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的发生与防治

合集下载

福寿螺园林绿化防治措施

福寿螺园林绿化防治措施

福寿螺园林绿化防治措施
福寿螺是一种对园林绿化造成危害的有害生物,它们以叶片和嫩芽为食,严重
影响植物生长和园林景观。

为了有效防治福寿螺对园林绿化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控制它们的数量和传播。

首先,可以采取物理防治方法,比如在植物周围设置障碍物,如石灰粉、木屑、砂土等,以阻止福寿螺的活动和传播。

同时,定期清理园林中的落叶和枯枝,减少福寿螺的藏身之地,降低它们的数量。

其次,化学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可以使用含有杀虫剂成分的农药,喷洒
在叶片和植物表面,以达到控制福寿螺的目的。

但在使用农药时,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用量和方法进行,以免对植物和环境造成损害。

另外,生物防治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可以引入一些天敌,如天牛、蜈蚣等,
来捕食福寿螺,从而控制它们的数量。

同时,也可以利用一些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杆菌等,来感染和杀灭福寿螺,达到防治的效果。

除了以上方法,还可以采取一些环境管理措施,如保持园林湿度适宜,避免积水,定期修剪植物,保持园林的清洁卫生,从而减少福寿螺的生存条件,防止它们的繁殖和传播。

总的来说,要有效防治福寿螺对园林绿化的危害,需要综合运用物理防治、化
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环境管理等多种手段,从而达到控制福寿螺数量和减少对园林的危害的目的。

希望以上措施能够对福寿螺的防治工作有所帮助,保护园林绿化的环境和生态平衡。

广福村福寿螺灾害概述及措施研究

广福村福寿螺灾害概述及措施研究

广福村福寿螺灾害概述及措施研究广福村是中国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一个海滨小村庄,其特有的福寿螺资源让其成为了全国有名的福寿螺产地。

然而,自1990年代以来,福寿螺渐渐变得越来越稀少,甚至到了2019年,福寿螺资源已经几近枯竭,广福村的福寿螺养殖业几近崩溃。

福寿螺灾害的发生不仅损害了当地养殖户和居民的利益,更给福寿螺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

本文旨在概述广福村福寿螺灾害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可行的措施,促进福寿螺资源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广福村福寿螺灾害的现状和原因广福村的海域环境优越,盛产福寿螺,曾是佛山市著名的福寿螺养殖基地。

然而,从1990年代开始,福寿螺资源逐步枯竭,随之,福寿螺养殖业逐渐沉寂,甚至有养殖户由于无法生存而选择放弃养殖业。

导致福寿螺资源减少和养殖业受损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度捕捞:由于福寿螺肉质鲜美,价值高昂,长期以来,广福村居民将其视为食补补品,兴起捕捞热潮,导致福寿螺资源过度捕捞,渐渐枯竭。

2、海洋污染:近年来,随着人类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海洋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海水质量差,导致养殖的福寿螺受到危害,养殖出的福寿螺数量和品质受到极大的影响。

3、气候变化: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海水温度、养殖池水质发生变化,影响了福寿螺的生长和繁殖。

以上三个因素的影响叠加,导致福寿螺资源密度急剧下降,其生态系统已经进入破坏阶段,加上养殖户数量的增多,养殖密度加大,导致养殖池水质严重恶化,对福寿螺的生长和繁殖形成了巨大压力,最终导致广福村福寿螺养殖业的凋零。

可行的措施既然已经了解了广福村福寿螺灾害的原因和现状,就要进一步探讨可行的措施,以促进福寿螺资源的恢复和保护。

以下是几个可行的措施:1、海洋环境治理:为了防止更多的福寿螺的栖息地被污染,需要加强海洋环保工作,降低污染,维护海洋生态环境。

2、加强福寿螺资源保护意识:广福村的居民需要进一步提高福寿螺资源保护意识,按照规定合法捕捞福寿螺,避免过度捕捞、滥捕滥杀。

福寿螺的防治措施

福寿螺的防治措施

拖拉机发动机V带的检查与调整V带(发电机及风扇,下同)磨损程度的检查与更换观察和判断V带两斜边(侧面)的磨损情况,如果严重磨损或有严重脱胶情况应更换V带。

注意V带更换必须成组,不能单根更换,避免出现同组V带中新旧混用的情况。

V带松紧度的检查检查V带松紧度的方法比较简单,针对不同机型,用一定的力按压V带中部,测量V带的下垂度来判断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部分机型风扇V带松紧度要求:东方红-800拖拉机,用50~70牛力按下,下垂度为15~20毫米;铁牛-800/55拖拉机,用30~50牛力按下,下垂度为15~20毫米;上海-50拖拉机,用30~50牛力按下,下垂度为10~12毫米;东风-12手扶拖拉机,用50~80牛力按下,下垂度为20~30毫米。

V带松紧度的调整不同机型V带松紧度的调整方法略有不同。

通常风扇V带松紧度的调整方法有2种:一种是移动发电机位置;另一种是移动松紧轮的位置。

调整合适后,被移动的部件必须牢固定位。

V带松紧度调整后,必须复查V带的松紧度,用V带松紧度检查方法判断其是否符合技术要求,如果不符合技术要求,则需再次调整,直至符合技术要求。

益阳市农机局(41300)阳湘林福寿螺的防治措施福寿螺繁殖能力强、扩散速度快、危害极大。

在慈利县新安村、新建村等已有发生,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结合当地实际,为防止福寿螺继续扩散和蔓延,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慈利县赵家岗乡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取得一定的成效。

首先查明福寿螺的分布与发生危害的程度、发生趋势等情况,彻底摸清全乡福寿螺发生情况,选择福寿螺危害严重的典型地块,建立集物理、化学、农业措施为一体的综合治理示范区。

再以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做好防控灭除福寿螺宣传工作,乡农技站举办1~2期福寿螺防控技术培训。

最后组织村组人员开展2~3次福寿螺现场集中灭除活动。

通过现场集中灭除示范,推动综合防治,实现村组人人动手,达到全面灭除福寿螺的目的。

水稻田福寿螺发生与防治对策论文

水稻田福寿螺发生与防治对策论文

水稻田福寿螺的发生与防治对策[摘要] 福寿螺具有抗逆性强、食性杂、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等特点,若任其发展,将对水稻等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作者通过多年对福寿螺发生规律及其生物习性的观察,提出了积极有效的防治对策,以减少福寿螺对水稻危害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 福寿螺;发生规律;危害;防治对策福寿螺分类上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异名大瓶螺、苹果螺。

成螺体积大,20世纪80年代群众将之作为食用螺,又作为鸭、鳖等的食料进行饲养。

由于养殖过度,很多先前的养殖户放弃继续养殖,致使大量福寿螺丢弃于河溪、池塘等地方,然后扩散到稻田为害水稻及其它水生作物,发生范围不断扩大。

现严重威胁我县水稻等作物的安全生产。

农民和农技人员普遍担忧,福寿螺繁殖速度快,如果不加强防治,农作物受害程度将更为严重。

一、生活习性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

20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台湾,1981年由巴西籍中国人引入广东。

1984年后,福寿螺已在广东广为养殖,后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养殖。

由于养殖过度,迅速扩散于河湖与田野;其食量大且食物种类繁多能破坏粮食作物、蔬菜和水生农作物的生长,对水稻的生产造成的损失大大超过其作为美食的价值。

目前福寿螺在我县泛滥成灾,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福寿螺一生经过卵、幼螺、成螺三个阶段,世代重叠,一年四季成、幼螺并存,具有繁殖力强、食性杂、适应性广等特点。

在我县一年发生2代,3月份开始为第一代,8月份为第二代。

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5~32℃,超过35℃生长速度明显下降,生存最高临界水温为45℃,最低临界水温为5℃,在我县能安全越冬。

福寿螺喜生活在水质清新、饵料充足的淡水中,在稻田中多集群栖息于浅水区,或吸附在水稻茎叶上,或浮于水面,能离开水体短暂生活,成螺喜荫避光,白天多沉于水底或附在沟渠,或聚集在稻株下面。

在傍晚、凌晨和阴天活动活跃,常常浮于水面进行觅食。

当水干涸时钻人淤泥中。

当螺体暴露于阳光下,会因脱水而死亡。

磐安福寿螺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磐安福寿螺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新农村2022.31.福寿螺——一种从“宝贝”变成麻烦的入侵物种福寿螺又名金苹果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

因其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且食性杂、个大、繁殖速度快而被人们引为食用或用作养鱼和养鸭的蛋白来源。

上世纪60~80年代,日本、美国、韩国等10多个国家相继引入人工养殖,但由于口味不受消费者欢迎,福寿螺迅速丧失商业价值,被大量遗弃,泛滥成灾,成为世界性的外来入侵生物。

我国在1981年由巴西籍华人将福寿螺引入广东中山市养殖,被视为高蛋白食品,并很快被人工引至广西、福建、四川、云南、浙江等地。

同样由于口感不佳、市场接受度差而弃养,在田野大量繁衍蔓延,给农业生产及水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将福寿螺列为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

近年来,浙江省磐安县周围的缙云、永康等县(市)都发现有福寿螺踪迹。

2020年磐安双溪乡西溪河流、玉山区域的茭白田都有福寿螺存在。

据调查,双溪乡西溪河流的福寿螺系2016年由该乡在余杭打工的人带回,放在池塘里养殖而扩散;2021年磐安发生的螺量密度已有明显增加,需要采取必要措施,以免造成更大危害。

2.福寿螺的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1)形态特征福寿螺的贝壳外观与田螺相似,具有螺旋状螺壳,但福寿螺的螺壳体短,尾部相对平小,螺壳口呈喇叭状,贝壳薄、易碎,颜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而异。

幼螺一般呈黄色,成螺呈黄褐色或深褐色,外壳有光泽和若干条细纵纹,螺壳内壁有数道横螺纹,爬行时头部和腹足伸出。

成年福寿螺螺壳外径平均5.83厘米,体重多在60~80克之间,最大可达600克。

(2)生活习性①生存习性。

福寿螺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新,饵料充足的淡水中,多群栖于河道边浅水区,或吸附在水生植物的茎叶上。

因有肺和鳃的呼吸功能,所以其环境适应能力极强,不仅可以在水中生存,还可以在陆地上潜伏休眠。

有试验发现,将福寿螺装在塑料袋中,在隔绝水源、食物的前提下,在夜间通过同类相残获取食物能存活数月之久。

垫江县福寿螺发生及防治对策

垫江县福寿螺发生及防治对策

背 面 中部有Leabharlann 一 大“ 气泡 ” 借助 浮游 和呼吸 ; , 成螺 多
呈深 黄褐 色 , 光泽 和若干条 细纵 纹 , 体左边具 有 螺

分蘖逐渐 增加 , 终导致 产 量损 失 在 5 最 %左 右 ; 杠
家 乡花 园村杨 尚富的 140 7m 稻 田 , 小 时捡 0 . 2 半
由于 福寿螺 肉质 嫩 , 道 鲜 , 味 营养 丰 富 , 人 人 爱 吃 , 餐 桌 上 的一 道 美 味佳 肴 ,饮 食 商 看 到 了 是
有 利可 图 , 就从外 地大量 引进 , 福 寿螺 抛 于垫江 小 县桂 溪河 , 造成逐 年增大 繁殖 , 给该县农 业 生产造 成极 大 隐患 。 从 20 0 2年开 始 , 溪河首 先 发现有 福 寿螺 出 桂
我 国于 2 0世 纪 8 0年 代 引进 后 , 由于 该 螺 抗逆 性 强、 食性 杂 、 人 的繁殖 力 和极 快 的生 长 速 度 . 惊 现
于福寿 螺生长 快 , 繁殖 力极 强 , 幼螺随水 流传播 其
范 围广 ,0 7年福 寿螺 已逐 步 扩散 到 全 县所 有 乡 20 镇, 田间成 螺 数量 较 大 , 分 稻 田秧 苗受 损 , 民 部 农 反 映较 强烈 。 该 县县委 、 政府对 福 寿螺 的 防治极其重 视 , 加
2 2 形 态 特 征 .
现 ,0 3 在高滩 河 、 20 年 卧龙 河 、 沙河 和 稻 田及 一 大
些池塘 、 库 也 相 继 出 现 了福 寿 螺 , 04年 在 桂 水 20
溪镇 西湖 、 万安等 村 出现福 寿 螺危 害水 稻 秧苗韵
情 况 , 分农 田秧 苗被害 , 部 受害株 率 1 5%,05年 20

福寿螺发生现状及综合防治

福寿螺发生现状及综合防治
关 键 词 :?% q ' r) * s T\ j
目前农村环境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来脏 乱差的现象得到一些改善,但农药包装废弃物(包 括塑料瓶、塑料袋、玻璃瓶、铝箔袋等多种包装物)
随意丢弃的现象在农村还比较普遍,尤其在病虫 草鼠害发生为害的高峰期,也是农药用药的高峰 期 ,在 村 边 、路 旁 、田 野 、渠 沟 、河 道 里 到 处 都 可 以
2 形态特征
福寿螺为瓶螺科瓶螺属软体动物,贝壳外观与 田螺相似。具一螺旋状的螺壳,颜色随环境及螺龄 不同而异,有光泽和若干条细纵纹,爬行时头部和 腹足伸出。头部有 2对触角,前触角短,后触角长,
后触角的基部外侧各有一只眼睛。螺体左边有 1条 粗大的肺吸管。成贝壳厚,壳高 7cm,幼贝壳薄,贝 壳的缝合线处下陷呈浅沟,壳脐深而宽。贝雌雄同 体,异体交配。卵圆形,直径 2mm,初产卵为粉红色 或鲜红色,卵的表面有一层不明显的白色粉状物, 在 5—6月,5d后变为灰白色或褐色,这时卵内已 孵化成幼螺。卵块椭圆形,大小不一,卵粒排列整 齐,卵层不易脱落,鲜红色,小卵块仅数十粒,大的 卵块可达千粒以上。在夜间,卵产在水面以上干燥 物体或植株的表面,如茎秆、沟壁、墙壁、田埂、杂草 等上,初孵化的幼螺落入水中,吞食蜉蝣生物等。幼 螺发育 3~4个月后性成熟,除产卵或遇有不良环 境条件时迁移外,一生均栖于淡水中,遇干旱则紧 闭壳盖,静止不动,长达 3~4个月或更长。
1 分布与危害
2007年镇宁县农民工外出打工引入,当时考虑
. All Rights Reserved.
人工饲养,作发家致富的门路,但由于没有找到销 路,并且繁殖速度快而泛滥成灾。福寿螺在镇宁县 主要分布在 800m低海拔的打帮乡、六马镇、沙子 乡、募役乡境内,主要生活在小水沟和稻田。个体 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福寿螺食量大, 可咬食水稻、茭白、菱角、空心菜、芡实等水生作物 及水域附近的甘薯等旱生作物,可造成作物严重减 产,是名副其实的水稻杀手。另外,福寿螺的螺壳锋 利,容易划伤农民的手脚,大量粪便可污染水体。咬 食水稻主蘖及有效分蘖,影响水稻有效分蘖,造成 苗 少 株 稀 ,降 低 产 量 ;啃 食 叶 片 ,影 响 植 株 光 合 作 用,果实发育受阻而减产;传播人畜共患寄生 虫— ——广州管圆线虫;与本地物种竞争导致本地淡 水生物减少,甚至绝迹,影响水生物多样性。

7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福寿螺 田间药效试验

7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福寿螺 田间药效试验

7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福寿螺田间药效试验水稻福寿螺是水稻田间一种常见的害虫,它会危害水稻的生长,降低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福寿螺,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研发出了7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

为了验证该粉剂的防治效果,我们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一、试验目的本次田间药效试验的目的是验证70% 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对水稻福寿螺的防治效果,评估其在田间的实际应用效果,为粉剂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试验地点和时间本次试验选择了水稻种植较为集中的湖南省长沙市进行,试验时间确定在水稻生长期间,具体为水稻灌浆期。

三、试验设计本次试验采用了田间小区试验设计,设置了对照组和不同剂量处理组,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

具体实验设计如下:1. 对照组:喷水处理,不添加任何防治药剂;2. 处理组1:7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0.5kg/亩;3. 处理组2:7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1kg/亩;4. 处理组3:7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1.5kg/亩。

四、试验方法1. 药剂处理:按照设计要求,将7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溶解后,均匀地喷洒在水稻田间作物上;2. 观测指标:记录每个处理组的水稻福寿螺发生情况和药效,同时观测水稻生长状况;3. 统计分析: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评估不同处理组的防治效果和对水稻影响。

五、试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测和数据统计,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对照组的水稻福寿螺发生率为80%,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和产量;2. 处理组1的水稻福寿螺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3. 处理组2的水稻福寿螺发生率为20%,较处理组1进一步降低;4. 处理组3的水稻福寿螺发生率为10%,效果最好。

1. 7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对水稻福寿螺有明显的防治效果,且随着剂量的增加,效果逐渐提高;2. 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粉剂的使用剂量可以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但过量使用也会对水稻产生一定的影响。

防控福寿螺工作总结

防控福寿螺工作总结

防控福寿螺工作总结
福寿螺是一种对水体生态环境具有破坏性的有害生物,其大量繁殖会对水生植物和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有效防控福寿螺,保护水体生态环境,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首先,我们加强了对福寿螺的监测和调查工作。

通过定期对水体进行调查和监测,及时发现福寿螺的分布和数量变化,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其次,我们采取了多种防控措施。

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通过在水体中释放天敌、采用拦截网和投放药剂等方法,有效控制了福寿螺的数量,防止其对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另外,我们还加强了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福寿螺防控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活动,提高了广大群众对福寿螺防控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控福寿螺的良好氛围。

最后,我们还建立了长效机制,加强了对福寿螺的长期监测和防控工作。

并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福寿螺防控的水平和效果。

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目前福寿螺的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水体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但是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福寿螺防控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断加强工作,确保水体生态环境的健康和稳定。

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同守护我们的水体生态环境。

稻田福寿螺的发生及防治

稻田福寿螺的发生及防治

稻田福寿螺的发生及防治摘要福寿螺是水稻安全生产的一大隐患。

介绍了稻田福寿螺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以期指导稻田福寿螺的防治。

关键词福寿螺;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福寿螺学名大瓶螺(Ampullario gigas spix),又名苹果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

其食性杂,食量大,适应性广,繁殖力强,扩散蔓延快。

稻田主要以成、幼螺在水稻秧苗期和移栽大田后至烤田前咬剪幼苗和有效分蘖,造成严重叶缺,缺株少苗,甚至局部稻苗被食光。

据调查,我县平川、城厢,中山等7个乡(镇)有福寿螺为害,稻田一般有螺0.2~1.6只/m2,严重的有螺4~7只/m2,一般稻株被害率0.59%~3.81%,严重的达7.63%~13.99%,已成为农业安全生产的一大隐患。

1形态特征卵:圆球形,直径 2.0~2.5mm,初产时深红色,黏稠,孵前色变淡。

卵成堆叠产,每卵块3~5层,一般100~400粒不等。

幼螺:初孵体 2.0~2.5mm,软体部分呈深红色;初孵幼螺可在水中爬行,以后贝壳向右旋增加。

螺口径在2.2cm以下为幼螺或高龄幼螺。

成螺:雌雄异体,爬行体长3.5~6.0cm,贝壳近似圆盘形,一般具6螺层,雌螺壳口单薄,外唇直或略弯,厣周缘平展;雄螺增厚,外唇向外反翘,厣外缘的中部略隆起,上下缘向软体部凹。

2生活习性神寿螺的一生经卵、幼螺、成螺3个阶段,属雌雄异体的软体动物,卵生。

越冬成螺一般于翌年4月间交配产卵,产卵时间多在早、晚间进行,产卵部位主要在离水面8~20cm高水稻、杂草、竹木桩上、田石基边和沟渠道壁边。

刚产出的卵粘而软,并呈鲜红色光泽,成为葡萄状长圆形卵块,以后色泽逐渐变淡,由鲜红变粉红,至孵化前逐渐变灰白色,初孵幼螺脱落于水中,即能浮游觅食,独立生活。

卵期长短主要受气温影响,4~5月间气温14.5~23.5℃,卵期20~21d;7~8月间气温24.3~28.4℃,卵期11~12d。

福寿螺性成熟早,产卵次数多,产卵量大,容易孵化,繁殖速度十分惊人。

福寿螺治理工作总结

福寿螺治理工作总结

福寿螺治理工作总结
福寿螺是一种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有害生物,其快速繁殖和食物链入侵导致水生态系统的破坏。

为了保护水体生态环境,许多地方都开展了福寿螺治理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也积极参与了福寿螺治理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首先,我们采取了多种手段对福寿螺进行治理。

通过物理方法,我们清理了水体中的福寿螺,减少了其数量。

同时,我们还利用生物控制的方式,引进了一些天敌,帮助控制福寿螺的数量。

此外,我们还在水域周围设置了防护设施,阻止福寿螺的扩散。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福寿螺的增长,保护了水体生态环境。

其次,我们加强了对福寿螺的监测和研究。

我们定期对水体中的福寿螺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同时,我们还对福寿螺的生态习性和繁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更好地开展福寿螺治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最后,我们开展了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了公众对福寿螺治理的认识和支持。

我们利用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福寿螺的危害和治理方法,号召大家共同参与福寿螺治理工作。

通过宣传教育,我们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为福寿螺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总的来说,福寿螺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我们将继续加强福寿螺治理工作,不断完善措施,保护水体生态环境的健康。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贡献一份力量。

稻田福寿螺的识别和防治

稻田福寿螺的识别和防治
福寿螺作 为食品渐 渐淡 出人们 的 有效穗减少 而造成减产。 餐桌 , 但近年来在我省部分稻田却已造
二 、 寿螺 的形 态 特 征 福
福寿螺 食性广 , 是以植物性饵料为
主 的杂 食性螺类 , 喜食农作物 , 如水稻 、 茭白、 、 菱角 空心菜 、 芡实等水生作物及 成相 当大的损失 , 并有快速 蔓延 危害之 福寿螺属 于软体动物 , 身体由 整个 严重影响 足部 、 内脏囊 、 外套膜和贝壳 5个 水域附近的甘薯等旱生作物 , 势。0 4 20 年福寿螺仅在新津县安西镇新 头部 、 浮游生 漕村 10亩左右 的藕 田和稻 田发生 危 部分组 成 。福寿 螺贝壳外观 与 田螺 相 农作物 产量 。初孵幼 螺以细萍 、 0 物或腐殖质为主。饥饿状态下 , 螺也 成 具一螺旋状的螺壳 , 贝壳大 、 壳薄脆 害, 21 年我们的调查发现 , 而 00 福寿螺 似。 已在新津县约 13 / 的村镇 有所 分布 , 危 易破 ,颜 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而异 , 但 会残食幼螺和螺卵。
小麦 新品种内麦 86于 20 年通 过国 3, 08
家审定( 国审麦 20 0 1 。该 品种抗倒 0 80 )
伏性强 , 丰产性好 , 适应性 广 , 免疫 小麦 条锈病 和白粉病 。 中感赤霉病 。近 年来 在我 区示范推广增产效果 显著 , 种植面 积迅 速扩大 , 已覆盖我区大部分 小麦种 植区域。由于该品种对赤 霉病属 中感 ,
体动物 门 、 足纲 、 腹 中腹 足 目、 瓶螺科 、 瓶螺 属 。原产 于南 美洲 亚马 逊 流域 。
四 、 寿 螺 的 控 制措 施 福
福寿 螺的控 制应重点抓 好越 冬成 螺产卵盛期前的防治 , 压低第二代福寿
18 年作为食用螺引入中国 。 91 但由于 养 殖过度和 口感的因素 。同时 20 0 6年北

浅析福寿螺的生活习性与防控技术要点

浅析福寿螺的生活习性与防控技术要点
农村小康科技ꎬ2006(6) :42 ̄44.
[2] 林伟群ꎬ周锡跃.稻田福寿螺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J] . 中国
稻米ꎬ2005(2) :27 ̄28.
[3] 陶红群ꎬ贾滨洋ꎬ张峰瑜ꎬ等.成都市境内外来物种福寿螺的危
害现状调 查 及 防 治 措 施 分 析 [ J] . 四 川 环 境ꎬ 2005ꎬ 24 ( 3 ) :
面掌握福寿螺发生面积、密度和螺卵数量ꎮ
度ꎬ水泥池的杀螺效果达到 90%以上ꎬ保苗效果达到
4.3 持续开展防控技术培训
85%以上[16] ꎻ贝螺杀施药时ꎬ田间保持 5 cm 左右的浅
托“ 百县千乡万户” 活动ꎬ开展科学安全用药培训ꎬ
防治效果可达 90%以上[17] ꎮ 虽然贝螺杀对幼螺、螺
用ꎻ同时ꎬ通过科技赶场、技术咨询、现场指导等方
色ꎬ卵粒粘连成椭圆形卵块ꎬ硬度逐渐变大ꎮ 初孵
均有发现ꎮ 冬季气温降至 8℃ 左右ꎬ福寿螺钻入田
时ꎬ开始活动、取食、交配ꎮ 据调查ꎬ在完全无草覆
盖的旱土中ꎬ福寿螺的存活率为 10.0% ~ 16.7%ꎬ在
湿润的旱地草丛中ꎬ存活率为 13.3% ~ 33.3%ꎬ在冬
水田中的存活率为 83.3% ~ 93.3% [8] ꎮ
滤螺网ꎬ支渠进水口安装 6 ~ 8 目的滤螺网ꎬ稻田进
物具有杀螺效果ꎬ如麻疯树、决明子、茶籽饼、五爪
或者铁丝框将滤螺网固定ꎬ高于水面 20 cmꎬ并与进
麻疯素 48 h 的成螺死亡率达到 100%
水口安装 10 目的滤螺网ꎬ实行三级滤螺ꎮ 使用木框
金龙等ꎮ 据报道ꎬ麻疯树的种子提取物 6 mg / L 浓度
ꎻ对蔬
寿螺产 卵 盛 期 排 水 露 田ꎬ 抑 制 其 数 量 增 长ꎮ 据 报

稻田福寿螺的发生危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一)

稻田福寿螺的发生危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一)

稻田福寿螺的发生危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一)论文关键词福寿螺;稻田;发生特点;综合防治;福建石狮论文摘要福寿螺耐逆性强、繁殖率高、扩散蔓延快,适应于农田、池塘、河沟等各类淡水水域中繁殖生长,在石狮市局部地区泛滥成灾,主要为害水稻、莲藕等水生作物。

根据其发生危害与发生原因,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福寿螺(PomaceacanaliculataSpix)属中腹足目瓶螺科,又称大瓶螺、苹果螺,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一种大型淡水螺类,是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3年公布的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物种之一。

该螺抗逆性强、食性杂、繁殖力极快,近年来本地主要水田耕作区遭受了不同程度入侵为害,并呈扩散蔓延之势,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成为水稻生产中为害较为严重的有害生物之一。

现结合我地实际,就稻田发生情况与防治举措简要介绍如下,以供水稻种植户参参。

1发生特点福寿螺在南方沿海1年发生2~3代,各代螺重叠发生,以幼螺或成螺在水生作物基部或水田土表下2~3cm深处越冬,亦可在田边或灌溉渠、河道中越冬。

喜栖于缓流河川及阴湿通气的沟渠、溪河及水田等处,产卵于夜间,产在水面以上植株或干燥物体的表面,如水稻、莲藕茭白、石砌沟壁、灌溉渠、田梗、杂草等。

初孵化幼螺落入水中,吞食浮游生物等,幼螺发育3~4个月后性成熟,除产卵或遇有不良环境条件时迁移外,一生均栖于淡水中,遇干旱则紧闭壳厣,静止不动。

贝壳外观与田螺相似,较田螺大20倍,其上具蜡粉状物覆盖。

卵圆形,呈粉红色至鲜红色,每一卵块由3~4层卵粒叠覆成葡萄串状,色泽鲜艳,十分醒目。

1年可产卵20~40次,产卵量3~5万粒,繁殖力极强。

2为害特点福寿螺在本地主要为害水田区水稻、绿色叶菜类、水生蔬菜及水域附近的甘薯、白菜等旱生作物。

螺卵孵化后稍长即开始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尤喜幼嫩部分。

水稻插秧后至晒田前是其主要受害期。

主要吞食稻叶,造成少苗缺株,需多次补苗。

咬剪水稻主蘖及有效分蘖,致有效穗减少而造成减产。

福寿螺防治方法

福寿螺防治方法

福寿螺属于外来有害生物,是一种水生软体动物,每年4~6月和8~10月是福寿螺产卵和孵化高峰期,也是成螺以及高龄幼螺危害集中的旺盛时期,福寿螺主要危害水稻、紫云英、慈菇、甘薯、蔬菜等作物,对水稻危害尤为严重,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都会产生危害,能够咬断水稻主蘖及有效分蘖,导致有效穗减少,造成减产20%左右。

据县植保植检站5月2日在子营街道办上里社区、白泥镇下里社区调查,在有水区域的沟边、田边出现福寿螺卵块,为了更好地控制福寿螺发生危害,现将主要防治方法及措施简介如下:一、农业防治1、消灭越冬螺源:福寿螺主要集中在溪河渠道中和水沟低洼积水处越冬,因此,在春耕前清理稻田边水沟,清除淤泥和杂草,破坏福寿螺的越冬场所,降低越冬螺的成活率和冬后的残螺量。

同时,人工拾取田间沟边福寿螺的成螺,集中压碎深埋。

2、阻断传播:在重发生区的下游片区,灌溉渠入口或者稻田进水口安装阻隔网,防止福寿螺随流水进入田间。

3、人工捕杀:在春季产卵高峰期,结合田间管理摘除田间、沟渠边卵块,带离稻田喂养鸭子或将卵块压碎。

利用晒田时成螺主要集中在进排水口和秧田沟内,早晨和下午人工拾螺。

人工摘除卵块,结合农时捡拾成螺,可有效控制为害。

4、人工诱杀:稻田淹水后,在稻田中插30~100厘米高竹片(木条、油菜秸秆),引诱福寿螺在竹片上集中产卵,每2~3天摘除一次卵块进行销毁,以每亩30~80根竹片为宜,靠近田边适当多插,方便卵块摘除。

二、生物防治在沟渠和水稻移栽后,利用养鸭食螺。

放鸭时间为水稻移栽后7~10天至水稻孕穗末期,选择中小体型,鸭龄30天的免疫鸭苗,鸭苗放养密度为20~25只/亩。

三、化学防治1、防治指标:水稻秧田期1~2头/平方米,田边卵块1个/平方米,分蘖期3~4头/平方米,卵块1~2块/平方米。

2、防治药剂:10%蜗狙颗粒剂、6%密达杀螺颗粒剂、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70%杀螺胺可湿性粉剂、70%贝螺杀粉剂、45%三苯基乙酸锡可湿性粉剂等。

水稻田福寿螺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田福寿螺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田福寿螺的发生与防治摘要福寿螺对农作物的危害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就此,介绍了福寿螺的生活习性和危害特性,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福寿螺;水稻田;为害;防治福寿螺又名大瓶螺、苹果螺,是一种水生螺类,喜食植物。

福寿螺原产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引入我国广东。

由于福寿螺肉营养价值高,含有大量的食物能、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磷、钠、钾、核黄素等,可被人类和动物所食用,作为特种经济动物进行养殖,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我县福寿螺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一个致富门道引进养殖,可是,由于福寿螺口感较差,味道不好,没有被消费者接受,一直鲜有销路。

因此,养殖户普遍不愿意再养殖福寿螺而将其遗弃野外,因而迅速传播开来。

1福寿螺的生活习性福寿螺一生经过卵、幼螺、成螺等3个阶段。

在浙江省的发生为不完全二代,包括越冬代和第一代,世代重叠。

福寿螺繁殖力强,扩散蔓延迅速,性成熟的雌螺交配后24h即可产卵,产卵母螺寿命一般为4~8个月,平均6个月。

连续产卵期2~4个月,交配次数最多可达44次,产卵量在1 100~4 000粒。

福寿螺主要以幼螺、成螺在农田、池塘、沟渠及土壤中越冬,越冬代成螺一般为直径2~3cm的中型螺。

5~7月和9~10月是福寿螺的2次繁殖高峰期。

5月上中旬福寿螺成螺开始产卵,卵可以产在茭白植株、杂草、石块等任何物体上,但主要产在离水面10~40cm的植株中基部。

初产卵块呈明亮的粉红色至红色,在快要孵化时变成浅粉红色。

福寿螺耐旱力极强,耐饥力也很强,但是福寿螺不耐低温。

试验表明,冬季暴露在空气中的福寿螺对1~2℃以下的低温十分敏感,持续1d的低温可导致100%的死亡;而3~5℃的温度处理30d,没有发现任何福寿螺的死亡。

进入11月份后,由于气温下降,水稻收割后,福寿螺钻入水稻丛基部或田土表下2~3cm 的地方越冬,部分福寿螺在水稻田边的灌溉渠和附近的河道中越冬。

福寿螺有多种传播途径,既可通过从虫源地、发生地携带卵块、种螺和邮寄卵块等方式引进福寿螺作为开发动物饲料而饲养扩散,也可以附着在土壤中或水生植物的根部、茎基部随运输而扩散,故远距离传播主要是人为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寿螺的发生与防治
福寿螺又称苹果螺、大瓶螺、雪螺,属中腹足目,瓶螺科。

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作为食用螺引入中国,现广泛分布于我国广东、湖南、福建、云南、浙江等地,因其适应性强,繁殖迅速,成为危害巨大的外来入侵物种。

主要危害水稻,也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植物,同时也是一些寄生虫病的中间寄主。

一、形态特征:具一螺旋状的螺壳,颜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而异,有光泽和若干条细纵纹,爬行时头部和腹足伸出。

头部具触角2对,前触角短,后触角长,后触角的基部外侧各有一只眼睛。

螺体左边具1条粗大的肺吸管。

成贝壳厚,壳高7cm,幼贝壳薄,贝壳的缝合线处下陷呈浅沟,壳脐深而宽。

贝雌雄同体,异体交配。

卵圆形,直径2mm,初产卵粉红色至鲜红色,卵的表面有一层不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在5~6月的气温条件下,5天后变为灰白色至褐色,这时卵内已孵化成幼螺。

二、生物学特性:福寿螺繁殖率极强,1只雌螺1年繁殖2代。

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新、饵料充足的淡水中,多集群栖息于池边浅水区,或吸附在水生植物茎叶上,或浮于水面,能离开水体短暂生活。

每年的3~11月为福寿螺的繁殖季节,其中5~8月是繁殖盛期,适宜水温为18℃~32℃,最适宜水
温为25~30℃,超过35℃生长速度下降,最高临界水温为45℃,最低临界水温为5℃。

交配通常在水中白天进行,时间长达3~5小时,一次受精可多次产卵,交配后3~5天开始产卵,夜间雌螺爬到离水面15~40厘米以上干燥物体或植株的表面,如茎秆、沟壁、墙壁、田埂、杂草等上产卵。

卵圆形,粉红色,卵径2毫米左右。

卵粒相互粘连成块状,每次产卵一块,卵块椭圆形,卵层不易脱落,鲜红色,小卵块仅数十粒,大的可达千粒以上,产卵历时20~80分钟。

产卵结束后,雌螺腹足收回,掉入水中,间隔3~5天后,进行第二次产卵,一年可产卵20~40次,1只雌螺通常1年产卵2400~8700粒,卵孵化率一般60~80%,受精卵在空气中孵化需10~15天,发育成仔螺后破膜而出,掉入水中吞食浮游生物等。

福寿螺食性广,是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螺类,主食浮萍、蔬菜、瓜果等,尤其喜欢带甜味的食物。

福寿螺为雌雄异体、体内受精、体外发育的卵生动物,幼螺发育3~4个月后性成熟,除产卵或遇有不良环境条件时迁移外,一生均栖于淡水中,遇干旱则紧闭壳盖,静止不动,长达3~4个月或更长。

三、防治方法
防控策略:重点抓好越冬成螺第一代成螺产卵盛期前的防治,压低第二代的发生量,及时抓好第二代的防治。

以整治和破坏其越冬场所,减少冬后残螺量,以及人工捕螺摘卵、
养鸭食螺为主,辅之药物防治。

1、加强植物检疫。

福寿螺是外来生物,防止其由发生地通过附着在土壤中或水生植物的根部、茎基部随运输而扩散,是控制福寿螺扩大危害的关键措施。

2、水田种养结合。

可在福寿螺发生区的田块、沟渠放养鸭子。

鸭子喜好食螺,一般每亩田放养10~20只鸭子。

3、人工捕杀。

福寿螺螺体及卵块容易识别,便于捡摘,且福寿螺成、幼螺一般在早晨和下午最活跃和较易被发现,此时是人工捕捉最好时机。

结合农事操作,见螺及卵块随即消灭,特别在春秋两季福寿螺产卵高峰期,组织人员摘卵捡螺。

此外,在主要灌溉进出口处放一张金属丝网或竹网,避免因串灌而将福寿螺幼螺和成螺带进新稻田,阻止福寿螺在稻田间相互传播。

4、人工诱杀。

可利用有毒植物诱杀福寿螺,或用一些引诱物来诱集福寿螺或引诱成螺产卵,然后集中消灭成、幼螺和卵块。

5、药剂防治。

防治指标为当稻田每㎡平均有螺2~3头以上时,防治适期应掌握在成螺产卵前。

可在水稻移栽植前7天,每亩撒施石灰25公斤,或2%三苯醋锡粒剂(TPTA)100~150克(温度低于20℃用较高药量,但不得超过150克);在水稻移植后,每亩用6%四聚乙醛(蜗怕、密达)颗粒剂0.5~0.7kg或者7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80-100克拌细砂
(或尿素加氯化钾,但是不能与过磷酸钙混用)5~10kg撒施,施药后保持3~4cm水层3~7天;或者每亩用7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80-100克兑水30公斤喷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