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汉寿毛家滩中心学校皮美蓉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他写散文很讲究语言的运用,字斟句酌,下的功夫很深,因而很有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口语化、情意化、风趣化。
朱自清总是以平常说话的口气来写作,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以期写得朴素自然些。
在《说话》一文中,他主张“用笔如舌”,认为“文章有能达到这样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他极力提倡作品的“谈话风”。
在《内地描写》一文中,他说,“这种谈话风的文章,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追求这种作风,作品才能象“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所以朱自清的散文,在语言方面有极深造诣的一个特点就是口语化。
“五四“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作家的作品,名义上叫”白话文“,其实是不伦不类的东西,绝没有一个人的口里真会说出那样的话。
过于欧化的句法,过于长的句子,读者看了半天,还弄不明白讲的什么意思,有时候只把”之乎者也“换成”的了吗呢“,其余的词语和腔调还是文言的,可是,朱自清一开始写散文就用的是比较规范的白话,并以口语入文。
读他的作品,就象跟他面对面坐着,听他对你亲切的谈话,有一种动人的风采。
他用口语娓娓动听地表现他的生活感受,我们读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平稳清新,是一般书面语所达不到的。
为了口语化,朱自清很注意使用口语的词汇和句式: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
(《春》)在这里,朱自清尽量使用口语词汇。
例如,他不说春天时候各种树都开花了,争妍斗艳,而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不说这些花争先恐后地迎春开放凑热闹,而说“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不说在想象中觉得这些花已经结出了甜美的果实,而说“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i不说野花是各式各样的,而说“杂样儿”。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他的散文生动而有深度,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被誉为“散文圣手”。
研究朱
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探究其语言风格,是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有三个明显的方面:一是抒情,二是精炼,三是细细琢磨。
首先,朱自清散文具有浓郁抒情的特点。
朱自清有着深厚底蕴的文字,他笔下的每一句话都散发出深情的气息,充满抒情性。
特别是他在处理某些情节和感悟的时候,常常以浓郁的抒情手法,表达出人间的真情实感。
其次,朱自清散文具有精炼的语言特点。
他的散文形式并不长,篇幅也不长,但语言尽可能地精炼,每一句都能表达出他想要传达的意思。
例如他的代表作《兰》一文,文字精炼细腻,意蕴深厚,令人叹为观止。
再者,朱自清散文具有细细琢磨的特点。
朱自清的文字具有内在的张力,他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琢磨的,以语言处理出各种细微的变化。
他的语言就像一副美丽的油画,他隐晦的语言,使人的情感得到了更深的唤醒和提炼。
朱自清的文学造诣深远,他的语言特色也将会影响我们许多人。
他的文字虽然外表简单,意思却深刻锐利。
他的文字往往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唤起了我们更加深入的关注,他的文字让我们的读书体验获得了高境界的提升。
总之,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是独特的,浓郁的抒情、精炼细腻、细细琢磨,都是朱自清伟大文学创作背后的原因,也是我们永远不能忽视的语言艺术美学。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或工笔细描,委婉含蓄;或粗笔勾勒,饱含至情;或细细道来,自然淳朴;或面叙家常,风趣间出。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欢迎大家阅读。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如果我国的散文是一个百花园,那朱自清的散文则是一束艳丽的美人蕉,闪烁着朴素而夺目的光华。
他的散文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文章的选材、立意等。
然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六十四章),可以说,深厚的文字功力,清新的语言风格是奠定朱自清散文这座美丽的大厦的基石。
前人对其散文语言准确、朴素、自然等艺术特色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的神韵美、古典美、形象情感美、音乐美四个方面。
一、语言诗情诗意的神韵特色“曾经是诗人的朱自清,总是以开放的心灵去感受人生,感受自然,感受个体的生命,从中获得令他感动的诗情、诗意,并用诗化的语言将所得的感受、感动表达出来。
”郁达夫曾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散文中虚实相生的意境大多是通过比喻来实现的,而朱自清非常善于运用比喻。
“他曾说,文学语言一要自然,二要创新。
”所以,他的比喻往往让人们出乎意料,写前人所未写,但仔细品味,又在情理之中表现出了一种求新的审美要求。
如《荷塘月色》中,运用明喻、暗喻、借喻等。
并且为了更好地描写景物的美,还使用了博喻。
“博喻即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的运用突出了荷花色彩鲜明、富有光泽的特点。
这段文字不但有博喻,同时还是排比句式。
两种修辞手法并用来描写荷花,充分显示了《荷塘月色》写景状物追求极致之美的语言神韵美。
朱自清先生还善于运用通感手法去塑造语言的神韵美。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中以《荷塘月色》最广为人知。
这篇文章以荷塘为背景,描述了作者夜晚在荷塘散步时的所见所感。
其语言艺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生动的描写朱自清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细节和真实感。
在《荷塘月色》中,他用色彩、声音、气味等多种感官描写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其境,听到荷叶摇曳的声音,看到荷花在月光下的倒影,感受到淡淡的清香。
2.含蓄而深刻的抒情朱自清的散文有一种含蓄而深刻的抒情风格,不夸张也不浮夸。
他用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情感,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淡淡的忧伤和思索。
例如,“水面银光闪闪,阵阵凉风吹来,回头看灯火阑珊处,正是那古道西风瘦马的时候。
”这句话虽简短却折射出作者心中的孤独和思念。
3.自然而朴实的语言朱自清的语言流畅自然,不哗众取宠,也不造作。
他用朴实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平实而真实的生活情感。
例如,“我听见悠悠的珠子落在叶间的声音。
”这句话虽简单,但让人感受到荷叶轻摇时的声音,非常贴切自然。
4.深刻的人文思考朱自清的散文不仅关注自然的美,更注重人在自然中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在《荷塘月色》中,他通过对荷塘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思考。
这些思考不但深刻而有价值,且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咀嚼。
综上所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不仅充满生动的描述和深刻的人文思考,还借助自然朴实的语言艺术,使读者感受到平凡而真实的生活。
可以说,他是一位文艺巨匠,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难以超越的艺术贡献。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朱自清(1881~1936)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代表了20世纪中国文学最先进的思想和艺术。
朱自清的散文以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而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并对后来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特点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极其正统。
与中国古典文学的正统语言类似,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相当婉转、优美、抒情,给读者一种高雅、精致、清新的感受。
例如,《卖血记》这篇文章中,朱自清描写了一种动人的深情:“集市上,每家孩子都在声声哭喊,人人都在挤着向僧人乞讨,那种情景,使人心碎!”其次,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充满乡土气息。
朱自清的散文在流派上属于乡土文学,他选择的题材都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他所熟悉的乡土风土人情,整篇文章都流淌着那种质朴的气息。
例如,《有的人》一文中,他一个老伯伯的恩恩怨怨都被他详细地描写出来了;他把现实生活中的这种弱小、艰苦的群体细腻地描写出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真情实感。
此外,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也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他善于使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他的语言表现力强烈,极具艺术性,而且作品往往都涉及社会现实问题,读者在感受其精致的语言之余,也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百态的真挚体悟。
例如,《宿舍的一夜》中,朱自清把一夜宿舍生活的无数回忆塑造得栩栩如生,充满沉静的情感,展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综上所说,朱自清的散文是一种特殊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语言,他的散文语言正统、优美、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气息,以及强烈的表现力,都使他的文字充满了生命力和魅力,令读者无法忘记。
朱自清的散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学家,并为中国文学史添加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朱自清作为文学研究会早期的重要会员之一,他的创作活动开始于五四新文学运动,先写诗,后写散文,是著名的诗人、散文家。
一生著作20余种,近200万字。
朱自清在创作中严格地恪守着面向人生的现实主义原则,他写的诗、小说、散文虽各有成就,但相比之下他的散文创作更为成功,影响也最大,先后成集的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成员,他的散文是面向人生的。
正如1922年写的《背影序》讲到散文在“近三四年的发展”时说:“⋯⋯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
”自谦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的我”的朱自清,从未与他所处的时代隔离。
用文学写人生,便成了他写作的当然的宗旨。
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一般指他前期的散文创作。
这些创作“漂亮和缜密”,对于创建白话散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曾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一.朱自清的散文温厚、朴实、自然,贮满一种真情美。
散文是长于抒情的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尤应当抒写“作者心灵的歌声”。
朱自清的每篇散文均是表露自己感情和心灵的艺术品。
朱自清对不同题材的文章,追求不同的表现风格。
他的偏重于叙写身边琐事的散文以委婉缠绵见长,偏重于写景状物的散文则见细致绮丽,而偏重于议论的杂感之类却又表现得机智深沉,而所以能达到这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核心在“真情”。
他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抒情、叙事、描写、议论熔于一炉。
《背影》叙写的是平常生活中一桩桩平凡无奇的事,但一旦将注入“真情”的一件件小事汇总起来,凝聚到“我”身心为之一震的年迈父亲的背影上,那种子对父的舔犊深情找到了“喷火口”,从而产生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
《菏塘月色》虽展现的是一幅朦胧月色中的荷塘美景图,却又交织着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缕缕淡淡的哀愁思绪,融景入情,文情并茂,这里的“情”是多么的委婉、真切。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1881-1936)是一位中国现代散文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
他的散文语言特点是具有强烈的言情色彩和文学气息,情感丰富、表达创新、韵律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先,朱自清的散文中具有极强的情感色彩。
他夹杂在客观描写中的细腻情感,反映出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悲欢情绪。
他在散文中加入了众多的象征性意象,让充满活力的诗意和前所未有的深情浸润于读者心田。
例如,《咏鹅》中,朱自清将“娇羞的鹅”比喻为少女初夜的婉转,让读者心生美好感受。
其次,朱自清的散文选取的题材极其丰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着对于人生各种现实的评论。
他的文章中,无论是对社会政治的讽刺,还是对荒唐社会的批评,还是饱含激情的旅游记,各具特色,文章中每一字每一句都能为读者带来升华的感官享受。
《望庐山瀑布》就是一篇经典之作,朱自清在文中用生动的描述,将瀑布的壮美、气势恢宏展现眼前,让读者倍感荡气回肠。
此外,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具有流畅而深情的节奏。
他把语言之间的渐进关系运用自如,使得语言更加得体、通顺、朴素,比喻、比较、拟人等修辞手法多而精彩。
在《静夜思》中,朱自清把人生的意义比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黑暗中的明月成为对美好未来的号角,把希望一一点燃,令人动容。
总之,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特点是情感丰富,表达新颖,韵律优美,修辞手法精彩。
他的散文不仅具有文化内涵,更有时代气息,唤起人
们对社会生活的思考,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触手可及的活力,引发共鸣。
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美论文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美摘要: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散文大家,其散文文笔清俊、语言简练、风格朴素,字里行间流露出丰富的真情实感。
正是这种卓然不群的美文风格,使其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书写了最为瑰丽的一笔。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美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引言说到现代散文,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朱自清。
朱自清作为中国现代文坛的一位大家,他的散文蕴含着强烈的个人色彩,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朱自清特色。
其散文饱含了真情实感,自然和谐的描写和抒情令每一个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这归功于他语言的艺术美。
朱自清散文语言朴素精练、生动自然、真挚感人,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
本文从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音乐美和语风艺术三个方面分析其散文语言的艺术美,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使用散文语言,从而推动散文写作的发展。
一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朱自清曾经说过,写散文便是以文字的方式进行绘画,他的作品无论是在写景、抒情或者叙事,都是在用文字向读者描绘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面。
通过语言,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并引起共鸣。
由此可见,朱自清十分注意散文语言中对于意象画面的描绘,充分发挥汉语文字的优势,化无形为有形,化呆板为灵动,化单调为丰富,化晦涩为简洁,化腐朽为神奇,所以他的散文才能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绘画跃然纸上。
下面从立体感和色彩美两个方面来分析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
1 立体感为了使其散文语言更具立体感,朱自清在文章的构思上进行反复斟酌,力求结构严谨、自然、顺畅。
所以,我们能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感受到作者对文章结构和脉络的精心设计,深得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要旨。
比如,在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把来到月夜下的荷塘观景、思索时的心境变化作为纵线,把荷塘月色的景物变化作为横线,从而形成了纵横交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自然和谐的结构美,将一幅饱含深情的荷塘轮廓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
语言艺术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荷塘月色》。
这
篇散文以笔触细腻、情感真挚的语言艺术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文字清新自然,不
加造作,朴素而不失含蓄。
《荷塘月色》一文,通过对荷塘环境和自
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运用了大
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贯穿整篇文体,构建起了一道独特的审
美风景。
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朱自清先生的语言艺术突出的体现在描
写细节方面。
作者用简单而具体的语言,表现出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和感悟。
比如,他用“荷叶隐隐”、“蛙声渺渺”等语言描绘景致,
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和神韵。
此外,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还不乏语感丰富的表现手法。
他善
于借助比较、排比等修辞手法,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觉,将语言转
化为视觉和听觉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他用“静悄
悄的”、“清清楚楚地”等描述词语,给人以深刻而真实的感受。
总之,《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是朱自清先生语言艺术的一次成
功的展现。
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情感,创作出一幅自然美的画卷,将读者带入了意境的世界中。
他的语言简练而又深刻,富于诗意和艺
术性,让人为之动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朱自清先生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欢迎参考借鉴。
艺术上,朱自清的散文以漂亮、缜密著称。
漂亮,指笔触的细腻、描写的生动、画面的优美;缜密,指构思的精巧、结构的严谨,讲究谋篇布局。
朱自清与冰心同以文字优美闻名,冰心善抒情,朱自清善描写,在描写中抒发感情,在诗与画的交融上达到高度的成就。
在朱自清之前的白话散文中已有游记和写景文。
但那些写景文只是感叹“景色绝美”,“景色真是好看”,还不能以语言为工具画出山水景致的状与色。
朱自清散文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美。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朱自清有一双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的眼睛。
而这种发现常常又是有他自己独到之处的。
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出发,朱自清十分强调对客观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从不苟同别人而强调亲自体味。
他常能突破一般思索的框框,另辟新径,独出心裁,使作品产生一种超尘拔俗、不同凡响的力量。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新文学的开拓者,是现代散文大家,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散文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①真挚深厚的感情。
他散文的核心是一个“真”字,用真挚的感情,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记取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
他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温厚、或感伤、或幽默的人伦之情,尤为动人。
如《背影》中对父亲的追忆,《悼亡妻》中对妻子的怀念等这些身边的凡人琐事,因为时时追求真切的内容、感情的质朴诚挚而最能感动读者。
②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
朱自清的散文,文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对景物精确观察,对声音、色彩感觉独到,通过千姿百态、或动或静的鲜明形象,巧妙地比喻、联想,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构成细密深远的意境。
《荷塘月色》中,清华园的一个平常的荷塘,一到他的笔下,简直无美不具,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工笔画。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共25篇。
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
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等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篇【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
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
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
“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
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②、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绘画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
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他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
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
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现出一种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也愈具真切、细致。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品,作于一九二七年七月。
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陷入空前的黑暗之中。
在现实面前,作者彷徨了,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但两条路他都不愿走,于是走中间道路,以求暂时逃避现实。
这篇作品借谈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来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超脱。
3、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以真情实感、细腻入微的描写而闻名。
其中,《荷塘月色》作为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之作,展现了他独特的语言艺术。
《荷塘月色》以作者在荷塘中遇到的一只娇艳的蛙为线索,描绘了一个温馨而充满诗意的夏夜场景。
首先,朱自清先生运用灵动的笔触和恰到好处的修辞手法,使得整篇文章通俗易懂,读起来流畅自然。
他用质朴的语言,直观地展现了荷塘的美丽景色,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一片宁静与祥和。
其次,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大量运用比喻和象征,丰富了文章的意境。
他将月光比作一轮银盘,将荷叶比作守夜人,将荷花比作一群群娇羞的少女,通过这些比喻,将夏夜的美景与人性的柔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篇文章更具情感色彩。
此外,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比拟、拟人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他写道:“车行磨破了的旧靴,湿透的乡间小路”;“又换了一种颜色,五光十色的。
上面摆满了马蹄形的蜡烛和一盆盆的茉莉。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添了文章的艺术魅力,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荷塘月色》展现了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
他以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优美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使读者在阅读中领略到美的享受和人生的哲理。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之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天才。
其散文作品富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刻画了丰富而细腻的人性风景,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围绕着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展开论述。
一、语言艺术方面朱自清的散文表达方面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语言上的别致和优美。
他的语言简洁明快,文笔清新自然,表达方式自然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同时,他还善于借鉴白话文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文章在理解上更加易懂。
在表达的过程中,他往往使用一些富有感染力的词语和形象的比喻,以此表现他对自然、对人生的感受。
例如,他所写的雨是“缓缓的,小巧的”,这种生动形象的描写方式,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二、思想深度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大多涉及生活琐事,但却深刻而充满哲理,往往在诸如生活、自然、情感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思想深度。
他经常用生活中丰富而细腻的体验,去阐述他对社会发展、人生哲学和人情世态的理解。
例如,在他所写的《荷塘月色》一文中,思想深刻,通过荷塘就地取材的细腻描写,告诉读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生幸福的源泉。
三、意境独特方面朱自清的散文意境通常是优美而独特的,往往概括出一种简单而丰富的美感。
他的意境往往清新、宜人,表现珍爱自然、留恋静谧、向往和平的情感。
他的作品,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了具体的事物,同时又引导读者从事物的具体逐渐抽象到精神高度的领域,如《背影》、《春》等作品,使人读后深受感动,意境独特。
四、审美趣味方面朱自清的散文描写和表现的内容十分生动有趣,同时让读者感受到他的审美趣味。
他可以从一件看似平常的事情入手,以个人的视角,让读者感到他的独特视角。
例如,他所写的《背影》一文,描述了一个父亲为了自己的儿子而冲出重重危险,在情感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涵盖了语言艺术、思想深度、意境独特和审美趣味四个方面。
他长期以来的不懈追求和坚持,创造出了一系列极为精彩而且独具特色的散文作品,独树一帜,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作。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艺术美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艺术美诗意的语言朱自清的散文充满了诗意的语言,他善于运用优美的文字描绘自然风光和社会现象,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这样写道:“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和叠音词,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同时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茂盛,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生动的描写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生动的描写随处可见。
他擅长用细腻的文字刻画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使读者产生共鸣。
在《背影》中,朱自清描述了父亲送别时的情景:“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厚爱,令人感动。
质朴自然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质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他擅长用平实的文字表达深沉的思想和情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情感。
在《给亡妇》中,朱自清写道:“这几天家里的事情多,我不常去想你。
我睡不着的时候,想象你在温习功课,孩子们守在旁边。
他们长大了,你会搀着他们依偎在我怀里……”这段文字语言朴实无华,却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深思念和爱意,令人感动。
精炼含蓄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精炼含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擅长用简洁的文字表现丰富的意境和情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联想和想象。
在《匆匆》中,朱自清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段文字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令人感慨万千。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艺术美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诗意的语言、生动的描写、质朴自然以及精炼含蓄等。
他的作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朱自清散文的特点(一)、真挚、深厚的情感投入。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朱自清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感伤、或温厚、或幽默的人伦之情,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如《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镜头,感人至深。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
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曾认真研究过现代诗,且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
“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
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清雾、蓊蓊郁郁的树木以及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素淡朦胧,简直就象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
在朱自清的笔下,好景美不胜收:梅雨潭醉人的绿、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这些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往往会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缜密精巧的构思。
虽然朱自清的散文篇幅大多不长,但其构思却颇具匠心。
《背影》的出奇制胜;《春》的多侧面描写,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写和叙述之中,毫无刀刻斧凿之痕;《荷塘月色》虽说为了写心中的不宁静,但一路下来,却处处见“静”。
(四)、独特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
如《背影》语言的质朴、《荷塘月色》语言的清丽、《温州的踪迹。
绿》语言的纤秾,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更是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上的绘画美。
爱用叠字及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形成了朱自清散文所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据统计《荷塘月色》中用了26个叠字,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叠字则有72处之多;长短句的巧妙搭配,使其散文读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独具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
总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中,朱自清以其散文有力地证明了:取代文言文的白话文,也可以写出与文言散文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
这是朱自清作为一位语言大师对现代汉语的重大贡献。
散文创作特点主题朱自清散文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览胜记游;其三,书怀抒情;其四,感悟觉世;其五,指摘时弊。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朱自清的散文清新自然,语言优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主要体现在艺术化的口语技巧,生动传神的字句修辞技艺及景为心语的抒情艺术。
学习研究朱先生的散文对于丰富语言,创新和提升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著名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
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通过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来。
一、口语入文,朴素清新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通俗浅近、明白如话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散文突出的语言风格之一。
朱自清的“口语”,以北京口语为主要基础,兼融其他方言中的有效表达成分,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意境。
这种境界,既体现出与人交心似的亲切、随和,又具有了一个文思敏捷的文人精心组织后的清新、典雅。
如《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朱自清散文常常以俗语或方言入文,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简意明的奇效,或得到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好处。
如《话中有鬼》中引用俗语“打是疼,骂是爱”来证明怒骂是恨,笑骂是爱;《论自己》一文中引用“娶了媳妇忘了娘”“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久病床前无孝子”等大量俗语来举例、形容,收到言微意丰的效果。
风华从朴素中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平易自然,堪称朴素美的典范。
二、善用修辞,音韵优美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咏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论是朴素美的“淡妆”,还是装饰性的“浓抹”,都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尤其是缤纷的修辞,仿佛优美的旋律,萦于耳际,久久绕梁。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朱自清(1898年-1948年)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之一,他的散文作品极具影响力,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一。
朱自清散文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闻名,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语言特点。
首先,朱自清散文注重细腻的描写。
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将作品中的人物、事物、景观等展现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例如,在他的散文作品《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出一幅荷塘夜景,将读者带入到了这个宁静而美丽的景象中,令人如痴如醉。
其次,朱自清散文富有情感共鸣。
他的作品常常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世界。
他用简练的文字表达深沉的感情,让人读后感到心头激荡。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春》中,他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使读者能够共鸣并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与活力。
第三,朱自清散文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他常常以平凡的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揭示出其中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现象。
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对社会风俗、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与反思。
朱自清散文作品《背影》中,通过对父子之间感人的故事描写,表达了朱自清对传统伦理观念的坚持和对亲情的强烈感慨。
此外,朱自清散文还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而受到赞誉。
他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思想,篇章结构简练有力,不啰嗦、不冗长,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他的作品流畅而富有韵律感,语言简练却又意味深长。
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感和表达力。
总的来说,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细腻的描写、情感共鸣、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以及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等方面。
他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魅力,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朱自清散文犹如一抹清风,给人以启迪和感动,令人陶醉其中。
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

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散文作品流传广泛,被称为“散文之魂”。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独特,具有鲜明的特色,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自然。
他以淡雅的笔触写景,以朴实的笔法描绘人物,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夏日荷塘的美景,把宁静的夜晚与静默的荷叶相结合,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他的散文语言不夸张,不矫揉造作,而是真实地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本真面貌。
其次,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实生动。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人情味和感受力。
在《背影》这篇散文中,朱自清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感人故事。
散文中没有华丽的修辞,却剖析了人类情感的内涵。
通过朴素的语言,朱自清打动了读者的心灵,让人们在阅读中体验到真挚与情感的共鸣。
另外,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文学性极强。
他熟练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散文语言充满了艺术感。
在《春》这篇散文中,朱自清将春天与女人相比,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刻画了春天的魅力和情感。
他的词句优美流畅,富有音韵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流畅而富有节奏感,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审美的快感。
最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富有哲理性。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对人生、道德、艺术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在《读圣贤书有感》中,朱自清以坦诚的态度向读者展示了他对道德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他用简洁凝练的句子表达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通过对哲理问题的探讨,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与意义。
总的来说,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特色在于清新自然、朴实生动、文学性极强及富有哲理性。
他的散文语言真实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朱自清的作品至今仍然在人们心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桓台县周家中学张作元2007年10月《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张作元【内容提要】朱自清一生集诗人、散文家、学者于一身。
其突出成就表现在散文创作。
他的散文以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缜密精巧的构思和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树起了中国现代散文艺术的一座丰碑,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
他的散文语言呈现出“质朴无华、蕴藉腴厚”的风格,追求用词的朴实和口语化。
他善于运用方言土语,并直接吸取富有生命力的群众口头语言入文,较少使用古文和欧化语,在具体语言表达方式上,他常用比喻,喜用叠词,注重炼字,有意避用“是”字句、“被”字句和“有”字句,并且善用工笔白描的艺术手法写人状物,使其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关键词】情景交融、清幽细密、质朴无华、蕴藉腴厚。
【正文】朱自清(1898~1948),名自华,字佩弦,后改名自清。
原籍绍兴。
生于江苏东海县,因长期定居扬州,故自认扬州人。
1916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南从事中学教育工作。
1925年到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授,系主任,直到病逝。
抗战时期曾随校南迁昆明。
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反对国民党的反动政策。
抗战胜利后,他随校迁回北平,在艰难生活中,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扬。
朱自清一生集诗人、散文家、学者于一身。
他首先是以诗人的身份跻身于新文学作家之列的。
20年代中期以前他创作的五十多首新诗,大都收入文学研究会部分诗人的诗歌合集《雪潮》和他本人的诗文合集《踪迹》中。
他的诗歌以写实为主兼用象征,既能体现白话的口语美,又能适当吸收古诗的优长。
抒情长诗《毁灭》是朱自清全部诗作中最能代表其诗艺造诣和思想动态的作品,既有苦闷彷徨的呻吟,也有奋起追求的精神,寄寓诗人对人生切实的感受,带有朱自清当时遵奉的“刹那主义”的思想投影,因其真实地抒写了“五四”青年内心矛盾,又不失积极进取之心,而轰动一时。
1925年以后,朱自清绝少写诗。
在此前后,他将主要精力开始移向散文写作。
他的散文作品可分为三大系列:一是家庭小品,如《背影》、《给亡妇》等,二是海外游记,如《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三是写景美文,如《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朱自清散文以委婉真挚的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缜密精巧的结构和炉火纯清的语言,树起了现代中国散文艺术的一座丰碑。
40年代,朱自清改写杂文。
一面是为了更有利于对严峻的现实发言,一面也是实践他提倡的“说话风”。
他的杂文大多讨论有关人生社会的问题,秉承他一贯尊奉的“为人生”的初衷,而又更增添了较浓厚的思辨色彩与哲理意味,用语朴实无华,感情不改其真,具有鲜明的口语性,自然亲切,雅俗共赏,可说彻底汰除了早年某些散文中的做作之弊,显示了很高的艺术功力。
下面论述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一、质朴、蕴藉的语言风格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
”①李翔说:“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
”②古今中外一切伟大的文学家,为了塑造形象,表达自己的思想,都在语言上下过很大的功夫。
杜甫曾以“语不惊人死不休”作为自己的创作准则。
贾岛说自己是“二字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散文对语言的要求是很高的,一个散文作家独特的语言常常是他独特的艺术风格的重要标志。
秦牧的语言朴素自然,杨朔的语言清新优美,魏巍的语言流畅华丽,刘白羽的语言绚烂壮丽。
而作为一位丰富了现代白话文学语言表现力的大师,“质朴无华、蕴籍腴厚”则是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独特追求,尤其是他的叙事散文。
杨振声曾评价朱自清的散文“风华正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
”③平淡之中包孕了神奇。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之所以能呈现出“质朴蕴藉”的独特风格,是因为他追求语言的口语化。
他曾说“用笔如舌”是文章的极境,“文章有能到这种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他说富有“说话风”的作品“读了亲切有味。
”他的散文《背影》便是这种语言风格的代表作。
《背影》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历久传诵,感人至深。
它最能打动人心的是作者笔下朴实无华、真切感人的父子之情。
为了表达这种父子之情,作者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来抒写。
首先是运用了口语化的叙述语言,例如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写祖母的丧事,父亲的亏空,家庭的惨淡,如同流水一样,平平淡淡铺叙下来,不加任何修饰,但字里行间分明渗透着“父亲生活担子的沉重,内心的郁闷。
”再如,作者准备回北京念书,父亲开始说定不送,也作了一番细心周密地按排,“甚是仔细”地“再三叮嘱茶房”,“但他终于不放心,”决定亲自送儿子并忙着照看行李,与脚夫讲价钱,上车替儿子定座位,最后又穿铁路,过栅栏,攀月台,买橘子方才离去。
一系列叙述语言,笔墨清淡,朴实无华,平淡无奇。
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关爱之情却跃然纸上。
其次,是运用了口语化的人物语言。
《背影》一文中,父亲的话共有四句,简短朴拙,平常至极,不是缠绵绯恻之辞,不是感天动地之语。
只要稍加留意,它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语句。
但却格外生动传情,收到催人泪下的效果。
如文章开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话语中揉进生活谚语,包含有父亲对爱子的宽慰。
他甘愿承受家庭中的全部重负,但愿儿子能够轻松愉快地享受其天真生活,把父亲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时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话语同样简短平淡,但却表现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
口语化的语言不只是《背影》一文的特色。
否则,它也不能成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
只要我们认真研读朱自清的散文,都能受到这种语言风格的润泽。
如在《儿女》中,写他的父亲“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
”表现了父亲不但挚爱着儿子,对孙子辈也同样关爱有加。
再如《给亡妇》中,写他的妻子“没有书怎么教书?况且他又爱这个玩意儿。
”表现了妻子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
既然“质朴蕴藉”是朱自清散文语言风格,“口语化”是他散文语言追求的境界,那么不论遣词造句,还是句式选择,他都以“口语化”作为最高准则。
1、关于朱自清散文的用词特点。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追求用词的朴实。
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怪异的词句绝对找不到,形容成份也极少,正是“豪华落尽见真淳”。
另外,朱自清的散文创作还大量地运用了方言土语。
例如《儿女》中“我们常用了土话,叫他做呆瓜。
”“若快走或快跑,便要好看了。
”《给亡妇》中“但见了面,看你一脸笑,也就拉倒了。
”“做起主妇来,什么都得干一两手”,“有一位老在行大大地夸奖过你”。
《航船中的文明》中“船家照他们的‘规矩’,要将这一对儿生刺刺的分开,”“我们是‘一推生’的!”等等,以上例句中,加点的词都是方言土语。
2、关于朱自清散文的语句特色。
首先,他直接吸收那些富有生命力的群众口头语言入文,这样的例子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比比皆是。
如《勿勿》中的开头一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我瞧你的觉老没睡足。
白天里还得做菜,照料孩子,很少得空儿。
”“你在家老不乐意闲着;坐着几个‘月子’,老是四五天就起床,说是躺着家里事没条没理的。
”等等,都是典型的群众口头语言。
另外,纵观朱自清的散文作品,短句是朱自清散文句式选择的主流。
在不影响表意准确的前提下,他是能用短句则不用长句,它符合口语的特点。
例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中“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
”如换成“都不能如秦淮河的船一样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则失去了口语化的特色。
再如《航船中的文明》中“呀,带着男人!正是,所以才‘祸不单行’呀!”本来是作品中的叙述语言,但它简直就是剧本中的人物对白。
再如《春》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
”似乎就是作者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发自肺腑的呼喊。
朱自清的散文属于言志派散文流派,它是周作人在以个人为本位的自由主义思潮作用下开创的。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这类文章的还有冰心、俞平伯、林语堂、梁实秋等。
对于这类散文作品,胡适在《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中曾作如下评价,“用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是滑稽”。
他明确说明,言志派散文作家的创作具有一个相同点即主张语言的口语化。
然而由于作家们的中外文艺修养、审美趣味、生活哲学的不同,其具体语言风格又具有很大不同。
例如周作人,“本色美”是他的散文自觉的追求。
他认为,文章的至难之境是“本色”。
文章的最高标准是“简单”:“本色可以拿得出去,必须本来的质地形象站得住脚,”而“华绮便可以稍容易,这只要用点脂粉工夫就行了。
”周作人散文的这一艺术追求,决定了他的散文语言以口语化为基础,简洁纯净,质朴自然。
这一点与朱自清散文语言基调相同,如《前门遇马队》中的一句:“到了警察厅门前,两旁的步道都挤满了,马路中间立站许多军警。
再往前看,见有几队穿长衫的少年,每队里有一张国旗,站在街心,周围也都是军警。
”这一句是写学生上街游行,遭到警察阻拦,引起群众围观,没有铺张渲染,没有修饰夸张,只是平淡叙述。
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分明感触到双方剑拔驽张的气氛。
又如“我听了也便安心站着,却不料忽听得一声怪叫,说道什么“往北走”!后面就是一阵铁蹄声,我仿佛见我的右肩旁边,撞到了一个黄的马头。
那时大家发了慌,一齐向北直奔,后面还听得一阵马蹄声和怪叫。
等到觉得危险已过,立定看时,已经在“履中”两个字的牌楼底下了”。
同样是朴实自然的叙述,但警察的凶神恶煞和血流遍地,人仰马翻的惨状不觉映入眼帘。
然而,周作人又主张“采纳古语”、“采纳方言”、“采纳新名词。
④”由此表明,周作人的散文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把各种语言(包括口语、方言、古文、欧化语等)“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
⑤”创造了简洁明快、朴实自然而又不失雅致的诙谐、闲适、平和的语言风格。
呈现出与朱自清散文语言不同的特点。
即周作人的散文语言较多地糅入古文和欧化语,而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较少使用。
如周作人的散文《故乡的野菜》中的句子“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乌篷船》中的句子“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薜荔的东门来”等,结构较为复杂,显然是欧化语的影响。
又如,《喝茶》中的“则我殊不以为然”,“唯是屋宇器具简陋万分,或者但可称为颇有喝茶之意,而未可许为已得喝茶之道也”。
《乌篷船》中“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
”等则是古文语句的调和。
上述类型的句子在朱自清散文中较少出现,因为它们与朱自清追求“说话风”的散文语言风格多少有些不协调。
总之,追求口语化,使语言质朴蕴藉是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