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野外的工作方法
三、干扰波调查
了解干扰波的特征及分布规律,压制干扰,加强有效波。
1、小排列: 采用土坑爆炸,小排列(道距3-5米)连续接收 几个排列,使各种规则干扰波在记录上能连续 追踪出来为止,来研究干扰波类型及分布规律 。
2、单一改变激发和接收因素,观测干扰波性质。
选择最佳激发条件和仪器因素,在试验小排列上 接收一、二个排列,这样会压制相当一部分干扰 波,并记录下部分有效波,对记录分析,了解干 扰波和有效波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特点。
地震勘探原理
第三章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第三章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Leabharlann Baidu第一节 野外的工作方法
一、野外工作的内容 • 试验工作
——干扰波的调查 ——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低速带、潜水面、地质构 造特性等 ——激发、接收条件的选择
• 生产工作
——生产测量 ——地震波的激发 ——地震波的接收
二、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
单边放炮六次覆盖 观测系统示意图
• 观测系统示意图,用 综合平面法。
• 将标所在有同炮一点水平O1线、上O2。等 • 从各炮点向排列前进
方向作一条与炮点呈 45o的直线,将同一排 列上的24道分别投影 到这些45o斜线上,每 一根斜线表示一个排 列,获得一张原始记 录。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沿测线方向布设多条平行的检波器线。每次激发时, 这些检波器线同时接收,获得纵、横方向上的多次覆 盖信息。处理结果除可得到地震剖面外,还可精确地 测定反射层的横向倾角。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4)栅形排列(线束状排列)
将多道检波器等间距地分布在若干平行线上(线距可 选与检波点距相同),穿过检波线中央布置激发点线。 改变检波线的排列方式和激发点线距离可以形成不同 的覆盖次数。表示为:几线几炮 。
• 所谓多次覆盖是指对被追踪界面的观测次数而言,n 次覆盖即对界面追踪n次。例如对同一界面追踪了两 次,称为二次覆盖,追踪了多次,则为多次覆盖。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 如果观测到的记录都来自R点反射(界面为水平层),R 点就叫这些道的共反射点(CRP)或共深度点(CDP)。
• 共反射点R点在地面的投影正好与地面炮点和接收点中点 M重合,称M点为共中心点。这些道组成的道集是R点的 共反射点道集。
• 障碍物不很宽时,例如100—300米之间,应用延长时距 曲线,可以迫踪深层的反射界面。对于浅层反射来说, 有时由于浅层折射波的干扰往往不能有效地迫踪。
• 当障碍物很宽时,炮点和排列的距离过大,一方面会出 现浅层折射的干扰;另一方面还会产生反射波的干涉。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四、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共中心点方法 )
观测系统覆盖次数与排列和移动道数
• 在施工中,每放一炮,排列和炮点向前移动的道数m为:
N S 2n
• 式中: N是排列中的接收道数:n是覆盖次数;S是一端 放炮时等于1,两端放炮时等于2。
• 例如,24道接收,三次覆盖一端放炮,放完一炮后,炮 点的排列向前移动4道检波点距。若十二次覆盖,则应 移动1道检波点距。
• 观测系统设计是指在室内,依据施工区的地质情况,先 画出激发点与接收点的位置关系,野外施工时按这种关 系定点、激发和接收。
• 总的原则—能连续迫踪地下界面,避免发生有效波彼
此干涉的现象,施工方便。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法
• 最简单观测是一次连续观测系统,即每个反射点只采集 一次。不断地移动接收点和炮点位置,就可以连续追踪 界面R。
3)O2激发,O2O3接收,追踪A2R2间 的反射,O2O3 排列不动,炮点移到 O3。 4)O3激发,O2O3接收,追踪A3R2间 的反射。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综合平面法
——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 对位置关系,以及观测到的地段。
优点:
在复杂情况下,所表示的观测内容是明确的,它是 观测系统图示法中最简单的一种,目前生产中大多 采用它。
第三章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一.观测系统的概念
• 在具体施工中,每条测线都分成若干观测段,逐段进行 观测,每次激发时所安置的多道检波器的观测地段称为 地震排列。
• 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
位置关系,或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 关系。
• 观测系统的选择决定于地震勘探任务、工区地震地质条 件和采用的方法。
沿测线布置接收点,则激发点设在与测线交叉线上,适 当选择炮间距和道间距,可获得几条沿平行测线方向的 多次覆盖测线,也即形成一个地下共反射点条带。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2)弯线技术
在地表地形比较复杂地区,为了适应地形的特点而 布置成弯曲的测线;另外为了获得3D地震资料,也 可在一块面积上把测线布置成非直线形式,沿弯曲 测线采用多次覆盖进行观测,也可获得在测线两旁 分布的共反射波带。
第三章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 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形式是根据地质任务、干扰波与有 效波特点、地表施工条件等诸方面条件确定的。通常 在勘探区域内布设多条测线进行观测。
• 把设计好的测线布置到实际的施工地区。由于所有的 地震道都需要进行叠加(共中心点或共反射点)。所以 要求在地面上精确地定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二、勘探目的对测线布置的要求
1、路线普查
大剖面,勘探程度低,在未做过地震工作的地区进行。
• 地质任务:了解区域性地质构造情况,取得进一 步工作所需要的地震地质条件的资料。
• 布置测线依据:地质测量。
• 布置测线要求:垂直工区的区域地质构造走向原 则下,尽可能穿过较多的构造单元,测线应为直 线,线距几十到几百公里左右。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Ⅱ、面积型
1)十字交叉排列
炮点排列与检波点排列相互垂直,为了获得均匀的地下 反射点,激发点和接收点间距相等,形成一个反射点呈 面积分布的网格。
缺点:
激发点与接收点布置在测线两端而 组成较大的炮检矩,浅层反射有较 大损失,由于是一次覆盖,对压制 多次反射不利。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 三维地震的野外测线布置不受直线限制,实际上 是由非纵观测线系统和纵测线系统组成。
• 三维地震观测比二维要复杂得多,一般应尽量考 虑复盖次数多的部位能控制主要测区及勘探对象。
• 现在的三维观测系统有专门的软件。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2、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类型 路线型
Ⅰ、路线型
面积型
1)宽线剖面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面积多次覆盖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第一节 野外的工作方法
3、直角排列
目的是查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
方法:将半个排列布置在一个方向AB,另外半个排列布
置在一个与之垂直方向AC, 激发点离开O点一定距离放炮。
从记录上求得两个方向各自的时差
t1、t
2
,在图上沿两个
说话一定比例尺标出矢量 t1、 t2 ,求 t1 与 t2 它们的合矢
量 的方向就近似于干扰传播方向。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4、构造细测
油田开发,钻井时需要,加密测线。
• 布置测线要求:测线的布置应以一个构造或一 个构造带为勘探单位。在复杂的断裂构造带上, 测线布置应立足于搞清断层的分布及断块的形 态。 主测线尽可能垂直断层走向,联络测线应尽量 避开断层的影响,按断块来布置。
上述几个勘探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二是可 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目前这种3 D观测系统在我国各油田采用较普遍, 也称线束状观测系统。(该系统由多条平行的接 收排列和垂直的炮点排列组成)
野外施工实施:
• 一排炮点逐点激发后,炮点排列和接收排列同时 沿前进方向活动,再进行下一排炮点的激发,直 到完成整条线束面积。
• 然后垂直于原滚动方向整个移动炮点排列和接收 排列,重复以上步骤,进行第二束线、第三束 线······的施工,直到完成整个探区面积的观测。
• 优点:炮点与接收点靠近,野外施工方便,不受折射波 的干扰,也减少有效波之间的干涉。
• 缺点:近炮点的几道常受爆炸后的声波和面波的干扰。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法
这种简单的连续观测系统,是属于单边放炮,它的特点是 每次只往前搬动半个排列,即第二炮的后排列铺在第一炮 原来的排列位置上。
1)O1激发,O1O2接收,追踪A1R1间 的反射。 2)O2激发,O1O2接收,追踪A2R1间 的反射。
• 地震测线布置包含两个内容: 1)设计观测系统; 2)野外测线位置的确定。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一、测线的布置和基本要求
• 地震测线
指沿着地面进行地震勘探工作的路线。测线的布置对 于了解地下构造有很大的关系。
对测线布置两个总的要求:
1)测线应为直线; 2)测线一般垂直地下构造
的走向。 3)形成一个测线网,主测 线(密),联络测线(稀)
这些图形可用于精细研究反射波 波形特征的变化,及其地质上的 原因,共炮点和共接收点波形图 应用于求炮点静校正量和接收点 静校正量。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六、三维地震观测系统
1、概念
• 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 行的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 理,以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三维空间的待征。
2) 环线排列:
在地形复杂地区,激发点和接收点沿环线布置,可 获得所围面积内的反射点。
优点: 这种布线方式能沿着许多封闭的相互连接的有利线 路进行工作。
缺点: 覆盖次数不均匀,反射点 网格密度不均匀。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 目前用得最多的三维观测系统是宽线排列和束线排列。
3)宽线(条带状)
• 如果界面倾斜,观测到的不都是R的反射,则称这些道集 为以M点对称的共中心点道集。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 当然在野外生产工作中,并不是一次激发只用一道 接收。而是用多道接收。但是我们总可以想办法在 许多次激发获得的多张记录上把地下某个反射点的 共反射点道找出来。
• 24道接收,炮点位于排列一端,偏移矩为1个道间距, 每放完一炮,炮点和接收排列一起向前移动2个道间 距,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观测系统。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2、面积普查
查清含油气的远景区域,寻找可能的储油气带,查明大 的局部构造。
• 布置测线要求: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测线间距不
漏掉局部构造,线距不应大于预测构造的一半,(测
线间距达几百米—几公里),有联络线。
3、面积详查
在已知构造上查明其构造特点(范围、形态、目的层厚 度、断层大小及分布等等),提供最有利的含油气带, 为钻探准备井位。
要了解观测段所反映(追踪)的界面(水平),可以 把斜线上的接收段向水平线作投影就是。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综合平面法图示
观测段所反映的界面(水平的),可把观测段向水平线 段作投影,便是所反映的界面。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三、延长时距曲线法
• 受河流、水溏、村庄等的影响,在测线通过的某些地段 上不能摆放排列,使用一般的观测系统就不能连续追踪 地下的反射界面。这时用延长时距曲线作补充,使地下 反射界面得以连续追踪。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1、排列的概念
• 用来记录反射地震波的炮点与检波点(检波器) 组合中心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一个工区,此关系 是固定的。
2、排列的类型
• 纵排列 —单边放炮、中点放炮、双边放炮
• 非纵排列 —T型排列、L型排列
• 交叉排列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二、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 为了了解地下构造形态,必须连续追踪各界面的地震波, 就要沿测线要许多个激发点分别激发进行连续多次接收。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五、四种类型的观测方式
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上,补充一些线构成列线 图。列线图上的每一个交点都代表一个接收点的投影。这 些点可以沿四个不同方向组成四种线。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 如果把上述4条线的交点表示 一个接收点,并把每个接收 点的波形绘在交点位置上, 并按共炮点、共接收点、共 反射点和共炮检距的形式排 列成图,这图叫地震波列图。
如图: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综合平面法的作图方式:
• ①把测线上的激发点O1,O2,O3……按一定比例尺标 在水平直线上。
• ②然后从激发点向两侧作与测线成450角的斜线,组成 坐标网。
• ③当在测线上某点激发而在某一地段接收时,则可将 测线上的接收段投影到通过爆炸点的450斜线上,用这 段投影来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