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中诗意美

合集下载

诗之美作文

诗之美作文

诗之美作文诗之美作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

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之美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之美作文1无意的闲暇之中,在夏光的炽热里,我微眯着被电脑屏幕几乎闪瞎的双眼,目光在书架上跳动着。

我揉揉被鼠标麻木的手,轻柔的翻开了一本略微变黄的书,还为看清楚书目,诗词的海洋便夹杂着书独特的香味,将我淹没。

细品诗词,它那壮丽景色与淋漓尽致的美一览无余。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目光刚扫过这细腻又动人的语言,一幅悠然的春景图便浮现在眼前,春机盎然。

融融暖阳下,几根翠竹辉映着阳光,几片桃花的淡香中,两三只闲鸭泡在暖水中,恣情嬉戏。

诗词就是这样,三言两语的精炼,没有华丽的语言,却是最容易让人如同身临其境。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品读这美丽的诗句,冬之韵洋溢而出,淡黄的云朵,晶莹的冬日,尽管有刺骨的冷风,但依旧无法阻挡如雁毛般的大雪。

诗人的字里行间,透出的是一种浓浓的对风光之爱。

诗词中,处处都流露着是人的各种情怀。

如黛玉那“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忧愁,那纯真、美好的爱情却不被人认可,只得在此拖着病体苟活。

诗词中,也有岳飞那“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不甘,他,本是一军之帅,本是要在前线杀敌的,可现在……不甘与愤懑字里行间流露而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李白的诗句,一代闻名天下的大诗人,本是举手投足间,万人倾倒,可现在呢,却只能在冷月之下,饮一杯烈酒,与月交交心了。

阳光缓缓在指尖流过,一剑神龙不见尾的《长恨歌》便浮现在眼前,那感伤的语言,似乎是对玉环与玄宗悲剧最好的诠释。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凄凉的语言,昭示着一位佳人的陨落。

但,六军的要挟,谁又能抵抗!“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也许他们的爱情,命中注定的结局就是这样吧!时光转动着,转眼,一上午的时光已过,诗词,那句间,表达出的世界,却是如此美丽,几句短试,却也能叙述人生。

诗歌的定义

诗歌的定义

诗歌是一种以抒情为主体,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诗和歌均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当代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在现代中国文化领域诗歌是对“眼看”和“嘴唱”两种语言表现形式的综合统称,诗歌即为诗的代名词。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它用丰富的想象、鲜明的节奏、优雅的韵律语言和清晰的分行排列形式高度凝练、自由奔放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

语言凝练,意境广阔,形象生动,节奏明快,音韵和谐,乐感优雅构成了诗歌高雅的文学思想品质;“情感美”、“诗意美”是诗歌高雅品质的根本所在,它能从心灵深处给予读者以强烈的情感撞击,通过情感共鸣给予读者巨大的艺术享受。

“情感美”、“诗意美”是包括散文、小说、戏剧、摄影、绘画、建筑等一切文学艺术作品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是包括文学艺术的创作者、实践者及文学艺术的爱好者所追求、所表现的最高思想和艺术境界。

“诗情画意”、“诗一般的享受”、“诗一样的美丽”、“立体诗”、“交响诗”“灵动的诗”等对境物、艺术的赞赏、评价都是对“诗”美的一致推祟和定位确认。

因此,诗作为一种普通的文学作品体裁,以其“情感美”、“诗意美”的艺术特质超出了单纯的文学艺术疆界,渗逶到了整个社会人文艺术领域,成为广义艺术领域里体现艺术美的共有标准和最高标准。

美是人们共同的追求,艺术是美的具体体现,诗是文学中的艺术。

追求美就应该懂得艺术,就要学习文学,从文学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艺术的修养,进而丰富美的情感意识,增强美的品赏能力,实现美的追求享受。

诗歌是文学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习诗歌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读懂诗歌,品赏诗歌,从诗歌艺术中体会“情感美”、“诗意美”;而要读懂诗歌,品赏诗歌就必须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运用诗歌的基本知识去品赏、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艺术、赞美艺术;就要在诗歌的品赏、分析的基础上和过程中通过习作、练习提高自己情感抒发的艺术水平和“诗美”审析的鉴赏能力。

品味文学语言的诗性美

品味文学语言的诗性美

品味文学语言的诗性美品味文学语言的诗性美文学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传递情感的重要工具,文学语言中诗意的运用更为其增色不少。

我们从孔夫子言传身教,到屈原离骚、李白的诗歌,再到近代的曹雪芹红楼梦、鲁迅的小说,都证明了诗意浓郁的文学语言不仅可以激荡人心、抚慰人心、更可以升华人心,美化生命。

诗性是文学语言的一种语体美学体现。

诗性美是指文学语言所具有的,无形无色但是触觉可感的感官美。

它通过词语的选择、语音的和谐、韵律的蕴含、语调的转移等手段,来创造某种特殊的美感氛围,使人在阅读时产生感染、激发想象、打造精神宏伟桥梁的艺术效果。

一篇好文章除了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更有加之诗性的浸润,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自古以来,文学发展历程中诗的创作就以诗意的追求为基本宗旨。

在诗的创作中,语音的和谐、韵律的蕴含、语调的转移等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

所以说,文学语言显然离不开诗性。

范晔《古文苑》中说,“悲剧持之以情,诗歌制之以乐,文章砥柱之隆也”。

这种乐感就体现了其中的诗性美。

从尔后出现的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白话小说,一直在表现和发掘诗性美,并在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

把握文学语言诗性美,必须从词语选择入手。

一个好的诗意语言是由一些“高瞻远瞩”,“博而精之”的名词组成,名词贵有权,又难避被使用陈旧,因此需要恰当选用。

比如:荒诞、匪夷所思、神秘莫测、深邃、逼仄、飘忽不定,看似小小一词,却极大地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力量。

语音的和谐同样是诗性美中不可错过的部分。

不同的语言在语音的规律及其构成元素上都不同,语音变化也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差异导致不尽相同。

即使是中国的不同方言,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那么如何把握语音的和谐呢?其实就是针对不同的文学语言进行适当的处理,而具体落实到具体词语上则需要我们用心琢磨其发音与意义。

比如说“荒草”这个词,在发音上觉得凄凉、萧索、疏离,与它所表达的内涵高度契合,以至于一说出这个词,就会让人感受到荒凉的感觉。

诗意表达:现代诗歌的语言之美

诗意表达:现代诗歌的语言之美

诗意表达:现代诗歌的语言之美现代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通过创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独特的感知力,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诗意之美。

本文将从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表达方式以及对读者的触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现代诗歌以其简洁、深沉、富有音乐感和表现力的语言特点而著称。

它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限制,以自由的形式展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现代诗歌的语言通常充满意象、隐喻和比喻,通过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诗意氛围。

二、现代诗歌的表达方式1.抽象与具象并存现代诗歌常常以抽象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通过抽象的形象和词汇来传达诗人对于生活、人性、社会等主题的理解。

同时,配合具象的描写,诗歌中的形象更具张力和感染力,更能触动读者的内心。

2.意象的堆砌现代诗歌的语言表达常常以意象的堆砌为特点。

诗人通过大量使用意象,将普通的事物与抽象的情感相结合,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感受。

这种意象的堆砌往往使诗歌富有层次感和穿透力,能够引起读者更多的联想和思考。

3.独特的节奏和韵律与传统诗歌相比,现代诗歌在节奏和韵律方面更加自由。

诗人可以通过变换句子长度、使用内韵和对仗等手法,创造出独特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这种独特的节奏和韵律为诗歌注入了一种舒缓和抚慰的力量,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诗歌的美妙。

三、现代诗歌对读者的触动现代诗歌的语言之美,不仅在于诗人创造出的精湛词句,更在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考对读者的触动。

现代诗歌以其抒发情感和传达思想的力量,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当读者从诗歌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思考到诗歌所探讨的主题时,会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满足和启迪。

四、结语现代诗歌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诗意之美,成为文学艺术中的瑰宝。

它的语言特点、表达方式以及对读者的触动都使得现代诗歌在当代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们应该珍视并欣赏现代诗歌的语言之美,体验其中的诗意,从中汲取力量与启示。

文学中的诗意与美学

文学中的诗意与美学

文学中的诗意与美学文学作为一门艺术,旨在通过文字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和体验。

在文学作品中,诗歌元素的运用是常见且重要的手法之一,它可以赋予作品以特殊的韵律和美感,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诗意与美学效果。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中的诗意与美学,并探讨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一、诗意的表达方式诗意是文学作品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它通过独特的语言运用和意象的构建,唤起读者心灵深处的共鸣。

在文学中,诗意可以通过多种手法表达出来。

首先是押韵和节奏,诗歌中常用的韵律和韵脚,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音乐感和韵律感。

其次是比喻和象征,通过将具象和抽象事物进行比较和映射,使作品具有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

最后是唤起情感,通过对人类情感的描绘和表达,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二、美学的审美追求美学是文学作品所追求的审美效果与艺术原则。

在文学中,美学追求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是形式美学,即在作品的结构和组织中追求形式上的美感。

比如,小说的情节设置、章回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可以体现形式美学的追求。

其次是内涵美学,即在作品的主题和意义中追求内在的美感。

通过对人生、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和揭示,作品能够引发读者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并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诗意与美学的重要性诗意与美学作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对于作品的品质和独特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诗意与美学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使作品更具欣赏价值和审美魅力。

其次,诗意与美学可以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引发读者对作品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

最后,诗意与美学可以丰富作品的意义和思想深度,通过言之有物和意随文字的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具思想性和思辨性。

总结起来,文学中的诗意与美学是作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它们通过语言的运用和意象的构建,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感效果。

同时,诗意与美学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不仅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也丰富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因此,诗意与美学在文学创作和阅读过程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诗性叙事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诗性叙事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诗性叙事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诗性叙事成为了一种突出的文学形式。

诗性叙事不仅仅是将诗歌和叙事结合,更是一种对于情感、意境和思想的深度探索。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诗性叙事。

首先,诗性叙事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

传统的叙事文学注重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形象描写,而诗性叙事则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象的塑造。

通过运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诗性叙事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情感的纠结。

例如,现代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就是一部充满诗意的叙事作品。

小说中,主人公福贵的生活经历被以诗歌般的语言展现出来,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福贵的痛苦和坚韧,还能够在诗意的叙述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诗性叙事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性叙事能够更加深入地探讨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现实。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就是一部充满思想的诗性叙事作品。

小说通过对于一个家族的命运的叙述,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于人物内心的描写,莫言将诗性叙事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使读者在阅读中思考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进步。

此外,诗性叙事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

传统的叙事文学注重线性的故事结构和逻辑的推进,而诗性叙事则更加注重意象的展开和联想的自由。

通过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性叙事能够将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融入到文字之中,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例如,余秋雨的小说《庐山谣》就是一部充满意象的诗性叙事作品。

小说中,余秋雨通过对于庐山的描写和对于人物内心的描绘,使得作品充满了山水之美和人文之韵。

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庐山之中,感受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诗性叙事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通过运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诗性叙事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情感的纠结,探讨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现实,以及使作品充满美的享受。

感受《荷塘月色》中的诗意美与情感深度 - 教案

感受《荷塘月色》中的诗意美与情感深度 - 教案

感受《荷塘月色》中的诗意美与情感深度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1.1.2《荷塘月色》创作的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1.1.3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1.1.4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启示1.2教学目的1.2.1培养学生对朱自清及其作品的了解和欣赏1.2.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诗意美和情感深度1.2.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1.2.4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兴趣和表达能力1.3教学重点与难点1.3.1教学重点:作品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1.3.2教学难点: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情感1.3.3教学重点:作品中的语言美和形式美1.3.4教学难点: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二、知识点讲解2.1作品意象解析2.1.1荷塘:生命力的象征,自然美的体现2.1.2月色:诗意的象征,情感的寄托2.1.3荷花:高洁品质的象征,美好生活的向往2.1.4蝉鸣:寂寞与喧闹的对比,人生的哲理2.2作品情感深度分析2.2.1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2.2.2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2.2.3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2.4作者对时代变迁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2.3作品艺术特色赏析2.3.1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形象2.3.2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象征意义2.3.3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韵律2.3.4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表现手法三、教学内容3.1教学方法与手段3.1.1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意象解析和艺术特色3.1.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情感3.1.3对比分析法:比较不同作品,提高学生鉴赏能力3.1.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2教学过程设计3.2.1导入: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兴趣3.2.2新课:讲解作品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2.3拓展:比较其他作品,提高学生鉴赏能力3.3教学评价与反馈3.3.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参与程度和发言质量3.3.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3.3.3测试与考试:评估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3.4反馈与改进:收集学生意见和建议,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感受《荷塘月色》中的诗意美与情感深度教案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4.1.2理解《荷塘月色》的文学价值和时代背景4.1.3掌握作品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4.1.4学会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情感深度4.2过程与方法目标4.2.1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4.2.2通过讨论和写作,提升表达和沟通技巧4.2.3通过情境创设,增强对作品情感的理解4.2.4通过比较研究,拓展文学视野和思维深度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3.1培养对自然美和诗意生活的欣赏和热爱4.3.2增强对个人情感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和认识4.3.3倡导追求美好生活和积极人生态度的价值观4.3.4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重点5.1.1作品中的意象解析和情感体验5.1.2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5.1.3作品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5.1.4作品的语言美和形式美5.2教学难点5.2.1作品深层情感的理解和解读5.2.2作品象征意义的挖掘和阐释5.2.3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5.2.4作品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探讨5.3教学策略5.3.1采用讲授法、情境教学法、对比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5.3.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教具,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5.3.3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5.3.4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作品背景、意象图片和教学视频6.1.2教学课件:包含作品解析、艺术特色和教学点评等内容6.1.3教学音频:播放作品朗诵和背景音乐,增强教学氛围6.1.4教学挂图:展示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理解6.2学具准备6.2.1作品文本:提供《荷塘月色》的原文和注释,方便学生阅读和分析6.2.2笔记本和文具:用于记录教学要点和思考感悟6.2.3小组讨论材料:提供讨论话题和案例,促进学生合作学习6.2.4写作素材:提供写作指导和范文,帮助学生进行创作实践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利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照片和作品背景,引起学生兴趣7.1.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7.1.3介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7.1.4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学习7.2讲解作品7.2.1通过多媒体展示作品中的意象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7.2.2讲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情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7.2.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7.2.4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7.3拓展与巩固7.3.1比较分析其他作品,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和思维深度7.3.2设计思考题和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7.3.3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7.3.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信心7.4.1回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7.4.2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7.4.3布置作业和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自主学习7.4.4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感受《荷塘月色》中的诗意美与情感深度教案八、板书设计8.1章节设计8.1.1使用大号字体突出章节,便于学生识别和记忆8.1.2采用彩色粉笔或标记笔,增加的视觉效果8.1.3在旁边可添加相关图标或简笔画,增强直观性8.1.4确保书写工整、清晰,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进度8.2教学内容梳理8.2.1列出教学内容的要点,使用不同颜色粉笔区分8.2.2运用图表、流程图或思维导图形式呈现教学内容8.2.3对重点概念和关键信息进行加粗或标记,突出重要性8.2.4在讲解过程中适时进行板书,帮助学生同步理解和记忆8.3教学互动设计8.3.1在板书旁边预留空间,用于记录学生的观点和问题8.3.2鼓励学生上黑板参与板书,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8.3.3利用板书进行教学游戏,如填空、连线等,提高课堂趣味性8.3.4在板书设计中融入学生的创意和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九、作业设计9.1阅读理解题9.1.1设计针对作品内容的问题,检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9.1.2提供思考题和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9.1.3设计文本分析题,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分析能力9.1.4设计写作题,如仿写、续写或评论,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9.2创作实践题9.2.1设计与作品相关的创意写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9.2.2提供绘画或手工制作任务,鼓励学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作品情感9.2.3设计小组合作项目,如制作海报、短剧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9.2.4设计研究性学习任务,如采访、调查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9.3.1设计反思性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和收获9.3.3设计自我评价表,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目标设定9.3.4设计家长反馈表,促进家校沟通和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2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10.1.3思考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10.1.4反思自身的教学态度和教学风格,促进专业成长和发展10.2拓展延伸10.2.1推荐相关文学作品和作者,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10.2.2提供相关学术资源和研究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10.2.3设计相关主题活动和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10.2.4与其他学科或领域进行跨学科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重点关注环节补充说明:1.教学内容讲解:本环节是教学的核心,需要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诗意美和情感深度。

试论迟子建中短篇小说的诗意美

试论迟子建中短篇小说的诗意美

当代女作家迟子建小说的语言风格朴实大方,简练凝重,文笔流畅,语气舒缓,极富诗意美。

其作品多以乡村生活为题材,表达感情细腻又不乏豪爽之气,她注重对景物自然、贴切的描写,对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在叙述视角上,迟子建的作品多以儿童视角,甚至是动物的视角描述世间百态。

在主题内涵上,迟子建的作品中处处洋溢着真、善、美的情怀和温润的忧伤,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钟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爱的追寻。

她的中短篇小说,大都呈现出这样一种诗意的风格——温情、透明、忧伤、纯粹、朴素……像飘拂在芦苇上的风一样柔软袭来。

一、乡土题材迟子建生在漠河,黑龙江畔中国最北的北极村。

特定的生活环境为她的写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题材。

她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大都是以她的故乡大兴安岭一带为背景,大雪、炉火、雪爬犁、木刻楞房屋、极光、鱼汛、秧歌等等极富地方特色的景致和民俗常把读者带进一个如梦如画的“北极村世界”。

在她的众多创作中,乡土气息始终占据着作家的思维空间。

所以,最初攫住了迟子建目光的便是她的故乡。

茫茫的雪原,长长的流淌不息的漠河,无边的松林,这些大自然浩荡的意象,塑造了迟子建的性格,涤荡着她的灵魂,形成她旷远空灵的宇宙观,她怀着巨大的热情探索着宇宙人生的奥秘。

从她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对文学与人生的思考是与她的故乡、童年和她所热爱的大自然紧密相联的,她笔下北疆小说的地域色彩是深切动人的。

在《北极村童话》、《逝川》、《一匹马两个人》、《清水洗尘》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在民俗影响下的她能超越时空与亡灵作精神交流;看到了大兴安岭的黑云白雪、极光渔汛等边地景象;还看到了充满灵性的会流泪的鱼、温柔得怕踩碎阳光从而缩着身子走路的牛,灵性的马,懂人性的狗,嫩绿的青葱,散发着香气的土豆花,这些沉醉的具象事物又形成她宁静平和、广大精微的精神世界。

……这给迟子建的文风定下了最初的基调:朴素,带着生命的原色;温情,携着情感的热度。

她着意表现的虽然是极具地域性特色的乡士,却又是属于人类共同的亘古不变的心灵乡土。

张爱玲散文的诗意美

张爱玲散文的诗意美

浅析张爱玲散文的诗意美【摘要】张爱玲的散文创作同她的切身生活经历是紧密相连的。

独特的生活给了她特别的个人体验。

因此,张爱玲的散文别具一格。

她的散文有着诗意美,具有“形而上”的思想内涵,在意境的营造、意象的选择上非常考究,语言读来也是很有感觉。

【关键词】张爱玲;散文;诗意美自从夏志清先生独具慧眼,把张爱玲这个奇女子带入到中国现代文学史之后,国内外的张迷也越来越多,关于她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

有研究者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彩来描述张爱玲的散文,说明其多姿多彩。

更多的研究者则注意到了她的散文的世俗性。

在我看来,用爬满了蚤子的袍来形容张爱玲的散文作品是再恰当不过了,“华丽的苍凉和苍凉的华丽浑为一体”,既是对她的生命的概括,也是对她的作品的概括。

张爱玲的创作同她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因为父母不和,幼年的张爱玲过早地接触到了成人世界中的很多无奈与残缺。

在她的家庭内部,中西两种思想在碰撞。

一边是旧式家庭以及旧式的教育,另一边是来自于欧洲的新思想以及新式生活。

当她逃出前者,拥抱后者的时候,渐渐地却也同时也发现了后一种生活的琐屑。

张爱玲又在后来的香港读书生活中经历了战争,更感受到了人生的虚无。

与胡兰成的爱情更是成了她一生之中最美的痛。

别样的生活阅历给了张爱玲别样的感受。

女性特有的细腻感情再加上特别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成就了张爱玲同她的作品。

或许我们可以用一个苍凉的手势来诠释张爱玲散文的诗意之美。

一、主题的诗性内涵。

世俗性与“形而上”的思想内涵或许在张爱玲的世界里,连世俗的都是诗意的了。

她自诩为一个俗人,认为“要做俗人,先从一个俗气的名字着手……”。

在她看来,张爱玲这个名字是俗气的。

但是,也正因为她对世俗的喜爱,“……到现在,我却不愿意改了。

”23岁的张爱玲同38岁的胡兰成以婚书为证结为夫妇时写下“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恐怕也是基于对世俗生活的看透与喜爱。

除了极少谈论音乐、画画、跳舞等等的散文,关注现世,着意描写世俗的生活一直都是张爱玲散文作品中比较重要的一方面。

谈小说作品中的诗意美——孙犁的“诗化小说”

谈小说作品中的诗意美——孙犁的“诗化小说”

谈⼩说作品中的诗意美——孙犁的“诗化⼩说”鉴赏那些能被称为世界名著的⼩说作品,你会发现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蕴含着——诗意美。

⼀流的⼩说家,不仅是能讲故事的能⼿,也是能够把你带⼊诗意境界打动你的⼼灵的⾼⼿。

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说:“⼀切纯⽂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他形象地把⼩说中的故事⽐喻成“花架”⽽把故事中蕴含的诗意美称为“花架”上的“花朵”。

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读⼩说的最⾼审美境界是能够品味出故事中的诗意美来。

亲爱的读者,就让我们⼀起来品味⼀番这些⼀流作家,⼀流作品中的诗意美吧。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作品中就不乏这种诗意美。

其中最显著的当推作家孙犁的作品。

他的著名⼩说《荷花淀》《风云初记》等,开启了中国“诗化⼩说”的先河。

我们先看他的代表作《荷花淀》由于该篇的独特风格,影响着当时⽂坛,当时就有许多效仿者,在我国⽂坛形成“荷花淀派”。

这篇⼩说选⾃孙犁⼩说、散⽂集《⽩洋淀纪事》。

全⽂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说”。

这是⼀篇反映抗⽇战争这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背景下的⼩说。

作品选取⼩⼩的⽩洋淀的⼀隅,表现出农村妇⼥既温柔多情,⼜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 从⼩说的环境描写与⼈物细节刻画中品味诗意美⼩说⼀开头就把我们带⼊⽩洋淀那诗⼀般场景中去:“⽉亮升起来,院⼦⾥凉爽得很,⼲净得很,⽩天破好的苇眉⼦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坐在⼩院当中,⼿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

苇眉⼦⼜薄⼜细,在她怀⾥跳跃着。

”这是⼀幅有着⽴体感并深含诗意的画⾯。

镜头从⾼⾼升起的⽉亮,转⼊院⼦当中坐在那⾥编席的⼥⼈⾝上,接着就是近镜头——“⼿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

苇眉⼦⼜薄⼜细,在她怀⾥跳跃着。

”接着这幅画⾯在变化,似影视的叠加镜头,⼜出现这样的情景:“这⼥⼈编着席。

不久在她的⾝⼦下⾯,就编成了⼀⼤⽚。

她像坐在⼀⽚洁⽩的雪地上,也像坐在⼀⽚洁⽩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淀⾥也是⼀⽚银⽩世界。

《江南的冬景》中的诗意美

《江南的冬景》中的诗意美

《江南的冬景》中的诗意美作者:蔚继林李东华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8年第06期《江南的冬景》作为郁达夫先生的代表作,从精致的四幅画意和消受画的行为方式——散步上都可以见出作者的“文心”。

作者携着爱妻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找寻精神家园,走出了浮躁,走出了苦闷。

在此期间,他走进了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去寻找美,发现美。

然后秀笔一挥,就是一个充满活力、有着无穷魅力的江南冬景。

在《江南的冬景》一文中,民族文化、古典诗意都覆盖在了冬景的每幅画中。

一、架构的诗意美我们看作者笔下的“曝背谈天”一段: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

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

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冬至过后——冷了一日两日”是整体环境的描写,“灰云扫尽——营屋外的生涯”是几个典型画面的描写,最后一句“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表达了作者的感想。

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作者笔下的画面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结构十分相似。

我也曾到过闽越,在哪里过冬,和暖原极和暖,(整体环境)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越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典型画面的描写)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自己的感想)在接下来的冬郊植被图这一段落中,我们仍能够发现这样的结构。

这样的结构与其说是典型的现代散文的构架,不如说更接近古典诗歌。

二、遣词造句的风雅之美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浅析小说《荷花淀》的诗意美

浅析小说《荷花淀》的诗意美

浅析小说《荷花淀》的诗意美摘要:中职院校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时,充分利用文学的意象之美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涤荡心灵,从而感悟文学之美,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本文将从小说故事情节展现的人情美、人物刻画体现的人性美、以及景物描写蕴含的自然美等方面做些探讨与阐述。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诗意美;文学的美育功能小说历来以情节和人物取胜,但是在小说的艺术画廊里,也不乏诗体小说或者说诗意化的作品,其中现代作家孙犁的《荷花淀》就是典型的诗意小说。

一、故事情节展现的人情美诗体小说《荷花淀》《荷花淀》是现代作家孙犁的代表作,被称为“诗体小说”。

它以冀中平原白洋淀为背景,通过一对夫妻参与抗战的故事,谱写了一曲人民战争的颂歌,这是一篇完全被非战争化了的战争小说,作品没有正面描写惨烈的战争场面,没有重点去写滚滚硝烟的厮杀战场,而是聚焦于水生嫂送夫参军的几个生活场景,通过夫妻话别,探望丈夫,归途遇敌,助夫歼敌等故事情节,展现了白洋淀人民勤劳勇敢、天真乐观的性格和美好的心灵。

小说在表现民族大义的同时,处处渗透着至美纯情。

作品所呈现的自然美、人情美,从另一个角度控诉了侵略战争的邪恶,歌颂了自然、生命和爱情的美好。

无论是人物对话还是白洋淀风光,通篇描写雅致,语言恬淡,为作家赢得了“诗体小说”的美誉。

二、人物刻画体现的人性美温柔贤惠、坚贞勇敢的水生嫂《荷花淀》着意描写的人物是水生嫂,她身上既有勤劳善良、温柔贤惠的传统美德,又有抗战时期深明大义、追求进步的特点。

水生嫂勤快能干、温柔体贴以及对丈夫依恋忠贞的可贵品质,在编织席子、夫妻话别、探望丈夫等经典场景中淋漓尽致的得以展现。

小说一开始出场的就是水生嫂,月夜她坐在干净清爽的小院编席等丈夫,从苇眉子在她手指上的缠绞和在她怀里的跳跃,就能看出她编席的动作是多么娴熟。

当得知丈夫第二天就要参军去打鬼子时,她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个细节描写透露出水生嫂微妙的心理变化——担忧、不舍。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散文化(诗化)小说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散文化(诗化)小说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散文化(诗化)小说必备知识小说的诗化特征=散文化特征+情感意蕴+哲理内涵★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

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

到了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在《小说的散文化》与《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等文章中正式将其命名为“散文化小说”。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小说创作始终有“散”的一脉存在,以小说的“散文化”特征闻名的作家主要有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等人,他们的探索实验虽然未构成现代小说的“主流”,但仍然是推进中国小说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在现代小说史上,散文化小说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鲁迅先生的《故乡》《社戏》,然后是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等人的作品。

散文化小说再次走向前台,是在20世纪80年代。

当时,思想解放的风潮和开放变革的时代语境推动着文学观念的刷新和写作规范的改变,以汪曾祺、钟阿城、何立伟、贾平凹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创作了不少带有散文化特征的中短篇小说,为小说界带来新鲜的气息。

如汪曾祺的《幽冥钟》《茶干》近似随笔,《受戒》《大淖记事》则重“氛围”的营造而不刻意追求情节故事;贾平凹的短篇小说集《商州初录》在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中,以散文化的形式叙写商州的景致风光、风俗人情、历史沿革;钟阿城的系列短篇《遍地风流》以干净冷峻的文字、短小的篇幅、散文化的倾向为突出特色;何立伟的《小城无故事》《白色鸟》则是“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的代表范例,等等。

对此类小说的阅读,既要立足文体(小说),又要对其特质(散文化)有所关照。

★小说中的散文化特点:思考角度:形象塑造上(小说的要素之一就是塑造典型而鲜明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上(小说往往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激烈的矛盾冲突)主题表现上(小说注重反映社会现象、凸显人性、表现社会的美丑等)环境氛围营造上(小说以情节取胜,而散文……)语言特色上(浓郁的地方特色、语言典雅、符合人物特征、口语化等)【具体答题思路】:①虚化人物。

诗歌 诗意中国

诗歌 诗意中国

《诗意中国》在东方的大地上,有着千年的文明积淀,有着灿烂的文学传统。

这片神秘而富饶的土地,孕育了诗人的梦想,滋养了灵魂的深沉。

中国,是一座浸润着诗意的国度,是一首唱不尽的诗篇。

### 诗意江山沿着青山绿水,漫步在江南水乡。

那里的山峦叠嶂,水波悠悠,仿佛一幅宜人的画卷。

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江南秋夜的诗意,是一幅明月下,凉爽如水的画卷,是一首唤醒心灵的诗篇。

### 诗意诗人中国的诗歌历史悠久,涌现出无数杰出的诗人。

李白的豪放奔放,王之涣的雄浑宏阔,苏轼的豁达豪放,都在中国诗坛上留下了不朽的名篇。

诗人们用婉约、豪放、清新、深沉的笔触,描绘出大千世界的美妙,表达了人生百态的感慨。

他们的诗歌犹如琴瑟之声,荡漾在时光的长河中,永远流传。

### 诗意自然中国是一个拥有神秘自然的国度。

山川河流,草木花鸟,构成了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在杜甫的《登高》中,他写道:“江水绕荆州,山晴云暗雨。

云雨新绿,山川之美在笔端流淌。

而在现代,席慕容的《致橡树》中,以橡树为写照,表达了对生命坚韧不拔的崇敬。

这些诗篇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将情感与山水相交织,为中国的自然界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诗意人文中国的人文底蕴深厚,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孔子的思想,墨子的理念,都在千百年的历史中熠熠生辉。

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她表达了对人生幻化无常的感慨,她的诗歌里有着女性独有的柔情,也包含着对时代变迁的深思。

人文的诗意,是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是对人性的颂扬,也是对时代精神的传承。

### 诗意未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诗意正在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

在新时代的长河中,诗意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当代生活的表达。

当代诗人们通过多样的表达形式,以电子媒体、社交网络为媒介,将诗意传播得更加广泛。

他们用文字描绘着城市的喧嚣、农村的宁静,用笔墨勾勒着科技的辉煌、人性的困惑。

朱自清《春》语言的诗意美

朱自清《春》语言的诗意美

065[摘 要] 一直以来,朱自清的散文《春》被誉为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

散文用语自然朴实、清新优美,给人以诗情画意之感,可谓是朴素中见精巧、平淡中存诗意,体现出散文语言的诗化特征。

从语言的词语选用、节奏韵律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阐释《春》散文语言的诗意美。

[关 键 词] 《春》;语言;诗意美朱自清《春》语言的诗意美谢秀娟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朱自清的《春》就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课本。

文章篇幅短小、构思独特、语言精妙、笔法多变,读起来趣味盎然,令人陶醉。

朱自清以细腻传神的笔触,从不同景物入手,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春光图景,洋溢着迎春的喜悦,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

文章语言自然质朴、清新优美,不仅赋予语言强大的生命力,更给人以诗情画意之感。

每每细读,都能感到字里行间流淌出的诗意,让人回味无穷。

《春》中对春景的描绘,用词精妙凝练,极富音乐美,涌动着作者个人化的情思和感受。

整篇文章从辞藻选用,到节奏韵律,再到情感抒发,无一不体现出散文语言的诗化特征。

一、精选辞藻,描摹春景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道:“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三美’。

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①也就是说,文学语言要对事物外形进行形象刻画,进而给读者带来美的欣赏感受。

诗的语言具有高度的凝练性,最能集中反映社会事物。

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从体现春天特征的典型景物着手,依次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雨以及人们的活动。

粗略看来,文章取材于生活,语言朴素无华;但细致咀嚼后,就会发现许多词句看似平常,却极为准确精妙。

那些常见的春花春草,一经作者点染,就刻画出了别样的新鲜与可爱。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文中善用拟人化的手法,精选动词,使得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仿佛都活起来了。

开篇第二段中,将春天里的一切事物比喻成刚睡醒却充满生气与活力的人。

一般来说,刚睡醒的人给人的印象是睡眼惺忪,眼前朦胧一片,甚至分不清方向。

《红楼梦》诗意美浅析

《红楼梦》诗意美浅析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红楼梦》诗意美浅析姓名聂兴贵学号**************专业汉语言文学批次/层次101专升本指导教师魏景波(教授)学习中心《红楼梦》诗意美浅析内容摘要:《红楼梦》的诗意美是它艺术美的组成部分,是《红楼梦》较于其他古典小说在审美理想上的一个独特之处。

《红楼梦》的诗意美是曹雪芹将“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传统诗歌艺术精神创造性地融汇于小说创作实践中的成功尝试,主要体现在大量诗词曲赋的运用、意境营造的虚实相生、人物刻画的复层面组合和情节结构的空白效果等小说全局的整体建构上。

关键词: 红楼梦诗意美融合意境空白艺术《红楼梦》是我国十八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

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按文学的类别进行分类,《红楼梦》当属叙事文学。

但在中国人诗化思维传统的长期浸染下,《红楼梦》也毫不例外地被诗化了。

在《红楼梦》叙事性面孔的背后,隐藏的是诗性本质永恒的微笑。

在文艺美学的天宇中,“诗指的是富于美感的意象和情趣,是流动于作品之中的具有深永内容的情感,它的酵母是对人生真谛的领悟。

”①从这一含义来说,一切艺术都可能具有诗意。

“小说的诗意,是艺术化、审美化了的寓意。

如果作家对人生有了某种独到的领悟,把它寄托在小说中,而又能同小说的叙述内容协调、融洽,小说便可能有了诗意”②。

显然,诗是作为一种审美素质和优秀小说的徽章而存在的。

它是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的共同指归。

《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诗化的小说。

诗是最心灵化的艺术,“文学到了最高境界都必定是诗”③。

中国是诗歌大国,而《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压卷之作,是曹雪芹以诗人的才情之笔秉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营造而成的心灵之诗。

本文则试图从艺术创作总体风貌的层面上,通过诗词曲赋的运用、意境营造、人物刻划和情节结构四个方面来分析《红楼梦》的诗意美。

一.大量而丰富的诗词曲赋的运用,是诗意美的直接体现。

《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备课笔记

《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备课笔记

《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备课笔记一、课文悟读《再别康桥》飘逸可人的潇洒,兴奋热烈的眷恋,清新如画的别离,旖旎迷人的风光,是《再别康桥》传递给读者的美感。

那挥手作别云彩的轻柔,蕴涵了多少至真的情丝。

静谧的康桥满载丝丝离情是这般的动人,轻轻的,悄悄的,脉脉的,不许一点儿尘世声响破坏此刻的佳境。

充满生机的“金柳”“青荇”已将康桥装点得情意绵绵,诗人又超越眼前的景致,将“天上虹”“星辉斑斓”也融入了康河,幻化出天上人间为一体的妩媚,为我们展开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秀美的风光,浓浓的情趣融会在一起,在“轻轻的招手”中定格为永恒。

《死水》表面艳丽无比,实质上却腐烂之极;看似一沟“死水”,实为黑暗腐朽社会的写照。

《死水》构思的匠心独运,语言的生动立体,给人以震撼,对那个特定社会的表象及其本质有如此深刻的揭露是本诗的特质。

诗人鲜明的立场,决绝的态度激起浪千层,和着《死水》的节拍一浪高过一浪,拍打着爱心未泯的众生。

积压在诗人心头的悲愤化作了一腔似火的激情,鞭挞那丑陋不堪、粉饰太平的社会现实,建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在诗文的字里行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是真情告白的典范,也是爱恋至深的杰作。

那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已将诗人蕴藏在心底的情愫全然捧出。

那浓烈至纯的情,深切至真的爱,有如芳醇醉人的美酒,又似六月滋润的清泉,让人全身心熨帖。

“常含泪水”的意象浓缩了诗人内心那无比激动复杂的、饱含深情的独白;“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句不仅是主旨的深化,也是情感的升华。

结合四个富有暗示性的意象的感悟,更可以理解诗人内心澎湃的激情——对祖国深深的爱。

《赞美》《赞美》一诗有如洪钟敲响在幽深的古寺,震荡在现代的黎明一般,洪大、沉缓、雄浑,不乏勃然奋进的力度。

随之,“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回环往复的呼告,唱响了历史与未来,融浸着诗人对民族新生的深情礼赞。

朱自清散文的诗意美

朱自清散文的诗意美

朱自清散文的诗意美朱自清,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散文的泰斗。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诗意美而闻名于世。

朱自清的散文充满了深情雅致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大量的诗意元素。

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描述自然景色和人物心境,将生活中的琐事转化为美的诗篇。

例如,他的《荷塘月色》中,描绘了一个夏夜的荷花池塘,那娇嫩的荷叶、洁白的荷花、微风吹过时的涟漪,仿佛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朱自清用舒缓的语言,表达了对大自然美丽的景色的赞美之情,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

除了自然景色的描绘,朱自清在他的散文中还善于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

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人物的思考、情感和心理状态娓娓道来。

例如,在《终身在朗泰》中,朱自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道:“到现在我还常常想念这些乡亲们,在冷风冽冽的一九四九年年末,我的心思同样地闲闲散散地望着潺潺流水般的他们。

”通过这样的描写,朱自清将自己与乡亲们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出了浓郁的人情味。

朱自清的散文还善于利用细腻的语言和动人的情感描写,将平凡的生活细节转化为美的艺术,使人们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触动。

例如,在《背影》中,朱自清通过回忆童年时母亲牵着他的背影,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和思念。

这段故事平实而朴素,然而,朱自清巧妙地运用细腻而真挚的描写,表达了对母爱的浓浓感恩之情,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充满了诗意的美感,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他的作品的独特之处。

他的作品开拓了散文创作的新境界,对后来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论是描写自然景色还是展现人物心理,朱自清都能够运用恰到好处的词语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将美妙的意境展现在读者面前。

总之,朱自清散文的诗意美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他以其独特的思想深度和细腻的描写方式,赋予了散文以诗一般的韵味和美感。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如同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诗意和美好,使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憧憬。

儿童诗《蘑菇》的诗意美-2019年精选文档

儿童诗《蘑菇》的诗意美-2019年精选文档

儿童诗《蘑菇》的诗意美中国的诗歌创作不仅历史悠久并且题材丰富,从山水田园诗到边塞行役诗,从咏物怀古诗到思想离别诗,无不都是中国诗歌独有的典范。

儿童诗作为诗的一个分支,它与成人诗有着很大的差异,但也有着共性。

它是献给儿童的诗,从内容到形式都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接受程度和教育上的要求,因而,儿童诗需要以儿童为接受对象,切合他们的心理特点,适合于儿童倾听、吟诵、阅读欣赏。

《蘑菇》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蘑菇》的作者是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良,作为台湾儿童文学的功勋作家,林良以笔名“子敏”发表散文,又用“林良”本名为小读者写作,为读者创造了一大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蘑菇》的世界。

一、浅语的艺术美孩子作为儿童诗的阅读对象,其人生阅历必定没有成年人那么丰富,孩子的理解能力也没有成人那么强,这就要求儿童诗要以自然的语言入诗,尤其重视语言的自然、简洁、易懂。

优秀的儿童诗总是在清浅之中寄寓深远,于朴拙之中蕴藏睿智与幽默。

《蘑菇》作者林良先生就曾把儿童诗喻为“浅语的艺术”。

《蘑菇》这首小诗也不例外。

《蘑菇》全诗是这样的:蘑菇是寂寞的小亭子只有雨天青蛙才来躲雨晴天青蛙走了亭子里冷冷清清全诗短短六行,共计32个字,均以儿童熟知的事物入诗,每一句诗自然朴素,明白晓畅,仿佛在与孩子细语轻聊。

浅显、易懂、简练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充满了真诚与柔情,直达儿童的内心,扣响小读者的心弦。

孩子们很容易理解其中的意思,领略其中的情趣,欣赏其中的意境,进而产生了对蘑菇的理解与同情。

这就将浅语的艺术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优美的意境美诗歌十分注重意象,需要通过诗歌的意象来抒发诗人的内心情感,以达到把握世界,反映生活的目的。

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对于具体、直观、形象的事物更容易感知、更容易接受。

所以儿童诗总是致力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诗歌意象,让孩子们在具体的可感的画面中感受诗情和诗美。

《蘑菇》是一首优秀的儿童诗,诗中描写的意象“蘑菇”、“小亭子”、“青蛙”等都是儿童所熟知的事物,作者正是利用这些鲜活的意象再加之比喻等修辞手法,营造出优美的意境,传达出直觉感受和体验,以唤起小读者的审美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诗意美摘要:朱自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现代散文作家,其散文行文如诗,辞藻平实而饱含真情,描写清淡而韵味悠长,叙述随意而其文意却丝丝入扣,其文中语言平淡却不失优雅,行文流畅且极具内涵,其融融的诗意与缜密精巧的构思、情与景的水乳交融、真挚感情地注入及清幽细密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行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形描写和无形描写相结合,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无限的丰富形象相统一,使再现的真实实境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从而造成强烈的空间美、动态美、传神美,给人以最大的真实感和自然感。

事实上,不只诗是很讲究意境,散文也讲究意境。

朱自清散文注重创设优美的意境,感情真挚浓郁,不论写景、叙事、议论、抒情,都包含着独特的个性和情趣。

他的写景散文,缘情写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他的叙事散文,叙事抒情有机结合,达到物我的一致;他的议论散文,擅长用饱含感情的优美的文字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他的抒情散文,叙议结合,情深理至,没有虚伪的夸饰和做作。

总之,叙写现实人生的悲剧美,寄情山水风月的诗意美,传达亲情体验的人性美,剖析自我内心的人格美,追求韵律和谐的语言美,共同构成了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一、叙写现实人生的悲剧美朱自清早期散文中有一部分是以夹叙夹议手法写的呼吁与诅咒的名篇,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海行杂记》等。

这些散文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从人物的悲剧命运入手,从伤时感世的角度出发,揭示人生的不公,抨击社会的黑暗。

在《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中写一个五岁的女孩,被其哥嫂以七毛钱的价格卖掉,叙述“一条低贱生命”的故事,这是作者在温州亲眼所见的一幕,文章想象她今后任人宰割的命运,她若长大成人或者卖给人家作妾,或者卖到妓院沦落风尘。

作者愤激地诘问:“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

《阿河》写了一位十八岁的农家少女阿河的悲剧,她被迫嫁给了一个三十多岁的流浪汉,气得她离家出走去当女佣,后来又被男人抢回去,逼她爹拿钱换人,她爹只得以八十块钱的价格又把她卖给一个有钱的老板。

作者义愤地控诉畸形社会为富不仁的罪孽。

在《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中,写在电车上意外地受到“小西洋人”的侮辱和挑衅,便由这一次突然的“袭击”联想到许多的“袭击”,从那“小西洋人”的眼光和表情思考他如此蛮横猖狂的原因,勾出一个傲慢的小西洋人的形象,指出这“小西洋人”脸上“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喊出了民族平等的正义要求。

这在帝国主义横行、北洋军阀卖国求荣的二十年代,有着激励民族意识的现实意义。

在《哀韦杰三君》里则对“三一八”惨案中死难者韦杰三君奉献自己深挚的悼念和敬意,语挚情深,感人肺腑,朱自清对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的憎恶是非常明显的。

《背影》写为儿子送行,并艰难地替儿子买来桔子的父亲的“背影”,作者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背影加以烘托,这“背影”是在他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日益破败的氛围中予以孕育和刻画的。

从而以血和泪掺和的冷涩惨淡的色调,在抒情主人公心灵深处勾画出一个悲剧性的“背影”形象。

全文叙事含蓄,将丰富的感情寓于朴素的描写和叙述中,表述了一个辛苦辗转的知识分子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苦于世态炎凉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从一个小康之家的日益没落这一角度,曲折地反映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人民趋于贫困化的现实。

二、缜密精巧的构思缜密精巧的构思是作品散发诗意的一个特征。

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他的散文,结构精巧,布局合理,善于从叙述中将读者缓缓带入作者设计好的意境,行文缜密而严谨,精炼而流畅,活泼而巧妙。

散文《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在《荷塘月色》的布局上面,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一开篇就把一个如烟似梦的月下荷塘端了出来,而是在正式雕镂月色荷塘之前,他引着读者在通向荷塘的路上拐了三个弯子,那就是作者对月下荷塘的想,寻,爱。

先是“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其次由“想”而“沿着荷塘”寻去,三是寻到了荷塘却又不急于展示荷塘之美,却偏要把自己独处荷塘月下的悠然自得之情先向读者抒写一番。

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侧面渲染荷塘月色之美,从作者的思绪中折射出荷塘月色之可爱,其作用在于逗起读者一睹荷塘月色的强烈愿望,为正面描写荷塘月色作好了情绪上的充分准备,然后作家才揭开月下荷塘的神秘面纱。

写完荷塘月色以后,作家调转生花妙笔,从空间转向时间,溯历史的河流而上,出其不意地把人们又带入了六朝采莲的风流季节,开拓出一片古代“妖童媛女”荡舟采莲的新景色,真是一波三折啊!如此布局,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匠心独运,让读者获得如此多的感受。

在结构上面,文章开头的一段夹叙夹议,将“我”的一时心情告诉给读者:第二段只用简单几笔便将荷塘四周的轮廓勾勒出来,给人有个比较清晰的印象;到第三段直写荷塘独处的妙处。

作者真正用力描写的荷塘月色,那是从第四段开始,他十分巧妙地写了荷塘月色、荷叶、荷花和荷花的形、色、香;到第五段才写到月色:月光如流水,叶子、花朵儿在柔和的月光中做着美丽的梦,一会儿月光给淡云遮住,一会儿月光透过树丛筛落下斑驳的黑影。

朦胧的月光不仅静静地泻在荷塘上,她还静静地泻在四面的树林和远山上。

我们在这样的月夜的静穆中,阴森森的,真有些怕人。

这时作者大约也嫌太过寂静罢,紧接着便写出蝉鸣蛙叫。

当你听到叫声时,那四面几乎已经凝结住的空气便顿然活泼起来,使人感到还有生命的存在。

这种境界是美的,写法也是层次分明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层次分明的结构,才使读者随着作者的引导,步步深入地欣赏静寂的荷塘下的美丽月色,如果没有这样精巧的结构,读者也就不可能在作者的引导下欣赏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如此美丽的月色了。

由此可见《荷塘月色》在谋篇布局上是作者独具慧笔,缜密构思后所精心布置的,让人不知觉中渐入佳境。

朱自清高超的艺术构思还体现在“设眼有致”。

许多散文作品都有一句确定全文基调的关键语句,通常我们称之为“文眼”。

因而,透过文眼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路,可以确切地感悟出作者的真实情感。

而他的散文《春》就有这样的特色,他将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述之中,毫无斧凿之痕,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春”虽是一个抽象名词,但他却知道巧妙地安排花草、树木与人们的行为来显示春天的气息。

他以生物从睡醒之后来描写活泼可爱的情景。

他依次由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变成嫩嫩绿绿的田野、园子而看到人们活跃的踢球、赛跑、捉迷藏的景象。

接著由各种树木的开花,看到成千成百的蜜蜂在喧闹着;又从轻风里看出小鸟呼朋引伴也卖弄清脆的喉咙,和流水、短笛之声相应和而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再接著他又从下雨之中看出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眼;而烘托出安静和平的夜。

最后他以天上的风渐多,地上的人们渐活跃而领悟到“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文眼的实际内涵。

作者拿春天像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及健壮的青年,除了给大地活泼的印象之外,又带来了振奋和希望,因春天充满了希望。

诗一般若隐若现、含蓄的“文眼”创作风格在朱自清散文中更是达到了极致,如《荷塘月色》一开篇就揭全文的主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

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

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声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到江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究其创作的社会背景,“动”与“静”的相互映衬,主要是为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荷塘月色》写作前后,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

蒋介石在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朱自清处于极度的彷徨不安之中,他幻想躲进书斋、课堂、文学研究所这三者筑成的象牙之塔里,寻找解脱。

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很具体的描述:“大革命失败了,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朱自清,字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

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

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徨徨然。

’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

他先前曾经说过:‘我只有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

’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便觉得‘还是暂时超然的好’。

”如果直接写出作者自身的真实想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面是不允许的,因此,作者巧设“文眼”,通过含蓄的“文眼”凝聚作者心情,将作者心里面的“不宁静”的心情和荷塘月色的“静”相互辉映,将自己内心的“不宁静”写得恰到好处。

“文眼”的巧妙放置,除了《荷塘月色》这篇写景抒情名文之外,还有《背影》这篇描写淳淳亲情且感人肺腑的散文,它篇首点明题旨:“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文章围绕“背影”在生活中节选片段,最终通过儿子眼中的父亲背影的描写,很自然地流露出父子情深的真情实感,感人涕下。

在文章中,两次写父亲背影,用笔却一详一略,更见文眼搭配的巧妙。

买桔子的背影,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绘;离别的一刹那的背影,却是略写,只一句带过:“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个背影,作者没有再加以描写,但那“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和再三叮咛,已把那舍不得和儿子分别的心情,为了谋生又不得不离去的苦况,活画出了。

几笔之中,作者当时那种悲酸惆怅的心情,正是通过“背影”这个文眼的描述而表现得含蓄而深沉。

由此可见,结构的严谨和布局的精妙,以及设眼有致成为作品引人入境时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技巧,而正是有了这些手段和技巧的运用,使得读者于平实的语言当中有序可循走进作者的心灵空间,让人深思回味无穷。

三、情与景水乳交融任何艺术形象,都是客观的社会生活与主观的作家思想感情的结合。

作家的艺术风格,不但从他对生活的客观描绘中显示出来,而且从他对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内在的感受中流露出来。

朱自清的散文不但体现在其对客观世界的描写中,也体在其主观的抒情中;不但能够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选择材料,捕捉新意,创造出集中概括的艺术形象,而且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在情景交融中表现出淡淡而又韵味深长的诗意。

《温州的踪迹》中有一篇题为《绿》的散文就是一例。

此文一开头就细致有序地给读者描绘这个令“我”惊诧于它的绿的潭——梅雨潭。

在朱自清笔下,那“绿”已不单单是自然界的一种色彩了,它已经被活化了,根据作者情感的加入,这片“绿”被富于了动感,特别是有感而发的那几句:“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作者在梅雨潭的美丽景色中,捕捉了一个鲜明的特征,把那奇异的绿色写得可以追寻,可以拥抱,可以醉人,甚至可以馈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