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汉寿毛家滩中心学校皮美蓉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他写散文很讲究语言的运用,字斟句酌,下的功夫很深,因而很有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口语化、情意化、风趣化。
朱自清总是以平常说话的口气来写作,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以期写得朴素自然些。
在《说话》一文中,他主张“用笔如舌”,认为“文章有能达到这样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他极力提倡作品的“谈话风”。
在《内地描写》一文中,他说,“这种谈话风的文章,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追求这种作风,作品才能象“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所以朱自清的散文,在语言方面有极深造诣的一个特点就是口语化。
“五四“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作家的作品,名义上叫”白话文“,其实是不伦不类的东西,绝没有一个人的口里真会说出那样的话。
过于欧化的句法,过于长的句子,读者看了半天,还弄不明白讲的什么意思,有时候只把”之乎者也“换成”的了吗呢“,其余的词语和腔调还是文言的,可是,朱自清一开始写散文就用的是比较规范的白话,并以口语入文。
读他的作品,就象跟他面对面坐着,听他对你亲切的谈话,有一种动人的风采。
他用口语娓娓动听地表现他的生活感受,我们读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平稳清新,是一般书面语所达不到的。
为了口语化,朱自清很注意使用口语的词汇和句式: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
(《春》)在这里,朱自清尽量使用口语词汇。
例如,他不说春天时候各种树都开花了,争妍斗艳,而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不说这些花争先恐后地迎春开放凑热闹,而说“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不说在想象中觉得这些花已经结出了甜美的果实,而说“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i不说野花是各式各样的,而说“杂样儿”。
朱自清散文特点
一、写景散文得语言特点朱自清先生得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典雅,巧妙运用比喻、叠字、通感等手法,以精雕细刻得工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得特点,追求逼真得艺术效果,正像她在探讨中国传统得艺术手法时所说得,“‘逼真'等于俗语说得‘活脱’或‘活像’,不但像就是真得,并且活像就是真得."(《说逼真与如画》)朱自清描写景物得造诣很深,在她笔下,无论就是梅雨潭得绿色,还就是荷塘得月光与南方得细雨,都写得逼真如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春》具有语言简朴、口语化等特点。
这些语言都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得,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与使用叠音字,使春天更形象化、人格化。
叠音字得使用具有音乐美,节奏明快、语气舒缓。
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得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得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得期盼。
“春天得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得,绿绿得”. “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
“嫩嫩”、“绿绿”不仅写出了春草得嫩绿、绵软,而且还写出了对人得诱惑力:“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得小草得特点。
“风轻悄悄得,草软绵绵得”让人体味无穷,让人享受不尽.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桃树、杏树、梨树,您不让我,我不让您,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得色香,吸引无数得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
用南宋志南与尚得“吹面不寒杨柳风”得诗句来状写春风得温暖、柔与; “像母亲得手抚摸着您".“风里带来些新翻得泥土得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得香,都在微微湿润得空气里酝酿”。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其散文作品风格鲜明,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散文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文学史、社会生活、自然景观、人物传记等,不但具有极高的观赏性,而且对于人们的思想和品格修养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探究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美学精神以及人文情怀,为大家深入了解朱自清的创作风格和立场提供新的视角。
一、小说美学的体现朱自清小说作品的艺术特点之一是强烈的小说美学风格。
朱自清的小说作品以情景描写和人物塑造为主要手法,以真实和幽默的笔调为特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历史价值。
通过细微的描写和人物的交际,朱自清的小说作品呈现了生动丰富的情感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和历史遭遇的关注与思考。
朱自清小说作品中优美的语言、细腻而又细致入微的描写方式、扣人心弦的情节,都展现了小说的独特魅力,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二、独特的人文情怀朱自清散文作品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深刻的人文情怀。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表达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于现代事物的深入思考。
朱自清散文作品中的语言、题材、人物等方面都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背影》就集中地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深情追忆。
朱自清散文作品除了对传统文化和人情世故的关注之外,还对自然、历史、现代生活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人文情怀不仅仅体现于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类生存和社会价值观的关注。
三、深刻的思想内涵另一个朱自清散文作品的艺术特点是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思辨精神。
朱自清的作品中融合了传统美学、新文化、现代文学等多种思想体系,既有对抗传统封建思想的反思,也有对现代社会现象的思考。
作品中通常有对于人生、人情、人性等方面的深刻探究和思考,以及对于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态势的思考和预测。
朱自清的作品表现了他对于世界的独特发现和理解,采用一种深度思考的方法对现实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他的散文生动而有深度,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被誉为“散文圣手”。
研究朱
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探究其语言风格,是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有三个明显的方面:一是抒情,二是精炼,三是细细琢磨。
首先,朱自清散文具有浓郁抒情的特点。
朱自清有着深厚底蕴的文字,他笔下的每一句话都散发出深情的气息,充满抒情性。
特别是他在处理某些情节和感悟的时候,常常以浓郁的抒情手法,表达出人间的真情实感。
其次,朱自清散文具有精炼的语言特点。
他的散文形式并不长,篇幅也不长,但语言尽可能地精炼,每一句都能表达出他想要传达的意思。
例如他的代表作《兰》一文,文字精炼细腻,意蕴深厚,令人叹为观止。
再者,朱自清散文具有细细琢磨的特点。
朱自清的文字具有内在的张力,他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琢磨的,以语言处理出各种细微的变化。
他的语言就像一副美丽的油画,他隐晦的语言,使人的情感得到了更深的唤醒和提炼。
朱自清的文学造诣深远,他的语言特色也将会影响我们许多人。
他的文字虽然外表简单,意思却深刻锐利。
他的文字往往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唤起了我们更加深入的关注,他的文字让我们的读书体验获得了高境界的提升。
总之,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是独特的,浓郁的抒情、精炼细腻、细细琢磨,都是朱自清伟大文学创作背后的原因,也是我们永远不能忽视的语言艺术美学。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或工笔细描,委婉含蓄;或粗笔勾勒,饱含至情;或细细道来,自然淳朴;或面叙家常,风趣间出。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欢迎大家阅读。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如果我国的散文是一个百花园,那朱自清的散文则是一束艳丽的美人蕉,闪烁着朴素而夺目的光华。
他的散文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文章的选材、立意等。
然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六十四章),可以说,深厚的文字功力,清新的语言风格是奠定朱自清散文这座美丽的大厦的基石。
前人对其散文语言准确、朴素、自然等艺术特色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的神韵美、古典美、形象情感美、音乐美四个方面。
一、语言诗情诗意的神韵特色“曾经是诗人的朱自清,总是以开放的心灵去感受人生,感受自然,感受个体的生命,从中获得令他感动的诗情、诗意,并用诗化的语言将所得的感受、感动表达出来。
”郁达夫曾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散文中虚实相生的意境大多是通过比喻来实现的,而朱自清非常善于运用比喻。
“他曾说,文学语言一要自然,二要创新。
”所以,他的比喻往往让人们出乎意料,写前人所未写,但仔细品味,又在情理之中表现出了一种求新的审美要求。
如《荷塘月色》中,运用明喻、暗喻、借喻等。
并且为了更好地描写景物的美,还使用了博喻。
“博喻即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的运用突出了荷花色彩鲜明、富有光泽的特点。
这段文字不但有博喻,同时还是排比句式。
两种修辞手法并用来描写荷花,充分显示了《荷塘月色》写景状物追求极致之美的语言神韵美。
朱自清先生还善于运用通感手法去塑造语言的神韵美。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分析精要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分析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艺术,重点表现在开创了新时期口语化散文的先河,为后期白话文及现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细腻委婉的景致观察和描写,精雕细刻的语言锤炼,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新颖别致的布局构思,融情于景,创造了一种情趣之美、景趣之美、希望之美,为新文学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白话散文的发展,使其后的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一、缜密精巧的构思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不长,但构思却很见匠心。
1.刻画描写,出奇制胜朱自清的《背影》出乎常理,不去描写人物的眼睛或面部表情,而刻意从“父亲”的背影上下手,抓住人物的一瞬间形象去刻画描写,出奇制胜,写出了一篇感人的文章。
一般来说,写人物忌讳写背影的,“画眼睛”成为人们认定的使人物传神的好方法,如不能画眼睛,至少要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做文章,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偏不写眼睛、不画面部,而只写背影,这是用诗的方法来构思的。
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化。
父亲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对于太熟悉的人物,往往可以从任何一处微小动作、角度的观察发现其全部性格特点。
散文最可以自由创作,文无定法,固守别人的成功经验没有出息。
在绘画艺术中,早有人画过背影,如俄国画家保•别林斯基的《在校门旁》画了藏族妇女的背影,以为写背影是个创新,而没有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样写出新意,也会成为老一套,不新鲜了。
《荷塘月色》意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又运用首尾呼应的手法来增强结构的完整性,从“离家”开始,至“归家”而终,其间,从小路、荷塘、荷叶、荷花到树林、远山,各层情景步步深化,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结构布局严谨精美。
关于伦敦和欧洲诸地的游记,行文力避“我”的出现,而“我”的情思,“我”对西方世界的东方式观照,并未消泯净尽。
2.设置文眼,凸显焦点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散文的风格
朱自清散文的风格优美的语言艺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艺术瑰宝中的“和氏璧”,不是以夺目的外表取胜,而是以“不矫饰,不撒谎的朴素自然的美,和经过认真提炼的群众口语谨严质朴的美引人的。
” 孙玉石在他主编的《中国现代散文八大家》里对朱自清这样评价道:“他那具有浓郁诗人气质笔触又掺入文字中,常令人于散文中感到一种诗的意境和蕴蓄的力量。
” 的确,他善于熔化中国古典诗文的词汇,提炼口头语言的精华,创造出新鲜活泼、朴素简洁、亲切自然的散文语言。
(一)善用口语,朴实无华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他自己非常重视对语言的锤炼。
“我们文章的语言,必须是出于一种方言,这是语言的真生命;然后再吸收他种方言术语加以扩大,成为自创的语言。
”②的确,口语化是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色。
作者着意用北京口语写成的代表作《给亡妇》中写道:“……你病重的时候最放不下的还是孩子。
病的只剩皮包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不会好;老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后来说送你回家,你想着可以看见迈儿和转子,也愿意;你万不想到会一走不返的……”。
这种心语独白,感人肺腑。
当然,这与用朴素动人的北平话来负载真挚深厚的感情是分不开的。
特别是全篇是用第二人称叙述手法来写,这更利于口语表达,使感情表达显得真挚可贵。
为了达到口语化目的,他常常以俗语或方言入文,适以点缀,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简意明的奇效,或得到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好处。
如《话中有鬼》中引用俗语“打是疼、骂是爱”来证明怒骂是恨,笑骂是爱;《论自己》一文中引用“娶了媳妇忘了娘”、“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久病床前无孝子”等大量俗语来举例、形容,收到言微意丰的效果。
他在文中也不乏用方言来表情达意、抄录口语。
如在《海行杂记》记录茶房的话:“但是他们先得训你一顿,虽然只是低低的自言自语:“啥事体啦?”“哇啦哇啦的!接着才响声说:噢,来哉,啥事体啦?”三言两语胜过了一打精雕细刻,活脱脱的一个宁波茶房小人物形象呈现眼前。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朱自清(1881~1936)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代表了20世纪中国文学最先进的思想和艺术。
朱自清的散文以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而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并对后来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特点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极其正统。
与中国古典文学的正统语言类似,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相当婉转、优美、抒情,给读者一种高雅、精致、清新的感受。
例如,《卖血记》这篇文章中,朱自清描写了一种动人的深情:“集市上,每家孩子都在声声哭喊,人人都在挤着向僧人乞讨,那种情景,使人心碎!”其次,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充满乡土气息。
朱自清的散文在流派上属于乡土文学,他选择的题材都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他所熟悉的乡土风土人情,整篇文章都流淌着那种质朴的气息。
例如,《有的人》一文中,他一个老伯伯的恩恩怨怨都被他详细地描写出来了;他把现实生活中的这种弱小、艰苦的群体细腻地描写出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真情实感。
此外,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也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他善于使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他的语言表现力强烈,极具艺术性,而且作品往往都涉及社会现实问题,读者在感受其精致的语言之余,也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百态的真挚体悟。
例如,《宿舍的一夜》中,朱自清把一夜宿舍生活的无数回忆塑造得栩栩如生,充满沉静的情感,展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综上所说,朱自清的散文是一种特殊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语言,他的散文语言正统、优美、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气息,以及强烈的表现力,都使他的文字充满了生命力和魅力,令读者无法忘记。
朱自清的散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学家,并为中国文学史添加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1881-1936)是一位中国现代散文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
他的散文语言特点是具有强烈的言情色彩和文学气息,情感丰富、表达创新、韵律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先,朱自清的散文中具有极强的情感色彩。
他夹杂在客观描写中的细腻情感,反映出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悲欢情绪。
他在散文中加入了众多的象征性意象,让充满活力的诗意和前所未有的深情浸润于读者心田。
例如,《咏鹅》中,朱自清将“娇羞的鹅”比喻为少女初夜的婉转,让读者心生美好感受。
其次,朱自清的散文选取的题材极其丰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着对于人生各种现实的评论。
他的文章中,无论是对社会政治的讽刺,还是对荒唐社会的批评,还是饱含激情的旅游记,各具特色,文章中每一字每一句都能为读者带来升华的感官享受。
《望庐山瀑布》就是一篇经典之作,朱自清在文中用生动的描述,将瀑布的壮美、气势恢宏展现眼前,让读者倍感荡气回肠。
此外,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具有流畅而深情的节奏。
他把语言之间的渐进关系运用自如,使得语言更加得体、通顺、朴素,比喻、比较、拟人等修辞手法多而精彩。
在《静夜思》中,朱自清把人生的意义比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黑暗中的明月成为对美好未来的号角,把希望一一点燃,令人动容。
总之,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特点是情感丰富,表达新颖,韵律优美,修辞手法精彩。
他的散文不仅具有文化内涵,更有时代气息,唤起人
们对社会生活的思考,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触手可及的活力,引发共鸣。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朱自清先生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欢迎参考借鉴。
艺术上,朱自清的散文以漂亮、缜密著称。
漂亮,指笔触的细腻、描写的生动、画面的优美;缜密,指构思的精巧、结构的严谨,讲究谋篇布局。
朱自清与冰心同以文字优美闻名,冰心善抒情,朱自清善描写,在描写中抒发感情,在诗与画的交融上达到高度的成就。
在朱自清之前的白话散文中已有游记和写景文。
但那些写景文只是感叹“景色绝美”,“景色真是好看”,还不能以语言为工具画出山水景致的状与色。
朱自清散文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美。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朱自清有一双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的眼睛。
而这种发现常常又是有他自己独到之处的。
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出发,朱自清十分强调对客观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从不苟同别人而强调亲自体味。
他常能突破一般思索的框框,另辟新径,独出心裁,使作品产生一种超尘拔俗、不同凡响的力量。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新文学的开拓者,是现代散文大家,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散文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①真挚深厚的感情。
他散文的核心是一个“真”字,用真挚的感情,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记取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
他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温厚、或感伤、或幽默的人伦之情,尤为动人。
如《背影》中对父亲的追忆,《悼亡妻》中对妻子的怀念等这些身边的凡人琐事,因为时时追求真切的内容、感情的质朴诚挚而最能感动读者。
②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
朱自清的散文,文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对景物精确观察,对声音、色彩感觉独到,通过千姿百态、或动或静的鲜明形象,巧妙地比喻、联想,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构成细密深远的意境。
《荷塘月色》中,清华园的一个平常的荷塘,一到他的笔下,简直无美不具,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工笔画。
朱自清散文特点
郁达夫曾经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说到:“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
”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他丰富的艺术经验需要我们予以认真地总结。
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
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
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
“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
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
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
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
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背影》也是篇首点明题旨:“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文章围绕“背影”对各种材料进行适当的剪裁布局。
首先是由远及近,回叙父子奔丧时的相聚,细数父爱的种种表现,定下深情怀念的基调。
接下来写父亲“终于不放心”,亲自“送我上车”的情景,初步揭示了父对子的挚爱之情。
这些简炼的叙述,为即将推到面前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蓄势。
再接着对父亲买桔子的“背影”集中描写渲染,一方面极写父亲行动的艰难,真切地表现父对子的深情关怀。
另一方面突出“我”的动情,表现了父对子的感激思念。
最后概述父亲老境的凄凉颓唐及始终惦念儿孙的厚爱。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朱自清先生是我国新文学的开拓者,是现代散文大家,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散文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①真挚深厚的感情。
他散文的核心是一个“真”字,用真挚的感情,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记取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
他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温厚、或感伤、或幽默的人伦之情,尤为动人。
如《背影》中对父亲的追忆,《悼亡妻》中对妻子的怀念等这些身边的凡人琐事,因为时时追求真切的内容、感情的质朴诚挚而最能感动读者。
②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
朱自清的散文,文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对景物精确观察,对声音、色彩感觉独到,通过千姿百态、或动或静的鲜明形象,巧妙地比喻、联想,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构成细密深远的意境。
《荷塘月色》中,清华园的一个平常的荷塘,一到他的笔下,简直无美不具,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工笔画。
③缜密精巧的构思。
朱自清通过自己敏锐的艺术神经,纤细缜密地书写生活的独到情绪和体验。
散文大多篇幅不长,构思更见匠心,散文结构严谨的无懈可击。
如他的《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由写画、析画、评画三部分组成,先是写画的形神备,后用一连串的问句做分析,层层深人引读者去分析咀嚼品味,最后用神韵之笔点出神韵之画,意味深远。
前部分为后部分层层铺垫,由画到感情的抒发连接得自然婉转。
④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丽凝练,喜欢用口语,清新朴素而又精到,在当时被看作是娴熟使用白话文的典范。
《背影》中仅仅质朴地说了父亲送儿子的一段场景,他捕捉到的不可言说的典型动作细节将那种劳累奔波的老父亲形象展现于眼前;他爱用叠词,散文有着节奏感与韵律美。
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文字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感官上的绘画美。
朱自清是一位丰富了现代白话文学语言表现力的大师,为新文学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白话散文的发展,为其后的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东海县一个小官僚的封建家庭,原名自华,号秋实。
六岁时随家从东海移居扬州,他成长于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中文系主任,从此他一生服务于清华大学。
1948年8月12日去世。
纵观朱自清的一生,他既是一位诗人和散文家,又是著名的学者和教授,他对中国文学的最大奉献还是他的散文,从早期的写景散文到后期的说理散文,他一生写下许多优秀的散文,但流传最广的是写景散文《匆匆》、《荷塘月色》、《春》、《绿》等名篇,这些文章一直被认为是白话散文的典范,为培养文学青年和繁荣散文创作提供了珍贵的艺术经验。
还有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给亡妇》,游记散文《旅欧杂记》、《威尼斯》等也广为流传。
这种成功得益于他对语言艺术的巧妙运用,但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特点在他不同类型的散文中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一、写景散文的语言特点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典雅,巧妙运用比喻、叠字、通感等手法,以精雕细刻的工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正像他在探讨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时所说的,“‘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
”〔《说逼真与如画》〕朱自清描写景物的造诣很深,在他笔下,无论是梅雨潭的绿色,还是荷塘的月光和南方的细雨,都写得逼真如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春》具有语言简朴、口语化等特点。
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
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和使用叠音字,使春天更形象化、人格化。
叠音字的使用具有音乐美,节奏明快、语气舒缓。
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
“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之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天才。
其散文作品富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刻画了丰富而细腻的人性风景,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围绕着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展开论述。
一、语言艺术方面朱自清的散文表达方面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语言上的别致和优美。
他的语言简洁明快,文笔清新自然,表达方式自然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同时,他还善于借鉴白话文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文章在理解上更加易懂。
在表达的过程中,他往往使用一些富有感染力的词语和形象的比喻,以此表现他对自然、对人生的感受。
例如,他所写的雨是“缓缓的,小巧的”,这种生动形象的描写方式,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二、思想深度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大多涉及生活琐事,但却深刻而充满哲理,往往在诸如生活、自然、情感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思想深度。
他经常用生活中丰富而细腻的体验,去阐述他对社会发展、人生哲学和人情世态的理解。
例如,在他所写的《荷塘月色》一文中,思想深刻,通过荷塘就地取材的细腻描写,告诉读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生幸福的源泉。
三、意境独特方面朱自清的散文意境通常是优美而独特的,往往概括出一种简单而丰富的美感。
他的意境往往清新、宜人,表现珍爱自然、留恋静谧、向往和平的情感。
他的作品,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了具体的事物,同时又引导读者从事物的具体逐渐抽象到精神高度的领域,如《背影》、《春》等作品,使人读后深受感动,意境独特。
四、审美趣味方面朱自清的散文描写和表现的内容十分生动有趣,同时让读者感受到他的审美趣味。
他可以从一件看似平常的事情入手,以个人的视角,让读者感到他的独特视角。
例如,他所写的《背影》一文,描述了一个父亲为了自己的儿子而冲出重重危险,在情感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涵盖了语言艺术、思想深度、意境独特和审美趣味四个方面。
他长期以来的不懈追求和坚持,创造出了一系列极为精彩而且独具特色的散文作品,独树一帜,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作。
朱自清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
朱自清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一、构思精巧,剪裁得当朱自清的散文,扣住中心内容提炼素材,精密构思,从而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虚实融合、紧凑而尽情地在极经济的篇幅里表现丰富的内容。
如《荷塘月色》的结构艺术可谓参差繁密而错落有致。
全篇集中在“荷塘月色”的描摹上。
他以观赏的视线为线索,先写荷塘水面的田田相挨的荷叶、零星点辍的荷花,以及投在荷叶上面的疏影和笼罩在荷花上的薄雾;再写荷塘四面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柳树;最后写从远处射来的一两点灯光和树梢上隐隐约约的远山。
这种构图布局上的精美,使得画面层次分明,各种景物,错落有致,呈现出立体的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此外,他还把动静、虚实、浓淡、疏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色彩均匀悦目,富有浓郁的诗意。
二、写景抒情,紧密结合朱先生散文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的抒情散文,写到了风花雪月,也要点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来,以抒怀抱。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把作者当时所“极感到诱惑底力量,颓废底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想通过自然之景超脱而又不能忘情于社会的矛盾心绪,十分微妙地流露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使自然风光反被抹上了作者浓郁的感情色彩。
故而散文一开始是作者“疯狂似的不能自主地”沉醉在灯月辉映、桨声悠扬中,神往六朝金粉、笙歌彻夜的繁华与艳迹,最终却由于现实的丑恶黑暗,“清艳的夜景为之减色”,“那不安的心愈显活跃了,”“船里便满载着怅惆了。
”三、语言凝练,精雕细刻朱自清的描写自然风景的散文中也不乏饱含优美、浓郁情致的篇章。
他前期散文《绿》就是典范,读其文可以看到,他用清新朴素的笔调赋予天外流云、枕石亭阁、凌空瀑布、凝碧深潭以鲜明的形象和色彩,形成了色调柔和、神形毕肖的画面。
又紧扣“绿”字对梅雨潭那令人“惊诧”、令人留连和陶醉的绿的描写。
在作者的笔下,读者看到了“闪闪的绿”“奇异的绿”“似荷叶铺着的绿”“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皱缬着”“滑滑明亮”的绿,且有了质感――“那样软,那样嫩”。
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朱自清散文的特点(一)、真挚、深厚的情感投入。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朱自清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感伤、或温厚、或幽默的人伦之情,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如《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镜头,感人至深。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
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曾认真研究过现代诗,且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
“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
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清雾、蓊蓊郁郁的树木以及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素淡朦胧,简直就象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
在朱自清的笔下,好景美不胜收:梅雨潭醉人的绿、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这些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往往会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缜密精巧的构思。
虽然朱自清的散文篇幅大多不长,但其构思却颇具匠心。
《背影》的出奇制胜;《春》的多侧面描写,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写和叙述之中,毫无刀刻斧凿之痕;《荷塘月色》虽说为了写心中的不宁静,但一路下来,却处处见“静”。
(四)、独特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
如《背影》语言的质朴、《荷塘月色》语言的清丽、《温州的踪迹。
绿》语言的纤秾,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更是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上的绘画美。
爱用叠字及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形成了朱自清散文所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据统计《荷塘月色》中用了26个叠字,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叠字则有72处之多;长短句的巧妙搭配,使其散文读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独具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
总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中,朱自清以其散文有力地证明了:取代文言文的白话文,也可以写出与文言散文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
这是朱自清作为一位语言大师对现代汉语的重大贡献。
散文创作特点主题朱自清散文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览胜记游;其三,书怀抒情;其四,感悟觉世;其五,指摘时弊。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朱自清(1898年-1948年)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之一,他的散文作品极具影响力,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一。
朱自清散文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闻名,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语言特点。
首先,朱自清散文注重细腻的描写。
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将作品中的人物、事物、景观等展现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例如,在他的散文作品《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出一幅荷塘夜景,将读者带入到了这个宁静而美丽的景象中,令人如痴如醉。
其次,朱自清散文富有情感共鸣。
他的作品常常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世界。
他用简练的文字表达深沉的感情,让人读后感到心头激荡。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春》中,他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使读者能够共鸣并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与活力。
第三,朱自清散文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他常常以平凡的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揭示出其中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现象。
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对社会风俗、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与反思。
朱自清散文作品《背影》中,通过对父子之间感人的故事描写,表达了朱自清对传统伦理观念的坚持和对亲情的强烈感慨。
此外,朱自清散文还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而受到赞誉。
他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思想,篇章结构简练有力,不啰嗦、不冗长,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他的作品流畅而富有韵律感,语言简练却又意味深长。
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感和表达力。
总的来说,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细腻的描写、情感共鸣、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以及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等方面。
他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魅力,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朱自清散文犹如一抹清风,给人以启迪和感动,令人陶醉其中。
朱自清的语言风格
朱自清的语言风格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著名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
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通过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来。
一、口语入文,朴素清新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通俗浅近、明白如话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散文突出的语言风格之一。
朱自清的“口语”,以北京口语为主要基础,兼融其他方言中的有效表达成分,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意境。
这种境界,既体现出与人交心似的亲切、随和,又具有了一个文思敏捷的文人精心组织后的清新、典雅。
如《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朱自清散文常常以俗语或方言入文,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简意明的奇效,或得到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好处。
如《话中有鬼》中引用俗语“打是疼,骂是爱”来证明怒骂是恨,笑骂是爱;《论自己》一文中引用“娶了媳妇忘了娘”“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久病床前无孝子”等大量俗语来举例、形容,收到言微意丰的效果。
风华从朴素中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平易自然,堪称朴素美的典范。
二、善用修辞,音韵优美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咏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论是朴素美的“淡妆”,还是装饰性的“浓抹”,都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尤其是缤纷的修辞,仿佛优美的旋律,萦于耳际,久久绕梁。
1.巧妙运用叠词叠句叠字叠词,用得最传神的当数《荷塘月色》。
“蓊蓊郁郁”的树,写出了树木的繁茂。
“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现出荷塘的形状,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
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出荷叶的深度,让人眼前展现出荷叶的风致。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则反映树的错落有致,开阔又有立体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代表作《春》、《背影》等,以其深刻的思想、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风格,为后人所推崇和模仿。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情感真挚,自然流畅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往往以情感为主线,以真挚、细腻的感情展现人物和事物的形象。
他的语言自然流畅,不刻意追求华丽的修辞,却能在平凡的生活琐事中发现人性的本质,使人感受到真挚、深刻的情感。
例如,他的《背影》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通过对父子之间的亲情描写,展现了人性的高尚和温暖,令人动容。
在文中,他用简单的语言,细腻地描绘了父亲送儿子上学的细节,让人感受到父爱的深沉,也让人回忆起自己的父亲。
二、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描写细腻、形象生动,往往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营造出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形象。
他的描写方式,常常将事物的形象和情感融为一体,令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真实。
例如,他的《春》就是一篇以春天为主题的散文,通过对春天的细致描写,抒发了他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他还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三、言简意赅,语言优美朱自清的散文作品,语言简洁而优美,不追求华丽的修辞,而是力求言简意赅,将复杂的思想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
他的语言通俗易懂,却能把深刻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荷塘月色》是一篇以荷花为主题的散文,通过对荷花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敬爱之情。
在文中,他用简单的语言,却能将荷花的美妙形象和深刻的思想融为一体,令人感受到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刻领悟。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以情感真挚、描写细腻、言简意赅、语言优美为特点,他的散文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是一种思想的启示和文化的传承。
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
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散文作品流传广泛,被称为“散文之魂”。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独特,具有鲜明的特色,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自然。
他以淡雅的笔触写景,以朴实的笔法描绘人物,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夏日荷塘的美景,把宁静的夜晚与静默的荷叶相结合,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他的散文语言不夸张,不矫揉造作,而是真实地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本真面貌。
其次,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实生动。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人情味和感受力。
在《背影》这篇散文中,朱自清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感人故事。
散文中没有华丽的修辞,却剖析了人类情感的内涵。
通过朴素的语言,朱自清打动了读者的心灵,让人们在阅读中体验到真挚与情感的共鸣。
另外,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文学性极强。
他熟练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散文语言充满了艺术感。
在《春》这篇散文中,朱自清将春天与女人相比,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刻画了春天的魅力和情感。
他的词句优美流畅,富有音韵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流畅而富有节奏感,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审美的快感。
最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富有哲理性。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对人生、道德、艺术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在《读圣贤书有感》中,朱自清以坦诚的态度向读者展示了他对道德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他用简洁凝练的句子表达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通过对哲理问题的探讨,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与意义。
总的来说,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特色在于清新自然、朴实生动、文学性极强及富有哲理性。
他的散文语言真实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朱自清的作品至今仍然在人们心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
【摘要】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
朱自清散文之所以有着超乎寻常的艺术感染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作品的语言方面显示出了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精选口语入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巧用叠词、双声叠韵词语、儿化词、整散句。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
朱自清主张“用笔如舌”、“用笔如画”,他多用“活的口语”,注重语言的创新。
他一生都在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为祖国语文字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他在《语文续拾》、《经典常谈》、《论通俗化》、《标推与尺度》、《语文零拾》等大量文章中谈论到语言的建设和发展)。
朱自清散文之所以有着超乎寻常的艺术感染力,同他善于熔化中国古典诗文的词汇,吸取西方语言及句式,提炼群众口头语言的精华,创造出新鲜活泼、自然朴实的散文语言分不开的。
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抒情类的、叙写日常生活类的、还是描写社会类的,都在作品的语言方面显示出了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
那就是:
一、精选口语入文
朱自清先生为使口语入文,把北京话作为挑选和提炼口语的标准。
在他的散文创作过程中,始终恪守这个标准,因而他的散文语言与今天的普通话几乎一样,活跃在中国人的交际生活中。
首先,善于使用富有个性化的北京话口语。
《春》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
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
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草“偷偷地”“钻出来”,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在意的时候破土而出,就像孩子捉迷藏时从暗处钻出来,充满了孩童情趣。
“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一连串动词无不童趣盎然。
“两个”、“几脚”、“几趟”、“几回”这些不定量的数量词,表明孩子们在天然的运动场上随意玩耍,直到尽情尽兴为止。
其次,善于使用北京话独具特色的简短句式、反问句式。
《松堂游记》里。
“白皮松不算奇。
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面八方来得好。
”论《吃饭》里,“可是法律管不着他们吗?官儿管不着他们吗?干吗要怕认呢?”、“谁怕谁?”,句式简短,充满感情,朴素自然。
风华从朴素中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平易自然,堪称朴素美的典范。
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散文的语言呈现出艺术的美感。
如《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前一句用渺茫的歌声描绘出缥缈、悠远,似有若无的荷之清香,动静相宜,虚实相生。
后一句则用小提琴演奏出的名曲旋律来形容光与影的浓淡,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
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使人如浴荷塘月色之中,渐入诗境。
三、巧用叠词、双声叠韵词语、儿化词、整散句
首先,叠字叠词的巧妙运用,形成独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叠字叠词随处可见。
《威尼斯》里用了“微微”、“茫茫”、“走走”、“来来去去”、“老老实实”、“疏疏落落”等,使语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荷塘月色》里,一开头就点明题意:“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日”原是时间名词,这里是表示时间的量词,重叠后有浓厚的形容词意味,更显得荷塘是作者非常熟识的,衬托出“心里颇不宁静”;“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渐渐”,表明夜已深了,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迷迷糊糊”写作者的感受;“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
”“悄悄”表面上是修饰披大衫这个动作的,实际也是写“我”当时的心境。
“悄悄”不能只是寂静无声,而多少还带有“忧心忡忡”那种思绪,语意双关,意味深长。
其次,富于变化的长短句、整散句的交错运用、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层次,使文章摇曳多姿,鲜活生动。
《匆匆》里,“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哪里呢?”这篇散文中,大部分句子只五六个字,常常形成排比问而不答,飘忽即过。
词语的色调也极婉转,轻盈的燕子,婀娜的杨柳,娇艳的桃花。
组成一幅多美的画图。
“去
——来”、“枯——青”、“谢——开”既有词义上的对比,又有音韵平仄上的变化,再加上以“了”“呢”等的语气词缀在句尾,从语言的音乐性上,赋予他的艺术语言以“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总之,朱自清的散文在语言方面表现出了独特鲜明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恒久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梦茹.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j].华章,2011(26).
[2]朱玉红.试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j].名作欣赏,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