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四学士

合集下载

苏门四学士是哪几位

苏门四学士是哪几位

“苏门四学士”是哪几位
苏门指的是苏轼的门生和崇拜者。

苏门四学士指的是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

他们都是苏轼的得意门生,非常受苏轼的赞赏,而且将他们四位并称的还是苏轼本人,在苏轼的推誉下,他们四位很快的名满天下。

不过要注意的是,他们只是接受过苏轼的文学影响,并不属于同一个流派。

1、黄庭坚
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以及书法家。

他是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他的诗被苏轼称为“山谷体”,书法也是独树一格。

在文学界也非常的有成就,主要的代表作品有《山谷词》《豫章黄先生文集》等,书法作品有《松风阁诗帖》、《诸上座帖》、《砥柱铭》等。

2、秦观
秦观是北宋的文学家,号淮海居士,属于婉约派词人。

由于苏轼的推荐,任职为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他的诗词感人至深,情感细腻,主要作品有《淮海集》、《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沁园春》、《淮海居士长短句》等,另外在书法上也比较有成就。

3、晁补之
晁补之同样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张耒并称“晁张”,主要的代表作品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他的作品风格主要是散文语言凝练流畅,和柳宗元的风格相似,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和苏轼的风格有点像,晁补之在诗、文、词诸方面均有所建树,影响
力也不错。

4、张耒
张耒人称宛丘先生,是北宋知名的文学家,其主要的代表作品有《柯山集》、《宛邱集》、《柯山诗余》等,他的诗平易舒坦,但常失之粗疏草率,而他的词语言上比较婉约,和秦观相似,不过流传的很少,在北宋中晚期文坛上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小知识 苏门四学士

小知识  苏门四学士

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lěi)四人合称。

四人都出自苏轼门下,最先将此四人并称加以宣传即苏轼本人。

一、秦观字太虚,又字少游,北宋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

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

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名句。

《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

《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

二、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他的诗作有三个特点:注重用字、重视句法、讲究章法。

代表作有《登快阁》《寄黄几复》《南乡子》等。

书法上与苏轼、米芾和蔡襄的合称“宋四家”。

《寄黄几复》中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被张耒评为“奇语”。

《南乡子》作于公元1104年(宋徽宗崇宁三年)的重阳节,这是黄庭坚生前最后一个重阳节,因此此词堪称词人的绝笔之作。

三、晁补之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

代表作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苏轼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

具体原文为“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

”诗人陈师道称其为“今代王摩诘”。

四、张耒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

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

其诗早年体制丰腴,音节浏亮,东坡称之“汪洋冲淡,有一唱三叹之音”。

楷书四大家 苏门四学士 四维 别名

楷书四大家 苏门四学士 四维 别名

楷书四大家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

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fǔ)(赵体)。

1、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唐朝欧阳询: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2、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

其书初学“草圣”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唐朝颜真卿(颜体):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

3、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

后世以「颜筋柳骨」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

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唐朝柳公权(柳体):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4、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元朝赵孟頫: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秦观最著名的十首

秦观最著名的十首

秦观最著名的十首秦观 (1049年—1100年),字少游,北宋文学家、婉约派词人,他与晁补之、黄庭坚、张耒并称为“苏门四学士”。

他的诗词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语言精美而平易,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

清代冯煦评价其: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

秦观一生仕途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感人至深。

他的文字,是心灵的触摸,是灵魂的对话,是人生的感悟。

以下是秦观最著名的十首诗。

1、《鹊桥仙》【宋代】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赏析:这是一首歌咏牛郎织女爱情的词,这首词诵出了古今爱情之绝唱:两个人若是彼此相爱至死不渝,又何必奢求朝朝暮暮的庸俗相伴呢?语言上自然流畅通俗易懂,感情上又含蓄深沉余味无穷。

尤其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揭示了爱情的真谛,更是流传至今,经常被拿来引用。

2、《春日》【宋代】秦观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赏析:一夕隐隐的轻雷响过,落下绵绵春雨。

雨后初晴,明媚的阳光好像在碧瓦间浮动,参差不齐。

经历春雨后的芍药饱含雨露,楚楚动人;柔弱无力的蔷薇低着头,惹人怜爱。

这是一首描写雨后春景的诗,清新婉丽,意境悠远,韵味十足。

雨后初晴的清晨格外清新,碧绿的琉璃瓦被春雨洗刷后,晶莹剔透,使得春景更加唯美。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是千古名句,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雨后的鲜花,芍药含泪,蔷薇无力,将芍药和蔷薇分别赋予人的情感和姿态,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历来广为称赞。

3、《八六子·倚危亭》【宋】秦观倚危亭。

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

黄鹂又啼数声。

赏析:此词表达作者与他曾经爱恋的一位歌女之间的离别相思之情。

苏门四学士

苏门四学士


《宋史· 文苑传· 黄庭坚传》记载:“(黄庭 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 下称为四学士。”不过“苏门四学士”这一 称号只是表明这四位作家得到过苏轼的垂青 和指导,接受过他的文学影响,而并不意味 着他们或他们与苏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 派。实际上四学士造诣各异,受苏轼影响的 程度有差别,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比如黄 庭坚的诗自创流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秦观 的主要成就在词,但是他的词却不走苏轼的 路子,而专以纤丽婉约见长。

前期虽然不得意,但毕竟年轻,还洋 溢着一股朝气;毕竟仕途上也没有绝 望,总是有获得升迁、重用的希望在 召唤着他。所以,被贬前的作品写得 比较缠绵婉转,还保留着一种朝气和 对生活的追求,语意婉丽而不失清新。 抒离别之情也只是一种淡淡的哀伤, 一种可以随时摆脱得了的愁苦,可以 随时另觅新欢以取代的情感。
仕途上始终不得舒眉一搏,使秦观 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显得抑郁寡欢, 忧伤悲苦的情调成为其歌词的主旋 律。秦观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他 身处逆境的各种感受。其中仍以描 写离愁的作品为最多,感伤的情绪 贯串始终。
秦观词中的“恨”
“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
生”“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 字愁”(《减字木兰花》)、 “砌成此恨无重数”(《踏莎 行》) “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 沙》)
黃詩的特點

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 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首先,黄庭坚喜爱吟咏 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笔、墨、纸、砚、香、 扇等物品,这些对象自身都是文化活动的产物 或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自然会使诗歌 充满文人色彩。其次,黄庭坚写其它题材也努 力抉发其中的文人意识。例如《演雅》一诗, 咏及蚕、蛛、燕、蝶等43种动物,它们本来全 是自然意象,可是黄诗并没有到自然界中去观 赏这些禽鸟虫鱼,而是从古代典籍的字里行间 去认识它们,全诗充满着典故。

苏门四学士作品赏析

苏门四学士作品赏析

秦观的文学作品
• 20岁,作《浮山堰赋》。24 岁,作《单骑见虏赋》,为世人所重。 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敖 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北宋后期 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 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 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 秦观墨宝 • )等。《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 “化臭腐为神奇”的名句(见《蓼园词选》)。《满庭芳》中的“斜 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能改斋 漫录》引晁补之语)。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 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生平详见《宋史》 卷四四四。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 句》)、《劝善录》、《逆旅集》。又辑《扬州诗》、《高邮诗》。 其《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
鹊桥仙
•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 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 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赏析
• 《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 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神话。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 意高远。 • 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织云弄巧”二句为牛郎织女每 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用墨经济,笔触轻盈。“银汉” 句写牛郎织女渡河赴会推进情节。“金风玉露”二句由叙 述转为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情理想:他们虽然难得见面, 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的秋 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富有诗情画 意!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 妻?

苏门四学子

苏门四学子

苏门四学士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苏门四学士”这一称号只是表明这四位作家得到过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他的文学影响,而并不意味着他们或他们与苏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

实际上四学士造诣各异,受苏轼影响的程度有差别,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

比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秦观的主要成就在词,但是他的词却不走苏轼的路子,作品内容多写抒情,亦有感伤身世之作。

风调婉约清丽,辞情兼胜。

苏门四学士之黄庭坚前人论宋诗,每以苏黄并称。

苏诗气象阔大,如长江大河,见起涛涌,自成奇观;黄诗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使人望而生畏,在艺术上各自创造了不同的境界。

然而黄庭坚的成就究竟不能同苏轼相比,因为他的诗虽能屏除陈言滥调,形成一种以生新瘦硬为其特征的风格,但仍无法掩盖他生活内容的空虚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与宜州贬所。

苏门四学士之秦观秦观(1049-1100),字太虚、少游,号淮海居士。

高邮人。

北宋文学家。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

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

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徏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颇得苏轼赏识。

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

苏门四学士之晁补之晁补之属豪放词家,师承苏轼,只是就其主导倾向而言,实际上,晁补之全部词章中,伤春惜别、相思忆旧之传统题材的作品仍占约半数之多,并颇具清新蕴藉韵味与柔丽绵邈情调,合乎词的当行本色。

如他的《引驾行·梅精琼绽》一词,起首说春光满园,人却独自落泪,中间略事点染,歇拍便揭示出“忆年时,把罗袂”的缘由:全在旧情难忘啊!过片转过笔意呼应,只写了恋人留在印象最深处的一个细微动作,则她的风采便跃然可见。

苏轼的生平事迹600字

苏轼的生平事迹600字

苏轼的生平事迹600字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思想家。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世佳作。

苏轼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群书,有着非凡的文学天赋。

他曾在国子监学习,后参加了科举考试,考取了进士,成为一名官员。

然而,由于他性格直率,不甘受制于权贵,多次得罪当时的权贵,遭遇过多次的官场挫折和流放。

但是,苏轼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在流放期间,更加专注于文学创作和思想探索。

他以豪放洒脱的文风和独特的见解,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苏轼的一生中,除了文学创作之外,他还对政治和社会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曾多次担任官职,积极参与政治改革,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政策和建议。

他主张“宽政”,主张减轻百姓的税赋负担,提倡救济灾民,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广泛赞誉。

然而,由于受到当时的保守势力的排挤和打压,他的政治理想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

苏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书画家。

他的书法以行草书著称,被誉为“苏体”,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画作也颇具特色,擅长山水画和花鸟画,堪称文学家中的佼佼者。

在1101年,苏轼因病去世,享年65岁。

然而,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却流传至今,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豪放洒脱的文风、真挚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怀,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他的一生事迹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激励着人们追求真理、追求自由,不断创造和进步。

苏轼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苏轼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苏轼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苏门四学士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在苏轼的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赏和重视这四个人。

最先将他们的名字并提和加以宣传的,就是苏轼本人。

他说:“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之。

”由于苏轼的推誉,四人很快名满天下。

《宋史·文苑(六)黄庭坚传》记载:“(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不过“苏门四学士”这一称号只是表明这四位作家得到过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他的文学影响,而并不意味着他们或他们与苏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

实际上四学士造诣各异,受苏轼影响的程度有差别,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

比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秦观的主要成就在词,但是他的词却不走苏轼的路子,而专以纤丽婉约见长。

所以,苏轼不是苏轼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苏门六君子即苏门四学士和李方叔、陈师道的合称。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英宗治平进士。

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

在党争中,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罪名被贬。

最后死于西南贬所。

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宗法杜甫,并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无一字无来处”之论。

风格奇硬拗涩。

他开创了江西诗派,在两宋诗坛影响很大。

词与秦观齐名,少年时多做艳词,晚年词风接近苏轼。

有《山谷集》,自选其诗文名《山谷精华录》,词集名《山谷琴趣外篇》(即《山谷词》)。

又擅长行、草书,为“宋四家”之一,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及《廉颇蔺相如传》等。

病起荆江亭即事,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PPT共62页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PPT共62页
之 和张耒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苏门四学士分别是谁代表作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合称

苏门四学士分别是谁代表作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合称

苏门四学士分别是谁苏门四学士分别是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这四人,因为这四人都出自苏轼的门下,并且在仕途上多受苏轼的荐拔,由此才得来“苏门四学士”的称号,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李廌两人被后世并称为“苏门六君子”。

黄庭坚黄庭坚(公元1045年-公元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

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进士。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

诗风奇崛瘦硬,力摒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

早年受知于苏轼,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

词与秦观齐名,然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黄庭坚主张要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主张“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论作诗文》)。

他创“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说,也就是说写诗要善于化用前人词语、意境,推陈出新。

他的诗能熟练化用前人诗意加以翻新改造,化为己有。

如“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夜发分宁寄杜涧叟》),实际是从欧阳修“我亦只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别滁》)中稍加点窜翻出新意。

他用典繁密,尤喜用僻典,常常使人索解为难。

在语言上,他好用奇字,力撰硬语,又常常故意打破诗歌的平仄格律,颠倒句法,使用拗律、拗句,以求得生新瘦硬,奇峭苍劲的审美效果。

黄庭坚的理论与创作为江西诗派的形成及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书体的启发,形成自己的风格。

晁补之人物简介介绍与典故

晁补之人物简介介绍与典故

晁补之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

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

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

与张耒并称“晁张”。

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

诗学陶渊明。

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

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

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晁补之生性聪敏,有很强的记忆力,他刚懂事就会写文章,王安国一见到他就感到很惊奇。

十七岁那年,父亲到杭州做官,他随同前往,于是荟萃了钱塘山川风景人物的秀丽,写成(《七述》一书,带去见杭州的通判苏轼。

苏轼原先也想有所感赋,读了他的书赞叹说:“我可以搁笔了!”苏轼又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博雅隽永瑰伟很有说服力,超过一般人甚远,以后一定会显名于世,因此人人都知道了晁补之的名字。

进入仕途宋神宗元丰二年( 公元1079年),晁补之考中进士,参加了开封府考试和礼部别院的考试,他都第一。

宋神宗看了他的文章后说:“这是深于经术的,可以革除现在的浮藻风气。

”他被调为澶州的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

(宋哲宗元祐初年( 公元1086年),晁补之任太学正,李清臣推荐并认为他可任馆阁,皇帝召他面试,他被升为秘书省正字,又迁校书郎。

(元祐五年( 公元1090年),晁补之终因校书郎官奉微薄,不足赡养,乃乞补外官,得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

元祐七年( 公元1092年),晁补之被召回朝廷后,任著作佐郎。

元祐末,绍圣初宋王朝政局大变,用章敦为相、倡绍述之说,新党复起,乃尽逐元祐相臣,晁补之亦受累离开京师。

出知济州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晁补之出知济州(今山东济南)。

当时有一群强盗白天抢劫街巷,晁补之暗中记住他们的姓名,并对他们的行装都记得很清楚。

一天,他设宴请客,传召贼曹官,并将捕贼的方法教给他,席间依次斟酒还没有斟完,贼曹官就已经把盗贼全部抓来了,整个府城为此撤除了警戒。

苏门四学士 名词解释

苏门四学士 名词解释

苏门四学士名词解释
苏门四学士是指明朝末年著名的四位文学家和学者,他们分别
是杨慎、杨时、杨嗣复和杨士奇。

他们都是同一家族的成员,因为
都姓杨,所以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1. 杨慎,杨慎(1473年-1555年)字子敬,号苏门,是苏州人。

他以诗文才华出众而著称,尤其擅长七言绝句和律诗。

他的作品注
重意境和情感表达,多以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

2. 杨时,杨时(1488年-1559年)字子时,号苏洵,是杨慎的
兄弟。

他是一位重要的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擅长古文和文学理论。

他的代表作品有《太和正音谱》和《太和正音谱后序》,对古代文
学的研究和整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杨嗣复,杨嗣复(1516年-1584年)字子复,号苏辙,是杨
慎的侄子。

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文学作
品以散文为主,风格独特,深受后人喜爱。

他还参与了明朝政治,
并提出了一些政治改革的主张。

4. 杨士奇,杨士奇(1517年-1586年)字子奇,号苏轼,是杨慎的侄子,也是苏辙的兄弟。

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擅长诗词、散文、绘画和书法。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豪放和浪漫主义色彩,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巨星。

苏门四学士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学识造诣在明朝文坛上享有盛誉,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视为文学艺术的楷模。

苏门四学士是哪四位?他们分别擅长哪些东西?

苏门四学士是哪四位?他们分别擅长哪些东西?

苏门四学士是哪四位?他们分别擅长哪些东西?本文导读:苏门四学士是由苏轼培养,并且经过苏轼本人荐拔的四位学士,他们分别是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这四人也都是苏轼的门生,也可以说是他的崇拜者。

不过苏门四学士的文学流派并非和苏轼一样,相反他们四位的特点各有千秋,例如秦观成名是靠他的词,不过他的词和苏轼的风格大相径庭。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苏门四学士的文学成就,以及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01丨黄庭坚:一代诗“宗”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老人,江西修水人。

黄庭坚是两宋最大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的总盟主。

南宋方回提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祖指杜甫,宗则是指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可见其影响。

就作诗而言,黄庭坚在南宋的影响甚至盖过了苏轼。

黄庭坚的诗,文人气和书卷气较浓,喜欢吟咏书斋生活,却也并不完全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国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滕。

黄庭坚作诗有一大法宝,曰“点铁成金”或者说“夺胎换骨”。

简单来说是,对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作积极的借鉴。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无一字无来历”,用批评大家严羽的话说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相比他老师苏东坡汪洋恣肆的才气,他这法宝对年轻诗人特别是资质普通的人来说,提供了可资范例的创作路数。

容易上手,拿来即能使用,也因而拥趸众多,在两宋开一代风气,成为“诗宗”级的人物。

他的诗,以生新、奇崛为特点,人称“山谷体”。

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盖退之戏效孟郊樊宗师之比以文滑稽耳恐後生不解故次韵道之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

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

赤壁风月笛,玉堂云雾窗。

句法提一律,坚城受我降。

枯松倒涧壑,波涛所舂撞。

万牛挽不前,公乃独力扛。

诸人方嗤点,渠非晁张双。

但怀相识察,床下拜老庞。

小儿未可知,客或许敦厖。

诚堪婿阿巽,买红缠酒缸。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苏轼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苏轼

第四章苏轼一、人生观及创作道路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祖父苏序,父亲苏洵,其弟苏辙。

一生被贬至三地:黄州、惠州、儋州。

2.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3.苏门六君子:上述四人外,还有陈师道、李廌4.人生态度: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一方面, 儒家的执着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一生的生命实践中,但传统儒学主导着苏轼人生的基本方向,在苏轼深层的思想意识的逻辑结构中,儒、道、佛互为一体,相互映照感发,形成了多元自足的实践体系;另一方面,他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脱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二、苏轼的文1.苏轼的文学思想:文、道并重,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

2.苏轼的文道观: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

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泛指事物的规律而不仅仅是儒家之道,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该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文风。

因此,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这使苏轼的古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3.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辞达”:当行即行,当止则止,少有芜词累句。

(2)“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4.苏轼的古文(1)议论文: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秦觀
秦七、黄九

在北宋词坛上,秦观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当行 本色的‚词手‛。晁补之即说黄庭坚不是当 行家语,而认为“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 少游”(《评本朝乐章》)。陈师道也说东 坡词“要非本色。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 尔,唐诸人不逮也”(《后山诗话》)。秦 观词的内容并没有脱别恨离愁的藩篱,其妙 处在于情韵兼胜,即情感真挚,语言优雅, 意境深婉,音律谐美,符合词体的本色和当 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
作詩正如作雜劇 他说:“作诗正如作杂剧,初时布 置,临了须打诨。”(见《王直方 诗话》)意即要像参军戏中的“打 诨”一样,在必要的地方来一个出 乎读者意料之外的转折,以意脉的 突然断裂而产生艺术张力。
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次 韵道之

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公如 大国楚,吞五湖三江。赤壁风月笛, 玉堂云雾窗;句法提一律,坚城受我 降。枯松倒涧壑,波涛所舂撞;万牛 挽不前,公乃独力扛。诸人方嗤点, 渠非晁张双;袒怀相识察,床下拜老 庞。小儿未可知,客或许敦庞;诚堪 婿阿巽,买红缠酒缸。
苏门六君子与苏门后四学士
苏门六君子:黄 庭坚、晁补之、 秦观、张耒、陈 师道、李廌 后四学士:廖正 一、李禧、董荣、 李格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 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进士。曾 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在党争中,以修《神宗实录》 不实罪名被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黄庭坚以诗文受知 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宗法杜甫,并有 “夺胎换骨”、“点石成金”、“无一字无来处”之论。 风格奇硬拗涩。他开创了江西诗派,在两宋诗坛影响很 大。词与秦观齐名,少年时多做艳词,晚年词风接近苏 轼。有《山谷集》,自选其诗文名《山谷精华录》,词 集名《山谷琴趣外篇》(即《山谷词》)。又擅长行、 草书,为“宋四家”之一,书迹有《华严疏》、《松风 阁诗》及《廉颇蔺相如传》等。
《登快閣》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跋子瞻和陶詩》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病起荊江亭即事》
修辭出奇

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如用“煎 成车声绕羊肠”(《以小龙团及半挺赠无咎并 诗用前韵》)来形容煎茶的声音,又如“程婴 杵臼立孤难,伯夷叔齐采薇瘦”(《寄题荣州 祖元大师此君轩》),以古代的志士仁人来比 喻竹子的高风亮节,都是很新警的比喻。他有 时也求奇过甚,不够自然,如“露湿何郎试汤 饼,日烘荀令炷炉香”(《观王主簿家荼蘼》) 以美男子喻花。
蘇門四學士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 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 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 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在苏轼 的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赏和重视这四 个人。最先将他们的名字并提和加以宣传的, 就是苏轼本人。他说:“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 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 而轼独先知之。”(《答李昭玘书》)由于苏轼 的推誉,四人很快名满天下。
尚奇

他存诗一千五六百首,内容丰富。其中写得最 多最好的当是那些表现自我形象的作品,其次 是品评艺术及咏物之作。也有少数作品接触到 了北宋中晚期的社会生活。他的诗求深务奇, 追求一种戛戛独造、生新瘦硬的意境和情韵。 尚奇,成了后人对他的一致评价。他的尚奇虽 也多表现在布局谋篇、使事炼调、修辞选韵等 文学形式上,但终产生了一些格高意远、神兀 气傲之作。
滿庭芳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 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 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 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 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 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 火已黄昏。
新旧党争中的秦观
秦观屡屡在“党争”的夹缝中受气,
“夺胎换骨”

就是根据前人的诗意,加以变化形容,企图推 陈出新。他称这种作法是‚夺胎换骨‛,是 “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是“以腐朽为神 奇”。比如王褒《僮约》以“离离若缘坡之竹” 形容那髯奴的胡须。黄庭坚《次韵王炳之惠玉 版纸》诗:“王侯须若缘坡竹,哦诗清风起空 谷。”进一步用空谷的清风形容王炳之那闻声 不见嘴的大胡子,就有了新的意思。又如后人 根据李延年《佳人歌》,用“倾城”、“倾国” 形容美色。黄庭坚《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 诗:“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意思就深 了一层,而且符合于这些文人的雅趣。
西園雅集圖
米芾《西园雅集记》

其着乌帽黄道服捉笔而书者,为东坡先生;仙桃巾紫 裘而坐观者,为王晋卿;幅巾青衣,据方几而凝伫者, 为丹阳蔡天启;捉椅而视者,为李端叔;后有女奴, 云环翠饰侍立,自然富贵风韵,乃晋卿之家姬也。孤 松盘郁,上有凌霄缠络,红绿相间。下有大石案,陈 设古器瑶琴,芭蕉围绕。坐于石磐旁,道帽紫衣,右 手倚石,左手执卷而观书者,为苏子由。团巾茧衣, 秉蕉箑而熟视者,为黄鲁直。幅巾野褐,据横卷画归 去来者,为李伯时。披巾青服,抚肩而立者,为晁无 咎。跪而作石观画者,为张文潜。……自东坡而下, 凡十有六人,以文章议论,博学辨识,英辞妙墨,好 古多闻,雄豪绝俗之资,高僧羽流之杰,卓然高致, 名动四夷,后之览者,不独图画之可观,亦足仿佛其 人耳!
聲律奇峭

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一是句中 音节打破常规,如“心犹未死杯中物,春 不能朱镜里颜”(《次韵柳通叟寄王文 通》)等,矫健奇峭。二是律诗中多用拗 句,以避免平仄和谐以至圆熟的声调,如 《题落星寺》:“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 老翁来赋诗。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 帆到迟。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 知。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绍圣年间一经贬谪之后,心境
就完全不一样了。一方面年事 已高,不可能再有太多的时间 与机会供其选择;另一方面也 看够了仕途的风风雨雨,对自 己的前景完全失去信心,因此 陷入一种绝望的悲伤之中。

秦观对外界有了一种莫名的恐惧感, “可无时霎闲风雨”(《蝶恋花》)就 是这种心态的最好表露。秦观晚期的作 品所抒发的哀苦也因此有所不同,沉重 的打击、不幸的遭遇沉甸甸地压在秦观 的心头,几乎难以喘息,由此而产生的 深愁也就难以摆脱了,这是一种越陷越 深、沉沦不可自拔的悲苦和绝望,词的 格调也转为凄丽哀婉。
秦观擅长描绘凄迷感伤的意境,将
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结合起来,极 具艺术感染力。秦观能够敏锐地感 受到他所描写的事物,把握它们最 突出的特征,构成鲜明的客观形象, 同时,以强烈的主观感情注入其中, 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他 的慢词笔触细腻,尤能曲尽其妙。
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 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 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鸳鹭同 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 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当时宰相见了这首词便说“秦七必不 久于世,岂有“愁如海”而可存乎?”, 又有人读至“镜里朱颜改”一句,惊说 “少游盛年,何为言语悲怆如此”。
黃詩的特點

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 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首先,黄庭坚喜爱吟咏 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笔、墨、纸、砚、香、 扇等物品,这些对象自身都是文化活动的产物 或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自然会使诗歌 充满文人色彩。其次,黄庭坚写其它题材也努 力抉发其中的文人意识。例如《演雅》一诗, 咏及蚕、蛛、燕、蝶等43种动物,它们本来全 是自然意象,可是黄诗并没有到自然界中去观 赏这些禽鸟虫鱼,而是从古代典籍的字里行间 去认识它们,全诗充满着典故。
黃庭堅
惟清道人帖
廉颇蔺相如列传
花气熏人帖
“溫柔敦厚”的詩學觀念

绍圣以后黄庭坚与苏轼彼此推重,相知甚 深,但在文学观方面,他却不赞同苏轼那 种相对纵恣的表现,而常常宣扬“温柔敦 厚”的诗学观念。他曾自述文学创作的历 程幷教导外甥洪驹父: “诗者,人之情性 也,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 坐之为也。‛知作文章,但以老病惰懒, 不能下笔也……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 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答洪驹父 书》)
《寄黃幾復》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文章最忌隨人後

自梅尧臣以来,北宋诗人都在诗歌艺术上追求 “生新”,也即追求在唐诗之外另辟境界,而 黄庭坚在这方面表现出更强烈的自觉性。黄庭 坚为人始终尚“正”,做诗却刻意求“奇”, 他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 喻》)又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 逼真。‛(《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立志 要在诗歌创作领域自立门户。要自具面目,卓 然成家,就有意避熟就生,推陈出新,舍“正” 求“奇”,以达到充分显示艺术个性的目的。

前期虽然不得意,但毕竟年轻,还洋 溢着一股朝气;毕竟仕途上也没有绝 望,总是有获得升迁、重用的希望在 召唤着他。所以,被贬前的作品写得 比较缠绵婉转,还保留着一种朝气和 对生活的追求,语意婉丽而不失清新。 抒离别之情也只是一种淡淡的哀伤, 一种可以随时摆脱得了的愁苦,可以 随时另觅新欢以取代的情感。

他呕心沥血通过学习杜甫来提高诗艺,留心于 广取古人陈言来“点铁成金”,作为自己“陶 冶万物”的语言凭借,最终独树一帜。为了能 出人意表,耸人视听,他继承杜甫“语不惊人 死不休”的精神,作诗时立意往往曲深拗折, 注重思致以耐人寻绎;下语用字力求奇警,要 让人触目而惊心,所以只字半句不轻出,说是 “用一事如军中之令,置一字如关门之键‛ (《跋高子勉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