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义利观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论孟子义利观现实意义

论孟子义利观现实意义

2015-2016年度第2学期“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课程考查论文论文题目:论孟子义利观现实意义院系: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班级:1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号:140312135姓名:闻坤任课教师:孙琪论孟子义利观现实意义摘要:(概述论文内容,100字左右)孟子的义利观远近闻名,义利之辨便孕育而生,并且多次成为当代辩论赛的主题。

我们不必关心其辩论结果,因为没有谁对谁错,谁也没法说出个所以然来,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没有绝对的利与义,这也是义利之辨一直没结果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反映文章内容的词语,3-5个)义利之辩、相辅相成、随机应变正文:众所周知,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仍未解决前有我国的秦始皇兵马俑之谜,后有英国的泰坦尼克号之谜,正是有太多的谜,促进了人类文明的飞快发展。

然而,今天我们来谈一谈一直众说纷纭的孟子义利观,即人们口中的义利之辩。

在一部分的义利之辩中,把孟子的义利观定为重义,轻利,如此理解,只因《孟子》第一篇中孟子说的一句“王何必曰利”,岂不是断章取意之说。

在《孟子》中可以看出孟子重义,但轻利并没有明确的说词,而且书中也看不出孟子轻利的思想。

所以这给后人留下了无限遐想,也就有了真正的义利之辩,即:先义后利,先利后义。

那有人也许又会想到,难道就不能利义并施吗。

答案是不能,早在疑似孟子所著的《鱼我所欲也》中就提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做任何事都有先后顺序之分,即使是一件事都能分一系列步骤来完成,只要有时间这个概念,就不可能同时进行的。

利与义就可看成是两件事或是一件事的两个步骤,所以也必须有先后顺序,两者相辅相成,但不能并施。

早在先秦时期,在嬴政的暴政下,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而且嬴政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兴民大规模修建城墙,即:今天我们所见的万里长城。

耗资伤民,无数百姓陷入水生火热之中,以致众多百姓家庭人丁单薄,大批出现小孩丧父,妇女丧夫,老人丧子等情况。

这是最直观的影响,然而,还有隐藏很深的,被众人所忽视的,也是嬴政修建长城的最初目的——防止匈奴入侵,显然已达到。

孟子的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孟子的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孟子的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学习】先翻译原文的大概意思。

孟子去见梁。

梁一见到孟子,就问:“你远道而来,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好处了吗?”?孟子曰:“陛下,焉知其利?人间有仁义!”!如果每个人都像你一样,君主会见别人为国家谋利益,大夫会见别人为家族谋利益,秀才和庶人会见别人为自己谋利益,国家这样上下级沟通,只知利不知义,岂不是很危险?你要明白一个道理,国家无论大小,君主都有可能被医生暗杀。

君主只告诉大夫好处,大夫也就只告诉君主好处,大夫刺杀君主,只好作罢。

人要仁义。

仁者必爱人,义者不忘君之利。

所以,王,你也要讲仁义,为什么只讲自己的私利呢?在孟子看来,义与利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是相互排斥的。

但是,在梁看来,利与义并不一定是相互排斥的。

梁向孟子要好处(这当然是开玩笑,为了打开话题)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国家。

其实如果在孔子看来,也不算不义。

国家利益不是君主的个人利益,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

君主追求国家利益是正义和道德的。

在孔子看来,不是道德,而是君主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

所以在孟子心中,中国的利益就是君主的利益。

其实这种价值观是错误的,犯了逻辑错误。

就像现在的企业,企业的利益不是老板的私利而是全体员工的共同利益。

只是老板为了追求企业利益。

比如企业买原材料或者卖产品,都会和对方讨价还价。

这本来是正义的,但在孟子的思想逻辑中却变成了不正义,反而是老板追求自己的私利。

孟子反对义利,这种义利观实际上对后世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至今仍有危害。

对于无权无势的人来说,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他们只有私利,没有公共利益。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的义利观孟子是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家之一,他所倡导的义利观对于中国古代礼法文化和现代社会伦理学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孟子认为,人有一定的天性,这种天性使得人们寻求利益与善行,但是在社会关系中必须遵循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快乐,故义与利的关系就成为了他思考的核心。

义为人类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孟子认为,义是一种规范,人们必须要遵循义的规范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由此获得强大的社会支持。

孟子提出的“仁爱有度,义师有方”、“六经之成,礼之大者,义也”、 “天地之行也,不曾离义”等语,都表明了义是社会中最基础和重要的道德规范,没有了义,人与人之间就会失去共同的语言。

因此,义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利为达成目的的关键孟子认为,利在人们的行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行为的基础和目的,可以说人类的整个生存过程都是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展开的。

孟子在其著作《孟子》中提到:“性之善恶,如好恶之报,荣辱之名,如利害之报。

”这表明了利在人类的行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义与利相辅而行孟子认为,义是为了实现利,而利是基于义的。

孟子驳斥了当时的一些道德思想,主张“利义合一”,人们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道德规范,制定规范的目的在于实现共同的利益。

因此,义和利的关系是互为前后,相辅相成的。

在孟子看来,只要遵从人性所具有的道德感受和感情,依照正当的道德规范,追求利益就是一件可靠的事情。

义利观的应用孟子的义利观虽然是针对古代人类社会,但是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社会中,很多人更加注重自己的私利和个人爱好,这不仅导致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偏离,也会导致社会的固有规范失去了根基。

因此,我们应当学习孟子的义利观,将道德规范作为我们行为的自然规律,理性就是一种具体的道德责任,也必须被作为文明的基础。

总之,孟子的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这种观念具有深刻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意义。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理解和维护道德价值观,将之应用于现代社会中,以保护自己的利益的同时确保整体的和谐。

关于《孟子》中义利问题的思考

关于《孟子》中义利问题的思考

关于《孟子》中义利问题的思考作者:尹艳秀李卫红来源:《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6年第06期[摘要] 义利问题是《孟子》中值得讨论的问题,对于义利是否矛盾的回答决定了现代人对义利的不同看法。

回归《孟子》找寻义利的含义,对义利是否矛盾的问题做出回答,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义;利;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8-0147-01要解释义利是否矛盾,首先就要到文本中去考察“义”和“利”的概念。

一、义利的含义“义”在《孟子》中出现108次,以单字和词语两种形式出现。

词语有“仁义”“礼义”和“理义”。

“利”在《孟子》中出现39次,有“有利于”“经济上的物质利益”和“公利私利”之意。

鉴于此的分析,可以把“义”理解为和道德相关的道义,是一种价值准则,把“利”理解为和经济相关的物质利益。

《孟子》一书中孟子与梁惠王对话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似乎孟子给人的印象就是将“义”和“利”对立起来。

其实不然。

孟子提出的何必曰利,基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语境,并不是说不讲利,而是排斥不义之利,实质上进一步发挥了见利思义的思想。

孟子对百姓谋“利”是持肯定态度的。

在战争慌乱的年代,孟子看到了在社会底层百姓的基本需求,他并没有割裂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利益的诉求,没有让饿着肚子的百姓去追求“义”,反而是主张利民。

后来的马克思提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告诉我们“生理的需要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是最低层次的需要”。

这都足以说明义利的关系。

所以,孟子曰利,并没有把“义”和“利”对立起来,而是将二者作为同一层次上的两个对应的面。

二、义利是否矛盾义利是否矛盾中的“矛盾”指的是哲学意义上的矛盾,即对立统一。

对立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斗争而发展,同一性指的是矛盾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孔孟义利观的异同及现实意义

孔孟义利观的异同及现实意义

33习近平主席在《共同谱写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新篇章》中提到中国坚持和践行正确义利观,从而将“义利观”一词重新引入大众视野。

所谓“义利观”就是指对待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两方之间关系的一个问题,它贯穿于中国伦理思想史的全部进程。

我们可以把“义”分成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正义,二是义气。

“正义”即我们对事情采取的公正的态度,用采取合乎道德规范标准的方式处理事情;“义气”是指一种为他人主持公道的行为或者气概。

“利”则是指物质利益或者人的私利私欲。

“利”在《说文》中被解释成“利,铦也,从刀。

和然后利,从和省”。

原意是用刀割粮食,后来逐渐被引申为一些对其他人有利的事情,因此“利”是包含了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各种利益的统称。

早在春秋时期,随着生产技术进步、农耕工具的改良,越来越多的土地掌握在个人手中成为私田,私田的增加使得人们的私欲增加,因此在争夺更多土地为自己所有的过程中产生了义利之辩。

随着时代的变迁,皇朝的更替,经济政治背景的变化,义利之辨也不断地去粗取精,在融合时代特色的过程中被一次次地传承下来,从而贯穿了中国伦理思想史全部进程,也成为各个时代的思想家们不懈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义利观,特别是以孔孟思想的义利观点为核心。

众所周知,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的义利观思想主要是“义以为上”、“见利思义”,这些思想不但影响了后世国人的思想层面以及现代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对现代社会努力倡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另一位集大成者,被称为“亚圣”,他的许多思想继承了孔子思想的精髓,但又有自己新的独到之处,我们本文主要谈论的义利观亦是如此。

在孟子的义利观中,“去利怀义”是他处理人伦关系的基本原则。

一、孔孟义利观的相同点(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言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孔孟的义利观中,义利是辨别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指标。

论孟子关于“利”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论孟子关于“利”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论孟子关于“利”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作者:马骁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6期摘要:在传统文化断裂的现代社会,孟子的“义利观”渗透了其深刻的精神内涵,义利关系的失衡必然造成物欲的膨胀和自我精神世界的湮灭。

对“上下交征利”所造成的社会伤痕的深刻反思,能够使现代人在追求文明的时候真正完成自我精神的救赎。

关键词:孟子;市场经济;上下交征利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7-0007-01商品经济大潮的翻卷,社会政治体制的僵化,人们的思想精神价值观念在发生着急剧复杂的异变,道德理性也受着猛烈地冲击。

因此,研究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尤其是对“义利”有着深刻思想的孟子的解读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一据史料: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开篇即围绕义利之辩,将义摆在了利之上,后人理解孟子的义利观,通常认为孟子的鲜明立场是重义轻利。

另有,君臣、父子、兄弟“怀利以相接”而国家不亡的“未之有也”(《孟子·告子下》)。

后儒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像司马迁这样的观点:“嗟乎!利,诚乱之始也。

”(《孟子荀卿列传》),朱熹释之曰:“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

”确实如此,孟子始终强调“义”的首要价值取向,但是要注意的是,孟子始终围绕的是“义利之辩”而非“义利”的截然对立。

要明辨孟子“利”的思想,必须首先辨明其“义”的意义。

孟子曰:“羞恶之心,义也。

”(《孟子·告子下》)“羞”和“恶”与善恶的分辨有关。

善恶不分,己为恶不知耻,他为恶而不憎,即没有羞恶之心。

只有首先有善恶之辩,并且把握好善恶之度,才能全羞恶之心,也就是“义”。

“义”就是一个标准, 是一个判断人们的行为是否符合伦理规范的标准,同时也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精神支柱。

孟子的义利观及对今人的启示

孟子的义利观及对今人的启示

孟子的义利观及对今人的启示孟子认为,一定的物质利益是人们生活的前提与保障,但并不认同去追逐不合乎道义的利益。

采用不符合道义的方法去获取利益是不应当的,哪怕是一丝一毫也不能接受,“非其道, 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而倘若是合乎道义的事情,取得天下也是理所应当的,“如其道, 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

这种观念被孟子发挥到极致,不需说寻求物质利益必须合乎道义,即使当道义和生命发生冲突时,他的选择仍旧是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由此,孟子对义的重视已经升华为一种终极意义的追求。

孟子的义利观在后世产生深刻影响,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都是这一义利观在古代社会的鲜明体现。

而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孟子的义利观思想同样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首先,以义为先的思想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义是利的思想保障,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必须以义为前提才能建构起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个只知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功利社会,所损害的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互信,最终破坏的仍将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

树立以义为先的意识,让义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所追求的道德素养,对于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以义取利的思想对于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伴随着经济的巨大发展,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拜金主义现象,少数人将金钱至上、贪图享受视为人生信条,面对利益不择手段、不计后果,沦为纯粹感性生命欲望的存在。

以义取利的观点对于约束这些错误想法,促进现代人正确区分什么是真正的利益,以及通过何种合理途径获取利益具有一定程度的规导作用。

再者,义利并重的思想对于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寻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需要市场主体遵纪守法、合理竞争、诚实守信、公平交易,唯有如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由《孟子》简析孟子义利之辨及其当代意义

由《孟子》简析孟子义利之辨及其当代意义

第34卷第5期2018年10月德州学院学报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犇犲狕犺狅狌犝狀犻狏犲狉狊犻狋狔犞狅犾.34,犖狅.5Oct.,2018 由《孟子》简析孟子义利之辨及其当代意义王云帆(安徽大学 文典学院,合肥 230000) 摘 要:“义利之辨”是儒家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论题。

在众多"义利之辨"中,孟子的义利思想具有重要地位。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了“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似乎将“利”与“义”置于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然而,在孟子的义利观中“义”与“利”并非决然对立,二者具有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了统一整体。

孟子并非“重义轻利”,而是“以义为纲、义利并举”。

关键词:孟子;义利之辨;义与利的统一性;义为利纲;当代意义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44(2018)05003204收稿日期:20180827作者简介:王云帆(1997),女,山东淄博人,主要从事儒学研究。

提及《孟子》中的义利观,人们常想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1],或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1],因而自然地认为孟子倡导“重义轻利”、“舍利取义”,只讲仁义却不谈功利,把道德层面的追求和物质方面的利益诉求完全对立。

笔者认为,传统儒学中义利之辨,一般以义为重。

但如果将其简单定义为“重义轻利”则有失偏颇。

“义”和“利”在价值选择上存在着先后之别,但二者并非是二元对立的关系。

义与利联系密切,相互影响,共同构建起一个统一整体。

一、义的优先性孔子将义确立为一个重要的伦理法则并奠定了儒家“道义优先”的原则,《论语》中“君子义以为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无不彰显着“义”在价值选择方面具有绝对优先的地位。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2],“义”是衡量君子为人处世的标准,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这也被内化为儒家的一种重要的伦理法则,即道德至上,以义为终极价值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年度第2学期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课程考查论文
论文题目:论孟子义利观现实意义
院系: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班级:1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号:140312135
:闻坤
任课教师:琪
论孟子义利观现实意义
摘要:(概述论文容,100字左右)
孟子的义利观远近闻名,义利之辨便孕育而生,并且多次成为当代辩论赛的主题。

我们不必关心其辩论结果,因为没有谁对谁错,谁也没法说出个所以然来,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没有绝对的利与义,这也是义利之辨一直没结果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反映文章容的词语,3-5个)
义利之辩、相辅相成、随机应变
正文:
众所周知,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仍未解决前有我国的始皇兵马俑之谜,后有英国的泰坦尼克号之谜,正是有太多的谜,促进了人类文明的飞快发展。

然而,今天我们来谈一谈一直众说纷纭的孟子义利观,即人们口中的义利之辩。

在一部分的义利之辩中,把孟子的义利观定为重义,轻利,如此理解,只因《孟子》第一篇中孟子说的一句“王何必曰利”,岂不是断章取意之说。

在《孟子》中可以看出孟子重义,但轻利并没有明确的说词,而且书中也看不出孟子轻利的思想。

所以这给后人留下了无限遐想,也就有了真正的义利之辩,即:先义后利,先利后义。

那有人也许又会想到,难道就不能利义并施吗。

答案是不能,早在疑似孟子所著的《鱼我所欲也》中就提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做任何事都有先后顺序之分,即使是一件事都能分一系列步骤来完成,只要有时间这个概念,就不可能同时进行的。

利与义就可看成是两件事或是一件事的两个步骤,所以也必须有先后顺序,两者相辅相成,但不能并施。

早在先时期,在嬴政的暴政下,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而且嬴政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兴民大规模修建城墙,即:今天我们所见的万里长城。

耗资伤民,无数百姓陷入水生火热之中,以致众多百姓家庭人丁单薄,大批出现小孩丧父,妇女丧夫,老人丧子等情况。

这是最直观的影响,然而,还有隐藏很深的,被众人所忽视的,也是嬴政修建长城的最初目的——防止匈奴入侵,显然已达到。

嬴政修建长城后,后来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外患的干扰,可以说太平了一段时间,而且修建长城这个战略也一直为后来的君王所沿用,并在防御敌人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有人会说,嬴政不懂治民,只会打战,可以说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暴君。

撇开这些偏见不说,就说修建长城这件事来说,概括来说,嬴政实行的不正是孟子的义利观“先利后义”的体现,他为了巩固政权不受匈奴干扰,不惜一切修建长城,甚至不考虑百姓的疾苦,是重利修建长城后,边塞的百姓也几乎不受匈奴的掠夺,财产及人身安全也得到了保障,这是便是义,只不过是利带来的义。

三国时期,一次操兴兵南下讨伐备,备驻小城新野,兵微将寡,
难以抵挡操的大军。

军师诸亮就建议备弃城轻装逃往的江夏,如此,可保全备和将士的性命,可百姓很有可能会命丧黄泉而备当机立断,执意要同军民一起下江夏。

虽然在去江夏的途中历经艰难险阻,甚至痛失夫人甘氏,但终究还是顺利到达了江夏。

而且此后,备深受百姓拥戴,也为后来的称王称霸奠定了基础。

不妨我们仔细再想一想,如果备当初真的听了诸亮的话,也许不会痛失甘夫人,而且下江夏的路途很可能会畅通无赌,还能保全自己及将士。

但备坚守仁义,不仅添了诸多麻烦,还差点丧命。

前者可以看成是利,后者便可以看成是义。

然而备选择了先义后利,虽然施义的道路艰辛无比,但却带来大利。

在现代生活中,无不折射出人们的利义观。

商人与顾客之间的交易,商人为了生计,赚取物品差价,即不是以原价卖给顾客的。

这里体现了先利后义的思想,赚取金钱是利,诚信以物换钱是义。

如果要商人先义后利,商人很能会饿死。

贷款签合同时,总是有很多繁琐的程序要走,这使得很多贷款者难以忍受。

其实还是可以理解的,只有这一系列的文件和签字,才能保护放贷者的合法权益,才能放心放贷。

这也是一种先利后义的体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利,诚信放贷是义。

好朋友来了,人们通常的做法就是请好朋友出去吃顿大餐,或是去KTV去唱歌之类的,总之,就是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让朋友玩得开心。

这是先义后利的体现,不惜自掏腰包做东道主,也要朋友玩得开心,这是义。

同时获得朋友的信任,为自己增加了一条后路,这是利。

一些影视作品中的英雄救美情节,英雄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为了避免引火烧身,视而不见。

而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前者是利,后者是义。

我们熟知结果是英雄选择了第二个,英雄到底是不真的只是路见不平,还是另有他图,我们不必关心,我们只需知道英雄的做法是先义后利,不仅没有引火烧身,还带来了大利。

即被救者的感或是美人的以身相许,我们只需知道英雄得到了利即可。

纵观古今,利和义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绝对的利和义,不管是先利后义,还是先义后利,只要是对的人运用对的场合,既可不失传统美德,又可保全自身利益,甚至还可能获取更大的利益。

反之,王一昧的暴政,最终还是导致国的覆灭。

备意气用事,以致百万大军葬生夷陵。

大学生为就溺水儿童而跳水施救,却一跳失两命。

显然,他们的利和义运用的场合不对,注定会失败。

所以,我们没必要非要辨出个利和义的先后顺序,要做的就是灵活运用,随机应变,都会得到人们认可。

参考文献:
1.《孟子》
2.《鱼我所欲也》
3.《三国演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