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义利观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年度第2学期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课程考查论文
论文题目:论孟子义利观现实意义
院系: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班级:1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号:140312135
:闻坤
任课教师:琪
论孟子义利观现实意义
摘要:(概述论文容,100字左右)
孟子的义利观远近闻名,义利之辨便孕育而生,并且多次成为当代辩论赛的主题。我们不必关心其辩论结果,因为没有谁对谁错,谁也没法说出个所以然来,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没有绝对的利与义,这也是义利之辨一直没结果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反映文章容的词语,3-5个)
义利之辩、相辅相成、随机应变
正文:
众所周知,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仍未解决前有我国的始皇兵马俑之谜,后有英国的泰坦尼克号之谜,正是有太多的谜,促进了人类文明的飞快发展。然而,今天我们来谈一谈一直众说纷纭的孟子义利观,即人们口中的义利之辩。
在一部分的义利之辩中,把孟子的义利观定为重义,轻利,如此理解,只因《孟子》第一篇中孟子说的一句“王何必曰利”,岂不是断章取意之说。在《孟子》中可以看出孟子重义,但轻利并没有明确的说词,而且书中也看不出孟子轻利的思想。所以这给后人留下了无限遐想,也就有了真正的义利之辩,即:先义后利,先利后义。那有人也许又会想到,难道就不能利义并施吗。答案是不能,早在疑似孟子所著的《鱼我所欲也》中就提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做任何事都有先后顺序之分,即使是一件事都能分一系列步骤来完成,只要有时间这个概念,就不可能同时进行的。利与义就可看成是两件事或是一件事的两个步骤,所以也必须有先后顺序,两者相辅相成,但不能并施。
早在先时期,在嬴政的暴政下,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而且嬴政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兴民大规模修建城墙,即:今天我们所见的万里长城。耗资伤民,无数百姓陷入水生火热之中,以致众多百姓家庭人丁单薄,大批出现小孩丧父,妇女丧夫,老人丧子等情况。这是最直观的影响,然而,还有隐藏很深的,被众人所忽视的,也是嬴政修建长城的最初目的——防止匈奴入侵,显然已达到。嬴政修建长城后,后来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外患的干扰,可以说太平了一段时间,而且修建长城这个战略也一直为后来的君王所沿用,并在防御敌人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有人会说,嬴政不懂治民,只会打战,可以说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暴君。撇开这些偏见不说,就说修建长城这件事来说,概括来说,嬴政实行的不正是孟子的义利观“先利后义”的体现,他为了巩固政权不受匈奴干扰,不惜一切修建长城,甚至不考虑百姓的疾苦,是重利修建长城后,边塞的百姓也几乎不受匈奴的掠夺,财产及人身安全也得到了保障,这是便是义,只不过是利带来的义。
三国时期,一次操兴兵南下讨伐备,备驻小城新野,兵微将寡,
难以抵挡操的大军。军师诸亮就建议备弃城轻装逃往的江夏,如此,可保全备和将士的性命,可百姓很有可能会命丧黄泉而备当机立断,执意要同军民一起下江夏。虽然在去江夏的途中历经艰难险阻,甚至痛失夫人甘氏,但终究还是顺利到达了江夏。而且此后,备深受百姓拥戴,也为后来的称王称霸奠定了基础。
不妨我们仔细再想一想,如果备当初真的听了诸亮的话,也许不会痛失甘夫人,而且下江夏的路途很可能会畅通无赌,还能保全自己及将士。但备坚守仁义,不仅添了诸多麻烦,还差点丧命。前者可以看成是利,后者便可以看成是义。然而备选择了先义后利,虽然施义的道路艰辛无比,但却带来大利。
在现代生活中,无不折射出人们的利义观。商人与顾客之间的交易,商人为了生计,赚取物品差价,即不是以原价卖给顾客的。这里体现了先利后义的思想,赚取金钱是利,诚信以物换钱是义。如果要商人先义后利,商人很能会饿死。
贷款签合同时,总是有很多繁琐的程序要走,这使得很多贷款者难以忍受。其实还是可以理解的,只有这一系列的文件和签字,才能保护放贷者的合法权益,才能放心放贷。这也是一种先利后义的体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利,诚信放贷是义。
好朋友来了,人们通常的做法就是请好朋友出去吃顿大餐,或是去KTV去唱歌之类的,总之,就是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让朋友玩得开心。
这是先义后利的体现,不惜自掏腰包做东道主,也要朋友玩得开心,这是义。同时获得朋友的信任,为自己增加了一条后路,这是利。
一些影视作品中的英雄救美情节,英雄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为了避免引火烧身,视而不见。而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前者是利,后者是义。我们熟知结果是英雄选择了第二个,英雄到底是不真的只是路见不平,还是另有他图,我们不必关心,我们只需知道英雄的做法是先义后利,不仅没有引火烧身,还带来了大利。即被救者的感或是美人的以身相许,我们只需知道英雄得到了利即可。
纵观古今,利和义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绝对的利和义,不管是先利后义,还是先义后利,只要是对的人运用对的场合,既可不失传统美德,又可保全自身利益,甚至还可能获取更大的利益。反之,王一昧的暴政,最终还是导致国的覆灭。备意气用事,以致百万大军葬生夷陵。大学生为就溺水儿童而跳水施救,却一跳失两命。显然,他们的利和义运用的场合不对,注定会失败。所以,我们没必要非要辨出个利和义的先后顺序,要做的就是灵活运用,随机应变,都会得到人们认可。
参考文献:
1.《孟子》
2.《鱼我所欲也》
3.《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