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脉络图

合集下载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指导思想探析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指导思想探析

一、高等教育历史发展脉络1.探索时期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反传统批判的斧头挥砍着旧的思想、文化、道德等腐木朽枝,冲击着千年来的传统价值观。

与此同时,在新思想观念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学者突破传统的藩篱,以全新的观点来看待有关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1921年7月,在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上,一个伟大的政党成立了,这艘承载着劳苦人民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小船向更光明的远方驶去。

1931年,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对苏维埃政权的教育方针进行了明确——工农劳苦大众,不论男女,在教育上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并充分保障劳苦大众的受教育权,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拥护。

在这一方针的引领下,党在根据地、解放区,先后创办了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陕北公学等高校,这一方针也始终贯穿于我国在革命时期的高等教育中,为我国之后高等教育的发展确定了基本方向。

2.基本框架的初步建立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尽快建设和发展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要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发展高等教育亦是如此。

中央人民政府对旧有的大学进行了恢复和整顿,大批高校纷纷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1953年,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教育部多次强调要系统、全面、有计划地学习先进经验。

以对旧学校的改造为起点,我国开始了对新模式的高等教育的推广,全国的高等院校被分为高等专科、专业学院、综合性大学三类学校,院系划分、专业分类、学制安排等制度框架也是以国外为参考。

经过一系列的改造、推广,对于高等教育的领导权也逐渐确立,主流意识形态在高等教育意识形态中基本占据主流地位。

3.探索发展时期1961年,依照八届九中全会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方针。

教育部多次召开高等教育调整会议,对高校的规模、专业设置、分布等各项做出调整。

经过三次调整后,高校数量减少到四百余所。

在1963年全国高校“四定”会议上,又从发展规模、学制、专业、人员编制四个方面规范高校教育,明确不同性质的高校可设置的专业数。

浅谈一本体系完备的教育史著作――评陈青之先生的《中国教育史》

浅谈一本体系完备的教育史著作――评陈青之先生的《中国教育史》

浅谈一本体系完备的教育史著作――评陈青之先生的《中国教育史》论文关键词:陈青之《中国教育史》体系完备特点鲜明论文摘要: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史专家,陈青之先生著的《中国教育史》(1936年版),历经近一个世纪的时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依然是今天教育史研究者的必读之书,除了她的独特写作风格之外,其完备的体系也是其中主要之原因。

陈青之先生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将中国教育史研究理论与实践原原本本按时间顺序表述明白”,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探讨中国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史专家,陈青之先生著的《中国教育史》(1936年版),历经近一个世纪的时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依然是今天教育史研究者的必读之书,除了她的独特写作风格之外,其完备的体系也是其中主要之原因。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陈青之先生始终围绕一个主线,按照“将中国教育史研究理论与实践原原本本按时间顺序表述明白”的指导思想,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探讨中国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写作思想陈青之《中国教育史》创作之亮点,在于他对“儒主线说”的系统阐明。

他认为中国几千年民族思想,始终受儒家思想支配,其核心是“伦理”,于自身修养取“听天由命主义”,于社会秩序取“正名定分主义”,于论断事理取“折衷调和主义”。

陈青之先生在序言中提出,教育史的主要任务:(1)在于说明历代教育制度及学说变迁之原因;(2)在于比较各个时代、各个地方教育之升降与异同;(3)在于阐发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以及统治阶级之对教育的利用;(4)尤在于以客观的态度批评历代教育之得失并表明其特异之点。

从中可以看出,虽然陈青之先生没有明确提出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词语,但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其研究中国教育史所采取的方法、态度及欲达到之目的。

即在比较中国教育在时空发展差异的基础上,采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来探究中国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为今日之借鉴,这充分表明了陈青之先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这是其表现明显且一以贯之的写作态度,其中不乏独到的观点。

中国教育简史第二章复习

中国教育简史第二章复习
嵇康最有特色的教育思想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简单地说,也就是超越儒家的纲常名教,提倡自然主义教育。
教师:
他提出这样的思想有什么意义,你能简单地分析一下吗?
学生A:
嵇康对“名教”钳制思想、压抑人性的批判是正中封建传统教育要害的。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思考教育的问题,这对于促进教育领域中的百家争鸣,全面认识教育的属性,是有积极意义的。
学生A:
文翁兴学不仅开始了蜀郡教育事业,而且促进了全国地方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他创造了委托培养教师的经验,为发展地方教育创造了条件。
教师:
你补充得很好,你们俩概括的再综合一下,就很完整了。
学生B:
老师,还有一道题是要求解释“次相授受”,不知道说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整?
教师:
你的问题涉及到名词解释该如何回答的问题。就拿“次相授受”来说吧,首先要明确它的产生时期和性质,即它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度。接着就是阐述它的基本内容或含义,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最后再点评一下,这种“滚雪球”方式的教学,可以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扩大教育的范围,缺点是弟子的转授毕竟不如教师直接传授。这样的回答就比较完整了。谁知道现存的汉代蒙学识字课本是什么吗?
学生A:
是《苍颉篇》。
学生B:
你记混了。应该是《急就篇》。
老师:
是《急就篇》。这类题目属于教育史基本知识问答,是需要同学们记忆准确的。
学生B:
老师,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罢黜”怎么理解呢?
学生A:
我理解是“废除”的意思,就是要废除其它各家学说,只尊崇儒家思想。
教师:
那么,“罢黜”百家与禁止私学、焚书坑儒这种对待异端学说的作法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

学前教育史(中国)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学前教育史(中国)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古代学前教育史(原始氏族公社-清朝中叶)

近代学前教育史(1840年-1919年五四运动)

现代学前教育史(1919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学前教育史(新中国成立--)
参考书目
1. 何晓夏等《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0年版。
2. 唐淑、钟昭华主编《中国学前教育史》,人民教 育出版社出版1993年版。
(一)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1. 教儿宜早 2. 教子义方 3. 信而勿诳 4. 潜移默化 5. 量资循序 6. 有教有爱
(二)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游戏、讲故事、体罚
一、宫廷儿童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 主要对象:处于学前年龄的王子 教师:德高望重的官员 《世子法》 二、宫廷儿童教育的意义 宫廷教育的核心就是对未来帝王的教育。 1. 巩固政治统治 2. 加强早期教育 三、宫廷儿童教育制度 (一)保傅制度 (二)三母制度
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1生产劳动教育2生活习俗教育3原始的宗教教育4原始的艺术教育5军事训练2生活习俗教育3原始的宗教教育4原始的艺术教育5军事训练二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原始社会从氏族公社时期进入氏族联盟时期出现了对儿童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和场所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原始社会从氏族公社时期进入氏族联盟时期出现了对儿童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和场所庠是学校的萌芽和雏形阶段
课程目的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对学前教育史的基本概念、基本的思 想理论和基本的知识要有准确、系统、完整的认识,理请学 科内容之间的基本脉络,把握学前教育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并能指导、运用于学前教育的实际工作。
学习内容
横向:中国学前教育史和外国学前教育史。
纵向:(按历史发展阶段分为三大部分)

中外教育史课件

中外教育史课件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 前322年)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 学的人物”,被喻为“古希腊百科 全书式”的学者。 代表作:《政治学》《论灵魂》
吕克昂学园 主要贡献:教育阶段论;和谐发展
的教育观;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设置; 普遍的公立教育和教育立法
第八节 《学记》与《雄辩术原理》 一、《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性恶论与外铄说
二、教育的内容
六经
三、论教师
提倡尊师 “天、地、君、亲、师”
第四节 墨家、法家的教育主张 一、墨家功利主义的教育主张
创始人:墨子、墨翟(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年)、宋国人, 中国古 代杰出的思想家、卓越的科学家、 躬行实践的教育家
(一)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论
社会政治思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 之害” 主张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 社会(兼相爱、交相利,即互爱互利, 利人与利他的统一)
“兼士”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第一,“厚乎德行” 第二,“辩乎言谈” 第三,“博乎道术”
(二)功利主义的教育内容
1.古代文化知识教育 2.科学技术教育 3.逻辑学知识的传授 4.政治和道德教育
二、法家“以法为教”的教育思 想
代表人物:郑国子产、齐国管仲、魏 国李愧、卫国商鞅、韩国韩非
(一)绝对“性恶论”与教育的作用 (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 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 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6.启发诱导原则
“道(dǎo)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教学方法如下:
1.问答法 2.讲解法 “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中国历史(上):从远古到清朝

中国历史(上):从远古到清朝

大家积极举手啊!
中国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是? 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 战国七雄你能说出几个? 秦朝时期留下的宏伟的建筑有哪些? 唐朝著名诗人有哪些? 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是? “布衣天子”说的是? 郑和总共下过几次西洋?
本节内容已全部结束, 谢谢大家!
一、远古时期
华夏大地的曙光:元谋人(170万年前)
北 京 猿 人 头 盖 骨 元谋人牙齿化石 (1965年“五一”节 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 村发现) 北 京 猿 人 复 原 雕 塑
炎黄子孙的祖先:黄帝、炎帝(约5千年前)
黄帝
涿鹿之战
二、封建王朝的开端
夏朝(前2029年-前1559年)
大禹 三过家门而不入 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公天下” 变成了“家天下”
晋朝(266-581)
八王之乱: 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 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 的动乱。 五胡乱华:
天灾人祸,少数民族又受到 当时士族统治者极端压迫, 内迁诸民族乘机举兵纷纷寻 求独立谋生,造成的动乱。 晋武帝司马炎
晋朝(266-581)
《兰亭集序》
竹林七贤
诗中 人国 第 一 陶位 渊田 明园
唐朝(618-960)
唐 太 宗 李 世 民 : 贞 观 之 治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安史 之乱
唐朝(618-960)
绿唐 日 国 处 唐 宝朝 本 家 于 朝 石同 派 的 世 由 、阿 来 文 界 于 胡拉 许 化 领 经 椒伯 多 交 先 济 、地 留 流 的 发 伊区 学 非 地 达 斯的 生 常 位 , 兰友 到 频 。 文 教好 长 繁 与 化 先往 安 。 世 在 后来 学 朝 界 当 传, 习 鲜 许 时 入使 。 、 多 也
春秋时期(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 老子 (道家)

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

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
五中国民主革 命的胜利
01
一完成从新 民主主义到 社会主义的 过渡
02
二建设社会 主义的最初 探索
03
三共和国发 展的历史性 转折
04
四开创有中 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现代 化道路
06
六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 会的新跨越
05
五迈向跨世 纪发展的新 阶段
作者介绍
张岂之,出生于1927年,江苏南通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哲学 史和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研究及学术领导经验,主持过一些 重大科研项目。2016年10月29日荣获“国学终身成就奖”。张岂之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50-60年代, 他协助侯外庐先生整理《中国思想通史》1-2卷,后来又同侯外庐、邱汉生共同主编了《宋明理学史》,成为史 学界著名的侯外庐学派的领军人物。
二中国古代的著名 战例
一中国古代的军事 思想
三中国古代的军事 制度
1
一远古时期的 人类生活
2
二夏商周时期 的社会生活
3 三春秋战国时
期社会生活的 变化
4
四秦汉时期的 社会风尚
5 五魏晋南北朝
时期的社会生 活
七宋元时期社会生 活透视
六隋唐时期社会生 活的特色
八明清时期的社会 习俗
一中国古代道德学说 的建构——孔子思想
读书笔记
众神的智慧,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的力量,曲曲折折风风雨雨中国会越来越好,当然吾辈更需努力,共勉之。 从远古到21世纪的中国历史,精简的系统的全面的书写下来,着重介绍了几个重要朝代和近现代中国的政治, 经济,军事,生活,思想,艺术,史学,科技方面的成就和弊病。 一些章节写得不错,详略得当,大致理清脉络。 总体还是比想象中差不少。不过,既是讲座,又冠名“通识读物”,要求也不可太高。 克罗齐说过:“每一个历史判断的基础都是实践的需要,它赋予一切历史以当代史的性质,因为无论与实践需 要有关的那些事实如何年深日久,历史实际上总面向着当时代的需要和实际。 一些章节写得不错,详略得当,大致理清脉络。 人类进步的事件不依靠特殊的人物而能体现于有形的记录之中,这种记录凝结在各种制度和风俗习惯中,保 存在各种发明与发现中。 每一讲的执**都来头不小,但也正因如此,导致全书系统性略差。 一本学术性颇强的书籍,正碰上自己时间不多的时候,不过短短上千页就读了一个来月,还只算读完,和读 懂差了何止十万八千里。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摘要】中国古代教育培养的目的随着历史时期的变迁而有所不同。

在夏商时期,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人才以巩固统治地位。

周秦时期注重礼义教育,培养忠诚臣民。

汉唐时期注重文学教育和儒学传承,强调治国安民。

宋明时期则更加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弘扬。

清代时期的教育目的则更多地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相关。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都以巩固统治地位、培养忠臣良将以及弘扬儒家思想为主要目标。

通过对这些不同时期教育目的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教育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发展与演变。

【关键词】夏商时期、周秦时期、汉唐时期、宋明时期、清代时期、教育培养目的、历史时期、总结1. 引言1.1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在中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培养目的一直是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的。

从夏商时期到清代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教育的目的也随之有所不同。

在我的看法中,中国古代教育培养的目的主要包括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等方面。

每个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都有其独特性,但都是为了造福社会和国家,推动社会进步。

在本文中,我将对夏商时期、周秦时期、汉唐时期、宋明时期和清代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教育史的发展规律,为当下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夏商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一、培养子民的忠诚和效忠夏商时期的教育注重培养子民的忠诚和效忠,使他们能够为国家和君主效力,维护社会稳定。

在教育中强调君臣之间的忠诚关系,教导子民要对君主忠诚,为国家奉献。

二、传承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夏商时期的教育着重传承文化和传统价值观,教导子民尊重祖先、尊重传统,继承先人的智慧和精神财富。

通过教育,使子民深刻理解和认同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三、培养领导才能和管理能力夏商时期的教育注重培养领导才能和管理能力,培养子民成为具有统治和管理能力的人才。

华东师大新版(2009)《中国教育史》教材的得与失

华东师大新版(2009)《中国教育史》教材的得与失

华东师大新版(2009)《中国教育史》教材的得与失胡志坚1,傅蕴2,刘源3(1聊城大学教务处,2、3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摘要:与2000年修订版比较,华东师大新版(2009)《中国教育史》教材的得力处是:梳理道家教育思想,还原百家争鸣全貌;增加魏晋玄学教育思想,凸显中国教育学术的时代精神;细化科举制度,澄清对唐以降选士制度的模糊认识;调整标题用语,明确中国教育史的教育特色。

不足之处是:没有修改读者提出的前两版教材中的重要问题;抽掉了荀况教育作用论的基本前提;选士制度的主线仍不完整;韩愈教育目的论的缺失。

关键词:新版;《中国教育史》教材;得失由孙培青教授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史》教材,自1992年初版,至2009年第三版发行,已进行了两次修订。

诚如有研究者所言,该教材“是教育史领域的常青树”,[1]堪称中国教育学类教材中的经典之作。

该教材1992年版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获1995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2000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版)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获2003年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等奖项;2009年版(以下简称新版)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客观地说,近二十年来教育学界的晚辈后学,多是聆听着该教材的教诲步入教育学圣殿的。

作为高校中国教育史课程的教学人员,笔者在使用华东师大前后三版《中国教育史》教材过程中,无论在中国教育史基本史料、基础知识和史观、史识等方面都获益匪浅。

与此同时,在比较三版、特别是修订版和新版教材时,也存在一些疑惑和不解。

本文即是笔者在使用新版教材过程中与修订版比较的一点体会和思考。

就全书而言,与修订版相比,新版教材在编写思路方面虽无太大变化,即按照横向和纵向两条线索组织教学内容,纵向是指在章节划分上根据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写,横向指在每章按照教育制度史、教育思想史的组织方法。

中国大学发展史

中国大学发展史

二、1870-1922的大学
北洋大学堂(1895年由天津中西学堂改 办)是中国近代官办最早的大学,今天的天津 大学。
京师大学堂(首任校长严复),1898年在 戊戌变法应运而生,是光绪帝变法设立的清朝 最高学府,是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国立大学。
1902年新颁钦定学堂章程,时设京师、北 洋、山西三所国立大学堂,并先后创立南京两 江、武昌两湖、广州两广、北京京师四大优级 师范学堂。全国官私均兴起了办学高潮。
2、1999年前后,又开始了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 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的“985工程”,北大、清华、复 旦、上交、西交、南大、浙大、中科大、哈工大首批入选。
各校都开始合并,新浙江大学组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大学。 清华大学合并北京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大学则合并北京医科大学,
华中理工与武大谈崩,自辟炉灶,合并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建学院改名为华中 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则合并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
的国子学(国子监),都是当时的最高学府。 宋代书院的出现意谓
中国民间高等学校的诞生。
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 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 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市嵩山南麓) 并称宋朝四大书院。
一、古代的“大学”
观书有感二首 宋代: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塘:福建南溪书院)
1937年,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国立北京大 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浙江大学等五所 中国顶尖学府在全国进行统一招生考试,简称五大名校联 考。此即民国五大名校名称的来历。
三、1922--1949的大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大学开始内迁。 清华、北平、南开迁到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 中大和交大迁到陪都重庆; 浙大迁到贵州; 武大迁到四川乐山, 中山大学颠簸三南, 东北大学辗转陕川, 同济大学流落至四川宜宾。

中国的历史教育与教育改革

中国的历史教育与教育改革

中国的历史教育与教育改革中国的历史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改革中,通过对过去的教训和经验的总结和传承,为了培养未来的公民,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历史教育在教育改革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目标与内容以及教育改革的措施与效果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历史教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教育。

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强调通过学习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未来的行动。

在封建社会中,历史教育主要以教授经典著作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维能力。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维新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历史教育在20世纪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近代以来,西方的历史教育模式和理念逐渐引入中国,中国的历史教育开始注重研究和借鉴外国的历史经验,并结合本土特色进行改革。

二、历史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历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认同感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脉络,增强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尊重和认同。

历史教育的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重点学习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朝代更迭、文化传承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等。

同时,也要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

三、教育改革的措施与效果近年来,中国的历史教育改革不断加强,通过多种措施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历史教育的投入,提供了更好的教育设施和资源。

另一方面,教师培训和教材编写也得到了重视,培养了一批专业化的历史教育人才。

同时,教育改革也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资源等,使历史教育更加生动有趣,并提供更多的互动和参与机会。

教育改革还鼓励学生主体性,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

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在提升历史教育质量和效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中国史学史》课件

《中国史学史》课件

历史研究中的“文化热”
01
历史研究中的“文化热”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文化研究的兴起,历史研究
中出现了对文化因素的重视。
02
“文化热”的影响
拓宽了历史研究的领域,深化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促进了跨学
科的研究合作。
03
“文化热”的局限性
有时过于强调文化因素在历史中的作用,忽视了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制
详细描述
刘知几是唐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的著作《史通》是中 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对之前的史书进行了系统的 分析和评价。他提出了史书编写的原则和方法,强调 史论的重要性,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总结词
编年体通史巨著,对后世影响巨大
详细描述
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它详细记载了从周威烈王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的历 史。司马光在编纂过程中不仅注重史实的准确性,还强 调史论的重要性,使得《资治通鉴》成为一部具有极高 价值的史学著作,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总结词
清代史学以考据为主,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描 述和分析。
详细描述
清代史学以官方修史为主要形式,修有《明史》、《清史稿》等重要史书。同时,清代 学者注重考据和校勘,对史料的真伪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的考量和评估。在研究方法上, 清代史学开始引入了西方的一些学术思想和理论,如实证主义等,对传统史学进行了改
胡适与《中国哲学史大纲》
总结词
首部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史著作
详细描述
胡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史著作。该 著作采用西方哲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对中国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价,对中 国哲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漫画中国史全套8册

漫画中国史全套8册

在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历史的敬畏和热爱。每一 幅漫画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智慧,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考据。通 过这套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
这套漫画中国史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的价值。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记述, 更是对我们未来的启示和指引。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预测 未来,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这套书的目录还注重了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结合。除了介绍历史事件和人物外, 还穿插了许多与历史相关的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帮助读者更全 面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这套书还注重培养读者的思考能力和价值观,通过引 导读者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
《漫画中国史全套8册》的目录设计非常出色,既考虑了知识性和教育性, 又注重了趣味性和可读性。通过这套书的阅读,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历 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获得很多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这套书的受众群体广泛,适合中小学生阅读,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知识,同时也适 合成年人阅读,可以帮助他们重新审视和理解中国历史。
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还是专业研究人员,这套书都具有很高的阅读和参考价值。
《漫画中国史全套8册》是一套优秀的中国历史读物,它将历史知识和漫画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 起,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通过这套书,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历史 的丰富多彩,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从这套书的目录来看,它按照历史时期和主题进行了分册,共有8册,分别 是:《远古的传说》、《春秋战国》、《秦汉帝国》、《三国演义》、《唐宋盛 世》、《元明清的变革》、《近现代史》和《世界视野下的中国》。这样的分册 方式可以帮助读者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历史时期选择相应的册数进行阅读,同时也 有利于青少年在学习中国历史时按照历史发展脉络进行系统学习。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

文化 系统文字(甲骨文,金文);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 炎黄子孙)
认知 三代时期形成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 1.周公的思想文化及历史地位
2.商周文明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影响
1. (2022·全国乙卷高考)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C)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3)西周 ①西周的统治: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周。公元前841年,“国人 暴动”“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②政治制度: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 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 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 盾和冲突。 ③法治:《九刑》。
3.商业与交通: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食官”的格局被 突破。中国在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4.经济政策: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三、思想文化:传统文化奠基 1.思想: (1)孔子: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恢复 西周礼乐制度并有所改良;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 (2)老子:“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主张顺其自 然,无为而治。 (3)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 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 水,影响深远。
第一部分
两大板块 纵横贯通 优势互补 珠联璧合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一 通史横向整合——让认知更全面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一步 通史体系•重组—— 学“通”历史

中国近代史发展脉络

中国近代史发展脉络

约》
万平方公里土地。
甲午中日战争
通商口岸开设
(1894-1895) 日本 《马关条约》 工厂
影响 开始 进一步 大大
八国联军侵华
战争
俄英
(1900-1901) 德意
美法
奥日
《辛丑条 约》
清政府保证禁止 中国成立反帝性 质的的组织
完全
四次战争中一些共性
• 都占领过中国当时首都的战争是:第二次 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放战争 (1945-1949年)
1919年五四运动
• 原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 时间:1919年5月4日 • 地点:北京(前期)上海(后期) •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主力:青年学生(前期)工人(后期) • 影响:无产阶级首次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
巨大作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中共诞生
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以自强
戊戌变法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
近代的屈辱历史
四次战争名称发动 源自订条约 国家易考点鸦片战争
英国
(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 争(18561860)
英法
《南京 条约》
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市 场,和禁烟没关系
《天津条约》 火烧圆明园,俄
和《北京条 国强占中国150多
帝国主义侵华的特点
• 由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 • 由取得经济权益转向取得政治权益 • 对于清政府,由敌视转向扶持
近代化的探索
近代中国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
•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 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 • 代表人物:中央:奕䜣 • 地方: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中国全史-048-隋唐五代教育史.doc

中国全史-048-隋唐五代教育史.doc

中国全史-048-隋唐五代教育史《中国全史》048/一百卷史仲文胡晓林中国隋唐五代教育史本卷提要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时的教育既反映了隋唐五代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典型形态。

本书旨在以严肃的历史事实的陈述为前提,把隋唐五代的教育及其中的具体现象放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通过对当时宽松、开放、灵活的文教政策的确立及其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动力;完整、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及其运作机制、教育内容、教材审定、教育方法的提倡;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规定和选拔方式的演变、成熟以及科举考试的完整制度和方法的确立、对当时及后世选拔人才的意义;作为当时灿烂的物质文明的直接中介的实科教育及形式;作为整个时代的教育实践的理论总结的教育思想及其承绪等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和评价,力图从中找到那个时代教育兴衰的脉络,体悟教育发展的某些规律性,从而于现实的教育改革和实践有所鉴益和启发。

一、隋唐五代教育概述隋唐五代的教育包括公元581年至公元960年的长达370余年的教育历史。

这一历史时期,既是中国古代社会走向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教育最有成效的时期。

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意义,为古代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一,奠定了古代社会后期重视文教、以文兴国的基本国策,使儒家学说和孔孟之道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具有了国家法定的意义和保障。

第二,适应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帝国的形成和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了以儒学教育为主体的层次严密,上下贯通,主辅分职,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完整的学校体系,并且从教育政策、方针、目标、设施、教材、教师、学生各方面给予了系统的保障。

尤其是私学和书院的发展,作为古代国家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为教育力量的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于古代社会后期学术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外教育史(中国史部分1-1)

中外教育史(中国史部分1-1)
9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 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孔子政治思想核心是“礼” 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 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 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 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 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 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 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 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 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 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 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 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 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 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 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 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 因此,他在对待经济制度的 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 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 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3
PART 1
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萌芽 西周的教育制度 六艺教育
4
一、教育的起源与学校教育的建立
1 教育的起源和原始的教育
• • • • •
生产劳动的教育 生活方式的教育 原始宗教的教育 原始艺术的教育 体格和军事训练
2 学校的萌芽 • 学校产生的条件 • 成均和庠都是原始社会末期开展多种活动的 机构,教育活动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14
孟子思想对当今的影响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孟子的经历和孔子差不多,都是周游列国,去
宣传自己的思想,但是因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这条建议不被大部分的君 王所接受,这样的状况保持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虽然是这样,但是这样的理念毕竟是有
利于国家的发展,好的建议终究会被采纳。而也就是这样,现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和建设

初中历史教研课题课件(3篇)

初中历史教研课题课件(3篇)

第1篇课题名称:中国古代史发展脉络探究一、课题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历史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本课题旨在探究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为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课题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时期。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课题内容(一)中国古代史概述1. 中国古代史的分期-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2. 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特征- 政治制度:从奴隶制到封建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完善- 经济发展:农业经济为主,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发展- 文化成就: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多元并存,科学技术取得重要成果(二)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1. 历史事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 汉朝的繁荣与衰败- 隋唐时期的大一统与民族融合- 宋元时期的文化繁荣与民族矛盾- 明清时期的封建社会衰落与外来侵略2. 历史人物-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秦始皇、汉武帝- 隋文帝、唐太宗- 赵匡胤、宋太祖- 成吉思汗、忽必烈- 康熙帝、乾隆帝(三)历史时期的特点1. 先秦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2.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

3.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佛教文化的传入,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

4. 隋唐时期:盛世局面,民族融合,文化繁荣,对外交往频繁。

5.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族矛盾加剧,元朝的统一与分裂。

6.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外来侵略,民族危机加剧。

五史教育的认识

五史教育的认识

五史教育的认识五史是指《史记》、《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这五部中国古代史书。

它们具有突出的史料价值、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史记始于东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全书三十篇,共记载了400多年的历史,涵盖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和秦汉两个朝代。

其精华在于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严谨的史料研究精神,整体风格格调高雅,文学价值极高,对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的推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汉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系统的历史专著,其以刘向为主要作者,记载了汉朝的历史。

汉书成书于东汉末年,全书分为三十个卷,主要记载了汉朝的统治历史、文化状况、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等。

汉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它系统地记录了汉朝的历史,对于研究汉朝的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国志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集体著作,主要记载了汉末到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发展。

全书分为三十卷,共记载了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三国志的价值在于其详尽而又准确的史料,它记录了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是中国历史中最为全面的一部史书之一。

晋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总结性大成历史专著之一,全书共100卷,主要记载了《三国志》后期至西晋、东晋以及南北朝历史发展情况。

晋书的价值在于其精深而严谨的史料研究和史学理论,准确记录了晋朝到南北朝的各种风貌和历史事件。

宋书,又称《宋史》,是中国五史中的最后一部,全书共1060万字,主要记载了宋朝的历史、文化、思想、制度等方面的情况。

宋书的价值在于其承继和发扬了中国古代史学的思想精华,记录了宋朝的发展历程,对于了解南宋时期的政治、文化、军事等情况非常有益。

五史的意义五史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记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广泛传播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繁荣发展。

五史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文化成就和社会风貌等重要历史和文化成就,它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为今日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对于国内外的历史学家和学者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远古教育的起源;
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3.了解学校的产生;
4.了解西周的教育制度;
5. 了解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官学的衰败原因;
2.了解私学在中国兴起的过程、原因和特点;
3.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
4.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稷下学宫的教育状况;
5.了解孟子和荀子的教育育思想;
6.了解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
7.掌握《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文教政策的确立过程。

2、掌握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内容及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3、了解学校教育的基本体制、制度措施。

4、了解选士制度产生和发展演变的线索。

5、掌握董仲舒有关封建教育政策和目的观点。

6、掌握王充的人性与教育和环境的观点。

7、掌握颜之推的家庭教育观点。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教育体制的发展。

2、了解唐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3、掌握隋朝时期出现的科举制度以及中国封建教育的产生的重大影响。

4、掌握韩愈的师道之说。

[第五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掌握宋代官学和科举制度的创新举措
2、理解宋代的三次兴学和三舍法
3、了解书院的产生,重点掌握书院在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的特点
4、掌握蒙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5、全面掌握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六章明至清中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清文教政策的特点
2.了解明清时期封建官学的衰落。

3.全面掌握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4.了解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5.了解颜元的教育思想
[第七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熟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教育侵略
2、了解太平天国的教育情况
3、了解洋务教育的情况
[第八章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早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早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第九章辛亥革命前后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有力推动,掌握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2、着重掌握1912年学制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3、着重掌握蔡元培的主要教育理论观点。

4、了解1903年学制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第十章五四时期和党成立初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历史意义。

2:了解勤工俭学运动,工读互助运动。

3:掌握五四时期的各种教育思潮的内容、作用和影响。

4:了解党的教育纲领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产生
5:熟悉党领导和创办的革命干部学校
6:熟悉党领导的收回教育权运动和反封建复古主义教育的斗争
7:掌握1922年学制
第十一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掌握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教育方针。

2、了解根据地教育实施状况。

3、了解国民党政府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4、掌握鲁迅科学教育思想和儿童教育思想。

5、掌握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重点掌握其关于教育本质的理解。

6、了解李大钊的教育思想。

[第十二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党在党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抗战教育政策
2、了解根据地教育的实施状况
3、了解国民党政府的抗战教育方针
4、了解“新县制”下的国民教育制度
5、了解日本殖民主义教育方针
[第十三章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方针
2、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概况
3、了解国民党统治区反动教育的本质
4、了解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思想,掌握其“三大教育”和“四大方式”的教育思想,对其教育思想予以恰当的评价。

5、掌握梁漱溟乡村教育的实施方式。

6、掌握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理解其师范教育思想和幼稚教育思想。

7、掌握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思想。

8、掌握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和活教育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