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朱自清散文春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
朱自清《春》的结构
朱自清《春》的结构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以春天为主题的散文,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文章的结构清晰,分为引子、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文章的引子部分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引起读者的兴趣。
作者以“遥远的春天啊,你又来了!”开篇,以感叹的语气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接着,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如“春天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枝条洒在地上,一道道金光闪烁着,照得人心旷神怡。
”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作者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活力。
接下来,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对春天的感受和思考。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观察和体验,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他写道:“春天是一个让人感到温暖的季节,也是一个给人带来希望的季节。
”通过这样的表述,作者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此外,作者还在文章中描绘了春天的细节,如“春天的脚步轻盈,像一位温柔的母亲,带着希望和温暖,悄悄地走近我们。
”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将春天与母亲的形象相联系,表达了对春天的深情厚意。
文章的结尾部分是对春天的总结和展望。
作者用“遥远的春天,你又来了!”作为结尾,再次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同时,作者还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写道:“希望未来的春天能够更加美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温暖。
”通过这样的句子,作者展示了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总的来说,朱自清的《春》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通过对春天的感受和思考,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通过引子、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将作者对春天的感受和思考进行了有机的组织,给读者带来了愉悦的阅读体验。
景情理交融 形意神兼备——朱自清散文《春》赏析
景情理交融形意神兼备——朱自清散文《春》赏析朱自清散文《春》写了一片绚烂且活力充沛的春天图景,令人回味无穷。
读者从中感受到春天所带来的生机勃勃和诗意美好。
这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一、文中的春天景物;二、文中的景情理交融,形意神兼备。
一、文中的春天景物《春》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开头,描绘了一幅绚烂而春意盎然的图景。
作者通过清新流畅、细腻细节鲜明的文笔,把春天的容颜一一展示给读者。
浅浅晕着绿色的春光,悬挂在蓝蓝天上,一抹轻细的云抚佑着;地面上原野里小草,向着晨曦抖落满满的露珠,绽放着大地的美丽;再往前看,江面上漂流着萤火般的小船,静静地伴着鸟儿歌唱;再往远处的伊迪河边,桃花枝挂满岸,空气中漂浮着芳香,把春天的景致完美地展示给读者。
二、文中的景情理交融,形意神兼备《春》不仅是一片绚烂春景,更是一份完美的景情理交融,形意神兼备。
作者运用了抒情的手法,赋予读者欣赏的心情。
通过描绘的实物景色,读者看到的不仅是丰富的春景,更被温和淡雅的情感所感动,有一种虚实交织的感受,使读者一览景象之余,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深情。
朱自清的诗句更具有深刻的哲理,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唤起了春天暖暖的感觉,宛如自然赐予我们不可思议的安慰。
《春》以优美细腻、抒情舒缓的文笔,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景色,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篇充满诗意的文章,就是朱自清景情理交融,形意神兼备的典范。
正是这种“景情理交融,形意神兼备”的才华,丰富了《春》的内涵,使其成为一篇经典的散文作品。
朱自清《春》描绘了一幅精彩迷人的春天图景,将景物的外表细腻、真实的表现出来。
另外,作者运用清新质朴、抒情优美的文字,把春天所带来的活力与美好感受展现给读者;同时通过描绘的实物景色,表达出一份深情,感受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这篇《春》,才华横溢、优美流畅、在回味中彰显着朱自清超凡的文学才华。
春朱自清文章结构
春朱自清文章结构春朱自清文章结构:一、引言1. 开篇铺垫:春朱自清文章通常以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篇铺垫,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导进入文章的主题。
开篇铺垫可以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或者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警句。
2. 主题阐述:在春朱自清文章中,主题阐述是文章的核心部分。
作者通过清晰明了的逻辑结构,有条不紊地展开主题,用丰富的词汇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主题的内涵。
同时,作者还会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表现力。
3. 重点突出:春朱自清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点突出。
作者会在文章中适当地使用标题、加粗、引用等方式来标识重点内容,使读者能够更快地抓住文章的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
4. 层次分明:春朱自清文章结构注重层次分明。
作者会将文章分成多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的主题和论述,同时段落之间又有明确的逻辑关系。
这种层次分明的结构使文章更易读,也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
5. 结尾总结:春朱自清文章的结尾通常会对全文进行总结,概括主要观点,再次强调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结尾部分还可以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讨论。
三、春朱自清文章结构的应用春朱自清文章结构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文章,包括议论文、说明文、叙述文等。
无论是写作一篇社会问题的文章,还是写作一篇个人经历的文章,都可以运用春朱自清文章结构来组织思路和表达观点。
1. 在议论文中,可以使用春朱自清文章结构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展开论证。
首先,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篇铺垫引起读者的注意,然后明确论述自己的观点,并用事实和数据进行论证,最后在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强调自己的立场。
2. 在说明文中,可以使用春朱自清文章结构来清晰地介绍事物的特点和功能。
首先,通过一个生动的开篇铺垫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逐步介绍事物的各个方面,并用例子和图表支持自己的观点,最后在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强调事物的重要性。
3. 在叙述文中,可以使用春朱自清文章结构来生动地描绘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从写作方法方面赏析《春》
从写作方法方面赏析《春》朱自清先生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却又像一杯醇酒,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
本文将就写作方法方面来粗略感受一下《春》究竟美在哪里。
首先,《春》的结构非常严谨,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
第一二段总写春天到来,万物苏醒。
第三四五六段分叙了春风拂过,调皮的小草争先恐后地从土里钻出来,翠绿翠绿地铺满大地;可爱的花儿争相开放,“眨着眼睛”,漫山遍野,姹紫嫣红;娇嫩的柳枝温柔的摇曳,拨弄着混合在湿润空气里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道和带着甜味的花香。
卖弄清脆喉咙鸟儿长出的婉转的曲子、应和着清风流水的牧童的笛声、薄烟一般笼罩在屋顶上的丝雨、夕阳的余光,工作的农夫,熙熙攘攘的屋舍和漫天飞舞的风筝一起构成了一幅惟妙惟肖,如诗如画而又生气盎然的春景图。
第七八九段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总结全文、寄寓主题。
作者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草”“花”“风”“雨”“迎春图”,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
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
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
其次,《春》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尤其是拟人“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还使用了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一年之计在于春。
”排比“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浅析朱自清《春》的艺术特色
浅析朱自清《春》的艺术特色【摘要】朱自清的《春》是一首表达自然之美和生命力的经典诗作。
在这首诗中,朱自清通过细腻的诗意表达和独特的意象描绘,揭示了春天的美好和活力。
他通过情感真挚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朱自清通过精致的意境营造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和想象力的世界。
朱自清的《春》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独特理解,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力。
【关键词】关键词:朱自清《春》、艺术特色、诗意表达、意象描绘、情感表达、意境营造、艺术手法、文学价值、影响力1. 引言1.1 朱自清《春》作品背景朱自清的《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诗所表现的春天景象以及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思考深受读者喜爱。
朱自清生于1898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他在教育工作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春》是朱自清在1938年写的一首散文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当时的战乱年代。
在这个时期,朱自清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于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以婉约的笔法、含蓄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内心对于春天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
朱自清通过《春》这首诗,展现出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也体现了他对于人生、自然的独特见解。
在写作中,朱自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到对春天景象的描绘之中,从而表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悟力。
1.2 朱自清《春》创作意图朱自清在创作《春》这首诗的时候,主要意图是表达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他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痴迷和对生命的珍视。
在他的笔下,春天不仅是一种季节的变迁,更是一种心灵的愉悦和寄托。
朱自清借助春天这一特定的主题,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他希望唤起读者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共鸣,并引领他们走进一个充满希望和温暖的世界。
朱自清《春》赏析
《春》是中国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描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深厚感情。
以下是对《春》的简要赏析:
1. 意境描绘:朱自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百花争艳的景象。
他用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天世界。
2. 感情表达:整篇文章透露出浓厚的感情色彩,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他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
文章中充满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的追求。
3. 写景手法:朱自清运用了丰富的写景手法,通过对春天各种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
他通过对花朵、树木、小草等自然元素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丰富多彩和生机盎然。
4. 艺术语言:作者运用了优美的艺术语言,使整篇文章充满了文学的艺术感。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艺术性,让读者在欣赏春天的同时,也领略到了语言的韵味。
5. 思想内涵:通过对春天的描写,作者蕴含了对生命、对美好的思考。
文章中透露出对清新、纯洁、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总体来说,《春》是一篇以春天为主题的美文,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美好的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朱自清春的解析
朱自清春的解析一、整体结构与主题1. 结构- 绘春部分(第2 - 7段)是文章的主体,分别从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几个方面细致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 赞春部分(第8 - 10段),作者用三个比喻句将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热情地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
2. 主题- 主题是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二、语言特色1. 用词精准- 在描写春草时,“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写出了春草在不经意间生长出来的情态,“钻”字则生动地表现了春草破土而出的顽强生命力。
- 在描写春花时,“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火”“霞”“雪”来比喻花朵的颜色,不仅色彩鲜明,而且给人以丰富的视觉想象。
2. 善用修辞- 拟人手法的运用非常普遍。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将树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竞争、赶趟儿的人类行为,生动地表现了春花盛开的热闹景象。
- 比喻手法也很精妙。
除了赞春部分的三个比喻,在描写春雨时,“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连续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
- 排比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气势。
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从山、水、太阳三个方面描绘了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的景象,读起来朗朗上口。
三、各幅画面解析1. 春草图- 先从正面描写春草的质地(嫩嫩的)、颜色(绿绿的)和旺盛的生命力(满是的)。
然后通过人的活动“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侧面烘托出春草的可爱,人们在草地上尽情嬉戏,也体现了春草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2. 春花图- 从视觉角度描写花朵的颜色(红、粉、白等)、形状(像火、像霞、像雪),同时描绘了花下的蜜蜂、蝴蝶等昆虫的活动,“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一个“闹”字写出了蜜蜂采蜜时的热闹繁忙景象,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
《春》课文赏析
《春》课文赏析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这篇文章以其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巧妙的修辞、严谨的结构和真挚的情感而备受赞誉。
下面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语言优美《春》的语言优美,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同时,作者的语言质朴自然,用词简练准确,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意象生动《春》的意象生动,作者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在作者的笔下,春天是一幅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画卷。
作者描绘了春天的花、草、树木、鸟、虫等各种生物,以及山、水、天空等自然景观,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神奇。
这些生动的意象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同时也启迪人们热爱自然和生活。
三、修辞巧妙《春》的修辞巧妙,作者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春花的绚丽多彩;“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春风的和煦温暖。
这些巧妙的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和深情厚意。
四、结构严谨《春》的结构严谨,整篇文章布局合理,层次分明。
作者按照“盼望着”、“来”、“近”、“走”、“过来”、“脚下”、“身上”、“心里”等顺序,将春天的景象和感受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
同时,作者在描绘每一个景象时,都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描写,使得整篇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和完整。
五、情感真挚《春》的情感真挚,作者通过春天的景象和感受,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在作者的笔下,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也是一个让人感到温馨和幸福的季节。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和赞美,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朱自清春的语言特色
朱自清春的语言特色
朱自清的《春》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这篇散文在语言运用上独具匠心,生动形象、节奏感强、平易自然、富有诗意等方面的特点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生动形象
朱自清在《春》中运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语言,如描述春风时用“轻盈、温柔”来形容,描述春花时用“娇媚、鲜艳”来描绘,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好景色之中。
此外,朱自清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意念具象化,如将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使得春雨的特点更加鲜明生动。
二、节奏感强
朱自清在《春》中运用了许多叠词、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整篇文章节奏感强烈,富有音乐美。
如描述春天的绿草时用“嫩嫩的、绿绿的”,描述春天的百花时用“红红的、白白的、黄黄的”,使得整个文章韵律优美,朗朗上口。
三、平易自然
朱自清的语言平易自然,贴近生活,让读者感到亲切。
他善于运用口语和俚语,使得文章更加通俗易懂。
如描述春天的鸟儿时用“咕咕、喳喳”,描述春天的蜜蜂时用“嗡嗡”,使得整个文章充满了生活气息。
四、富有诗意
朱自清的《春》不仅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更是一首充满诗意
的美丽诗篇。
他运用了许多优美的词句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等,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诗意和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朱自清的《春》在语言特色方面表现出色,无论是生动形象的描写,还是节奏感强的韵律,或是平易自然的表达方式,以及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都使得这篇散文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构思·意境·语言——《春》赏析
构思·意境·语言——《春》赏析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犹如流淌的歌声以其轻快明朗、清新绝俗、轻扬流韵萦绕于心头,让人愉悦。
郁达夫说:“朱自清虽则不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一种诗意。
”《春》不仅是一篇抒情散文,一首抒情诗,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春》的美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构思新巧。
文章的开头独具一格。
首先,从孩子的心灵出发,借孩子的眼睛看山色、春水、阳光,把自然界的春天与人类生命的春天融会于一体,呈现出盎然的早春生机。
文章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
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描绘了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画面之间的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面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最后奇峰突起。
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
其二,意境和谐。
作者将诗情与画意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
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
作者赏春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
自然景物和人的思想感情巧妙和谐地交织在一起,情中景、景中情,让读者进入如临其境的佳妙境地。
作者以盼春、迎春、颂春的欢快激情作为内在线索,次序井然描绘了六幅画面组合成春天的画廊,具有经纬交织、紧凑完整的整体美。
文章后面一句“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文眼,点明文章诗意的内核,作者写自然景物的生机和创造力,就是为了写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写人们的创造精神。
这种安设有曲曲折折、由幽入明的艺术构思的匠心,同时又使散文的意境具有含蓄隽永的美。
文章的描绘、抒情、议论显得平易,自然,协调,和谐,没有一点斧凿之痕迹。
其三,语言生动隽永。
作者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清新而朴实。
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的文章结构
春朱自清的文章结构春朱自清的文章结构可以分为引子、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引子部分主要是通过一个生动的场景或者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发读者的兴趣。
可以以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色或者讲述一个温暖的故事作为引子。
比如,可以描述春天的阳光明媚,花草繁盛的景象,或者讲述一个人在春天里遇到的暖心故事,这样可以让读者对春朱的文章产生兴趣和好感。
主体部分是整篇文章的核心,重点展开论述。
可以从春天的自然景观、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风俗等多个角度来展开。
比如,可以从春天的花草树木、鸟语花香的景象入手,描绘春天的美丽;可以从人们在春天里的活动和情感出发,讲述春天带给人们的愉悦和希望;还可以从春天与社会风俗的联系入手,探讨春节、清明节等春季节日的由来和习俗。
在主体部分,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结尾部分是整篇文章的总结和回归,可以通过简短的总结句或者深入的思考来结束文章。
可以回顾前文提到的故事或者景象,呼应引子部分,让读者产生一种回味和思考的感觉。
同时,也可以在结尾部分给读者一些启示或者思考,让读者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感悟。
在整篇文章中,可以适当运用一些标题和段落,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明了。
可以在引子部分使用一个小标题,来引导读者进入文章;在主体部分,可以根据不同的论述内容设置不同的小标题,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在结尾部分,可以使用一个小标题,来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给读者一个思考的启示。
春朱自清的文章结构可以通过引子、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来展开,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通过合理运用标题和段落,可以使文章结构清晰,内容丰富,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简析朱自清散文《春》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
简析朱自清散文《春》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一、结构美-结构美《春》共十段,第一段内容写盼春,第二段至第七严谨整饬如天裁-段从整体上集中笔墨绘春,第八段至第十段赞春。
其中第三段从整体上描绘春天的景色,三至七段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勃发图、春花争妍图、春风和煦图、春雨润泽图、春早人勤图。
文章结构严谨而整饬,首段如凤头,开篇点题,中间部分如猪肚,丰满圆润,结尾如豹尾,简洁有力,升华主题。
其严谨整饬如天裁,无丝无缝,美轮美奂。
具体如下:首段写东风,扣住一个“盼”字,“来了”、“近了”,形象地展现了大寒过后,立春将临的情景,使盼春之状现于章首。
二段总写“一切”,立春过后,万象更新。
作者又把握住一个“起”字,写“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绘出立春、谷雨之间的景色,迎春之意跃然纸上。
三段赞春草。
这是谷雨惊蛰时令刚萌发的鲜嫩小草,作者工笔描摹,在细字上下功夫,先正面描写,后借助游春踏青者的动作侧面描写,写出小草的纤细、柔软、温厚的品质,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的脉脉深情,游春之悦溢于言表。
四段咏春花。
循着时序,惊蛰过后,百花己由萌发、含苞到盛开怒放,作者紧扣一个“闹”字,以动写静,闹春之乐力透纸背。
五段赋春风。
先从人的触觉起笔,“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然后攫住一个“系”字,巧妙地把风放在泥土、空气、花草、群鸟、流水以及牧童的笛声等事物的相互联系中精心抒写,真切地写出清明前后的感受。
七段颂春雨、惜春时。
时序翻过谷雨,雨则“像牛毛”,似“薄烟”,小草、树叶也都变得“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
作者又扣住一个“惜”字,极写农民珍惜春光,不误农时。
接着写天上的风筝渐多,十分典型地写出谷雨至立夏间的暮春景象。
结句“一年之计在于春”,使惜春之情,洋溢于卷间。
末段由实而虚,扣准一个“寄”字,把人类的憧憬寄托在象征春的“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身上,展示春天无限光明的前景,使颂春之情升于峰巅。
《春》赏析
《春》赏析
《春》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他对春天景象的观察和感受。
本文将从文章的结构、语言和主题三个方面进行赏析。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希望的憧憬和赞美。
本文将从文章的结构、语言和主题三个方面进行赏析。
从文章的结构上看,《春》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 1 段至第 9 段) 描述了春天的景象,从枯树抽芽、草木苏醒、鸟儿归来等角度,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第二部分 (第 10 段至第 17 段) 写到了春天的气息和声音,从春风、春雨、春雷等角度,表达了春天的温柔和安静。
第三部分 (第 18 段至第 26 段) 则是对春天的总结和颂扬,从春天与生命的关系出发,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从文章的语言上看,《春》具有清新、优美的特点。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形象、生动。
比如,文中写到“春天像一位艺术家,用她的画笔点亮了大地”,这就是一种比喻,将春天比作艺术家,非常形象。
同时,作者还使用了许多具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欣欣向荣”、“翩翩起舞”等,这些词语不仅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还能够增强文章的美感。
从文章的主题上看,《春》主要表达了对生命和希望的憧憬和赞美。
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让大地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力量。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同
时也表达了对希望的憧憬和追求。
文章的结尾,“春天,你是生命的母亲,我们爱你”,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心声。
谈谈《春》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
谈谈《春》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现代散文之所以越来越受到文学爱好者的欢迎与厚爱,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现代散文的美,归纳起来有四点: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
现代散文的美,美在结构。
譬如人身的“骨架”,是一篇文章的支撑点的有机组合。
在现代散文中关于结构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保持结构清晰。
如果散文结构混乱的对阅读者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那么也许再好的内容和再漂亮的文字也无法正确地传达你想表达的意思。
其次是保持整体一致性。
一篇散文里,也许每一个段落你都安排得很清楚、中心很明确,但是如果每个段落之间缺乏连贯性,那么整篇散文就会显得很散,缺乏一个核心的重点。
最后是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即使一篇散文的结构清晰、重点突出,但是如果段落之间缺乏正确的逻辑关系,仍然不能使你的散文产生最好的效果。
例如,为了说明一个观点你如果用了两三段的篇幅来罗列例子,那么很显然这些段落之间过于重复而缺乏推进性。
朱自清在《春》的最后三段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在结构上的作用排比段,作者把春天比作小娃娃、小姑娘、小青连;巧妙地用了比喻、排比等的修辞手法,相应突出春天的“新、美、壮”等特点,表现出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色。
散文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以质朴柔美的文字、浓厚的乡土人情、凝重的历史积淀、浓郁的生活气息芬芳着语文教学的原野“语文是一切,覆盖一切,穿透一切”。
语文是多情的沃土,盛产宝物,有思想的结晶、情感的交流,文字的精妙。
语文课堂是最具有生命力、穿透力的鲜活的课堂,是最具人文魅力、最能提升学生精神品位的学科。
现当代散文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有美感的文学形式,它唤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意义的讴歌。
现当代散文教学为语文教学营造一片碧海蓝天。
现代散文的美,美在语言。
作为文章的首要要素—语言,在全篇中起着填充、烘托的重要作用,譬如人整个身体上的“肌肉”,配合的天衣无缝,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是整篇文章的精华,也是整篇文章的第一大看点。
朱自清《春》语言的诗意美
065[摘 要] 一直以来,朱自清的散文《春》被誉为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
散文用语自然朴实、清新优美,给人以诗情画意之感,可谓是朴素中见精巧、平淡中存诗意,体现出散文语言的诗化特征。
从语言的词语选用、节奏韵律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阐释《春》散文语言的诗意美。
[关 键 词] 《春》;语言;诗意美朱自清《春》语言的诗意美谢秀娟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朱自清的《春》就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课本。
文章篇幅短小、构思独特、语言精妙、笔法多变,读起来趣味盎然,令人陶醉。
朱自清以细腻传神的笔触,从不同景物入手,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春光图景,洋溢着迎春的喜悦,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
文章语言自然质朴、清新优美,不仅赋予语言强大的生命力,更给人以诗情画意之感。
每每细读,都能感到字里行间流淌出的诗意,让人回味无穷。
《春》中对春景的描绘,用词精妙凝练,极富音乐美,涌动着作者个人化的情思和感受。
整篇文章从辞藻选用,到节奏韵律,再到情感抒发,无一不体现出散文语言的诗化特征。
一、精选辞藻,描摹春景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道:“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三美’。
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①也就是说,文学语言要对事物外形进行形象刻画,进而给读者带来美的欣赏感受。
诗的语言具有高度的凝练性,最能集中反映社会事物。
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从体现春天特征的典型景物着手,依次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雨以及人们的活动。
粗略看来,文章取材于生活,语言朴素无华;但细致咀嚼后,就会发现许多词句看似平常,却极为准确精妙。
那些常见的春花春草,一经作者点染,就刻画出了别样的新鲜与可爱。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文中善用拟人化的手法,精选动词,使得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仿佛都活起来了。
开篇第二段中,将春天里的一切事物比喻成刚睡醒却充满生气与活力的人。
一般来说,刚睡醒的人给人的印象是睡眼惺忪,眼前朦胧一片,甚至分不清方向。
《春》朱自清的主要内容及其赏析
《春》朱自清的主要内容及其赏析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 1933 年 7 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
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
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全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
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
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
《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春》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
这篇散文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情景交融:文章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
情感,情景交融,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2. 语言优美:文章的语言优美,用词准确,形象生动,使读者感
受到了春天的美丽。
3. 结构严谨:文章的结构严谨,开头点题,中间叙述,结尾呼应,首尾连贯,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
4. 寓意深刻:文章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意深刻。
《春》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它以优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一个美丽、充满希望的春天,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朱自清的春课文讲解
朱自清的春课文讲解《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
下面是对这篇课文的讲解:1. 文章结构:《春》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盼春、绘春、颂春。
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和内容,使得整篇文章看起来层次分明,内容丰富。
2. 写作手法: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看起来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
例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苏醒的景象;“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到来。
3. 描绘内容:在《春》这篇文章中,朱自清先生描绘了春天的多个方面,包括自然景观、人们的活动、动物昆虫等,展现了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例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在春天里的活动;“蜜蜂嗡嗡地闹着”,则形象地描绘了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的场景。
4. 主题思想:《春》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赞美春天,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朱自清先生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同时,他也强调了人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5. 艺术价值:《春》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也是一篇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它的语言简练明快,描写生动细腻,结构严谨有序,主题鲜明突出。
同时,它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总之,《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之作,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也是我们学习写作和欣赏文学艺术的重要参考。
浅析朱自清《春》的艺术特色
浅析朱自清《春》的艺术特色浅析朱自清《春》的艺术特色1一、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语言优美,主题明朗,意象单纯。
吴周文先生甚至把它称赞为“春的赞歌”。
但在我的心目中,《春》不仅仅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它更是一首抒情诗,一副风景画。
《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起来清澈透明,一目了然,但我们要想真正的品味出它的韵味、内涵,却并非易事。
我把它看作一杯醇酒,因为它蕴含了悠长、清冽的韵味与芬芳。
《春》一文意境非常优美,让人读来如同正在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歌曲,一幅富有意境的图画。
文章的第二节运用的是非常有节奏的语言!“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这其中蕴含的是由弱渐强的语气,这不正是由弱渐强的乐句吗?另外,第三节描写春风中的各种气息,混合着鸟儿歌唱的宛转的曲子,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嘹亮的短笛声,也把我带入了音乐的境界。
而第四节描绘的春雨美景,简直就是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画。
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薄烟的春雨;闪闪发亮的绿叶青草;一点点黄晕的灯光;悠闲的行人,正在劳动的农民,不就构成了一幅朦胧、安详而静谧的水墨画。
这幅画使那连绵不断的春雨不再令人烦恼。
同样,也使我可以静静地欣赏,体味春天雨景的无穷韵味。
二、当我深入的去体会《春》的艺术境界时,我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
《春》所描绘的景物充满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
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通过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逼真’等于俗语所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而且活像是真的。
”可以说,作者所写的散文已经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
《春》在写法上有鲜明的特色,语言准确生动,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1、观察细致,并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春天景物的特征。
如写春草时,用“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写出了春草嫩、绿、软的特点。
朱自清的春课文笔记重点
朱自清的春课文笔记重点以下是关于《春》的课文笔记重点:一、作者介绍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其散文构思精巧,感情真挚,语言华美。
《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二、文章主题《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三、文章结构《春》的结构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层次:盼春、绘春、赞春。
这三个层次是递进的,从盼望春天到来,到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再到赞美春天的美好,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严谨的结构。
四、写作特点1.语言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华美、流畅,充满诗意。
2.描绘细腻: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特点。
3.情感真挚:朱自清的散文情感真挚,通过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引发读者共鸣。
4.结构严谨: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盼春、绘春到赞春,层层递进,紧密相连。
五、重点段落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这段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的景象。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这段描写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春天里百花盛开的景象。
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这段描写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春风的温暖和柔和。
4.“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这段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新生和希望。
5.“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这段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娇美和活力。
6.“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段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力量和勇气。
六、重点词汇1.形容词:新、嫩、绿、蓝、明、暗、香、暖、轻、软等。
散文春的结构美意境美语言美
散文《春》的结构美、意境美、语言美散文被誉为“美文”,它和诗歌比,同样可以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但不受节奏,韵律,写法灵活。
它不是诗,却具有诗一般的意境。
这样一比较,散文之美就显而易见了:一是结构美;二是语言美;三是意境美。
一、结构美。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朱自清的作品《春》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在现代散文中,“一年之计在于春”是《春》的文眼。
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
《春》以“盼春”开头满怀欣喜而又津津乐道地描绘了一幅幅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图景,在此优美背景下的人也充满了春意,他们走进大自然,构成了一幅“迎春”图,使人情不自禁地赞美起春天的新意、娇美和活力。
5~6自然段通过对风和雨的描写,写出了雨的淅沥,风的轻柔,他们给春带来了无穷的生机与活力!最后,作者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
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总之,《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
二、意境美。
意境就是散文的生命。
没有意境的散文,就是没有生命的文字堆砌品;有了意境,散文才会充满活力与生气,才能给人美的享受。
散文因为拥有了意境交融,得到了升华,也自然而然地放射出腾飞的亮光。
作者细致地观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阳。
“山朗润起来了”,写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显得格外清爽和滋润。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将太阳拟人化,既表现了春天太阳的温暖,抓住了春阳的特征,更表现了春天太阳的内在神韵。
写初春的山、水和太阳,是从大处落笔,勾勒出一个总的轮廓,为下文细致的描绘张本。
在下面的文字中,作者就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等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朱自清散文《春》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
一、结构美
严谨整饬如天裁———结构美《春》共十段,第一段内容写盼春,第二段至第七段从整体上集中笔墨绘春,第八段至第十段赞春。
其中第三段从整体上描绘春天的景色,三至七段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勃发图、春花争妍图、春风和煦图、春雨润泽图、春早人勤图。
文章结构严谨而整饬,首段如凤头,开篇点题,中间部分如猪肚,丰满圆润,结尾如豹尾,简洁有力,升华主题。
其严谨整饬如天裁,无丝无缝,美轮美奂。
具体如下:
首段写东风,扣住一个“盼”字,“来了”、“近了”,形象地展现了大寒过后,立春将临的情景,使盼春之状现于章首。
二段总写“一切”,立春过后,万象更新。
作者又把握住一个“起”字,写“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绘出立春、谷雨之间的景色,迎春之意跃然纸上。
三段赞春草。
这是谷雨惊蛰时令刚萌发的鲜嫩小草,作者工笔描摹,在细字上下功夫,先正面描写,后借助游春踏青者的动作侧面描写,写出小草的纤细、柔软、温厚的品质,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的脉脉深情,游春之悦溢于言表。
四段咏春花。
循着时序,惊蛰过后,百花已由萌发、含苞到盛开怒放,作者紧扣一个“闹”字,以动写静,闹春之乐力透纸背。
五段赋春风。
先从人的触觉起笔,“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然后攫住一个“系”字,巧妙地把风放在泥土、空气、花草、群鸟、流水以及牧童的笛声等事物的相互联系中精心抒写,真切地写出清明前后的感受。
七段颂春雨、惜春时。
时序翻过谷雨,雨则“像牛毛”,似“薄烟”,小草、树叶也都变得“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
作者又扣住一个“惜”字,极写农民珍惜春光,不误农时。
接着写天上的风筝渐多,十分典型地写出谷雨至立夏间的暮春景象。
结句“一年之计在于春”,使惜春之情,洋溢于卷间。
末段由实而虚,扣准一个“寄”字,把人类的憧憬寄托在象征春的“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身上,展示春天无限光明的前景,使颂春之情升于峰巅。
二.语言美
1、大量运用叠音字
刘勰极力提倡用叠音字,他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风雪之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
”(《文心雕龙-物色》)叠音自然,能增加音乐美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清脆悦耳,记起来轻松自如,朱自清先生在散文中大量运用叠音词,令人目不暇接,各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春》)“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
“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的小草的特点。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春》)让人体味无穷,让人享受不尽。
2、选用精当的动词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
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
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朱自清先生正是这样做的,他在动词的使用上认真地推敲,表现出了深厚的语言功底。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春》)“钻”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小草破土而生的挤劲,洋溢着勃勃生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如果用“长”字,就太俗了,只是一般的说明,表现不出小草的活力。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
着。
”(《春》)“闹”既写出了嗡嗡的声响,又呈现出春天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的确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3、大量使用贴切新鲜的比喻
清朝学者沈德潜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司空见惯的事物,朱自清先生信手拈来,写到文章里,用活了,见新了。
《春》写花朵多样,花色艳丽,连用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写地上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但写出铺满原野的草花之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
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紧密、闪亮、细长的特点。
春是空灵之物,属难写之景,但作者“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他说:“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她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作者抓住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他笔下的春天给人以质感、实感。
三个比喻句分别突出了春天的新鲜、美丽、有力度三个特点,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
三.意境美
1.形象美。
文学艺术作品必须有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
惟其如此,才能获得持久的艺术生命。
作为散文,特别是描写风物、寄托情怀的抒情散文,既要有情,又要有形,这就尤见作家的艺术功力。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不仅潜隐着一种缠绵、委婉、深沉的感情,同时,他凭借精妙的比喻艺术也为我们勾描出一群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
以质实之物比质实之物,给人一种形象美,这在朱自清的散文中,俯拾皆是。
然而,他用质实之物比“空灵”之物,从而托出“空灵”之物的形象,却更是出神入化。
在《春》的结尾,作家这样写道: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天,她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一般人要描写出春天的形象,是多么困难,而朱自清写出来了,写得如此美。
他独具慧眼,敏锐捕捉主体和喻体的“质”的相似点,把春天的美丽附于“刚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气美,“小姑娘”的艳丽容颜美,“青年”的健壮身姿美,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
作家写物附意,扬言切事,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春天无比热爱和热情赞美的深沉感情。
2.绘画美。
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谈。
能绘出影像的是画,
透出神韵的是诗。
好的画和好的诗总是相辅相成、浑为一体的,朱自清写的虽是散文,却与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的散文,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在《春》中有这段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还眨呀眨的。
(略)
春天的景象被朱自清描写得多么精彩呀!读了这段文字,你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品赏一幅清丽明朗的水彩画。
这幅画,远处可见五彩缤纷的花色,近处可听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的翻飞,下有野花活泼俏皮的眨眼。
远、近、上、下,浓、淡、干、湿,虽是信笔点染,无事雕琢,却成为高妙的艺术珍品。
为增强画面的色彩美,再三设譬花色;为使画面呈现生气,以眼睛眨与野花的神态构成一比。
由于作家描绘画面,把美的情致注了进去,因此,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动的、立体的画图中溢了出来。
3.含蓄美。
汪洋奔放、直抒胸臆的诗是美的;余味曲色,含蓄蕴藉的诗更不失为美。
诗为什么要含蓄?这是由生活决定的。
生活本身就存在着含与露、隐与现、曲与直的现象。
同时,进行艺术欣赏的人们,是主观能动的,不希望作家、艺术家把话说尽,一览无余,而是要他们创造出“含而不露”的妙境,以便为人们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天地。
含蓄非诗独有,散文亦然。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有余味,有余情,具有咀而“味之不尽”的含蓄美。
这种含蓄美,同样也是用比喻艺术加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