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第一章远古至先秦时期教育变迁概况一、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萌芽1. 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集体生活、生产劳动和宗教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通过口头传授、模仿和实践来进行。

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学校。

在我国,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雏形,如《尚书》中提到的“大学”、“小学”。

3.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承生产经验、社会规范和宗教信仰,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1. 夏代的学校教育主要是以祭祀、军事和农业生产知识为主。

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教育内容与当时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2. 商代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学”、“小学”等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

大学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小学则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包括宗教、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

3. 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制度更加完善,分为“国学”和“乡学”两大类。

国学设在国都,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乡学设在地方,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内容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1.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的争霸和学术思想的繁荣,私学应运而生。

私学不受国家控制,由学者自行设立,传授自己的学说和主张。

2. 诸子百家纷纷设立私学,如儒家的孔子、墨家的墨子等。

私学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3. 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官学对教育的垄断,使教育更加普及,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繁荣。

同时,私学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政治、文化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主张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 孔子强调“因材施教”,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来进行。

中国教育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教育史作为考研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帮助考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发展的历程。

本文将对中国教育史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述,以帮助考生进行系统学习和复习。

一、夏商周教育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教育史的起点,这一时期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传承祖训,培养子嗣在家族中继承家业。

贵族子弟则受到师傅的指导,学习礼仪、乐曲和书法等。

两周尚教,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里程碑。

孔子创办了儒家学派,提倡"教"的思想,主张以"诗、书、礼、乐"作为基础的教育,形成了后来的儒家教育传统;墨子则创办了墨家学派,主要强调实用主义的教育,注重工农商等实践知识的传授。

二、秦汉教育秦汉时期,以儒家教育为主导,实行了儒学统治,并正式推行文化教育。

设置国子监,选拔人才,为帝国培养官员、官吏和文人提供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同时,秦始皇也推行了独尊儒术的政策,将其他学派排斥在教育之外。

三、魏晋南北朝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不断的战乱,学术氛围受到了一定的压抑。

但是,儒学仍然是当时最重要的教育思想,讲求文化修养、道德教育和礼制规范。

此外,佛教的传入也使得寺庙学堂逐渐形成,弥补了正式教育的不足。

四、隋唐教育隋唐时期,教育制度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

隋朝创办国子学,唐朝更加发展了国子学,设置了门下省和国史馆等机构,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官学教育体系。

此外,私塾也逐渐兴起,为民间提供了教育机会。

五、宋元明清教育宋元明清时期,教育开始多元化,除了儒学,道学、佛学、法学等学派也逐渐兴起。

南宋创办了为后来国学的核心——书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明清时期将科举制度发扬光大,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书院也成为科举制度的重要辅助。

六、近现代教育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与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传入有着密切的联系。

清末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帝国主义的影响,中国教育面临巨大挑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教育救国"的理念,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舜、虞时期:庠和成均;(2)夏朝:序和校;(3)商朝:大学、小学、庠、序、瞽宗(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教学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核心,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治术人才(2)国学和乡学:国学(大司乐负责)分大学和小学;大学考核制度:一年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大成)乡学(大司徒负责)分闾塾、党庠、州(国学按年龄和程度划分)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六德、六行、六艺”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东序、成均、瞽宗、上庠;诸侯设大学称“泮宫”;(4)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3.“六艺”教育(1)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2)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3)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4)射御:军事技能训练;“五御”:一鸣和鸾,二逐水曲,三过君表,四舞交衢,五逐禽左》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1)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起,养士之风盛行;(2)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3)私学与官学的不同:1) 西周奴隶社会的官学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基础上;春秋时期的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

考研教育学笔记:中国教育史笔记190410

考研教育学笔记:中国教育史笔记190410
(一)西周的学校制度 . “学在官府”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在这种体制下,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师不分,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是学校 的管理者,还是学校的教师。 . 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大司乐负责宗教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的礼乐官,兼管国学教育事务。大司乐属下的一些 官员,就是学校的教师。 . 西周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是大司徒,也往往称为“教官”,说明其主要职责是教化,从西周地方官学(乡学)的教育内容来看,与地 方行政长官的职责大体相同,可见地方教化是地方行政长官的主要任务。 . 西周学校确有较完备的制度,大而言之,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 .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科举制度始于炀帝大业三年(607 年),创设进士科,以考试策问为主,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开始。 (1)科举产生原因 政治原因。一是为了打击士族地主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二是为了补充官吏队伍,满足庶族地主参与政权的愿望。三是有 1. 利于笼络知识分子。 2. 经济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纸笔的大量生产,印刷术与造纸术的普及,也为科举的 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教育导向。九品中正制影响了知识分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公卿不学无术,学校废弛无常的状况。而科举取士的特点是录 3. 取标准专凭试卷,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 (2)作用与影响 就整个社会状况来说,唐科举是一个比较进步、合理的考试制度,就教育方面来说,影响更为深刻,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从正 面的影响看,有以下几点: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1. 科举把选才与育才统一了起来,把选拔人才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满足了庶族 1. 由于唐代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备,学校逐渐成 地主参与政权的欲望,为知识分子打开了进入统治集团的门径,扩大了统治阶级 为科举的附庸,学校教育受到了科举的限制,科举 的社会基础。 的内容同时成了学校的教学内容,科举成了学校教 2. 科举力图改变选拔官吏只重品行、门第,而忽视知识才能之弊端,具有一定 育的指挥捧。 的客观性,故而也确实选拔了一批有才之士。 2. 科举使士子们醉心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 3. 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1)士子们有了读书的目标,动机更加强烈了;2) 堂”的美梦之中,大批读书人把毕生的精力消磨于 科举以儒经为内容,统一了教学内容,也统一了全国人的主导思想。3)科目众多 科场之中,追求这一不易得到的钓饵。 ,尤其是明法、明算、武举等,冲击了社会上重文轻武、重经轻算等陈规。 3. 科举本身又存在着不少弊端,如前面所说的 4. 养成了读书的社会风气。“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托关系、通关节等,以及书上 P126 页所举之例, 5. 科举的影响还波及国外,对朝鲜、越南、日本及欧洲均有影响 这一切均败坏了教育和社会的风气。 (3)废除科举制的过程 1. 改革内容,废除八股取士。公车上书时,要求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1898 年 6 月 23 日,光绪帝谕令,自下科开始, 乡、会试及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这是八股文第一次被逐出科举制。 2. 递减科举取士名额。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政府的一些封疆大吏渐萌停废科举的思想,较早的是张之洞、刘坤一。他们在 1901 年 5 月奏上的《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提议递减名额,以学堂生员补充,到 1903 年,清政府虽颁布了壬寅学制,但各地 士人对科举仍趋之若鹜,新式学堂却冷冷清清。于是袁世凯、张之洞又奏请递减科举,同年 11 月,张百熙、荣庆、张之洞 联合上《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建议从下科起,每年递减中额三分之一,俟末一科中额减尽以后,即停止乡会试。 得到朝廷首肯,并准照此执行。据此方法,科举 3 届减尽,10 年消亡。 3. 停科举。准备 10 年寿终的科举制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加快了其消亡的步伐。 (五)、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一、唐代学制系统 唐代学校教育制度,是在隋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隋建国之初,便在中央设立国子寺,置祭酒,专门管理学校教育事务,这是我 国历史上设立专门教育行政部门和专门教育行政长官之始,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年)时改为国子监,一直延续到清代。隋代国子监下 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凡五种学校(相当于现在委属院校),另有一些专门学校是与行政业务机构结合在一起的,如 大理寺下设有律博士,太常寺下设有医博士等(相当于现在各部委所属院校),可见隋代学校有两条线:一是儒学学校,一是专业学校 ,唐代学校教育基本上沿袭这套制度,只不过更加完备了。 中央直系:六学二馆(这是一个重要名词),属国子监,长官是祭酒,如孔颖达。其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是儒学,书、算、律为 专门专门学校:书学除研究书法外,每日习字,并学《国语》、《说文》(二年)、《字林》(一年)等;算学习《孙子》、《五曹》 、《九章》、《周髀》等,律学习律令,兼学格式法例。 旁 系:崇玄馆、医学 二、科举制度在宋代的 发展 (1 )程序 考生来源与唐代相同,只是宋代更重乡贡,三次兴学中重生徒。 考试程序:无吏部复试,代之以殿试。确立殿试制度也是提高科举地位的重要措施。 (2)科目与方法 宋代科举科目很多,有文举、武举之分,文举中以进士科地位最高,其余称“诸科” (3)扩大了科举取士的名额 (4)提高考生的地位和待遇 (5)考场制度日益严格。 如实行糊名、誊录制度,考官用朱笔批阅,或“通”或“不”,卷末签署姓名,若作弊,则处分考官。 (六)北宋的三次兴学 一、庆历兴学,时间是宋仁宗庆历年间,主持人是范仲淹,可惜执政时间不久,即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庆历兴学也宣告失败。 这次兴学的重点有:一是改革太学。范仲淹重用了“宋初三先生”(孙复、石介、胡瑗),其中尤其是推广了胡瑗所创的苏湖教 法,其法是设立经义斋、治事斋,根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分斋而教,入经义斋的学生主要学儒经,入治事斋的学生主要学习军事、民 政、水利、算数等,其教学方法也与传统的死记硬背不同,而是以明体达用、培养有实际才干的人为目标,这种经义与实践并重的 方法改变了当时重辞赋的形式主义的空疏学风,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胡瑗的教学曾在苏州、湖州一带实行,很有成效,对后世教 育亦有很大影响。二是改革科举。其一,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先接受一定时日的学校教育,一般考生需在学校学习 300 天以上才能 应试,曾经应过试的,亦需学习 100 天;其二,改革科举方法,提出罢帖经、墨义,先考策,次考论,再考诗赋。三是令州县立学, 但效果不佳。 二、熙宁---元丰兴学,时间是神宗熙宁--元丰年间,领导人是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考研重点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考研重点

2017年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考研重点备考17年教育学考研的考生有福了;中国教育史考研的重点勤思教育学考研网的老师为大家总结了一下;供大家参考..1、学在官府▲▲▲2、大学与小学3 、国学与乡学4 、六艺▲▲▲5 、稷下学宫▲▲▲6 、六经7、明人伦8 、性恶论9 、闻见知行10 、农与工肆之人11、素丝论▲12、兼士13、以法为教14、以吏为师15 、三纲领16 、八条目17 、尊德性18、道问学p.s. 大学和中庸也可以单独拿出来出名词解释19 、学问思辨行20 、学记21、经学教育22、太学▲23、鸿都门学▲24 、郡国学25、对贤良策26、颜氏教育27、性三品28、兴文教29、苏湖教法▲▲30、三舍法▲▲31、积分法▲▲32、六等黜陟法▲▲33 、监生历事▲▲34 、社学▲35、东临书院36、书院讲会37、诂经精舍38 、学海堂39、白鹿洞书院▲▲▲40、四书章句集注▲▲41、朱子读书法▲▲▲▲42、致良知43、随人分限所及44、漳南书院▲▲45、六斋▲46 、实学47、习行48、英华书院49 、马礼逊学校50 、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51 、中华教育会52、京师同文馆▲▲53、福建船政局▲▲▲54 、幼童留美55、劝学篇▲▲▲▲56 、京师大学堂▲▲▲▲57 、大同书▲▲▲58 、体用一致59、壬寅学制▲▲▲60、壬戌学制▲▲▲61、葵卯学制▲▲▲62 、留日GC63 、庚款兴学64 、五育并举▲▲▲▲65、教育独立思想▲▲66 、平民教育运动▲▲67 、工读主义教育活动▲▲68 、运动教育思潮▲▲69 、勤工俭学运动▲▲70 、科学教育思潮▲▲71、国家主义教育思潮72 、设计教学法73 、道尔顿学制▲▲▲▲74、文纳特卡制75 、1922年新学制▲▲▲76 、收回教育权活动▲▲▲▲77 、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78 、战时须作平时看▲▲▲79 、大学院▲▲▲80、大学区制▲▲▲81 、戊辰学制▲▲▲82、训育制度83、毕业会考84、西南联大▲▲▲▲85、工农教育86、湖南自修大学87 、农民运动讲习所88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方针▲▲▲89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90、全人生指导▲▲▲91、小先生制▲▲▲91 、活教育▲▲▲中国教育史的重点考察范围除了传统的孔墨显学各个教育家的思想外;宋朝的教改书院隋朝科举兴起的演变和封建教育体制的完备中国近现代学制的内容和演变过程劝学的正反分析清政府教改的失败近代中国教育家的主要观点和思想都需要认真对待..重点名词勾画出来之后同学在弘毅教育学红宝书重点笔记里面找到对应的部分背诵即可中国教育史必会题目非常重要:1. 简述西周文化教育制度上的重要特征及表现形式与形成原因..2. 简述西周家庭教育的进步性..3. 国学与乡学的区别是什么大学与小学的区别是什么4. 简述“六艺”的教育内容..5. “六艺”的教育特点是什么6. 私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7. 简述齐国稷下学宫的特点和意义..8. 简述孔子关于教育作用和地位的观点..9. 简述墨子的教育作用观..10. 简述董仲舒的教育作用观..11. 简述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12. 简述孔子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3. 简述孟子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4. 简述墨子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5. 简述荀子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6. 简述颜元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7. 简述梁启超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8. 简述孔子提出的教学方法..19. 简述荀子提出的教学方法..20. 简述墨家提出的教学方法..21. 简述颜元提出的教学方法..22. 简述孔子的教师观..23. 简述荀子的教师观..24. 评析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25. 简述孟子“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26. 简述荀子“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27. 简述法家“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28. 简述董仲舒“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29. 简述韩愈“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30. 简述王夫之“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31. 简述孔子的“六艺”教育内容..32. 孔子的教学内容存在什么特点33. 简述墨家的教育内容..34. 简述孟子的教学思想..35. 简述法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基本概括..36. 孔子总结了哪些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37. 简述董仲舒论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38. 孔子的历史影响是什么39. 论述孟子关于“大丈夫”的理想人格..40. “以法为教”和“以吏为师”的内容是什么41. 大学的“三纲领”与“八条目”是什么42. 中庸的“尊德性”和“道问学”与“学问思辨行”是什么43. 学记对学制;学年的论述是什么44. 学记如何论述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45. 学记如何论教师46. 董仲舒提出的文教建议是什么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文教政策47. 经学教育与太学的内容是什么48. 简述鸿都门学的创办及教育意义..49. 郡国学是什么50. 简述董仲舒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51. 简述南朝宋“四馆”与总明观的设立..52. 简述隋唐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53. 隋唐如何确立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54. 简述隋唐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55. 唐代官学教育管理制度是什么56. 简述隋唐时期私学的发展..57. 隋唐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是什么58. 简述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59. 简述科举制的影响..60. 宋代对科举制进行了哪些调整;有何意义61. 简述颜之推关于士大夫教育的思想..62. 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见解63. 简述韩愈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64. 简述宋代“兴文教”政策的主要表现..65. 宋代的“苏湖教法”是什么66. 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67. “升斋等地法”;“监生历事”;“六等黜陟法”的是什么68. 简述社学的创办与发展..69. 书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70. 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是什么71. 东林学派的学术思想是什么72.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的特点是什么73. 书院教育的特点是什么74. 宋元时期的蒙学教材可分为哪几类这些蒙学教材有什么意义75. 四书章句集着包括什么76. 简述朱熹“小学”和“大学”教育思想..77. “朱子读书法”包含哪些方面78. 简述王守仁“致良知”与教育作用..79. 简述王守仁的教育原则..80. 简述王守仁的教学内容..81. 简述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82. 简述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83. 简述颜元“六斋”与“实学”的教育内容..84. 京师同文馆创立的意义是什么85. 福建船政学堂创立的意义是什么86. “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87. 维新运动中康有为的教育改革主张是什么88. 简述严复的“三育论”..89. 清末学制的制定有什么意义90. 简述民国元年的教育方针..91. 壬子癸丑制有哪些进步性92.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是什么93. “教育独立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94. “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表现在哪些方面95. “科学教育思潮”包含哪些内容96. “设计教学法”的含义是什么97. “道尔顿制”的内容是什么98. “新学制”的标准和特点是什么99. 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原因是什么100.“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是什么101.简述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102. 简述大学院和大学区制..103.简述“戊辰学制”的颁行..104.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是什么105. 简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106.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意义是什么107. 简述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的基本经验..108.简述杨贤江“论教育的本质”..109.简述杨贤江“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110. 简述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111.简述晏阳初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主要内容..112.简述晏阳初“化农民”与“农民化”的思想..113. 简述梁漱溟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114. “小先生制”是什么115. 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116. 简述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体系..“得暑假者得成功”;希望备考17年教育学考研的考生能够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计划;成功备考..。

北师大教育学考研中外教育史笔记整理

北师大教育学考研中外教育史笔记整理

北师大教育学考研中外教育史笔记整理中外教育史——中国近代学制学制内容1902年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最早在中国提出义务教育,但是保有科举的痕迹,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

该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1904年癸卯学制(学习日本)凯程教育学2014年在北师大方面保录班7多金花全部录取,专业课押题全部命中,其中张海y 同学是来自某三本院校国经贸专业,,考取了北师大学校咨询状元,7名学员的经验视频均在凯程网站有展示,有志于考教育学的同学,可以去查看, 凯程的教育学由徐影团队负责教研,在集训营和远程进行全方面授课指导,加上凯程教育学资源,教育学考研十拿九稳. 特别提醒的是考教育学的学生,99%都是跨专业考生,且难度没有那么大,所以想跨专业考研的同学,教育学是首选. 择校择专业就找凯程老师即《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颁布并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首次将幼儿教育纳入学制,另有师范及实业教育系统,同时只在学制形式上开放“女禁”,使女子教育合法化,是我国最长的学制。

虽具有资本主义教育形式,但仍留有浓重的传统教育烙印(读经课)。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取消了科举的阴影(取消奖励“科举出身”和废止“读经课”),开创了男女同校(贯彻教育平等精神),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训练,教育更加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1922年壬戌学制(学习美国)即《学校系统改革案》,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订立七项标准作为指导原则即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学制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这在我国近代史上是第一次;初等阶段教育趋于合理,更加务实;中等教育是改制的核心;新学制增加了职业教育(最显著特点是兼顾升学和就业);师范教育方面种类增多,程度提高;高等教育阶段缩短年限,取消大学预科。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时间与历史条件: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由于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使一部分人得以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社会需要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二)原始学校的形态1、舜、虞时期:--萌芽--序;序是我国学校教育最初的形态,标志着我国教育的萌生。

2、夏朝:--雏形--序、校3、商朝--发展时期,较为完备---库、序、学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领主贵族制度,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袭领地,政府的官职也多是世袭的,史称“世卿世禄”。

在这种体制下,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其对象必然以贵族子弟为主,即所谓“国子”,他们的教育自然由官方来安排。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

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

比如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

大司乐属下的一些官员,如师氏、保氏、大胥、小胥、乐师等就是国学的教师。

此时的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

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祭祀、乡射、献俘等活动都在国学进行。

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乡饮酒礼、乡射礼、士人议政、养老尊贤活动的场所。

政事活动本身也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参与政事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

中国教育史笔记版

中国教育史笔记版

中国教育史笔记版中国教育史笔记版第一章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4、虚壹而静:是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

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5、三纲领八条目: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

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

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国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

6、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

“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闳。

6、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的“最重要”原则。

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的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序、庠、学、瞽宗西周:国学(辟雍、泮宫)和乡学(塾、庠、序、校)汉代: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古代地方官学的一种。

元代首创,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初等私学(书馆、学馆,村学、村塾、冬学,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墨家的教育内容以“兼爱”的基本思想为主,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也重视武艺和自然科学技术的教育,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的范畴,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和审美力方面所产生的作用。

教育学考研中教史六大教育家

教育学考研中教史六大教育家

教育学考研中教史六大教育家知识点梳理中教史6大教育家这部分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是常考点。

一、历史背景1.中国历史背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胜利之后,存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体制被废除,也就是说在政治层面,中国不再有皇帝。

社会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当时人们的思想、文化、经济水平、教育水平还不能够匹配这样一个政治制度,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后面才会出现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当时执政者还不知道怎么用近代化的手段管理一个国家。

新文化运动要干的事情就是重塑人们的思想,让大家接受民主科学的思想,教育就成为了这一批有识之士的有力武器,通过教育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进而拯救当时混乱的中国(具有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教育家都是主张通过教育来救国,即教育救国论者,如晏阳初、黄炎培等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家则不然)。

2.外国历史背景:外教史复习到的近代欧美思潮已经开始影响这时候的中国,比如当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沃特的葛雷制以及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这些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流行过一段时间,后来由于不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渐渐退出中国。

(外国教育史近代教育思潮这部分的内容大家可以点击此处的链接进行知识回顾:外教史教育思潮这样背更轻松!二、各教育家的思想关联1.总论:一枝独秀的杨贤江(唯一一个共产主义教育家),致力于乡村教育的晏阳初、梁漱溟,致力于职业教育的黄炎培,哥俩好的陈鹤琴和陶行知。

2.教育家的大体思想: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两位乡村教育家均希望通过乡村教育来改变中国的现状,但是二者采用的方法截然不同,留过学的晏阳初采用了西方成体系的教育模式,土生土长的梁漱溟则采用了传统的《村学乡学须知》来规范儿童的行为,进而达到救国的目的此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没有成体系的职业教育、幼儿教育,有需求就会有人来办,黄炎培办了职业教育,陈鹤琴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在他创办的《活教育》杂志中形成了著名的“活教育”理论体系;陶行知是杜威爷爷的学生,他的“生活教育”思想自然是受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影响。

教育学考研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考研2021考研真题与笔记

教育学考研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考研2021考研真题与笔记

教育学考研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考研2021考研真题与笔记一、名校考研真题1西周学校以“六艺”为课程,根据程度分别安排在小学或大学学习,其中被称为“小艺”,安排在小学学习的是()。

[统考2015年研]A.诗书B.礼乐C.射御D.书数【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西周学校的“六艺”课程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有“大艺”和“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是西周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为“大艺”,主要是大学的课程。

42《学记》所阐述的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早在孟轲就已提出,他将其阐述为()。

[统考2015年研]A.“不陵节而施”B.“学不躐等”C.“当其可”D.“盈科而后进”【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盈科而后进”出自《孟子·离娄下》,意思是流水在前进的过程中,要填满每一个坑,然后才能继续向前。

教学也应当像流水那样,注意每一个知识环节的掌握,注意知识的连续性,按照一定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ABC三项,均出自《学记》,“不陵节而施”是指不能超过学习者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学不躐等”是指学习不能超越次第,都是阐述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当其可”是对于及时施教原则的阐述,要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

43汉代实施察举制度,贯彻儒家“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的用人思想,其所谓“才”是指()。

[统考2015年研]A.经术之才B.吏治之才C.辞章之才D.货殖之才【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意为授人以官时,不要根据他当官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他功劳的大小,而应使用有德行才能的人,量度他的才能给他官职,根据他的德行决定他的位置。

如此,就能做到清廉者与无耻之徒不同路,贤能者与不肖之徒不会混在一起。

这句话出自董仲舒的对策。

汉武帝即位后,以任贤为题策问贤良文学之士,当时的博士董仲舒尽心对答。

中国教育史自整理笔记

中国教育史自整理笔记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西周一、“学在官府”定义:是西周文化教育上的主要特征。

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官学机构和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无分离独立,这种现象叫“学在官府”。

根本原因:源于西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客观原因:1.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2.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3.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特点:西周时期形成了“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二、“六艺”简介:“六艺”是夏、商、西周时期的六项基本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礼、乐是“六艺”的中心。

内容:礼:涵盖政治、伦理、道德、礼仪。

乐:指艺术教育,包括诗歌、音乐和舞蹈。

射:是拉弓射箭训练。

御:是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指阅读、写字。

数:指算术。

意义:经历了夏、商的发展,到西周最为完备,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①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即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③即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④即要符合外在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总之,“六艺”体现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早期的辉煌。

另,孔子的“六艺”指的是其教学过程中的六种教材,也就是孔子编订的“六经”。

三、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了解)国学是指设立在天子或诸侯国都城内的学校,主要为贵族子弟设立,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

小学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内容是德、行、艺、仪等关于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大学教育强调学大艺、履大节,以礼乐为重,教学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天子所设大学称为辟雍,诸侯所设大学称为泮宫。

乡学是指设立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学校,主要为下级奴隶主和平民设立。

乡学只有小学一级,经考核选拔的优秀学生可进入国学中的大学学习。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重要章节)一、私学兴起1.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汇总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汇总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汇总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专内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

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

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

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

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中国教育史是一部宏大的历史篇章,记录着我们中华民族教育发展的先后进程。

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教育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每一时期都为后世教育奠定了基础,对今天的教育事业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本篇读书笔记,将从中国教育史的几个关键时期入手,简单分析中国教育史的主要特点,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与意义。

1.古代教育时期中国古代教育时期算得上是中国教育史的鼻祖,它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严格规范教育内容和方式。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内容广泛,包括文、史、经、子、诗五经等,在此基础上,又以四书五经为主干;教师被赋予了非常高的社会地位,教书育人的职责也成为“君子之道”之一;此外,此时期的教育还有种姓制度,即割裂了贫富之间的机会,并依靠财政支出来保证在维持统治之下的贵族阶层子弟的幼稚园教育。

2.封建教育时期封建社会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它随着政治建制的形成而形成。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学制逐步完备,私塾普及,儒家思想仍然是主流;私塾中的书生在财富到足够水平后,学生们登基为状元,成了当时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地方政府则由体制内的文人担任,勉力提供教育资源以使贵族子弟接受基本教育;通过应试考试制度,社会排斥了许多人才,高考日后得这个制度充分恢复了封建主义下等级制度的坚定与不屈不挠。

3.现代教育时期中国现代教育正在构建中,此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学制逐渐规范,学校制度逐渐形成;教育模式开始多样化,大学成为独立的教育机构,洋务运动和改良派推进科学技术教育,各种主义势力进入学校而带来多组份互相背离的教学内容;国民教育政策的颁布和执行以及高等教育慷慨就业政策等措施共同推动了现代化教育的发展;然而,教学模式的创新仍然是不足的,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没有发挥出来,而教育从业者对学生的教育能力却不足以使教育成为一个民族的命运。

中国教育史是一部充满变革、创新与探索的历程,在历史的波澜中,我国的教育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势,以更好地适应民族命运的需求。

中国教育史-笔记

中国教育史-笔记

中国教育史笔记1、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的教育制度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一体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

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

“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这些教育内容都是由造就“修己治人”的治术人才的总目标决定的。

西周天子所设的五学中的中心学校是辟雍(太学)。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4、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社会原因是士阶层的崛起和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并称显学的两大学派是墨家学派和儒家学派。

5、《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

(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6、夏代是我国奴隶制学校教育的创立的开端。

夏代学校序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教育7、《弟子职》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较完备的学生守则。

8、《书》即后世儒家称之为《书经》,又名《尚书》,它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

我国最早的一部资料汇编,保存着有关殷周二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资料。

9、《春秋》又名《春秋经》,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

《大学》中提出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至善。

10、《学记》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

主要论述教育的实施,其着眼点偏重于教育过程内部的关系。

11、汉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12、汉代文教政策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建元五年,汉武帝将儒家经典列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

完成了史称“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之举,”标志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13、汉代教育体系可分为中央官学和私学两大类。

中央官学包括太学、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官邸学)、文翁兴学。

文翁兴学是汉代最早的官方办学举措,比太学的兴办还要早十余年,它又是汉代地方官学的先导。

14、汉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制。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为大家提供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希望大家好好掌握下面的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①英华学院: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立,1843年前往香港,为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近代学校;②马礼逊学堂:1839年布朗在澳门建立,为第一所在中国本土建立的近代学校;③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主要在开埠的港口,绝大多数为小学教育的程度,规模小设施差,主要面向贫民子弟,一般都设立天文、地理、数学等科目;2.洋务学堂的兴办(1)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最初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其主要类型包括①外国语( 方言)学堂,②军事( 武备)技术学堂3专门技术实业学堂;其特点为①培养目标为造就洋务运动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②在教育内容上以西文、西艺为主,开设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课程以及各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注重理解;③在教育方法上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4普遍设立了分年课程计划,确立了学年制度,采用班级授课制;(2)京师同文馆:1862年6月正式开学,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初创时只有英文馆,1866年增加天文算学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其特点为①在培养目标上不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在就后备力量而是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②在课程设置上以西文西艺为主,汉文经学贯穿始终③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④在教学管理上以外国人为主,受列强的控制;其意义在于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具有新的办学形式,而且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教育向前迈了一步;(3)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左宗棠等于1866年创立,1867年开始正式上课;是晚清政府为培养造船和航海技术人才而创办的学校,历时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3. 留学教育的起步:(1)幼童留美: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宏,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等在容宏教育计划的基础上上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1872-1875年先后有4批留美幼童,由于诸多矛盾在1881年下半年分三批被撤回;(2)派遣留欧:1876年,魏瀚、陈兆翱随法国工程师日意格赴法,并留在法国学习,他们实际上是我国近代官派留欧的前导;1877年3月31日,中国近代第一批正式派遣的留欧学生出发赴欧;(3)留学教育的意义:1规模虽小,但它却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教育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就引进西学而言,没有比这更彻底的途径了2传播了资产阶级奢华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中国教育近代化;4. 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1)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早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人(魏源、冯桂芬、薛福成、郑观应等)用主辅、本末、体用等来表述中体西用的概念,最早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人是沈寿康(1896年);但直到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中体西用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2)张之洞与《劝学篇》:①《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从中学发题,最注重的是纲常名教;外篇从中学发题,讲述西政西史西艺,尤重视西政和西艺;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②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用偏废。

中国教育史考研笔记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考研笔记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考研笔记名词解释中国教育史考研是许多教育专业研究生所必备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涵盖了中国教育历史的各个重要时期和关键概念。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名词,下面将对其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

1. 孔子学派:孔子学派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流派,由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创立。

其教育思想强调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该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至清朝仍然存在。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的人可以进入官僚体系,成为官员。

3. 封建教育:封建教育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体制。

在封建社会中,教育主要由地方上的私塾和家庭教育来完成,注重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儒家思想的教育。

4. 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近代中国对西方教育思想和科学知识的引入和学习。

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的一场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运动。

该运动主张民主、科学、自由和平等,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6. 学生自治:学生自治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自主管理和参与决策的权利。

在现代中国教育中,学生自治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7.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该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品德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以上是对中国教育史考研中一些重要名词的简要解释。

考生在学习中应充分理解这些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

教育综合考研笔记—中国教育史高分笔记

教育综合考研笔记—中国教育史高分笔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第一章
1、“学在官府”√ (含义,原因,特点) 2、家庭教育 (未考过,简单复习) 3、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 (未考过,简单复习) 4、六艺√ ①内容
②特征 5、补充超纲内容,时间紧张可以不看:六艺教育的当代诠释,对现代教育启示√
1、“学在官府”(名词解释):10河南,10江苏,13、15浙江、15山东 ①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奴隶主贵族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纪规章,由文字记录并汇集成 专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 ②原因: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制约,表现:其一,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其二,唯官 有器,而民无器。其三,唯官有学,而民无学。这就是“学在官府”。 ③特点:“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2、家庭教育(未考过,了解) 西周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是先经家庭教育后再进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 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确立初级的数的观念、方位观念和时间观念。在男尊女卑思想支配 下,要求男治外事,女理内事。从7岁开始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男女儿童的教育开始分途。女子受女德的 教育,为将来成为贤妻良母作准备。特点是明显的计划性和重男轻女。 3、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未考过,了解) 国学是指设立在天子或诸侯国都城内的学校,主要为贵族子弟设立,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教育首先 强调的是德行教育,内容是德、行、艺、仪等关于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大 学教育强调学大艺、履大节,以礼乐为重,教学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天子所设大 学称为辟雍,诸侯所设大学称为泮宫。乡学是指设立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学校,主要为下级奴隶主 和平民设立。乡学只有小学一级,经考核选拔的优秀学生可进入国学中的大学学习。 4、六艺(内容+特征=名词解释) 11天津,12华东,12南京,12中山简,13云南,15中央民族 (1)内容: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是西周时期主要的教育内容。礼,即道德规 范和礼仪;乐,艺术教育包括诗歌,音乐等;射,即射箭的技术训练;御,即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文字书写;数,算法。 (2)特征: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③既重视文事, 也重视武备;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 5、补充超纲,可以不看:六艺教育的当代诠释(对当今教育改革启示)11南京简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中国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这段历史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中国教育史上,可以看到许多重要的事件和变革,这些事件和变革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早的中国教育可以追溯到夏朝和商朝时期,当时的教育主要是由贵族阶层的子弟接受的。

这些子弟主要学习礼仪、音乐和经书等基本知识。

随着时代的变迁,周朝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儒家学派,其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以德育为主,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教育无疆”的理念。

儒家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教育的基石。

在中国古代,教育主要由私塾和家庭教育为主。

私塾是负责教授经书和文化知识的地方,学生们通过背诵和解读经典来接受教育。

这种教育形式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一直延续到现代。

尽管私塾教育在初级阶段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它为中国教育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清朝时期,封建统治加重,教育体制进一步落后。

只有士人阶层才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而普通百姓往往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这一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教育的核心。

科举考试被用来选拔官员,只有通过考试才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

这种形式的选拔和教育制度在中国延续了近一千年之久,影响深远。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

在清朝末年,中国遭受了列强的入侵和侵略,教育体制也受到了很大冲击。

随后,中国的教育改革逐渐兴起,西方教育思想开始被引进。

新式学堂、现代学制和新课程都被引入中国的教育体系中。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五四运动后的教育改革,这一运动催生了以民主、科学和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新教育思想。

中国的教育体制逐渐现代化,教育普及率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教育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高等教育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教育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整合。

现代技术的应用也为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中国的教育体系已经逐渐走向国际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

总结来说,中国教育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教育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学校萌芽的传说
(1)舜、虞时期:庠和成均;
(2)夏朝:序和校;
(3)商朝:大学、小学、庠、序、瞽宗(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2.西周的教育制度
(1)“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教学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
人伦”为核心,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治术人才
(2)国学和乡学:国学(大司乐负责)分大学和小学;
大学考核制度:一年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小成),九
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大成)
乡学(大司徒负责)分闾塾、党庠、州(国学按年龄和程度划分)
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六德、六行、六艺”
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东序、成均、瞽宗、上庠;诸侯设大学称“泮宫”;
(4)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
3.“六艺”教育
(1)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2)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
(3)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
(4)射御:军事技能训练;“五御”:一鸣和鸾,二逐水曲,三过君表,四舞交衢,五逐禽左》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1)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
起,养士之风盛行;
(2)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3)私学与官学的不同:
1) 西周奴隶社会的官学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基础上;春秋时期的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

2) 官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贵族;私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以新兴土地主阶级为首的(农、工、商等自由民)反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统治联盟。

3) 官学由国家机关主办,它是集中的,“学在官府”是其传统,它维护“学术官守”;私学是由私家根据社会或个人需要而设立的,是分散的,学在四方是其特点,它促进了“学术下移”
4) 官学是“政教合一”;私学是政教分设
5) 官学的入学受到贵族身份的限制,少数的贵族子弟垄断的受教育权;私学的入学以自由受教为原则,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学校向平民开放,使文化知识能向下移输到民间
6) 官学是“官师合一”;私学是官师分离
7) 官学没有自由思想,受一种教育思想所支配;私学思想自由,学术繁荣,是百家争鸣的摇篮
8) 官学的教学内容仅限于“六艺”,脱离现实生活;私学的教育内容突破传统的“六艺”教育,与大变革时期的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
9) 官学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和相应的基本设备,制度是比较规范化;私学不一定有固定的教学场所,以教师为中心,可以流动,设备简单,制度上也不够规范,但具有较大灵活性
10) 官学按一定方向培养人才,不能实现其培养维护贵族统治人才的职能;私学以多种目标培养人才,适应建立封建人才的需要,为地主阶级服务
2.齐国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创设的历史条件
A. 稷下学宫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B. 齐国有兴办稷下学宫的经济条件
C. 稷下学宫又是养士之风的主物
(1)稷下学宫性质:(它也表现了养士之风的制度化)
A. 官家操办私家主持(从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它是官学;从它的教学和学术活动来看它是私学)
B. 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2)特点:
①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②“不治而议论”
③尊师重道,优待知识分子
④学无常师
⑤管理规范(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全文载于《管子》,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
(3)历史意义
A. 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
B. 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C. 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重点)
(1)孔子在教育文化方面的贡献
A. 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
B. 整理和保存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编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诗》: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有风、雅、颂三种类型
《书》:又称《尚书》,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礼》:又称《士礼》或《仪礼》,孔子认为礼是立国的根本,在社会生活中有重大作用
《乐》:是各种美育教育形式的总称,与诗、歌、舞、曲密切结合在一起
《易》:卜筮之书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有三部《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合称《三传》
(2)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地位
A. “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B.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
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为他实施“有教无类”
提供了理论依据。

(3)“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办学方针)
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者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4)“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
A. “学而优则仕”把读书与做官联系到一起,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
B. “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
C. “学而优则仕”与“任人为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条件它适应
社会发展的要求,反应了一定的规律性,直到现在不有实际意义
(5)教学内容
“六艺”,调整后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
A. 道德教育:品行、忠诚、信实
B. 文化教育:“文”指《诗》、《书》、《礼》、《乐》等
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
为道德修养服务
教学内容的不足:由于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
a) 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授
b) 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教学内容的特点
①偏重社会人事
②偏重文事
③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6)教学方法
①因材施教
②启发诱导(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③学--思--行并重
④由博返约
(7)道德教育
① 道德教育内容以“礼”(外烁)、“仁”(内发)为核心,以“孝”为基础;
“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
的精神为指导
② 道德教育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自省、改过)
(8)论教师
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教学相长(9)历史影响(中国教育史,孙培青,2版(修订版)P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