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昆曲的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插入昆曲的发展图片)
三、昆曲的发展历程
元末明初,昆山一带已流行以当地方音为基础的南曲,称‚昆山腔‛。明周玄炜《泾林续记》记载:朱元璋曾召见昆山老人周寿谊,并问:‚闻昆山腔甚嘉,尔亦能讴否?‛魏良辅《南词引正》也说:‚国初有昆山腔之称。‛说明昆山腔在明初已为朝廷所知。据明代苏州书法家、词曲家祝允明(卒于嘉靖五年)《猥谈》记载,昆山腔是南戏的四大声腔之一。至约嘉靖初叶,唱曲名家魏良辅认为当时的一些南曲唱腔‚率平直无意致‛(行腔简单,或节奏拖沓),于是与苏州洞箫名手张梅谷、昆山著名笛师谢林泉以及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川等人一道,以原昆山腔为基础,参考海盐、余姚等腔的优点,兼收南北曲之长,创立‚水磨调‛。在曲调和行腔方面,由‚平直无意致‛变为‚流丽悠远‛(明徐渭《南词叙录》),‚启口轻圆,收音纯细‛,‚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其排腔、配拍、榷字、厘音,皆属上乘‛。到了嘉靖末年,昆山腔名声大振。在众多的昆山腔名家中,将昆剧由清唱搬上舞台,成为戏剧,从而发展成为戏曲的一个剧种,则是梁辰鱼。他创作的《浣纱记》成功地将演唱和表演艺术结合在一起,并借锣鼓之势增加舞台的气氛。
昆剧兴盛的时间约长达二百三十年之久,即从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到清代嘉庆初年。这是昆剧艺术最为辉煌和成就最为显著的阶段。
苏州由宋至明均系南方经济重镇,文化的发达,使苏、松两府文人向以苏州为活动中心。而昆山腔发源地昆山又均为苏州府管辖地。因此昆剧一经产生,文人骚客靡然从好,其创作如雨后春笋,名家名作数不胜数。苏州等地亦便成为昆剧的中心。
在昆剧兴盛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技艺高超的昆剧演员。他们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民间职业昆班的职业艺人。到万历初年,苏州从事戏剧职业的,‚一郡之内,衣食于此者不知几千人矣‛,而这些职业戏班除在苏州地区演出外,还向外地区流动,涌现出一大批各个行当的精英。二是士大夫以示风雅蓄养家班、家乐,凡名妓、家姬都能串戏,士大夫本身也是串戏迷,其水平不亚于专业戏班,其中不乏出类拔萃的人才。如万历年间如以演唱水平高超而负一时盛名者被称‚苏州上三班‛中的两班相国苏州申时行家班、吴县进士范允临家班,分别以擅演《鲛绡记》、《祝发记》著名。再如苏州名姬陈圆圆,能唱弋阳腔,更善昆腔,‚演《西厢》扮贴旦红娘脚色,体态倾靡,说白能巧,曲尽萧寺当年情绪。常在余(邹枢)家演剧‛。三是业余‚串客‛,士农工商皆会唱曲。如每年在苏州虎丘举行的‚虎丘中秋曲会‛群众性
的唱曲比赛,是明清时民间大型戏曲活动。每届曲会,自有大批的曲家、艺人、名士等与会。万历时期,著名演员有蒋六、宇四等与会;著名的昆曲戏班有南京的沈周班,士大夫蓄养的有阮大铖家班、屠氏家班等与会;还有作家张大复、曲家许寅季和明末清初的苏昆生、李渔等都参加过虎丘曲会。
乾隆年间开始出现了‚花雅之争‛的局面,以‚四大徽班‛进京为标志,发展至嘉庆年间,昆剧从此衰弱,花部诸腔日盛。《扬州画舫录》卷五记载:‚迨长生还四川,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两腔,名其班曰‘三庆’‛。尽管嘉庆三年(1798年)苏州梨园公所两次以示‚钦奉谕
旨‛,严令禁止乱弹、梆子、弦索、秦腔等唱演,竭力维护昆剧地位,但到了清末民初以苏州大章、大雅、鸿福、全福四大昆班解散为标志,昆剧从此没落。虽然‚花雅之争‛最后以雅部昆剧失败而告终,但在这互争雄长的过程中双方都必须有互相交流和吸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流落在苏州、上海、杭州等地的昔日昆剧传习所的昆剧艺人,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陆续被各地文化部门邀请归队。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浙江昆剧团周传瑛、王传淞等同志,上演了经过整理的昆剧《十五贯》,轰动京华,享誉全国,成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盛事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昆剧得到了蓬勃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由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在两岸三地的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从此又翻开了昆剧及其服装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