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观后感作文

合集下载

高考1977观后感600字

高考1977观后感600字

高考1977观后感600字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参加高考似乎是顺理成章;而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却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电影《高考1977》,正反映了这段历史,叙述了特殊岁月里的激情。

下面本店铺给大家带来高考1977观后感600字,希望大家喜欢!高考1977观后感600字1“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我们,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由于素质拓展训练耽误了几天,今天才去横店看了《高考1977》。

下午本来想叫上丹霞的,因为我知道这部影片不错,而且可以回想下曾经我们高中时光!她说她下午有课!我无语!到了横店,时间不巧,所以只能等下一场,闲等无聊,就又去看《东邪西毒终极版》了,第三次看这个,越看越有感觉!呵呵!推荐朋友一定要到电影院亲自感觉下《终极版》,这部比王家卫还王家卫的电影!呵呵!首先向77级鞠上一躬,他们真的很不容易!在那个人性被压抑的年代,他们不光身体上受着折磨,精神还被禁锢着!两个镜头我印象特深,第一个就是陈老师接到同学告诉他要恢复高考的电话之后,那一组被封条封住的书的镜头;第二个镜头是强子等人冒险去图书馆偷书,生锈的锁,被厚厚灰尘覆盖的书......这两个镜头应该是对那个时代最强的控诉!此刻,坐下来再慢慢回想剧中的镜头,感觉每一个都是那样的有震撼力!小根宝想回家,不惜去背300多斤的麻袋!也许是他太瘦小,什么好事儿都轮不到他,所以他感觉到生活渺茫,一次一次出现自杀的念头!即使是恢复了高考,他仍没有任何希望,他是那个时代彻彻底底的牺牲品,与真正的老三届相比,他的青春完全被_耗费殆尽,一俟高考恢复,命运的大门洞开之际,他忽然发现,自己根本走不动了。

机会来了,可他却无力抓住。

最后只能用死于非命让自己与那个黑暗的时代一起永远地沉沦下去。

潘志友(王学兵)与陈琼的爱情也很让人感动!一开始,老迟对潘志友说,你是干部,条件这么优越,她(陈琼)什么身份?怎么能看上她呢?志友默默不言,实际上爱情这个东西是个“非理性”的家伙,你要问为什么爱她(他),就等于要他(她)用理性去回答,这是不妥的,爱是没原因的,“这就是爱,糊里又糊涂”王志文唱的好!潘和陈是真心相爱的,她爱他,所以把身子给了他(当然,这仅仅只是爱的一部分),他爱她,所以他要骗她让她去考场,因为他知道,他不考,她也不会考。

高考1977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高考1977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高考1977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

高考1977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1977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高考1977观后感1作为一个90后的孩子,我从来也没有对父辈的过往有任何深究。

在我的意识里,甚至从来就不曾知道有关1977的任何事情,直到今天我看了这部影片——《高考1977》。

本片故事立足于东北某农场三分场一堆来自各地的知青。

在那个意义非凡的年份的夏秋之际,邓小平的复出,高考制度的变革让几乎在苦中作乐的环境中日益麻木的他们看到了希望……但是,就他们所处的年代和环境,要想真正走出“鲤鱼跳龙门”的一步,甚至仅仅是获得尝试的资格都谈何容易,志愿报考和单位推荐的颠覆、青春的萌动和农场管理者思维的差异、渴望改变命运和家庭成分历史“斑点”之间的鸿沟……不同的人,围绕着小小的红色公章,做着命运的搏击。

强子的绝食、小根宝的意外弃世、陈琼的反革命父亲风波……他们的身上凝缩着“知青”这个特殊类群所承受的历史苦难。

最后,他们终于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跳出了那个他们一直想要离开的寒冷困苦的黑龙江。

影片围绕着这群知青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有关于亲情,爱情,友情。

这部影片所给我的启示不仅仅是关于高考的深思。

或许还有对于人生的思考。

作为一个从小就生活安逸,以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孩,我们所面临的挫折,苦难更是少之又少。

这也导致了我们在面对一些小小的困难时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甚至是自杀。

究。

在我的意识里,甚至从来就不曾知道有关。

《高考1977》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什么才叫做苦,这种心理与身理的痛苦是我们这群90后的孩子所不能想象的。

正是这样,我们才需要好好的来思考,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与我们的父辈之间的生活有何不同。

我们是否该从他们的身上学到点什么,比如节俭,勤奋。

高考,从来就被我们称为人生的转折点,在看了电影以后,对于高考我又有了新的感悟。

看电影《高考1977》的精选观后感

看电影《高考1977》的精选观后感

看电影《高考1977》的精选观后感看电影《高考1977》的精选观后感16月8日晚上,在这930多万学子正在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统一高考期间,看了一部本以为只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怀旧的电影说教片,但电影画面的切换中带来的是心情凝重。

再回望现实,现实中有这么多丰腴与满足,也对父母辈曾经的生存、学习环境的展现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由此带来更多的沉思……恢复高考,比高考实质的意义更重大。

一句话点题,也贯穿了整个影片。

中间有好几处细节的处理确实是别有神韵,几位有特点的人也勾勒了人的性格。

也让我感叹性格即命运。

老迟——全剧的重要人物,喜欢把钢印系在腰间,钢印代表了权力,代表了不容置疑的权威,全剧以他为挽留知情进而阻碍高考政策的落实作为矛盾的引发点,随着剧情的推进,老迟的思想也产生变化,到最后是赞同政策落实并参与送考,使得人物的形象得以升华。

几个知青悄悄的潜入图书馆“盗借”学习资料被抓之后,老迟一边说不管,却又跑到公安局带人。

假公章证明文件的更改等情节,一个刚强、失落、耿直却很善良可爱的老同志形象就活了。

改革实际涉及自己利益,让钢印、证明、介绍信等不好使以后,扭曲的政策在被废止,新兴的选拔制度,平等参与权利的落实,可以看到老迟代表的落后的权力观在被瓦解过程中的冲撞。

连长——为爱情、为友情有坚持有担当的汉子。

身上闪现的是理想主义的光芒,爱情面前没有阶级成分的分别,也婉拒老迟的忠告,坚守自己内心的爱情;珍惜友情愿意与知青们打成一片,也愿意为小根宝背起300斤的麻包,去为别人赢取一次推荐机会,也最终愿意不辜负老迟的信任,留在了农场,自己交了一份白卷。

虽然是演绎,却也动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把友情、爱情、事业权衡清楚的。

陈甫德——漂亮女知青的父亲,是个老派的知识分子,是“历史反革命”身上处处显现父爱的深沉与伟大,为女儿不惜以身犯险,为了女儿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国家干部。

可以千里迢迢去隐晦探望女儿,为女儿准备资料……冒充干部被扭送招生办路上时的大义凛然,这些都昭显了一位迂腐却又深藏爱的父亲形象的高大。

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高考1977》影片围绕着这群知青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考1977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1977观后感1对于我这样一个所谓的九零后来说,1977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年代,遥远到我们最亲近的兄弟姐妹都没有出生,遥远到我们的父母都比现在的我们年轻。

但是高考却是非常熟悉亲近的一件大事,毫不夸张地说六月七号八号上演的史诗级灾难大片年年都是票房冠军。

由这样两个关键词组成的影片超越了时空。

那个年代的事离我们很远。

站在高考路口前的我们有很多选择,有钱的砸银子出国,没钱的弃考,有点钱又有点希望的就继续奋战。

高考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没有人去深究。

为了父母的期望,为了更好的薪酬,或者什么都不为,只是对于这样的体制,我们已经被要求一定接受。

从出生之后的第三年开始读书,读书,就为了高考。

它究竟是个什么,让人失眠焦虑掉头发,不能恋爱旅游弹吉他。

复读了一年又一年的学生麻木地写字计算,偶尔抬眼看一下墙上的倒计时,轻叹一口气。

所以,当七十年代的生活被还原到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的感动和震惊,都不是矫情。

它们切肤地疼痛着。

那是1977年,每一次浪奔浪流都充满了爱恨交织。

十年--埋葬了亿计知识青年的锦绣前程,而是年中国面临何去何从成为矛盾纠缠的漩涡,各种纷繁问题中最关乎民族国运的,又恰好是如何对待教育制度和文化传承的严峻考验。

于国,恢复高考是对中断太久的文化血脉一次迟来的延续,于人,便是芳华正在的青年人改变命运的一生中最珍贵的机会。

但是对于热爱着这片土地的人民来说也是矛盾的,要面对太多的不一样。

喜欢这片土地,从来的时候的排斥,到现在接受它、爱惜它,一个个对朋友,对长辈的承诺,都是矛盾,对大城市的向往,对过去生活城市的怀念也都是矛盾的,每个人的心里是矛盾的,这个心里在老迟身上最能体现。

他看似不是父亲,但是却扮演着父亲的角色,在教育这些小青年们爱国的情操,但是他的父爱中又有点自私的成分,他想把他们都拢在身边,谁也不要离开,但是面对这些充满对外界渴望的年轻人,老迟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他们,帮张国强报名更是个很好的证明。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电影一开场,那画面就把咱拉到了1977年的氛围里。

那时候的知青们啊,都在农场里干着各种体力活,感觉他们的生活被框在了那一片土地上。

可是呢,这些年轻人心里啊,还是有一团火在烧着,这团火就是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就说那些知青想参加高考的事儿吧。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想参加高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就像要冲破一道道看不见的关卡。

他们要跟各种规定“掰手腕”,还要克服周围人的不理解。

但是这些主角们啊,那股子倔强劲儿就上来了。

像男主角,他眼睛里就透着一种坚定,不管别人怎么说,他就一门心思要去参加高考,就觉得那是改变命运的一扇大门。

电影里有个情节特别逗。

那些知青们为了复习,偷偷摸摸地找书看。

你想啊,在那个时候书都稀缺得很呢。

他们就像找宝藏似的,找到一本书就兴奋得不行。

而且他们复习的时候也是状况百出,有的一边干活一边在脑子里背公式,还有的趁着休息那点时间就赶紧翻开书瞅两眼。

这让我想起自己有时候临时抱佛脚复习的样子,虽然情况完全不一样,但那种对知识的急切劲儿还真有点像。

再说说电影里的那些人物关系,那也是相当有意思。

知青们之间有争吵、有矛盾,但更多的是互相鼓励和支持。

就像有个知青本来都灰心丧气了,觉得自己肯定没希望了,结果被周围的小伙伴一激励,又重新燃起了斗志。

这种在艰苦环境下的友情啊,真的是比钻石还珍贵。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也一直在想。

1977年的高考啊,那可不只是一场考试,那简直就是时代的转折点。

对那些知青来说,那是从干苦力的农村生活奔向知识海洋和美好未来的起点。

对整个国家来说,那是重新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信号。

从那之后啊,无数人的命运被改变了,整个国家也像是重新注入了活力一样,开始大步向前走。

看完这部电影,我是真的特别感慨。

咱们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想学习啥知识都有大把的资源,可有时候还会偷懒,想想1977年那些为了高考拼命的人,真的是太惭愧了。

这部电影就像给我打了一针强心剂,让我觉得啊,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追求知识和改变命运的机会,要像电影里的那些知青一样,有股子冲劲,向着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这部电影,真的是让我感受挺深的。

它讲的是在文化大革命那会儿,一群年轻人为了能参加高考而努力奋斗的故事。

电影里的场景特别真实,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

看着那些年轻人,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学习,真的让人佩服。

他们为了能考上大学,每天起早贪黑地复习,有的甚至在田地里一边干活一边背书。

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都让我深受感动。

其中有一个情节,我记得特别清楚。

一个年轻人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没有钱买复习资料,就到处去借,甚至在地上捡别人丢弃的纸片来学习。

他的毅力和决心,真的让我震撼到了。

我想,这就是真正的热爱学习,真正的为了梦想而努力。

电影里的人物形象也很鲜明,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梦想。

他们之间的友情、爱情,还有对知识的追求,都让我觉得特别温暖。

特别是那个女主角,她不仅学习好,而且特别坚强独立,真的是我学习的榜样。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学习生活。

跟他们比起来,我们现在真的是太幸福了。

有好的学习环境,有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还有老师的悉心指导。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而且,这部电影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那些年轻人为了高考付出了那么多努力,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高考1977》这部电影真的很有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高考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梦想、关于坚持、关于奋斗的电影。

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有梦想,有决心,就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学生观看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范文800字五篇

学生观看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范文800字五篇

学生观看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范文800字五篇《高考1977》这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电影,为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献映。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学生观看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8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学生观看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800字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参加高考似乎是顺理成章;而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却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电影《高考1977》,正反映了这段历史,叙述了特殊岁月里的激情。

《高考1977》以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主要讲述一群在东北农场下乡的各地知识青年,在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后,冲破重重阻力参加考试最终改变命运的故事,生动地演绎了一段知青生活的苦乐悲歌。

“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重要得多、伟大得多!”影片中的这句话,是对这场变革最好的注解,也是影片的意义所在。

影片一开始,小根宝的扛包争取回家名额的戏,就已经把观众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中,而为争取报名的权利,知青不惜绝食抗议;为了按时赶到考场,男女知青们在雪地里拼命追赶火车……这些令观众慨叹不已,并潸然泪下的感人场面,不仅触到了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的深处神经,就是现在的年轻观众,也能从影片精心营造的历史氛围得到触动和启示。

影片的细节部分处理得十分精细。

去考试的路上,知青们乘坐的拖拉机抛锚了,男男女女只能在障碍重重的山林里飞奔着赶火车,有人摔倒了,很快被拉起来;有人摔伤了,就一把推开赶来帮忙的人,哭喊着为前行者送上祝福……长达几分钟的奔跑镜头,看得观众眼中都闪着泪花。

影片中更多积极阳光的力量,作为观众也一直被感动着。

因为有组织“老迟”,他思想正、党性强、组织性和纪律性高,但更重感情,被年轻人的那种执著的热情所感染;因为有北大荒知青们的热情,他们友好、团结,纯洁的友谊也许是支撑下去的理由;因为还有父女情,为了给女儿送高考的复习资料,父亲从上海赶到黑龙江;因为还有爱情,在那么荒凉的土地上,还看到了不可多得的爱情,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且那种爱是那么真挚奔放。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第一篇:高考1977观后感看完高考1977这部电影给我的内心带来了很大的感触。

它讲述的是30年前一群农场知青经由高考获得自由与解放的故事。

电影通过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消息在东北某农场发放前后,众知青、农场场长以及与这些知青相关的亲人们的思想、生活随之而发生的各种改变,以及在那个年代特殊的大环境下他们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展示出1977年“高考恢复”这一历史事件在我国近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意义,说明这个改革对于我国近代人才、文化、知识、科技乃至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重生、崛起与迅速发展的伟大作用,让我们再次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离开人才、知识、科学与文化的根本思想。

一个人,不能没有文化,没有知识。

一个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识、需要科学。

1977年的高考,是癫狂的。

人们以一种摧枯拉朽般的姿态,抱着“考不上这辈子就完了”的信念,费尽心思就为了获得一个报名资格,绞尽脑汁就为了追上开往考场的火车。

笑,是为了11年后重回学校的可能;哭,是为了一个不小心就错过了唯一的机会。

高考,于那辈人而言,是命运的咽喉,扼住了,便活;是救命的稻草,抓住了,便生。

”电影里那段追火车的情节,其实是有隐喻的。

火车就像是时代,面前是两种结局,赶上或是被抛弃,这全在于每个人的努力和选择。

”当年,重新开放的高考为无数人生命转折提供了巨大的历史契机,将数以十万计的年轻人从水深火热的知青生涯中拯救了出来。

而30年后的今天,高考却变成了遭人诟病和不满最多的一种国家制度形式。

在这30年里,高考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说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容易在社会不同代际之间形成文化代沟,并且也由此造成不同年龄层次观众对这部影片观影反应的截然对立。

30年前经由高考改变了生活轨迹的人,今天说起高考一定不会忘掉“感恩”二字。

对那一代人来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假如不是当年邓小平当机立断决定在三个月后恢复高考,假如不是邓小平力排众议,决定把印刷毛选五卷的纸张调拨来用于印刷高考试卷,假如不是邓小平从报考须知中删去“组织批准”这四个字,那今天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将面临一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最新-高考1977观后感(优秀30篇)

最新-高考1977观后感(优秀30篇)

高考1977观后感(优秀30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电影《高考1977》的观后感1这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电影,为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献映。

为什么我说是“非典型”,因为它不太拘谨,诙谐幽默;没有脱离生活,真实感人,细腻地诠释出亲情、友情、爱情,和那个时代知青们对知识的渴求,甚至让在座的80后、90后们都感同身受。

其实我一直不明白,为何舅舅执意要我陪他看《高考1977》。

我一直以为他那段上山下乡的记忆已如残旧破碎的灰白照片,却不知,那也是他生命画卷中最美丽的华彩。

前些天,他打电话让我帮他买两张《高考1977》的电影票。

我是有点印象,在新浪看过ZCOM 准备陆续推出10期《高考1977》电子杂志的新闻,但我确定这片子真的还没上映。

不忍让他失望,我只好下班后带着笔记本回去,让他先看看电子杂志吧。

电子杂志的背景音乐是电影原声,画面精致唯美,很符合那苍凉久远的意境。

我真没想到,现在的电子杂志可以把一部电影表现得这么丰富完整。

他看得入神,反复地看,那几天总是问我,后几期什么时候才能看到。

后来,我到处求人,终于拿到了两张《高考1977》的首映邀请函。

说实话,我是想去看看仰慕已久的主题曲演唱者——宋祖英。

本以为是一部刻板的主旋律电影,没想到拍得如此真实。

那是一群真率淳朴的青年,欢呼着兴奋地观看小平讲话的黑白场面,雪窖冰天,仿佛封不住他们的梦想与热情。

孙海英饰演的老迟简直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一个拧巴又可爱的老厂长,比王学兵和周显欣都还要出彩。

强子、阿三等等几个新人演员也将人物刻画得非常传神。

影片是以潘志友和陈琼的爱情为主线。

陈琼无悔地为潘志友留在深山里,“我答应老迟给我寻个婆家,就是想留下来,在远远的守着你,兴许,哪天你累了,想要找个人说说话,说说以前的事,我还在,还能陪陪你。

”潘志友拿着草稿纸走出考场,对老迟说,“我考,是为她,我要把她送进考场,然后和你一起在这扎下根。

高考1977观后感5篇

高考1977观后感5篇

高考1977观后感1“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是的,邓这位老人,这位智者唤醒了沉睡十一年的中国!!!眼含着热泪看完了《高考1977》这部影片。

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场运动,但我没有完成高中学业的大哥,还有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大姐经历了。

当他们背着行囊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妈妈拽着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姐姐依依不舍,泪水成行;当他们背着行囊和家人挥手分别的那一刻,仅有8岁的我拽着大姐的辫子,不肯撒手,好想让她来为妈妈擦掉泪水;当他们背着行囊走向上山下乡队伍时,爸爸叮嘱:“你们还小,当心荒山上的凶猛野兽,不要惦记家!”他们走了,在中国被突如其来文浪潮席卷,而沉睡两年之际与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一起走向了上山下乡的道路,走向了农村广阔的天地,走向了人生路!?路上,有多少个母亲惦记,有多少个母亲流泪,又有多少个母亲一夜间发丝变得苍白,更不幸的是有的母亲为之离开了人世。

又有多少个母亲在试问:“祖国,我们伟大的母亲,难道就忍心看着孩子们带着还未有成熟的知识,未有成熟的思想与意识走向荒山,永远扎根于农村与边疆吗?”然而,祖国真的沉睡了,听不到母亲和孩子们的呐喊……《高考1977》真实再现了期间的历史风云给学生们带来的痛苦,毕竟他们的思想还没有成熟,毕竟他们还没有完成学业,还属于生活的弱者,在荒山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高考1977》真实再现了期间的历史阴霾给所谓的历史反革命带来的迷茫,毕竟他们看透了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不能坚实立足于世界之林,毕竟知道知识就是力量的所在,他们属于国家的栋梁之一。

但遗憾的是在祖国沉睡之际,他们没有能力去拯救孩子们伤痕累累的心灵,没有能力去拯救中国的历史现状!?《高考1977》明确了祖国沉睡的十一年中,中国政治上的滑坡,知识上的匮乏,更明确了压抑了十一年上山下乡学生心里所面临的饥渴,乃至死亡!从而激起民众之声,让久别了国家地位的邓重返政治舞台,来拨乱反正,来扭转回毛的正确路线,来唤醒沉睡的中国!?高考1977观后感2祖国醒了,工人、农民、学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回到了祖国温馨的怀抱,让更多的中国人拥有了知识,拥有了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拥有了对未来的渴望与憧憬……然而,看着这部影片也在回味,假使祖国一直沉睡下去,上大学还是靠推荐,靠一个红印章,靠鲁莽的抗包方式,那么中国岂不是在走向落后民族之列;假使祖国一直沉睡下去,人们还是用大字报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依然反复书写者“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那么中国岂不是走向思想落后乃至知识死亡的民族之列;假使祖国一直沉睡下去,历史反革命的罪名依然持续,致使一些家庭还处于政治界限划清的状态,而妻离子散,诸如影片中所回放的陈琼让父亲永远的离开,那么中国岂不是走向没有亲情、没有良知的民族之列……当影片播放起当时的情景时,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三分厂,虽然只是几个人的镜头,但我知道影片所展示的确实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确实是一个历史时期真实的写照,确实是令中国人毛骨悚然!还好,短暂的影片,就像流云,瞬间在我的眼前展示出了青年们在荒山上亲手点燃烈火的情景。

高考1977观后感10篇

高考1977观后感10篇

《高考1977观后感》高考1977观后感(一):看了《高考1977》这个电影。

看了之后,感动颇多。

那个年代,想读书是多么的困难,不读书就只能永远留在农村种地,无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无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都是知识分子,落魄到那个地步,真的很可怜,这也是十年内乱带来的恶果之一。

幸好邓小平同志用心提出恢复高考,那些想读书的青年人才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剧中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当他们得知能够参加高考之后那种激动,那种对知识的渴望。

我们这代人,吃得好喝的好,但是却没有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上学也完全是被家里逼的,谈到高考更是怨声载道。

但我想,如果你看了这部电影,你也许会喜欢高考。

虽然它有很多很多的缺点,但是目前它是唯一适合我们国家的选拔制度。

试想一下,如果此刻还是当年那种的推荐制度,上大学要靠政治背景,我们此刻多少人还能上得了大学了?所以,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要珍惜此刻的机会,好好利用大学里面的资源,尽可能的去多学习科学知识,为我们的祖国,为我们自己的未来奠定好基础。

电影里面的感情也让我思考了很多。

陈琼愿意等,但是现实很残酷,每个人都要应对,他们应对的就是那个时代的保守观点。

现实社会中,浮躁的人太多,想在一齐就在一齐,想分就分,想要找到电影中那个年代纯真的感情,真的太难了。

最后要说的就是导演和演员的出场。

孙海英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演员,很成熟,很有魅力。

他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感动了很久很久。

周显欣,很漂亮,对她我不太熟悉,但是很支持这种新演员,期望能够走的更远啊。

期望以后这种组织看立志电影的活动能够更多,更好,让我们大学生活能够丰富些,让我们思想能够更加深入,不能再那么肤浅了。

高考1977观后感(二):高考1977观后感1977年是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一年,孩子的领悟被整整耽误了11年。

大学生都是千里挑一,不,万里挑一最新高考1977观后感最新高考1977观后感。

这还不包括无法参加考试的孩子。

有些孩子,学问不少,一肚子墨水,却正因出身问题而无法考试,这些孩子的命运都掌握在一枚小小的图章上,这图章好比皇上赐的尚方宝剑,盖与不盖都关联着1条性命的发展和前途。

看高考1977电影观后感五篇

看高考1977电影观后感五篇

看高考1977电影观后感五篇高考1977观后感一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同学去看一部电影,名叫高考1977。

这部电影主演有:潘志友、陈琼、张国强、老迟、陈甫德。

影片描述了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足足等了十一年,当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看到了希望。

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必须要有推荐表才可以。

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

虽然,在矛盾中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小根宝因为意外事故不幸死亡。

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的毅力深深地感动了。

1977年月10日,孤独地坐在考场外的老迟等来了拿着填满考卷却没有上交的潘志友……想留下的终究会留下,而想离开的,无数像老迟这样的“主任”再也不会动用他们的公章设置障碍了。

最后,老迟看到了这么多人考上了大学,欣慰的笑了。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

现在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

然而,现在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

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

我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再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为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为了自己,为了这个社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自己的人生尽量没有遗憾,少留遗憾,不是吗?如果我们现在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

所以,我们要像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

高考1977观后感二6月8日晚上,在这930多万学子正在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统一高考期间,看了一部本以为只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怀旧的电影说教片,但电影画面的切换中带来的是心情凝重。

再回望现实,现实中有这么多丰腴与满足,也对父母辈曾经的生存、学习环境的展现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由此带来更多的沉思……恢复高考,比高考实质的意义更重大。

一句话点题,也贯穿了整个影片。

中间有好几处细节的处理确实是别有神韵,几位有特点的人也勾勒了人的性格。

也让我感叹性格即命运。

2024年观看高考1977观后感

2024年观看高考1977观后感

2024年观看高考1977观后感《高考1977》是一部以1977年中国高考为背景的电影,通过一个班级的故事,展现了当时高考对于学生和家庭的巨大影响。

这部电影着重表现了高考对于学生们的身心压力、家庭关系以及社会背景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观看这部电影,我对于那个年代的高考和学生们的感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反思了现代的高考制度与学生们的处境。

下面是我对于《高考1977》的观后感,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首先,这部电影向我展现了高考对于学生们的身心压力。

在电影中,我看到了学生们因为高考而产生的紧张和忧虑。

每天的学习任务繁重,他们需要背诵大量的知识,参加各种模拟考试,并且还要面对各种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期望。

在他们眼中,高考是一个重要的关卡,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他们担心考试成绩不好会影响自己的前途,所以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有的学生为了高考而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和兴趣爱好。

这让我感叹现代教育制度对学生们的压力可能也是如此巨大。

每年的高考,也许是一个机会,让一些人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同时也让更多的人感到焦虑和困扰。

其次,电影在展示学生们的家庭关系方面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电影中,我看到了家长们对于孩子高考的期望与关心,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好的大学,走上成功的道路。

为了让孩子能够专心备考,一些家长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全力支持孩子的学习。

然而,也有一些家庭并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理解,甚至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这让我反思了现代家庭对于孩子成长、学习的态度。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温床,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理解,而不是过度要求和压力。

在现代社会,需要更多的关注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关注分数和考试成绩。

同时,电影也让我感受到了当时学生们的社会背景与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在电影中,我看到了来自寒门的学生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拼搏。

他们一边面对高考的压力,一边还要应对经济上的困难和无尽的努力。

电影高考19775篇

电影高考19775篇

电影高考19775篇高考_77,这群年轻人最终冲破了一切,抵达了梦想.每颗为梦想而流的泪水都将浇灌出世间最美的花蕾!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高考_77的观后感大家有所帮助.高考_77观后感1好久没流泪了!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以后的感慨.是的!我们好久都没流泪了.这是一片浩瀚的荒原,这是一片炽热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无数的知识分子挥洒了他们最美好的青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大江东西.唯一共有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命运的不屈.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这是一个高呼劳动人民万岁,劳动最光荣的年代.可是只有劳动改变不了中国的贫穷,只有劳动是满足不了中国一代青年的梦想的.当要恢复高考的消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胫而走时,有一股小小的火苗开始蔓延,他在每个青年的心田上冉冉升起,我要读书,我要考大学,这个呼吁在那个年代,在那片荒原上是这么的突兀,这么的刺耳,可能吗?开始时是没人敢相信的,是的,相信这句话,在那个年代需要大多的智慧与魄力.可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空穴可以来风,当阿三抱着收音机出现在众人面前,当宣布恢复高考的声音从万里之外传来,这片火终于迎风而起,燃烧了着万亩北国的广土,这个冬天注定不平凡,这个_77注定改变这一群知识青年的命运,注定改变中国的命运.当这片火迎着北国的风熊熊燃起的时候,热血在这一刻霎时奔涌……是的,他们要考试,他们要改变命运.没人能阻挡他们的脚步:十一年的时间,不能;场长的反对,不能;恶劣的环境,不能;路途的辗转,不能.是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当场长舍不得他们抛下辛苦耕耘的农场而想法刁难的时候,他们一理抗争,不成,便绝食抵抗.他们是宁愿死去,也不愿与梦想隔绝的.当拖拉机坏掉,当时间急迫,他们毅然决然的选择用脚步丈量这抵达梦想之路.他们在雪中奔跑,在林间穿梭,一个跌倒,另一个拽起;一个倒下,一伙人把他托起……他们就这样狂奔,从黑夜奔向黎明,从现实奔向梦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强生想要读书,便去书库去偷,被人抓住,扭送到派出所,偷书不成,反遭惩罚,然而,一句:这是你的包吗?让他没有白费力气,是的,这是一个这样的年代,警察偷偷的在他的包里留了几本书.是的,知识本就有着这种力量.带着〝历史反革命〞的高帽的陈老师不远万里从上海赶到东北,冒着畏罪潜逃的风险,为的就是送一套高考复习资料给自己的女儿陈琼,可是却无法得到女儿的谅解,面对向他索要证明材料的愤怒的女儿,他显得那样的无奈与心痛,这是时代的罪过.为了帮助想要考试的孩子,他又应求冒充招生办的主任,最后又为了自己的女儿伪造了一张证明.这是一个父亲的力量——不顾一切.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顽固的场长老迟最终被这群孩子所感化,最终被这种渴求所感染.是的,当渴望改变命运的雄火燃起,当渴望梦想的灵魂翻山越岭,这便无所不及,无所不动.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呢?被困了十一年的灵魂终于破茧而出,我们要高考!我不禁想到了我的高考,想到了我们的高考.我们或许曾经抱怨,高考这座大山压制了我们太多太多的东西,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高考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是的,_77的高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今天的高考依旧会改变我们的命运.我感谢高考,他让我走出了狭隘的农村,他让我拥有过那么多的激情与梦想,他让我曾度过了三年繁忙充实的岁月.曾经,我也曾抱怨,高考,掠夺了我最美好最失意的岁月,但今天,回过头观望,才发现,那时有着太多的美丽,太多的憧憬.高考_77观后感2黑白,是永恒的颜色,是时光的倒影,是岁月的痕迹,是记忆的停顿,是视觉的恍惚,黑白屏蔽了_____的一切辉煌,同时黑白也拽出了高考学生匆匆的.迷失了方向的脚步,黑白使我们与现实相隔,然而,就在这只有黑白颜色的岁月里,却也有十分感人的事迹.感动之坚持那是一群在黑龙江农场工作的社会青年,为了赶到高考的考场,他们拼尽全力,一路赶来,但令人糟糕的是,拖拉机却半路出了故障,他们跑着冲向火车站,跌倒.爬起,再跌倒,再次爬起……他们的坚持只为了能够争取回城的名额,还有,在一个刺骨的夜晚,背三百斤重的麻袋将小根宝回城的最后一点希望压在了底线前,在倒下的那一刻,根宝失声痛苦,他单薄的身躯,羸弱的肩膀,去争取那微不足道的命运,依靠自己来改写自己的命运,他全力以赴,虽败犹荣.这一群气血方刚的青年,为了奔赴高考考场,为了追逐自己的理想而坚持着,在北方的冰天雪地种,无数次的跌倒,无数次的爬起!从他们的那一双坚定的眼神中,我深刻地体会到,生命中的确有意样东西,叫〝坚持〞!感动之执着那是一青年对知识的执着.当听到又要回复高考的消息,大家的心都动了,为了寻找复习书,于是大家商量一起去偷书.虽然偷书失败了,不过好心的人们还给他们留下了一套资料.当听到广播里面传来高考改革,自愿报考,择优录取的消息,这一群在北大荒呆了整整八年的亲年们,纷纷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曙光,他们想要参加高考,可是老迟却给了他们一个严重的打击,最终他们以绝食的方式反抗老迟.由此可见,他们是多么渴望读书,渴望知识,渴望新生活.感动之亲情人们都说父母的爱是伟大的,但在影片中那位慈祥的父亲,被时代抛弃而踉跄地快要站不住的父亲,一个渴望用知识挽救中国的父亲,为了让女儿拥有高考的权利,他不惜私刻公章伪造〝出身证明〞,这个行为在当时要被戴上〝现行__〞的帽子,但再大的罪他也无所畏惧,他的一片真情打动了女儿,感动了老迟,感动了高招办的主人,同时,也深深地出动了我们每一个观看电影的人,他有力的诠释了父爱的伟大,是用恒不变的.在剧中,青年们的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令我感动,在那时,想要读书是那么的困难,没有知识就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无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无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我们要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刻苦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高考_77观后感3今天下午,我们兴高采烈的去体育馆看电影——《高考_77》.电影开始了,刹那间,体育馆里鸦雀无声.这部电影是讲,一些知识青年耽误了高考20__年后,终于等上了高考.可是他们没有复习资料,他们只好去书院偷了些书和资料……他们恳求厂长能给他们一次机会去参加高考,可是,厂长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还找借口说要进行一次小测试,要是通过就能去,如果没通过就从此不要再提高考.有些人为了高考绝食进行抗议.一次,装喇叭的时候,强子在下面看着,上面的人喇叭没拿稳,突然,喇叭掉了下来,小根宝为了救强子,牺牲了年轻的生命!是这件事使强子奋发图强要考上大学,否则他觉得对不起小根宝.他们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着.厂长最终被他们所感动了.后来,他们乘着车子在赶往高考的路上,突然,车子坏了.为了不耽误一分钟,他们赶快跳下车拼命笨向火车站.有些人,在途中跌倒无法赶到火车站,去参加高考.无情的火车站长,不肯多一分钟来等待迟到的人们.正在这时,他们的厂长出现,他们感到喜出望外,厂长把他们送进了高考的殿堂.最后,他们没有辜负厂长的期望,考上了赫赫有名的大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看了这部电影,使我懂得了要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高考_77观后感4当年,重新开放的高考为无数人生命转折提供了巨大的历史契机,将数以十万计的年轻人从水深火热的知青生涯中拯救了出来.而30年后的今天,高考却变成了遭人诟病和不满最多的一种国家制度形式.在这30年里,高考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说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容易在社会不同代际之间形成文化代沟,并且也由此造成不同年龄层次观众对这部影片观影反应的截然对立.比如,30年前经由高考改变了生活轨迹的人,今天说起高考一定不会忘掉〝感恩〞二字.对那一代人来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假如不是当年______当机立断决定在三个月后恢复高考,假如不是______力排众议,决定把印刷毛选五卷的纸张调拨来用于印刷高考试卷,假如不是______从报考须知中删去〝组织批准〞这四个字,那今天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将面临一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但是,因为这个原因就可以把历史演进的动因归结到某个个人身上去吗?因为某个伟人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起过关键作用,就可以用一种夸张的英雄史观来看待历史的发展吗?固然〝感恩〞二字可以代表一代人对于他们那个时代的一种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但这是一种被道德化了的历史意识,很难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历史哲学得到其他代际人群的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旁白中所流露出的对伟人的感激和膜拜,那种抒情的言说方式,似乎很难被作为晚辈的观众所普遍认同.人们面对历史,任何时候,仅有激-情都是不够的.历史的发展也很难用善恶.恩威这些简单的道德概念来解释.大多数情况下,看待历史还是更需要哪怕有点冷漠,却相对比较中立和稳妥的客观和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头那一幕农场知青在广场上看露天电影,从银幕上看到______复出的桥段,就远比抒情的旁白更有说服力.它用一种不动声色,又质朴内敛的影像呈现,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特别是中间忽然停电,知青用脚踏车发电继续收看《新闻简报》的段落,应该被看成是本片的一处神来之笔.它把知青内心那种期待变革的饥渴和焦灼,不露痕迹却又淋漓尽致地宣泄了出来.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电影叙事.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有点名不符实.所谓《高考_77》,主要角色当然应该是参加高考的年轻人.但实际上,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两个父亲.一个是孙海影扮演的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一个是赵有亮扮演的历史__陈甫德.从性格和气质上说,这两个人物是截然相反的.老迟是个没文化的大老粗,他讲组织原则,讲党性,讲立场,但有点不通情理,甚至对知青有点粗暴;陈甫德是个知识分子,他充满父爱,为女儿不惜以身犯险,但却毫无组织纪律观念,甚至为了女儿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国家干部.当然,老迟最后转变了.从一个铁石心肠的工农干部,变成了一个〝肩起命运的闸门,将年轻人放到光明中去〞的勇敢的父亲.看到老迟亲自开着农场拖拉机送知青赶考的场景,我脑子里最先浮现出来的就是前面这句鲁迅曾经讲过的话.影片开始,思想僵化的老迟像是飘浮在历史天空中毫无生命气息的一粒尘埃,而到影片最后,他终于向着人性的光辉敞开了胸怀.相比之下,陈甫德的形象就显得苍白了许多,这个肩负着历史十字架,却极富自我牺牲的父亲形,以一种虎头蛇尾的方式,在影片的结尾不知所终.对此我曾不无遗憾地说,这个人物的结局,不应该是一串欲言又止的省略号,而应该是一记铿锵有力.斩钉截铁的惊叹号.与这两个父亲息息相关的,是那两枚公章,这是影片中最发人深省的影像符号.第一枚公章,是永远别在老迟裤腰上的农场革委会的公章.它是组织与权力的象征.在那个年代,一切个人命运都取决于这枚公章,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穿衣吃饭,每一个与活着相关的细节都必须盖上相当于组织认可的公章.离开了公章,一个人就如同被剥夺了生的权利.于是,老迟因为拥有公章而成为一个侧身于权力巅峰的人,对于农场知青来说,他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掌握知青生杀大权的上帝.而陈甫德这样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历史__,竟然毫无顾忌地用私刻公章的方式,向组织和权威发起了挑战.在当年,这极可能为他带来杀身之祸.但为了向女儿赎罪,为了她的前途,他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也许这是出于陈甫德的一种道德自信:当所有人都对他另眼相看的时候,他却一如既往地坚信自己的清白.于是,他私刻公章就不再是一种作奸犯科的下三烂,而成为一种为亲情自我牺牲的伟大的父爱.与两枚公章相映成趣的是农场中那个整天哇啦哇啦叫唤的大喇叭和高高在上的了望塔.高音喇叭也是一个组织权威的象征,是中国集权时代话语霸权的独特符号.从大喇叭里传出的是组织权威的声音,它可以随时随地昂首阔步地闯入每个人的私人生活.只要喇叭一响,所有个人空间立刻四分五裂,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也会在组织强大的声浪中土崩瓦解.高考_77观后感5《高考_77》把焦点放在了高考这一个永不过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之上,那个时代的人有着自己实实在在的体会,现在的人对它也不陌生,既爱又恨.不禁窥探导演和制片人的精明.《高考_77》讲述了一群因_而发配边疆〝北大荒〞的上海知识青年.在_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大家对高考的执着,以及〝反面〞角色革委会主任〝孙海英〞,对大家高考的态度……特别是当高考那天,大家在孤立无援的时候,当孙主任开着带着犁杖的拖拉机,载着一车人奔赴考场时,我已热泪盈眶.故事的情节并不新颖,但是演员们真实的演出一次次让我们从心里留下了眼泪.主题是高考,一部电影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历史,是让我们听听那个时代的声音,高考的本身意义大于高考,史实本身意义高于史实.因为上山下乡的缘故,因为〝黑五类〞的缘故,他们早早的就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十年,二十年,时间太长了,人生有几个十年又有几个二十年.他们渴望着人生的转机,直到______的复出,知道高考制度的重新实施.新的高考制度不在考虑父母成分,不再需要组织盖章,人终于又开始有了自由.在我们频频对高考质疑的今天,看看电影当中的人们对高考的期盼与感激,未尝不使得我们再一次反思,是我们要求的太多,还是高考制度本身有问题.前面已经说过,电影情节并不新颖,甚至可以说是老套,但就是这老套的东西,往往也经常是打动人心的东西,谈到这部电影当中的打动人心的地方就不能不谈谈电影当中的亲情.父爱同母爱一样无私,他不需要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在《高考_77》中,陈甫德对于陈琼的父爱,就让人深悟到父爱的伟大.因为自己是〝黑五类〞,他不得不跟自己的妻子离婚,不得不有女儿而无法相认.当知道高考制度恢复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千里迢迢感到农场去给女儿送复习资料,可是此时的陈琼早已经为了自己的生存,割断了与父亲的一切关系,一切向组织靠拢.当父亲冒充教育局的人来到农场时,她毫不犹豫的揭发了他,并无意思顾及亲情.那时的陈琼已经被黑暗的生活压迫失去了常人的一切,她只是机械的想摆脱黑五类,想摆脱黑暗的社会给她带的一切灾难.然而在这些矛盾冲突的背后,基本的人性依然残存且生生不息.连性格扭曲的陈琼在内内心深处也留有一丝轻易不敢触动的软弱,那就是为人子女的亲情.当陈甫德离去,陈琼站在空旷的雪地里脚步踉跄,跌跌撞撞的奔走呼喊,那一声声爸爸更是撕心裂肺,催人泪下.电影,叙述了很多,本来就已经说过,电影本身传达的东西比他本身多.电影当中不乏令人遗憾的地方,有些情节纯属累赘,这些我们便无从在谈论.高考,人们永远谈论的话题.新的高考刚刚结束,又有多少是是非非让人谈论呢.电影高考_77范文5篇。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五篇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五篇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五篇梦想,每个人都有平等追逐梦想的权利!。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12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一>高考,对于每一个经历者来说是一个再知道得清楚然而的表名称的词了。

每个经历过高考的人,总会将人的生活最难忘的记忆留给高考的年月。

对于现代人来说,有点人怕高考,有点人还在主张消除高考。

我自个儿也是一个十分害怕高考的学生,高考的那段年月,实在可谓是我生打中目标最幽暗的一段时间,也是我一辈子中最不可以遗忘的也最没想到记起的年月。

高考,是全部80后,90后的人没有办法避开的一道儿门槛,还在细小的时刻听觉里就塞满着被前贤说烂的一句话是“高考可以变更人的命数”。

把高考说的神乎其神,于是千军万马挥杆而起,充满着斗志,紧锁着眉心,憋红着脸,握着双拳,眼神儿炯炯看着前方,狠命地向着这个越来越矮的门槛跑来。

不过看过《高考1977》这部影片儿,我对高考,对那一个生疏又有些知道得清楚的时代有了一个从新的知道得清楚。

过去也听人讲评过那段年月,但只是像听故事般觉得糊涂。

现在,当故事变为影片儿展如今我眼前时,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了。

我看见了那一个时期的伟大变迁,看见了一群献身的热情小伙子的奋斗历程,看见了和日常代久违了的一种神魂、一种寻求。

在影片儿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还原高考比高考本身更有意义,你是否加入高考并不关紧,能否录取并不关紧,关紧的是对知识的尊重。

”这句话,值当我们永恒深深地记在。

因为失往了对知识的尊敬,事物就会行动蛮横,这真是那一代人最悲惨痛苦的记忆。

1977年12月被好些个述评家称为“一个国度和时期的拐点”,因为它所还原的不只是加入了那场考试的考生的信心,更是历史的然而,人的共同体的醒悟。

《高考1977》可贵之居于于它不止让我们重温了那一段伟大的历史,更是在激发鼓励如今的年青一代,有幻想便会有希看,把握如今的美妙生存,捉住机会,爱惜一切的来之不易。

《高考1977》观后感800字五篇

《高考1977》观后感800字五篇

《高考1977》观后感800字五篇高考1977承载着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影片,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8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高考1977》观后感800字《高考1977》以“黑龙江某农场内一群留守了8年的知青”为主要叙述对象,从影片的一开始就感觉到了这场群戏人物的纷繁复杂,相对于其他小格局影片来说,《高考1977》显然是想把这么一个具有划时代标志色彩的题材拍成一部史诗性质的宏大篇章,在众多人物的关系中又着重刻画了孙海英饰演的农场革命委员会主任兼厂长老迟,王学兵饰演的男知青小潘和周显欣饰演的女知青陈琼,影片将这一群人置于了文革刚结束,邓小平刚出山那个新旧时代的过渡期,以此来展现这个过渡期里一群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憧憬与彷徨。

对于没有经历过那场持续十年之久的灾难以及灾难过后人们那种对于梦想的渴望以及对于现实的挣扎的我们来说,高考无非就基本等同于了看书做习题和考试,站在今天这个视角去看待那时的知青对于高考的“挣扎与憧憬”时,80后似乎很难找到共鸣点,这恐怕也是电影上映时最大的担心所在。

作为目前自愿掏钱买票进影院的主力军,80后影迷花几十块钱去消费的不是对于历史的缅怀和反思,相反在经过了一天或者一周的紧张工作之后,他们更愿意看到的就是那种最好简单到不用脑子思考就能理解的片子。

所以对于没有那段亲身体验的80后甚至90后影迷来说,想要让他们掏钱去看这么一部很多人不太感冒的“父辈记忆缅怀”是有不小的难度。

但也不是说影片完全没有票房成功的可能性。

前几年的《东京审判》在宣传上不就给全中国人来了一次“道德绑架”吗?该片在宣传海报上宣称“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此语一出不得了,如果不去看的话岂不是要背上不爱国的罪名。

因此我觉得,《高考1977》也可采取这种“绑架”的办法,“凡是经历过高考的人都应该看的电影”或者“每个80后都应该陪自己的父母去看的电影”。

再来说说影片本身。

电影《高考1977》的观后感(精选16篇)

电影《高考1977》的观后感(精选16篇)

电影《高考1977》的观后感(精选16篇)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高考1977》的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电影《高考1977》的观后感篇1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参加高考似乎是顺理成章;而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却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电影《高考1977》,正反映了这段历史,叙述了特殊岁月里的激情。

《高考1977》以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主要讲述一群在东北农场下乡的各地知识青年,在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后,冲破重重阻力参加考试最终改变命运的故事,生动地演绎了一段知青生活的苦乐悲歌。

“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重要得多、伟大得多!”影片中的这句话,是对这场变革最好的注解,也是影片的意义所在。

影片一开始,小根宝的扛包争取回家名额的戏,就已经把观众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中,而为争取报名的权利,知青不惜绝食抗议;为了按时赶到考场,男女知青们在雪地里拼命追赶火车……这些令观众慨叹不已,并潸然泪下的感人场面,不仅触到了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的深处神经,就是现在的年轻观众,也能从影片精心营造的历史氛围得到触动和启示。

影片的细节部分处理得十分精细。

去考试的路上,知青们乘坐的拖拉机抛锚了,男男女女只能在障碍重重的山林里飞奔着赶火车,有人摔倒了,很快被拉起来;有人摔伤了,就一把推开赶来帮忙的人,哭喊着为前行者送上祝福……长达几分钟的奔跑镜头,看得观众眼中都闪着泪花。

影片中更多积极阳光的力量,作为观众也一直被感动着。

因为有组织“老迟”,他思想正、党性强、组织性和纪律性高,但更重感情,被年轻人的那种执著的热情所感染;因为有北大荒知青们的热情,他们友好、团结,纯洁的友谊也许是支撑下去的理由;因为还有父女情,为了给女儿送高考的复习资料,父亲从上海赶到黑龙江;因为还有爱情,在那么荒凉的土地上,还看到了不可多得的爱情,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且那种爱是那么真挚奔放。

纪录片高考1977观后感范文1000字三篇

纪录片高考1977观后感范文1000字三篇

纪录片高考1977观后感范文1000字三篇《高考》这部纪录片使我学到了很多,程老师对他的学生说,"你们不一定睡得比我晚,也不一定起得比我早,况且你们只需辛苦这一年,而我却每年都是这种状态。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观看纪录片高考1977观后感10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观看纪录片高考1977观后感1000字<一>《高考1977》把焦点放在了高考这一个永不过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之上,那个时代的人有着自己实实在在的体会,现在的人对它也不陌生,既爱又恨。

不禁窥探导演和制片人的精明。

《高考1977》讲述了一群因文革而发配边疆“北大荒”的上海知识青年。

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大家对高考的执着,以及“反面”角色革委会主任“孙海英”,对大家高考的态度……特别是当高考那天,大家在孤立无援的时候,当孙主任开着带着犁杖的拖拉机,载着一车人奔赴考场时,我已热泪盈眶。

故事的情节并不新颖,但是演员们真实的演出一次次让我们从心里留下了眼泪。

主题是高考,一部电影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历史,是让我们听听那个时代的声音,高考的本身意义大于高考,史实本身意义高于史实。

因为上山下乡的缘故,因为“黑五类”的缘故,他们早早的就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

十年,二十年,时间太长了,人生有几个十年又有几个二十年。

他们渴望着人生的转机,直到邓小平的复出,知道高考制度的重新实施。

新的高考制度不在考虑父母成分,不再需要组织盖章,人终于又开始有了自由。

在我们频频对高考质疑的今天,看看电影当中的人们对高考的期盼与感激,未尝不使得我们再一次反思,是我们要求的太多,还是高考制度本身有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电影情节并不新颖,甚至可以说是老套,但就是这老套的东西,往往也经常是打动人心的东西,谈到这部电影当中的打动人心的地方就不能不谈谈电影当中的亲情。

父爱同母爱一样无私,他不需要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感受得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1977观后感作文
高考1977是最近热播的一部电影,乍一看电影名字,以为是一部为经历过那场重大变革的人而准备的电影,但在观看过影片后,才发现他也是和咱们这样的年轻人看。

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几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阅读。

高考1977观后感
昨日晚上看了电影高考1977。

199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

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

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习资料,但是人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

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应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

在影片中,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期望。

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务必要有推荐表才能够。

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

虽然,在这过程中小根宝不幸的死了。

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所感动。

支持所有的人去参加高考,而且在他们有困难的时侯,还帮忙他们。

虽然求学的过程是曲折的。

但是最终的结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此刻高考已经持续了30几年。

有许多人透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此刻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的资料又是那么
的齐全。

然而,此刻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

我们是否就应反省一下。

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大学,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

如果我们此刻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

所以,我们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样。

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向拼搏。

高考1977观后感
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同学去看一部电影,名叫《高考1977》。

这部电影主演有:潘志友、陈琼、张国强、老迟、陈甫德。

影片描述了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足足等了十一年,当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看到了期望。

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务必要有推荐表才能够。

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

虽然,在矛盾中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小根宝因为意外事故不幸死亡。

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的毅力深深地感动了。

1977年12月10日,孤独地坐在考场外的老迟等来了拿着填满考卷却没有上交的潘志友想留下的终究会留下,而想离开的,无数像老迟这样的主任再也不会动用他们的公章设置障碍了。

最后,老迟看到了这么多人考上了大学,欣慰的笑了。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

此刻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

然而,此刻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

我们是否就应反省一下。

我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再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为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为了自己,为了这个社会献上自己
的一份力量,让自己的人生尽量没有遗憾,少留遗憾,不是吗?如果我们此刻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

所以,我们要像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向拼搏。

高考1977观后感
看了这部影片之后忽然想起自己的高三。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起来之后应对的就是慢慢课桌一大摞书本,重的连课桌的翻盖都开不出来,也有成叠的模拟卷在面前张牙舞爪,会有一把写完了的水笔笔芯,嘴里念叨的也都是些什么英语单词、语文的诗句,偶尔还会在某个脑子不太清晰的时候把某同学随口叫做AgCl,总之,高三就是在老师不动声色的说你们要在高考中体现水平,把隔壁班的打的血肉模糊这种恐怖气愤中度过。

都说高三是黑暗的,以前的我觉得亦是如此。

然而一部影片却颠覆了所有的想法。

这是一个发生在黑龙江的一个农场的故事,讲述了一群在农场插队的青年冲破重重阻难参加那一次另一代人都难忘的高考。

故事融合了更多的是一些暖色调的感情,比如男女主角陈琼和潘志友的感情,男青年之间那种真挚的兄弟之情,所谓右派的父亲与女儿之间的亲情,包括一向一根筋的农场长老迟也改变了对青年参加高考的态度。

看完整片电影,一个镜头一向萦绕在脑海中不肯散去。

这就是知青们拼尽全力追赶火车去高考的镜头。

他们为了参加考试,在冬日早早起床,坐着拖拉机去火车站乘坐开往县城的火车。

半路上拖拉机坏
了,他们便索性去追赶即将到站的火车。

一路上翻越深山雪岭,充满艰辛,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打气、相互搀扶、跌倒了再爬起来,竭尽全力、不顾一切地奔向疾驰而过的火车。

他们追赶的不仅仅仅是一列赶往目的地的火车,更是一列赶往未来赶往期望的时代列车。

因为年代的关系,也许我们不能体会到当时的知青们在应对恢复高考的时的情绪。

也许,参加高考对于他们的好处再也不用听老迟的一个章子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从此以后就能够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付出的劳动,挥洒出的汗水还有泪水,甚至是鲜血都有了切实的回报。

文革结束邓小平复出后,宣布恢复高考,这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新期望。

此刻,恢复高考已经30多年,我们已经把高考视为人生的务必经历的一个阶段,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在现今如此优越的环境之下,我们是不是更就应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成为国家未来的主力军?
恢复高考对高考本身重要的多。

这句话也是被称为精华中的精华。

在文化大革命的十一年里,有多少优秀的领导人被判刑,又有多少知识分子,就如同陈琼的父亲,一个数学老师,被误判为右翼分子,此刻想想,文化大革命的行为是多么可笑,一个名族,一个国家,居然能够抛弃文化,抛弃知识,那剩下的还有什么?只有愚昧和无知。

一个名族,一个国家在十一年的耽搁之后,最后有了改变的勇气,处在当时社会的人们压抑了太久,也发出了他们最终的呐喊。

1977,永远停留在了过去,此刻的我们要用遗忘做向导,引领
我们向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