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古代汉语 翻译与加标点
1、《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参考译文一:长沮、桀溺两个人一块耕田,孔子从旁边经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
长沮问子路说:“驾车子的那个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他早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
”子路又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
”桀溺说:“(天下已乱,)好像滔滔的洪水,到处都是这样,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躲避坏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说完,就不停地往种子上盖土。
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
孔子失望地叹息说:“我们既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来从事改变现实的工作了。
”参考译文二: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问路。
长沮说:“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是鲁国孔丘吗?”“是。
“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
”子路再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
”“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是。
”“天下到处局势混乱,谁和你们去改变?你与其跟随政见不同的人(指孔子),还不如跟随避世的隐士呢(指自己)。
”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
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2、《苏代为燕说齐》(《战国策·燕策》)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古书的注解、标点与今译
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
《五经正义》,再加上: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歧注,宋孙奭疏(这是
假托孙奭之名所作的,其疏的真正作者 不明)。
2、古注的类别
古注的类别有传注类、章句类、音义类、义 疏类、补注类、集解类。
3.古今句子结构也有所不同
古代有一种动宾结构后接补语的句式, 例如:韩愈的《张中丞·后叙》:“二公 之贤,其讲之精矣。”“讲之精”的结 构是动词+宾语+补语,但现代汉语却用 处置式(把字句)代替了。故译文应改 为把字句:“他们把这件事考虑得很周 到了。”
4.古今表达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古汉语有一种并提的表达方法,例如:诸葛亮《出 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 皆良实。”郭攸之、费祎是承侍中而言,董允是承 侍郎而言。这种表达法在现代汉语中已不用了,翻 译时原来的结构就要作相应的调整,此句可译为: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都是忠诚厚道之 人。
5、古书的注解与古书的校勘
古书的注解与古书的校勘有密切的联系,清人要为 某一部书作注,就先要寻求该书的不同版本,先找 出文字有差错(讹误的地方),再进行注解。文字 讹误有三种表现:
一是讹文(写错了字,由于字形、字音相近而发生 讹误)
二是衍文(多出原文版本的文字(详见页680第一 段)
三是脱文(比原文少了某些字,也称夺文)(详见 页680)
西汉
西汉时期有二毛公,大毛公毛亨为鲁人, 小毛公毛苌为赵人,相传二人都为《诗 经》作传,大毛公作《诗经故训传》, 多本《尔雅》,小毛公为《诗》作传, 多言典制义理,多本《周官》(本王国 维说)。孔安国为《古文尚书》作传, 但已失传,今行本《尚书孔安国传》是 齐梁时人的伪托。
5古书的注解、句读及翻译
3
高诱《战国策注》 《吕氏春秋注》 《淮南子注》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注) 王逸《楚辞章句》(注) 服虔《春秋左氏传注》
4
魏晋南北朝 : 何晏《论语集解》 魏王弼《周易注》 《老子注》 郭象《庄子注》 郭璞《尔雅注》 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5
魏晋南北朝三大注:
裴松之《三国志注》 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郦道元《水经注》(疑为汉· 桑钦著《水经》)
三碩 歲鼠 貫碩 女鼠 莫無 我食 肯我 顧黍
31
貫古亂反是《经典释文》的注音,唐陆德明 著。它汇集了唐代以前各家给先秦经书(包 括《老子》和《庄子》,因为《老子》《庄 子》在唐代也被称为经)所做的注释(以注 音为主,也有少数羲训),注音(兼释羲) 总集。先秦古籍中的注音,一般都摘自《经 典释文》。这部书本来是脱离具体注释对象 的一部完整的著作,宋代以后,人们才把它 的注释移到每本书相应的正文之下。
32
沈:指沈重, 穴 下 之 箋 著《毛诗音》, 同 辭 云 反 已失传。 土職逝
如樂往 字土也 他有往 古德矣 反之將 沈國去 徒○女 古樂與 反音之 訣洛訣 古注別
逝 將 去 女 適 彼 樂 土
33
大 或食 大 於碩 汝 宜 之 往 令 三 斂 碩 羲 箋 不 謂人 鼠 鼠大 國 故 彼 矣 恩 載 我 鼠 曰 云 作 之禾 能 屬至 也 也 樂 將 德 以 財 碩 國 爰 鼫 雀 苗 人 有 是 ○ 言陆机:晋人,著《毛诗曰 土去眷來君鼠人 鼠 鼠 人 立 鼫 徙 傳 往草木鸟兽虫鱼疏》。 也 者汝顧事非無疾 之 逐 交 鼠○ 貫 將 以 之 我 汝 直 食 其 【 字 則前 正事去此彼也矣重我君疏 其 按走 兩 義 ○ 者 樂 樂 君 曾 斂 黍 重 】 義 此入 腳 陸曰 正 謂 土 土 既 無 於 猶 斂 碩 或 經樹 於 機碩 羲 我 若 有 如 於 我 言 畏 鼠 如 作空 頸 疏大 曰 往 往 德 是 我 又 國 人 至 陸 碩中 上 云釋 釋 之 則 之 與 之 不 君 比 得 言 鼠亦 跳 今詁 詁 他 曰 國 之 處 修 國 之 我 訓有 舞 河文 文 國 得 我 訣 肯 其 君 碩 所 之五 善 東釋 ○ 將 我 所 別 以 政 無 鼠 ○ 為技 鳴 有獸 箋 去 所 以 言 教 我 重 言 正
9古书的标点与翻译
3 、以特定文例为参考。古人写作往往有自己 特定的行文规则和语言风格,比如整齐的句式, 丰富的修辞(特别是对偶、排比、反复、互文 等),掌握这些行文规则和语言风格,可以帮 助断句。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 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 则直,金就砾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劝学》)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古者有夔一足 ,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对曰:“不也 ,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恶心,人多不说 喜也。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 信也。人皆曰:‘独此一,足矣’夔非一 足也,一而足也。”哀公曰:“审而是, 固足矣。”
如何标点古文
句讀古書是閱讀文言的基本功,能點讀 古書需要具備各個方面的專門知識,首 先是古代漢語文字、辭彙、語法和音韻 等方面的語言知識,其次是人文知識。
一、掌握坚实的古汉语知识,熟悉古代汉语 的词法、句法、文法。 1、以特定语词为参考。 常见的句末虚词。如:也、矣、焉、哉、耳、 乎、兮、邪、耶等;常见的句首语词,如: 盖、夫、且夫、今夫、夫唯等,日者、昔者、 向者、俄而等,岂、然、故等,可以帮助断 句;独立的感叹词,如嗟乎、呜呼等,也可 以帮助断句。 如: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孟子 公孙 丑上》)
(四)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努力按 “雅”的要求去翻譯古文。
二、熟悉古代文化知识,了解古籍目录知 识、古书的体例。 熟悉古代文化知识。 《旧闻证误》:“寇公在长安走马,承 受奏其僭侈,真宗以问王魏公旦。” 走马承受,宋代官名,诸路各一员,隶 经略安抚总管司,无事岁一入奏,有边 警则不时驰驿上闻。
“彗星複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秦始皇本纪》),誤以古人都是用 數目字加日來記日期的,這個習慣是在 漢以後才形成的,古人多以干支記日, 除非是很特別的日子,才用數目字加時 間名詞來記,例如記孟嘗君田文的出生 月和日就以“五月五日”來記,這是因 為古人以為在这一天出生的小孩有妨害 父母的不祥之兆。故用某月某日來記出 生的日期。
古书的的阅读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的注解
4、宋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邢昺:《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尔雅注疏》收入 《十三经注疏》。 孙奭 :曾奉敕校定赵歧《孟子注》,并撰《孟子正义》 十四卷,收入《十三经注疏》。另着有《孟子音义》、 《尔雅释文》等书,均传于世。 朱熹: 著作主要有《周易本义》、《诗集传》、《四书 章句集注》、《楚辞集注》等。 洪兴祖: 着有《老庄本旨》、《周易通义》、《楚辞补 注》等书。
一、古书的注解
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 义的注解。笺 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 以备参考。 义疏体 疏即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义 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疏的注释特点是不 但对古书原文进行注解,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注解 也进行注释。 章句体 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其特点是, 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 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集解体 集解又称为集注,集说,集释等,这是汇 集各家解说,加以选择并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 释方法。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
一、古书的注解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
为闇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 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 以利吾国乎。” 《章句》:“曰,辞也。叟,长老之称也,犹
父也。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父不远千里之路而来 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此段话从“孟子去齐”以 后串讲整个句义,是章句的体例。
一、古书的注解
7、读曰、读为 说明通假字的术语。例如:《庄 子· 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 为变。” 8、辞、词 古人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在注解 中使用这两个术语,就是指明虚词。例如:《诗· 周 南· 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 辞也。” 9、衍文,脱文校勘术语。衍文也叫“衍字”,简称 “衍”,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误加的文字。脱文 也叫“夺字”,简称“脱”,指古籍因传抄刻印而脱 落的文字。
古文标点与古文翻译
古文标点与古文翻译古文标点在古书中,句子经常重复。
前人阅读时,需要自己断句。
破译句子时,用“,”或“O”标记。
句子中的停顿标记在单词下面,句子末尾的停顿标记在单词旁边,这就是句子阅读。
《说文》:“知识的终结。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古人注释古籍,不分断句,但注释一般都在该断句的地方。
大多数笔记都是断句。
现存古籍,经过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且未必都正确。
古籍不标点断句的原因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②和口语一致2.与早期古籍的书写和传播方式有关① 口头流传成书(如彝语)② 口语和听力教学与传播(如诗歌)3这与中国古典语言的特点有关①对称性②多虚词③节奏鲜明④押韵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①崇古之风②训诂之风文言语言的形式特点①对称性在古代,四极被遗弃,九州被分裂,天空没有覆盖,地球没有负载。
火会燃烧但不会熄灭,水是巨大的但不会停止。
野兽吃壮族人,猛禽捕食老年人和弱者。
(淮南子兰明篇)② 许多虚词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君子之道与恶人之道(《论语》《颜渊》)君子之道与恶人之道(孟子第一任滕公)③ 节奏清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易经系辞上》)④押韵如果春天是宁静的,风景是明亮的,波浪是平静的,天空是晴朗的,沙鸥是丰富的,锦鳞是游泳的,海岸是忧郁的和绿色的。
(范仲淹岳阳楼)标点不等于标点断句正确不等于文义理解无误兴元年间,一位名叫法金的僧人住在景山,他的路很高。
兴元年间,当人们称他为景山长老(唐玉林上卷)a时,一位名叫法金的僧人住在景山上,他的路很高。
当时,人们称之为“老道山”。
B在兴元,一个叫法金的和尚。
有了公路,它就住在景山。
当时,人们称它为景山长老。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出师表》)A陛下也被建议向自己寻求建议,以便理解好的方式,遵守和接受优雅的话语,并深入执行前皇帝的最后法令。
古注、标点与翻译
第九章古书的注解、标点与翻译(6课时)第一节古书的注解(4课时)第二节古书的标点(1课时)第三节古书的翻译(1课时)【教学目的】本章内容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古书注解的类型;掌握古书注解的常用术语;学会利用古注阅读古书。
了解什么叫句读及标点古书的原则与要求,掌握标点古书的方法,了解古文今译的原则,能正确标点和翻译文言文。
【教学重点】古书注解的类型、训释的术语;古书标点、翻译的基本要求与训练。
【教学难点】古书注解的阅读与区分,古文标点、翻译的基本功【教学方法】讲授与提问结合【所用课时】6课时【教学内容】导言本章主要讲授关于古书注释、标点、翻译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阅读古书的基本功。
古代汉语课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读懂带有古注的文言文,我国历史悠久,古籍丰富。
由于社会的变迁、名物制度的变化、语言文字的发展,我们要真正读懂古书并不容易。
因此需要掌握古书阅读的一般方法,了解古书注解的各种方式及各种注解术语,了解古书标点的基本常识,避免不断而断、当断不断、断而不通的问题,古书翻译以信为标准,力求做到达、雅。
第一节古书的注解(4课时)我国历史悠久,古籍丰富。
由于社会的变迁、名物制度的变化、语Array言文字的发展,我们要真正读懂古书并不容易。
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已有的注释。
但是,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今人作出新注的古书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古书目前还只有古注可以参考。
因此,借助古注阅读古书,循古注以求古书之义,就成了读懂古书的必由之路。
为了让大家了解古注,更好地利用古注,本节我们就古书注解的体例、注解的内容以及注解术语等几个问题作一介绍。
一、古书注解与训诂、训诂学:古注,古代叫训诂,它同音韵、文字构成古代文献语言学的一个整体。
《说文·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曰训。
”《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古书的标点古文今译
译:武功更加超群。单于派了个使节去学习武功,会 面时讨论怎样对付虞常,想趁这个时候削弱他的武 功。用剑把虞常杀掉后,律说:“汉朝的使节张胜, 谋杀单于的近臣,应当死掉。单于招募投降的人赦 免罪责。”把剑举起来想刺杀他,胜请求投降。律 对武功高的人说:“副手有罪,应当互相坐在一块 儿。”武功高的人说:“本来没有谋略,又不是亲 戚,为什么说互相坐在一块儿呢?”又再把剑举起 来模仿他的招式,武功高的人也就不动了。律说: “苏君!律以前背负汉朝归来匈奴,幸好蒙受大恩, 赐了个封号做王,拥有几万人,战马满山,富贵成 这样!苏君今天投降,明天也是这样。(你施展轻 功)腾空地飞身到高高的草野上,谁又知道你(的 武功)呢?”
例二: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唯何甚?”(《论语·述而》)/惟二月 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 于丰。(《书·召诰》)/维子之故,使 我不能餐兮。(《诗经·郑风·狡童》)
7、应注意语气词或连词等与语气词的连用,切 勿在其间断句。
例一: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
例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 语·阳货》)
例三: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论语译注》)
(七)破句分析
古人读书,只标句读。句读错了,谓之 “破句”。
1、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 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 下 石 焉 者 , 皆 是 也 。 ( 《 历 代 文 选 ·韩 愈·柳子厚墓志铭》,中国青年,1980)
(四)注意古汉语语法的特殊性。
例一: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陶潜《桃花源记》)
例二: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 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孙之贤,而愈 形其母之贵。(金埴《不下带编》卷 三)
(五)注意古汉语词义的释读。
古注标点翻译
古代汉语常识第四单元第一节古书的注解古书的注解,简称“古注”。
什么是古注?简单地说,古人的注释,通常称为旧注或古注。
从时间上说,清人和清以前的注释都属于古人注,简称古注。
是古代人对前人书籍中字、词、句、段落、篇章等方面的解释。
我们阅读古书的时候,要参看注解,不仅要参考现代人的注解,还要参考古注。
古注的作者去古未远,他们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后人更了解,同时他们注释一部书,有的要花费几十年时光,甚至耗尽一辈子心血,因此,他们能够作出比较精当而又符合历史情况的注释。
因此,了解古注的发展过程、古注的类别、古注体例、古注的术语,对我们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因此,在这一节里,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古注概述、古注的类别、古注的体例、古注的术语。
一、古注概述注解古书的工作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项工作开始于汉代。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二:第一,这是语言本身的发展决定的。
书面语言由西周先秦发展到汉代,由于语言的发展以及口授、传抄的错误等原因,汉代一般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汉代及汉代以前的儒家经书。
于是有人专门为这些经书作注解。
第二,汉代崇尚经学推动了古书的注解工作。
汉代在秦国的基础上取得了国家空前的统一,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巨大的发展。
汉武帝出于政治的需要,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因此经学(指儒家著作)出现空前未有的昌盛局面。
汉代统一以后,为了达到思想上的统一,做了三件事:独尊儒术,发动民间献书,立五经博士。
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
“十三经”的由来有一个过程:汉代为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后来不断增加,至唐代已有十二经——《周礼》、《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宋代为十三经——加《孟子》。
因此现在十三经的顺序为:《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古代汉语---古文标点与古文翻译
古文标点的要求
❖ 1.字句必须能讲得通 ❖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 3.语句必须符合文言语法 ❖ 4.押韵的文字必须符合古韵
1.字句必须能讲得通
❖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 立于后(《左传·成公二年》)
❖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 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 右。”皆肘之,使立于后。(王伯祥《春秋左传读
列传》,中华1962《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
❖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 “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标点古文的方法
❖ 1.识字辨义是标点古文的前提 ❖ 2.要熟悉文言的词法句法 ❖ 3.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 ❖ 4.充分利用文言虚词 ❖ 5.充分考虑行文特点
1.识字辨义是标点古文的前提
4.充分利用文言虚词
❖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 举其类。(《左传·襄3》,中华1957《春秋左传读本》)
❖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 举其类。
常见虚词举例
❖ 例一: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 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论 语·公冶长》)
❖ 例二: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 谒。沛公方居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资治通鉴》,中华1956)
❖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 谒。沛公方居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3.语句必须符合文言语法
❖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老
子》,朱谦之《老子校译》)
❖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子·告子下》) ❖ 例四: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第三节古书的标点关于标点,有许多笑话流传于世。
如:一个秀才帮人做谋,写了一张介绍新娘情况的条子: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但结婚那天,新娘并不好看,原来秀才写的是: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一、什么是句读古书是没有标点的。
古人读书的时候,需要自己断句。
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就叫“句”。
在一句话没有完,但是在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的下边加一个点,这就叫“读”。
合起来就叫“句读”。
但古人所说的句读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标点还不完全一样。
首先,古人所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
例如《庖丁解牛》中的“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这两句后面,如果用古代断句的办法,就都是加圆圈(就是“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算一句,“而况大軱乎”也算一句。
而按现代的语法,“技经肯綮之来尝”和“而况大孤乎”都只是一个分句,两个分句合起来才算一句。
在两个分句后面,应该用逗号(,)和问号(?)。
而且,古代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
一个完整的句子,在句读中反映不出来。
我们今天给古书标点,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要断句,即弄清楚句子的起迄。
如果把不该断开的地方断开了,就叫把句子点破了。
不要把句子点破,这是标点古书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要弄清楚句子本身的语气,弄清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要在弄清楚文意的基础上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如果断句断对了,但标点符号使用得不对,就说明对文意的理解还有问题。
怎样才能正确地标点古书呢?这个问题不是在一堂课里能够解决的。
这堂课的目的是讲几个在标点古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供大家在标点古书时参考。
二、标点古书的要求(一)标点后的字句必须能讲通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弄清楚句子的起讫,不要把句子点破,如果把句子点破了,把这一个句子的“头”安到了上一个句子的“脚”上,或者把这一个句子的“脚”安到了下一个句子的“头”上,那样,句子必然就讲不通了。
古书的注解、标点、翻译
古书的注解、标点和翻译一、古书的注解(一)、古书的注解与训诂、训诂学:(二),古注出现的原因,作用,意义(三)、古注的源流及历代名家注。
(四)、古注的体例、内容(五)、古注的方法(六)、古注的术语(名词)(七)、阅读古注应注意的问题(八)、如何利用训诂方法解释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参考资料书:陆宗达《训诂简论》;郭在贻《训诂学》赵振锋《训诂学史略》:周大璞《训诂学要略》:洪诚《训诂学》《诗经注疏》;《诸子集成》介绍几本句读书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章句》;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武亿《句读叙述》;吕思勉《章句论》;吕叔湘《通鉴标点琐议》;张仓礼、陈光前《古文断句与标点》。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古籍点校疑误汇录》文言翻译一、文言翻译的历史周代(公元前11—3世纪)有掌管翻译的官员象胥”《周礼秋官》: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通。
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
”《说文》:“译,传译四夷之言者。
”与“驿”同源。
汉代后佛教传入中国,至六朝唐宋而盛极,产生了很多翻译大家。
鸠摩罗什(344—413)、真谛(499—569)、玄奘(602—664)三大翻译家。
明清有严复(1853—1921)、林纾(1852—1924)。
谈文言翻译的参考书有:陈蒲清《文言今译教程》。
较好的翻译余冠英《诗经今译》陈子展《诗经直解》郭沫若《屈原赋今译》王世舜《尚书译注》杨伯峻《论语》、《孟子》译注沈玉成《左传译文》徐放《唐诗》、《宋词》今译季羡林《大唐西域记今译》王利器《史记注译》等。
二、今译的意义1、以今译古是语言发展的必然。
2、提高阅读古文的必要手段三、译文类型——直译和意译意译:允许对原文作适当增减,对语法结构作适当调整。
直译:逐词逐句对译。
四、文言今译的方法—信、达、雅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3 文字校勘 即纠正错别字。古书在历代的传抄、刻印过程 中,文字往往有讹误,有衍文、脱文、讹字、倒 字、异文等现象,为了帮助读者正确理解文意, 古注常纠正这些错误。 所谓校勘,就是对同一种书籍,用不同的版本 和有关资料相互核对,比较其文字篇章的异同, 以订正其错误。 随文释义的注疏常常兼有校勘的内容,例如 《诗经· 邶风· 新台》郑笺“殄当作腆”,即是正 字例。
读为:既是训诂术语,又是注音术语。用本字解释 借字的一种注音训诂方法,如《诗经· 氓》 “隰则 有泮” 郑玄《笺》“泮,读为畔” 直音:用一个比较常用的字直接给另一个音同或音 近的字注音。例如《诗经· 邶风· 新台》“泚,音 此”、“污,音乌”等。 反切:用两个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如檀,徒丹反。
赵歧《孟子章句· 梁惠王篇》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 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以利吾国乎?’” 赵歧《章句》“曰,辞也。叟,长老之称也,犹父也。 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父不远于千里之 路而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
东 汉 赵 岐 《 孟 子 章 句 》
·
集解类
集解类: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
《楚辞· 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王逸注:“言日月昼夜常行,忽然不久,春秋往来,以次 相代。言天时易过,人年易老也。”
2 分析篇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 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 矣。”(《孟子· 梁惠王上》) 朱熹注:“仁者,心之德, 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 下文乃详言之。”
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人对前代的义疏加 以整理修订,其中奉诏官修的义疏称为正义,即 “正前人之疏义,奉诏列裁,定名曰正。”正义 类必须遵守“疏不破注”的原则。
古代汉语 古书的注解与标点 [兼容模式]
• 明年春,遣大司徒宫、大司马丰、左将军建、右将军 甄邯、光禄歆奉乘舆法驾,迎皇后于安阳公第宫,丰、 歆授皇后玺绂。(汉书·外戚传) → 明年春,遣大司徒宫、大司马丰、左将军建、右将军 甄邯、光禄歆奉乘舆法驾,迎皇后于安阳公第。宫、丰、 歆授皇后玺绂。
• 书三四上,辞情危切;又欲诸都口陈嫡庶之义。 (《资治通鉴》卷七十四) → 书三四上,辞情危切;又欲诸都,口陈嫡庶之义。
之化弊風未革身無大罪不可廢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相視也無禮儀者雖居尊位猶為闇昧之行箋云儀威儀也視鼠有 皮雖處高顯之處偷食苟得不知廉恥亦與人無威儀者同○行下
孟反之處昌慮反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箋云人以有威儀為貴 今反無之傷化敗俗不如其死無所害也[疏]相鼠至何為○正義
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猶有無禮者故刺之視鼠有皮猶人之 無儀何則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猶無儀故可恥也人無禮儀何異於
2.古注的兴起
两汉时期,出现了注释的专书。当时的注解工作主要 限于儒家著作,注重对字词句的解释。著名的注解家及其 代表作如:
毛 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 融 《周易》、《尚书》、《毛诗》、《论语》、
《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 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 休《春秋公羊解诂》 高 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 逸《楚辞章句》
• 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诗经·桃夭》孔 颖达疏)
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
二、古书的标点
(一)句读
古书是不加标点的。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 常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 没完,但读时需要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 做“读”。合在一起叫做“句读”。句读,主要起断 句的作用。
古代汉语标点并翻译
古代汉语标点并翻译:①、《诸子散文选读》:昔者卫灵公将之晋,至濮水之上,税车而放马,设舍以宿。
夜分,而闻鼓新声者而说之。
他人问左右,尽报弗闻。
乃召师涓而告之,曰:“有鼓新声者,使人问左右,尽报弗闻。
其状似鬼神,子为我听而写之。
”师涓曰:“诺。
”因静坐抚琴而写之。
师涓明日报曰:“臣得之矣,而未习也,请复一宿习之。
”灵公曰:“诺。
”因复留宿。
明日而习之,遂去之晋。
翻译:过去卫灵公将到晋国,来到濮水边,卸车放马,布置住处准备夜宿。
夜半,听见有人弹奏新的乐调,很是喜欢。
叫人问近侍,都回答没听见。
就召来师涓并告诉他说:“有人在弹奏新的乐调,叫人问近侍,都说不曾听见。
音调好像出自鬼神,你替我听着把它录写下来。
”师涓说:“好吧。
”就静坐弹琴把它录写下来。
师涓第二天回报说:“我录写好了,但还不熟悉,请让我再用一晚上熟悉它。
”灵公说:“好吧。
”就又留宿一晚。
第二天,已经熟悉了,就离开濮水去晋国。
②、晋文公逐麋:晋文公逐麋而失之,问农夫老古曰:“吾麋何在?”老古以足指曰:“如是往。
”公曰:“寡人问子,子以足指,何也?”老古振衣而起曰:“一不意人君如此也,虎豹之居也,厌闲而近人,故得;鱼鳖之居也,厌深而之浅,故得;诸侯之居也,厌众而远游,故亡其国。
诗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君放不归,人将君之。
”于是文公恐,归遇栾武子。
栾武子曰:“猎得兽乎?而有悦色!”文公曰:“寡人逐麋而失之,得善言,故有悦色。
”栾武子曰:“其人安在乎?”曰:“吾未与来也。
”栾武子曰:“居上位而不恤其下,骄也;缓令急诛,暴也;取人之善言而弃其身,盗也。
”文公曰:“善。
”还载老古,与俱归。
翻译:晋文公追猎一只麋鹿却跟丢了,便问(路边的)农夫老古说:“我的麋鹿在哪?”老古(跪着)用脚指路说:“往这边去了。
”晋文公说:“我问先生,先生却用脚指路,是什么(原因)呢?老古抖干净衣服(上的尘土)站起来说:“想不到我们的君王竟然这样(愚笨)啊,虎豹居住的地方,(因为)离开偏远之地而靠近人类(栖居),所以(才会)被人猎到;鱼鳖居住的地方,(因为)离开深水处而到浅水来,所以(才会)被人捉住;诸侯居住的地方,(因为)离开他的民众而(外出)远游,所以才会亡国。
古汉语.下 通论 第四单元 古书注释标点翻译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汉语》(下册)通论知识要点﹙一﹚■第四单元:古汉语综合运用(共三节)●笫一节古书的注释〔训诂学常识〕一古书注释概说:1汉代的古书注释:西汉多为先秦儒家经典作注,东汉范围渐扩。
汉代的著名注释家有:西汉毛亨(《诗诂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传》、《孝经传》),刘向《五经通义》等;东汉郑玄(《毛诗笺》、《三礼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高诱(《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2 汉后至唐代的古书注释:魏晋南北朝:玄学发展,出现了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等,史书亦有吴·韦昭《国语注》等;唐代:出现了“疏”(或曰“正义”)的体例,代表作有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等。
儒家经典之外注疏有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集注》等。
3 宋代至清代的古书注释:宋代: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孙奭为《孟子》作疏,朱熹作《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后人把汉至唐宋注疏的儒家经典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音义合刊为《十三经注疏》。
清代:清代学者盛行古籍整理与研究,对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更深。
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
附:唐、宋注释家的重要成果—《十三经注疏》⒈《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⒉《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⒊《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⒋《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⒌《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⒍《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⒎《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⒏《春秋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⒐《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⒑《孝经》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⒒《论语》魏何晏注宋邢昺疏⒓《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⒔《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二古书注释的体例:﹙三大体例﹚1传注体:一种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为主的注释体例。
古书的注解标点和翻译一古书的注解
训诂与训诂学定义
训诂:对古代文献所作的一切解释、说明工作 都可称之为训诂。 训诂学:以古代书面语言训诂为研究对象,以 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任务)培训古代书面 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训 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 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 古籍整理,词典编纂等工作,以体现其系统性、 实习性、综合性特征的应用科学。
(二)笺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 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 “笺”本来有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唐孔颖达 《毛诗正义》在《诗经· 周南· 关雎》“郑氏笺”下 注云: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 也,识也。’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 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余经无所遵奉, 故谓之注。”郑玄所以称笺不称注,有进一步 “表明毛意”,“遵畅厥旨”,且有表示自谦的 意思。但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都只是 “注解”的意思,不一定限于对别人的注的阐发 与补充。
(5)《逸书·光殷》:“[武王]先入,
适王所,乃克射之,三发而后下车, 而击之以轻吕,斩之以黄钺。”孔晁 注:“轻吕,剑名”《汉书》作径路, 匈奴的宝刀。 (6)《周礼》有翻译官叫“象胥”、 《国语》称为舌人。周秦有“遒人”, 即“行人”之官,每年出外采访代语 方言。(刘歆《与杨雄书》)
B、表达的需要
《公羊传》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
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 必以重大之辞大也。 《墨子》:“梦者,卧而以为然。” 《韩非子》有《解惑》《喻老》, 《荀子》有“天论、礼论、乐论”。
2、古注作用与意义
古注可靠。如《诗经》,古注有毛传、郑笺、 朱熹《诗集传》、(元)马瑞辰《毛诗传笺通 解》。 今注之源。 (1)《尚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同 心同德。”孔安国《尚书大传》:“我治理之 臣虽少,而心德同。十人:周公旦,召公奭, 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 南宫适及文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与训诂、训诂学 古书注解与训诂、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谓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 训诂,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训诂,它同 训诂 音韵、 音韵、文字构成古代文献语言学
言部》 说教也,从言,川声。 《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段 说文解字 言部 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 曰训。 曰训。” 《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 说文》 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段注: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训故者, 顺释其故言也” 顺释其故言也”。
三国·魏 何晏 论语集解·雍也 何晏《 雍也》 三国 魏·何晏《论语集解 雍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王曰务所以化道民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包曰敬鬼神而不黩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孔曰先 问仁。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 劳苦而后得功此所以为仁子曰。知者乐水。包曰知者 仁者乐山。 乐运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己仁者乐山。仁者乐如 知者动。 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知者动。包曰日进故动仁 者静。 知者乐。 者静。孔曰无欲故静知者乐。郑曰知者自役得其志故 仁者寿。 乐 仁者寿。包曰性静者多寿考
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 郑《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 六艺论》 注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毛亨传
郑玄笺
郑玄笺
毛亨传
郑玄笺
义疏 义疏:疏通其义,又称“ 注疏” 义疏:疏通其义,又称“疏”、“注疏”、 义注” 讲疏” “义注”、“讲疏”等。 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通常都是先注后疏, 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通常都是先注后疏, 例如《周礼注疏》汉郑玄作注,唐贾公彦疏; 例如《周礼注疏》汉郑玄作注,唐贾公彦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作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作注,宋邢昺疏。 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 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人对前代的义疏加 以整理修订,其中奉诏官修的义疏称为正义, 以整理修订,其中奉诏官修的义疏称为正义,即 正前人之疏义,奉诏列裁,定名曰正。 “正前人之疏义,奉诏列裁,定名曰正。”正义 类必须遵守“疏不破注”的原则。 类必须遵守“疏不破注”的原则。
训诂:对古代文献所作的一切解释、 训诂:对古代文献所作的一切解释、说明工作都可称之 为训诂。 为训诂。 训诂学:以古代书面语言训诂为研究对象, 训诂学:以古代书面语言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 要研究内容;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 要研究内容;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 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 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 和应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 和应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 古籍整理、词典编纂等工作,以体现其系统性、实习性、 古籍整理、词典编纂等工作,以体现其系统性、实习性、 综合性特征的应用科学。 综合性特征的应用科学。 训诂内容:专著研究、专题研究、俗语词研究、 训诂内容:专著研究、专题研究、俗语词研究、训诂方 法及研究、编词典、训诂学的应用、 法及研究、编词典、训诂学的应用、训诂史的研究
二 古注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洪诚说:“训诂起于语言之变。 :“训诂起于语言之变 1 原因:洪诚说:“训诂起于语言之变。” 历史与语言隔阂的原因。例如: 历史与语言隔阂的原因。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孟子·梁惠王上》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折枝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赵歧注: 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赵歧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刘熙注: 折枝,若今之案摩也。 刘熙注:“折枝,若今之案摩也。” 朱熹注: 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 朱熹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谬) 杜甫诗《戏作俳谐体遣闷》 家家养乌龟,顿顿食黄鱼” 家家养乌龟 杜甫诗《戏作俳谐体遣闷》“家家养乌龟,顿顿食黄鱼”。 《尔雅义疏》:[鸬鹚],蜀人畜以捕鱼。杜诗或说即此。即 尔雅义疏》 鸬鹚] 蜀人畜以捕鱼。杜诗或说即此。 江苏人谓之水老鸦。 江苏人谓之水老鸦。
例如: 表达的需要 例如:
《公羊传》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 公羊传》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 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重大之辞大也。 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重大之辞大也。 墨子》 梦者,卧而以为然。 《墨子》:“梦者,卧而以为然。” 韩非子》 解惑》《喻老》 》《喻老 《韩非子》有《解惑》《喻老》 《荀子》有“天论、礼论、乐论”。 荀子》 天论、礼论、乐论”
注:本义是灌注。 本义是灌注。
贾公彦《仪礼疏》 注者 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 注者, 贾公彦《仪礼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 段玉裁“解经以明其义曰注” 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解经以明其义曰注”(《说文解字注》)
一般的说,传和注都是解经的,从东汉开始, 一般的说,传和注都是解经的,从东汉开始, 成为古书注解的通称, 十三经注疏》 “注”成为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 本义指小竹片, 说文》 笺:本义指小竹片,《说文》:“笺,表识书 也。” 作为注释体, 的名称始于郑玄。 作为注释体,“笺”的名称始于郑玄。一般是 对原注隐晦而不显略和不详之处加以申发, 对原注隐晦而不显略和不详之处加以申发,或者 记下自己的不同看法,如:郑玄《毛诗笺》。 记下自己的不同看法, 郑玄《毛诗笺》
两汉— 两汉—唐。初兴到保守。 初兴到保守。 今文学派:阐发“微言大义” 讲谶纬之学, 今文学派:阐发“微言大义”,讲谶纬之学,注释 往往繁琐冗杂。 往往繁琐冗杂。 古文学派:重文字训诂,考证名物制度, 古文学派:重文字训诂,考证名物制度,注释循经 立训,简约质朴,不离经空发。 立训,简约质朴,不离经空发。古文学派的这种 学风,人称“朴学” 汉学” 学风,人称“朴学”、“汉学”。 两汉注家:贾逵、服虔、马融、郑兴、郑众、许慎、 两汉注家:贾逵、服虔、马融、郑兴、郑众、许慎、 郑玄(郑家)。 郑玄(郑家)。 三国:王肃(王学) 三国:王肃(王学) 魏晋南北朝:义疏体形成, 魏晋南北朝:义疏体形成,集解体出现 隋唐:孔颖达《五经正义》 隋唐:孔颖达《五经正义》
魏·何晏 《论语集解》 何晏 论语集解》
补注类 补注类:有补、补疏、补释、补义、 补注类: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 称,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宋洪兴祖《楚辞 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宋洪兴祖《 补注》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 焦循《 补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焦循《论语补 疏》。 音义类 音义:注音释义,兴起于魏晋,另有音训、 音义:注音释义,兴起于魏晋,另有音训、音 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 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唐 陆德明的《经典释义》 陆德明的《经典释义》。 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 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 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 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音义类在给多音多义的词 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 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这是应该注意 的。
赵歧《孟子章句 梁惠王篇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梁惠王篇》 赵歧《孟子章句·梁惠王篇》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 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以利吾国乎? 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以利吾国乎?’” 赵歧《章句》 曰 辞也。 长老之称也,犹父也。 赵歧《章句》“曰,辞也。叟,长老之称也,犹父也。 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父不远于千里 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 之路而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 之路而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
三 古注源流
先秦—萌芽时期。《尔雅》产生为标志。 先秦—萌芽时期。 尔雅》产生为标志。
说卦》 健也; 顺也; 动也; 《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 周易 说卦 入也; 陷也; 丽也; 止也; 说也。 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 周易 系辞》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系辞 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 之事业。 之事业。” 滕文公上》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 孟子 滕文公上 代共之” 代共之”。 《国语》:“人三为众,兽三为群,女三为粲。” 国语》 人三为众,兽三为群,女三为粲。 左传》 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左传》:“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2 古注作用与意义 古注是阅读古言语的阶梯和桥梁。 古注是阅读古言语的阶梯和桥梁。 古人注释,接近实际,较为可靠。 古人注释,接近实际,较为可靠。 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是今人注的重要依据。 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是今人注的重要依据。 读古注有时比查字典更能解决问题。 读古注有时比查字典更能 句 》 ·
集解类 集解类: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 集解类: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 又称集注、集传、集释等。 又称集注、集传、集释等。如:何晏的《论语集 何晏的《 解》,朱熹的《孟子集注》、《诗集传》,郭庆 诗集传》 朱熹的《孟子集注》 藩的《庄子集释》 藩的《庄子集释》。 名非集解,实为集解体:郑玄《周礼注》 名非集解,实为集解体:郑玄《周礼注》 名为集解,实非集解体: 晋代杜预《 名为集解,实非集解体: 晋代杜预《春秋左氏 经传集解》 经传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