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散文的标点与翻译
《豫让论》方孝孺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豫让论》方孝孺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豫让论》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的创作的一篇论史散文。
文章标新立异,从传统儒家思想出发,对豫让进行了批评。
这篇散文旨在说明不能“扶危于未乱,而捐躯于既败者,不足以当国士”的道理。
作品原文:豫让1论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2知己3,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4,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5,俾6身全7而主安8。
生为名臣,死为上鬼9,垂光10百世,照耀简策11,斯为美也。
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12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13,眩世骇俗14,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15智伯16,及赵襄子杀智伯17,让为之报仇。
声名烈烈18,虽愚夫愚妇19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
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20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21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22,而独死于智伯。
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23。
”即此而论,让馀徐憾矣。
段规24之事韩康25,任章26之事魏献27,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28,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
当伯请地29无厌30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31陈力就列32,谆谆然33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
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
谆切恳至,谏不从,再34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
三谏不从,移其伏剑35之死,死于是日。
伯虽顽冥不灵36,感其至诚,庶几37复悟。
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
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38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39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40也。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doc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
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登泰山记文言文原文登泰山记作者:姚鼐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 hào)驳色,而皆若偻(loǚ)。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钴鉧潭西小丘记》是唐代的柳宗元创作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选自其代表作《永州八记》,是其中的第三篇。
《钴鉧潭西小丘记》语言简约精炼、清丽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其利用托物言志、融情于景等写作手法,巧妙地将柳宗元被贬永州的愤慨与兹丘的遭遇融汇在一起,静静的描绘中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作品原文:钴鉧潭西小丘记得西山后八日,寻1山口西北道2二百步3,又得钴鉧潭4。
西二十五步,当湍5而浚6者为鱼梁7。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8偃蹇9,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10不可数。
其嵚然11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12角列13而上者,若熊罴14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15一亩,可以笼16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17而不售18。
”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19而售20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21取器用22,铲刈23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24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25熙熙然26回巧27献技28,以效29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泠30之状与目谋31,瀯瀯32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33而得异地者二,虽34古好事35之士,或36未能至焉37。
噫!以兹丘之胜38,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39之,贾四百,连岁40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41果有遭42乎!书于石,所以43贺兹丘之遭也。
作品注释:1、寻:通“循”,沿着。
2、道:行走。
3、步:指跨一步的距离。
4、潭:原选本无,据中华书局版《柳河东集》补。
5、湍(tuān):急流。
6、浚(jùn):深水。
7、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
8、突怒:形容石头突出隆起。
9、偃蹇(yǎn 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
《醉翁亭记》欧阳修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醉翁亭记》欧阳修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
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作品原文:醉翁亭记环1滁2、3皆4山也。
其5西南诸峰,林壑6尤7美。
望之蔚然8而深秀者9,琅琊也。
山10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11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12也。
峰回13路转14,有亭翼然15、16临17于18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19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20之者谁?太守自谓21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22醉,而年又最高23,故自号24曰25醉翁也。
醉翁之意26不在酒,在乎27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28之心而寓29之酒也。
若夫30日出而林霏31开32,云归33而岩穴暝34,晦35明36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37发38而幽香,佳木秀39而繁阴40、41,风霜高洁42,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43负者44歌于途,行者休于树45,前者呼,后者应,伛偻46提携47,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48溪而渔49,溪深而鱼肥。
酿泉50为酒,泉香而酒洌51;山肴52野蔌53,杂然54而前陈55者,太守宴也。
宴酣56之乐,非丝57非竹58,射59者中,弈60者胜,觥61筹62交错63,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钴鉧潭记》的文言文翻译
《钴鉧潭记》的文言文翻译第一篇:《钴鉧潭记》的文言文翻译《钴鉧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永州八记》的第二篇。
文中通过记叙钴鉧潭的由来、描绘水潭四周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摈弃尘世烦扰、摆脱官场险恶,使身心获得放松,并使精神获得解脱的思想感情。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钴鉧潭记》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钴鉧潭记柳宗元钻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
其清而平者,且十亩。
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
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翻译/译文钴鉧潭,在西山旳西面。
它旳源头大概是冉溪自南向北奔流如注,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潭水旳上游和下游水势湍急,撞击更加激荡,侵蚀钴鉧潭旳潭岸边,潭边广阔而中间水深,水流冲荡到山石才停止。
水流形成车轮般旳漩涡,然后才缓缓而流。
潭水清澈而平缓,而且十亩有余,钴鉧潭四周有树木环绕,有瀑布垂悬而下。
山上有居住旳人,因我多次来游玩,一天早晨敲门就来告诉我:“(我因为)无法负担越欠越多旳官租私债,(没办法),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旳田,暂时缓解一下债”。
我很高兴答应了他旳话。
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旳泉水使泉水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旳声音。
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适,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
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而忘掉故土?难道不是因为这钴鉧潭?注释钴鉧(gǔmǔ)潭:形状像熨斗的水潭。
钴鉧,熨斗,也有学者认为钴鉧是釜锅。
冉水:即冉溪,又称染溪。
屈:通“曲”,弯曲。
其:指冉水的源头。
颠委:首尾,这里指上游和下游。
势峻:水势峻急。
【文言文】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及注释《大道之行也》是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编著的《礼记》中的一篇散文。
本文整理相关原文翻译,供大家参考。
【作者】《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
这就是理想社会。
1、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2、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为:是,表判断。
4、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与,通“举”,推举,选举。
5、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6、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
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7、子:以.......为子8、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
矜,通“鳏”。
寡,老而无夫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游青碧溪记文言文及翻译
游青碧溪记文言文及翻译《游青碧溪记》是明代文学家袁中道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以青碧溪为线索,描绘了青碧溪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热爱之情和对世俗官场的厌弃之情。
以下是原文及翻译:原文:青碧溪者,在嵩阳之西,与龙渊为邻。
其水至清,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有能与其奇者。
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有二日,自宜城之楚,道出洛阳,过嵩阳,谒嵩阳寺,登太和,少憩半云亭,下视青碧溪,爱其澄澈,数往来观之。
二月朔,与李宪卿、僧圆鉴及河南王少尹、洛阳贾舍人参游。
是日风和日丽,草细沙平,泉清石白,久坐而去。
越二日,同游者复来,沿溪而入,穷山之高而止。
其颠有巨室焉,李宪卿曰:“此必宋富郑公之流也。
”僧圆鉴曰:“宋之乱,多盗,富人多以家藏避乱于此。
”语未毕,有老父出而问曰:“客何为者?”余告之故,曰:“吾宋富郑公之裔也,避乱于此,已数百年矣。
今日闻有佳客至,不揣荒陋,出而见之,幸无辱命。
”遂具酒肴,置酒而饮。
客各尽醉而去。
自是以往,或一至,或两至,或数日一往,而青碧溪之胜,遂尽得而穷焉。
翻译:青碧溪在嵩阳西面,和龙渊相邻。
溪水极其清澈,两岸石壁交相辉映,青的树,绿的竹,一年四季都有。
早晨大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啼叫声此起彼伏;傍晚夕阳即将坠落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还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
我在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二日,从宜城出发前往楚国,道出洛阳,经过嵩阳,拜谒了嵩阳寺,登上太和山,稍微休息了一会儿,然后来到半云亭,俯视青碧溪,很爱这里溪水的清澈,多次往来观赏。
二月初一日,和河南府少尹张晦、洛阳县贾舍人参游。
那天,风和日丽,草细沙平,泉水清澈,石头洁白,久坐之后才离去。
过了两天,一同游览的人又来了,沿着溪水进入,一直走到山的最高处才停下。
在那里有一座大宅子,李宪卿说:“这一定是宋代富人郑公的家了。
《伤仲永》王安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伤仲永》王安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一》,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其学习而被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作品原文:伤1仲永金溪2民方仲永,世隶3耕。
仲永生4五年,未尝识5书具6,忽啼求7之。
父异8焉,借旁近9与10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11、收族12为意13,传一14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15物作诗立就16,其文17理18皆有可观者。
邑人19奇20之,稍稍21宾客22其父,或以钱币乞23之。
父利其然24也,日25扳26仲永环27谒28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29中,从30先人31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32。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33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34。
“王35子曰:仲永之通36悟37,受38之天39也。
其受之天也,贤40于41材42人远矣。
卒43之为众人,则其受于44人者不至45也。
彼其46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47耶48?词句注释:1、伤:哀伤,叹息。
2、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3、隶:属于。
4、生:生长到。
5、识:认识。
6、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7、求:要。
8、异:对······感到诧异。
9、借旁近:就近借来。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0、与:给。
.11、养:奉养,赡养。
12、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13、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14、一:全。
15、指:指定。
16、就:完成。
17、文:文采。
18、理:道理。
过秦论文言文翻译
过秦论⽂⾔⽂翻译相关推荐过秦论⽂⾔⽂翻译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全⽂从各个⽅⾯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下⾯,⼩编为⼤家分享过秦论⽂⾔⽂翻译,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原⽂ 上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荒之⼼。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诸侯。
于是秦⼈拱⼿⽽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合从缔交,相与为⼀。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忠信,宽厚⽽爱⼈,尊贤⽽重⼠,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之众。
于是六国之⼠,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攻秦。
秦⼈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不敢进。
秦⽆亡⽮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赂秦。
秦有余⼒⽽制其弊,追亡逐北,伏⼫百万,流⾎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
强国请服,弱国⼊朝。
延及孝⽂王、庄襄王,享国之⽇浅,国家⽆事。
及⾄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御宇内,吞⼆周⽽亡诸侯,履⾄尊⽽制六合,执敲扑⽽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
胡⼈不敢南下⽽牧马,⼠不敢弯⼸⽽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以愚黔⾸;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精卒陈利兵⽽谁何。
《虎丘记》袁宏道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虎丘记》袁宏道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虎丘记》袁宏道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虎丘记》袁宏道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虎丘记》是明朝文学家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中的代表作。
袁宏道任吴县令时曾六次游览虎丘,两年后辞官时,又故地重游写出《虎丘记》。
该文记述了中秋夜苏州人游虎丘的情景,其中写得最精彩的是有关唱歌的场面。
从开始“唱者千百”到最后“壮士听而下泪”,层层深入,情景交融,把读者引入到一个若有所失,但更有所得的境界里。
作品原文虎丘记虎丘1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衣冠士女,下迨蔀屋2,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3,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
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4,无得而状。
布席5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分曹部署6,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7自别。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8,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9。
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10,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11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12深不可测,飞岩如削。
千顷云13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
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
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
面北为平远堂14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15一点在望。
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16谋所以复之,欲祠17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
山川兴废,信有时哉!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5.2伶官传序原文翻译注释文言知识
《伶官传序》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数,莫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能够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以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堪称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促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失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 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好汉,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故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
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
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步,豪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安不忘危之害!原:推本求源,推究。
其:语气副词,表示希望、命令的语气。
第 1页 /共 15页庙:太庙,帝王祭祀先人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详细事物的官员。
一少牢:用猪、羊各一头作祭品。
牢,祭祀用的牲口。
组:丝带,这里指绳索。
抑:或许逸豫:逍遥游玩,不可以安不忘危。
所溺:沉迷沉迷的人或事物。
乃:你,你的。
顾:看。
函:用木匣装。
忽微:极渺小的东西。
纳:放回。
仇雠:仇家。
《书》曰:语出《尚书·大禹谟》。
[1]及:等到。
所溺:沉迷迷爱的人或事物。
译文唉 !国家兴隆与衰灭的命运,固然说是天数,莫非不是因为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由,就能够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赏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家;燕王,是我扶助成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散文文言文的翻译
山川之灵,天地之心。
万物之始,造化之端。
春暖花开,鸟语花香;夏至炎炎,蝉鸣蛙声;秋高气爽,月明风清;冬雪皑皑,炉火炭香。
四时更替,岁月如梭,人生百态,万象更新。
青松翠柏,独立寒秋;桃花流水,掩映江南。
山水之间,藏龙卧虎;江湖之远,英雄辈出。
剑气纵横,千古风流人物;琴韵悠扬,一曲高山流水。
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望断南飞雁,一行白鹭上青天。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翻译(散文):山川之灵秀,天地之心韵。
世间万物之起源,造化之初始。
春天温暖,花儿盛开,鸟儿欢歌,花香四溢;夏日炎炎,蝉鸣蛙声此起彼伏;秋天天高气爽,明月清风,让人心旷神怡;冬日雪花皑皑,炉火旁炭香四溢。
四季更迭,时光如梭,人生百态,世间万物不断更新。
青松翠柏,独自傲立寒秋;桃花与流水相映,掩映着江南美景。
在山水之间,潜藏着龙与虎;在江湖之远,英雄豪杰辈出。
剑气纵横,千古风流人物;琴音悠扬,一曲《高山流水》。
如此美景,令人心旷神怡,不愿离去。
浮云如游子之心,落日映照着故人之情。
望断南飞的雁群,一行白鹭直上青天。
遥想兄弟们登高之处,手中插满茱萸,却少了一位亲人。
悲欢离合,终究无情,任由阶前细雨点点滴滴到天明。
自古以来,圣贤之人皆寂寥,唯有饮酒者能留下美名。
陈王昔日在平乐设宴,斗酒千钱,尽情欢笑。
主人为何说钱少,直接买来美酒,与我共饮,一同消解万古之愁。
五彩斑斓的马,价值千金的皮裘,呼唤仆人将它们换成美酒,与你共饮,一同消解心中无尽的忧愁。
高一上:姚鼐《登泰山记》文言梳理及翻译
高一上:姚鼐《登泰山记》文言梳理及翻译《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
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学者王克煜将这篇散文和杨朔的《泰山极顶》、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冯骥才的《挑山工》并称为现代泰山四大著名散文。
01登泰山记姚鼐〔清代〕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02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
《捕蛇者说》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捕蛇者说》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捕蛇者说》,出自于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散文名篇。
文本抓住蛇毒与苛政之毒的联系,巧用对比,通过捕蛇者与毒蛇之毒来衬托赋税之毒,突出了社会的黑暗。
文章笔锋犀利,文情并茂,堪称散文中的杰作。
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颂。
该文被收入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作品原文:捕蛇者说永州1之2野3产4异5蛇,黑质而白章6,触7草木,尽8死;以啮9人,无御10之11者。
然12得而腊之13以为饵14,可以15已大风、挛踠、瘘、疠16,去死肌17,杀三虫18。
其始19太医以王命聚之20,岁赋其二21;募22有能捕之者23,当其租入24。
永之人争奔走25焉26。
有蒋氏者,专其利27三世矣。
问之,则28曰:“吾祖死于是29,吾父死于是,今30吾嗣31为之32十二年,几33死者34数35矣。
”言之36,貌若甚戚者37。
余悲之38,且39曰:“若毒之乎40?余将41告于42莅事者43,更若役44,复若赋45,则何如46?”蒋氏大47戚,汪然48出涕49曰:“君将哀而生之50乎?则吾斯51役之不幸,未若52复吾赋不幸之甚53也。
向54吾不为55斯役,则久已病56矣。
自57吾氏三世居58是乡,积于今59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60日61蹙62,殚63其地之出,竭64其庐65之入。
号呼而转徙66,饥渴而顿踣67。
触风雨,犯68寒暑,呼嘘毒疠69,往往而死者相藉70也。
曩71与吾祖居者,今其室72十无一焉。
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73。
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74乎东西,隳突75乎南北;哗然而骇76者,虽77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78而起,视其缶79,而吾蛇尚存,则弛然80而卧。
谨食之81,时82而献焉。
退83而甘84食其土之有85,以尽吾齿86。
盖87一岁之犯88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89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90有是哉91。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92?”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93政猛于94虎也!”吾尝疑乎95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爱莲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文言文注释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盛:特别,十分。
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
《丰乐亭记》文言文及翻译
《丰乐亭记》文言文及翻译《丰乐亭记》这篇散文,是醉翁亭记的姐妹篇,融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于一体,下面是《丰乐亭记》文言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丰乐亭记作者:欧阳修修既治滁之明年①,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②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③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④数?及⑤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⑥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⑦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⑧其山川,道⑨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⑩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译文我担任滁州的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
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
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
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
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
虎丘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虎丘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虎丘是袁宏道写的散文,体裁为文言文,创建年代明代。
虎丘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虎丘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虎丘文言文原文虎丘作者:袁宏道虎丘①去城可七八里。
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
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衣冠士女,下迨蔀屋②,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③。
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④,无得而状。
布席⑤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置⑥,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⑦自别。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⑧,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⑨;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拍而歌,竹肉相发⑩,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
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
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
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
而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
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
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
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
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虎丘文言文翻译虎丘离城约七八里路,这座山没有高峻的山峰与幽深的峡谷,只不过因为靠近城市,因此奏着音乐的游船,没有一天不到那儿去。
凡是有月亮的夜晚,开花的早晨,下雪天的黄昏,游人来往穿梭,犹如织布一样,而以中秋最为繁盛热闹。
每到这一天,全城闭户,携手并肩而来。
《右溪记》元结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右溪记》元结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右溪记》是唐代文学家元结的一篇散文。
此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描写小溪的环境清幽秀美;第二层感叹小溪不为人所赏识,作者修葺之后将其命名为“右溪”。
这篇散文着重描写了右溪的自然风光,记叙了对它整修的过程。
行文流畅简洁,文笔隽永淡雅,风格纯真自然,状物记事,层次分明,仅用一百余字,便把右溪的自然情趣描绘得历历在目。
文章感慨于道州(今湖南道县)城边一条无名小溪,这里石奇泉清、草木葱郁,环境优美异常,但长期不为人所知。
因无人赏爱而芜秽冷落,作者借此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身世愤忿,以及因坎坷遭遇而爱惜才用的情怀。
作品原文右溪1记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2流数十步,合3营溪4。
水抵5两岸,悉皆6怪石,欹嵌盘曲7,不可名状8。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9;佳木10异竹,垂阴11相荫12。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13之所游处;在人间14,则可为都邑15之胜境16,静者17之林亭。
而置州18以来19,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20。
乃21疏凿芜秽22,俾为亭宇23;植松与桂,兼之24香草,以裨25形胜26。
为溪在州右,遂命27之曰右溪。
刻铭28石上,彰示来者29。
词语注释(1)右溪:唐代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元结任道州刺史时曾对它进行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
道州唐代时属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道县。
“右”,古以东为左,西为右,此溪在城西,所以作者取名“右溪”。
(2)南:向南。
(3)合:汇合。
(4)营溪:谓营水,源出今湖南宁远,西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入湘水,湘江上游的较大支流。
(5)抵:击拍。
(6)悉皆:都是。
悉,全。
(7)敧嵌(qī 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攲”,倾斜。
盘屈,怪石随着溪岸弯曲曲折的样子。
(8)不可名状:无法形容它们的状态。
名,形容。
状,(它们的)状态。
(9)洄(huí):水回旋而流。
悬,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
激,形容被石遏制而造石成的急流。
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
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
传说太史公曾问汉文帝,何以能成为儒者之冠,而不学于儒者之门。
汉文帝回答说:生性喜欢观察身边经验,然后找到规律,这便是自然之道。
儒家所念者如是,而我自幼钟情于此。
夫仁,则吾自缘有之;义,则吾所
好习;礼,则吾所重行;诸侯告急,则吾动,而朝廷所以得全。
故虽不识书,学问终不肯自废。
梦中之言,谓之虚之幻,聚于一堂,成其实之幻。
此其异也。
夫乎自知之明,信达之士,未有不以自己为孙子婿,唯唯诺诺,不自诩其能者也。
望中之山,山不动,而吾行之;水中之舟,舟不沉,而
吾渡之。
此其大也。
故曰:尝闻之,古之炎帝轩辕氏,亦独行其道,未尝
学史,而天下钦敬之。
此其所以奇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散文的标点与翻译第一节文言散文的标点古代的文献典籍是不加标点的,读书的人自己先断句,然后在该停顿的地方打个记号。
不加标点的文献典籍,一般叫白文。
在一句话结束的地方,做个圆圈,叫“句”;在一句话没有结束但要停顿的地方打个亅(钩),或点个丶(读zhù),叫钩识,或“读”(dòu)。
“读”就是暂时停顿一下的意思,从意义上来讲就是逗。
句和读合起来便叫句读。
元代黄公绍编篡、熊忠举要的《古今韵会举要》说:“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古代人很早就重视断句的训练,认为正确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
《礼记·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也。
”唐孔引达疏曰:“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韩愈在《师说》中也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这是说,训练学生正确断句,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一项基本内容。
1982年9月在陕西礼泉县药王洞乡南晏村出土的一件两诏秦椭量,容器外底刻的秦二世诏第一行“疾”字右下,第二行“焉”字右下,第三行“帝”字右下,第五行“德”字右下,都刻有L形符号,当是古代的标点,即钩识。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使用标点符号的实物见证。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就已有关于句读的解说。
例如:丶:有所绝而识之也。
(卷五下)亅:钩逆者谓之亅。
象形。
(卷十二下)レ:钩识也,从反亅。
(卷十二下)根据《说文》的解释,这几个符号,其实就是当时的人读书时所做的记号,并不是真正的文字。
许慎把它们作为文字来解释,这是欠妥的。
此外,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也常常会涉及到断句,也即标点的问题,例如:*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
言惧而名礼,其庶乎?《左传?庄公十一年》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言惧而名礼,绝句。
或以名绝句者,非。
”这是说,这句话应该在“名礼”之后断句,而不应该在“名”之后断句。
“绝句”,就是此处该断句的意思。
*(重耳)及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裸。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闻其骈胁,绝句。
欲观,如字,绝句一读至‘裸’字绝句。
”有时,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并不用相关术语表明断句。
例如:*如是百姓劫则致畏,嬴则敖上,执拘则最,得间则散,敌中则夺。
《荀子?彊国》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指出:卢文弨曰:俗本“上”字在下句首,今从宋本移正。
《外传》亦同。
又如:*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东汉郑玄注:“四者漫游之道,桀纣所以自祸。
”四者之祸,即指长、从(读如纵)、满、极,故应在这四个字后面断句。
此外,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一般总是在该断句的地方。
例如:*子曰:“诗三百,(孔曰:篇之大数。
)一言以蔽之,(包曰:蔽,犹当也。
)曰:思无邪。
(包曰:归于正。
)子曰:道之以政,(孔曰:政,谓法教。
)齐之以刑,(马曰:齐整之以刑罚。
)民免而无耻。
(孔曰:免,苟免。
)道之以德,(包曰:德,谓道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格,正也。
)《论语?为政》*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陈澔注:比年,每岁也。
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朝则君亲行。
比音畀。
)天子五年一巡守。
(《舜典》曰:“五载一巡守”;《周官?大行人》曰:“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孟子》曰:“巡守者,巡所守也。
”守,去声。
)陈澔注:《礼记集说?王制》(括号里的)注文总是在该断句的地方的,这在古书注解中已经是一种固定的做法。
因此,我们阅读古书,看到有注解的地方,就知道那里该断句。
但是古人不是每句话都加注解的,有些在古人看来比较浅显的词语或句子就不一定加注解了,这就要靠我们自己来断句。
宋代人刻书,开始加句读了。
岳珂《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云:“监蜀诸本皆无句读,惟建监本始仿馆阁校书式从旁加圈点。
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但句读经文而已。
惟蜀中字本与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
”其加句读的方法,毛晃《增韵》说:“今秘省校书式,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中间。
”如《礼记?大学》:“所恶于上、毋以使下。
所恶于下、毋以事上。
所恶于前、毋以从前。
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
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此之谓絜矩之道。
”逗号代表读分之微点于字中者。
民国期间,在新式标点产生以前,出书一般是在该停顿的地方点一个点,或圈个圆圈。
例如教材中所举的例子。
(见下文)断句不正确,说明对文章中某些句子或某些语词还没有理解。
正确的断句,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词语、语法、音韵以及要有比较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
大抵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字句必须能讲通在对文言散文标点之前,应反复多读几遍,做到真正理解古人的意思和具体语词的意义之后,再进行标点。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这样,再进行标点就可靠得多了。
当然也有标错的。
例如:*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
相与夫街谈巷说。
必有可采。
击辕之歌。
有应风雅。
匹夫之思。
未易轻弃也。
曹植《与杨修书》在第一句的意思是“现在把我年少时写的辞赋一篇送给你”,其中的“往”是送去的意思;下一句里的“相与”,是相给的意思;而“夫”在文言文里一般是发语词,表示要发表议论,或提起下文。
原来的标点法,表明没有读懂原文,字句讲不通。
正确标点应该是: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
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
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又如:*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资治通鉴》卷三十七在这一句里,“不售”指老百姓卖不掉的东西,可由官府负责收购暂为保管起来;“欲得”指老百姓想要得到的东西,这是不能收购的,应由官府给予之。
所以,“与”是给予的意思。
原文没有读懂“与”的动词义,把它当成连词来理解了,结果标点有误。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收不售,与欲得。
*其春,公孙卿言见神人东莱山,若云:“欲见天子”。
天子于是幸绛氏城,拜卿为中大夫。
遂至东莱,宿,留之数日,毋所见,见大人迹云。
《汉书?郊祀志》句中的“宿”,标点者误以为止宿之义,其实“宿留”是一个词,为汉人常语。
《汉书?五行志》:“其(飞雉)宿留告晓人,具备深切。
”又《李寻传》:“唯弃须臾之间,宿留瞽言。
”唐颜师古均注云:“宿,音先就反;留,音力救反。
”《后汉书?韦彪传》:“子其宿留乎?”李贤注:“宿留,待也。
宿,音秀,留,音力救反。
”可见“宿留”是叠韵连语,不应分开读。
二、内容必须符合情理标点后的句子,意思如果不合情理,或与上下文的意思相违背,那就有错误了。
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六按照这种标点法,则战败的士兵争着投水是为了死,这不近情理。
争投水是为了逃命,而不是为了死。
所以,在“争投水”之后应加逗号:“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
”皆肘之,使立于后。
《左传?成公二年》綦毋张丧车以后,想搭乘韩厥的战车,故曰“请寓乘”。
但是,把“从左右”也括在里边,成为綦毋张对韩厥讲的话,意思就不好理解了。
要么站在左边,要么站在右边,怎么能从左右呢?所以应把“从左右”移到括号外边,这样,下文的“皆肘之”也才有着落。
*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明通鉴》按照上面的标点,陈德华、高费聚只有两个人,与下文的分三路兵不相应。
查《明史》卷一三O、一三一,应当是陈德、华高、费聚三个人,都是早年随朱元璋起兵的名将。
这样的标点与原意和史实都不合,应改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三、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标点的文言散文,必须符合古代的语法及虚词的用法;如果是韵文,在押韵的地方还必须符合古代的音韵。
例如:*建一宫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
唯善,故能举其类。
《左传?襄公三年》在古代汉语里,的确有“也夫”连用的例子,如《论语?宪问》:“莫我知也夫!”这种用法是表示感叹的,但本句的情况不是这样,本句是陈述一个道理。
且“夫唯”在古代汉语里也经常连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本句正是用在陈述句句首的。
所以应改为:建一宫而三物成,能举善也。
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左传?昭公十六年》这是唐孔颖达给《左传》作疏时引东汉服虔的断句。
“字小之难”不成句,故此句断句误。
孔颖达疏曰:“侨闻为国家者,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事大国养小国不为难也,无礼以定其位,是国之大患。
”且本句前之“不能事大字小之难”,与后句“无礼以定其位之患”结构完全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只是在宾语与动词之间用一个“之”来复指。
全句意思是:治理国家并非难在不能事大字小,而是担心无礼以定其位。
所以应把“大”字后边的逗号去掉。
*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
金埴《不下带编》卷三原标点者把“非第”看成“不是高贵的门第”,与“卑贱”并列起来。
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相当于“不仅”,与下句表示递进意的“而愈”相呼应。
所以此句应断为: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
又如:*间者,月数以春夏与日同道,过轩辕上后受气,入太微帝廷扬光辉,犯上将近臣,列星皆失色,厌厌如灭,此为母后与政乱朝,阴阳俱伤,两不相便。
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杖矣。
《汉书? 两夏侯京翼李传》这是李寻以星占为根据劝哀帝退近臣、求贤良的一段话。
句中的“外臣”是李寻自称,“窃”是自谦之辞,后边不应有表示决断语气的副词“即”,致使“窃信天文即如此”句意不清。
其实,本句中的“即”是表假设语气的连词,意为若如此的话,就……。
就是说,“即”应连下读,而不应连上读。
此句当为: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杖矣。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史记?项羽本纪》此句言项羽率士卒破釜沉舟,以示拼死一战的决心。
所示者是决心,而不是必死,故知当在“心”字下断句。
为: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kuì,割)羊无血。
《易?归妹》古代如此断句,误。
清人武亿说:“此‘筐’、‘羊’一韵,‘实’、‘血’一韵,亦隔句用韵法。
”筐、羊同属阳部,实、血同属质部,隔句押韵,即交韵。
上六,是卦名。
此句应断为: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又如:*卫侯贞卜。
其繇曰。
如鱼竀尾。
衡流而方羊裔焉。
大国灭之。
将亡。
阖门塞窦。
乃自后踰。
《左传?哀公十七年》晋杜预在“衡流而方羊裔焉”句下注曰:“衡流方羊不能自安裔水边,言卫侯将若此鱼。
”刘炫以为“卜繇之辞文句相韵,以‘裔焉’二字宜向下读之。
”孔颖达疏曰:“诗之为体,文皆韵句,其语助之词皆在韵句之下”;“此之‘方羊’与下句‘将亡’自相为韵,‘裔焉’二字为助句之辞”;“且繇辞之例,未必皆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