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野外工作-观测系统
地震资料采集技术之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介绍
![地震资料采集技术之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bcdcc29faf1ffc4fff47acdc.png)
一、45°斜线法
将该观测系统置上坐标,如图。图上炮点与第1道距离称 为最小炮检距,为50m;炮点与第24道距离称为最大炮检 距,为1200m;每个三角形顶点代表地下面元,相邻面元 间距为25m;地面上施工测线长度为1200m,地下观测范 围为600m (12.5~612.5m)。
。。。。。。
1234 。。。。。。。。。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图上有4种线:深棕色45°斜线表 示共炮点道集,24道;蓝色135°斜线表示共检波点道集, 12道;垂线表示共CDP道集,6道;蓝色水平线表示共炮 检距道集,道数与炮数相等。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参数设汁 CMP点距,由地质任务确定; 道间距,等于2倍CMP点距; 炮间距,等于道间距的整数倍,与覆盖次数直接相关; 最小炮检距,主要考虑因素为最浅目的层深度和多次波压制; 最大炮检炬,受多种因素制约,通常主要考虑最深目的层深度、 动校正拉伸畸变、多次波压制等因素; 覆盖次数,取决于本工区原始资料信噪比,通常为数十次;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实例2 胜利油田地质模型及胜利地震物理模型的二维偏移 剖面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实例3 炮点和接收点不在一条直线上如何理解?
40米 40米 检波点1
检波点12
40米 40米 检波点1
检波点12
40米 40米 检波点1
检波点12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实例3 炮点和接收点不在一条直线上如何理解?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排列形式表示法 经过多年实际应用,国内在二维多次覆盖排列表示方法上基 本得到统一,介绍如下。 二维观测系统排列参数:CDP间距25m,中心放炮,排列总 道数80道,道距50m,偏移距125m。 写成排列形式:2075―125―50―125―2075m,其中50表示 道间距50m,125表示偏移距,2075为最远道检波点与炮点之 间的距离,即最大炮检距。显然,这种表示形式简明扼要。 二维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炮点距200m,即排列向前滚动4个 道距,根据公式计算,80/2/4=10,覆盖次数10次。
地震勘探培训2
![地震勘探培训2](https://img.taocdn.com/s3/m/a5c5e83d6c85ec3a86c2c520.png)
画观测系统图的目的: ①对野外激发点、接收点的坐标进行描述
②指导抽共反射点道集为水平迭加提供参数。
共反射点道集:接收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各检波 器的道号集合 目前野外分:单边放炮、中间放炮(有偏移距) (大号、小号、正序、反序……(无偏移距))
43
44
观测系统的选择决定于地震勘探任务,工 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和采用的方法。 总的原则: 连续追踪地下界面,避免发生有效波彼此干涉现 象,施工简单。 纵测线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分布在一条直线上 分类 非纵测线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不分布在一条直 线上的观测系统 三维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分布在一个面积 上的观测系统
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线距2~3公里,联 络测线垂直主测线。
4、构造细则 为了进行油田开发,配合钻井,有时进一步 将线距缩短到几百米到一公里,进行细测。
测线的布置应以一个构造或一个构造带为勘 探单位。在复杂的断裂构造带上,测线布置 应立足于搞清断层的分布及断块的形态。
主测线尽可能垂直断层走向,联络测线应 尽量避开断层的影响,按断块来布置。
第六节 低速带的测定
第一节 野外工作方法
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基础 工作 ,它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 野外工作是以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 完成的,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
主要内容:
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 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和一系列后勤保障等具 体工作。 野外工作分: 试验阶段
生产阶段。
一、试验阶段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在方法选择上较为复 杂。因为地震记录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需要进行试验来选取本工区内最合适的野外 方法和技术。
主要任务:
①干扰波调查。工区内干扰波类型、特性。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讲解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a75b5d067375a417866f8f9c.png)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一.野外工作概述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2)地震波的激发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
激发方式:炸药震源的井中激发、土坑等。
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1)小排列(最常用)3-5m道距、连续观测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2)直角排列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4)环境噪声调查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1)规则干扰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
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
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
(能量较强)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共5页word资料
![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共5页word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55821be31126edb6f1a10d9.png)
§3.4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一、地震测线的布置1.地震测线沿地面进行地震勘探的线路,指出炮点、接收点的位置和延伸方向。
2.布置测线的原则①测线一般布置成正交的网状。
②尽量为直线,方便处理和解释。
③主测线多于联络测线,更真实地反映构造形态。
络测线3.2(km2)。
0.5, 1╳2, 2╳3(km2)。
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1.观测系统的定义观测系统是指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空间位置关系的图件。
2.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用水平线表示测线,将激发点标在水平线上;过激发点向两侧作450的斜线;将接收点投影到过其激发点的450斜线上。
共炮点线共接收点线共反射点线共炮检距线斜线斜线垂线(覆盖次数) 水平线12345678910测线三、反射波法观测系统的基本类型1.简单连续观测系统例子:单边激发,单边接收,一次覆盖,偏移距为O。
12345测线P90图6.3-29b2.间隔连续观测系统例子:单边激发,单边接收,一次覆盖,偏移距不为0。
1234 5 测线P90图6.3-29d3.多次覆盖观测系统(1)定义地下界面被观测的次数多于一次,例如二次覆盖,三次覆盖,……。
(2)多次覆盖原理示意图M不经济,效率低。
(3)抽共反射点道集实现多次覆盖例如:单边激发,仪器有24道,每激发一次,炮点和排列一起向前移动2个道间距,即可形成6次覆盖。
O 1 O 2 O 3 O 4 O 5 1 O 6 O 7 O 8 O 9 O 10 O 11 O 12 O 13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4 P91图6.3-23抽共反射点道集——生产中放一炮多道接收,并按一定的规律布置排列,等室内处理时,将能收到同一个点的反射波的道从不同的炮中抽出来,按炮检距大小排列起来,叫做抽共反射点道集。
(4)6次覆盖,24道接收的共反射点道集表P92表6.3—1nNSx d 2=∆=υ P90、P91的N 与n 互换 。
《地震勘探原理》§4-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3精选全文完整版
![《地震勘探原理》§4-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3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449c9a7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a2.png)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五)多次覆盖采集参数选择
室内处理方法:水平叠加
CMP R
对于水平层状介质,假如分别在点O1 ,O2 ,…,On激发,则 可分别在对应的S1 ,S2 ,…,Sn各点接收到来自地下反射界面 上同一反射点R的反射波(R为CRP或CDP)。若对n次激发得
到的R点的各道反射波进行动静校正,使其相位一致,然
后叠加起来,便获得了共反射点R的n次叠加记录。
❖ 4.3.2.2 综合平面法 D
O1 45
M
O2
R1
R2
O1单边放炮,offset = 0, O1O2之间布置检波器接收
1 R1R2 2 O1O2Leabharlann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 4.3.2.2 综合平面法 D
O1 45
M
O2
R1
R2
R3
O1 、O2双边放炮,offset = 0, O1O2之间布置检波器接收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shot1 shot2 shot3 shot4
offset = 2⊿x ⊿shot = 2⊿x
n =12
statio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hannel
1
5
9
几种常见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分析
![几种常见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14624452e3f5727a5e9627c.png)
低, 排列长度较长 , 适宜于 目的层埋藏较浅区域施工 , 横 向覆盖次 数较 高 , 道 数要 求 较 低 , 位 面 积物 理 点较 对 单
譬就 能取得 相近 的效 果 , 下文就 3种不 同的横 向观测 系 统 做一 个简 单 的分 析 比较 。
32 l . 2线 3炮观测 系统
图2 1 2线 3炮 横 向观 测 系统 示 意 图
测线激 发 , 向覆 盖次 数为 3次 , 横 最大 非纵距 1 0 滚 9 m,
1 2线 3 即一 束 三维 测 线 内 】 测线 接 收 , 炮 2条 3条
最 大炮 检距 为 40 一 般最 大 炮 检距 取 值 范 围 在 目的 8m, 层 深 度的 0 7 . 倍 之 间效果 较 佳 , 以该 观 测 系统 . ~1 5 所
对 于埋 深 3 0 8 m 之 间效果较好 。 2  ̄6 0 3 几种不 同 的三维观 测 系统 3 I 三维 观测 系统简 析 . 三维 地震 勘探 与二 维 地震 勘 探 最 大 的不 同是 从线 状激 发接 收改成 面状 激 发 接 收 , 由于接 收空 间 的 变化 , 三 维观 测 系统覆 盖 次数为 二维 观测 系统 覆 盖次数 的2 3 /
地震 勘探 中把 激发 点 和 接 收地 段 的相 对位 置 关 系 叫做观 测系统 , 二维 观测 系统 激发点 和接 收地 段通 常为
向观 测 系统 与 二维观 测 系统基本 相似 , 向则 采用 多炮 横
束 内重 复接收 。
图 1 典 型 的 二 维 地 震 观 测 系统 图
2 纵 向观测 系统
要 的。
E3 支风歧 , 国, 河南省洛 宁县 蒿坪 沟银铅 多金属矿普 3 任永 等. 查地质报告[ . 9 8 R] 19 .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fb20888e53a580216fcfebc.png)
波的吸收: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大地滤波作用,即吸收作用,并发生能量衰减频散现象:波速随频率或波长而变化,这种现象叫频散球面扩散:地震球面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振幅随传播距离的增大成反比衰减现象称为球面扩散波阻抗:地层密度与波在该层传播速度的乘积规则干扰: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视速度:不是沿着波的传播方向而是沿着别的方向来确定的波速为视速度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得到的相当于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做正常时差校正或动校正。
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视距曲线近似地看成双曲线,求出的速度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振动图:记录介质中某点不同时刻振动情况的图件观测系统: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低速带:在地表附近一定深度的范围内,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往往要比其下面地层的波速低得多,该深度范围的地层称为低速带费马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
直达波:在均匀地层中,由震源直接传播到观测点的地震波称为直达波。
倾角时差:当界面倾斜时,炮检距相同,但相邻反射点传播时间不同而产生的角度差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
这一时差是由于界面存在倾角引起的。
纵测线:激发点和观测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和总时间之比。
波剖面:把某一时刻各点震动的位移画在同一个图上所形成的的图件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有效波:那些可用解决地质问题的波非纵测线:激发点和接收点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测线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地震构造图:以等直线(等深度线或等时间线)以及一些符号(断层超覆,尖灭),表示某一地震反射层面在地下的起伏形状,从而就表明了其对应的地质界面的构造形态。
地震勘探的野外采集
![地震勘探的野外采集](https://img.taocdn.com/s3/m/3b0f7bf776a20029bd642db6.png)
激发岩性: 疏松岩层(土层)中激发的地震波能量较弱,频率较低,且大部分能量被松 散的岩层吸收;坚硬岩层(石灰岩)中激发得到的地震波振动频率较高,但高 频成分很快被地层吸收,且大部分能量消耗在破坏井壁周围的岩石上。因此激 发岩性应选取潮湿的可塑性岩层,如胶泥、粘土、湿砂等,大部分能量转化为 弹性振动能量。
第四章 地震勘探的野外采集
一、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 二、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 三、地震波的激发 四、地震波的接收 五、地震勘探中的组合法
四、地震波的接收
1.对地震接收仪器的要求
现代地震勘探的采集仪器主要由检波器、放大器、数字记录 器、监视器等硬件组成。 地震采集系统仪器的结构、性能应充分考虑野外工作环境、地 球物理特点,地震仪器应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1)地震仪器应具有高灵敏度和大动态范围的性能。 (2)地震仪器应具有较宽的频带和可选择的滤波器。 (3)地震仪器对地震脉冲应具有良好的分辨力。 (4)地震仪器应具有多道接收的特点。 (5)地震仪器各道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6)小型轻便、性能稳定、操作简单、省电、智能化。
(data processing) 地震资料解释 (data interpretation)
野外工作是以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的。野外工 作分为试验工作和生产工作,主要的内容是激发地震波、 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和一
序列的后勤保障等具体工作。
测量班组 放线班组 钻井班组 爆炸班组 仪器班组 震源班组
排列长度:270m
放炮方式:中间放炮
3.观测系统的图示法
互换关系 互换点 炮点与接收点位置互换,但观测到的是界面上同一反射点,所用 时间相等,这样两个点间的关系称为互换关系。这两个点称为互换 点。
浅谈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的设计
![浅谈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的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db0eadcda38376baf1faee5.png)
引言 三维 地震勘 探是 一种高 密度 面积 采集 技术 ,是三维体积勘探 。它利用 炮点和检 波 点 网格 的 灵 活组 合 获 得 分 布 均 匀 的地 下 C D P点网格和确定的覆盖次数【 l 】 。观测 系统 是指检波器排列和爆炸 点相对位置 的关系 , 要求是不仅在单张记录上可靠追踪有效波 , 且要 保证 在所得 资料上连 续 追踪地 震界 面 观测系统正确与否 ,这直接影响数据采集质 量 资料处理和地质成果的精度 。
所需 要 的最大波 数 。最 大波数 可 以通过 有 代表 性 的速度模 型 的射线追踪推 导 出来 , 即
k= k | +k r
于震源 子波 的频率 成分常常 会受 到影 响 , 因此 就需要 去确 定对 分辨 率的要 求 ,如 目 的层 中最薄层 的 厚度 、断 层位置 的横 向精 度 ,然后建 立分辨 率需求 与所需 最高频 率 之 间的关系 ,而最 高分辨 率取决 于可 以达 到 的最大波 数 。最 大波数 可 以利 用 以下公
式来得到。
式 中 ,k 是炮 点和检 波点波 数 向量 之 和 。在任 意一个 地下 点 P ,可 以根据 从炮 点 、接收 点到 P点的射 线路径在 P点出的方 向找到 k s 和 h 的方 向,并且每一个波数 k 的大小从 公式 l  ̄ - l f v 得到,v 是P 点的速度 。 ( 三)最 浅 目的层位 正交 观测 系统 的最小 炮检距 出现在 靠 近 炮 点和接 收线交 点的 中点位 置。在相 临 炮 点线 和接 收线 组成 的矩 形区域 中 间,最 小 炮 检 距 差 不 多等 于 矩 形 的对 角 线 的 长 度 。我们将 其称 为观测 系统 中的最大 最小 炮检距 ( L M0 s ) 。采集线之间的距离越大 , L MO S 越大 。由于照 明地下浅层 需要小 的炮 检 距 ,所 以 ,接收线 距决定 了能够成 图 的 最浅层位 。 ( 四)最深 目的层位 最 深的 目的层 位给 勘探所 使用 的最大 炮 检距 提供 了一个 上限 ,由所需要 的最大 炮检距 可得出接 收排列长度 L r 和炮 点排列 长度 L s 。 ( 五)噪声压制 常用 的压制 噪声 的方法 主要有 多次覆 盖和组合激发 ( 接收 )两种方法。 1 .确定合适 的覆盖次数 确定 覆盖 次数最 简单 的办法就 是根 据 纵 向和 横 向上 的线间距 和最大炮 检距来 计 算求得覆盖次数[ 4 ] 。 如果 条件 允许 的话我 们可 以进 行三 维 勘探试 验 工作 。根据试 验效果 来确定覆 盖 次数 ,这样 的成 果较高 ,如果 需要对 大块 区域 进行 三维地 震勘 探时 ,进 行三 维地震 勘探试验工作也是必要的。 2 .炮 点组合和接收点组合 组 合激 发和 组合接 收的主 要 目的是压 制 地滚 波 。沿 测线 的线性组 合激发 和组合 接 收能 使产 生了假 频的地滚 波受到 很大 的 压制 。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c64d21c4431b90d6c85c789.png)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论文摘要地震勘探就是石油勘探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种。
野外工作是地震勘探的生产工作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在地质工作和其它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布置侧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仪把地震波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野外生产工作的组织形式是地震队,这一阶段的成果是得到一盘盘记录了地面震动情况的磁带。
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基础工作,它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
是从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的,分试验工作和生产工作。
主要内容: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
正文一、试验工作(一)、干扰波的调查,调查干扰波的类型及其特点。
1、地震波波场的特点:地震震源激发以后,在地质介质中产生的振动的总和就是波场L1(x,y,z,t),震源性质以及地质介质中的弹性参数分布情况决定了波场的特点。
在陆地震勘探时,广泛使用浅井、炸药包和它在井中安置的不对称性也会产生一定强度的横波和面波,当采用非炸药震源的激发的波场更加复杂,有的主要激发纵波,有的主要激发横波,但这些震源也不会是纯的,它们总是激发出两种体波以及面波。
各种震源之中,有些是脉冲型的,激发出很短的(约50ms)不超过3~4个周期的振动,有的产生变频正弦振动,其延续时间达若干秒震源激发的振动形状对波场的总形态有重大影响,它会改变不同类型和不同形式的波所引起的振动之间的关系,当波的震源传播到具有大量界面的地质介质时,产生多次生波(各种类型的一次波和多次波)波场是由数目不多的强一次波和部分二级波加上许多弱的一次波和多次波构成的,当存在折射界面时,则除了反射波外,还有折射波,除了地震震源引起的振动外,波场中还包括外部震源激发的振动→微震。
由于吸收的影响,波在传播过程中,它的振幅逐渐减小,主频逐渐降低,在勘探深度达到4—5 km反射波法工作中,纵波的主频一般为30~70HZ,最高频率达150~200HZ (在坚硬岩石层出露地表面以有在坑道、井中、工程地质勘探时)反之,当进行偏移距达数百公里的区域工作时,纵波的主频不超过3~5HZ,横波的频率一般小于相同路径纵波频率约1.8~2.2倍,瑞雪面波和勒末波之间频率比纵波的小3~5倍)。
论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论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6f7f58c82cc58bd63186bd21.png)
论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论文提要随着地震勘探的深入和技术发展,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地震勘探项目越来越多,由于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复杂、激发及接收条件差、表层吸收、新生界强反射界面的屏蔽以及野外施工过程中人为干扰和工业干扰,原始记录存在各种强噪声干扰,有效反射波能量被强能量的各种干扰波湮没,记录信噪比很低。
但勘探目标要求越来越精细,对于构造复杂和埋深较大的低幅度构造要求精确解释。
解决复杂的地质任务需要高精度的地震数据。
所以地震勘探野外数据的采集工作显的尤为重要。
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基础工作。
它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
本文主要介绍地震勘探野外工作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包括野外工作的方法、地震测线的布置、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地震波的激发、地震波的接收、低速带的测定等。
正文一、野外工作方法野外工作是以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的。
野外工作分为试验工作和生产工作。
主要内容是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
以及地震测线、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和一系列后勤保障等具体工作。
(一) 试验工作1.试验内容具体的试验内容根据地质任务、工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干扰波情况、地震地质条件以及以往的勘探程度来拟定。
2试验项目(1) 干扰波调查,包括工区内干扰波类型、特性。
(2) 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如: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准层),速度剖面特点等等。
(3) 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
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等。
图1-1 野外小队施工(4) 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
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二) 生产工作生产工作的基本内容有地震测量、地震波的激发、地震波的接收。
(三) 干扰波调查的方法干扰波调查是试验工作的重要内容,野外工作中采取的许多技术、措施,主要是为了压制干扰波,加强有效波,提高地震记录的质量。
在干扰波严重的地区,应当进行关于干扰波调查的试验工作,其中用来记录干扰波的观测系统有小排列、直角排列、方位观测、用三分量检波器进行观测。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1c110d2b0c22590102029dff.png)
地理坐标:将地球表面象切 西瓜般平均分为60份,每份 称为一个60带,其坐标系统如 图所示,以赤道为Y轴,以南 极到北极的连线为X轴(中央 子午线)。由图看出,X坐标 总是南小北大,Y坐标总是西 小东大。
一个地震工区通常不直 接使用地理坐标表述各个物 理点的位置,而是使用简化 桩号表示各个点的位置,桩 号的大小也遵循南小北大, 西小东大的原则。
断层
二、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主要内容
观测系统概念 单次覆盖观测系统及图示 延长时距曲线法
1 、观测系统的概念
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 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为了了解地下构造形态,必须连续追踪各界面的地 震波。
因此,就要沿测线在许多个激发点上分别激发,并 进行连续的多次观测。
所谓一次复盖或多次复盖是指对被追踪的界面观测 的次数而言,例如对同一界面追踪了两次,称为二 次复盖。
在野外采用多次复盖方法采集数据,在室内进行水 平叠加,这是六十年代出现的地震勘探技术的一次 重大进步。
多次覆盖的具体做法:
• 为了了解界面上R点的情况,不只在O1点激发、在D1点 接收,还分别在O2激发、D2接收,O3激发、D3接收等。
所以一般要求测线应尽量为直线。
地震测线的布置
工区地理位置
H06YC101H06YC101 H06YC102H06YC102
工区行政区划属陕西省延安 地区。工区范围:西起安塞, 东至延川县,南起延安市, 北至子长县。
工区地理坐标: X:400
H06YC104 H06YC104
Y:19360
H06YC103 H06YC103
测线的布置对于了解地质结构关系很大。 地震测线要结合以往的地震地质资料,并且
第三章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练习题
![第三章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9b80083083c4bb4cf7ecd137.png)
一、名词解释
1.炮检距——
2.偏移距——
3.观测系统——
4.有效波——
5.干扰波——
6.规则干扰波——
7.随机干扰波——
8.多次波——
9.空间假频——
二、填空题
1.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大类。
2.炮点和接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叫________________;炮点和接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叫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15.已知下述条件:界面上均匀介质,波速V=2600米/秒,界面的倾角θ=15O,此界面的tO=2.5秒,反射波的主频是fm=40赫,最大炮检距x=3200米.根据选择道间距的原则应选多大的道间距合适?
答:
16.海上和陆地地震勘探中常用的震源类型有哪些?
答:
17.海上和陆地地震勘探中有哪两种常用的检波器?它们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
11.高分辨率勘探的时间采样间隔为1毫秒,试确定:当由去假频记录系统处理掉的最低视速度是6000米/秒时,道间距选多少才合适?
答:
12.在某工区通过干扰波调查了解到有两组干扰波.第一组Tal=60毫秒,V0.1=350米/秒,第二组Ta2=80毫/秒,Va21250米/秒,第二组干扰波能量最强.在有效波中,倾角最大的反射波Va3=15000米/秒,Ta3=30毫秒;在现在设备中,有两种检波器,一种每串10个,另一种每串5个,从其它方面考虑组合的组内距以5至20米为宜,根据以上情况,请确定进行简单线性组合时,用10个还是用5个组合?组内距δx为多少?(提示:通过对选用不同的n和δx,在方向上特性曲线进行分析)最后用人工波形叠加法画出组合后三个波形的振动图(缩小n倍画),三个子波的波形和它们的离散取样值见表1-l所示。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观测系统[高级课件]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观测系统[高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4027790c5da50e2524d7fe7.png)
严选内容
22
炮点移动道数计算式
V MS 2n
d M x 2n
注:M—接收道数,n—迭加道数,S—单 端放炮时, S=1;双端放炮时, S=2
d 炮点移动距离 单边
例:6次迭加,24道,单端放炮时:
V 241 (道间距数) 26
严选内容
23
M道接收,n次覆盖的1个迭加段,需放炮次。
M 1 2n 1 M / 2n
叠加段放炮次数
每放炮一次得到地下反射点个数? 严为选内什容 么图中1-6炮的21,17,13,92,15,1道
是共反射点?
六次迭加炮号与道号关系表:
道号
反 射
A
B
C
D
E
F
点
炮号
1 21 22 23 24
单
2 17 18 19 20
边
放
3 13 14 15 16
炮
4
9 10 11 12
5
5678
6
1234
的记录 csp--crp
注:共反射点与共炮
x3
点区别:前者为一点, 后者为一段
x1 x2
o
反严射选内段容
18
观测系统的分类
根据观测系统的迭加特性,可以把观测系统分 为两大类,单边放炮观测系统和双边放炮观测系统。 单边放炮观测系统是指炮点位于排列的一侧的观测 系统,炮点位于左侧的叫小号放炮,位于右侧的叫 大号放炮。双边放炮观测系统指炮点位于排列两侧 的观测系统。
第二节 观测系统
严选内容
1
地震测线布置
一、基本要求: 1、测线为直线; 2、垂直构造走向。 二、不同阶段测线布置: 1、线路普查—大剖面(未做地震区) 任务:了解区域地质构造情况
第3章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03讲解
![第3章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03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238381af856a561252d36fef.png)
漏掉局部构造,线距不应大于预测构造长轴的一半。
3、面积详查
在已知构造上查明其构造细节(范围、形态、目的层厚 度、断层大小及分布等等),提供最有利的含油气带, 为钻探准备井位。
布置测线要求: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二维地震勘
探的测网线距为2~3公里,也可根据需要直接进行三 维地震勘探。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T型
交叉排列
L型
注意:检波器之间有间隔,数据之间不再有
间隔。
11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道间距—指相邻检波器之间的距离,Δx。 炮间距—指相邻两炮之间的距离,υ。 偏移距—指炮点离第一个检波器的距离,等于最 小炮检距,μΔx 。 覆盖—如果某一段界面上的反射波能被排列接收, 称这段界面受到覆盖或受到追踪.
16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综合平面法
——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 对位置关系,以及观测到的地段。 优点:
在复杂情况下,所表示的观测内容是明确的,它是 观测系统图示法中最简单的一种,目前生产中大多 采用它。
如图:
17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综合平面法的作图方式:
①把测线上的激发点O1,O2,O3……按一定比例尺标 在水平直线上。 ②然后从激发点向两侧作与测线成450角的斜线,组成 坐标网。 ③当在测线上某点激发而在某一地段接收时,则可将 测线上的接收段投影到通过爆炸点的450斜线上,用这 段投影来表示。
地质任务:了解区域性地质构造情况,取得进一 步工作所需要的地震地质条件的资料。
布置测线依据:地质测量、重磁资料。
布置测线要求:垂直工区的区域地质构造走向原 则下,尽可能穿过较多的构造单元,测线应为直 线,线距几十到几百公里左右。
野外地震队采集基础知识及工作流程
![野外地震队采集基础知识及工作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3ef4a5ba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1e.png)
野外地震队采集基础知识及工作流程野外采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都对最终采集质量有着不同影响。
为了更好地执行海外地震采集任务,有必要对一些基本的地球物理勘探知识和野外工作流程做一个系统的了解。
本文将针对野外地震采集工程,对一些基本的基础知识和野外采集工作流程做一个系统的介绍1野外采集基础知识系统的掌握野外地震采集的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是顺利执行野外地震勘探的基础,不管你处在什么岗位上,要想在野外大显身手,都必须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
下面将从基本概念、观测系统、地震波激发、接收以及野外采集常用软件几个方面概要的介绍一下野外采集的一些基础知识。
1.1基本物探知识1.1.1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1.1.1.1 地震波(Seismic Wave)地震波是一种在介质中从一点到另一点传播的弹性扰动。
地震波有几种类型,包括:●两种体波:纵波和横波●面波:瑞利波(地滚波)、斯通莱波、勒夫波、管波1.1.1.2 炮点(Source Point)炮点是指激发地震波能量的位置,激发源可能是炸药、气枪、重锤、可控震源等。
如果采用震源组合,炮点通常指组合中心。
1.1.1.3 炮点距(Source Interval)炮点距指相邻炮点间的距离。
1.1.1.4 炮点线(Source Line)炮点线指炮点沿之布设的一条线,炮点通常等间距布设。
1.1.1.5 炮线距(Source Line Interval)在三维勘探中,相邻炮线间的距离称为炮线距,通常沿垂直于炮线的方向测量该距离。
1.1.1.6 接收点(Receiver Station)接收点指检波器的组合中心位置1.1.1.7 道间距(Receiver Interval)道间距也就是既接收点距,指相邻接收点间的距离。
1.1.1.8 接收线(Receiver Line)接收线指接收点沿之布设的一条线。
1.1.1.9 接收线距(Receiver Line Interval)在三维勘探中,相邻接收线间的距离称为接收线距,通常沿垂直于接收线的方向测量该距离。
地震观测系统名词解释
![地震观测系统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e94b85d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8d.png)
地震观测系统名词解释
地震观测系统是由一系列的设备组成的,用于记录和监测地震地球物理活动的系统。
它可以提供有价值的记录和信息,可以帮助预测或预警未来的地震事件。
1. 台站:是指安装有地震仪器的一组设备,用于记录和监控地震地球物理活动的地点。
2. 地震仪器:是指用于记录和监测的专用测震设备。
3. 传输系统:是指用来收集和传送台站数据的设备和软件。
4. 计算机处理系统:是指用于分析台站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5. 存储系统:是指用于存储台站数据的系统。
6. 屏显系统:是指用于显示台站数据的系统。
7. 报警系统:是指当台站数据达到设定的门限值时,用于发出报警的系统。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MS V 2n
V 炮点移动道数 单边放炮S=1,
双边放炮S=2 d 炮点移动距离
M 排列道数 n 覆盖次数 Dx 道间距
单 边 放 炮
M x d 2n
综 合 平 面
图
M 1 2n 1 M / 2n
叠加段放炮次数
法
每放炮一次得到地下反射点个数? 为什么图中1-6炮的21,17,13,9,5,1道 是共反射点?
覆盖次数与面元关系
600 500 400 384 600
可 变 面 元 特 例
面 元 扩 大 - - 覆 盖 次 数 增 加
覆盖次数 300 216 200 100 24 0
覆盖次数 5 * 24 5 10 * 10 96 15 * 15 216 20 * 20 384 25 * 25 600
96
面元网格
阅读文章并思考 1、二维地震过障碍观测系统模式及其参数设计-梁顺军 2、宽方位三维三分量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设计-
以新场气田三维三分量勘探为例-唐建明
3、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赵殿栋 海上观测系统设计方面的文章……
共接收点波列图—帮助判断岩性变 化,帮助选择最佳偏移距。
七、三维地震观测系统
三维地震 — 在个观测面上进行 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迭 加处理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三维空 间的特征。 1、路线型 特点:获得沿路线附近一条窄带上 的资料 1)、宽线剖面: a、沿测线布置接收点;
b、激发点布在与测线交叉(正交或 任意角度)的线上。
六次迭加炮号与道号关系表:
反 射 点
道号 炮号
A 21 17 13 9
B 22 18 14 10
C 23 19 15 11
D 24 20 16 12
E
F 单 边 放 炮
1 2 3 4
5
6
5
1
6
2
7
3
8
4
炮点移动道数计算式
MS V 2n
M x d 2n
注:M—接收道数,n—迭加道数,S—单 端放炮时, S=1;双端放炮时, S=2
注意:
①两端观测系统不能互换对比;
②适用于S<500米情况。
延长时距曲线
变观设计
四、间隔连续观测系统: 目的:为避开激发点附近的面波与声波干扰 原理:通过互换点进行界面连续追踪
现在处理技术很容易解决
五、多次复盖观测系统及图示 fold 1、概念: ①复盖次数——同一界面被观测追踪的次数;
②多次复盖——同一界面或界面点被多次观测追踪;
时距平面图
综合平面图 将激发点和排列按一定的比例尺画在一条直线 上,然后从激发点向两侧作与测线成45°的直线, 再把测线上的接收段投影到通过激发点的坐标线上。
二、一次复盖的简单观测系统 one fold
S
R,S
综合平面图法 (2-D观测)
综合平面图法 (2-D观测)
第二节 观测系统
地震测线布置
一、基本要求: 1、测线为直线; 2、垂直构造走向。 二、不同阶段测线布置: 1、线路普查—大剖面(未做地震区) 任务:了解区域地质构造情况
2、面积普查:
在油气远景区寻找可能储油气带,研究地层分布, 查明大局部构造,一般在线查基础上进行。
3、面积详查(主测线线距2~3公里) 在已知构造基础上查明构造特点,如:上下层接触关 系、高点位置、闭合度、断层分布等。 4、构造细测: 特点:(1)以一构造或构造带为勘探单位; (2)以查明构造为主任务; (3)主线距为几百米~1公里。 原则: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联络测线应避开断层, 按断块来布置。
d 炮点移动距离 单边
例:6次迭加,24道,单端放炮时:
24 1 V 26
(道间距数)
M道接收,n次覆盖的1个迭加段,需放炮次。
M 1 2n 1 M / 2n
找出书中 p35 描述错误
双边放炮
六、列线图与波列图
1、列线图——在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上加上方格网所 组成的图形称为列线图; 共炮点——由炮点出发代表一个排列的线; 共接收点线——由接收点线出发的线; 共反射点线——垂直线;
x3
o
x x1 2
注:共反射点与共炮 点区别:前者为一点, 后者为一段
反射段
观测系统的分类
根据观测系统的迭加特性,可以把观测系统分 为两大类,单边放炮观测系统和双边放炮观测系统。 单边放炮观测系统是指炮点位于排列的一侧的观测 系统,炮点位于左侧的叫小号放炮,位于右侧的叫 大号放炮。双边放炮观测系统指炮点位于排列两侧 的观测系统。 以上两种观测系统又可根据有无偏移距分为端 点观测系统和偏移观测系统。
三维勘探的参数选择 最大炮检距 决定最大炮检距的因素是反射波的能量、反射系 数、动校正的拉伸程度和求速度的要求及对多次波的 压制效果等。 为了勘探深层,求准速度和压制多次波,需较大 的炮检距,但为了保持稳定的反射系数,为了减少动 校正拉伸和具有足够大的信号视波长期希望炮检距越 小越好。这一系列因素均与勘探精度和勘探效果有关, 因此,在设计时应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合理地选择最 大炮检距。
③多次复盖观测系统——能对地下同一个反射界面 点进行多次观测的野外观测系统,以便进行迭加压 制多次波等干扰波;
④共反射点道集——由不同激发点激发,不同接收点 接收来自地下界面同一个反射点的所有记录道的集合 叫共反射点道集,该反射点叫做共反射点或共深度点 (crp,cdp);
x4
d o2
x2
o1
d
x3
V S * M / 2n V : 炮点移动的道数,S=1表示单边放炮,S=2表示
双边放炮,M是地震仪器的接收道数,n是覆盖 次数。
三、延长时距曲线法:
为避开障碍物所采用的观测系统
假设O2O3之间有河流通过,不能 布置测线,为了获得O2O3下面的 反射界面,在O2激发,O3O4接收, 得到时距曲线4,对应的反射界 面为bc,又在O3激发,O1O2接收, 得到时距曲线3,对应的反射界 面为ab,这样,利用延长时距系 统能连续追踪地下反射界面,当 障碍物很宽时,炮点和排列的距 离过大,一方面会出现浅层折射 波的干扰;另一方面还会产生反 射波的干涉,造成浅层反射波的 对比困难。
炮线
接收线
三 维
二维单炮记录
三维单炮记录
炸药震源反褶积前单炮 观察二者之差异
3、海上三维常用观测系统
1)双船作业
炮 舰
电缆(双)
注意:电缆偏角
双船作业 2)单船作业:(目前最多的一船拖八缆四枪) 单船双缆双震源(一次仅1个震源激发)
三维勘探的参数选择 空间采样间隔 三维勘探是一种面积勘探,既有横向采样间隔, 又有纵向采样间隔,即道间距和测线距。空间采样间 隔由空间采样定理确定。
2)、弯线观测系统:
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测线布成弯曲测线,需有专门的处 理软件处理。
2、面积型:
1)、十字交叉排列
一条等间距 的激发点线垂直于一条等间距的接收点线,形 成、以反射点呈面积分布网格。
C
M
N
A P
B
Q
L型
D
十字型
T
T
2)环形排列:
3)栅型排列:
接收点 激发点
SWATH
蓝色为炮点 红色为接收点 黑色为炮线 绿色为接收线 这是9线10炮束线状观测系统 炮间距离不一定一样,但是通常炮排之间是一样的, 同一束里排列南北向滚动,当然炮点也要滚动,放炮的先后顺序根据野外情况来 定,不是严格的,考虑节约时间。通常炮线距和接收线距也不是均匀的。但是, 各束之间保持一致。至于这束放完,假如是向右滚动,那么就要考虑接收线和炮 点的重合(满覆盖)
共炮检距线——水平线(连接各炮点之间,且间距相等)
2、波列图——把每个接收点(交一点)上所观测到的波 列绘在交点处,并按共炮点、共接收点、共反射点、共 接收距(炮间距)等不同角度把相应波形排列成图,就 叫波列图。
波列图类型: 共深度点波列图;
共炮点波列图 与
共接收点波列图—可做炮点与接收 点静校正;
Xmax <= Xdepth_max
三维勘探的参数选择 检波点线距的选择
检波点线距的选择与道距的选择原则是一样的。 有时地层的倾向与走向很清楚时,一般把检波点线选 择沿倾向方向排列,则垂向上的倾角很小,所以线距 就选得大一些。一般是道距的倍数。
现在勘探向高精度勘探、高密度勘探 发展,三维勘探占了大量份额,即使 海洋,三维勘探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三维勘探的参数选择 反射波的最高频率 要计算空间采样间隔,就需确定反射波的最高频 率,反射波的最高频率是根据地震分辨率的要求确定, 所谓分辨率是指地震波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分辨率 分为垂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两种,垂向分辨率是指 沿垂直方向能分辨多厚的地层,横向分辨率是指地震 波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把满足垂向分辨 率和横向分辨率的两个频率中的较高频率,作为满足 总分辨率的最高频率,计算空间采样间隔时,应采用 满足总分辨率的频率。
s1
s2
o4
o3
x1
s3
s4
A
⑤共中心点——在共反射点道集中,各炮点 与接收点的中心点叫共中心点(cmp);
共中心点道集示意图
⑥共反射时距曲线——双曲线
1 2 2 t共反 4hM x共反 V 2hM t0 t共反| x 0 ( M点回声时间) V
⑦共炮点记录——同一点激发,多道同时接收所获得 的记录 csp--crp
观测系统及图示方法
一、观测系统概念:geometry 观测系统--地震波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 置关系。
观测系统的选择取决于地震勘探任务、工区 地质条件和采用的工作方法。总的原则是尽量使 记录到的地下界面能被连续追踪,避免发生有效 波彼此干涉的现象,并要求施工简单等。 根据地震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地震测线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线两种,接收点和 激发点在同—直线上韵测线叫纵测线,接收点和 激发点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测线叫非纵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