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点(必修三第三单元)
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
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文学常识与修辞手法。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文学常识的基础概念,还可以深入了解文学的内涵和艺术价值,更进一步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
下面将重点介绍本单元的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文学是指人类通过语言文字和其他符号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通过一定的手法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社会批判,从而使人们产生共鸣和反思。
因而,文学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艺术。
文学的内涵非常丰富,例如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寓言等。
叙事是指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表现情节的发展,展示人物性格;描写是说将自然景象、人物形象外貌等通过语言文字形象化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美感;抒情是说通过诗歌、歌曲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感受;议论是指通过文章或演说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寓言是指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表达深刻的哲理和思想。
二、修辞手法在文学中,修辞手法是使语言别具一格,形象化、语言化的表现方式。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1. 比喻是指将两个没有实际关联的事物通过比较联系在一起,使得一个事物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加易于理解。
例如,小桥流水人家的描写就是用比喻的方式来表现一个安逸闲适的情境。
2. 暗喻是指不直接表现命题,而是通过一些隐晦的语言来表达一个意思。
当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会意自可,从而产生某一种情感与体验。
例如诗歌中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描写,就是将美好的、遥远的故事隐秘地表达出来,使读者产生意境与共鸣。
3. 拟人是指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质与行为。
例如,“月儿胖了,笑眯眯地冲山谷飞来”,就是将月亮拟人,给予月亮一些形象的特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4. 排比是指对同类或相近的词语进行并列的修辞手法,目的是加强修辞的效果。
例如,毛泽东的“我们要创造新的历史,我们要万众一心,我们要发扬光大伟大的民族精神”,就是通过排比的方式表达了开创历史的决心与信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总结)
时:
不违农时。季节,名词。
无失其时。机会、时机,名词。
以:
请以战喻。用,介词。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以时入山林。按照,介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认为,动词。
则:
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
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
胜:
沛公不胜桮杓。shēng,能承担,能承受。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輮以为轮。輮:动词活用作状语,用煣的方法。
輮使之然也。輮:动词活用作状语,用煣的方法。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
吾尝跂而望矣。跂:动词活用作状语,抬起脚跟站着。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
登高而招。高: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
谷不可胜食也。shēng,尽。
二败而三胜。Shèng,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Shèng,超过。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Shèng,战胜、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Shèng,优美的。
数: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
扶苏以数谏故。多次。
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发:
百发百中。发射。
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征召。
请以战喻。战争,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动词作名词。
谨庠序之教。谨:认真从事,形容词作动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办丧事,为动用法。
王无罪岁。罪,以……为罪,意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古代议论性散文知识点梳理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古代议论性散文知识点梳理教学博苑01-10 1025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古代议论性散文知识点梳理文章摘要: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关于古代议论性散文,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和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句式和常见的文化常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语感。
其次要注意学习文章立论、论证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
...【编者按】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关于古代议论性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在先秦有两个流派: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以叙事为主,后者多是议论性的文章。
本单元所选的《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就属于诸子散文一派,前者属于对话体的论辩文,语言犀利,步步紧逼,气势逼人,后者为长篇论文的节选,句式整齐,善用多样化的比喻。
西汉时期,贾谊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优良传统,总结秦代灭亡的教训,写了著名的《过秦论》。
这篇文章通篇一气贯之,气势充沛,雄辩有力。
到了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主张写文章要“惟陈言之务去”,强调“文从字顺”,“词必己出”,《师说》一文体现了的这一艺术追求。
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和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句式和常见的文化常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语感。
其次要注意学习文章立论、论证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
8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简介】《寡人之于国也》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
行文自然流畅,说理透辟,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和对偶,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论辩才能。
一、基础字词。
1、重点字词:数罟(gǔ)洿池(wū)鱼鳖(biē)河豚(tún)狗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tì)饿莩(â piǎo)2、一词多义凶河内凶(庄稼收成不好)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缉拿元凶(杀人的人)加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或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时)莫之或止(表示不定)云霞明灭或可睹(或许)数:①几,若干②密③数目④屡次数罟不入夸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见不鲜()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发:①打开②派遣③花开放④发射野芳发而幽香()百发百中()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直:①通“只” ②直接③价值④不弯曲⑤径直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理直气壮()随君直到夜郎西()兵:①兵器②军队③战争④士兵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穷兵黩武()草木皆兵()非我也,兵也()胜:①尽②战胜③胜利④承受⑤超过⑥优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驴不胜怒()巴陵胜状()谷不可胜食也()3、文言虚词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寡人之于国:对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王: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以:请以战喻:用可以无饥矣:凭借以时入山林:按申之以孝悌之义:把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第一个食,吃,动词;第二个,食物,名词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不译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五亩之宅:“的”,助词4、通假字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2021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过秦论》知识讲解新人教版必修3
过秦论学习目标1.了解贾谊的有关知识;2.积累文言词汇,背诵最后三段;3.学习文章从史实比照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介绍贾谊,西汉出色的政论家、文学家。
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后贬为长沙王太傅,不被重用。
33岁抑郁而死。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这些作品文风的特点是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
写作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经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
为此,贾谊竭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
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
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
合纵、连横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亦作“合从〞。
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亦作“连衡〞。
字词汇总字音膏腴(yú) 遗镞(cú) 鞭笞(chī) 劲弩(nǔ)蒙恬(tián) 藩(fān)篱瓮(wèng)牖(yǒu) 锋镝〔dí〕隳〔huī名城〕漂橹〔lǔ〕逡〔qūn〕巡崤〔xiáo〕函通假字约从离衡.通“横〞,连横之策。
合从.缔交通“纵〞,合纵之策。
始皇既没.通“殁〞,死。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兴起。
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
百有.余年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威振.四海通“震〞,震撼。
一词多义北①追亡逐北名词,败逃的人②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北因①因遗策动词,沿袭②因利乘便介词,趁着③因河为池,介词,凭借、依据策①因遗策,名词,策略、计谋②振长策而御宇内名词,马鞭子致①以致天下之士动词,招引、招纳②致万乘之势动词,到达、获得③而致千里动词,到达延①延及孝文王动词,延续②秦人开关延敌动词,引进、迎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动词,邀请弱①会盟而谋弱秦使动用法,使……削弱②弱国入朝形容词,弱小词语活用名词的活用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内.立法度名词作状语在国内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作动词用破瓮作,用草绳系外.连衡名词作动词在国外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向南动词的活用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流血漂.橹使动用法使……漂浮形容词活用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使……愚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动用变小、变弱古今异义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知识点总结
⼈教版语⽂必修三《寡⼈之于国》知识点总结 《寡⼈之于国》是⼈教版语⽂必修3第三单元第⼀课,是⼀篇选⾃《孟⼦》的议论性散⽂,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教版语⽂必修三《寡⼈之于国》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必修三《寡⼈之于国》知识点 (⼀)通假字 1.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失其时⽆—⽏,不要 2.颁⽩者不负戴于路矣颁—斑,花⽩ 3.涂不饿莩⽽不知发涂—途,道路莩—殍,饿死的⼈ (⼆)词类活⽤ 1.或百步⽽后⽌,或五⼗步⽽后⽌:名—动,跑五⼗步,⼀百步。
2.是使民养⽣丧死⽆憾也:动—名,活着的⼈,死了的⼈。
3.五⼗者可以⾐帛矣:名—动,穿。
4.然⽽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三)⼀词多义 1.于寡⼈之于国对于 则移其民于河东⾄ 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赵⽒求救于齐向 2.以请以战喻⽤ 斧⽄以时⼊⼭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3.之填然⿎之衬字,不译 树之以桑衬字,不译 顷之,烟炎张天⾳节助词,不译 4.胜⾕不可胜⾷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 ⽇出江花红胜⽕超过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5.兵⾮我也,兵也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将兵万⼈⼠兵 穷兵黩武战争 (四)古今异义 1.河内凶: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五⼗者可以⾐帛:古,可以以之;今,⼀个连词。
(五)重点词语 1.尽⼼焉⽿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加强语⽓。
2.⽆如寡⼈之⽤⼼者:没有像。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
5.数罟不⼊洿池:密;⽹;池塘,洼地积⽔。
6.鸡、豚、狗、彘之畜:鸡、⼩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义,道理。
8.⽽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9.王⽆罪岁:归咎,归罪;年成。
10.七⼗者可以⾷⾁矣:吃。
11.狗彘⾷⼈⾷⽽不知检:吃;⾷物;约束。
12. 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布⾐、黔⾸、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基础知识
高语必修三基础知识(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寡人之于国也》等。
二、古代文化常识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朕”字用法首创者是秦始皇。
明清两代,“朕”成为皇帝唯一用词。
2、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罃(yīng)。
魏国都城在大梁,所以魏惠王又叫梁惠王。
3、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4、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南部。
5、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6、谷:粮食的统称。
《论语》中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句话形容一个人缺乏知识,非常懒惰。
“五谷”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 /稻(dào)、黍(shǔ)、稷(j ì)、麦(mài)、菽(shū);另一种是 /麻(m á)、黍(shǔ)、稷(j ì)、麦(mài)、菽(shū。
这两种说法主要差别就是在一种有稻无麻,一种有麻无稻。
主要是因为,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主要产地在南方,北方较少,所以五谷中最初是没有稻的。
7、庠序: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名称,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弃甲曳.兵()生拉硬拽.()数罟..(cù gǔ)数.落()数.见()不鲜洿.池(wū)鱼鳖.()瘪.三()干瘪.()丧.死(sāng)颓丧.()帛.书()衣.帛()鸡豚.(tún)狗彘.()庠.序()孝悌.()畜.养(xù)牲畜.()饿莩.()饿殍.()四、一词多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穷兵黩武成语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草木皆兵成语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五、词类活用(1)然而不王者(2)树之以桑(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填然鼓之(5)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6)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六、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1)斧斤以时进山林(2)申之以孝悌之义(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非我也,岁也《劝学》荀子一、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赵国猗氏(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高一语文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三必背知识点第一单元: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的定义与特点文言文是指古代汉族的书面语言,广义上包括先秦时代至清代中叶的文学作品。
文言文具有古代汉语的特点,包括典雅、正式、讲究平仄、形式多样等。
二、文言文的阅读方法1.了解上下文,理解主旨:通过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题。
2.熟悉常用词语:了解文言文中常用的词语,如“吾辈”、“尔等”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意思。
3.注意句子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常常较复杂,需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修辞手法。
4.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大量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需要注意识别和理解。
第二单元:古诗文鉴赏一、古诗文的鉴赏方法1.审题:理解古诗文的题目,了解诗文的写作时代和背景,从而理解诗文的意象和内涵。
2.朗读: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进而把握诗文的情感和意境。
3.词句品味:仔细品味古诗文中的优美词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4.作品对比:对比不同的作品,不同诗人的作品,形成对古诗文的整体把握和比较分析。
二、古文阅读的重要性1.拓宽视野:古文代表了古代人们的思想和智慧,通过阅读古文,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2.培养审美能力:古文中充满了优美的语言和修辞手法,通过欣赏古文,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3.提高写作水平:古文作为优秀的范例,可以借鉴其句式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三单元:修辞与写作一、修辞手法的分类1.比喻: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比较,使语言更富有形象和感染力。
2.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注意。
3.排比:通过将同类事物并列起来,以增强修辞效果和强调。
4.对偶:通过呼应的语句结构和韵律,形成一种对称美感。
5.反问:通过提出疑问或反问,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二、写作技巧与方法1.文采斐然:在写作中,注重修辞和表达的艺术性,使文字更具有感染力和美感。
2.情景交融:通过描述场景和人物来增强文字的表现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结构图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结构图必修(三)承(一)、(二)来,关于教学的指导思想、理念及方法等。
必修(三)也有四个专题:第一专题《祖国土》:此专题以讴歌祖国为主线,联系必修(一)第三专题的“爱家乡、爱亲人”,进一步升华到爱国爱民的境界。
通过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民族的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感情,确立关心国家、关心人民的情怀。
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此专题承上一专题内容,选取了中外历史上爱国爱民的志士仁人用心和血写成的诗文及他们的事迹介绍,反映出他们高尚的品质和人格精神。
也有描写平凡“小人物”的作品,我们身边的这些“芸芸众生”虽然很普通,但却有着“金子般”的心。
正是他们,默默守护着社会的良知,辛勤创造着社会的财富,他们称得上是“民族的脊梁”。
通过这些文章学习,既培养学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高远立志,更培养学生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的精神,学习一切普通人身上的优良品质。
本专题选取了3首诗(古代骚体诗1首,国外诗歌2首)、两篇古文、两篇写人的文章(1篇外国短篇小说、一篇记人散文)。
通过这些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学习,增强对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鉴赏能力,并学习范文,观察生活,善于从平凡生活、平凡人身上发掘题材,丰富自己的写作题材库。
学习通过细小事件、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的手法。
两篇文言文,结合初中以来的学习,归纳、掌握其中的一些文言虚、实字及重要的文言句式。
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本专题针对目前弘扬传统文化、接受外来文化,中、西方文化对撞、交流、融合的形势,告诉我们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传统,如何分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中的两重性,如何吸收、创造现代化的新文化。
也告诉我们,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纵向的积累(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也离不开横向的沟通(吸收外来文化)与借鉴,这是文化发展的趋势。
正确和需要的是,学会分辨,立足传统,善于吸收,创新发展。
因此,对外来文化不必害怕,拒之门外;对传统文化也不能不加分析全盘否定或全盘继承。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名句默写(
1.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则何如? 2. 青,取之于蓝, ;冰,水为之, 。 3.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 4.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吞二周而亡 诸侯, , ,威振四海。 5. 始皇既没, 。 ,氓隶之人, 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 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 ,率疲弊之卒,将数 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 ,天下云集响 应,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名句默写(二)
1.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鱼鳖不可胜食 也。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 不可胜用, 。 ,王道之始也。 2. 木直中绳,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 者, 。 3.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 焉; , ,圣心备焉。 4.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 下吏。 ,却匈奴七百余 里; , 。 5.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 大,比权量力, 。然秦以区区之 地, , ,百有余年矣;然 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身死人手,为天 下笑者,何也? 。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名句默写(四)
1.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 。七十者衣帛食肉,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 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 博见也。 3.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4.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 固。 , 。 5. 师者, 。 ,孰能无惑?惑 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6. 古之圣人, ,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 愚,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当我们步入晚年,知识将是我们舒适而必要的隐退的去处;如果我们年轻时不去栽种知识之树,到老就没有乘凉的地方了。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欣赏中外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
相对于初中阶段所学的小说而言,这几篇小说情节结构比较复杂,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也比较广,而且风格多样。
㈠《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为该书序幕之一,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做了具体的介绍,人物刻画、环境描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
㈡《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关注的是一位下层农村妇女祥林嫂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一以贯之地体现了鲁迅关注农民命运、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㈢《老人与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成功塑造了一位“硬汉子”形象。
作品中充满象征意味的故事,简洁洗练的文风,生动的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海明威炉火纯青的叙事艺术。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是一种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欣赏《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可以通过分析这三个要素把握小说的主旨。
而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则是重点,三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很成功的,像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祥林嫂、桑地亚哥,无不栩栩如生,学习时可以从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方面来把握。
另外,在单元提示中提到另外一个学习重点就是品味语言,包括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作者的叙述语言的品味。
前者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得到解决,后者则需要单独拿出来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两篇的叙述语言相对比较客观,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小说大多是这样的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老人与海》的叙述语言,前者的有意拖沓、刻意啰唆,后者的简洁明快,都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知识积累
⑦皆明智而忠信 古义: 聪明智慧. 今义:懂事理;有远见;想得周到. ⑧国家无事 古义: 诸侯和大夫封地. 今义: 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⑨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 平常的人. 今义: 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答案
2.词类活用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
答案
④假舆马者 古义: 借助,利用. 今义: 与真相对. ⑤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 金银. ⑥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爪子和牙齿. 今义: 坏人的党羽、帮凶.
答案
⑦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 蟹腿. 今义: 跪下. ⑧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容身,托身. 今义: 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答案
第三单元
文言知识归纳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 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通途,道路.
答案
3古今异义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古义: 黄河. 今义: 泛指河流.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古义: 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 凶恶,厉害.
答案
4.语句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 我是向他学习道,哪用得着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 矣,而耻学于师. 译文: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还要拜师求学;现在的 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答案
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文:
语文知识点(必修三第三单元)
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它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
他反对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说,提出了“性恶”的思想,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通假字直不百步耳通“只”,不过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涂有饿殍通“途”,道路輮以为轮通“煣”,使弯曲虽有槁暴通“又”;通“曝”,晒干知明而行无过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通“性”,天赋,资质外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通“横”孝公既没通“殁”,死亡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通“纵”,合纵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通“敝”,疲惫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呢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百有余年矣通“又”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通“亢”,高威振四海通“震”,震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或师焉,或不焉通“否”古今异义词寡人之于国也1.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2.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再,副词今义:常指增加3.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人,有时今义:选择连词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古义:兵器今义:战士,士兵;古义:逃跑今义:行走5.谷不可胜食也古义:尽今义:胜利6.数罟不入洿池古义:细、密今义:数字或者数数7.树之以桑古义:种植,动词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8.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同意认可劝学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古义: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义:人格高尚的人2、輮以为轮/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古义:介词“以”+动词“为”,把…做成今义:认为3、故木受绳则直古义:墨线今义:泛指绳索4、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6、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走狗、帮凶7、蟹六跪而二螯古义:蟹腿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8、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过秦论1.流血漂橹古义:盾牌今:划船工具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黄河以西今:河的西面3.国之师古:军队今:指隶属于军或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4.赢粮而景从古:担负,背负今:胜,获胜5.山东豪俊遂并起古: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6.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古:继承今:受7.西举巴蜀古:攻取今:向上抬8.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古:吝惜今: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9.以致天下之士古:来,招纳今:给予10.斩木为兵古:兵器今:士兵11.迁徙之徒也古:征发今:迁移,搬家师说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必修三 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梳理】《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
行文自然流畅,说理透辟,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和对偶,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论辩才能。
1、重点字词:数罟(gǔ)洿池(wū)鱼鳖(biē)河豚(tún)狗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tì)饿莩(piăo)2、一词多义凶河内凶(庄稼收成不好)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缉拿元凶(杀人的人)加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或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时)莫之或止(表示不定)云霞明灭或可睹(或许)数:①几,若干②密③数目④屡次数罟不入夸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见不鲜()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发:①打开②派遣③花开放④发射野芳发而幽香()百发百中()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直:①通“只”②直接③价值④不弯曲⑤径直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理直气壮()随君直到夜郎西()兵:①兵器②军队③战争④士兵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穷兵黩武()草木皆兵()非我也,兵也()胜:①尽②战胜③胜利④承受⑤超过⑥优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驴不胜怒()巴陵胜状()谷不可胜食也()3、文言虚词于:①对,对于②比③在④到⑤跟⑥向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则移其民于河东()十年不收于国()以:①拿,用②按③因为④表修饰⑤表并列⑥表顺承⑦认为请以战喻()皆以美于徐公()水则资车,以待乏也()斧斤以时入山林()以其无礼于晋()阙秦以利晋()敢以烦执事()之:①的②取独③代词④语气助词⑤动词⑥宾语前置标志何厌之有()五亩之宅()辍耕之垄上()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填然鼓之()何异于刺人而杀之()4、通假字直不百步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涂有饿莩而不知发()5、古今异义:弃甲曳兵而走古:()今:()养生丧死无撼古:()今:()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今:()6、词类活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可使足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谨庠序之教()填然鼓之()然而不王者()养生丧死无憾也()王无罪岁()7、特殊句式非我也,岁也()可以无饥矣()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劝学》《劝学》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2024年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文学常识1.文学概念与文学形式-文学的定义-文学的特点-文学形式:诗、词、赋、曲、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与分析2.文学流派及代表作品-古代文学流派:汉赋、唐诗、宋词等-现代文学流派:新诗、白话小说、现代散文等-文学流派的特点及代表作品分析3.文学批评方法与理论-文学批评方法:文本批评、心理批评、历史批评、社会批评、意象批评等-文学批评理论:传统文论、结构主义文论、阐释学文论、后现代文论等-文学批评方法与理论在文学解读与鉴赏中的应用4.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文学发展的历史概况、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与代表作品-世界文学史:主要的文学流派及代表作品、文学发展的重大事件与影响第二部分:作品分析与学习方法1.作品背景与作者介绍-作品出处及创作背景分析-作者的生平与文学特点介绍2.作品解读与意义分析-作品的主题与意境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与表现手法分析-作品的叙事结构与艺术特色分析-作品的深层含义与社会意义分析3.作品的审美特征与价值评析-作品的风格与形象描写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分析-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评析-作品的时代价值与个人价值评析4.阅读与写作方法-阅读方法:快速阅读、精读、泛读等阅读方法的使用与技巧-写作方法: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写作方法的特点与技巧第三部分:常见文学作品分析1.古代作品分析-古代文言文作品:《论语》、《孟子》、《红楼梦》等-古代文学作品:《诗经》、《离骚》、《上邪》等-古代小说作品:《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2.现代作品分析-现代文言文作品:《圣经》、《说文解字》、《文心雕龙》等-现代白话文作品:《呐喊》、《骆驼祥子》、《围城》等-现代小说作品:《茶馆》、《骆驼祥子》、《活着》等3.外国文学作品分析-英美文学作品:《哈姆雷特》、《了不起的盖茨比》、《傲慢与偏见》等-俄罗斯文学作品:《战争与和平》、《罪与罚》、《安娜·卡列尼娜》等-法国文学作品:《悲惨世界》、《三个火枪手》、《傲慢与偏见》等4.名家作品赏析-李白:《静夜思》、《将进酒》等-杜甫:《月夜忆舍弟》、《登高》等-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等-苏轼:《水调歌头》、《赤壁赋》等-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以上是____年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的总结,希望能够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三单元
穿
③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称王
(2)动词活用作名词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
死去的人
(3)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文化常识
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 周代叫庠。
杏坛,实际是指“孔子讲学的地方”,现 在也多指教书授人的地方。指教育界。
杏林,指中医学界的代称。 以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
名词作动词,低于 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名作动,学习
五、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不耻相师)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老师 动词,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从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
2.道
(勉励/规劝、劝戒) (检查/参加、加入) (强、洪亮/疾病、快) (凭借、借助/不真) (因为心思/读书用功) (脚/跪下) (即使/虽然) (金属/金子) (渡/断绝) (把…做成/认为)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助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装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愿大王少假借之: 周公旦假为天子. 七年。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
四、词类活用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吾师道也
•百有余年矣
“有”通“又”
2020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知识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主张;2.掌握文中文言词汇;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家作品及思想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梁惠王下》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孟子·公孙丑下》写作背景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梁惠王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孟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
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字词汇总字音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弃甲曳(yè)兵涂(tú)有饿莩(piǎo)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无(wú)失其时谨庠(xiáng)序之教颁(bān)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之以孝悌(tì)之义谷不可胜(shēng)食也通假字1.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它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
他反对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说,提出了“性恶”的思想,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通假字直不百步耳通“只”,不过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涂有饿殍通“途”,道路輮以为轮通“煣”,使弯曲虽有槁暴通“又”;通“曝”,晒干知明而行无过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通“性”,天赋,资质外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通“横”孝公既没通“殁”,死亡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通“纵”,合纵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通“敝”,疲惫,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呢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百有余年矣通“又”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通“亢”,高威振四海通“震”,震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或师焉,或不焉通“否”古今异义词寡人之于国也$1.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2.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再,副词今义:常指增加3.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人,有时今义:选择连词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古义:兵器今义:战士,士兵;古义:逃跑今义:行走5.谷不可胜食也古义:尽今义:胜利<6.数罟不入洿池古义:细、密今义:数字或者数数7.树之以桑古义:种植,动词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8.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同意认可劝学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古义: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义:人格高尚的人;2、輮以为轮/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古义:介词“以”+动词“为”,把…做成今义:认为3、故木受绳则直古义:墨线今义:泛指绳索4、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6、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走狗、帮凶【7、蟹六跪而二螯古义:蟹腿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8、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过秦论1.流血漂橹古义:盾牌今:划船工具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黄河以西今:河的西面\3.国之师古:军队今:指隶属于军或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4.赢粮而景从古:担负,背负今:胜,获胜5.山东豪俊遂并起古: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6.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古:继承今:受7.西举巴蜀【古:攻取今:向上抬8.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古:吝惜今: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9.以致天下之士古:来,招纳今:给予10.斩木为兵古:兵器今:士兵11.迁徙之徒也古:征发今:迁移,搬家\师说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
跟随、而且今义:连词。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初等教育学校一词多义寡人之于国也•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寡人之于国(对,介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王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以…请以战喻(让,介词)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以时入山林(按,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之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五亩之宅(“的”,助词。
)中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数"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读shuò,屡次)数罟不入洿池(读cù,密)•发百发百中(发射)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派遣)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食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胜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兵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兵士)•)•时:不违农时季节;名词无失其时机会、时机;名词•然: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填然鼓之地、…的样子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赵太后曰:“然” 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则: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劝学•之取之于蓝代词,代青水为之代词,代冰须臾之所学结构助词,的登高之博见结构助词,的锲而舍之代词,代雕刻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前置的标志.蛇鳝之穴结构助词,的•而•表转折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水为之而寒于水而见者远/而闻者彰/而致千里/而绝江河•表递进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并列知明而行无过/蟹六跪而二螯•表修饰终日而思/ 跂而望/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表承接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表因果¥而神明自得•于取之于蓝介词,从青于蓝介词,比寒于水介词,比善假于物也介词,向,引出对象•者不复挺者语气词,表停顿见者远/闻者彰/ 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的人无可寄托者助词,表判断•一骐骥一跃数词,一次用心一也专一过秦论•固据崤函之固险固,形容词作名词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因《因遗策沿袭,动词因利乘便趁着,介词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指逃亡的军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制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兵赵奢之伦制其兵/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收天下之兵/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斩木为兵兵器•策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致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及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名词作状语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度内立法度制度,名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遗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师说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在”的意思;后“比”,表比较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而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之!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郯子之徒/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可怪也欤副词,难道•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而耻学于师介词,向于其身也介词,对于%皆出于此乎介词,从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起·汉大兴兵伐匈奴(《史记〃张汤传》)发动大楚兴,陈胜王兴盛,兴旺•疾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这里指声音宏大君有疾在腠理小病疾恶如仇厌恶、憎恨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妒忌•焉兼词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于此,从这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代词,的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代词,的地方•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惑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词类活用寡人之于国也•名词作动词填然鼓之击鼓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上王无罪岁归罪然而不王者称王•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动词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劝学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名词作动词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走得快*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泳,游水。
知明而行无过矣犯错误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形容词做动词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变直;变锋利形容词做名词登高而招/ 登高之博见也高处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见者远远处,积善成德善行•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专一过秦论名词作动词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作窗户;系户枢《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抽;用竹杖打《过秦论》指摘过失•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形容词作名词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自以为关中之固坚固的屏障尊贤而重士贤者,贤能的人%因利趁便便利的条件;便利的条件•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样;像布包一样;像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在国内,对内;对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破瓮;用绳子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深谋远虑从长远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跑的人;溃败的军队•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会盟而谋弱秦/ 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约从离衡使……离散•<•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使……漂浮•吞二周而亡诸侯/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以愚黔首使……愚蠢•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意动用法尊贤而重士以……为重,看重师说名词的意动用法】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以……为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以……为耻名词作动词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形容词作名词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明的人、愚昧的人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遇到疑难问题特殊句式—寡人之于国也判断句非我也,岁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树之以桑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劝学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