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古书注解

合集下载

古汉语:古书注解(一)

古汉语:古书注解(一)
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古书注解(一)
一 古注的产生和发展
二 古注的类型 1 传注类:主要注释文献中的字、词、名物制度,包括传、
注、笺。 传:依照文字逐句解释疏通,如毛亨的《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曾作《尚书传》。
何超的《晋书音义》,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有的为一批 书注音释义,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 等。
4 义疏类:义疏又称作“疏”“注疏”“义注”等,是一种既解
文又解释注文的注释形式。义疏不仅解释词义,也串讲句意, 甚至阐发章旨、申述全篇大意。孔颖达有“五经正义”(包括《 诗》、《周易》、《尚书》、《礼记》、《春秋》)。
3 当为、当作:改正古书中的误字。 《礼记·缁衣》“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壹 德。’”郑 玄注:“‘吉’当为‘告’。‘告’,古 文‘诰’,字之误也。尹告,伊尹之诰也。”
《周礼·夏官·训方氏》“诵四方之传道。”郑玄注: “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传当作傅’。”
经学:
指关于儒家经典的训诂注疏、义理阐释、以及 学术流派、传承、演变等的学问。那些解释经 或发挥经义的著作,又称为“传”、“注”、 “记”、“笺”、“解诂”、“义疏”等。有 些注解经书的著作后来自己也上升为经,如 《春秋》三传后来都被列入了“十三经”。
注:解释字词以使其意义明白,高诱的《战国策注》。
笺:“笺”本义是标识、标记的意思,始于郑玄《毛诗笺》, 他尊奉毛亨《毛诗故训传》,为了申明毛亨对《诗经》的解 释,把自己对《诗经》的解释标记在旁,使人可以识别。
2 章句类:逐句逐章串讲古文的大意,汉代赵歧《孟子
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3 音义类:又称作“音训”“音注”,有的为某部书注音释义,

古代汉语课件 古书的注解.ppt

古代汉语课件 古书的注解.ppt

孔颖达
贾公彦 徐彦 杨士勋
李善 颜师古
杨倞 张守节 司马贞
《五经正义》 —《易》《书》《诗》《礼》《左》 《周礼疏》、《仪礼疏》 《春秋公羊传疏》 《春秋谷梁传疏》
《文选注》
《汉书集注》
《荀子注》 《史记正义》 《史记索隐》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
2、古人注释,接近实际,较为可靠。
《左傅·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 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3、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是今人注的重要依据。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 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毛亨 孔安国
《毛诗故训传》 《古文尚书注》
马 融 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
《孝经》、《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 玄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 休 《春秋公羊解诂》
高 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 逸 《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 3、笺
▪ 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 《郑笺》
补注》
▪ 郭庆藩的《庄子集释》 ▪ 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 ▪ 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墨子间诂》 ▪ 2、王念孙的《读书杂志》 ▪ 王引之的《经义述闻》 ▪ 俞樾的《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
义举例》
▪ 3、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以后 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之总称。
▪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 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 邵晋涵的《尔雅正义》 ▪ 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 ▪ 戴震的《方言疏证》 ▪ 王念孙的《广雅疏证》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1 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

大致类型有:(1 )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 )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

(3 )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 、《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 、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 )解释词义(2 )串讲文意(3 )分析句读(4 )提示语法(5 )说明修辞表达方式(6 )诠释典故成语(7 )校勘文字。

4 、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

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

“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

5 、古注的常用术语:(1 )“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

用法是“解释语+ ‘曰﹑为﹑谓之’→被解释语”。

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 )“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

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

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 )“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

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

如“同犹俱也。

”用远引申义来解释。

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以今语释古语。

“谁为,犹为谁也。

”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

如“直犹但也。

”(4 )“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如“莞尔,小笑貌”。

(5 )“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

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毛传:“思,辞也。

”意思指“思”是虚词。

(6 )“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

元古文训释—古书注解(古代汉语课件)

元古文训释—古书注解(古代汉语课件)

所谓“脱文”,就是指出古书中脱落文
字的现象。
《诗·周南·桃夭》孔疏:“此云 家人,家犹夫也, 犹妇也。” 阮元《校勘记》:“‘犹妇’上 当脱‘人’字。”
三 、阅读古书注释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古人作注的目的 古人作注的目的是为了解释经典,因而对作 品的思想的解释难免有错误之处。
2.注意古人作注的习惯
5.笺 郑玄对《诗经》的注解称笺,是对毛 传有所阐发和补充。 后来一些古书注解称为“笺证”“笺 注”也就是注释
一、古书注解的类型
(二)义疏类 疏 又称“义疏”或“正义”,即疏通其义。 是一种既解释正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是针对“注”而言的。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三)章句类
章句;除了解释字词之外, 主要是串讲文章大意。 赵岐《孟子章句》 王逸的《楚辞章句》
(四)集解类
集解可以分为两类: 1.又称为集注,集说,集释等,这是汇集各家解说,加以选择并 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方法,如三国 魏 何晏的《论语集解》。 2.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如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 集解》。
(五)补注类
补注,即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 包括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清王先谦 《汉书补注》,焦循《论语补疏》。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 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8.如字 表示按照某字常见的读音来读,相对于变读和改字而是 原文用的是通假字,现在要改成本字读。
《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释文》:“好,毛如字,郑呼报反。”
“×,×也”。 多数情况下,“×,×也”是 在解释词义,有时并不是在解释词义。
《诗·召南·行露》郑笺:“谓媒灼之言 不和,六礼之来强委之。”《释文》: “媒,谋也。”

古代汉语与古书的注解课件

古代汉语与古书的注解课件

《尚书》注疏
汉 ·孔安国 《尚书孔氏传》
(简称《伪孔传》)
唐 ·孔颖达 《尚书正义》
宋 ·蔡 沈 《书集传》
清 ·阎若璩(qú) 《尚书古文疏证》
清 ·孙星衍 《尚书今古文注疏》
返回本章目录
附:《尚书》与注疏-2
西晋末年 秦焚书 西汉初 西汉中期 永嘉之乱
东晋
唐初颁布 《五经正义》
现在
《尚书》 原本 被毁
第六章 古书的注解
第一节 古注的体例 第二节 古注的术语 第三节 古注的方式
第一节 古注的体例
返回本章目录
传注体-传
传注体-传
古注 体例


举例
1.传:zhuàn,传述。
《春秋左氏传》 以传述的方式阐明
经义,故称传。
春秋 ·左丘明
2.秦汉之际的注释多 《毛诗故训传》
称传,传是最早出
西汉 ·毛亨
现的注释体例。
今文《尚书》
29篇
古文《尚书》
45篇
武帝时孔壁 孔安国献书
伪《孔传古文尚书》
58篇
存于十三经中 33篇为旧本原有 25篇为伪作
返回本章目录
附:《诗经》与注疏-1
西汉传诗的
四家
齐人辕固所传- 齐诗 鲁人申培所传- 鲁诗 燕人韩婴所传- 韩诗
今文经学派
东汉后散佚
鲁人毛亨所传- 毛诗 — 古文经学派
毛诗
补充、说明、订正,都另 行标明,不与前人传注相 混杂,这种注释称为笺。
《毛诗笺》
东汉 ·郑玄
2.笺,始于东汉郑玄的《毛
诗笺》。
返回本章目录
传注体-释例
毛亨 传
毛亨 传
郑玄 笺 郑玄 笺 郑玄 笺

古书的的阅读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的阅读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的注解
4、宋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邢昺:《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尔雅注疏》收入 《十三经注疏》。 孙奭 :曾奉敕校定赵歧《孟子注》,并撰《孟子正义》 十四卷,收入《十三经注疏》。另着有《孟子音义》、 《尔雅释文》等书,均传于世。 朱熹: 著作主要有《周易本义》、《诗集传》、《四书 章句集注》、《楚辞集注》等。 洪兴祖: 着有《老庄本旨》、《周易通义》、《楚辞补 注》等书。
一、古书的注解
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 义的注解。笺 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 以备参考。 义疏体 疏即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义 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疏的注释特点是不 但对古书原文进行注解,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注解 也进行注释。 章句体 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其特点是, 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 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集解体 集解又称为集注,集说,集释等,这是汇 集各家解说,加以选择并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 释方法。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
一、古书的注解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
为闇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 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 以利吾国乎。” 《章句》:“曰,辞也。叟,长老之称也,犹
父也。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父不远千里之路而来 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此段话从“孟子去齐”以 后串讲整个句义,是章句的体例。
一、古书的注解



7、读曰、读为 说明通假字的术语。例如:《庄 子· 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 为变。” 8、辞、词 古人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在注解 中使用这两个术语,就是指明虚词。例如:《诗· 周 南· 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 辞也。” 9、衍文,脱文校勘术语。衍文也叫“衍字”,简称 “衍”,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误加的文字。脱文 也叫“夺字”,简称“脱”,指古籍因传抄刻印而脱 落的文字。

古代汉语-通论6古书注解

古代汉语-通论6古书注解

反切对于汉语语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改进了注音方法, 使注音更准确、更方便,二是有助于把汉字读音分析为声、 韵、调,这是音韵学的起点。没有反切,就不可能有后来的 音韵学。 反切最初叫“某某反”、“某某翻”,后称“某某切”,但意 思并无区别,皆指连续快读而拼合成一音。
5.破读与如字 “破读”又叫“读破”,指某个字因其表示的词义或词性发生 变化而改变读音。“如字”又称“读如字”、“读如本字”, 指某个字读通常读音。 《周南· 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经典释文》: “好,毛如字,郑呼报反。” 《汉· 贾捐之》:“(石)显鼎贵,上信用之。”颜师古注: “如淳曰‘鼎音钉,言方且欲贵矣’。‘方且’是也,读如 本字。” 《汉· 戾太子传》:“太子……因长御倚华具白太后。”颜师古 注引郑氏曰:“长音长者。” “破读”、“如字”意义相反,古注一般只注“如字”,“读 破”须与常音对比见出。
(乙)释义在前、被释在后。常用术语有“曰、为、谓之”: 《周南·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亨传:“水中可 居者曰洲。” 屈原《离骚》:“畏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 “零,落,皆堕也,草曰零,木曰落。” 《左· 文三》:“执事不以釁鼓。”杜预注:“以血涂鼓为釁 鼓。” 屈原《离骚》:“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王逸注: “窃爱为私,所私为阿。” 《汉· 五行志上》:“饮食有享献之礼。”颜师古注:“以礼饮 食谓之享,进爵于前谓之献。”——被释在后。
2.声训 借助词与词的音同音近关系解释词义: 《淮· 原道训》:“照物而不眩。”高诱注:“眩,惑也。” 《淮· 缪称训》:“禅于家国。”高诱注:“禅,传也。” 《公· 桓二》:“纳于大庙。”何休解诂:“庙之为言貌也,思 想仪貌而事之也。” 《小雅· 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郑玄笺:“只 之言是也。” 典型术语有“之言、之为言”。 声训所联系的两个词,可能同义,可能同源,也可能是假借。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郭锡良版)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郭锡良版)

(一)古书注解的重要性1、古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3、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二)古注的源发、历代特点及名家注1、源发:先秦:萌芽→两汉:兴盛→魏晋至隋唐:发展→宋元明:中落→清:复兴→解放后:出版→现代:研究2、历代特点及名家注(1)先秦①特点:A注释多夹在正文中。

B尚未成为一门学科。

C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无注释专书。

②名家注:例: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周易·说卦》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孟子·梁惠王》(2)两汉①特点:A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B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②名家注:例:毛亨《毛诗故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毛诗注》、《论语注》、《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

(3)魏晋至隋唐①特点:A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受玄学影响。

B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正义)”。

②名家注:例: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韦昭《春秋外传国语注》;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陆德明《经典释文》;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颜师古《汉书集注》;李善《文选注》。

(4)宋元明①特点: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后人称“六经注我”。

②名家注:例: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孙奭《孟子疏》;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古汉语通论古书注解

古汉语通论古书注解

第六章古书注解古书注解缘起及发展一、从汉代起,我国就开始了古书的注解工作。

1.例如,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对《孟子》一书作了注解,古书注解工作,在古代又称做为“训诂”。

汉代注解古书主要局限于儒家的著作,即所谓经书。

汉代较有影响的注解家如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高诱、王逸等。

隋唐时期的人又不大看得懂东汉时期所注解的古籍了。

2.于是,又开始对前人的注解再作注解,出现了一些新的注解方式。

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和订正毛传;疏:不仅解释经文,而且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也叫正义。

十三经注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到了宋代,学者们也做了不少的注解工作。

3.这时候,学者们往往利用注解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

宋代注解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朱熹。

朱熹注解的古书有:《周易本义》、《诗经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朱熹的注解能够吸收汉唐人诠释字句的长处,简洁明了平易可通,但是其中也有不少反映宋代理学思想的地方。

元代是游牧民族统治中原,文化事业相对落后,统治者不大重视文化事业的建设。

4.因此,在这方面就显得逊色得多。

在古书注解方面影响较大的是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

到了清代,特别是乾隆、嘉庆年间,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古书注解家,他们几乎将此前所通行的古书都进行了整理注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十三经清人注疏》。

5.清代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功力比较深厚,风格与此前也不一样。

清代学者注解古书比较注重材料,从材料出发,实事求是,形成一种所谓的“朴学”精神,因此所注解的古书比较详实可信,而且人才辈出,成果累累。

他们不仅给古书作注,而且还对古籍进行校勘,纠正了古籍中不少错误。

二、古书注解的内容古书注解的内容大抵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词义解释。

2、疏通文意。

3、阐述语法。

4、分析篇章结构。

5、阐明修辞方式。

6、说明历史背景和典章制度。

三、古书注解的方法古书注解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形说义,即形训;二是因声求义,即声训;三是据文证义,即义训。

古代汉语古书注解整理

古代汉语古书注解整理
(二)笺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笺”本来有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但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都只是“注解”的意思,不一定限于对别人的注的阐发与补充。
(三)注
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而称“注”。注,流注、著明的意思,用在注释古书时,是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另外,“注”还可以是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的“注”,就包括“毛传”和“郑笺”。
古书的注解(二)
释义术语:
1、〔曰、为、谓之〕
被释词在后,用来直陈词义 、分别同义词之间细微差别。
2、〔谓〕
被解释的词放在前面,主要用于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名释总体名等3、〔言〕
一般用于串讲句意,如果古书原文中有难词需解释,则先注释难词,然后用“言”串讲句意。
古书的注解(一)
注解名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解诂》《论语释》《经典释文》《论语义疏》《毛诗笺》《毛诗正义》《说文解字注》《毛诗音义》《楚辞章句》
(一)传
“传”最早用于对经书的注解。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家的易、书、诗、礼、乐、春秋等著作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例如“毛传”就是毛亨对诗经的注释,“孔传”是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
近现代—从打倒到再复兴。
(六)章句
“章句”是离章辨句、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它是在训释名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注释方式。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句意,分析其中的含义。章句于每章之末还有章旨,总括该章主旨。
(七)集解、集注、集释
此三条都是汇集众家之说(有时也加上自己的注解)的一种注释方式。这是一种集大成的工作,它汇集众家之说,省去了人们的翻检之劳.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目的
帮助读者理解古书的韵律和节奏,深入理解古文的意境和美感。
语法分析
定义
语法分析是对古汉语语法结构的研究,通过分析古书中的句子结构、 词序等特征,揭示古汉语的语法规律。
方法
运用语法学、语言学等学科知识,对古书中的句子结构、词序进行 归纳和分类。
目的
帮助读者理解古书的语法结构,解决阅读中的句法障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宋代的注解
《四书章句集注》
对《大学》、《中庸》、《论 语》、《孟子》的注解,由朱熹
所著,主要解释义理和考据。
《资治通鉴音注》
对《资治通鉴》的注解,由司马 光所著,主要解释史实和地名。
《九经解》
对九部儒家经典的注解,由欧阳 修等所著,主要解释文义和考据。
明清的注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01
对四库全书的提要和评价,由纪晓岚等所著,主要评价书籍的
新技术的应用与影响
新技术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渐应用于古书注解领域。这些技术 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注解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古书注解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影响分析
新技术应用对古书注解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注解 的质量和效率,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便利;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也可能导 致一些传统方法的丧失,需要合理平衡新旧方法之间的关系。
方法
运用现代语言学、文献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古书中的字、 词进行语义、语音、语用等方面的分析。
目的
帮助读者理解古书中的语义,解决阅读中的语言障碍。
音韵研究
定义
音韵研究是对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通过分析古书中的韵脚、 声调等特征,揭示古汉语的音韵规律。

考研资料 古代汉语 古书注解1

考研资料 古代汉语 古书注解1

•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 《春秋左氏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 正义
•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 《春秋榖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
疏 •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左传全译》: “把头枕在尸体的 大腿上而哭他。”
晋·杜预《春秋左 氏传集解》:“公 以叔武尸枕其股。
•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白居易《琵琶行》
高中教材注:“思,《文选》:“吉士思
思绪,名词,这里 秋。”李注:“思,
指愁思。”
悲也。” 《诗·大序》:“亡国
《古代文学作品选》 之音哀以思,其民
注:“声声思,一 困。” 《淮南子》:
声声都含有哀怨的 “春女思,秋士悲。”
情思。”
李白《天马歌》: “愿逢田子方,恻然
为我思。”一本“思”
作愁。
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 他学科的理论
• 《诗经·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 我遐弃。”唐·孔颖达《毛诗正义》: “‘不我遐弃’者,犹云‘不遐弃我’ 也。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 矣。”
5犹
近义词互相解释或用引申义解释 本义,多用“犹”字表示。被释词放 在术语之前。即:A,犹B。意思是 “等于说”或“好比是”。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 犹敬也;幼犹爱也。”
《诗经·豳风·鸱鸮》:“鸱鸮鸱鸮,既取 我子,无毁我室。”郑笺:“室,犹巢 也。”

古代汉语 古书的注解与标点 [兼容模式]

古代汉语 古书的注解与标点 [兼容模式]

• 明年春,遣大司徒宫、大司马丰、左将军建、右将军 甄邯、光禄歆奉乘舆法驾,迎皇后于安阳公第宫,丰、 歆授皇后玺绂。(汉书·外戚传) → 明年春,遣大司徒宫、大司马丰、左将军建、右将军 甄邯、光禄歆奉乘舆法驾,迎皇后于安阳公第。宫、丰、 歆授皇后玺绂。
• 书三四上,辞情危切;又欲诸都口陈嫡庶之义。 (《资治通鉴》卷七十四) → 书三四上,辞情危切;又欲诸都,口陈嫡庶之义。
之化弊風未革身無大罪不可廢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相視也無禮儀者雖居尊位猶為闇昧之行箋云儀威儀也視鼠有 皮雖處高顯之處偷食苟得不知廉恥亦與人無威儀者同○行下
孟反之處昌慮反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箋云人以有威儀為貴 今反無之傷化敗俗不如其死無所害也[疏]相鼠至何為○正義
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猶有無禮者故刺之視鼠有皮猶人之 無儀何則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猶無儀故可恥也人無禮儀何異於
2.古注的兴起
两汉时期,出现了注释的专书。当时的注解工作主要 限于儒家著作,注重对字词句的解释。著名的注解家及其 代表作如:
毛 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 融 《周易》、《尚书》、《毛诗》、《论语》、
《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 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 休《春秋公羊解诂》 高 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 逸《楚辞章句》
• 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诗经·桃夭》孔 颖达疏)
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
二、古书的标点
(一)句读
古书是不加标点的。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 常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 没完,但读时需要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 做“读”。合在一起叫做“句读”。句读,主要起断 句的作用。

古代汉语 古书的注解

古代汉语 古书的注解

三、古注的类型
1、注(训、说、释…):对原文作独立注解 2、笺:P612 3、疏:P611 4、校:考核古书,或校正文字,或考镜源流 5、音义:以辨音释义为本,也校勘 6、章句:循文释义,串讲大意 7、补注:订正、拾遗前人注疏 8、集解(集注、集释):P614 9、笔记:P625 10、选注:古人进行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
四、古注的内容
1、释词 2、串讲 3、通释全章大意 4、阐述语法 5、说、谓:X谓A 3、貌,之貌:X,A貌 4、犹:X,犹A也
5、之言,之为言:X之言A也 6、读为,读曰:X读为A 7、读若,读如:X读若A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产生的原因
1、词改变了意义,事物改变了名词 2、时代推移,背景变换 3、古人所著原书碍于体例,不会面面俱到, 有时需要补充史实材料 4、后人对原书的评论有时以注解的形式出 现
二、古注的发展
1、产生于先秦 2、兴盛于两汉 3、扩展于魏晋南北朝,推进于唐 1)再度注释的出现 2)注解范围扩大 3)集注、集解的出现 4、变化于宋元明 5、全面发展于清
五、古注的术语(续)
8、音:X,音A 9、反,切:X,AB切;X,AB反;X,AB 10、如字: 11、言:X,言A 12、辞,词
13、衍文 14、脱文 15、当为,当作
六、古注经的体例
1、P613

古代汉语常识:古书注解、标点

古代汉语常识:古书注解、标点

2、古注的发展概述 (1)古注的萌芽——先秦
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2)古注的兴盛——两汉
特点: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本期古注的重要学者 毛 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 融 《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 礼》、《仪礼《礼记》等 郑 玄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 休 《春秋公羊解诂》 高 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 逸 《楚辞章句》
2、离析章句:如《关睢》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 3、说明章旨:如《豳风· 东山》序:“一章言其完也,二章言其 思也,三章言其室家之望女也。四章乐男女之得及时也。” 4、解释词义:如《周南· 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毛传》:“遵,循也。”(同义词解释);“汝,水名也。” (以类名为释);“坟,大防也”(定语+大名名释,属中求 别);“枝曰条,干曰枚”。(辨析同义词)。 《汝坟》:“伐其条肄”。传:“肄”,余也,暂而复生, 曰肄。(后训足成前训),说明“肄”训“余”,是特指意。
孝经 论语 尔雅 孟子
唐李隆基注 宋邢昺疏 魏何晏注 宋邢昺疏 晋郭璞注 宋邢昺疏 汉赵歧注 宋邢昺疏
后人将以上这些注疏加上唐陆德明 《经典释文》的注音合成一部书,称作 《十三经注疏》。
3、章句 ——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
特点: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 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 辨明篇章结构等。 《章句》:“曰, 辞也。叟,长老之 如东汉赵歧《孟子章句· 梁惠王上》: 称也,犹父也。孟 子去齐,老而至魏,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 故王尊礼之。曰: 来,将以利吾国乎?” ‘父不远千里之路 而来至此,亦将有 可以为寡人兴利除 害者乎?’”此段 话从“孟子去齐” 以后串讲整个句义, 是章句的体例。

古代汉语 古书注解常识

古代汉语 古书注解常识

十三经注疏
《周易》魏王弼注,孔颖达疏; 《尚书》汉孔安国传,孔颖达疏; 《诗》汉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 《周礼》汉郑玄注,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孔颖达疏;
《榖梁传》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 疏;
《春秋左传》晋杜预集解,孔颖达 疏;
《公羊传》汉何休学,徐彦疏; 《论语》魏何晏,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一般兼疏经注,六朝所作的义疏很 多,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南朝梁皇侃 的《论语义疏》。在唐代“疏”属 于私人注释,如唐代贾公彦的《周 礼疏》;“正义”属于官修,如唐 代孔颍达的《毛诗正义》。
6、集解
“集解”是汇集众说而解之的意思。 如魏时何晏的《论语集解》。
“集注”、“集传”、“集释”等 与“集解”性质相同。
&《诗经序》:“情发于声,声成 文谓之音”。
孔疏:“此言‘声成文谓之音’, 则声与音别。《乐记》注:‘杂 比曰音,单出曰声。’《记》又 云:‘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 乐。’则声、音、乐三者不同矣。 以声变乃成音,音和乃成乐,故 别为三名。对文则别,散则可以 通。”
6、辞(词)也
&用以说明该词是虚词。 《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
以上是连用并举,用以辨析同义 词。
2、谓
&被释词语置于“谓”的前面, 其作用主要是用来具体说明被释 词语的特定意义。
&《左传·僖公三十年》:“且君 尝为晋君赐矣”杜预注:“晋君 谓惠公也。”
“谓”有时还用于串讲。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野有 蔓草,零露漙(tuán)兮”。
郑笺:“零,落。蔓草而有露, 谓仲春之时,草始生,霜为露 也。”

古代汉语——古书注解及格律诗

古代汉语——古书注解及格律诗

古代汉语——古书注解及格律诗二、古书注解的类型1、传“传,传也,博释经义,传示后人。

”2、注本义是灌注。

唐·贾公彦《仪礼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

” 段玉裁《说文注》:“解经以明其义曰注。

”广义的“注”包括传、笺、注、疏、正义、集解。

凡是给前人著作作注解皆称为“注”。

3、笺《说文》:“笺,表识书也。

”笺是对传的再解释,是对经文和前人的注解有所阐发和补充而标注在旁边。

4、疏疏是相对于“注”而言的,是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文,也解释注。

如《周礼》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庄子》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

5、正义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其正确的意义。

其实与“疏”同实而异名。

唐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实际上是疏。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的《孟子正义》都等于疏。

但,不是所有的正义都等于“疏”,如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并不是对注的注。

6、章句即“离章辨句”,除了解释字、句外,还串讲文章大意,如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孟子章句》中有“章指”专门解释每一章的大意。

7、集解、集注、集释汇集前代各家注疏于一体,再加上自己的见解。

如朱熹《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

何晏的《论语集解》其中的“马曰”“包曰”“孔曰”是引用马融、包咸、孔安国的注,不标明“某曰”的才是何晏自己的见解。

何晏在《论语集解·序》说:“集诸家之说,记其姓名;有不完者,颇为改易。

”裴因《史记集解》,清郭庆藩《庄子集解》等。

~ 7 / 14 ~三、古书注解的术语1、曰、为、谓之——略等于“叫做”。

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

这三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2、谓——说的是,是指,是说。

被释词置“谓”前。

与“谓之”不同,“谓”后面的话往往是常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

3、貌,之貌——“······的样子”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形容词或动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书的注解一、解释下列注解体例的名称:传、正义、疏、笺、注、章句、集解。

二、解释下列注解术语的作用,并把作用类似的归在一起:曰、谓、为、犹、貌、谓之、之貌、读为、之言、读曰、读若、之为言、读如、之犹言、犹言。

三、问答:1.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哪几类?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2.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几种?捌、古书的标点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标点古书的一般原则是什么?2.标点古书常见的错误有哪两种情况?3.什么是句读,句读与今天所说的标点有什么不同?二、给下列古文加标点符号,并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在句中的作用或用法: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3.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4.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5.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汉书?艺文志?诸子略)6.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尊卑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注:①涘:岸边。

渚:水中小块陆地。

8.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善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为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称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吕氏春秋)9.富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节用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以上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①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谓也(荀子?富国)注:①纠譑:搜刮。

10.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耳怯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史记?淮阴侯列传)11.人有盗高庙①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②当弃市上大怒曰人无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恭承宗庙意也释之③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④为基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遇民取长陵⑤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汉书?张释之传)注:①高庙:汉高祖刘邦庙②奏:判决。

③释之:人名,即张释之。

④逆顺:指犯罪的程度。

⑤长陵:高祖坟墓,此句乃委婉语,实指盗掘坟墓。

12.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间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①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注:①类:种。

毋类:指全家被诛。

三、分析下列各组文句的标点、指出其点错者并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1.①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②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资治通鉴?卷三十七)2.①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

子夏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

子何观焉?”②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

子夏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

子何观焉?”(礼记?檀弓上)3.①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②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六)4.①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

皆肘之,使立于后。

②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齐晋鞌之战)5.①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来谒,立西阶以须。

”生危冠方袂,浅拱舒拜,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

②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来谒,立西阶以须。

”生危冠方袂,浅拱舒拜,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

(刘禹锡《送鲁周儒赴举诗引》)6.①李当尚书镇南梁,境内有朝士庄产,子孙侨寓其间,而不肖者相效为非。

……当严明有断,处分宽,织篾笼,召其尤者,……遂命盛以竹笼,沉于汉江。

②李当尚书镇南梁,境内有朝士庄产,子孙侨寓其间,而不肖者相效为非。

……当严明有断,处分宽织篾笼,召其尤者,……遂命盛以竹笼,沉于汉江。

(唐语林?政事)7.①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②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8.①二年春正月,大将军光、左将军桀皆以前捕反虏重合侯马通功封,光为博陆侯,桀为安阳侯。

②二年春正月,大将军光、左将军桀皆以前捕反虏重合侯马通功,封光为博陆侯,桀为安阳侯。

(汉书?昭帝本纪)9.①母之爱子也倍父,父令之行于子者十母。

吏之于民无爱、令之行于民也万父。

母积爱而令穷,吏用威严而民听从。

严爱之策亦可决矣。

②母之爱子也倍父,父令之行于子者十母。

吏之于民无爱,令之行于民也万,父母积爱而令穷,吏用威严而民听从。

严爱之策亦可决矣。

四、给下列各段文章加上标点符号,如发生错误请分析原因:1.公山弗扰以费畔①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未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②乎(论语?阳货)注:①畔:通“叛”,叛乱。

②为东周:意为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

2.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3.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4.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①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塗②谓孔子曰来予尔言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曰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论语?阳货)注:①归:同“馈”,赠送。

②塗:道路。

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论语?子路)注:①若是其几:象这样的简单机械。

几:意为简单机械。

6.陈亢问于伯鱼①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注: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

7.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①游乐乐晏②乐损矣(论语?季氏)注:①佚:游荡忘返。

②晏:荒淫。

8.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9.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问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孟子?尽心下)10.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11.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管子?权修)12.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战国策?楚策三)三、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比较各词的译义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思考原因是什么?⑴为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3.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五蠹)4.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公输)5.化而为鸟,其名为鲲。

(北冥有鱼)⑵以为1.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

(天论)2.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天论)3.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韩信拜将)4.其观於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在(答李翊书)⑶所以1.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韩信拜将)2.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公输)3.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察今)⑷明1.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天论)2.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劝学)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参考答案古书的注解一、解释下列注解体例的名称: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作“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