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美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美
摘要: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散
文大家,其散文文笔清俊、语言简练、风格朴素,字里行间流露出丰富的真情实感。
正是这种卓然不群的美文风格,使其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书写了最为瑰丽的一笔。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说到现代散文,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朱自清。
朱自清作为中国现代文坛的一位大家,他的散文蕴含着强烈的个人色彩,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朱自清特色。
其散文饱含了真情实感,自然和谐的描写和抒情令每一个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这归功于他语言的艺术美。
朱自清散文语言朴素精练、生动自然、真挚感人,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
本文从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音乐美和语风艺术三个方面分析其散文语言的艺术美,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使用散文语言,从而推动散文写作的发展。
一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
朱自清曾经说过,写散文便是以文字的方式进行绘画,他的作品无论是在写景、抒情或者叙事,都是在用文字向读者描绘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面。
通过语言,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并引起共鸣。
由此可见,朱自清十分注意散文语言中对于意象画面的描绘,充分发挥汉语文字的优势,化无形为有形,化呆板为灵动,
化单调为丰富,化晦涩为简洁,化腐朽为神奇,所以他的散文才能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绘画跃然纸上。
下面从立体感和色彩美两个方面来分析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
1 立体感
为了使其散文语言更具立体感,朱自清在文章的构思上进行反复斟酌,力求结构严谨、自然、顺畅。
所以,我们能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感受到作者对文章结构和脉络的精心设计,深得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要旨。
比如,在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把来到月夜下的荷塘观景、思索时的心境变化作为纵线,把荷塘月色的景物变化作为横线,从而形成了纵横交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自然和谐的结构美,将一幅饱含深情的荷塘轮廓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而为了突出和充实文章的立体感,作者在景物的描写上同样做了立体的处理,采用层次分解法,把景和物的描绘层次、顺序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得读者面前的景物由轮廓到模糊再到最后的清晰,同时对作者所要表达的心境也随着眼前景物的虚实变化变得越来越深刻。
也许很多人在作文时都能考虑到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脉络,但像朱自清这样能够在行文时考虑的是如何使读者能随着文字的深入让眼前的景物和情感渐渐变得清晰却是难能可贵的。
正因如此,朱自清散文的立体感是其散文语言绘画美的主要特色之一。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立体感不仅仅体现在对文章结构和行文层次的处理上,还在于他对各种写作手法的综合运用和对语言的高超驾驭技巧上。
同样是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为了达到如诗的情感
和如画的意境,在行文时几乎用到了散文写作中所有的艺术手法,文章中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特写与全貌相结合,并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各种角度、各种层次地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同时又使用了比喻、排比、通感等多种修辞方法,终于将一幅至真至纯的荷塘月色真实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艺术美又一次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2 色彩美
读朱自清的散文,如同将一卷中国画徐徐展开。
既然是画,当然需要色彩,而色彩运用的好坏则直接关系到读者的感受。
朱自清既是操控语言文字的高手,更是功底深厚的国学大师,所以其散文中关于语言色彩的运用恰如其分、炉火纯青。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色彩美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对客观事物描绘的色彩逼真、生动、栩栩如生,二是对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表现准确、细腻、丰富多彩。
在他的散文中,我们通常可以感受到将客观景物的描写和主观人物的情感通过彩笔完美和谐地绘制在一起,使读者陷入色彩斑斓的世界中,一时分不清哪是客观的景物,哪是主观的情感。
而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朱自清在用词的选择上十分注重色彩词汇的运用,无论是描写客观景物或是抒发主观情感,朱自清精心地推敲每一个词汇,力求在表达上更加地准确,贴近实际。
朱自清散文的主观色调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轻快、明朗为主色调的作品,诸如《春》、《绿》等。
由于这类作品作者表达的多为阳光、积极的情感,所以文中关于客观景物的色彩描写也多以清新亮丽、生机勃勃的色
调为主;另一类则是以灰暗、沉重的情感色调为主的作品,诸如《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由于这类作品作者表达的多为黯淡、压抑的情感,所以文中关于客观景物的色彩描写也多以昏暗模糊、虚无缥缈为主。
《春》是朱自清以孩子般的心境,用清新、轻松的色彩语言为读者描绘的一幅生机盎然、充满朝气和希望的春天景象。
文章以“盼望着,盼望着”开头,语言简洁却又情深异常,把人们对于春天到来的盼望之情和喜悦之情一挥而就;而两个“盼望着”也为通篇文章的感情色彩定下了基调,毫无疑问,作者是要为读者描绘一幅充满绿色气息的春天画卷。
然后,作者为画卷用彩笔进行第一层上色——“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之后作者用重彩填涂了春天的花、草、风、雨和人这五种事物,其中着重描绘了花之香、草之绿、风之柔、雨之润和人之活力,期间更是通过色彩的对比使得红者愈红、绿者愈绿、白者愈白,这个画面既有整体的和谐统一,又有局部的对比放大,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而朱自清笔下的另一类散文,则由于作者内心的彷徨和怅惘而显得主观色彩昏暗浑浊,而文中自然景色的色彩也显得暗淡、苍白。
比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为南京城外的一大美景,秦淮河曾经是多少文人骚客流连忘返、对酒当歌、吟诗作画的绝妙圣地。
然而时过境迁,作者笔下的秦淮河则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下,饱受战火的摧残,已无昔日鼎盛时期的艳丽多彩。
作者倚舟畅游,月光下
的秦淮河仍是一片朦胧,纵是游船上的彩灯与月光光彩相映,也无法突破河上的雾霭。
接下来,作者对月光、河水、垂柳、老树等的描写同样没有使用亮丽的色彩进行着妆,而仅仅是如水墨画般的化繁为简、轻描淡写。
而歌女的出现在破坏了作者最后一丝畅游心情的同时,更为整幅画面平添了几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凄凉。
通篇的语言色彩压抑、沉重,令人惆怅、窒息,但却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朱自清散文语言独特的色彩艺术。
二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音乐美
朱自清的散文用诗一样的语言扣动着读者的心扉,我们读他的散文,不仅是在观赏一幅美术作品,同时也是在欣赏一曲动人的乐章。
随着他犹如魔法般的语言,读者时而心旷神怡,时而紧张悸动,时而哀怨伤感,时而欢呼雀跃,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这就是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音乐美。
下面从意象美、抒情美和修辞艺术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 意象美
诗是歌的前身,人们将语言优美生动、意境深刻感人的诗有感而发唱出来便成了歌,再将歌通过乐器演奏出来便成了曲。
由此可见,美妙的语言本身就是具有音乐美的。
正如音乐美的首要条件是意象美一样,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音乐美首先体现在其语言的意象美。
作为国学大师,朱自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思想的影响,其散文语言十分重视意象的表达,并形成独特的意象美。
朱自清的散文以物壮志,借景抒情,其中的物、景无不寄托着作者真挚的情
感,而他高超的驾驭语言的技巧更使得客观的景物和主观的意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正因如此,读者在品味每一个文字的时候,其中所蕴含的意象才以各种形式散发出来,感染着读者的每一个细胞。
比如《春》中,朱自清把对春天的五种感官直觉的印象和春天所代表的希望、生机和活力不留痕迹地融合在一起,所以读者在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仿佛在心灵深处奏响了一曲欢快、清新的春天圆舞曲。
这就是作者高明的语言艺术,他将语言的意象和音乐的意象和谐地统一起来,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2 抒情美
抒情美是朱自清语言艺术中最直观的艺术特点。
每个作文者都会抒情,但效果却有很大的差别。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极具抒情性,但并不是肤浅、直观地表达对某一景物的爱与恨,他散文中的抒情和意境的烘托一样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语言和音乐一样,都是心灵之声的载体,朱自清利用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准确地将文中的主题情感和读者的思维运动融为一体,从而使得文中的抒情文字如同音符般敲打着读者的心灵。
众所周知,朱自清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家庭、学识广博、谦谦有礼的学者和君子,所以他的散文通常取材于他的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这种贴近自己、贴近生活的选材使得朱自清散文中的每一句话都发自肺腑,感人至深。
自然顺畅的抒情、真实形象的描绘,使得朱自清的散文形成独特的抒情美。
比如在散文《儿女》中,朱自清写道:孩子离开他们时间太长,“小小的心儿,知道是怎样忍耐那寂寞来着!”一句似描写、似叙述、似
评论的抒情,引得多少为人父母的读者肝肠寸断、感同身受。
这就是朱自清散文语言中的抒情美,一切那么自然、那么真挚,让读者毫不保留地去爱上这自然,爱上这真挚。
3 修辞艺术
除了意象美和抒情美,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音乐美还表现在作者在修辞上的精雕细琢。
和许多语言大师一样,朱自清十分注重修辞的运用,而且他善于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来营造文中所需要的音乐旋律,而多种修辞方法恰到好处的运用又为其散文语言的意象美和抒情美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修饰作用。
朱自清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对比、通感、反复等,丰富的修辞手法为丰富语言中的情感节奏起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比如被选入中学课本的《春》,其中既有把春天比作有生命的人的拟人手法,也有突出百花争艳的排比手法,还有生动描绘各种野花的比喻手法,各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读者仿佛听到了一首旋律多变、欢快清新的乐曲。
而且,为了服务于其语言中的音乐美,朱自清虽然在修辞手法上变换多样,但其中的旋律节奏始终统一和谐,使得读者读起来、听起来都感觉流畅自然。
三朱自清散文语言中的话风艺术
朱自清在散文语言中主张使用口语,他认为,无论诗还是歌,都是从口而出,有感而发,所以散文诗也应该力求言文一致。
而纵观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我们可以深刻地领略到他所谓的口语化的语言艺术,以至于口语化成了朱自清散文语言中独具特色的话风艺
术,并具有下面两大特色。
1 亲切自然的谈话式语言
在朱自清的审美理念中,亲切自然是一种重要的美学境界。
所以他的散文并没有深刻的说教,而是通过平实、朴素、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出至纯至真的情感。
他在行文时并没有把自己放到学者或者教授的位置上,而是把自己作为读者的一个老朋友,通过平易、亲和的语言向读者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以他的散文不管其中的意境是什么样的,读者都能以一种亲切、平和、轻松的心态去读。
这就是朱自清亲切自然的谈话式的语言艺术。
2 雅俗共赏的语言境界
朱自清散文的话风艺术虽然是以口语化作为行文的基础语言,但其行文并不是粗陋、肤浅的大白话,而是经过提炼和加工,达到雅俗共赏、返朴归真的语言境界。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口语本身就是人们生活无法离开片刻的主要语言形式,具有朴实、生动、亲切、自然等特点,朱自清在其散文语言中充分发挥口语的特性,并对其中的具体语言进行提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把一篇篇言简意赅的美文呈现在读者面前,达到了雅俗融合的语言至境。
结语
事实上,凡是获得伟大成就的作家,都具有自己鲜明的写作特色,朱自清作为中国文坛的一员巨匠当然也不例外。
朱自清通过自己在结构、抒情、语言表达等诸多方面树立的鲜明特色,为自己成为散文大家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基础。
他的散文是中国白话美文的典
范,是后人学习散文语言最好的教材。
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了朱自清散文语言的艺术美,为读者学习散文语言提供了良好的分析材料,也为我国散文语言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庄桂成:《朱自清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 王运照、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董韶卫,男,1976—,山西临猗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