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心理学(已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论述题:

1、论述新闻工作者学习新闻心理学的必要性。

答:新闻工作者学习和研究新闻心理学,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实践意义,有其研究的必要性。(1)学习新闻心理学,有利于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效益,推动新闻改革,使新闻工作更好地承担党和国家喉舌的重任,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新闻工作者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有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2)学习新闻心理学,有利于优化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在新闻队伍中普及、宣传新闻心理学知识,对于全面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掌握新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自觉地认识、评价自己的心理素质的特点,主动挖掘自身的潜力,找准最适合自我个性特征的岗位,寻找优化个体心理素质的途径;同时,还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面对压力时能比较自如地主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调节自我与他人、与环境的矛盾,从而保持积极乐观、不断进取的心态。(3)学习新闻心理学,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规律,有利于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学会从心理学理论的视角去认识受众的认知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加符合受众的需求,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不仅便于入耳、入目,还要便于入脑、入心。

2、运用现场观察法,试对新闻工作者或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

答:现场观察法是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看新闻等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他们的言行。比如,传媒系统的领导干部通过现场观察新闻从业人员工作时的言谈举止、面部表情、个人习惯,就了解了员工的工作态度和业务能力。

3、试从新闻心理学在我国产生的历史背景角度,分析这门学科在我国际出现的必然性。

答:我国对新闻心理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多年,我国新闻心理学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酝酿、初步形成。(1)萌芽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读者心理是新闻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文革”十年,我国对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2)酝酿阶段。1979年之后新闻心理学重新得到了承认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写出了一批有分量的论文。1986年7月,《新闻心理学》专著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新闻心理学的发展已经从酝酿阶段进入初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的新阶段。(3)初步形成阶段。1986年7月至今,我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我国的电子媒介得到了迅猛发展,电视的覆盖率已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能否抓住听众、观众、读者,成为一个直接危及新闻传媒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新闻工作者对听众、观众心理的探求兴趣也空前高涨,所以新闻心理学这门学科在我国的出现是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

4、根据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受众主要接触的客观刺激物的不同,说一说新闻工作者深入第一线,抓“活鱼”的必要性。

答:(1)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的心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客观世界,但是在新闻活动中,他们所接受的直接刺激物不同。新闻传播者直接接触的是客观物质世界,而新闻受众直接接触的是媒介世界。他们的心理活动便打上了直接作用于他们感官的那个客观世界的印记。(2)“抓活鱼”是新闻学的专业术语,就是新闻传播者深入第一线,获取新近的信息,捕捉最近发生的、鲜为人知的新闻事件,采写编辑成新闻报道,通过传播媒介传送给新闻受众,所以新闻传播者必须真实地反映他们直接接触的客观世界,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时效性,这样一来,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深入第一线,捕捉新闻的“活鱼”。(3)“抓活鱼”正是体现了新闻的特点,发出的报道才会为报纸、广播电视赢得广大的读者和观众;如果报道的内容过于陈旧,时过境迁,只会严重影响传播媒介的质量,就会失去很多的读者。综上所述,新闻工作者深入第一线,抓“活鱼”具有其不可代替的必然性。

5、试论新闻工作者经常体会受众的角色需要的意义。

答:(1)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所应承担的义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应当确定这样一种观念,即以党和国家、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而把个人利益融于党和人民的利益之中。(2)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受众(实际上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望很高。首先,期望新闻工作者“能够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忠实代言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再者,期望新闻工作者能够不断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

的、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3)因不同角色引起的内心冲突大多表现为新闻工作者作为一个正常人和作为一个记者(或编辑)这双重角色时,内心出现的矛盾冲突。角色冲突容易引起角色扮演者心理的紧张、不平衡。党的新闻工作者消除角色冲突的最重要的原则是:排除私心杂念,自觉地服从党和人民的的根本利益,(4)由于工作的需要,有是新闻工作者要暂时放弃自己原来的角色去实际充当或在想象中充当另一种角色,并通过移情去认知、体验别的角色的需要、动机、兴趣等心理活动,由于任何一种角色都是以与之相关联的另一种角色的存在而存在的,所以角色互换有助于加深对自己的认知,增强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5)新闻工作者经常体会受众的角色需求,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进而提高报纸、广播、电视的质量和声誉,赢得广大受众的信赖和支持。

6、试论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等特征对新闻工作者心理活动的制约性。

答: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活动都紧紧地围绕着新闻的基本特性即真实性、时效性、公开性等进行。受众选择新闻节目,是为了可以从新闻中获得具有新闻特点的信息。其目的在于消除头脑中的不确定因素,及时了解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以此为据,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基于受众的这种需要,新闻传播者的活动必须紧紧围绕着新闻的这几个特性进行。大至主题的提炼、篇章结构的布局,小到一个标题、一个音响、一个镜头、一个字的使用无不千方百计地追逐新闻的真、新、快、短等特点。中外许多记者为了获得独家新闻,亲赴事件发生的第一线,即使身处险境,甚至丢掉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7、试论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与其职业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国内外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素质是一个完整的身心系统,不仅具有先天的禀赋,同时也是后天社会实践的结果。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其心理素质中包含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智力因素归纳起来有写作能力、应变能力、观察力、预测力、新闻敏感等,这些智能正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业务素质;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责任意识属于非智力因素,像强烈的责任感、高度的敬业精神、高尚的人格等都是新闻工作者职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职业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正是新闻工作者心理素质中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具体体现。职业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二者在新闻工作者身上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只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发展,才有可能成为德才兼备的新闻工作者,也才有可能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8、试论新闻工作者自觉优化其智力因素的意义。

答: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因素的有机结合。人的智力即以思维能力为中心的认知能力有:写作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观察力、预测力、新闻敏感等。概括地说,智力因素即认知过程中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因素。自觉优化智力因素,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智力因素基本上属于先天形成,后天只是开发的问题”,但是,优化后的智力因素是远远超过未优化的先天智力因素的。信息化、现代化的社会,对于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愈来愈高,仅一味地注意对后天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还是远远不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新闻活动中互为影响,相互制约。离开了非智力因素,人的智力活动难以显示出来,但若失去了智力活动,则非智力因素也就失去了启动、引导、强化、调节的对象。为了使新闻工作者能够更好地适应新闻工作,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就应去自觉地优化智力因素。

9、试述顿悟对认识突破的作用。

答:顿悟对认识的突破可以说是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关口。在顿悟之前,记者的心理由动机到定势,记者的认识由知识、材料、尝试错误到典型诱因出现,水平不断提高,逐渐地积累到认识突破的临界点。在典型诱因出现时,记者的各种能力全部调动起来。此时的思维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10、试分析定势效应的作用。

答:人在认知外界事物时有一种预测性的心理活动,叫做知觉定势。它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准备状态,有时会把一些无关的品质联系在一起,这就形成了定势效应。定势效应是人们认知事物的一种常见的现象,如“以名取人”、“以貌取人”等等。定势效应不一定全是不好的事。在某种情况下它有助于人们对他人做概括性的了解,然后加以逻辑推导,按一般人的规律来认识现象。这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但是,这毕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