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共406页
第3章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第3章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8b68a509cc175527072208a6.png)
2.
例如,24道接收,三次覆盖一端放炮,放完一炮后, 炮点的排列向前移动4道检波点距。若十二次覆盖, 则应移动1道检波点距。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五、四条线的含义
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上,补充一些线构成列线 图。列线图上的每一个交点都代表一个接收点的投影。这 些点可以沿四个不同方向组成四种线。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四、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共中心点方法 )
前面已提到了覆盖,所谓一次覆盖或多次覆盖指被追 踪的界面观测的次数而言。
所谓多次覆盖是指对被追踪界面的观测次数而言,n次 覆盖即对界面追踪n次。例如对同一界面追踪了两次, 称为二次覆盖,追踪了多次,则为多次覆盖。 野外一般采用多次覆盖的方法来采集数据,然后在室 内进行叠加处理,这是60年代出现的地震勘探的一大 进步。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当O1激发,O1O2接收,用线段O1A表示(接收) 当O1激发,O2O3接收,用线段AB表示(接收) 当O2激发,O1O2接收,用线段O2A表示(
观测段所反映的界面(水平的),可把观测段向 水平线段作投影,便是所反映的界面。
O1 O 便是观测段O1A所对应的地下界面位置。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1)过炮点的线——共炮点线,从炮点出发的斜线代表一个 排列,在此线上所有的接收点有共同的炮点,称炮点线。 2)过某一道的垂线——共反射线,此线上各点接收来自地 下同一反射点的反射(水平时)称共反射线(该线与共炮 点线交点各道对应同一道集)。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二、勘探目的对测线布置的要求
1、路线普查
也称大剖面,勘探程度低,在未做过地震工作的地区进行。
地质任务:了解区域性地质构造情况,取得进一 步工作所需要的地震地质条件的资料。 布置测线依据:地质测量或其他资料。 布置测线要求:垂直工区的区域地质构造走向原 则下,尽可能穿过较多的构造单元,测线应为直 线,线距几十到几百公里左右。
第3章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
![第3章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https://img.taocdn.com/s3/m/0e36a32accbff121dd36839b.png)
2014年11月11日
7
2. 试验工作(Experiment Works)
是正式生产之前对前人已做过的资料进行研究 和做一些试验性工作,目的是要了解该工区反 射波,面波的速度,衰减情况,从而来确定炮 点与接收点离多远; 试验工作:1)选激发条件 (Select Source Condition) 2)选接收条件 (Select Receive Condition) 3)干扰波(面波)调查 (Noise Investigation)
2014年11月11日 23
2.激发条件Produce/Stimulate Condition 多用井炮,井深?药量多少?为了得到 较强的能量。 (1)井深Well Depth:在潜水面下3-5米处 激发,在低速带下面激发。 (2) 岩性 Rock Character/Property;最好 是胶泥,含水粘土;
14
2014年11月11日
干扰波的产生和特点
面波-地震勘探中最常见的一种干扰波,产生原因很 多;特点是频率低(几-30Hz),速度低(100- 1000m/s),常见的速度在200-500m/s,时距曲线是 直线,有频散现象(扫帚状)。 浅层折射波--当浅层存在高速度地层时产生。 声波--在坑、浅水池、河和干井中爆炸,都会出现 强烈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波,特点:比较稳定, 频率较高,速度在340m/s左右,延续时间短。 侧面波--地表复杂区出现,如黄土高原,沟谷交错 地形。 次生干扰波,主要由地表附近的障碍物或岩性不一致 引起,可能是高速,也可能是低速。
2
2014年11月11日
第三章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 Acquisition Seismic Data in Field
《地震勘探原理》§4-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3精选全文完整版
![《地震勘探原理》§4-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3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449c9a7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a2.png)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五)多次覆盖采集参数选择
室内处理方法:水平叠加
CMP R
对于水平层状介质,假如分别在点O1 ,O2 ,…,On激发,则 可分别在对应的S1 ,S2 ,…,Sn各点接收到来自地下反射界面 上同一反射点R的反射波(R为CRP或CDP)。若对n次激发得
到的R点的各道反射波进行动静校正,使其相位一致,然
后叠加起来,便获得了共反射点R的n次叠加记录。
❖ 4.3.2.2 综合平面法 D
O1 45
M
O2
R1
R2
O1单边放炮,offset = 0, O1O2之间布置检波器接收
1 R1R2 2 O1O2Leabharlann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 4.3.2.2 综合平面法 D
O1 45
M
O2
R1
R2
R3
O1 、O2双边放炮,offset = 0, O1O2之间布置检波器接收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shot1 shot2 shot3 shot4
offset = 2⊿x ⊿shot = 2⊿x
n =12
statio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hannel
1
5
9
第3章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第3章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43160cfc4693daef5ef73dc9.png)
覆盖次数不均匀,反射点 网格密度不均匀。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目前用得最多的三维观测系统是宽线排列和线束状排 列。
3)宽线排列(条带状)
沿测线方向布设多条平行的检波器线。每次激发时, 这些检波器线同时接收,获得纵、横方向上的多次覆 盖信息。处理结果除可得到地震剖面外,还可精确地 测定反射层的横向倾角。
3)可控震源抗干扰能力强。
第四节 地震波的激发
1、震源概述
2、炸药震源
3、可控震源 4、其他震源
目
录
1.野外工作方法 2.地震测线的布设 3.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4.地震波的激发 5.地震波的接收 6.地震勘探中的干扰波 7.海洋地震勘探
第五节 地震波的接收
第四节 地震波的激发
1、震源概述
2、炸药震源
3、可控震源 4、其他震源
3、可控震源
可控震源的优点:
1)可控震源不产生地层不传播的振动频率,从而节约能量。
2)可控震源不破坏岩石,不消耗能量于岩石的破碎上。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4)栅形排列(线束状排列)
将多道检波器等间距地分布在若干平行线上(线距可 选与检波点距相同),穿过检波线中央布置激发点线。 改变检波线的排列方式和激发点线距离可以形成不同 的覆盖次数。表示为:几线几炮 。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目
录
第五节 地震波的接收
一、地震仪器的基本要求 二、地震检波器及其埋藏条件 三、道间距的选择和空间假频 四、地震仪器及其新进展
四、地震仪器及其新进展
地震电缆
目前所使用的地震仪基本上还是遥测地震仪,在遥测地 震仪中、采集电路在检波点附近的采集站,采集站在中 央主机的控制下进行数据采集。中央主机与采集站间的 数据传输有两种方式:有线传输,无线传输。对于有线 传输来说,检波器串和采集站之间的、采集站和中央主 机之间传输指令和数据的连线就是地震电缆。
第3章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第3章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1d1cd078fad6195f302ba64a.png)
当O1激发,O1O2接收,用线段O1A表示(接收) 当O1激发,O2O3接收,用线段AB表示(接收)
当O2激发,O1O2接收,用线段O2A表示(
观测段所反映的界面(水平的),可把观测段向 水平线段作投影,便是所反映的界面。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一、地震测线的布置和基本要求
地震测线
指沿着地面进行地震勘探工作的路线。测线的布置对 于了解地下构造有很大的关系。
地震测线布置包含两个内容: 1)设计观测系统;
2)野外测线位置的确定。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二、不同勘探阶段对测线布置的要求
1、路线普查
也称大剖面,勘探程度低,在未做过地震工作的地区进行。
地震仪器车
地震仪器车内部
资料实时打印
资料现场处理
钻 井 组
放线组
爆炸组
项目施工讨论
项目施工讨论
项目施工讨论
施工现场
放线施工现场
挖坑
可控震源车
现场资料分析
地震仪器车
地震勘探工区
施工设计图
目录
1.野外工作方法 2.地震测线的布设 3.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4.地震波的激发 5.地震波的接收 6.低速带参数的测定 7.海洋地震勘探
3、面积详查
在已知构造上查明其构造特点(范围、形态、 目的层厚度、断层大小及分布等等),提供最 有利的含油气带,为钻探准备井位。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4、构造细测
油田开发,配合钻井,加密测线。
布置测线要求:以三维测网为主,线距小, 线距密。
在复杂的断裂构造带上,测线布置应立足于搞 清断层的分布及断块的形态。主测线尽可能垂 直断层走向,联络测线应尽量避开断层的影响, 按断块来布置。
第3章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03
![第3章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03](https://img.taocdn.com/s3/m/b9061a3567ec102de2bd895f.png)
11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道间距—指相邻检波器之间的距离,Δx。
炮间距—指相邻两炮之间的距离,υ。
偏移距—指炮点离第一个检波器的距离,等于最 小炮检距,μΔx 。
覆盖—如果某一段界面上的反射波能被排列接收, 称这段界面受到覆盖或受到追踪.
12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二、一次覆盖的简单观测系统
14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法
一次连续观测系统特点:
每个反射点只采集一次。不断地移动接收点和炮点位置, 就可以连续追踪界面R。 优点:炮点与接收点靠近,施工方便,不受折射波的干 扰,也减少有效波之间的干涉。
缺点:近炮点的道常受爆炸后的声波和面波的干扰。
15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时间平面图--将激发点和
6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复杂构造测线布置
陡 构 造 测 线 布 置
短 背 斜 测 线 布 置
7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4、构造细测
在含油气圈闭工作的基础上,查明构造的细节和断层产 状,搞清油气藏的具体地质特征,为油藏描述提供基础 资料。
布置测线要求:测线的布置应以一个构造或一 个构造带为勘探单位。此阶段通常以三维地震 勘探为主,二维地震测网的线距一般为几百 米~1公里。 上述几个勘探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二是可 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37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三维观测系统设计原则:
1、在一个共炮点道集或共中心点道集里,炮 检距分布均匀。 2、在一个共中心点道集内,方位角分布均匀。 3、地下各CDP点的覆盖次数应尽可能相同。 4、尽量使用规则观测系统。
38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c64d21c4431b90d6c85c789.png)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论文摘要地震勘探就是石油勘探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种。
野外工作是地震勘探的生产工作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在地质工作和其它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布置侧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仪把地震波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野外生产工作的组织形式是地震队,这一阶段的成果是得到一盘盘记录了地面震动情况的磁带。
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基础工作,它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
是从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的,分试验工作和生产工作。
主要内容: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
正文一、试验工作(一)、干扰波的调查,调查干扰波的类型及其特点。
1、地震波波场的特点:地震震源激发以后,在地质介质中产生的振动的总和就是波场L1(x,y,z,t),震源性质以及地质介质中的弹性参数分布情况决定了波场的特点。
在陆地震勘探时,广泛使用浅井、炸药包和它在井中安置的不对称性也会产生一定强度的横波和面波,当采用非炸药震源的激发的波场更加复杂,有的主要激发纵波,有的主要激发横波,但这些震源也不会是纯的,它们总是激发出两种体波以及面波。
各种震源之中,有些是脉冲型的,激发出很短的(约50ms)不超过3~4个周期的振动,有的产生变频正弦振动,其延续时间达若干秒震源激发的振动形状对波场的总形态有重大影响,它会改变不同类型和不同形式的波所引起的振动之间的关系,当波的震源传播到具有大量界面的地质介质时,产生多次生波(各种类型的一次波和多次波)波场是由数目不多的强一次波和部分二级波加上许多弱的一次波和多次波构成的,当存在折射界面时,则除了反射波外,还有折射波,除了地震震源引起的振动外,波场中还包括外部震源激发的振动→微震。
由于吸收的影响,波在传播过程中,它的振幅逐渐减小,主频逐渐降低,在勘探深度达到4—5 km反射波法工作中,纵波的主频一般为30~70HZ,最高频率达150~200HZ (在坚硬岩石层出露地表面以有在坑道、井中、工程地质勘探时)反之,当进行偏移距达数百公里的区域工作时,纵波的主频不超过3~5HZ,横波的频率一般小于相同路径纵波频率约1.8~2.2倍,瑞雪面波和勒末波之间频率比纵波的小3~5倍)。
第3章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2PPT课件
![第3章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2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16d8a49172ded630a1cb649.png)
干扰波与有效波的差别
一、有效波与干扰波
为了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就要求突出 有效波,压制干扰波,使地震资料更能 真实地反映地下的地质情况。 组合法就是一种压制干扰的方法。
二、组合的概念
地震组合法就是利用干扰波与有效波在传播方 向上的不同而提出的压制干扰波的一种方法。 它主要用于压制面波之类低视速度的规则干扰 及随机干扰。目前仍是野外工作的一种最基本 的技术。 在野外多个检波器以一定的形式(线性——顺 地震测线或垂直测线;面积—圆形,星形,菱 形)埋置在测线上,把接收到的振动叠加起来作 为一个地震道的信号。
3.5.1 地震勘探中干扰波的特点 和组合的概念
一、有效波与干扰波 二、组合的概念
一、有效波与干扰波
当激发地震波时,既产生有效波,也产 生干扰波,所记录的地震信息是在干扰 的背景下记录的有效波。
一、有效波与干扰波
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差别
1)传播方向上的差异。例如水平界面的反射波差 不多是垂直从地下反射回地面的;而面波是沿地面 传播的。实质上就是视速度的差别。 2)有效波和干扰波在频谱上有差别 3)有效波和干扰波经过动校正后剩余时差上的差 别。如多次波,在经过动校正后,剩余时差仍不为 0 4)有效波和干扰波出现的规律上差异。例如风吹 草动等引起的随机干扰的出现规律就与反射波的很 不相同。
压制区内极值大小不等,以中心极值最小,当n为奇数, 中心点为y=0.5时,将y代人公式得:
(n,12)1nssiinnnyy1nssiinnn2
1 n
2
3.5.2 简单线性组合的方向特性
组合的方向效应
线性组合的频率特性
上面讨论的组合方向特性是基于固定频率的平 面简谐波,对平面简谐波,组合前后频率不变, 有效波到达相邻检波器的时差为0。 实际的地震波包含许多频率成分,频率不同, Δt/T也不同。有效波到达相邻检波器的时差 可能很小,但不为0。组合后的波形有畸变 宽频波组合后的波形是否畸变,就需要考察组 合的频率特性。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300d15e40975f46527d3e1a4.png)
特点:偏移距比较
大,由于反射波速 度较面波和声波大, 故此,当反射波探 测的偏移距较大时, 在较远处优先接收 到反射波,从而避 开了面波和声波干 扰。
简隔连续观测系统
五、多次复盖观测系统及图示
1、概念:
①复盖次数—同一界面被观测追踪的次数;
②多次复盖—同一界面或界面点被多次观测 追踪;
③多次复盖观测系统—能对地下同一个反射 界面点进行多次观测的野外观测系统,以便 进行迭加压制多次波等干扰波;
1、线路普查—大剖面(未做地震区) 任务:了解区域地质构造情况
2、面积普查:
在油气远景区寻找可能储油气带,研究地层分布, 查明大局部构造,一般在线查基础上进行。
3、面积详查(主测线线距2~3公里)
在一只构造基础上查明构造特点,如:上下层接触关 系、高点位置、闭合度、断层分布等。
4、构造细测:
特点:(1)以一构造或构造带为勘探单位;
(一)、规则干扰波
1.声波干扰:
在坑中、浅井 (或浅水中)、空中 用炸药或用重锤撞击 地面时,都能产生声 波。其特点是速度稳 定(340m/s左右), 频率高,延续时间长, 在地震记录上呈现强 而尖锐的波至。如右 图所示。
声波
2.面波
当震源较浅时,在大地 和空气的分界面附近,由震 源激发可直接产生面波。它 们的传播速度略小于横波, 频率低(有时只有十多赫 兹),能量沿垂直方向衰减 快,沿水平方向衰减慢,延 续时间长,在地震记录上呈 扫帚状,且有频散现象,如 右图。面波虽然在某种情况 下包含着对解释而言是有用 的信息,但通常被认为是干 扰。
2、直角排列方法图示
—为查明沿地表传播的干扰波方向;
A O。
C
A
△ t2
△ t1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9ba07c8195f312b3169a5c0.png)
第二类:仪器在接收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
第三类:震源激发后产生的不规则干扰。
1.6 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野外工作基本概况 有效波与干扰波 测线布置和观测系统 地震波的激发与接收 观测参数的选择 多次覆盖原理和叠加技术
1.6.2
有效波与干扰波
有效波:可用于解决所提出的地质任务的波。 干扰波:所有妨碍有效波识别和追踪地质问题的其他波 称为干扰波。 (1)规则干扰 (2)不规则干扰
1.6.2
有效波与干扰波
(1)规则干扰 规则干扰:在时间或者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声波、面波、工业电干扰、多次波和绕射波。 差异:频率、视速度和到达时间。
地球物理学基础
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学院
苏本玉
第一部分 地震勘探原理
1.1 地震勘探的概述 1.2 地震波的理论基础 1.3 地震波传播原理 1.4 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 1.5 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1.6 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 1.7地震资料的解释
第一部分 地震勘探原理
1.1 地震勘探的概述 1.2 地震波的理论基础 1.3 地震波传播原理 1.4 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 1.5 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1.6 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 1.7地震资料的解释
1.6.1
• 2)生产工作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野外工作基本概况
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实际布置到工作地区, 定出激发点、接收点(排列)的位置,绘制测网图。
• •
地震波的激发:测定的炮点钻激发井,下炸药。 地震波的接收:使用地震检波器、电缆线、野外地 震仪等设备。
第3章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03讲解
![第3章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03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238381af856a561252d36fef.png)
漏掉局部构造,线距不应大于预测构造长轴的一半。
3、面积详查
在已知构造上查明其构造细节(范围、形态、目的层厚 度、断层大小及分布等等),提供最有利的含油气带, 为钻探准备井位。
布置测线要求: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二维地震勘
探的测网线距为2~3公里,也可根据需要直接进行三 维地震勘探。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T型
交叉排列
L型
注意:检波器之间有间隔,数据之间不再有
间隔。
11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道间距—指相邻检波器之间的距离,Δx。 炮间距—指相邻两炮之间的距离,υ。 偏移距—指炮点离第一个检波器的距离,等于最 小炮检距,μΔx 。 覆盖—如果某一段界面上的反射波能被排列接收, 称这段界面受到覆盖或受到追踪.
16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综合平面法
——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 对位置关系,以及观测到的地段。 优点:
在复杂情况下,所表示的观测内容是明确的,它是 观测系统图示法中最简单的一种,目前生产中大多 采用它。
如图:
17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综合平面法的作图方式:
①把测线上的激发点O1,O2,O3……按一定比例尺标 在水平直线上。 ②然后从激发点向两侧作与测线成450角的斜线,组成 坐标网。 ③当在测线上某点激发而在某一地段接收时,则可将 测线上的接收段投影到通过爆炸点的450斜线上,用这 段投影来表示。
地质任务:了解区域性地质构造情况,取得进一 步工作所需要的地震地质条件的资料。
布置测线依据:地质测量、重磁资料。
布置测线要求:垂直工区的区域地质构造走向原 则下,尽可能穿过较多的构造单元,测线应为直 线,线距几十到几百公里左右。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05830b09e87101f69e3195d0.png)
段
表
,⏯ ,
要了解观测段所反映(追踪)的界面(水平),可 以把斜线上的接收段向水平线作投影就是。
16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综合平面法图示
测段 反 的
的 ,⏯把 测段
段
,便 反 的
17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三、延长时距曲线法
受河流、水溏、村庄等的影响,在测线通过的某些地段 上不能摆放排列,使用一般的观测系统就不能连续追踪 地下的反射界面。这时用延长时距曲线作补充,使地下 反射界面得以连续追踪。 障碍物不很宽时,例如100—300米之间,应用延长时距 曲线,可以迫踪深层的反射界面。对于浅层反射来说, 有时由于浅层折射波的干扰往往不能有效地迫踪。 当障碍物很宽时,炮点和排列的距离过大,一方面会出 现浅层折射的干扰;另一方面还会产生反射波的干涉。
18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四、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共中心点方法 )
多次
对被
的 测次 而 ,n
次
对
n次 例如对同一界面追踪了两
次,称为二次覆盖,追踪了多次,则为多次覆盖。
19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测到的 都 R点反
点
道的 反 点(CRP)
层 ,R 度点(CDP)。
共反射点R点在地面的投影正好与地面炮点和接收点中点 M重合,称M点为共中心点。这些道组成的道集是R点的
单 变发
,测 波
选择最佳激发条件和仪器因素,在试验小排列上 接收一、二个排列,这样会压制相当一部分干扰 波,并记录下部分有效波,对记录分析,了解干 扰波和有效波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特点。
3
第一节 野外的工作方法
的查
波的传播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