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文物流失情况及追讨史

合集下载

圆明园曾遭遇“四劫”:到底流失多少文物?

圆明园曾遭遇“四劫”:到底流失多少文物?

圆明园曾遭遇“四劫”:到底流失多少文物?3D复原圆明园原貌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火烧圆明园后,圆明园四十景仍剩下超过13处的景观,山形水系也并未破坏。

此后100多年,遭难的圆明园是如何历经火、木、石、土“四劫”,而彻底变为一片废墟的呢?【探访】圆明园到底流失多少文物?“圆明园到底流失了多少文物,没有精确的统计。

”中国人民大学博导、圆明园研究专家王道成说。

他说,根据档案记载,清漪园(颐和园旧称)留有详细的“陈设清册”,详细记载了勤政殿(现仁寿殿)、佛香阁等不同建筑的各种摆设,精确到了每一层楼、甚至每一张桌子,但圆明园的陈设清册没有留存下来,可能是在战火中毁掉了,因而失去了精确排查圆明园流失文物的依据。

今天,我们对圆明园文物的盘点主要来源于众多文物专家的研究。

著名文物专家史树青先生曾在《圆明园——历史·现状·论争》一书中提到:1973年5月,史树青随中国出土文物展览代表团赴法。

前往巴黎东南70公里的枫丹白露的一座行宫参观,法国人称为枫丹古堡。

1863年,拿破仑三世在此另建中国馆,这里收藏着法国侵略军当年从圆明园劫去的大量珍贵文物。

中国馆门前有俩石狮,馆中收藏文物一千余件,展出了320件,全部是1860年从圆明园劫夺去的。

中国馆室内金漆桌案及多宝格上,陈设有商周青铜器,明清官窑瓷器(重要瓷器有宣德青花莲花大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五彩和粉彩瓶、罐、花盆等),明景泰蓝熏炉(宫熏)、尊、觚、吊灯,各种玉雕,各种如意、盔甲和丝绣等物,尚有成对大象牙、成对大犀角。

此外,尚有翡翠、玛瑙、珊瑚、水晶、文竹、黄杨木、象牙器、雕漆等工艺品。

宫廷肩舆(辇)一抬,据说,此肩舆被劫运法国后,拿破仑三世的王后曾乘坐过。

1890年(光绪十六年),薛福成出使法国,在巴黎东方博物馆中国室见有圆明园玉印二方,一曰“保合太和”(青玉方印);一曰“圆明园印”(白玉方印)。

1904年(光绪三十年),康有为游巴黎,在奇规昧博物馆曾见过中国内府珍物及玉玺等,并认为是圆明园文物。

【历史史料】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下落及追索大事记

【历史史料】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下落及追索大事记

【历史史料】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下落及追索大事记背景资料: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是原圆明园喷水池中“水力钟”的喷头,该“水力钟”的全称“十二生肖报时喷泉”。

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呈“八”字形,分列在喷水池的两旁的人身石台上的。

每个动物就是一个喷泉机关,每到一个时辰,相应的动物口中就会喷水两个小时。

因为古人的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十二个时辰正好是二十四小时。

不过到了正午,它们就要一起喷水,此时,景象蔚为壮观。

在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中,目前已经回归的有五件: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马首。

除猪首外,其他四件铜像的回归均与拍卖有关。

2000年4月底和5月初佳士得和苏富比在香港的春季拍卖会上,牛首、猴首和虎首铜像现身。

当时这两家拍卖公司拍卖流失文物的做法,引起了香港和中国内地社会各界的极大愤慨。

最终中国保利集团公司毅然参拍,以774.5玩港币拍得牛首、818.5万港币竞得猴首,而虎首则以1544.475港币成交(价格均包含拍卖公司佣金)。

2007年9月初,苏富比发布消息称,将以“八国联军-圆明园遗物”专拍之名拍卖马首铜像。

消息传出,各界哗然。

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率先发表声明“坚决反对公开拍卖马首铜像”,并提出应以公益方式实现马首回归。

关键时刻,港澳爱国企业家、国宝工程顾问何鸿燊博士于9月20日在拍卖会举行之前以6910万港币购得马首铜像,并宣布将其捐赠国家。

惟一没有拍卖公司介入、而是以公益方式回归的是猪首铜像,不过也与何鸿燊有关。

2003年初,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在美国寻访到猪首铜像的下落。

经过努力争取,美国收藏家同意将猪首铜像转让给该专项基金。

2003年9月,何鸿燊向该专项基金捐款人民币600余万元将猪首铜像购回。

圆明园十二件生肖兽首铜像有五件已经回归,另外五件龙首、蛇首、羊首、鸡首、狗首铜像一直不知所踪,鼠首和兔首铜像极有可能是最后的两件。

(来源:中新网)溯源:1860年,“英法联军”烧劫圆明园后至今,十二生肖铜兽首构件流失海外140多年。

中国追讨圆明园文物的故事

中国追讨圆明园文物的故事

中国追讨圆明园文物的故事朋友!今天咱就聊聊那追讨圆明园文物的事儿。

这故事啊,说起来真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文化追寻,就像是在寻回失落的珍宝。

我第一次听说这事儿,还得从小时候说起。

有一回我老爸给我讲故事,说那圆明园里头可真是个藏宝地,什么金银珠宝、奇珍异兽应有尽有,可惜啊,后来被外国人给抢走了。

我当时心想,这是咋回事儿呢?这些最珍贵的宝贝咋就被拿跑了呢?这追讨文物的过程就像是在挖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一样。

你知道吗?那些失落在外的文物,有的在拍卖会上露脸,价格高得吓人,就像是天上的星星一样遥不可及。

国家可没闲着,像一位耐心的收藏家,时刻都在关注这些披着神秘面纱的宝贝。

有一回看到新闻,说是从海外拍卖行追回了一批珍贵的圆明园文物。

我一边看新闻一边琢磨,这可真是不容易。

这些文物就像流浪在外的孩子,要让它们回家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说说就行。

这其中的艰难曲折,就好比要从一个巨大的蛛网中解开没头没尾的线索。

你们听说过吗?拍卖会上有时候明明是咱家的东西,结果却得千辛万苦地跟人讨论、协商,再花上一笔不小的资金才买回来。

这些幕后交易的故事,更是让人觉得唏嘘。

有时候我就在想,要是这些文物它能说话,会不会也想迫不及待地说:“快带我回家,我已经等不及啦!”说起来,咱国家的专家啊,真是绝顶聪明,就像是文化侦探。

为了圆明园的那些文物,那可是各显神通,什么途径都要试一试。

有时候就靠一个小小的照片对比,就能确认某件文物是不是圆明园的。

这回家之路,是那么漫长,又是那么耐人寻味。

当然啦,有些文物因为年代太久,早已成了某个外国博物馆里的“常客”。

咱们这追讨的过程啊,那可是在世界范围内打响文化责任的号角。

虽然有的已经回不来了,但它们的存在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根基。

我觉得,圆明园文物追讨的事儿就像是为我们民族找回记忆的旅程。

每一件追回来的文物,不仅仅是回归她所属的土地,更是作为一种文化自信的象征,让我们不停地告诫自己,珍惜眼前所拥有的文化瑰宝。

逃离大英博物馆——流失英国的圆明园文物欣赏I

逃离大英博物馆——流失英国的圆明园文物欣赏I

逃离大英博物馆——流失英国的圆明园文物欣赏I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

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盗窃了圆明园的全部财富,然后彼此分赃。

这一切所作所为,均出自额尔金之名。

”——雨果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英国统领额尔金借口清军虐待英军战俘,下令火烧圆明园。

大火三日不灭,150万件文物自此流失海外。

大多数人只知道火烧圆明园烧的是圆明园,实际上,范围远远大于圆明园这一处园林,烧的是京西皇家的三山五园。

即万寿山,香山,玉泉山,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

是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下面,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一起欣赏这些流失于英国的圆明园文物吧。

乾隆金嵌宝金瓯永固杯据现存档案记载,清朝共造办了四只金瓯永固杯,三只金质,一只铜鎏金。

其中两只金质一只铜鎏金造办于乾隆初年,一只金质造办于嘉庆初年。

目前故宫博物馆藏的即为嘉庆二年造办的。

三只中一只金质的现藏于台北博物馆,一只金质一只铜鎏金的则流失于英国伦敦华莱士博物馆。

金瓯永固杯是乾隆皇帝的御用酒杯,寓意江山政权永固。

可能就连乾隆皇帝也想不到,这些寓意非凡的杯子,最终竟然一半流失在了他曾经视作“红毛英吉利”国的手中。

“万寿山清漪园”玺这是乾隆的宝玺,在《清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王礼考十九中有记载:“万寿山清漪园”玉玺“青白玉方四寸交龙纽一寸五分”。

印台四面刻有乾隆皇帝于甲申春御题的《万寿山清漪园记》。

乾隆“十全武功之宝”玺该印目前藏于大英博物馆(迫切希望它早日逃出来),为乾隆皇帝私印。

与故宫博物馆的那枚“十全老人之宝”印文相似。

可惜乾隆引以为傲的十全武功,专门为之刻的印最终也流失于英国。

乾隆《鸳锦云章》玉书册页(两册)藏于大英博物馆,用九种古体汉字在玉板上刻写回文诗。

分别为玉筯篆,奇字,古文,诅楚文,小篆,钟鼎篆,尚方大篆,秦玺篆,汉印篆九种。

取循环不息,千秋万载之意。

为乾隆戊辰春月御制。

圆明园中一些文物的历史故事

圆明园中一些文物的历史故事

圆明园中一些文物的历史故事
圆明园是清朝皇家园林,被誉为是中国园林史上的巅峰之作。

然而,在1840年以后,园中的许多文物和珍宝都被外国侵略者洗劫一空,遗失至今。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圆明园十二兽首”。

这是一组古代佛教文
化艺术精品,由12个兽首组成,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12生肖,
造型精美,意境深远。

由于其珍贵性,十二兽首成为了外国掠夺者的
首要目标。

在1856年,英法联军烧毁了圆明园,并将十二兽首抢走。

至今,十二兽首还未能全部追回。

除了十二兽首,圆明园还曾拥有一件非常珍贵的“玉佩”。

相传,这是明朝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所作的《聊斋志异》中“天地洞开玉佩飞”一章中所描述的玉佩。

这颗玉佩外形精美,带有龙纹和一颗红宝石,
寓意着天地和谷神的致敬。

但在1860年,圆明园被洗劫时,玉佩也被
掳走了。

此外,圆明园还拥有了大量青铜器、瓷器、绘画等中国传统文化
精品,但在历经风雨后,现仅存一些残缺不全的文物。

这也让我们更
加珍视和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让这些珍宝得以传承下去。

圆明园毁灭后文物资料

圆明园毁灭后文物资料

圆明园毁灭后文物资料10月18日是圆明园遭劫149周年纪念日。

圆明园管理处表示将启动首次海外寻宝和“寻找圆明园流失海外文物系列活动”,包括各大博物馆和各种文献照片在内的文物。

本月底,圆明园专家组即将远赴美国东海岸,利用一年时间走访美国、欧洲、日本,追寻圆明园流失文物线索。

流失国宝尚无总目录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此前介绍,自1860年以来,圆明园文物除了在“火烧圆明园”中被焚毁之外,还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散失,据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其中的精华部分大都流失海外,尤以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最多,分藏在各个博物馆和其他收藏机构。

美国、日本及其他博物馆和收藏机构也有不少文物。

圆明园管理处宣传科郑黎红科长对本报记者说,由于圆明园的物品清单在火中被毁,圆明园到底有多少文物已无法考证。

到目前为止,还有多少圆明园遗物存世,它们现在都在哪里收藏,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总目录。

圆明园管理处因此联合清华大学、央视《国宝档案》栏目组共同组织《寻找流失海外圆明园文物系列》调查寻访活动,开展学界最大规模的文物“摸底”考察,为圆明园的研究积累资料。

郑科长说,今年是圆明园遭劫149周年,明年是150周年,这项活动也是纪念圆明园遭劫150周年系列活动中的一项。

摸底比追讨更现实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认为,现在恐怕还是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对圆明园当时的历史状况,包括当时受破坏的情况的调查上,应该使人通过文献、资料看到当时圆明园真正的辉煌,应该做的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上面。

至于追讨,一下子就定在那上面,会引起一些争议。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金运昌说,目前条件下,摸底比追讨更现实。

抢救流失文物,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摸清家底,摸清家底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知道丢了什么东西,另外一个是这些东西现在在哪,是一个什么情况。

圆明园的文物流失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首先是英法联军抢掠之后带走了大量的文物,他们带走了多少?这个数量还是未知的,还有相当一批文物可能是流失到民间被文物贩子卖出去的。

圆明园文物流失及追讨

圆明园文物流失及追讨
圆明园文物流失及追讨
• 引言 • 圆明园文物流失的原因 • 圆明园文物追讨的努力 • 圆明园文物的保护和传承 • 结论
01
引言
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01
圆明园作为清朝皇家园林,始建 于18世纪,历经多位皇帝的扩建 和改造,成为当时世界上最著名 的园林之一。
02
圆明园集合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 之大成,汇聚了大量的文物和艺 术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政府应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力度,制定更严格的法律法规, 严惩文物走私和盗窃行为。同时,应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 入,提高文物的保存和修复水平。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打击跨国文物盗窃和走私活动。 通过国际组织和外交渠道,推动流失文物的追讨和归还。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文物教育,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媒体宣传、展览等方式,普及文物知识,让更多人了 解文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国际公约和法律框架
国际公约
国际社会已经制定了一些关于保护文化遗产和文物追讨的国际公约,如《关于被 盗或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约 》,为文物追讨提供了法律框架。
国内法律
各国也制定了相关国内法,对文物追讨进行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 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
圆明园文物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化 艺术、建筑技术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科 学研究和教育价值,有助于推动相关 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保护圆明园文物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 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 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文物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加强文物鉴定和登记工作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文物保护提 供法律保障。

从圆明园的破坏经历,看文物的流失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从圆明园的破坏经历,看文物的流失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从圆明园的破坏经历,看文物的流失以及对中国的影响圆明园曾经是海内外名震一时极尽奢华浩荡的一座皇家园林,它的占地面积,修建花费以及园内所珍藏的各式宝物,据说够当时京城的老百姓生活好几年。

若是这样一座园林保存至今,可想而知对中国的旅游文化甚至历史研究会有多么重大的意义,但是偏偏因为百年前列强的一把火,让这个璀璨的明珠从此销声匿迹,园中的珍贵文物也流失海外至今多数都没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圆明园复原图圆明园的“前世今生”在了解圆明园的遭遇之前同样也需要知道圆明园的来历,虽说我们没能亲眼目睹圆明园的真实面貌,但是从众多文献记载以及珍贵的历史图像中都可以感受到它的恢弘瑰丽,当然这样浩大的一座园林是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完成的,那么它究竟怎么来的呢?大家都知道清朝在入主中原以前一直都是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他们生活在东北那样一个冬季严寒,夏季凉爽的环境中,天生适应了那样的气候。

后来努尔哈赤的后代们彻底推翻了当时腐败无用的明朝,建立了又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封建王朝——清朝。

并且从东北大举迁入北京,因而刚来到这里并不能够适应京城夏季炎热的天气,再加上紫禁城内夏季容易发生火灾等安全隐患,而皇帝们也都厌倦深宫高墙之内的生活,便开始将眼光投到北京的郊外。

要知道中国历史上在宫外修建行宫的例子并不在少数,因而当时风景秀丽,气候凉爽的北京西郊成了历代皇帝们修建行宫的首要之选。

清朝中期,当时的康熙帝就开始为自己大量修建行宫,甚至还将一些前朝留下的园子赐给皇室成员,圆明园就是这些园子中的一个。

后来康熙亲自为它题匾,并将它赐给了后来的皇帝雍正,雍正不仅喜爱这座园子,还将它视作是父亲对他寄予的厚望,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圆明园进入了它辉煌又悲惨的一段历史。

在雍正登基以前由于圆明园只是一个亲王的园林而未能很好的修缮,登基以后他就开始扩建圆明园,花费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力,而此后圆明园也被作为后来的君王居住的御园,可以说除了紫禁城外这里是他们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

[圆明园流失文物寻踪]圆明园流失国外的文物有哪些

[圆明园流失文物寻踪]圆明园流失国外的文物有哪些

[圆明园流失文物寻踪]圆明园流失国外的文物有哪些自1860年圆明园被劫掠、焚毁后,圆明园旧有的陈设、收藏和稀世珍宝现存国内的已不多,大量的旷世瑰宝流落国外。

其中最集中的流散地就是英同大英博物馆和法国枫丹白露宫,其他如美国、日本、西欧各国博物馆和个人也都藏有圆明园的珍贵文物。

这些文物包括有商、周著名的青铜器,历代的陶瓷器,古代名人的书画,清朝皇帝的玉玺;以及玉如意、时钟、金塔、金钟、玉磐等宫廷陈设品,还有清代的瓷器、漆器、玉器、牙雕珐琅、景泰蓝、珊瑚、玛瑙、琥珀、水晶、宝石、朝珠、木雕等精美艺术品。

此外,还有从外国进贡的贡品和无数的金银珠宝。

大英博物馆坐落在伦敦城西北,始建于18世纪中期,于1759年正式开放,其中东方艺术馆除收藏少量的中亚、南业和日本的史物外,大部分是中国历代的稀世珍品,数量多达两万件!1860年圆明园劫毁后,英军所劫走的圆明园文物一部分献给了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一部分被拍卖。

献给女王的圆明园文物存放在大英博物馆,其中就有国宝级的珍品。

我国东晋时期大画家顾恺之绘制的《女史箴图》,乃我国古代卷轴画的稀世珍品,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去后藏在伦敦大英博物馆。

还有一件当年和被窃取圆明园的一个长3尺、高2尺的白玉马,和被抄家时抄出,置于圆明园中,后来被联军掠去,也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现收藏在英国伦敦另一座博物馆――维多利亚博物馆内的圆明园的艺术品主要有玻璃画《皇在万寿山下接见蛮人》,画中的皇帝很可能是嘉庆皇帝。

玻璃画的绘画艺术大约是在18世纪中叶由欧洲引进的。

这种绘画技巧干颜色的运用与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虽然完全不同,但在运用西方透视画法的同时,并没有放弃中国美学的精妙、细微。

这幅画很可能是郎世宁的中国学生所作。

流散在法国各博物馆的圆明园文物数量也十分多,且极其精美。

清末外交官薛福成在其《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中记述说:“光绪十六年(1890年)。

闰月二月三十日,饭后去参观巴黎东方博物院”,他发现在中国展室中“有圆明园玉印二方。

中国流失文物归家故事

中国流失文物归家故事

中国流失文物归家的故事涉及到长期以来国际上的文物流失问题,以及中国通过努力追索和合作逐渐收回部分流失文物的经过。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故事和事件:
1.袁崇焕神像:袁崇焕是明代名将,他的神像在美国一家拍卖行流拍后,中国外交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积极参与,最终通过外交渠道成功劝阻拍卖行,并成功追回神像。

2.圆明园狮首:圆明园曾经是清代的一座宏伟宫苑,遭到了英法联军的洗劫,其中包括了两座青铜狮子的石座。

其中一座狮首于2000年被一名法国著名收藏家购得,经中法两国合作,最终于2013年回归中国。

3.敦煌壁画: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曾经有一些敦煌壁画被流失至国外。

通过外交渠道、国际合作以及拍卖追回的例子,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争取到了一些敦煌壁画的归还。

4.圆明园钟:圆明园钟是一件清代的珍贵文物,曾被流失至法国。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与法国进行了外交谈判,最终在1995年成功地追回了这件文物。

这些故事反映了中国政府和文化机构在追索流失文物方面的努力,同时也显示了国际社会对合法追索的积极响应。

然而,尽管一些文物已经归还,仍有很多流失文物尚未找回,这依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

圆明园丢失文物故事

圆明园丢失文物故事

圆明园丢失文物故事《那些流离失所的“宝贝”》提起圆明园,那真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痛啊!想起那曾经辉煌无比,却被强盗洗劫一空的园子,就让人忍不住叹气。

而其中那些丢失的文物,背后的故事更是让人唏嘘。

咱就先说说那个著名的兽首吧。

想象一下,这些个兽首曾经在圆明园的喷泉里欢快地喷着水,多神气啊!可突然有一天,一群强盗闯了进来,二话不说就把它们给掳走了。

这就像是你家里养了一群可爱的宠物,结果被坏人给硬生生抢走了,你说气不气人!而且这些兽首在国外流转的过程那叫一个坎坷,就好像是迷失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路一样。

每次在拍卖会上看到它们的身影,我就忍不住想:“嘿,这可是中国的宝贝啊,你们咋还不还回来呢!”还有那些精美的瓷器、书画啥的,那可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啊!强盗们可真是一点都不客气,能拿的都拿走,拿不了的就砸了毁了,这简直就是暴殄天物啊!咱可以想象一下,要是这些文物会说话,它们肯定得抱怨:“我们在中国待得好好的,你们这些强盗干嘛把我们抢走啊,我们想回家!”有时候我就想啊,这些丢失的文物在国外会不会也很想念中国呢?会不会也做梦都想回到自己原来的地方呢?每次看到关于圆明园丢失文物的报道,我心里就憋着一股气,觉得咱得做点啥才能把这些宝贝给接回家。

还好,现在国家越来越强大了,对于这些流失文物的追回也越来越重视。

很多爱国人士也在努力地让这些宝贝们回家。

虽然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但是总有一天,我相信那些流离失所的“宝贝”们都能重新回到圆明园这个大家庭里。

所以啊,我们也不能光生气抱怨,得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

就像那句话说的:“少年强则国强”。

等我们强大了,那些抢走我们宝贝的人就得乖乖把东西还回来。

到时候,我们可以好好地欣赏这些历经沧桑的文物,给它们讲讲回家的故事。

希望这一天能够早点到来,让那些丢失的文物不再流离失所,早日迎来它们的归期!。

圆明园流失文物的资料

圆明园流失文物的资料

圆明园流失文物的资料圆明园是中国古代一座享誉世界的皇家园林,也是清朝的皇家园林之一。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圆明园遗失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的流失给中国文化遗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圆明园流失的文物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八国联军焚毁圆明园时所掠夺的文物。

186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焚毁了圆明园,掠夺了大量的文物艺术品。

据统计,八国联军在圆明园掠夺的文物达到了数以百计,其中包括了许多珍贵的瓷器、绘画、书籍、字画等。

这些文物中不仅有中国古代的精美艺术品,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如西方的雕塑、绘画等。

这些文物的流失对于圆明园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灾难,也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完整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除了八国联军焚毁时的掠夺,圆明园的文物还因为其他原因而流失。

在清朝末年,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圆明园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此时一些园内的文物被人们偷盗、掠夺。

另外,还有一些文物因为园内的建筑物毁坏而丧失了原有的价值。

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圆明园的文物流失达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程度。

圆明园流失的文物之多,不仅令人痛心,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反思。

文物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是人们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保护文物不仅是个别人的责任,更是国家和全社会的责任。

我们应该加强文物保护意识,加强文物保护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我们的文物遗产,避免再次发生圆明园这样巨大的文物流失事件。

为了弥补圆明园文物流失的损失,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在努力寻找和追回流失的文物。

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成功追回了一些圆明园流失的文物,这对于圆明园的保护和文物的完整性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投入,修复和保护了圆明园的遗址和建筑物,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向人们展示了圆明园的风采和历史。

圆明园流失文物的故事告诉我们,文物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圆明园遗失文物介绍

圆明园遗失文物介绍

圆明园遗失文物介绍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宏伟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毗邻颐和园。

圆明园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清朝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

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战乱,圆明园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许多珍贵的文物也遗失无踪。

下面将介绍一些圆明园遗失文物的情况。

圆明园的建筑和雕塑是其最重要的文物之一。

圆明园的建筑群规模宏大,包括了宫殿、寺庙、亭台楼阁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十二生肖喷水钟”。

这座由十二个动物形象组成的喷水钟,每天都会按照黄道十二宫的次序喷水,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

然而,在1860年的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中,圆明园被洗劫一空,这座珍贵的喷水钟也被带走,至今下落不明。

圆明园的书画作品也是其独特的文化遗产。

圆明园收藏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包括了名家的字画、古籍文献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文津阁”。

文津阁是圆明园内一座藏书楼,内有众多的珍贵文献。

然而,在1860年的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中,英军火烧圆明园时,文津阁被毁,大量的书画作品被焚烧殆尽,令人痛惜。

圆明园还收藏了大量的器物和珍宝。

这些器物包括了瓷器、玉器、金银器等,其中许多是历代帝王所赐。

圆明园的瓷器收藏尤为丰富,其中以青花瓷和粉彩瓷最为著名。

然而,在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中,圆明园的宝库被洗劫一空,无数珍贵的器物和珍宝被掠夺一空,至今无法追回。

圆明园还遗失了许多历史文献和文书档案。

这些文献和档案包括了历代皇帝的诏令、奏折、日记等,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然而,在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中,圆明园的文书档案被烧毁,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也随之消失,给历史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遗憾。

圆明园遗失的文物包括了建筑和雕塑、书画作品、器物和珍宝、历史文献和文书档案等多个方面。

这些遗失的文物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加强文物保护意识,努力寻找和追回这些失落的文物,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圆明园文物流失情况及追讨史

圆明园文物流失情况及追讨史

圆明园文物流失情况及追讨史陈勇2015级软件工程1班摘要: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劫掠了包括圆明园在内的五园三山等皇家园林,从此,中国的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时至今日,这些文物的命运及其回归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究竟采取何种办法,通过何种途径,才能使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返还祖国,学界看法不一.综合国内外史实和国际法理,我们认为,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类型与途径不同,我们的态度和办法也应有所不同.对于所有非法出境的文物,我们都有追讨的权利.根据情理法理、文物的价值、成功回归的案例、回归的时空条件等情况,应确定先易后难、逐步索还或索赔的基本原则.对于流失海外的各类文物,当务之急,是追讨外国在侵华战争中掠走且至今仍为该国家所据有的这一部分珍贵文物.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尝试多种方式和途径逐步追讨其他部分.对于流失海外多年且几经易手,现持有者根据所在国国内法已享有“合法取得时效”,致使原持有者失去追索时限的文物,我国政府在外交谈判之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国际公法私法、国际通行的文物保护道德规范以及国际社会舆论等多种资源,经由第三方出面,采取“仲裁”、“调停”、“斡旋”、“和解”等较为灵活的方式,尝试追讨流失文物的各种可能.关键词:圆明园,文物回归,国际法理不久前,法国佳士得拍卖圆明园的两个“兽首”,再次触动了一些中国人敏感而脆弱的神经。

官方媒体的乐此不疲,旨在消解西方国家在人权上“说三道四”的道德合法性,因为圆明园被盗文物就是历史罪证。

每当美国批评中国的人权状况,官方喉舌必定扯起殖民史中屠杀印地安人、种族歧视一些历史老账。

殊不知,历史已今非昔比,黑人成了国家总统、殖民者与土著人的混血后裔日益成为社会主流。

昨天是昨天,今朝是今朝;文物归文物,人权归人权,历史与现实之间需要理性的时间界限,否则一切成了“无厘头”。

圆明园的生肖兽首本不值多少钱,在官方政治化和民间情绪化的作用下,戏剧性的成了“天价国宝”。

圆明园流失文物的历史记忆,给予中国人的不止一味儿指责西方列强侵略者,而是深刻而全面的认识整个历史,即便西方在这一问题上存在遮掩,作为受害者也要反思自身的内在因素。

圆明园被抢走文物的介绍

圆明园被抢走文物的介绍

圆明园被抢走文物的介绍
圆明园是位于北京的一座古代皇家园林,也被称为“圆明三园”。

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占地约350公顷,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
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

然而,在1860年,圆明园遭到了英法联军的洗劫。

他们在对中
国的军事进攻过程中,毁坏了园内众多宫殿、庙宇、亭台楼阁等建筑,更为可耻的是,他们抢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

圆明园被洗劫的过程中,英法联军将园内的文物和艺术品大规模
掠夺殆尽。

他们抢走了无数的青铜器、玉器、瓷器、字画、书籍、古
代文献等珍贵文物。

其中,以青铜器为主的兽面鼎、豆铃、双耳罐等,以及玉器如翡翠龙凤瓶、玉鉴等都被掠夺一空。

这场洗劫让圆明园的文物损失惨重,丢失的文物和艺术品令人痛心。

这些被掠夺的文物,不仅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也代表着
中国文化的瑰宝。

它们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失去的文物也是
无法弥补的损失。

一百多年过去了,虽然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追回被掠夺的文物,但其中许多宝贵的文物仍然散落在世界各地,令人深感遗憾。

圆明园
的被抢走文物的严重损失,成为了历史上一道无法弥补的伤口,也提
醒着人们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中国追讨圆明园文物的故事

中国追讨圆明园文物的故事

中国追讨圆明园文物的故事嘿,说起中国追讨圆明园文物的事儿,那可真是一部充满艰辛与坚持的传奇呢。

就像我们丢了家里最珍贵的宝贝,肯定得想尽办法找回来呀。

圆明园那些文物可都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无价之宝,被那些可恶的侵略者抢走了。

咱中国就像一个执着的守护者,一直没放弃追讨。

我听说过这么一个事儿,有一次啊,在国外的一个拍卖会上,出现了圆明园的文物。

这消息一传开,就像一颗石子在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

咱中国的相关部门和爱国人士可就行动起来了。

他们就像一群英勇的战士,准备把属于我们的东西夺回来。

那文物在拍卖会上被摆着,就像被坏人挟持的人质。

咱中国这边通过各种合法的途径,向举办方抗议。

就像在大声喊:“这是我们的东西,你们不能这么干!”可是那些外国人啊,有的就是耍赖皮,装作没听见。

但是咱没放弃啊。

有一些学者和专家,为了证明这些文物是圆明园的,那可是下了大功夫。

他们翻遍了各种古籍资料,就像侦探在寻找证据一样。

我想象他们在图书馆里、在档案室里,一本本厚厚的书和资料被翻开,灰尘飞扬,他们眼睛都不眨一下,就为了找到那一丝丝能证明文物身份的线索。

有的资料都已经很破旧了,字都模糊不清,他们就拿着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看,那个认真劲儿,就像在寻找宝藏的地图。

还有一些民间的爱国人士,他们也在努力。

通过各种渠道去呼吁,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文物的归属。

就像在人群中大声呼喊,让大家都来关注这件事儿。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虽然过程艰难得像爬山,每一步都很吃力,但是咱们的每一次行动都让世界知道,这些圆明园文物是中国的,我们一定要追讨回来,就像找回失散多年的孩子一样,这是我们的使命,这份坚持一直都在呢。

中国文物流失经典案例

中国文物流失经典案例

中国文物流失经典案例摘要:1.文物流失问题背景2.圆明园兽首铜像案例简介3.圆明园兽首铜像流失过程4.文物追讨的历程与现状5.我国在文物流失问题上的立场与举措6.总结与反思正文:1.文物流失问题背景文物流失问题一直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痛点。

自19世纪以来,由于战争、盗窃、非法交易等原因,大量珍贵的文物流失海外。

这些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且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记忆。

因此,追讨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成为我国政府和民间的共同使命。

2.圆明园兽首铜像案例简介圆明园兽首铜像原为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海晏堂外喷泉的一部分,由意大利雕塑家郎世宁设计,以十二生肖为主题,每个生肖代表一个时辰,共同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时辰系统。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掠夺了圆明园的大量文物,其中包括兽首铜像。

此后,这些兽首铜像逐渐在海外消失。

3.圆明园兽首铜像流失过程圆明园兽首铜像流失的过程充满了屈辱。

英法联军在掠夺文物时,对这些代表中国文化的艺术品进行了肆意破坏。

据史料记载,当时海晏堂的兽首铜像被砸毁,有些甚至被扔进河里。

此后,这些铜像逐渐出现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被欧洲藏家收藏。

4.文物追讨的历程与现状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关注文物流失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积极追讨。

2009年,法国巴黎的一家拍卖行拍卖了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引起我国政府和民间的强烈抗议。

最终,在舆论压力下,拍卖行取消了拍卖。

至今,已有鼠首、兔首、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六尊兽首铜像回归祖国,但龙首、蛇首、马首、羊首、鸡首、狗首仍然下落不明。

5.我国在文物流失问题上的立场与举措我国政府一直坚决反对文物非法交易,积极参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合作。

针对文物流失问题,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加强国内文物保护法规建设、提高公众文保意识、开展海外文物调查、加强与外国政府间的合作等。

此外,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的制定,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作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明园文物流失情况及追讨史
陈勇
2015级软件工程1班
摘要: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劫掠了包括圆明园在内的五园三山等皇家园林,从此,中国的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时至今日,这些文物的命运及其回归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究竟采取何种办法,通过何种途径,才能使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返还祖国,学界看法不一.综合国内外史实和国际法理,我们认为,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类型与途径不同,我们的态度和办法也应有所不同.对于所有非法出境的文物,我们都有追讨的权利.根据情理法理、文物的价值、成功回归的案例、回归的时空条件等情况,应确定先易后难、逐步索还或索赔的基本原则.对于流失海外的各类文物,当务之急,是追讨外国在侵华战争中掠走且至今仍为该国家所据有的这一部分珍贵文物.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尝试多种方式和途径逐步追讨其他部分.对于流失海外多年且几经易手,现持有者根据所在国国内法已享有“合法取得时效”,致使原持有者失去追索时限的文物,我国政府在外交谈判之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国际公法私法、国际通行的文物保护道德规范以及国际社会舆论等多种资源,经由第三方出面,采取“仲裁”、“调停”、“斡旋”、“和解”等较为灵活的方式,尝试追讨流失文物的各种可能.
关键词:圆明园,文物回归,国际法理
不久前,法国佳士得拍卖圆明园的两个“兽首”,再次触动了一些中国人敏感而脆弱的神经。

官方媒体的乐此不疲,旨在消解西方国家在人权上“说三道四”的道德合法性,因为圆明园被盗文物就是历史罪证。

每当美国批评中国的人权状况,官方喉舌必定扯起殖民史中屠杀印地安人、种族歧视一些历史老账。

殊不知,历史已今非昔比,黑人成了国家总统、殖民者与土著人的混血后裔日益成为社会主流。

昨天是昨天,今朝是今朝;文物归文物,人权归人权,历史与现实之间需要理性的时间界限,否则一切成了“无厘头”。

圆明园的生肖兽首本不值多少钱,在官方政治化和民间情绪化的作用下,戏剧性的成了“天价国宝”。

圆明园流失文物的历史记忆,给予中国人的不止一味儿指责西方列强侵略者,而是深刻而全面的认识整个历史,即便西方在这一问题上存在遮掩,作为受害者也要反思自身的内在因素。

满清王朝从它的入关到统治,其血腥程度一点不亚于殖民外侵者。

正是封建极权的肆无忌惮,导致民愚国弱以及文明萎缩;圆明园的不断扩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变。

面对危机四伏的历史关头,“天不变,道亦不变”、“祖宗之法不能变”、“宁可亡国,不可变法”仍是上下普遍共识;国运不长顺、民智不开化,某种程度上都为西方列强打开了便门。

时至今日,顽固的保守思想仍大有市场,并催生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粹主义,愚昧成了“民族文化特色”、专制成了“中华政治传统”。

当国外拍卖场上出现圆明园兽首,官方民间都显得义愤填膺,没有一丝自省意识。

圆明园流失文物见证了中华帝国昏庸腐朽与愚昧堕落,也遵循了中国“改朝换代”的必然下场;从阿房宫到圆明园,间隔着无数被毁的历代宫殿建筑,这些还不足以让中国人痛定思痛,那历史真够悲哀了。

2000年保利集团以774万、818万、1544万港币分别买得牛首、猴首、虎首。

港澳富商何鸿燊在03年以700万港币购得猪首,07年再度以6910万港币购得马首。

本次佳士得拍卖两个兽首高达2亿人民币。

毫无疑问,愚民政治和狂热情绪是哄抬圆明园兽首“天价”的始作
俑者,成为一种不计成本的奢华“爱国秀”。

假当两枚无多价值的铜首令中国人群情汹涌、大把烧钱,表明中国在保护文物方面已做得万无一失。

可是,中国天天都有文物古迹的面临破坏:改革开放的前夜,徽州地区处处是完整古村落,三十年间却基本消失了;再如几年前歙县大兴土木建个仿古城墙,内中是个饮食城;还建了一个仿古的牌坊群,实质是为了旅游,可城里和乡下一些古建筑倒塌却无人过问。

再看中国近年的疯狂城市化,每个城市形同地震后的重建新城,无数建筑古迹成了牺牲品。

如浙江松阳县城东下马街原本一条古镇老街,如今被建成一片房地产,剩下一座“兄弟进士”、“父子贤科”牌坊,孤零零地包围在重重高楼洋房之中。

人心不古,物欲日新,古迹自然留不住。

近年来,中国各地兴起的考古挖掘风,发掘一处古坟或遗址便“名声鹊起”,随之而来的是旅游观光和官员政绩。

通常在技术和资金不到位情况下贸然行事,文物出土后最重要的是修复、保护、管理,长期经费消耗往往是不堪承受的地方财政负担。

郭沫若无疑是打着考古破坏文物的国内第一人,无数文物在缺乏抢修技术、保护设施与配套资金的情况下,最终落得风化腐蚀的下场,秦兵马俑和敦煌洞窟能够幸存下来就在与“人”隔绝,而现在发掘一处“宝藏”便成了火爆一时的文化景点。

地方上对专家们的呼吁置于不理,打着“抢救”名义挖掘地下古墓,并借媒体大肆宣传来吸引民众的好奇心,实质上都以牺牲文物来促销旅游。

有鉴于此,政府应致力于抢修面临危险的文物古迹,严禁发掘、加强看守、全力抢修,将有限经费用在急需刀口上,而不是到国外大把撒钱,搞些“历史面子”和“爱国主义”鬼把戏。

圆明园兽首是不值多少钱的低档文物,犯不着为了一口“怨气”而上亿地撒钱,官方的政治用意是非常不适当的。

此外,文物安全需要一个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目前中国仍不具备可持续稳定的国家秩序。

专制与愚民这对孪生兄弟始终是充满破坏力,稍有不测便“杀二十万、保二十年平安”;随之而来的“拔杆而起、草木皆兵”。

从国家政体和国民素质来看,中国再次发生类似“文革”不是不可能的,这种不确定因素对珍贵文物而言是潜在厄运。

试想,大英博物馆和法国罗浮宫的中国文物,若在文革前没有离开中国,今天恐怕无从查踪了。

无数文物均毁于人祸的愚昧无知,古城太原在新任市委书记“三把火”一声令下,全市一百多处古迹在一天之内全部毁掉;要不是当年洋人开始收购甲骨文,它们不免都成了国粹“药引”。

因此,目前还不是文物归还的好时候。

关于海外文物的追讨,有两点必须予以尊重:首先必须从文物自身安全出发,其次通过国际法解决文物的归属问题。

各国都存在数量不等的文物流失,遭受殖民侵略的国家相当流失
更多。

从现在国际环境和法律道德来看,通过战争、盗窃手段所得文物是不合法的,问题在于没有行之有效国际法来决定早先流失文物的最终归属权,习惯上是谁占有就是谁的。

因此,中国人有必要推动这一领域的国际司法进程,防止战争和盗窃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前提必须在国际广泛领域采取主动合作,诸如知识产权、人权公约、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应当遵守。

圆明园兽首由于参杂过多政治与情绪的因素,反而让投机商从中渔利。

另外,抗议或阻止战乱时期流失文物的拍卖交易,不利于这些文物的现身曝光,给将来索讨和追查带来了难度。

圆明园流失文物对于中国人而言,不是被伤害的简单感情,而是全面正视历史的启示教训。

在以往的时代,任何一个不自好、不自强的民族必然受到惩罚,甚至亡国灭种,包括欧洲国家也不例外,只有自强自好民族才能顺势崛起。

殖民史虽有血腥的一面,可它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整合;就中国本身而言,它在整个殖民史中的受益程度远远高于受害程度,没有殖民舶来品的苞米和红薯,天灾战祸频繁的国土;从李闯造反到满清入关,从日华战争到国共内战,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中国俨然保持人丁兴旺的泱泱大国,这要归功于大地子宫与舶来良种。

因此,在批判殖民主义的泛滥语境里,没有理性的反思精神是相当危险的,不仅可能激化民族情绪和历史仇恨,同时也是独裁者推行愚民统治的惯用武器。

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在圆明园的所作所为为世人所知,却在追讨流失文物的路途上充满如此的艰辛,不知道我们还要多久才能将流失文物一一找回,这是对先人的一种尊敬和交代,虽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之后的种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都是清政府腐败无能所导致的结果,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必要,并有责任将圆明园流失的文物追回!
参考文献:
[1]张睦琳.意大利法院起诉原美国盖蒂古物部负责人玛丽恩.特纳购买非法文物案[J].中国文化遗产,2005,(5):1315.
[2]王成.中国文物边抢救失[J.法制与社会,2006
[3]高铁军.外国如何追讨文物[N].南京日报,2009-2-26.
[4]黄风,马曼.从丹麦返还文物案谈境外追索文物的法律问题[J].法学,2008):10-18.
[5]李义凡.浅谈《文物法》的缺失对文物工作的不利影响[DB/O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