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初步学习写新闻。
2.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3. 情感目标:感受和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革命成果,珍惜现在的生活。
二、重点、难点:
1. 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的内容和新闻的特点。
2.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3. 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三、重点解读分析:
(一)一起来读读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作者、背景及相关文体知识
1. 作者: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2. 时代背景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主席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当时满怀豪情写下的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3. 新闻的一般知识
(1)什么是新闻?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有几类?
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
A. 内容真实准确;
B. 报道迅速及时;
C. 立场观点鲜明;
D. 语言简明扼要。
(4)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A. 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内容明确、简炼、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 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二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 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 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5)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三)要点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 你能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都是什么吗?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4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 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3. 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下这则新闻标题的特点。
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使胜利的豪情跃然纸上。
4. 这则新闻的电头、导语各有什么特色?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导语的语言特点:“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从1—4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出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5. 新闻主体部分层次要分明,你知道这则新闻的层次是怎样的吗?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到“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主体部分拓展研究: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军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军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顺序,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二十日夜起”和“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为详写?哪路为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此次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