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名师肖培东《孔乙己》课例研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9年3月20日Mar.20 2019
第39卷第3期
Vo1.39 No.3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3.090
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
——名师肖培东《孔乙己》课例研读
牟 婕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2)
摘 要:语文,顾名思义,是一门教授语言文字的学科。

但是,语文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语文有着科学性,但又和其他学科有所区别,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不同体现在其独特的语言艺术性。

在具体的语文课堂中,语言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媒介,也是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语文世界的桥梁。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关乎语文课堂的好坏和语文课的质量。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H19;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3-0212-02
语文教学就是教师通过语言将课文中每一件生动的事,每一个形象鲜明的人物,每一句优美话语和诗词等深入浅出地教授给学生,作用于学生的耳目,渗透学生的心,使他们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得到教育,使其最终能够掌握知识,能力也能得到发展。

一、语文教学语言概说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到真正的语文。

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在我国古代著名教育论著《学记》里有“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其志矣”的论述。

这一论述可理解为:善于教授别人的人,言辞简约而通达,含蓄而精微,少用譬喻而使人容易明白,而这也是教学语言的艺术所在。

本文将以语文名师肖培东执教的《孔乙己》为例,研读分析一门好课的教学语言艺术是怎样的。

肖培东的这一课是在2015年江苏镇江的“同题异构小说,多重对话经典”初中语文对话式教学课堂研讨会上的公开课,既是公开课也是借班上课,这是对教师的极大考验,尤其是在和学生的对话方面,难度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上课随意、性随机性更大,可以看出教师的执教功底,也有更多可以借鉴之处。

二、肖培东《孔乙己》教学语言的艺术
肖培东在执教《孔乙己》的时候有许多看似随意的语言,还有许多是临时设计的教学语言,但其中的教学灵感值得我们学习。

笔者将这一课教学语言的艺术特性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语言的简洁性
有效的教学语言应当是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

课堂是教师教授学生知识的地方,而不是教师炫耀自己口才的地方。

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为学生、为课堂、为教学而服务的,最终要落到实处,要学生能够听明白、理解到位。

如果学生在听教师的问题时需要教师进行二次加工,那么无疑是给学生增加负担。

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应该注重语言的简洁性,让学生听懂问题。

“这个连名字都不被人记住的孔乙己,你在阅读后,最能记得他的什么?”肖培东的这个问题言简意赅,清晰地表达了问题的中心,也规定了回答问题的范围。

所以,教学语言的简洁并不是简单,简洁是要语言清晰明了,提的问题要通俗易懂,而不是让学生揣测。

语言是经过筛选的,并不是随意简单的、毫无意义的提问。

现在,很多公开课的教师只追求课堂活跃氛围,问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使得学生假回答,完全忘记了语文课的初衷。

因此,提问的设置需要简洁但不简单。

肖培东在这里有一个很好的示范:
师:同学们,你们记得孔乙己的什么?
生:我记得孔乙己生活很悲观。

师:读书要学会概括,用一个字或两个字?
生:悲。

师:孔乙己悲在什么地方?
生:他每次到酒店都受到别人的嘲笑。

这一段的提问看似简单,但每一个问题都紧扣学生的回答连贯而出,并且对学生的回答作了规范要求,问
收稿日期:2019-03-06
基金项目:云南师范大学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js2018053)。

作者简介:牟婕(1993—),女,贵州安顺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语文教学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材课例分析及教育心理学。

·212·
题也是十分简明,指向明确。

如果在课堂上提的问题模糊不清甚至毫无意义,还需要学生筛选信息后回答,那么这样的课堂效率便不高,课堂质量也不能保证了,耗时耗力,还毫无价值。

因此,课堂教学语言一定要做到简洁明确。

(二)语言的启发性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也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可以很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师应该使课堂发挥最大作用,以此为诱因,激发学生的思维。

而教师的语言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肖培东在这堂课上用了很多启发性的语言。

这里选几处分析。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大家说说该怎么读?”这里肖培东想要学生感受这句话的意思,而他不直接让学生去想或者自己告诉学生,而是用讨论读法,让学生自己体会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不停地读,然后再不停地启发学生应该用什么感情读,感悟“那些人”对待孔乙己是怎样的心态。

这就是教师通过设计的教学语言启发学生感悟。

接着又由这句话推问学生:“从哪个字可以判断大家对孔乙己的伤疤记得特深?”这是启发学生通过关键词来理解人物。

还有“刚才两位同学读‘哦’,大家能听出是什么标点符号吗?”从标点的小细节来启发,管中窥豹,更是可见高妙。

启发学生,就是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更要保证教师“启”了之后,学生能“发”,这就比较考验教师的教学功底,而这需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慢慢积累。

(三)语言的应变性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同样的课文,同样的问题,同样的教学设计,在面对不同学生授课的时候,得到的反馈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

俗话说“拿着特级教师的教案上课不一定能上出优质课”,因为不同的课堂学生的反映是不一样的。

教学设计固然要做,提前设计好上课的大方向,但是,课堂上也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反应来调整教学设计,调整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课堂上教学语言的应变性,教学机智的发挥。

尤其是借班上课时,学生和教师互相不熟悉,就更需要教师的应变性。

肖培东的这堂课就是借班上课,并且是公开课,其中多处可看出其教学语言的应变性。

笔者印象最深的是这堂课的开篇,公开课那天正好是肖老师的生日,肖老师一进教室,学生就祝肖老师生日快乐,肖老师听后就借由这个开始切入课文,他说谢谢你们和你们的王老师记得我的生日,快乐之余,同学们记得孔乙己的生日吗?从这里肖老师就临时借由此切入课堂,这样随机应变的教学语言以及切入课文的教学艺术,干净利落,别具一格。

在借班上课的时候,教师要懂得适当暖场,还要找准文本的切入点。

在接下来的课堂上,肖老师就在“记得”与“不记得”之间穿插,短短几句话,就快速展开了对学生最初阅读经验的检查与交流。

还有一处是笔者认为肖老师的教学语言十分精彩并值得学习应变思维的地方。

师:你记不记得孔乙己家里的人?
生:不记得。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是孤儿。

师:孤儿,哪里看出来的?
生:小说没有提到他的家人。

师:没有提,你也不能随便下“孤儿”这个结论,但他一定是孤独的人。

课文根本没有写到孔乙己的家人,也没有人去关注孔乙己家里的人。

这是一句具有评判效果的话,但在课堂上教授学生的过程中,评判不仅是单纯告诉学生对与错,而是在评判的教学语言中渗透着为何这样评判的依据。

这里肖老师没有直接说学生的不对,而是引导学生,向他解释原因,这也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想出的回答,又引出“孤独”,把学生正确地引回了课文。

(四)语言的创造性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创新提问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肖老师在这堂课中就从前面提过的“记得”切入,然后整节课都围绕“记得”与“不记得”展开。

问学生记住了孔乙己的什么,这无形之中检查了学生的阅读情况,也保留了学生的发言权和学习的主动性,肖老师顺着这个点深入引导,这是一种创造性的问法。

在后半节课,肖老师转而问学生课文中的其他人记住了孔乙己的什么。

课堂提问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保持学生的积极性,还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从浅层面的阅读转而关注课文中的其他人物对主人公的看法。

这种提问让学生去探索独特的角度,发表自己独有的见解,由此,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锻炼。

(五)语言的共生性
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共生的,与学生教学相长,与课堂共生共长。

有些教学语言是可以提前预设的,如课堂的主线和主要的过程。

但是,有些教学语言是需要在课堂上现场生成的。

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寻找课堂的话题生长点,和学生共同探讨,最终实现共生共长。

三、结语
课堂教学语言中,课堂提问是教师实施教学最常用的手段。

如果每个教师都能注重教学语言,那课堂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如果说高效的课堂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那么低效或者无效的教学语言提问语言就是败笔,有效的课堂教学语言则能成就精品,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1
[3]黄贞意.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化初探[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4]马佳欣.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语言[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2):165-167.
(责任编辑:梁士奇)
·2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