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合集下载

[协奏曲,小调,钢琴]浅谈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

[协奏曲,小调,钢琴]浅谈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

浅谈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肖邦是波兰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代表人物,被后世誉为钢琴诗人。

他一生致力于各种体裁钢琴作品的创作,创作出了众多优秀的作品。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就是肖邦钢琴作品的代表作之一,融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主义于一身,是当时欧洲作曲技法的集大成者。

下面笔者就从结构、旋律、节奏、和声四方面探究这部作品的创作特征。

一、《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概述《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始于1829年,于次年春天完成。

其是肖邦为管弦乐队同钢琴合奏而创作的一部大型作品,也是肖邦以交响音乐体裁创作钢琴作品的第一次尝试。

这部作品在曲式结构与和声运用上体现出了浓郁的浪漫主义幻想情趣,在节奏的安排上体现出了鲜明的波兰民间舞蹈音乐风格,在旋律写作上则充满了古典主义的装饰性和歌唱性。

总的来讲,这部作品清新明快、热情蓬勃,是肖邦个人风格的全面展现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二、《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一)曲式结构肖邦是一位既具有古典情怀、又具有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作曲家,这在曲式结构的安排上突出表现为以下两点。

首先是对古典主义曲式结构的沿袭。

在《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肖邦应用了许多古典主义鼎盛时期的钢琴奏鸣曲结构组合手法,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个性模式。

具体来讲,这部作品曲式结构的古典主义特征主要体现在其乐章整体结构安排上,选择了巴洛克时期最常用的快慢快三乐章形式:第一乐章为双呈示部奏鸣曲式,由交响乐队和钢琴协同奏出,整体风格辉煌、激昂;第二乐章为复三部曲式,采用了类似于歌剧咏叹调的无展开伴奏形式,曲风抒情优美;终曲乐章采用了奏鸣回旋曲式,整体上带有明显的波兰民族舞蹈风格,听来较为明朗、轻快。

其次是对结构布局形式的个性创新。

在创作《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时,肖邦不满足于古典协奏曲固定的结构程式,在调性布局和陈述方式上做了一定的改动他打破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各自独立的定式,将各个乐章第一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均建立在主调上,这样,主、副部主题的调性对比就更加明显,更加适合富于变化的音乐内容表现。

肖邦生平介绍

肖邦生平介绍

伟大的音乐家——肖邦伟大的音乐家——肖邦弗雷得里克·肖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 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

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

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

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

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 波兰才子]一、又一个神童肖邦一家住在一个伯爵夫人的庄园宅地的三间房子里,那是令人愉快的房间,有着白色的墙和发光的天花板,有挂着雪白薄沙窗帘的窗户,宽大的窗台上,倒挂金钟和天竺葵生气勃勃地开着花。

房屋里面摆着沉重的红木家具、许多书架和一个白柱式火炉,在天冷的时候,里面的松木劈啪作响,发出芳香的热气。

三间房子中最大的一间里面摆着钢琴。

有别于其他神童音乐家的是,少年肖邦并不喜欢那架钢琴。

肖邦的第一位教师是个奇怪的人物,他总是穿着淡黄色的大衣和裤子、漆皮长靴以及颜色华丽但很俗气的背心,据他说这是在一个拍卖行买的波兰最后一个国王的所有物。

他总是带着一支长铅笔,常用来敲那些迟钝和不守规矩的学生的脑袋和手指。

他使肖邦喜欢上了钢琴,而且弹得非常美妙,于是少年肖邦逐渐以“第二个莫扎特”而闻名华沙。

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1830年,春天来了。

树上的嫩芽已‎经开始萌发。

晴朗的夜空中‎,月亮射出银光‎,弥漫着温柔的‎,清絮。

在华沙泥泞的‎街道上,肖邦对自己的‎朋友莫里斯谈‎到刚刚写完的‎第二首钢琴协‎奏曲。

谈话中,冒出一个叫作‎康斯坦茨娅的‎名字。

莫里斯开玩笑‎地说:“怎么样?快结婚了吧?”肖邦的脸颊泛‎起红晕……1928年,在一次舞会上‎肖邦认识了音‎乐学院的一个‎女学生。

很快,他就爱上了这‎位蓝眼晴黑头‎发的姑娘。

但生性羞怯的‎肖邦,本敢向她倾诉‎爱慕之意。

年轻的作曲家‎把对康斯坦茨‎娅的爱恋,谱写到美妙的‎钢琴音乐中。

1830年1‎0月11日,肖邦在即将远‎离波兰的告别‎音乐会上,与康斯坦获娅‎同台演出。

次日,他高兴地对朋‎友说。

“昨天的音乐会‎颇为成功,我毫无紧张地‎弹究协奏曲。

康斯坦茨娅独‎唱时,身著白衫,头插蔷薇,看上去无限高‎雅。

”肖邦所说的钢‎琴协奏曲,是指他的《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但,写作在这以前‎的,是《f小调第M钢‎琴协奏曲》。

两部快奏曲时‎隔一年相继完‎成。

这两部被称为‎“妹妹篇”的协奏曲,肖邦说过,都是他写在“幸福时日”的作品。

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反映出一个二‎十岁青年对初‎恋之情的体验‎。

这部协奏曲并‎不着力于用大‎型乐曲形式揭‎示深刻、重大的社会内‎容,而是在侧重于‎钢琴演奏技巧‎的炫示中,写下了优美的‎抒情诗行。

或许由于惴惴‎不安的初恋心‎境,这部协奏曲并‎未题献给作曲‎家心中的恋人‎,而是赠奉给苔‎菲娜·波托卡伯爵夫‎人。

肖邦十六岁时‎就同她相识。

在作曲家临终‎前,伯爵夫人赶赴‎巴黎,病榻前为肖邦‎低吟一曲,使他感到慰藉‎。

1830年3‎月17日,《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华沙由肖邦‎独奏,举行首演。

第一乐章。

小提琴奏出一‎个下行跳进的‎音调,构成一支奇异‎的旋律,显露出年轻作‎曲家耽于冥想‎的天真神情。

轻盈的旋律溪‎流,瞬间又激荡起‎大型乐队那山‎谷般的热烈震‎响,呈现出强烈追‎求的热情。

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旋律分析

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旋律分析
小调第 二钢琴协 奏曲》 里也 多次 出现 ( 见谱例 4 ) 。 谱例 4 :
这种 模进 在 后 面 的部分 中还 有 。在 第 2 2 5 —
2 2 8小 节 ,出现 了似 乎是 第 1 0 1小 节 和 1 5 2小节
( 见 谱例 5 ) 综合 的节 奏音型 , 第 2 2 9 _ _ 2 3 2小节就是
第9 9、 1 0 0小 节
节后 半至第 7小 节第一 个音 对这个 动机做 了一个
倒影进 行 , 从 B管 向Ⅳ级和 弦 : 上六度 的跳 进 , 然
后再从 G音 向下级进到 E音 ( 见谱 例 1 ) 。
谱例 1 :
④第 1 4 9小 节 的 3 、 4拍 至 1 5 0小 节 的 1 拍 的 下 行四度再上行三度 的旋 律进 行是 肖邦 特有的“ 叹
化 同一种 材料 , 使 重复不 再显 得单 调 , 并 且有 助于
推动音 乐向前发展 ( 见 2 6小 节 和 2 3 0小 节 的 下 行 琶 音 类 似 第 1 5 2小节 的音型 , 而第 2 2 5小节和 2 2 9小 节的后 1 6 分音符 进行就类似第 1 0 1 小 节。
墼^ 磐
1 0 0小 节 的重 音 ( 见谱例 3 ) 。

挥, 每次都萌生一些新的因素 , 给原乐 思增 加一些新 的素材。” ‘ 这部协奏 曲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乐章 、 第二乐章和第 三乐章 的动机互为所用 ; 并且 , 他喜爱
在 钢 琴旋 律 中 大量 运 用 特 殊 的声 乐 器 乐 型 的 ( 花 腔
1 5 3 、 1 5 4的原样 重复 ; 第 二次是 第 1 5 5 、 1 5 6小 节 中
改变 和声外形 的模 进 ; 第三次是 第 1 5 7 、 1 5 8 小 节 中 的转调模 进 ;其 中在第 1 5 6 、 1 5 8小节 的后 三拍 , 改 变节奏 音型 , 是分裂模进 。每次重复 在和声上也 都 不一样 。由此可 以看 出 , 肖邦 擅长用各 种手法来 变

肖邦音乐的现代色彩——析《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旋律特色修改

肖邦音乐的现代色彩——析《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旋律特色修改

肖邦音乐的现代色彩——析《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旋律特色修改肖邦音乐的现代色彩——析《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旋律特色摘要:十九世纪初期,音乐界出现了很多以浪漫主义为代表的音乐家,而肖邦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

在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无数经典的钢琴作品,在音乐的天幕上熠熠生辉,经久不衰。

在他所有的作品中,《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堪称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

欣赏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可以感受到这首作品无论从节奏、和声、旋律还是音乐情绪及风格上都体现出了浪漫主义音乐与民间音乐元素的完美结合。

本文就这部作品的旋律特色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旋律在欧洲音乐浪漫主义时期,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当属肖邦。

虽然同处于一个时期,但是肖邦却与其他音乐家们的作品在风格特征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从作品风格上看,肖邦的音乐充满了幻想和神情,无论是旋律还是和声都充满了色彩,而且是彻彻底底的钢琴音乐,这种音乐身韵是其他乐器所无法表达的。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为肖邦的初期作品具备了上述所有的魅力和风格,因此被看做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品。

但是,如果只是能把握作品的风格,那么肖邦还不能称之为一位优秀的演奏家和音乐家,只有将作品的演奏技巧完全掌握,才能将乐曲发挥到极致。

本文将从《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旋律特色进行重点研究。

一、作品乐章分析庄严的第一乐章,在风格上,肖邦将古典协奏曲的模式严格地沿袭了下来,然后将浪漫主义的手法运用在音乐表达和织体上。

在肖邦的钢琴曲作品中,钢琴始终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乐器,只是在演奏时,加入乐队为整首乐曲进行和声和陪衬。

随着乐队弦乐的呈示,乐章缓缓展开,第一主题微微露出了忧郁的情绪,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深思。

呈示部过后,全体乐队都加入到演奏当中,忧郁的思索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诉说。

紧接着,第一主题结束,第二主题开始,乐曲展露出作者对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起伏不定的心绪。

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

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

暗恋物语——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之我感题记:用燃烧的激情谱写美丽的乐章,用不息的生命演绎浪漫的诗歌——波兰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肖邦。

纪念伟大的音乐家肖邦诞辰200周年。

寂静的深夜适合听肖邦,沉静下来才能体味到那些细腻的呓语。

这曲《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就是在这样一个万籁俱寂的凌晨走进我的世界的,曲中流淌的深情犹如这个夜晚,浓得化不开。

在肖邦创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中,第二首f小调创作于1829年,而第一首的e小调则创作于1830年。

不过《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比《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较晚出版了3年,所以早一年完成的这部协奏曲便被排在了后面。

1830年3月,肖邦在华沙演出了《第二钢琴协奏曲》,同年10月,在告别华沙的音乐会上演奏了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钢琴协奏曲》。

随后肖邦携带一抔朋友们赠送的波兰泥土离开了华沙,出国深造,从此永远离开了祖国。

我认为这两首协奏曲是肖邦最纯粹美丽的作品了。

众所周知,《第二钢琴协奏曲》是部“爱的交响乐”,肖邦创作它时正值19青葱年华,他也曾直言这部作品“是在幸福的日子里完成的”。

1829年5月,肖邦自费去维也纳安排出版少年时期的作品,与此同时在卡特那特剧院上演了他由莫扎特歌剧《唐璜》中的二重唱改编的《把手给我变奏曲》(op.14)。

他独特的波兰风格无疑带给了维也纳人好奇的新鲜感,他自信而满足地回到波兰。

当时,肖邦还在华沙音乐学院进修,就在那时,他遇见了《第二协奏曲》的女主人公——歌唱音乐系的女同学康斯坦莎,肖邦暗中爱恋上了她。

这位生性敏感多情的“钢琴诗人”幸福地翻开了他爱情史诗的第一章。

十七八九的少年,哪个不曾品尝过暗恋的苦涩与甜蜜?此刻你是否想起那年偷偷喜欢的那个男孩或女孩?就只是默默地小心翼翼地揣着这份好感,或是和三两密友分享,却不愿被那个他(她)看穿心事。

暗恋也许是爱情里最美的样子,它干净而纯洁,因为不曾拥有,也无谓变形和失去。

所有的一切都是美丽的孤单心事,在心底最深处永远地以当初最美好的模样存在。

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音乐整体控制

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音乐整体控制

摘 要:本文以肖邦早期的大型钢琴作品《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肖邦早期创作风格及作品创作背景等历史内涵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对这首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音乐整体控制。

关键词:肖邦;演奏风格;整体控制一、肖邦早期的创作风格少年时代的肖邦性情温和,活泼幽默,非常敏感。

肖邦师承的先辈不多,但尤其崇拜巴赫和莫扎特,喜欢意大利歌剧,他的旋律还受到贝里尼华丽轻盈的声乐风格影响,并吸收了胡梅尔和菲尔德的音乐风格。

这些音乐元素被他吸收后变成了其特有的完全独创的内容。

1829年肖邦在维也纳举行了两场音乐会,此行之后,他回到华沙停留了一段时间,在华沙停留这段日子,肖邦写出了《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这一时期,肖邦的钢琴作品大多是表现青年时期浪漫抒情的气质,充满着青春朝气,还没有出现后期深刻的矛盾和冲突等创作风格。

其旋律的纤巧、细致、华丽,与当时意大利歌剧的声乐旋律有很多相似之处。

二、第一乐章的音乐整体控制第一乐章的主调是f小调,速度既定为138/每拍,表明这一乐章的速度不但很快,而且还很流畅,体现出青年肖邦充满青春朝气的活力;同时,Maestoso又提出了在速度略快的基础上保持庄严、优雅、高贵的气质,使主部的主题旋律从容、悠扬、高贵动人;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对比不大,仍然保持着从容、抒情的笔触及宁静高雅的情调。

整个乐章的力度为pp-ff。

第一乐章的sf、ff和f的力度相对较多,p和pp的力度相对较少。

因此,第一乐章的整体力度偏强,给人的总体感觉应是坚定、宏伟的。

其中,第一呈示部由乐队的弦乐组演奏,调性进行平稳,始终在f小调和关系大调bA大调之间进行,虽然结构短小简洁,但已经呈现了第一乐章的全部力度变化。

乐队的演奏力度在主部、连接部及副部为p-ff;在副部末尾即62小节的第四拍和63小节的前三拍,乐队出现了四个sf的和弦,而第四拍突然又回到p的力度,造成强烈的戏剧效果,之后弦乐组从p渐弱到pp,引出对比强烈的ff力度的钢琴“亮相”,以一发不可收之势,奏出一连串的辉煌的音符,结束第一呈示部。

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艺术特点及演奏分析

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艺术特点及演奏分析

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艺术特点及演奏分析作者:柴娟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09期【摘要】《 f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19世纪波兰钢琴家、作曲家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在这首作品中,肖邦充分发挥了自己独有的特质,展现了他最具独创性的艺术才能——在钢琴作品中运用大量“花腔式”旋律,引出延续的歌唱声音,使钢琴真正表现出像弦乐器或人声一样具有呼吸的良好“歌唱”能力。

本文从作品的曲式结构、情感变化、旋律以及民族风情等艺术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以及艺术特点的情况下,进行节奏、触键、踏板以及钢琴与乐队的融合等钢琴弹奏方面的重点讲解,有助于演奏者挖掘作品思想和艺术内涵,更好地进行钢琴演奏和音乐表达。

【关键词】钢琴;肖邦;协奏;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图分类号】J616.3 【文献标识码】A弗雷德里克·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肖邦实际上首次涉足协奏曲体裁,在往后两百年间的音乐会上,仍然赢得大量掌声。

其中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情怀,以及炙热的赤子之心,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久久打动人心。

一、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背景弗雷德里克·肖邦一生中留下数量繁多的钢琴作品,但协奏曲仅为两部,分别为《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和《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827年,在创作时间上早于后者,但由于出版时间晚三年,故被称之为“第二”。

这首作品主要是献给波兰女高音歌唱家康斯坦莎。

肖邦在对她写的信件中,吐露着自忠实而诚恳的崇拜与爱慕,但是对方却丝毫不知道这段感情,直至肖邦去世,这些文字和信件才得以公之于众,让康斯坦莎了解到他的心意。

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艺术特点及演奏分析

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艺术特点及演奏分析

Phonetic Forum 音教论坛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艺术特点及演奏分析柴 娟(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 044099)【摘要】《 f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19世纪波兰钢琴家、作曲家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在这首作品中 , 肖邦充分发挥了自己独有的特质 , 展现了他最具独创性的艺术才能 ——在钢琴作品中运用大量 “花腔式”旋律 ,引出延续的歌唱声音 , 使钢琴真正表现出像弦乐器或人声一样具有呼吸的良好“歌唱”能力。

本文从作品的曲式结构、情感变化、旋律以及民族风情等艺术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以及艺术特点的情况下,进行节奏、触键、踏板以及钢琴与乐队的融合等钢琴弹奏方面的重点讲解,有助于演奏者挖掘作品思想和艺术内涵,更好地进行钢琴演奏和音乐表达。

【关键词】钢琴;肖邦;协奏;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图分类号】J616.3 【文献标识码】A弗雷德里克·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肖邦实际上首次涉足协奏曲体裁,在往后两百年间的音乐会上,仍然赢得大量掌声。

其中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情怀,以及炙热的赤子之心,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久久打动人心。

一、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背景弗雷德里克·肖邦一生中留下数量繁多的钢琴作品,但协奏曲仅为两部,分别为《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和《e 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827年,在创作时间上早于后者,但由于出版时间晚三年,故被称之为“第二”。

这首作品主要是献给波兰女高音歌唱家康斯坦莎。

肖邦在对她写的信件中,吐露着自忠实而诚恳的崇拜与爱慕,但是对方却丝毫不知道这段感情,直至肖邦去世,这些文字和信件才得以公之于众,让康斯坦莎了解到他的心意。

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肖邦地《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年,春天来了.树上地嫩芽已经开始萌发.晴朗地夜空中,月亮射出银光,弥漫着温柔地,清絮.在华沙泥泞地街道上,肖邦对自己地朋友莫里斯谈到刚刚写完地第二首钢琴协奏曲.谈话中,冒出一个叫作康斯坦茨娅地名字.莫里斯开玩笑地说:“怎么样?快结婚了吧?”肖邦地脸颊泛起红晕……年,在一次舞会上肖邦认识了音乐学院地一个女学生.很快,他就爱上了这位蓝眼晴黑头发地姑娘.但生性羞怯地肖邦,本敢向她倾诉爱慕之意.年轻地作曲家把对康斯坦茨娅地爱恋,谱写到美妙地钢琴音乐中.b5E2R.年月日,肖邦在即将远离波兰地告别音乐会上,与康斯坦获娅同台演出.次日,他高兴地对朋友说.“昨天地音乐会颇为成功,我毫无紧张地弹究协奏曲.康斯坦茨娅独唱时,身著白衫,头插蔷薇,看上去无限高雅.”p1Ean.肖邦所说地钢琴协奏曲,是指他地《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但,写作在这以前地,是《小调第钢琴协奏曲》.两部快奏曲时隔一年相继完成.这两部被称为“妹妹篇”地协奏曲,肖邦说过,都是他写在“幸福时日”地作品.DXDiT.肖邦地《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反映出一个二十岁青年对初恋之情地体验.这部协奏曲并不着力于用大型乐曲形式揭示深刻、重大地社会内容,而是在侧重于钢琴演奏技巧地炫示中,写下了优美地抒情诗行.RTCrp.或许由于惴惴不安地初恋心境,这部协奏曲并未题献给作曲家心中地恋人,而是赠奉给苔菲娜·波托卡伯爵夫人.肖邦十六岁时就同她相识.在作曲家临终前,伯爵夫人赶赴巴黎,病榻前为肖邦低吟一曲,使他感到慰藉.5PCzV.年月日,《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华沙由肖邦独奏,举行首演.第一乐章.小提琴奏出一个下行跳进地音调,构成一支奇异地旋律,显露出年轻作曲家耽于冥想地天真神情.轻盈地旋律溪流,瞬间又激荡起大型乐队那山谷般地热烈震响,呈现出强烈追求地热情.jLBHr.接着,小提琴地一个优美地乐句犹如奇妙地虹桥,把音乐引到第二个主题地身边.柔和地双簧管奏出温煦地旋律.平静地音响,时与弦乐低语,时同乐队全奏共鸣,把肖邦对恋人缠绵不绝地情思和起伏不安地心境,一并纳入这个柔美地段落中:xHAQX.登场地钢琴,显示出肖邦作为钢琴诗人地高超技艺.此刻,管弦乐已黯然失色.华丽地钢琴独奏,展开了广阔地音响世界.奇幻地色彩,细腻地旋律,加上钢琴键盘上不尽奔流地音符,使展开部变化出丰富地神情,钢琴休息片刻,便又奏出第一主题.圆号与之为伴,弦乐与它同行.再现地乐段变得简洁凝炼,并在钢琴独奏中,更多地融入了年轻作曲家对爱情地幻求.第一乐章在管弦有力地和弦中结束.LDAYt.第二乐章寄托了作曲家对少女康斯坦茨娅缱绻地深情.肖邦把蕴于心底地爱,化作郁积情热地音符,犹如火焰灼灼燃烧着整个乐章.Zzz6Z.肖邦在给友人地信中写道:“我很感伤,因为我已经有了我地理想,或许这也使我不幸.半年以来,我不曾和她交谈,可是我忠实地听命于这初恋之情,并在夜梦中见到她地情影.我地协奏曲地柔板乐章是对于爱情地忆念……”dvzfv.弦乐与木管乐遥远地轻声对话,象是怯懦地作曲家那种空幻地自我絮语.但,独奏钢琴从深深地低音区渐渐燃起了热情地火苗,它在颤音上跳动,在和弦中飘曳;肖邦心中地爱情之声,化作八度奏出地旋律,显得格外纯洁真挚:rqyn1.接着,这个主题便幻影一般隐于钢琴闪烁地音响光辉之中,统丽柔美地曲调,象是黑发碧眼少女,地迷离地掩映在钢琴诗人诚挚地抒情诗行之中.Emxvx.中段,肖邦地热情终于得以酣畅地渲泻与倾吐.钢琴上地滚滚春潮灌耳而来,那时强时弱、时涌时敛地音响,筑成了肖邦心灵中一座充满春意地爱情水晶宫.SixE2.再现地爱情主题,依如呈示时一样,由钢琴明晰地卖出.但大管同它地亲切对话,似乎给了单恋作曲家一丝慰藉.钢琴地双音,犹如星光闪烁在夜色浓重地天幕上.6ewMy.爱情地夜曲正要在弦乐与木管地呢哺絮语中结束.钢琴突然以一个强劲地低音,引来一串缓缓而起地三连音,攀援到稳定地降主音上.索回地余音又在作曲家心中映出恋人地袅袅丽影.kavU4.苦涩而柔美地爱情小夜曲余音未绝,肖邦便毅然踏入祖国大地上地民间欢舞行列.这不是对于无望爱情地规避,而是将恋情融于热.清舞蹈之中,借以得到酣畅地抒发,并表达出作曲家对于生活,对于祖国大自然地挚爱.y6v3A.肖邦从小就喜欢民间音乐.一次,他同父亲路经一个酒店.里面地提琴师正奏着马祖卡和奥别列克民间舞曲.幼小地肖邦为这些清新地音调所震憾,竟在窗前止步.他不顾父亲地催促,直到乐声消逝,琴师停弓,才离开窗前.M2ub6.这部协奏曲地终曲乐章烙印上了肖邦终生喜爱地波兰民间音乐地痕迹.钢琴灵巧地奏出圆舞式地主题,把人们从缠绵地爱情中带到了更广阔地生活天地.在弦乐顿足般地同音反复节奏型中,钢琴粗犷地奏出第二主题.活跃地三连音,引来回动地音调,把人们带到火热地马祖卡舞蹈地行列里:“置身于马祖卡地节奏之中,真是心花怒放.浑身上下地血液在筋脉里流动得更加奋炽.马祖卡乐声起处,顷刻之间,民间舞手便围了一大圈,成双结伴分两路跳将起来.大圈圈散成了许多小圈圈,每一对都单独旋舞,好象太阳裂为无数个行星在空中滚动,又象是新从巢里飞拥而出地蜂子,正等待着它们地‘蜂后’.”0YujC.宏大地管弦乐队要然而止.圆号用马祖卡音调唤来钢琴地华丽音流.作曲家抒发出对于民族和生活地热爱之情.协奏曲在马祖卡舞曲所独有地三连音节奏型地持续涌进中,在欢腾火热地气氛中结束.eUts8.《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为肖邦早期作品,虽有某些纤弱矫饰之处,但清新明快地意境,热情蓬勃地活力,使作品奏响了一个青年艺术家地纯真地心声.其中不仅有对初恋少女地痴情,也蕴有肖邦成为波兰民族骄傲地最初地萌芽.正如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说地:“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象波兰有祖国地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地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在内地、祖国地音响,虽然并不是每一颗心都能听到它地声音.”sQsAE.。

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 听后感

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 听后感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二○一一~二○一二学年度第一学期课程编号2312002202 课程名称钢琴作品赏析主讲教师评分学号2010040293 姓名黄崇哲专业年级10级管理学院电子商务题目: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听后感肖邦的一生比普通人们要短暂得多,但是他从小表现出的非凡艺术天赋,以及后天不懈的努力加上对生活的感悟让他成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很多都受到家乡波兰人文地域方面的影响。

自小经历与同龄人不同的生活和学习,由此领悟到的生活真谛自然不同,给他一生的作曲中带来的影响肯定是很深远的。

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对肖邦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即《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21这部作品的听后感,一起感受这部由深受波兰民族文化熏陶的肖邦作出的协奏曲,一起探讨其中究竟蕴含有着怎样的浪漫和爱国情怀。

这首第二钢琴协奏曲是肖邦在19岁时谱写下来的,风华正茂的肖邦当时表现出来的音乐天赋以及自身不俗的钢琴演奏能力,受到不少女性倾慕者的青睐,可是肖邦唯独对华沙音乐学院里学习声乐的女同学Konstanze 很有好感,逐渐产生了一些莫名的情愫,只是肖邦苦苦暗恋却是始终不敢向其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意。

然而正是这种羞涩的暗恋情怀,肖邦在临别之际,将全身浓厚的爱恋热情投入到这首钢琴曲的创编中,想把过去的那些美好爱恋时光留在脑海之中。

所以,在这部钢琴协奏曲的带领下,我尝试着走进肖邦的音乐世界,寻找属于他美好曼妙的初恋时光。

这部作品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的主题是庄严的快板,开篇由小提琴引入,奏出一个个下行前进的音调,构成了一支奇特的旋律,小提琴的曼妙演奏像溪流般慢慢流淌着但又蕴含这激情等待着随时的迸发,正如肖邦未撞见初恋情人之前,内心的平静但又不乏对生活的满腔热情,而当他第一眼看到Konstanze时,心潮澎湃,此时那种轻盈的旋律转瞬之间荡起了犹如山谷内传响流水轰鸣声,这种热情正是肖邦内心激起的对女孩的仰慕追求之心。

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演奏与教学

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演奏与教学

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演奏与教学作者:邓茗文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9期【摘要】《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肖邦最重要的音乐作品之一,在肖邦整个的创作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在浪漫主义的基调下,带有强烈的民间色彩,标志着古典音乐体裁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对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演奏技巧的分析,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演奏技巧;教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为肖邦初期创作的音乐作品,被誉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在演奏一部优秀的作品时不仅要掌握作曲的风格,还要深刻的把握其中精湛的演奏技巧,从而展现出乐曲中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格。

通过探讨《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演奏技巧从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经验和方法。

一、快速弹奏的问题在肖邦的音乐作品中,手指快速弹奏是必备的基本技巧之一。

在演奏肖邦的作品时需要手指在琴键上快速、平稳的跑动。

在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整个乐章快弹的地方有很多,且需要单手和双手替换弹奏。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当让学生分阶段进行练习:1.在弹奏音式的快速度中,指导学生不能将手指抬得过高,且手指触键要稳定、快速。

并且能够把握住音准。

大指在横向的位置,手腕在小臂的带动下进行弹奏。

在弹奏中不能将重音的部分显示出来,由于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大拇指很容易在穿指换指过程中对力量的控制不均匀而出现重音的现象。

因此可以在知道学生弹奏的过程中让学生将自己的手腕抬高,避免大拇指与琴键平行。

在三连音音型的音阶中,指导学生弹奏中注意不能加重开始的音节,可以引导学生将音阶进行分组弹奏,并注意弹奏过程中的快慢变化,这样才能使乐曲的弹奏的音乐效果更加的流畅、优美。

2.在双手同时快速弹奏中,引导学生要注意双手的一致性。

如果学生在弹奏的过程中双手达不到平衡,那么很难保持弹奏过程中双手的协调隔和平衡。

因此在弹奏中运用手指的力量要更加的均衡有力量,转移手腕时要对音色进行统一。

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 2 in F minor, Op. 21)是他所创作的两首钢琴协奏曲中的第二首,也是他最
为著名的一首管弦乐作品之一。

该作品于1830年至1831年间创作完成。

该曲的乐曲结构类似于交响曲,由三个乐章组成:快板 - 慢板- 快板。

第一乐章表现了浓郁的波兰民族风格和浪漫情调,充
满了激情和表现力。

第二乐章则极具抒情性,以慢板的形式呈现出柔美的旋律和丰富多彩的和声。

第三乐章则是以轻快的舞曲节奏为主,节奏明快有力,展现了肖邦一贯的风格。

该曲是肖邦器乐作品中表现技巧与情感各方面统一的代表作品之一。

其中一些独特的演奏技巧,如变音、断音、颤音等,成为了后来许多钢琴作品中的常见技巧。

该曲被认为是钢琴协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肖邦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

肖邦音乐的现代色彩--析《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和声特色

肖邦音乐的现代色彩--析《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和声特色

h h h
五 、和 声数 列 的控 制
第 一乐 1 9 3 、1 9 4小节的骨干音和 1 9 1 小节 的低音进行相 同, 1 9 3 、 1 9 4 小节的低音 旋律使用环绕型加花,但其小节 的和声节奏 相较于 1 9 1 小节而言 ,精确 的拉宽了一倍 。
六 、暗 含的双 重调 性

境。
同样 的进 行 。
三 、转 调 的类型 1 .等和弦转调 肖邦作 品中大量应用了等和弦转调 , 他在进 行第一乐章 的创作过程中,将第二部分 中的 结 束部 分展开 中心部分 与一 系列转 调掺入
了等和弦转调 ;第三章显示部中链接部 的一 系列转调及展开中心部分 的一系列转调 。 2 .半 音 转 调 半音 转 调发生 在没有 中介和 弦 的前提 下进行 的直接转调 。但是 ,在转调前后,还 是会 有某 种和 弦间还是 会保持着 某种 关系 的,即保留有共同音 ,之后为了实现转调 的 目的,会采取升高或降低 某个半音 的方式 。 例如 , 第一乐章的展 开接入部分 , 有 1 8 2 — 1 8 7 小节 ,从显示部 I I结束 的 c小调,通过半 音转调 的方式 ,实现了 1 8 3 小节 的大下属 F 大调 的转换 ,为了回到 C小调上 ,要在 1 8 5 小节进行半音调的转换;在 1 8 7 小节,再通 过 半音转调的方式,转为小下属 f小调 。 大小下属调式的转换,是通 过半音转调 的方 式实现 的,具有回旋 的意味 。例如,在第三 乐章 的 2 1 3 — 2 1 5小节中,从降 E大调,经 降 G音 半音转调 ,降到了 D 大调。 3 .直接转调 《 f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 曲》 ,第三乐章 7 2小节 f小调属和弦转到 7 3小节降 e小调 主和 弦;第 一乐章 2 1 8小节 由 f小调转 到升 f小调 ,带有强烈色彩感,无连接 的调性对 置 。充满现代和声色彩的是属于重 同名调 的 f小调转到升 f小调 ;充满象征意义的浪 漫 主义和声色彩的是重上下属调,由 f小调转 到b e小调 。 4 .极音调关系 基于表格中的参数,在第一乐章 的展 开 中心部分 ,即 2 3 0 — 2 3 9小节 ,调性和 声进行 过程是:有着 强烈的现代和 声功 能的是 A 大 调与 D 大调 , 重上下属调是中间部分 B — C — D , 充满 了鲜艳的浪漫主义和 声色彩 。 5 .全音阶式转调 第三乐章展开部中心部转调模式 ,在转 调和声进行上有两组全音阶式进行 。

对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音乐本体解读

对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音乐本体解读

对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音乐本体解读作者:巴音玛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以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为音乐分析对象,试图从音乐体裁阐释和作品本体分析的角度来诠释肖邦钢琴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

【关键词】协奏曲;旋律走向;曲式;调性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829年。

它是肖邦为献给他的初恋情人康斯坦齐娅而作的。

肖邦曾在给他朋友的信中写道:“……由于我可能不幸,已有了自己的偶像,虽然我已半年没有与她说话,但我一直为之服务,我总梦见她,我的协奏曲的一个柔板乐章就是献给她的纪念……”本协奏曲采用古典协奏曲的快——慢——快的三个乐章的结构形式,其中第二乐章整体结构为三段曲式,主调为降A大调,节拍为4/4拍子,速度为小广板。

分为引子、呈示段、中段、再现段四部分。

这个小广板慢板乐章在套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前后两个乐章形成对比。

引子共六小节,(1--6)小节,由五小节的乐队演奏加一小节的钢琴演奏构成。

在降A大调上进行。

旋律的进行为扭折型旋律线,上下行级进的旋律中,穿插有音程的大跳。

(见谱例一):谱例一:在引子部分,肖邦的和声,从降A大调的主一降A大调六级一重属和弦一三级的导一六级的属一六级。

频繁的用到了降A大调的六级和弦。

这在一般的大调性的作品中不常遇到,它会使大调带有了小调的色彩。

而肖邦在乐曲的引子部分就频繁的运用了六级,揭示了本乐曲的忧郁情绪。

呈示段共39小节,(7--45)小节。

为二重复乐段结构。

其中前乐段共19小节,(7—25)小节。

可以分为两个乐句,在降A大调上钢琴的旋律引出了主题的陈述,旋律具有神奇的流动性。

旋律的特色是运用了环绕型旋律,以一个音作为支点,周围相邻音作上下环绕进行,强调了这个被环绕的音,有一种间隔性同音反复的作用,但却比它更有了音乐的流畅性和歌唱性。

肖邦运用的环绕型的旋律线,让人们对康斯坦奇娅的形象展开了联想。

(见谱例二):谱例二:颤音与前倚音结合使用,在颤音之前运用了前倚音增加了旋律的流畅性和诙谐性,使音符的流动更加的灵动。

《基础钢琴》理论知识部分试卷(B)(推荐文档)

《基础钢琴》理论知识部分试卷(B)(推荐文档)

湖州师范学院学年第学期《基础钢琴》理论知识部分试卷(B)(适用班级音乐学本科专业)学院音乐学本科班级学号姓名成绩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巴赫作有创意曲(30)首,其中二部创意曲(15),三部创意曲(15)首。

他的创意曲采用主调和(复)调相交替的写法,但乐曲织体类型属于(复)调音乐。

2、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主题本身就很完整,不象同时代作曲家(海顿)和(贝多芬)的主题留有较大发展余地,海顿喜欢用(小步)舞曲作为第二乐章,而莫扎特的第二乐章常为慢板的(咏叹)调。

莫扎特钢琴变奏曲的手法常以(旋律)或(动机性)的装饰变奏为主。

3、贝多芬作有钢琴奏鸣曲(32)部,其中最为流行的有(悲怆)、(月光)、(暴风雨)、(黎明)和(热情)等。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继古典大成,又开启(浪漫)乐派先河。

4、肖邦的创作道路可分为华沙时期和(巴黎)时期,他在(巴黎)时期的音乐创作表现出史诗性和英雄性。

二、选择题(此题为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15分)1、李斯特的《十二首钢琴超级技巧练习曲》中有一首(A)A《狩猎》 B.《交响诗》 C.《狂想曲》D.《无词歌》2、最能反映李斯特内心矛盾的钢琴作品是他的(B)A.沉思B. b小调奏鸣曲C.婚约D.船歌3、肖邦离开祖国后的音乐作品常充满深刻的思想性和(C)A.舞蹈性B诙谐性 C.悲剧性D沙龙性4、肖邦前奏曲的音乐内容往往是(D)A.描绘性塑造B.戏剧性表现C.民族性表达D.抒情性独白5、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被誉为(A)A.皇帝B.英雄C.命运D.博爱6、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誉为(B)孔令艳A.旧约圣经B.新约圣经C.诗经D.经文歌7、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常使人联想到他的(C)A.交响音乐B.教会音乐C歌剧音乐 D.严肃音乐8、莫扎特的钢琴演奏风格崇尚(D)A.通奏低音B固定低音 C.炫技第一 D.趣味第一9、巴赫键盘音乐创作中的最高杰作是(A)A赋格 B.创意曲C众赞歌D圣歌10、巴赫两卷本的《平均率钢琴曲集》创作于(B)A.同一年代B.不同年代C.1742年D.1750年11、拉赫玛尼诺夫作有钢琴前奏曲(C)A.48首B.32首C.24首D.9首12、钢琴“无词歌”的首创者是(D)A.舒曼B.舒伯特C.格里格D.门德尔松13、19世纪钢琴“特性曲”(小品)的首创者有(A)A.舒伯特B.亨德尔C.库泊兰D拉莫14、代表拉赫玛尼诺夫钢琴音乐创作辉煌成就的一部作品是(B)A.第一协奏曲B.第二协奏曲C.第一交响曲D.歌剧《阿列科》15、被后人誉为“钢琴复调大师”的音乐家是(C)A海顿 B. 克列门蒂 C.巴赫 D.车尔尼三、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Concerto协奏曲,是某一件独奏(主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奏鸣套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1830年,春天来了。

树上的嫩芽已经开始萌发。

晴朗的夜空中,月亮射出银光,弥漫着温柔的,清絮。

在华沙泥泞的街道上,肖邦对自己的朋友莫里斯谈到刚刚写完的第二首钢琴协奏曲。

谈话中,冒出一个叫作康斯坦茨娅的名字。

莫里斯开玩笑地说:“怎么样?快结婚了吧?”肖邦的脸颊泛起红晕……
1928年,在一次舞会上肖邦认识了音乐学院的一个女学生。

很快,他就爱上了这位蓝眼晴黑头发的姑娘。

但生性羞怯的肖邦,本敢向她倾诉爱慕之意。

年轻的作曲家把对康斯坦茨娅的爱恋,谱写到美妙的钢琴音乐中。

1830年10月11日,肖邦在即将远离波兰的告别音乐会上,与康斯坦获娅同台演出。

次日,他高兴地对朋友说。

“昨天的音乐会颇为成功,我毫无紧张地弹究协奏曲。

康斯坦茨娅独唱时,身著白衫,头插蔷薇,看上去无限高雅。


肖邦所说的钢琴协奏曲,是指他的《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但,写作在这以前的,是《f小调第M钢琴协奏曲》。

两部快奏曲时隔一年相继完成。

这两部被称为“妹妹篇”的协奏曲,肖邦说过,都是他写在“幸福时日”的作品。

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反映出一个二十岁青年对初恋之情的体验。

这部协奏曲并不着力于用大型乐曲形式揭示深刻、重大的社会内容,而是在侧重于钢琴演奏技巧的炫示中,写下了优美的抒情诗行。

或许由于惴惴不安的初恋心境,这部协奏曲并未题献给作曲家心中的恋人,而是赠奉给苔菲娜·波托卡伯爵夫人。

肖邦十六岁时就同她相识。

在作曲家临终前,伯爵夫人赶赴巴黎,病榻前为肖邦低吟一曲,使他感到慰藉。

1830年3月17日,《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华沙由肖邦独奏,举行首演。

第一乐章。

小提琴奏出一个下行跳进的音调,构成一支奇异的旋律,显露出年轻作曲家耽于冥想的天真神情。

轻盈的旋律溪流,瞬间又激荡起大型乐队那山谷般的热烈震响,呈现出强烈追求的热情。

接着,小提琴的一个优美的乐句犹如奇妙的虹桥,把音乐引到第二个主题的身边。

柔和的双簧管奏出温煦的旋律。

平静的音响,时与弦乐低语,时同乐队全奏共鸣,把肖邦对恋人缠绵不绝的情思和起伏不安的心境,一并纳入这个柔美的段落中:
登场的钢琴,显示出肖邦作为钢琴诗人的高超技艺。

此刻,管弦乐已黯然失色。

华丽的钢琴独奏,展开了广阔的音响世界。

奇幻的色彩,细腻的旋律,加上钢琴键盘上不尽奔流的音符,使展开部变化出丰富的神情,钢琴休息片刻,便又奏出第一主题。

圆号与之为伴,弦乐与它同行。

再现的乐段变得简洁凝炼,并在钢琴独奏中,更多地融入了年轻作曲家对爱情的幻求。

第一乐章在管弦有力的和弦中结束。

第二乐章寄托了作曲家对少女康斯坦茨娅缱绻的深情。

肖邦把蕴于心底的爱,化作郁积情热的音符,犹如火焰灼灼燃烧着整个乐章。

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很感伤,因为我已经有了我的理想,或许这也使我不幸。

半年以来,我不曾和她交谈,可是我忠实地听命于这初恋之情,并在夜梦中见到她的情影。

我的协奏曲的柔板乐章是对于爱情的忆念……”
弦乐与木管乐遥远地轻声对话,象是怯懦的作曲家那种空幻的自我絮语。

但,独奏钢琴从深深的低音区渐渐燃起了热情的火苗,它在颤音上跳动,在和弦中飘曳;肖邦心中的爱情之声,化作八度奏出的旋律,显得格外纯洁真挚:
接着,这个主题便幻影一般隐于钢琴闪烁的音响光辉之中,统丽柔美的曲调,象是黑发碧眼少女,地迷离地掩映在钢琴诗人诚挚的抒情诗行之中。

中段,肖邦的热情终于得以酣畅地渲泻与倾吐。

钢琴上的滚滚春潮灌耳而来,那时强时弱、时涌时敛的音响,筑成了肖邦心灵中一座充满春意的爱情水晶宫。

再现的爱情主题,依如呈示时一样,由钢琴明晰地卖出。

但大管同它的亲切对话,似乎给了单恋作曲家一丝慰藉。

钢琴的双音,犹如星光闪烁在夜色浓重的天幕上。

爱情的夜曲正要在弦乐与木管的呢哺絮语中结束。

钢琴突然以一个强劲的低音,引来一串缓缓而起的三连音,攀援到稳定的降A主音上。

索回的余音又在作曲家心中映出恋人的袅袅丽影。

苦涩而柔美的爱情小夜曲余音未绝,肖邦便毅然踏入祖国大地上的民间欢舞行列。

这不是对于无望爱情的规避,而是将恋情融于热。

清舞蹈之中,借以得到酣畅的抒发,并表达出作曲家对于生活,对于祖国大自然的挚爱。

肖邦从小就喜欢民间音乐。

一次,他同父亲路经一个酒店。

里面的提琴师正奏着马祖卡和奥别列克民间舞曲。

幼小的肖邦为这些清新的音调所震憾,竟在窗前止步。

他不顾父亲的催促,直到乐声消逝,琴师停弓,才离开窗前。

这部协奏曲的终曲乐章烙印上了肖邦终生喜爱的波兰民间音乐的痕迹。

钢琴灵巧地奏出圆舞式的主题,把人们从缠绵的爱情中带到了更广阔的生活天地。

在弦乐顿足般的同音反复节奏型中,钢琴粗犷地奏出第二主题。

活跃的三连音,引来回动的音调,把人们带到火热的马祖卡舞蹈的行列里:“置身于马祖卡的节奏之中,真是心花怒放。

浑身上下的血液在筋脉里流动得更加奋炽。

马祖卡乐声起处,顷刻之间,民间舞手便围了一大圈,成双结伴分两路跳将起来。

大圈圈散成了许多小圈圈,每一对都单独旋舞,好象太阳裂为无数个行星在空中滚动,又象是新从巢里飞拥而出的蜂子,正等待着它们的‘蜂后’。


宏大的管弦乐队要然而止。

圆号用马祖卡音调唤来钢琴的华丽音流。

作曲家抒发出对于民族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协奏曲在马祖卡舞曲所独有的三连音节奏型的持续涌进中,在欢腾火热的气氛中结束。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为肖邦早期作品,虽有某些纤弱矫饰之处,但清新明快的意境,热情蓬勃的活力,使作品奏响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纯真的心声。

其中不仅有对初恋少女的痴情,也蕴有肖邦成为波兰民族骄傲的最初的萌芽。

正如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说的:“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

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

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在内的、祖国的音响,虽然并不是每一颗心都能听到它的声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