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解

合集下载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一)古书注解的重要性1、古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3、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二)古注的源发、历代特点及名家注1、源发:先秦:萌芽→两汉:兴盛→魏晋至隋唐:发展→宋元明:中落→清:复兴→解放后:出版→现代:研究2、历代特点及名家注(1)先秦①特点:A注释多夹在正文中。

B尚未成为一门学科。

C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无注释专书。

②名家注:例: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周易·说卦》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孟子·梁惠王》(2)两汉①特点:A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B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②名家注:例:毛亨《毛诗故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毛诗注》、《论语注》、《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

(3)魏晋至隋唐①特点:A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受玄学影响。

B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正义)”。

②名家注:例: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韦昭《春秋外传国语注》;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陆德明《经典释文》;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颜师古《汉书集注》;李善《文选注》。

(4)宋元明①特点: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后人称“六经注我”。

②名家注:例: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孙奭《孟子疏》;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1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

大致类型有:(1)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

(3)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解释词义(2)串讲文意(3)分析句读(4)提示语法(5)说明修辞表达方式(6)诠释典故成语(7)校勘文字。

4、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

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

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

5、古注的常用术语:(1)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

用法是解释语+曰﹑为﹑谓之被解释语。

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

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

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

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

如同犹俱也。

用远引申义来解释。

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以今语释古语。

谁为,犹为谁也。

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

如直犹但也。

(4)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如莞尔,小笑貌。

(5)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

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毛传:思,辞也。

意思指思是虚词。

(6)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

如《礼记》:古者公田藉而不税。

郑玄注:藉之言借也。

古注中也有用之言来解释用字通假现象的。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实用文档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①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②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实用文档
疏:不仅解释经文,而且给前人 的注解作注解,也叫正义。
如:唐初,由孔颖达等纂集成的 《五经正义》 ,凡一百八十卷。
实用文档
这个时期,除了经部书外,还出 现了大量有关史部、子部、集部 的训诂专著以及佛经的音义。如:
古文经学:汉景帝时,人们从孔子
旧宅的壁缝里发现了用篆文书写的 《尚书》、《周礼》、《论语》等 书,这些书称之为古文经,河间王 刘德也从民间获得了古文经书,献 给了朝廷。古文经和今文经文字有 差异、甚至连篇章、内容和解释、 评价也不同。研究古文经的学者形 成了古文经学派。如:许慎、马融、 郑玄。
实用文档
汉武帝即位后,实行了“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 从此儒学独尊,《诗》、《书》、 《礼》、《易》、《春秋》五经 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神 圣的法定经典,也成为广大读书 人必读的经典。
实用文档
所谓儒家经典,现在一般是指儒 学十三经,亦即周易、尚书、诗 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 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 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 的学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 体。
今文经学: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 向弟子讲授经学,这时的经书大都 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 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到汉 代才用当时的隶书写成,因此成为 今文经。代表人物:董仲舒。
实用文档
《礼记·乐记》:“《诗》云: ‘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 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 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 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 曰独,幼而无父曰实用文档孤。”

古书的注解备注

古书的注解备注

(20)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郑玄《注》:“萧墙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 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膳”和“善”、“萧”和“肃”,分别是同源词。 “膳”和“萧”的语源分别从“善”、“肃”而来, 在上古,“膳”和“善”都是禅母元部,音同; “萧”和“肃”是心母,“萧”是幽部,“肃”是 觉部,音近。
2.疏: 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解释作注,又称 “义疏”,“注疏”,“义注”,“讲疏”。 该方法产生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儒生受玄学 清谈和佛教讲经影响,开始讲授经书。讲经的稿本 就叫做“义疏”。 “义疏”的文字详细,不仅解释词义,而且串 讲句义,甚至还要阐发章旨,申述全篇大意。
正义: 唐人对前代的义疏加以整理订正,其中奉诏官 修的“义疏”,称为“正义”,意即“正前人疏 义”,如孔颖达《毛诗正义》。在唐朝,官修注疏 为“正义”,私人整理的注解为“义疏”,具体区 别: “义疏”可以由经家任意发挥;而“正义”却 必须遵守“疏而不破”的原则,只能在注本的基础 上发挥经义,注文即使说错,疏文也要加以曲意疏 证。因而不免墨守成规,难以超越一家之见。 后代将其混同,“义疏”即“正义”。
3.传: 本来指驿站用来传递消息的马车,后来引申为在学业上师 传的意义。作为一种注释方法,汉唐注家有三种解释: (1)传[chuán]述,历代相承的师说。 (2)解释经义的文字。 秦汉时期,儒家六部著作《易》、 《书》、《诗》、《礼》、《乐》、《春秋》,被称为 “经”,解释经的文字被称为“传”。这类“传”,多侧重 于经文的思想内容——所谓“微言大义”的阐发解说,而不 以语言文字的考释疏通为宗旨。 (3)传[zhuàn]通,依照文字逐句解释疏通,与“训”、“诂” 同义。孔颖达《疏》:“传者,传通其义也。”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第一讲古书的注解一、古注的类型和体例(一)古注的类型1、传注体1.1诂、训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是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1.2传唐孔颖达说:“传者,传通其义也。

”《汉书·古今人表》“传曰……”注:“师古曰:传谓解说经义者也。

”《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1.3注晋张华《博物志》说:“上代去先师近,解释经文皆曰传,传师说也。

后代去师远,或失其传,故谓之注。

注,下己意也。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说:“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谓之传,郑玄则谓之注。

”《礼记·曲礼上第一》下又说:“注者,即解书之名。

但释义之人多称为传。

传谓传述为义,或样承圣旨,或师儒相传,故云传。

今谓之注者,谦也。

”《说文》:“注,灌也。

”用在注释古书上,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1.4笺《诗·周南·关睢·郑氏笺》释文:“《字林》云:…笺,表也,识也。

‟按,郑《六艺论》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在《诗经·周南·关雎》“郑氏笺”下注云:“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

‟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

余经无所遵奉,故谓之注。

”《说文》:“笺,表识书也。

”2、章句体刘师培《国语发微》说:“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汉赵歧《孟子章句》在《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后注:“章指:言神农务本,教于凡民。

许行蔽道,同之君臣。

陈相倍师,降于幽谷;不理万情,谓之敦朴。

是以孟子博陈尧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通论之
古书的注解
一、什么是古书的注解?学习它的意义是 什么? 注解与训诂 学习古注的原因
二、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 主要包括: 主要包括: 汉代、魏晋南北朝、 汉代、魏晋南北朝、 唐代、宋代、清代。 唐代、宋代、清代。 十三经注疏
三、古注的体例 注疏体与集解体 注疏体一般包括正文、注和疏三方面内容。
六、学习古注应取的态度 依靠古注,但不迷信。批书注解的意义。 古书注解的简史。 二、古书注解的简史。 主要包括:汉代、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 1、主要包括:汉代、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 清代; 清代; 各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2、各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三、十三经注疏的内容是什么? 十三经注疏的内容是什么? 古书注解的名称有哪些? 四、古书注解的名称有哪些? 五、古书注解常见的情况 古书注解常见的术语有哪些? 六、古书注解常见的术语有哪些? 读为”“读曰” ”“读曰 读若”“读如”的分别? ”“读如 “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分别? 七、古书注解的特色有哪些? 古书注解的特色有哪些? 八、古书注解中的注音 九、校勘学上常见的术语 十、对待古书注解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十一、举出一些常见的古今在古汉语方面有重要 十一、 影响的学者和著作的名字。 影响的学者和著作的名字。
四、古代注解常见情况及古注的主要内容 几种常见情况:释词、串讲、释词并串讲、通 释全章大意。 古注内容:广泛,涉及古代语言、历史、社会 、文化、科学等,概括起来主要有注音、解 释词义、疏通文意、分析句读、讲解语法、 揭示修辞、诠释典故、解释名物制度、考证 人物史实、地理、校勘文字和评论等
五、古注的术语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 《左传· 庄公八年》:“公惧,坠于车,伤 足,丧屦。反,诛屦于徒人费。” 如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十三经注疏》 • 朱熹有《周易正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楚辞集注》等。
• 清代是又一个高峰,注解的范围广,质量 高。
二、古书注解的名称
• • • • • • • • 传 笺 注 疏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 章句:离章析句,委曲支派。 集解 集注
• 如:魏王弼的《老子注》;晋郭象的《庄子注》;三国韦 昭的《国语注》;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等。
• 唐代的注解工作非常兴盛,达到一个高峰。
• 如:李善注《文选》;颜师古注《汉书》; 孔颖达等纂《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 《礼记》《春秋左氏传》);贾公彦作《周礼疏》《仪礼 疏》;徐彦作《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作《春秋谷梁传 疏》。 (九经)
• • • • •
校勘术语: 衍文 脱文 误文 《韩非子· 说林上》:“群臣有内树党以骄主,有外为交 以削地,则王之国危矣。”王念孙曰:“削地”当为“列 地”。“列”古“裂”字。裂,分也,言借外权以分地也。 《韩策》作“或外为交以裂其地”,是其明证矣。“列” 字作“ ”,形与“削”相似,因误为“削”。 • 倒文 • 《墨子· 鲁问》:“翟虑耕天下而食之人矣。”王念孙认 为当作“翟虑耕而食天下之人矣”。下文云“翟虑织而衣 天下之人”。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的概况
• 古书的注解工作是从汉代开始的。
• 如:注《诗经》有三家:鲁申培公、齐辕固生、燕韩婴。 后又有毛亨作的《毛传》; • 孔安国注《尚书》;马融与郑玄为许多儒家经典作注;高 诱给《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作注;王逸给 《楚辞》作注。
•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解的范围逐渐扩大。

第一讲 古书的注解

第一讲  古书的注解

(三)常用的注音术语 读曰,读为: 1、读曰,读为: 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郑玄注:"时读曰莳 "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2、读若,读如: 读若,读如: 又重之以修能. 又重之以修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故有绝才者谓之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霾读若埋 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吾是以狂而不去也。(《庄子·逍遥游》) 吾是以狂而不去也。(《庄子 逍遥游》 。( 逍遥游 王先谦注:狂音读如诳,言以为诳。 王先谦注:狂音读如诳,言以为诳。 如字: 3、如字: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礼 大学》 记·大学》) 大学 《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 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好好, 好好 呼报反,下如字。 呼报反,下如字。
• 练习: 练习: 写出下列几部典籍的注疏者 诗经》 《诗经》:汉 传,汉 笺,唐 集解, 论语》 《论语》魏 集解,宋 疏。 左传》 等正义。 《左传》晋 注,唐 等正义。 孟子》 《孟子》汉 注,宋 疏。
等正义。 等正义。
• 三、古注的基本体例 1."传":是用今语传达古语含义的意思。 传 :是用今语传达古语含义的意思。 广义: 注解” 广义:“注解”: 狭义:指直接阐释经义的注解。 狭义:指直接阐释经义的注解。 如毛亨《毛诗诂训传》 如毛亨《毛诗诂训传》。 2.“笺”:主要是对原注加以补充和订正。 主要是对原注加以补充和订正。 笺 如郑玄的《毛诗笺》 如郑玄的《毛诗笺》 3.正义(义、疏):串讲文意 ):串讲文意 .正义( 如孔颖达《毛诗正义》 如孔颖达《毛诗正义》。 4.章句:训释词义,按章和句串讲分析经文大意。 章句: 章句 训释词义,按章和句串讲分析经文大意。 归纳出文章的段落大意。 归纳出文章的段落大意。 如汉代的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如汉代的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 • • • • • • • • • •
三、古书注解体例 (参考教材613页影印件) 四、古书注解术语(参考教材615-618页) (1)曰,为,谓之:叫做(释义术语) (2)谓:用来称(释义术语) (3)貌:的样子(释义术语) (4)犹:跟……一样(释义术语,同义近义关系) (5)之言,之为言:与……相同(声训术语,义 同,音同或有关系) (6)读为,读曰:读作(释义术语。假借字+读 为 / 读曰+本字) (7)读若,读如:读作(注音术语) (8)如字:照这个字本来读音读(注音术语)
• (5)正义。“正义”是指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 “疏”也可叫“正义”,如孔颖达《五经正义》就 是为五经分别作的疏,但并不是所有的正义都等于 “疏”,如张守节《史记正义》是注非疏。 • (6)章句。“章句”是指“离章析句,委曲支 派”,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 (7)集解。 “集解”是选取各家的注解,有时 也参以己意。 • 附:校勘术语“衍文”“脱文” • (1)衍文。或称“衍”“衍字”。指明古籍中多 出了文字的现象。 • (2)脱文。或称“敚”“夺”“脱字”。指古籍 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 (3)宋· 朱熹《诗集传》、《周易本义》、 《楚辞集注》;《论语集注》、《孟子集 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四 书章句集注》);宋· 洪兴祖《楚辞补注》 、 元· 胡三省《资治通鉴注》。 • (四)清 • 清人注疏范围广、质量高。一些较重要的古 籍,前人已经作过注的(如十三经、先秦诸 子),清人几乎都重新作了注,不少前人没 有作过注的,清人给也作了注;清人注疏旁 征博引,考核审慎,纠汉唐人注解之失,解 决了不少汉唐人留下的疑难。
• (二)魏晋南北朝 • 晋· 何晏《论语集解》;魏· 王弼《老子注》;晋· 郭 象《庄子注》;吴· 韦昭《国语注》;晋· 杜预《春 秋左氏经传集解》;刘宋· 裴骃《史记集解》;北 魏· 郦道元《水经注》;刘宋· 裴松之) • (2)颜师古《汉书注》;李善《文选注》;张守 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杨倞《荀 子注》;成玄英《庄子疏》;李贤《后汉书注》; 何超《晋书音义》。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注解内容:注释篇题或章旨
即解释文章的题目或段落大意,如: 赵岐《孟子章句·离娄》:“离娄者,古 之明目者,盖以爲黄帝时人也。黄帝亡其玄珠, 使离朱索之。离朱即离娄也。能视于百步之外, 见秋毫之末,然必须规矩乃成方员。犹《论语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故以题篇。” 《诗经·小雅·采薇》:第六章,郑玄笺 云:“上三章言戍役,次二章言将率之行,故 此章重序其往反之时,极言其苦以说之。”
注解术语:浑言、统言、通言|析言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用以泛指,前人称为“浑 言”,即笼统称说之意。它与“析言”相对。如: 《说文·心部》:“恭,肃也。”段玉裁注: “肃者,持事振敬也。《尚书》曰恭作肃,此以 肃释恭者,析言则分别,浑言则互明也。” 《说文·示部》:“祭,祭祀也。”段注: “统言则祭、祀不别。” 《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 死曰攷、曰妣、曰嫔。”孔疏:“此生死异称, 出《尔雅》文,言其别于生时耳。若通而言之, 亦通也。”
注解术语:辞、词
古人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在 注解中使用这两个术语,就是指明其为虚 词。如: 《诗•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 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说文·矢部》:“知,词也。”王 筠《系传校录》:“凡许所谓词,即语助 也。”
注解术语:之言、之为言
这是声训术语,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 训释,表示被训释词和训释词语源相同,意义相 通,旨在探求事物得名的由来。注意:声训多数 情况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释词,它只是探求其 语源,因此解释语不能直接带入原文中。如: 《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说文·示部》:“祓,除恶祭也。”徐锴曰: “按:祓,之为言拂也。” 《说文·示部》:“禳,磔禳祀疠殃也。”徐 锴曰:“禳之为言攘也。”
注音方法:反切法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说文》注疏四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汉石经无‘行’字、
‘夫’字。按:《史记·孔子世家》亦无‘行’
字,因丈人章而误衍也。”
8、衍文、脱文 古籍在流传过程中脱漏的文字,叫做 “脱文”,简称“脱”,也叫夺文、 缺文、阙文。
《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皇本、高丽本‘吾’下 有‘岂’字。《释文》出‘吾焉得而食诸’„„„ 按:《史记·仲尼世家》及《汉书·武五子传》并 作‘岂’,与皇本合。《太平御览》二十二引‘吾 恶得而食诸’。‘岂、焉、恶’三字义皆相近,疑 今本‘吾’下有脱字。”
二、古注的体例
第一、传注体 第二、义疏体 第三、章句体 第四、集解体 第五、补注体 第六、音义体
第一、传注体
定义:
以传述的方式阐明经 义注解的体例。包括“传 ”、“注”、“笺”三类 。
(一)传注体——传
1.传:zhuàn,传述。以
传 注 体

《春秋左氏传》
春秋 · 左丘明
传述的方式阐明经义,
故称‚传‛。
(一)传注体——笺
1.笺:jiān, 标记,表明。注
传 注 体

释者对于前人传注的阐明、 补充、说明、订正,都另 行标明,不与前人传注相 混杂,这种注释称为‚笺‛。 东汉 · 郑玄
《毛诗笺》
2.笺,始于东汉郑玄的《毛
诗笺》。
传注体-释例
毛亨传
郑玄笺
郑玄笺
毛亨传
郑玄笺
第二、义疏体
定义:
既解释古书原文,又 解释前人注解的内容的一 种体例。

“曰”、“为”、“谓之”还可以用 来区分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古代汉语古书注解整理

古代汉语古书注解整理
(二)笺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笺”本来有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但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都只是“注解”的意思,不一定限于对别人的注的阐发与补充。
(三)注
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而称“注”。注,流注、著明的意思,用在注释古书时,是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另外,“注”还可以是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的“注”,就包括“毛传”和“郑笺”。
古书的注解(二)
释义术语:
1、〔曰、为、谓之〕
被释词在后,用来直陈词义 、分别同义词之间细微差别。
2、〔谓〕
被解释的词放在前面,主要用于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名释总体名等3、〔言〕
一般用于串讲句意,如果古书原文中有难词需解释,则先注释难词,然后用“言”串讲句意。
古书的注解(一)
注解名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解诂》《论语释》《经典释文》《论语义疏》《毛诗笺》《毛诗正义》《说文解字注》《毛诗音义》《楚辞章句》
(一)传
“传”最早用于对经书的注解。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家的易、书、诗、礼、乐、春秋等著作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例如“毛传”就是毛亨对诗经的注释,“孔传”是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
近现代—从打倒到再复兴。
(六)章句
“章句”是离章辨句、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它是在训释名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注释方式。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句意,分析其中的含义。章句于每章之末还有章旨,总括该章主旨。
(七)集解、集注、集释
此三条都是汇集众家之说(有时也加上自己的注解)的一种注释方式。这是一种集大成的工作,它汇集众家之说,省去了人们的翻检之劳.

第六章__古书的注解

第六章__古书的注解
古代汉语教学片
侯 云 龙
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
2001· 01· 05
第六章 古书的注解
第一节 古注的体例 第二节 古注的术语 第三节 古注的方式
3
第一节 古注的体例
返回本章目录
5
传注体-传
传 注 体 -

1.传:zhuà n,传述。以
传述的方式阐明经义,
《春秋左氏传》
春秋 · 左丘明
故称传。
韩非,战国末期韩 国的诸公子,荀子的学 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 者。被杀于秦。
《韩非子》注疏 清· 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
今人陈奇猷(yóu)
《韩非子集释》
《韩非子》现存55
篇。
今人梁启雄
《韩非子浅解》
返回本章目录
附:《诗经》与注疏-1
齐人辕固所传--齐诗
西汉传诗的
鲁人申培所传--鲁诗 燕人韩婴所传--韩诗 鲁人毛亨所传--毛诗
今人杨树达
《汉书窥管》
今人陈直
《汉书新证》
返回本章目录
附:《后汉书》与注疏
《后汉书》,南朝宋 范晔(398-445)著,今 本 120 卷(范晔完成其中 的纪10卷,列传80卷;志 30卷是后人从西晋司马彪
《后汉书》注疏 清· 惠栋
《后汉书补注》
清· 王先谦
《后汉书集解》
《续汉书》中抽出补入的),
《老子》注疏 三国· 魏· 王弼
《老子注》
春秋时楚国人老聃(dān)
所作。81章,约 5000 字,
汉河上公
(后人假托)
《老子章句》
多为韵文。
《老子》分为上下篇,
上篇为《道经》,下篇为
《德经》,因而又称《老
今人马叙伦

第一讲古书的注解..

第一讲古书的注解..

2.1对句读的分析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
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
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
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
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 强之而不反,谓之大成。”
2.1.1明注
• (44)春秋以木铎修火禁,凡邦之事跸,宫中庙中则执烛 (《周礼 •天官 •宫正》)郑玄注:“郑司农读火绝之,云 ‘禁凡邦之事跸’。” • (45) 昔赵衰以壶飨从径,馁而弗食。 (《左传 • 僖公二十 五年》) 《经典释文》:“一读‘以壶飧从’绝句,读 ‘径’为‘经’,连下句。” • (46)卫人归之亦请南宫万于陈以赂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 犀革裹之。(《左传•庄公十二年》)孔疏:“断‘以赂’ 为句,言用赂请于陈也。” • (47)即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齐其何如 晏子曰此季此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杜注:“不知 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 (《左传 • 昭公三年》) 音义: “吾弗知,绝句。”
• 《诗 · 周南 · 关睢 · 郑氏笺》释文:“《字林》云: ‘笺,表也,识也。’按,郑《六艺论》云 ‘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 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在《诗经 · 周南 · 关雎》 “郑氏笺”下注云:“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 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 也。’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 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余经无所遵奉, 故谓之注。”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 训。诂是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 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此诂与训之辨也。”
1.2传
• 唐孔颖达说:“传者,传通 其义也。”
• 《 汉 书 ·古 今 人 表 》“ 传 曰 ……” 注:“师古曰:传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注解的名称有多少?分别指什么?
1.疏:也叫正义,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做注解。

2.傅:指阐明经义
3.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外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二、了解经书注解的体例是什么样子的(见书)
三、常见的注解术语有哪些?(见书)
四、古书的注解工作都包括哪些方面?
1.释词、串讲、释词并串解、通释全章大意
2.考证人名地名和考核史实,考证词语的出处和典故的来源。

3.阐明哲学思想
4.古籍校勘
五、古书的注音有几种情况?
1.早期的注解一般是用直音法或“读若”“读如”等术语注音,后来反切逐渐被注解家用来注音了。

2.古书上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

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

3.利用四声来区别词义和词性,这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6.对于古书的注解,汉、唐、宋、清等朝代的学者贡献巨大,那么请问他们的贡献分别是什么?
六、对于古书的注解,汉、唐、宋、清等朝代的学者贡献极大,那么请问他们的贡献分别是什么?(见书)。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看注解对于读古书来说是必需的,因此,了解古书注解的体例、方法及其它的局限性,对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我国给古书作注释的历史很长,但较系统的是从秦汉开始,并一直持续到清代。

由于注释的古书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多,所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书进行分类。

从时间上分有“故注”、有“今注”;从释义的方式上分有随文释义和通释语义;从注释的体例上分有传注体、义疏体和集解体。

笼统的说,注只释经,疏兼释注。

一般,把清代以前训诂学家为古书作的注释,成为“古注”,民国以后对古书作的注释称为“今注”。

一、重要概念注疏:注只解释经(正文),疏不仅解释正文,还解释前人的注释用语。

衍文(衍字):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脱文(脱、夺、夺字):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二、释义方式(一)随文释义的注疏随文释义:所释的义常被局限于某种语言环境中,是某一词语在某一书或某一句话中具体意义,与这个词语在别的书或别的句子中的含义不一定相同。

1.注疏名称注疏的名称很多,如:传、说、解、诂、训、笺、注、释、义、疏、音义、章句等。

这些名称,有的名异实同,有的意义微殊,有的可单说亦可连说。

(1)传《说文》:传,遽也。

从人,专声。

辵部:遽,传也。

《尔雅释言》:驲、遽,传也。

按:以车曰传,亦曰驲,以马曰遽,亦曰驿,皆所以达急速之事。

由此引申①由此达彼称为传②以言语递达者亦称传③递达古今之言语者亦称传④解释古今之言语者亦称传。

(2)说《说文》:说,说释也。

释,解也。

《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

按:说即说明,解释之义,引申为用以解说的词语。

(3)解《说文》:解,判也。

判,分也。

按:解的本义是分析,注解就是分析语义,所以也叫解。

(4)训《说文》:训,说教也。

按:说教即说释而教之。

(5)诂《说文》:诂,训古言也。

孔颖达《诗周南关雎》: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按:诂,即古言,古义的意思。

(6)笺《说文》:笺,表识书也。

吕忱《字林》:笺者表也,识也。

古书注解

古书注解

集解类
集注、集传、集释。
汇集众说的一种解释,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




的解释。 晋· 范宁的《春秋谷梁传集解》 魏· 何晏的《论语集解》 宋· 朱熹的《诗集传》《孟子集注》 清· 郭庆藩《庄子集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
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王曰:时者, 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 怿。
义疏类
“义”或“疏”,意为疏通文意。
训释的对象是经文和旧注,其注释
的原则是“例不破注” 出现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代。唐人 对魏晋以来的义疏修正较多,奉官 诏的称为“正义”。
唐· 孔颖达《五经正义》
唐· 贾公彦疏《周礼》《仪礼》
唐· 徐彦《春秋公羊传》
唐· 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
章句类
离章辨句,其训释的对象是句或章。
以句子为基本单位,串讲直译句意,分析文
献章旨。 刘师培《国语发微》:“故传二体,乃疏通 经文之字句者也,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 章句者也。” 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孟子章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 兵也。人死谓饿疫死者也。王政使然。而
指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诗经· 邶风· 柏舟》:“汎彼柏舟,亦汎其流。”
笺:“舟载渡物者,今不用,而与众物汎汎 然俱流水中。” 清· 阮元《校勘记》:“‘与’下衍‘众’字, 小字本无。”
古书注解的内容





解释词义 解释句意 解释语法 说明修辞方式 说明古代名物典章制度
古书注解的发展
先秦时期
随文注释,为历史上的文献典籍做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齐鲁韩三家从西晋到宋先后失 传,现仅存《韩诗外传》六卷, 只有毛亨、毛苌叔侄作注的 “毛诗”流传下来,现存《诗 经》是毛氏所传的本子,故又 称《毛诗》。郑玄作笺、孔颖 达作疏,就成了《毛诗正义》。
孔安国:西汉鲁人,孔子十一代孙。 西汉经学家。据传,汉鲁恭王扩建 宫室拆除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 《尚书》,孔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 时通行的隶书,并为之作“传”, 即《尚书传》。司马迁研究《尧 典》、《禹贡》等古文,也曾向他 请教。
贾公彦:唐人。官至太常博士。著 《周礼义疏》和《仪礼义疏》,均流 传至今,收入《十三经注疏》。 徐彦:唐人,著《春秋公羊传疏》 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 杨士勋:唐人,著《春秋谷梁传疏》 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
此外,张守节著《史记正义》, 司马贞著《史记索隐》,唐代 李善《文选注》,给梁萧统编 撰的《文选》作注,影响较大。
儒学经过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流派 众多。各派之间纷争异常,甚至有水 火不容之势。因此,五经越解越不明, 越讲越糊涂。学者谁主谁从,都是各 行方便,从其所好。这样就给后生学 习带来困难。这种情况在政权分离的 乱世,倒还可以容忍,但天下统一之 后,特别是实行科举取才以后,没有 一个统一的教材和标准,势必给教育 和选举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五)清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清代四经学注释达到登峰造极的时 代。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实行 严厉的思想禁制,大兴文字狱,因 此学者们乃不得不躲进故纸堆里以 求安身立命,这倒给训诂学的繁荣 创造了良好的温床。
清代训诂学,名家辈出(有师徒关 系的,如戴震与段玉裁、王念孙; 有父子关系的,如王念孙与王引之; 有兄弟关系的,如王先谦与王先慎, 二者是湖南长沙人,等),著述繁 多。清儒反对宋人的空疏义理学风, 倡导汉代重考据重语言实际的朴学 学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論古書的注解第一節古書注解的體例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

秦以前的許多典籍傳到漢代,由於種種原因,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人專門爲這些古書做注解,如漢代的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等,他們都是著名的注解家。

他們在注解古書時,都有一定的體例,了解這些體例和注解的內容,對我們閱讀古書是非常有用的。

我們按照注解的體例分類如下:一、傳注類1、傳:本指古代驛站傳遞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爲由此達彼之義,因而遞達古今語言也稱作“傳”。

傳,即指闡明經義。

漢代最有代表性的傳是毛亨對詩經做的傳。

它以字詞爲訓釋的基本單位。

2、箋:《說文·竹部》:“箋,表識書也”,意思是“在書中有所表記之也”,指在原有注釋旁附記自己的意見。

一般是對前人的注有所闡明、補充,或有所訂正。

3、注:也是對經籍的解說。

鄭玄曾對《周禮》、《儀禮》、《禮記》作注,鄭玄之後,“注”幾乎取代了“傳”,而成爲訓釋經籍的統稱。

二、章句類章句是離章辨句的意思。

這種體式以句子爲基本訓釋單位,通常先解釋詞義,再把字詞的注釋融進句子的直譯之中,串講句意,進而達到對章旨的探討。

這種體式的優點是對文獻的注釋更富於整體性,有利於對主題的理解,但不如傳注簡明。

東漢時期留下的章句著作很多,流傳至今的有王逸的《楚辭章句》和趙岐的《孟子章句》。

《楚辭章句》是王逸根據劉向的《楚辭》十六篇,再加上他自己作的《九思》,逐篇進行訓釋而成。

每篇前都有敘文,說明作者和寫作旨趣。

這些序文對於理解原作非常重要。

例一《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

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

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

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郁。

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

因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托之以風諫。

故其文義不同,章句錯雜,而廣異義焉。

王逸作章句的體例是:先解釋詞義,再串講文句大意。

例二《孟子章句》偏重於分析章節句讀,對詞義的解釋不多。

篇首有篇題解釋,每章之末有“章旨”。

例三《孟子章句》:“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章旨:言民和爲貴,貴於天地。

”三、義疏類義疏即疏通其義,它不僅解釋正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義疏有疏、注疏、正義等別稱。

“正義”即“正前人之義疏。

”內容與義疏相同。

最有代表的是唐代孔穎達的《五經正義》。

唐太宗詔孔穎達與諸儒撰定五經義疏,兼採先儒舊說和各家義疏之長,定名爲《五經正義》即《周易正義》、《尚書正義》、《毛詩正義》、《春秋左傳正義》、《禮記正義》)。

“疏”一般放在注後;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

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訖各引兩三個字,然後再疏,中間用圓卷隔開。

疏的內容非常豐富。

四、集解類集解類注釋産生於南北朝時,注釋者彙集各家對同一部典籍的注釋,間下己意而成。

集解的特點是博採衆家之長,使讀者對各家注釋一目瞭然。

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子曰: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

614五、徵引類征引的注解體式是以鈎稽故實、征引出處的形式來探明文獻中的詞語源流。

並將說解語義與闡明文意的訓釋目的融於其中。

特點:引征典籍,以證詞義。

李善《文選注》全書引用書籍1689種。

例一李善《文選注》620六、音義類音義類注釋以辨音釋義爲本,也兼及文字形體的解說和校勘。

這類注釋書的産生是和對漢語音義關系的認識和反切注音方法的使用有密切關系的。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是較有代表性的音義類注釋書。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陸德明名元朗,字德明,蘇州吳人。

《經典釋文》共三十卷。

第一卷是序錄,包括序、條例、次第、注解傳述人四個部分。

第二卷到三十卷依次解釋了《十三經注疏》中除《孟子》以外的十二經音義,和《老子音義》、《莊子音義》等十四部著作。

陸德明《經典釋文》的主要特點:用反切的方法注音,注音和釋義並重,但以注音爲主。

博採衆說,補充了大量舊注。

七、613閱讀十三經注疏中的一段,解釋古書注解的體例。

後世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中,《詩經》注疏包括有四家的注解,即西漢毛亨的《毛詩故訓傳》、東漢鄭玄的《毛詩箋》、唐陸德明的《毛詩音義》又叫“釋文”,唐孔穎達的《毛詩正義》又叫“疏”。

本來這些注解是各自獨立成書的,後人爲了閱讀方便,而把它們印在同一本書裏,所以我們尤其需要掌握其體例。

第二節古書注解的術語常用術語第一類:釋義。

1、某,某也。

這是一種廣泛使用的注釋格式,但作用不盡相同。

有同義爲訓的,如《詩經·魏風·碩鼠》:“碩鼠碩鼠。

”鄭箋:“碩,大也。

”有說類爲訓的,即指出被釋詞所屬事物的類屬,如《詩經·魏風·伐檀》:“胡瞻爾庭有縣貆兮。

”毛傳:“貆,獸名。

”2、某者,某也。

除與“某,某也”相同外,多用來揭示被釋詞的含義,而非解釋文字的表面意義。

例如《詩經·魏風·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碩鼠碩鼠者,斥其君也。

”3、曰、爲、謂之、之謂、爲之、之爲這些術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叫做”或“也就是”。

釋詞方式是:“解釋語——曰——被釋詞”。

它們不僅用來釋義,並且用來分別同義詞或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

例如:《詩經·魏風·園有桃》:“我歌且謠。

”毛傳:“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

”《爾雅·釋天》:“穀不熟爲饑,蔬不熟爲饉。

”4、謂用來釋詞時,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是說”、“是指”。

用其釋詞方式是“被釋詞——謂——解釋語”。

用“謂”常常是以具體釋抽象。

例如:《左傳·隱公元年》:“厚將得衆。

”杜注:“厚,謂土地廣大。

”但有時是以一般釋特殊。

《論語·子罕》:“後生可。

”何晏注:“後生謂少年。

”用“謂”有時是串講大意。

例如:《左傳·隱公元年》:“大叔完聚。

”杜注:“完聚者,謂聚人而完之,非欲守城也。

”5、言“言”的意思是“意謂”,有時是用來釋詞,更多的情況是用來串講句意,或概括一段乃至一篇的主要內容。

例如:《詩經·邶風·谷風》:“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鄭箋:“匍匐,言盡力也。

”6、之言、之爲言用來表示釋詞與被釋詞音義相通,或雙聲、或疊韻,二者往往有語源關係。

例如:《禮記·曲禮下》:“納女子於天子,曰備曰姓。

”鄭注:“姓之言生也。

”《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

”楊倞注:“諂之言陷也,謂以佞言陷之也。

”7、猶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等於說”,一般用近義詞相訓釋,釋者與被釋者往往是同義或近義的關係。

例如:《左傳·隱公元年》:“穎攷叔,純孝也。

”杜注:“純,猶篤也。

”8、貌相當於“……的樣子”,被釋詞一般是形容詞、副詞。

例如:《詩經·衛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毛傳“蚩蚩,敦厚之貌。

”9、辭(也)、詞(也)舊注中稱虛詞爲“辭”或“詞”或“語詞”。

用“某,辭也”的格式,表示被釋詞是虛詞,無實在意義。

例如:《詩·周南·漢廣》:“不可求思。

”毛傳:“思,辭也。

”第二類:用来注音的术语1、讀曰、讀爲一般用來說明文字的通假關係,可以依音破字。

例如:《詩經·衛風·氓》:“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鄭箋“泮,讀爲畔。

畔,厓也。

”“泮”是假借字,“畔”是本字。

2、讀若、讀如一般用來爲難字注音。

例如:《說文》:“‘禾耑’,禾垂皃。

從禾耑聲。

讀若端。

”有時也有本字來說明假借字。

例如:《禮記·儒行》:“起居竟信其志。

”鄭玄注:“信,讀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3、如字表示當讀本字本音。

例如:《左傳·隱公元年》:“衛侯來會葬。

”杜注:“衛國在汲郡朝歌縣。

”釋文:“朝,如字。

”意思是“朝”當讀爲朝夕之朝,不讀朝拜之朝。

《禮記·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

”《經典釋文》說:“惡惡,上烏路反,下如字。

……好好,上呼報反,下如字。

”第三類:屬於文字校勘的1、當作、當爲用來改正誤字的。

例如:《禮記·檀弓上》:“自販於台鮐始也。

”鄭注:“台,當爲壺,字之誤也。

”2、衍文衍文,簡稱衍,也叫衍字。

它用來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現象。

《左傳·僖公四年》:“漢水以爲池。

”阮元《校勘記》:“《釋文》無‘水’字。

云:或作‘漢水以爲池’,‘水’字衍。

”3、脫文“脫文”簡稱“脫”,也叫“脫字”。

有時作“敚”或“奪”。

它專指古籍中脫落了文字的現象。

第四類其他術語1、互文見義謂上下兩句或同一句子的上下兩部分參互見義,互相補充。

例如:《詩·大序》:“動天地,感鬼神。

”《正義》云:“天地云動,鬼神云感,互言耳。

”意思是感動了天地鬼神。

白居易《瑟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此謂主、客同時下馬,又同時上船。

2、析言、渾言:析言又稱對文、對言,渾言又稱通言、統言、散文、散言。

古籍中用這兩個術語來說明近義詞的通別。

所謂析言,是指近義詞同中有異,而強調其異的一面;所謂渾言,是指着眼其共同性的一面,而不計較其中細微的差別。

例如:《爾雅·釋詁》:“祿,福也。

”郝懿行《義疏》:“福祿二字,若散文則祿即是福……若對文則福祿義別。

”《說文》:“行,人之步趨也。

”段注:“步,行也。

趨,走也。

二者一疾一徐,皆謂之行,統言之也。

”三、古書注解的內容1、解釋詞義解釋詞義是注解的基礎工作,是注解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古注解釋詞義,常常保存了詞的古義和許多古代的方言俗語。

例如《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毛傳:“相,視也。

”鄭玄箋:“儀,威儀也。

”2、串講文意古書的注解,常常在解釋詞義以外,還要串講一下文句的大意或含意。

有時相當於對正文的翻譯或改寫,有時則是點明或闡發正文的言外之意。

例如《楚辭·離騷》:“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王逸注:“言日月晝夜常行,忽然不久,春秋往來,以次相代。

言天時易過,人年易老也。

”前一個言字是翻譯;後一個言字是點明詩句的含義。

3、分析句讀4、提示語法5、說明修辭表達方式6、詮釋典故成語7、校勘文字四、怎樣利用古注1、批判吸收。

閱讀古書,參閱古注是必要的。

但對古注的內容應當採取分析的態度,要吸收精華,不能盲目全信。

例如《詩經·七月》:“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毛傳:“殆,始,及,與也。

豳公子躬率其民,同時出,同時歸也。

”這顯然歪曲了詩篇的本意。

2、聯繫正文。

聯繫正文閱讀注文,通過注文理解正文,相互推求,彼此印證,才能正確理解,體會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