、古注的类型和体例(一)古注的类型1、传注体1.1诂、训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是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1.2传唐孔颖达说:“传者,传通其义也。

”《汉书·古今人表》“传曰……”注:“师古曰:传谓解说经义者也。

”《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1.3注晋张华《博物志》说:“上代去先师近,解释经文皆曰传,传师说也。

后代去师远,或失其传,故谓之注。

注,下己意也。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说:“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谓之传,郑玄则谓之注。

”《礼记·曲礼上第一》下又说:“注者,即解书之名。

但释义之人多称为传。

传谓传述为义,或样承圣旨,或师儒相传,故云传。

今谓之注者,谦也。

”《说文》:“注,灌也。

”用在注释古书上,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1.4笺《诗·周南·关睢·郑氏笺》释文:“《字林》云:…笺,表也,识也。

‟按,郑《六艺论》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在《诗经·周南·关雎》“郑氏笺”下注云:“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

‟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

余经无所遵奉,故谓之注。

”《说文》:“笺,表识书也。

”2、章句体刘师培《国语发微》说:“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汉赵歧《孟子章句》在《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后注:“章指:言神农务本,教于凡民。

许行蔽道,同之君臣。

陈相倍师,降于幽谷;不理万情,谓之敦朴。

是以孟子博陈尧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通论之
古书的注解
一、什么是古书的注解?学习它的意义是 什么? 注解与训诂 学习古注的原因
二、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 主要包括: 主要包括: 汉代、魏晋南北朝、 汉代、魏晋南北朝、 唐代、宋代、清代。 唐代、宋代、清代。 十三经注疏
三、古注的体例 注疏体与集解体 注疏体一般包括正文、注和疏三方面内容。
六、学习古注应取的态度 依靠古注,但不迷信。批书注解的意义。 古书注解的简史。 二、古书注解的简史。 主要包括:汉代、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 1、主要包括:汉代、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 清代; 清代; 各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2、各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三、十三经注疏的内容是什么? 十三经注疏的内容是什么? 古书注解的名称有哪些? 四、古书注解的名称有哪些? 五、古书注解常见的情况 古书注解常见的术语有哪些? 六、古书注解常见的术语有哪些? 读为”“读曰” ”“读曰 读若”“读如”的分别? ”“读如 “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分别? 七、古书注解的特色有哪些? 古书注解的特色有哪些? 八、古书注解中的注音 九、校勘学上常见的术语 十、对待古书注解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十一、举出一些常见的古今在古汉语方面有重要 十一、 影响的学者和著作的名字。 影响的学者和著作的名字。
四、古代注解常见情况及古注的主要内容 几种常见情况:释词、串讲、释词并串讲、通 释全章大意。 古注内容:广泛,涉及古代语言、历史、社会 、文化、科学等,概括起来主要有注音、解 释词义、疏通文意、分析句读、讲解语法、 揭示修辞、诠释典故、解释名物制度、考证 人物史实、地理、校勘文字和评论等
五、古注的术语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在古代非常重要,因为古代教育水平低下,大部分人都无法理解古书中的含义和背景,注解可以使古书中的意义更加清晰和易于理解。

如《周易》、《春秋》等书虽然是古代经典之作,但是其中的意义非常深奥,很难让人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注解就成为了中华文化重要的遗产之一。

古书的注解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补充资料,二是解释内容。

在补充资料方面,古书注解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书中对当时历史、文化、宗教、道德、法律等方面的补充资料,使读者对当时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就像《资治通鉴》中的注解,它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和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发展。

在解释内容方面,古书注解的作用是解释书中的意义。

这些意义可能是深奥的哲学思想,可能是关于人类存在和生命的思考,也可能是一些实用的技能和方法。

例如,在《论语》的注解中,虽然内容简短,但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注解解释了孔子的经验,也把孔子的智慧传承给后代。

古书的注解不仅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古书的内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读者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通过阅读标注的注解,读者能够从中学习到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

此外,注解也有助于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古书,拓宽视野和拓展思路。

总之,古书注解在历史上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注释,优秀的注解家们在一代代人们之间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遗产。

在今天,注
解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考和智慧,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时代的发展脉搏。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 《左传· 庄公八年》:“公惧,坠于车,伤 足,丧屦。反,诛屦于徒人费。” 如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十三经注疏》 • 朱熹有《周易正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楚辞集注》等。
• 清代是又一个高峰,注解的范围广,质量 高。
二、古书注解的名称
• • • • • • • • 传 笺 注 疏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 章句:离章析句,委曲支派。 集解 集注
• 如:魏王弼的《老子注》;晋郭象的《庄子注》;三国韦 昭的《国语注》;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等。
• 唐代的注解工作非常兴盛,达到一个高峰。
• 如:李善注《文选》;颜师古注《汉书》; 孔颖达等纂《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 《礼记》《春秋左氏传》);贾公彦作《周礼疏》《仪礼 疏》;徐彦作《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作《春秋谷梁传 疏》。 (九经)
• • • • •
校勘术语: 衍文 脱文 误文 《韩非子· 说林上》:“群臣有内树党以骄主,有外为交 以削地,则王之国危矣。”王念孙曰:“削地”当为“列 地”。“列”古“裂”字。裂,分也,言借外权以分地也。 《韩策》作“或外为交以裂其地”,是其明证矣。“列” 字作“ ”,形与“削”相似,因误为“削”。 • 倒文 • 《墨子· 鲁问》:“翟虑耕天下而食之人矣。”王念孙认 为当作“翟虑耕而食天下之人矣”。下文云“翟虑织而衣 天下之人”。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的概况
• 古书的注解工作是从汉代开始的。
• 如:注《诗经》有三家:鲁申培公、齐辕固生、燕韩婴。 后又有毛亨作的《毛传》; • 孔安国注《尚书》;马融与郑玄为许多儒家经典作注;高 诱给《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作注;王逸给 《楚辞》作注。
•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解的范围逐渐扩大。

古代汉语 古书的注解

古代汉语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一古书注解产生的原因3古人所著原书碍于体例不会面面俱到有时需要补充史实材料3扩展于魏晋南北朝推进于唐1再度注释的出现2注解范围扩大3集注集解的出现5全面发展于清三古注的类型10选注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产生的原因
1、词改变了意义,事物改变了名词 2、时代推移,背景变换 3、古人所著原书碍于体例,不会面面俱到, 有时需要补充史实材料 4、后人对原书的评论有时以注解的形式出 现
二、古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展
1、产生于先秦 2、兴盛于两汉 3、扩展于魏晋南北朝,推进于唐 1)再度注释的出现 2)注解范围扩大 3)集注、集解的出现 4、变化于宋元明 5、全面发展于清
三、古注的类型
1、注(训、说、释…):对原文作独立注解 2、笺:P612 3、疏:P611 4、校:考核古书,或校正文字,或考镜源流 5、音义:以辨音释义为本,也校勘 6、章句:循文释义,串讲大意 7、补注:订正、拾遗前人注疏 8、集解(集注、集释):P614 9、笔记:P625 10、选注:古人进行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
四、古注的内容
1、释词 2、串讲 3、通释全章大意 4、阐述语法 5、说明修辞手段
五、古注的术语
1、曰,为,谓之: A曰X 2、谓:X谓A 3、貌,之貌:X,A貌 4、犹:X,犹A也
5、之言,之为言:X之言A也 6、读为,读曰:X读为A 7、读若,读如:X读若A
五、古注的术语(续)
8、音:X,音A 9、反,切:X,AB切;X,AB反;X,AB 10、如字: 11、言:X,言A 12、辞,词
13、衍文 14、脱文 15、当为,当作
六、古注经的体例
1、P613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古注的名称 5
刘师培《国学发微》:“故传二体,
乃疏通经文之字句者;章句之
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章太炎《国故论衡》:“古之为传 异 于章句,章句不离经而空发,
传则有异。”
古注的名称 6 7、集解(集注、集释)
1)经传集解: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2)诸解集合: 何晏《论语集解》
古注的名称 7
8、笔记
注解的术语 2
——“属”又叫“醜” 《尔雅》:“醜,类。” 《尔雅· 释草》:“蘩之醜秋为 蒿。” 郭璞注:“醜,类也。春时各 有 种名,至秋老成,皆
注解的术语 3
• 浑言、统言、通言、散言、散文 ——笼统地说 析言、析言、析言、对言、对文 ——分析地说 《说文》:“鸟,长尾禽总称也。” 段注:“短尾名隹,长尾名鸟。析言 则然,浑言则不别也。”
——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中疑难
问题提出看法。
9、选注
——是古人进行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
(通过选本)
注解的内容 1 • 分析句读
• 阐述语法 • 校勘文字
• 说明修辞手段
注解的内容 2 • 解释典故
• 考证古音古义 • 增补史料
• 阐明哲学思想
……
注解的术语1
• 属、别——表示事物的种类。 强调事物之间的共性, 就说某是某之属 强调事物之间的区别, 就说某是某之别 《说文· 禾部》:“秔,稻属。” “稗,禾别也。”
通论(十七)(十八)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古注的名称(种类)
二、注解的内容 三、注解的术语
四、训诂专著简介
古注的名称 1
1、注(故、训、传、说、记、诠、 释、微、学、解……) ——对原文作独立注解

古书注解

古书注解

古注的类型古书的注解由于作注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因而有不同的体式和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传注体、章句体、义疏体、集解体、补注体、音义体等。

1.传注体所谓“传注体”,是一种以解释词义为主的古注类型,多用于解释古书正文。

属于传注体的注释,名称繁多,最常见的有诂、训、传、注、笺等名称。

诂、训,笼统说来没有什么区别,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 (通作“故”)、“训”。

《汉书·艺文志》著录鲁、齐、韩三家诗各有“故”数十卷。

清马其昶有《老子故》,徐孚吉有《尔雅故》。

汉高诱作《淮南子注》,在原书每篇题目下加一“训”字,清王?运注《论语》,书题《论语训》,都是这样的例子。

古人对诂、训之别做过辨析,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第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综合两家之言,则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用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等等。

传,《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传的本义是古代传递公文信件的驿车和驿马,引申为“传通、传述”的意思。

秦汉时,把儒家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做“传”。

如“毛传”就是对《诗经》的注释。

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叫做“孔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称“传”。

笺,《说文》:“笺,表识书也。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

郑玄“笺”的意思本来是说对《毛传》的阐发和补充,但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却只是“注解”的意思,不一定限于对别人的注的阐发和补充。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注解内容:注释篇题或章旨
即解释文章的题目或段落大意,如: 赵岐《孟子章句·离娄》:“离娄者,古 之明目者,盖以爲黄帝时人也。黄帝亡其玄珠, 使离朱索之。离朱即离娄也。能视于百步之外, 见秋毫之末,然必须规矩乃成方员。犹《论语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故以题篇。” 《诗经·小雅·采薇》:第六章,郑玄笺 云:“上三章言戍役,次二章言将率之行,故 此章重序其往反之时,极言其苦以说之。”
注解术语:浑言、统言、通言|析言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用以泛指,前人称为“浑 言”,即笼统称说之意。它与“析言”相对。如: 《说文·心部》:“恭,肃也。”段玉裁注: “肃者,持事振敬也。《尚书》曰恭作肃,此以 肃释恭者,析言则分别,浑言则互明也。” 《说文·示部》:“祭,祭祀也。”段注: “统言则祭、祀不别。” 《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 死曰攷、曰妣、曰嫔。”孔疏:“此生死异称, 出《尔雅》文,言其别于生时耳。若通而言之, 亦通也。”
注解术语:辞、词
古人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在 注解中使用这两个术语,就是指明其为虚 词。如: 《诗•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 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说文·矢部》:“知,词也。”王 筠《系传校录》:“凡许所谓词,即语助 也。”
注解术语:之言、之为言
这是声训术语,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 训释,表示被训释词和训释词语源相同,意义相 通,旨在探求事物得名的由来。注意:声训多数 情况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释词,它只是探求其 语源,因此解释语不能直接带入原文中。如: 《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说文·示部》:“祓,除恶祭也。”徐锴曰: “按:祓,之为言拂也。” 《说文·示部》:“禳,磔禳祀疠殃也。”徐 锴曰:“禳之为言攘也。”
注音方法:反切法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说文》注疏四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汉石经无‘行’字、
‘夫’字。按:《史记·孔子世家》亦无‘行’
字,因丈人章而误衍也。”
8、衍文、脱文 古籍在流传过程中脱漏的文字,叫做 “脱文”,简称“脱”,也叫夺文、 缺文、阙文。
《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皇本、高丽本‘吾’下 有‘岂’字。《释文》出‘吾焉得而食诸’„„„ 按:《史记·仲尼世家》及《汉书·武五子传》并 作‘岂’,与皇本合。《太平御览》二十二引‘吾 恶得而食诸’。‘岂、焉、恶’三字义皆相近,疑 今本‘吾’下有脱字。”
二、古注的体例
第一、传注体 第二、义疏体 第三、章句体 第四、集解体 第五、补注体 第六、音义体
第一、传注体
定义:
以传述的方式阐明经 义注解的体例。包括“传 ”、“注”、“笺”三类 。
(一)传注体——传
1.传:zhuàn,传述。以
传 注 体

《春秋左氏传》
春秋 · 左丘明
传述的方式阐明经义,
故称‚传‛。
(一)传注体——笺
1.笺:jiān, 标记,表明。注
传 注 体

释者对于前人传注的阐明、 补充、说明、订正,都另 行标明,不与前人传注相 混杂,这种注释称为‚笺‛。 东汉 · 郑玄
《毛诗笺》
2.笺,始于东汉郑玄的《毛
诗笺》。
传注体-释例
毛亨传
郑玄笺
郑玄笺
毛亨传
郑玄笺
第二、义疏体
定义:
既解释古书原文,又 解释前人注解的内容的一 种体例。

“曰”、“为”、“谓之”还可以用 来区分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1.古书注释的时间:古书的注解工作应该说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

汉代已经是大规模地为古书作注了,兴起了经学笺注的热潮,两汉古书的注解主要是围绕儒家五经展开的。

2.古人注古书的目的:时代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后代人,如汉代人,就已经不完全能读懂先秦的许多典籍。

简言之就是为了读懂古书,从而利于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

例举如下。

《尚书·泰誓》:“我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漢代孔安國註:“我治理之臣雖少而心德同。

十人:周公旦、召公奭shì、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hóng夭、散宜生、南宮适kuò及文母。

”3.今天学习古注的目的:除了以上的目的外,另外对同一本书有不同注释人,各人观点不一,取舍之间有时不很容易决定。

还有,古人的注解一般比较简略,注解的体例和术语也比较生疏4.常见的古书注解大家:汉代的有:郑玄、毛亨、孔安国、马融、何休、赵岐。

晋代的有:杜预、郭璞,范宁。

魏代的有:王弼、韩康伯、何晏。

唐代的有:陆德明、孔颍达、贾公彦、徐彦、杨士勋、唐玄宗。

6.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三类,传注体、义疏体、集解体。

(1)传注体: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为主的注释体例。

常见的名称(术语)有“传、注、笺”。

传:是传述的意思,指传述古代经文的文义。

从传述的内容来看,有的侧重在敍述事件的原委,如《春秋左氏传》,有的侧重在解释字词,如《毛诗诂训传》。

注:取义贯注,文义艰涩,需要适当地加以解释才能通晓,就如同水道阻塞,必须贯注才可通畅。

所以“注”就是诠释的意思。

“注”,古书又写作“注”,二者音义同。

笺:是表识的意思。

本指读书时有所领悟,便用笔标志在原文的一侧,所以注文比较短小、简约。

它不但注释经书的原文,亦对原有的注解予以补充和修订。

疏:亦叫“正义”。

唐代以后出现的一种注释术语。

不仅解释原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义疏体术语,后叙)。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

古书注解的基本方式

古书注解的基本方式

古书注解的基本方式古书注解是指对古书籍进行解释、说明或补充的一种方法。

对于古书籍,特别是经典性的古书籍来说,注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古书籍的含义和价值,而且也能够让这些古书籍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所以,古书注解一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古书注解的基本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直接注解。

这种方式是最直接的注解方法,就是对古书籍中难懂的句子或者生僻的词汇进行解释和补充,为读者提供更为详细的理解和认识。

直接注解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将古书籍中的深奥难懂的内容解释清楚,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古书籍所表达的思想和意义。

同时,直接注解也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古书籍中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古书籍的真正含义。

第二种方式是引用注解。

这种方式的主要作用是在注解中引用其他古书籍的内容或者跟古书籍相关的历史事件,来对古书籍中的某些内容进行补充和解释。

通过引用注解可以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到古书籍中的某些内容,在古书籍的阅读和理解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通过引用注解,读者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到古书籍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加深对古书籍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种方式是批注。

批注是指对古书籍中的某些内容进行评注和评论,为读者提供更加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并对古书籍中的某些内容进行一些解释和补充。

批注的好处在于,它能够让读者对古书籍中的某些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理解,让读者更好地领悟到古书籍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

第四种方式是图解注解。

图解注解主要是通过图片、照片、插图等形式,对古书籍中的某些内容进行解释和补充。

通过图解注解,读者可以以视觉化的方式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古书籍中的某些内容,进一步提高了阅读体验和理解能力。

总的来看,古书注解的基本方式有直接注解、引用注解、批注和图解注解四种。

这些注解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适用范围,读书人在对古书注解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注解方式。

古代汉语古书注解整理

古代汉语古书注解整理
(二)笺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笺”本来有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但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都只是“注解”的意思,不一定限于对别人的注的阐发与补充。
(三)注
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而称“注”。注,流注、著明的意思,用在注释古书时,是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另外,“注”还可以是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的“注”,就包括“毛传”和“郑笺”。
古书的注解(二)
释义术语:
1、〔曰、为、谓之〕
被释词在后,用来直陈词义 、分别同义词之间细微差别。
2、〔谓〕
被解释的词放在前面,主要用于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名释总体名等3、〔言〕
一般用于串讲句意,如果古书原文中有难词需解释,则先注释难词,然后用“言”串讲句意。
古书的注解(一)
注解名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解诂》《论语释》《经典释文》《论语义疏》《毛诗笺》《毛诗正义》《说文解字注》《毛诗音义》《楚辞章句》
(一)传
“传”最早用于对经书的注解。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家的易、书、诗、礼、乐、春秋等著作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例如“毛传”就是毛亨对诗经的注释,“孔传”是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
近现代—从打倒到再复兴。
(六)章句
“章句”是离章辨句、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它是在训释名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注释方式。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句意,分析其中的含义。章句于每章之末还有章旨,总括该章主旨。
(七)集解、集注、集释
此三条都是汇集众家之说(有时也加上自己的注解)的一种注释方式。这是一种集大成的工作,它汇集众家之说,省去了人们的翻检之劳.

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举例说明

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举例说明

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举例说明
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解释词义:这是注解古书的基础工作,需要对古文中的生僻字词、历史名词、典故成语等进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文意。

2. 串讲文意:注解者会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将文章的主旨和思想进行串讲,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和思路。

3. 分析句读:古书的句读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注解者会对古书的句读进行分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的语序和语气。

4. 提示语法:古书的语法和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注解者会对古书的语法进行分析,提示读者注意古书中的特殊语法现象。

5. 说明修辞表达方式:古书中的修辞手法比较丰富,注解者会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的修辞表达方式。

6. 诠释典故成语:古书中经常出现一些典故和成语,注解者会对这些典故和成语进行诠释,帮助读者理解其含义。

7. 校勘文字:古书的抄写和流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错别字和错误,注解者会对这些进行校勘和纠正,保证古书的准确性。

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注解者可以对这句话进行串讲,分析其含义,并说明其中的修辞手法和典故。

同时,如果发现有错别字或者句子顺序错误等问题,也需要对其进行校勘和纠正。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古书的注解一、古书的注解与训诂、训诂学: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谓之给古书作注。

然而给古书作注的工作,幷非今人才有。

如果真是如此,则今人亦未必能作出注释,所以它还有前人给古书作的注。

即今注和古注。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训诂,它同音韵、文字构成古代文献语言学,所以,它也是古代文献语言三角支撑的一个有力支点。

说文点儿,它是训诂,说白了,它是古人的注释,是文献解释学的内核和主体。

“训诂”之历史可以追溯至先秦,黄侃说:自从有了语言,就有了训诂。

82年在苏州开全国训诂学会,苏州一家报纸写作“训话”会。

那么,究竟什么是训诂,什么是训诂学呢?《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曰训。

”《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由此可知,训就是解释疏通;诂(故),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换言之,将古代的话加以解释,使之明白可晓,谓之训诂。

今人齐佩瑢《训诂学概论》中云:“故为故旧,古字古言的古音古义谓之故,顺释疏解之便谓之训故。

”陆宗达先生把它叫做“文献语言学”。

“训诂”又写作“训故”,来历较古。

最早的是秦汉间的鲁人毛亨《诗诂训传》,后来《尔雅》也有释诂,释言,释训等名目。

但“诂”所释为古今语,言所释为方域异词,训所释为形容词、联绵词。

孔颖达云:“诂训传者,注释之别名”。

黄侃云:“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综上所述,对古代文献所作的一切解释、说明工作都可称之为训诂。

训诂学:在训诂之后加一学字,从其实质而言,训诂是感性的,个别的分析。

训诂学则是理性的,综合整理的,它使许多零碎的训诂材料带上客观性和系统性。

同时,它通过总结前人的训诂经验,使之成为有实用性和创造性的科学体系。

因此,简单地说,训诂学的定义可以描述为:以古代书面语言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任务)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

古书注解

古书注解

集解类
集注、集传、集释。
汇集众说的一种解释,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




的解释。 晋· 范宁的《春秋谷梁传集解》 魏· 何晏的《论语集解》 宋· 朱熹的《诗集传》《孟子集注》 清· 郭庆藩《庄子集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
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王曰:时者, 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 怿。
义疏类
“义”或“疏”,意为疏通文意。
训释的对象是经文和旧注,其注释
的原则是“例不破注” 出现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代。唐人 对魏晋以来的义疏修正较多,奉官 诏的称为“正义”。
唐· 孔颖达《五经正义》
唐· 贾公彦疏《周礼》《仪礼》
唐· 徐彦《春秋公羊传》
唐· 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
章句类
离章辨句,其训释的对象是句或章。
以句子为基本单位,串讲直译句意,分析文
献章旨。 刘师培《国语发微》:“故传二体,乃疏通 经文之字句者也,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 章句者也。” 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孟子章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 兵也。人死谓饿疫死者也。王政使然。而
指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诗经· 邶风· 柏舟》:“汎彼柏舟,亦汎其流。”
笺:“舟载渡物者,今不用,而与众物汎汎 然俱流水中。” 清· 阮元《校勘记》:“‘与’下衍‘众’字, 小字本无。”
古书注解的内容





解释词义 解释句意 解释语法 说明修辞方式 说明古代名物典章制度
古书注解的发展
先秦时期
随文注释,为历史上的文献典籍做

古书注解的几种类型

古书注解的几种类型

古书注解的几种类型
古书注解的几种类型有:
1. 语词注解:对不易理解的语词进行解释和说明,例如解释古代汉语中的不常见词汇、古代人名、地名等。

2. 文化解读:解释古代文化、思想、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书。

3. 历史背景注释:解释古书内容所处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古书的理解。

4. 人物关系注释:解释古书中人物之间的关系、身世、行动等,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古书情节。

5. 史料考证注释:对古书中历史事件、人物等进行考证和解释,帮助读者了解历史真相。

6. 笔记、注释集注:收集不同的注释和解释,形成一部专门的注释集,便于读者查找和参考。

古书注解基本方法

古书注解基本方法

古书注解基本方法
古书注解是将古代文献或古籍典籍进行解释和解读的过程。

下面是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
1. 词句解释:在注解中解释古书中的生僻词汇、难懂词句的含义,帮助读者理解文本。

2. 时代背景分析:注解可以对古书中所描写的历史时代进行背景分析,解释时代背景对文本含义的影响。

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书的内涵。

3. 典故和引用解析:古书中经常引用或提到一些典故、史事或其他文献。

注解会解析这些典故和引用,揭示出古书中隐藏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4. 语言修辞分析:注解可以分析古书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段,帮助读者理解古书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5. 观点解读和评价:注解可以对古书中的作者观点和态度进行解读和评价,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本的价值。

6. 相关文献引用:注解可以引用其他相关文献或学者的观点,促使读者更深入地研究古书。

同时,古书注解还要考虑读者的需求和背景知识,以及注解的深度和广度。

注解应紧密结合古书本身的特点和题材,以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理解和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书的注解一、为什么要读古注《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赵歧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刘熙注:‚折枝,若今之案摩也。

‛陆筠注:‚折枝为磬折腰肢。

‛朱熹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

‛杜甫诗《戏作俳谐体遣闷》:“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梦溪笔谈》:‚士人刘克博观异书。

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克乃按《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

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

余在蜀中,见人家有养鸬鹚使捕鱼,信然,但不知谓之‘乌鬼’耳。

‛古书的注释按时间分可以分为古注和今注两大类(大体清代以前的注释叫古注)。

今注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般说来观点比较正确。

科学性较强,而且使用现代汉语,通俗易懂,但我们阅读古书仅仅借助今注是不够的,这是因为:1、古代的传注家距古书成书时代近,如汉代注先秦之书,也就是几百年,语言变化不大,典章制度尚存,加之他们学识渊博,学风扎实,所作的注解往往比较可靠。

这些古注都是今注的基础和依据。

今注有的比较简单,各种注本对一些问题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加确切、深入的理解古书的内容,就必须阅读古注。

2、有许多古书至今没有今注。

我国的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有今注的只是一小部分,对多数没有今注可参考的古书在阅读时必须借助古注。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古注。

(清)阮元在《十三经注疏》前的《重刻宋版注疏总目录》中说:“窃谓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

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

”二、古注的类型古注的别称有:传、笺、章句、注、疏等,按今人的理解都是指对古书注释或注解,但它们的原义有细微差别,经历一个发展过程。

1、先秦就有“传、解、说”的各目,这些大都是解释的意思。

“传”有“传通”之意。

《说文》:“传:遽也(送信的快车或快马)。

”段玉裁注:“如今驿马,引伸传遽之义,则凡展转引伸之称皆曰传”,孔颖达曰:“传通其义也”。

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者合称“春秋三传”,一般说,《左传》多补充史实,文字较多;《公羊》、《谷梁》多解释词语和《春秋》的体例)。

一般说“传”偏重于内容的解说、意思的阐发。

其他“解、说”类,如《韩非子》有《解老》一篇,《墨子》前有《经上》和《经下》两篇,后有《经说上》和《经说下》两篇。

2、两汉、魏晋先秦的古书传到汉代有很多已经很难读懂,于是学者们开始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当时所注多为儒家经典(人们把易、书、诗、礼、乐、春秋等著作称为“经”),如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赵歧《孟子章句》,后来注解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子类和史类,如东汉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汉人注书多是循经立训,一般侧重字词、名物的注解,有时也简要串讲句意,说明章旨。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注解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了,经史子集的许多古书都有了注本,如:何晏《论语集解》,王弼《楚辞注》、郦道元《水经注》等。

注流注,注明,用在注释古书时,是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仪礼·士冠礼》郑玄注下,贾公彦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亦名为‘著’,故郑叙云:‘凡著三礼七十二篇,著者,取其名经意者也’。

注即著,言为之解说,使其义著明也。

”古书注释称“注”的很多,如郑玄《周礼注》、《仪礼注》;高诱《吕氏春秋注》等。

笺使注释的意思更加明确,即补充注释的意思。

《说文》:“笺,表识书也”,《字林》:“笺,表也;识也”。

《十三经注疏》于《诗经·周南·关雎》郑玄笺下疏:“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郑以毛学审备,尊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余经无所尊奉,故谓之‘注’”,是说郑称称“笺“有进一步表明毛意,且有自谦的意思(对原注简略不明显的地方加以申说,或记下自己的不同意见)。

章句离章辩句,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

类似今天的串讲句意,分析其中的含义。

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等。

3、唐代汉人的注释到了唐代又变的难懂了,于是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方法: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一般叫“疏”。

疏《说文》:“疏,通也”,即疏通文意。

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人对前代的义疏加以整理修订,其中奉诏官修的义疏称为“正义”,即“正前人之疏义,奉诏列裁,定名曰正。

”如《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

【孔颖达有“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唐人的义疏有“疏不破注”的传统,在尊重原注的同时,罕有发明。

十三经注疏⑴《周易正义》一〇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⑵《尚书正义》二〇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⑶《毛诗正义》七〇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⑷《周礼注疏》四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⑸《仪礼注疏》五〇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⑹《礼记正义》六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⑺《春秋左传正义》六〇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⑻《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⑼《春秋谷梁传注疏》二〇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⑽《论语注疏》二〇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⑾《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

⑿《尔雅注疏》一〇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⒀《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

三、注的体例和内容1、体例⑴单注本孔颖达曰:“汉初,为传训者皆与经别行,三《传》之文不与经连,故《石经》书《公羊》皆无经文。

《艺文志》云:‘《毛诗经》二十九卷,《毛诗诂训传》三十卷”,是毛为诂训亦与经别也。

’”约从东汉开始,为了阅读方便,方有经、注合一的经注本。

⑵经注本即经注合一。

孔颖达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周南·关雎》“郑氏笺”下孔颖达疏曰:“……及马融为《周礼》之注,乃云‘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然则汉以来始就经为注’。

”自马融“就经为注”后,一些子书注释者也都就原文注释,迳注文句之下,经注本就是就经为注,经注合一,注文紧置于所要注释的文字之下。

随着对同一著作各家注释日渐增多,为了博收众家之长,从魏晋开始又出现了“集注本”,又称集解、集传、集释等。

“集注本”有两种情况,一是集诸家注与本人的注为一体,如: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此书广泛引述刘歆、贾逵等人的说法,加以总结发挥);一是集诸家之注时,于注文之首标明集自何人,如何晏《论语集解》,宋邢昺疏云:“以叙集解之体例也,今谓何晏时,诸家谓孔安国、包戚、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也。

集此诸家所说善者而存之,示无勦说,故各记其姓名,注言‘包曰’、‘马曰’之类是也。

”(3)注疏本是经注合刻的一种注本,这种注本始于大约南北宋之间。

疏出现后也有单疏本,后来集众注疏为一书的注疏本也应时间而生。

阮元《尚书注疏校勘记·序》“宋版”下附记:“盖注疏合刻起于南北宋之间,《易》、《书》、《周礼》先刻,当在北宋之末也”。

注疏本的大致体例:《相鼠》,刺無禮也。

衛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無禮儀也。

○相,息亮反。

篇內同。

【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禮儀”。

正義曰:作《相鼠》詩者,刺無禮也。

由衛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禮儀,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無禮儀者。

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禮,而刺其無禮者,所以美文公也。

《凱風》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無禮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

在位無禮儀,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風未革,身無大罪,不可廢之故也。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相,視也。

無禮儀者,雖居尊位,猶為闇昧之行。

箋云:儀,威儀也。

視鼠有皮,雖處高顯之處,偷食苟得,不知廉恥,亦與人無威儀者同。

○行,下孟反。

之處,昌慮反。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箋云:人以有威儀為貴,今反無之,傷化敗俗,不如其死,無所害也。

【疏】“相鼠”至“何為”。

○正義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猶有無禮者,故刺之。

視鼠有皮,猶人之無儀,何則?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猶無儀,故可恥也,人無禮儀,何異于鼠乎?人以有威儀為貴。

人而無儀,則傷化敗俗,此人不死何為?若死,則無害也。

○箋“視鼠”至“者同”。

○正義曰:大夫雖居尊位,為闇昧之行,無禮儀而可惡,猶鼠處高顯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恥。

鼠無廉恥,與人無禮儀者同,故喻焉。

以傳曰“雖居尊位”,故箋言“雖處高顯之居”以對之。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

止,所止息也。

箋云:止,容止。

《孝經》曰:“容止可觀。

”無止,則雖居尊,無禮節也。

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俟,待也。

相鼠有體,體,支體也。

【疏】傳“體,支體”。

○正義曰:上云“有皮有齒”,己指體言之,明此言體,非遍體也,故為支體。

人而無禮。

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遄,速也。

○遄,市專反。

《相鼠》三章,章四句。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申国,今南阳宛县。

○宛,於元反。

娶,取住反。

【疏】“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正义曰:杜以为凡倒本其事者,皆言初也。

贾逵云“凡言初者,隔其年,后有祸福,将终之,乃言初也”。

○注“申国,今南阳宛县”。

正义曰:《外传》说伯夷之后曰“申吕虽衰,齐许犹在”,则申吕与齐许俱出伯夷,同为姜姓也。

《国语》曰“齐许申吕由大姜”,言由大姜而得封也。

然则申之始封亦在周兴之初,其后中绝,至宣王之时,申伯以王舅改封於谢。

《诗·大雅·崧高》之篇,美宣王褒赏申伯云“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是其事也。

《地理志》“南阳郡宛县:故申伯国”。

宛县者,谓宣王改封之后也。

以前,则不知其地。

生庄公及共叔段。

段出奔共,故曰共叔,犹晋侯在鄂,谓之鄂侯。

○共音恭。

共,地名。

凡国名、地名、人名、字、氏族、皆不重音,疑者复出,后仿此。

鄂,五各反。

【疏】注“段出”至“鄂侯”。

○正义曰:贾服以共为谥。

谥法“敬长事上曰共”。

作乱而出,非有共德可称,糊口四方,无人与之为谥,故知段出奔共故称共,犹下晋侯之称鄂侯也。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寐寤而庄公巳生,故惊而恶之。

○寤,五故反。

恶,乌路反。

注同。

【疏】“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正义曰: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始觉其生,故杜云“寐寤而庄公巳生”。

爱共叔段,欲立之。

欲立以为太子。

亟请於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虢叔,东虢君也。

恃制岩险而不脩德,郑灭之。

恐段复然,故开以佗邑。

虢国,今荧阳县。

○亟,欺冀反,数也。

为,于伪反。

岩,五衔反,本又作岩。

虢,瓜伯反,国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