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多苓工作室

合集下载

刘琨

刘琨

一、文学之于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表达诗不是一个建筑,可以是一个亭子或高台,四面来风,八方招摇,自由进出小说,则犹如一座建筑,有体块、有容积、也有线条。

人们的进入有赖于从中心向外的层层推进。

--翟永明<sup>1</sup>对我个人而言,(设计建筑和写小说)是同一件事情,就想表达这个或表达那个,它们是一个整体。

文学和建筑只有时间和精力分配上的问题。

比如你对一个人性格上的东西感兴趣,肯定无法以建筑来表述你的看法,而物质和物质之间的关系又没法直接用文字表达。

--刘家琨<sup>2</sup>本文力图避免单纯地囿于建筑学学科领域来分析刘家琨建筑师的建筑思想和建筑创作,因为作为小说家的刘家琨和作为建筑师的刘家琨对于我们研究其建筑创作来说同等重要。

建筑和文学,不过是刘家琨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不同体验方式和对这些想像性关系所选择的不同表达方式而已。

建筑,作为刘家琨个人的表述体系中与文学不可分割的另一半,在本质上已不仅仅是纯粹的建筑。

以此为基点,才能真正理解刘家琨建筑创作中体现出来的深刻的文学性以及在文学作品中闪现的诸多建筑思想的片段。

(一)相对于建筑上的晚熟,刘家琨的文学创作可谓早慧。

早在他作为知青下乡到温江(1975-1978)的后期便开始了小说的写作,夹杂着青春期的些许伤感体验以及现实主义的叙述,这篇处女作闲置了几年后才在大三时被重新修改,并在大学毕业前夕发表于《花城》杂志。

<sup>3</sup>如果说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学习的四年(1978/2-1982/2)里,刘家琨建筑专业上的"懵懵懂懂",部分是因为"重建工的特色就是老师不怎么管"<sup>4</sup>,而"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教学传统,重建工的野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就什么都玩,到毕业的时候一头雾水,就像《美国丽人》中的那个女孩子,其实什么都没有干,好像什么都干过了......"<sup>5</sup>,那么这一时期刘家琨的文学则早熟于建筑。

何多苓 没有音乐梦的诗人不是艺术家?

何多苓 没有音乐梦的诗人不是艺术家?

父母有点反对,我就放弃了。我也无 所谓,那时也不是那么想学画。那会 儿兴趣很乱,啥子都喜欢,但是从来 都没有想过要“写作”,这倒是我很 奇怪的地方。那会儿的人一般都要想 到写点儿诗啊那些,但我从来没想到 (写诗)。我就是所有时间都拿来耍, 耍 都 是 耍 啥 子 收 音 机 啊,看 科 普 的
《青年作家》:您上中学的时候开始画画 书啊……从来没有任何一次起过要
人物 FIGURE
ARTIST 艺术家
YOUNG WRITERS
采 写 廖
. 慧 All Rights Reserved.
/
14
资 料


何 多 苓
/
艺诗没 与
有何
术人音 多


乐 梦
?是的
苓 聊 文 学
作何艺全何
何何
1948 1982
品多术国多

为苓大美苓年苓
中还奖展即毕,
多 苓
国曾赛银以业
艺术家 ARTIST
FIGURE 人物
过“
要从
《青年作家》:何老师,我们今天主要聊 “正常”的大学。 您和文学的缘分哈。媒体报道上说您读
来高中的时候,作文ຫໍສະໝຸດ 很好了?‘ 写都作没
何多苓:那是自发的嘛,是天生的, 我也没有学过,我妈是学中文的,但 也没有喊我练习过,来到学校就写作
《青年作家》:您后来认真选过没有,到 底是要画画写作还是做其他的事情?
993 与 欧 洋 江 河 翟永明在成都
学画的事情,他们可能还是想让我上 啥子用场。
YOUNG WRITERS
语 “ 《青年作家》:您在文学上受历 存在,或者应该独立存在。而
史上经典的诗人文学家影响多一 点,还是同代人?

何多苓工作室

何多苓工作室

从“何多苓工作室”写起2012-01-17 22:15:51(一)何多苓工作室,这个设计于95年建成于97年的仅有400㎡的小房子似乎渐渐被遗忘了,如果说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算是刘家琨的代表作的话,我更愿意把何多苓工作室看成是刘家琨的成名作。

刘家琨于1997年在《建筑师》杂志78期发表了他重回建筑界的第一篇文章---《叙事话语与低技策略》,介绍了他的艺术家工作室系列,罗中立工作室按照刘家琨自己的说法是重回建筑界之后一个不太娴熟的作品:“一个人这么多年没干什么事,突然来个机会,恨不得就什么都玩上去,出手有点重,有点太复杂。

”而在三号工作室---何多苓工作室完成之后刘家琨已经逐步显示出他在建筑方面的才华和成为“大师”的某种潜质了,但潜质毕竟是潜质,刘家琨自己说93年开始之后几年是他自己的学习期,在这个时期他阅读了大量外文建筑师专辑,以弥补大学时期建筑资讯的不足,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语汇和手法。

而当刘家琨出名之后,特别是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在建筑界获得了广泛影响之后,刘家琨早期的作品,特别是何多苓工作室,也引起建筑学界的重新审视和讨论。

2001年10月,一篇名为《刘家琨作品:何多苓工作室》的帖子发表在著名的建筑论坛ABBS 上,引起了众多网友广泛的讨论,这篇帖子被版主加精之后,热度更甚,最后一个回复的时间停留在2004年,可以说是一篇相当红的帖子。

贴内批评意见很多,可以总结为:这个房子是刘家琨低劣的对各种大师抄袭,造型处理不够细腻,建筑施工粗糙,缺乏值得玩味的细部,光线控制不精确,室内效果不好等等。

赞许意见大多的核心是:在中国这个条件下能修出这样一栋房子不错了,模仿与否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其中有令人感动的空间。

其实这些讨论在现在看来都过于激进或者上纲上线了,那个帖子里连何多苓工作室完整的平立剖都没有,只有一些零散的室内外照片,帖子到后来甚至开始就刘家琨是否是中国未来的“大师”展开舌战,可以说这个帖子很好的反映当时中国建筑界的心态,对国外建筑思潮的抵抗,对中国建筑界现实的不满和迷茫,大家都有好多话想说,而何多苓工作室本身和刘家琨成为了当时讨论的载体,其实帖子里很多讨论的很多东西意义并不大,大有人就着一张照片连平立剖都没仔细看过就开始指手画脚?而那些维护刘家琨的朋友引用他著名的“低技策略”也并不能回应设计本身的倾向。

外界看刘家琨

外界看刘家琨

大学期间的刘家琨尚处于一个建筑资讯贫乏的年代,外文期刊基本陈列在教师阅览室,学生无缘阅读。教师们被耽误多年,只不过多一些工程经验,可以以更为成熟的姿态接受现代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刘家琨认为师生们基本上可以说是同时起步。10当时的建筑学教育仍是从线条、水墨渲染、五柱式(Five Orders)等中国第一代建筑师20、30年代从美、法引入的布扎体系(Beaux-Arts)的基础训练起步,专业训练则从水榭、书亭等简单建筑过渡到类型建筑、建筑综合体、小区、城市的设计。平面及立体构成等基础课程尚未开设。由此可见刘家琨等一代人的建筑学基础中存在的传统成分。这一时期对刘家琨建筑思想上影响较大的建筑师主要是柯布西耶等几位现代主义大师。
一、文学之于建筑:作为一个整体高台,四面来风,八方招摇,自由进出小说,则犹如一座建筑,有体块、有容积、也有线条。人们的进入有赖于从中心向外的层层推进。--翟永明1
对我个人而言,(设计建筑和写小说)是同一件事情,就想表达这个或表达那个,它们是一个整体。文学和建筑只有时间和精力分配上的问题。比如你对一个人性格上的东西感兴趣,肯定无法以建筑来表述你的看法,而物质和物质之间的关系又没法直接用文字表达。--刘家琨2
艺术家工作室系列已开始体现出自觉的抵抗的地域主义设计策略。1)尽管这一系列地处乡村,也运用了一些当地的乡土性材料和工艺,如罗中立工作室把瓦板岩用于起居室的单坡屋顶上并把从河边捞起的卵石直接嵌于外墙和入口内墙上,何多苓工作室和丹鸿工作室墙面表层采用水泥粗抹工艺,但建筑师更重视的是这些材料在"此地"的可得性和工艺在"此时"的当代性。2)工作室都采用了砖混结构,这一结构正是当代农村住宅大量采用的结构形式,而没有采用传统川西乡村住宅穿斗式木结构体系。3)这些建筑也并没有对传统民居或当代农民住宅进行形式上的模仿。尽管罗中立工作室的起居室和阁楼上覆以单坡顶,但建筑的主体却是由方形体量和来源于当地的"砖窑"原型的圆柱体量构成。后三个工作室基本由方形体量组合而成--或方形层层相套或几个方形并置。最重要的在于建筑师对当代的、当地的技术、工艺、材料资源的积极态度。

何多苓工作室

何多苓工作室

何多苓⼯作室
我们去何多苓⼯作室的时候下着⼩⾬,很难找啊,之前顶着⼤太阳没有找到,后来历尽千⾟万苦总算找到了,在⽯亭村,但是具体的位置真的不好描述,等我绘制了地图,传给⼤家看。

不过,听说何多苓⼯作室快被拆了,可惜啊。

这是从外⾯看何多苓的⼤门,其实丹鸿⼯作室也在它旁边。

这是⼯作室的⼊⼝,树⽊把建筑都挡完了。

这是天楼照的,表⾯都开裂了,被荒废很久了,但是这个机理效果很好~~
这是何多苓⼯作室的最⼤的空间,画室,客厅吧
我⼿上拿的就是⼯⼈们⽤铁丝做的构成,⼤提琴,还有很多东西
我们把琨哥设计的开洞,拿来艺术了⼀盘
这是丹鸿⼯作室⼊⼝的⼩景观。

何多苓工作室详解

何多苓工作室详解
“正方形层层相套,剥离在最外围 的是一道具有防卫象征的厚墙,中 间是口字型环境绕的一圈房间,最 后,像打开层层包装看见的是一张 白纸,核心部位是一方天井。”
——刘家琨
这条使人进入非常状态的飞廊是整 幢建筑的机锋所在,(作为一种粗 野的解构因素,)它破解了层层相 套、稳定严谨的正方形体,所到之 处焕然一新。
——刘家坤
目录
I 建筑师简介&作品欣赏
II 工作室概况
III 工作室内部空间
IIII
结构材料
IIIII
工作室现状
工作室现状
建筑的死亡与重生 建筑并非只是一件雕塑,它如人一般,从 诞生开始便具有生命,而建筑得以延续生 命的关键便是使人成为它的建筑主体。
THANKS FOR YOUR LISTENING
主要作品:
何多苓工作室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红色年代娱乐中心 摩托罗拉成都软件中心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馆 接待与餐饮中心中国国际建筑实践展 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设计艺术馆 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文革之钟博物馆 上海青浦区新城建展示中心 上海相东佛像艺术馆 广州时代玫瑰园公共交流空间系统及景观 锦都二期商业院街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5#-茶室 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之张晓刚美术馆 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之中心馆
目录
I 建筑师简介&作品欣赏
II
工作室概况
III 工作室内部空间
流线分析 空间序列 空间视线 IIII 结构材料
IIII 工作室现状
流线分析
水池
一条线路环绕围封天井 的外壁盘旋而上, 沿途移步换景, 穿越平台、客厅、画室、 书房, 在投影即将闭合时的一 个空中小庭园处骤然转 折, 进入突现的天井。
目录
I 建筑师简介&作品欣赏 II 工作室概况 III 工作室内部空间

建筑的死亡与重生——探访何多苓工作室现状

建筑的死亡与重生——探访何多苓工作室现状

建筑的死亡与重生——探访何多苓工作室现状
刘晶; 李喆
【期刊名称】《《建筑技艺》》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通过对刘家琨之何多苓工作室的一次探访,发现了一个有关建筑生命过程的话题。

建筑并非只是一件雕塑,他如人一般,从诞生开始便具有生命,而建筑要得以延续生命的关键就是使人成为他的支配主体。

【总页数】4页(P36-39)
【作者】刘晶; 李喆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工业改造设计的重生——探访科隆莱茵港与杜塞尔多夫媒体港改造项目 [J], 丁伟
2.建筑的死亡与重生——探访何多苓工作室现状 [J], 刘晶;李喆;
3.重生背后——探访十年后的汶川映秀小学 [J], 家俊辉
4.卧云村探访:因爱重生 [J], 王培
5.建筑·绘画·人的距离——以何多苓自建工作室为例 [J], 凌霞;周承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评画】艺术家与钱的关系-何多苓自述:凡·高那八块钱

【中国评画】艺术家与钱的关系-何多苓自述:凡·高那八块钱

【中国评画】艺术家与钱的关系-何多苓自述:凡·高那八块钱何多苓,1948年生于成都,中国当代抒情现实主义油画画家的代表。

1977年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学习,1979年入油画研究班,毕业后在四川成都画院从事油画创作,现居成都,作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上世纪80年代初即以《春风已经苏醒》、《青春》、连环画《雪雁》等作品轰动一时。

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铜奖,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摩纳哥政府奖等。

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

现居成都。

何多苓的精神气质最接近“隐士”。

“我是个主动边缘者。

”何多苓有时能感受到,有另一个自己在承担旁观者的角色。

“在这个时代,能独善其身就已经很不错了。

”1990纽约美国图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1991 与爱斯基摩人啊拉斯加美国1992荷兰与孙瑞翟永明北岛芒克张策等1997 伦敦英国1998 成都肖全摄2000四川阿坝2001自拍像成都2002 与毛焰上海写生中在书房创作中在工作室与学生在一起在工作室的羽毛球场在工作室在书房在工作室与毛焰刘野等人何多与栗闲庭凡·高那八块钱文/何多苓“艺术家与金钱”这个题目,要是换成“商人与金钱”就还会有人看。

普遍的看法是:艺术与金钱应该是对立的东西。

所以在“艺术家”前面,还得加个“穷”字。

但在公认的对立面后面,又有种种暧昧的关系,像一对偷情者的隐私,令人心痒难耐——所以这话题总是有趣的。

何多苓美人绣球图 2012 布面油画 100cmx80cm家喻户晓的凡·高事迹如下:他画了一辈子画,只卖出去八块钱,终于为艺术自杀了。

而一个世纪之后,他一幅画就卖了四千多万英镑。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凡·高生前就花掉了这笔钱,尽管他还是画向日葵,画太阳,也没有人尊他为圣人、追求光明的伊卡洛斯。

所以,凡·高的神话有个核心,那就是艺术与金钱正如崇高和卑下一样不容水火。

颇具深意的是,在唯一艺术品是领袖像的时代,凡·高的影子已悄然深入人心。

四大经典建筑——何多苓工作室、流水别墅、越战纪念碑、绿荫里的红飘带、特点分析

四大经典建筑——何多苓工作室、流水别墅、越战纪念碑、绿荫里的红飘带、特点分析
经典案列分析
全弘艳
何多苓工作室 流水别墅 越战纪念碑 红飘带公园

何多苓工作室

何多苓工作室的基本构成是一个金石印章般外 形简单内部繁复的正方形体。 “正方形层层相套,剥离在最外围的是一道具 有防卫象征的厚墙,中间是口字型环境绕的一 圈房间,最后,像打开层层包装看见的是一张 白纸,核心部位是一方天井。”
设计目标

面对上述挑战,如何避免对原有自然河流廊道 的破坏,同时又能满足城市化和城市扩张对本 地段河流廊道的功能要求,成为本设计要解决 的关键问题,也是本设计的主要目标。 河流廊道的自然过程和城市居民对它的功能需 求两者合起来,就是汤河滨河公园的生态服务 功能,包括水源保护、乡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休憩、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
主要的一层几乎是 一个完整的大房间, 通过空间处理而形 成相互流通的各种 从属空间,并且有 小梯与下面的流水 联系。 层高只有7英尺一 英尺,低矮的空间 与周边的大玻璃窗 将视线动态的引向 外部景观。 一些天然的露头的 岩石从地下伸入起 居室地面,成为壁 炉前的天然效果。
三层也用作 卧室,南北 最深处不到 12米。 整个住宅的 台阶和楼梯 也不只是服 务于交通的 功能构件, 而是对基地 特征极好的 表达。
它的走向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 在天空的映衬下高耸而端庄 。越战纪念碑则匍匐着伸向大地,绵延又哀伤。
东 翼 指 向 华 盛 顿 纪 念 碑
西 翼 指 向 林 肯 纪 念 堂
这是一座低于地平线,长500英尺呈倒V字形的碑体。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 的花岗岩墙体,如同一本打开的书,又仿佛地开裂向两面无限延伸,两墙相交的 中轴最深,约有3米。两面抛光的黑色花岗石墙在交汇处成一个125度12分的角, 左右墙体向两端方向逐渐缩小,直到地面消失。

刘家琨10.21

刘家琨10.21



1959年2月生。建筑学硕士。重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高 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建筑与环境 艺术委员会委员


1994年。为画家罗中立设计的艺术家工作室。成了他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建 筑作品, 罗中立工作室让刘家琨体会到了建筑从设计图纸到实物的乐趣。 “那时从设计院出来自己干,刚刚起步,显然只能接受一些朋友的委托。 他们比较了解我,对我比较信任,所以前期个人化作品要多一些。” 1995年, 为画家何多苓设计工作室,成为他 “艺术家工作室”系列中的代表 作。 之后, 又陆续接手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建川博物馆等项目,刘家琨“玩”这种 小型文化空间时对于环境的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为人称道,这些作品奠定 了他国内一线建筑师的地位。 如今, 项目很多很杂,有中小型的公共建筑,也有住宅型、商业型建筑。 和商业力量的合作:“商业建筑基本上是市场操作,它有自身的规律,比 如说开发压力大,更大的尺度,更快的速度,甚至必须依靠人海战术来完成。近 年来做的商业建筑要多一些,这大概也是因为社会意识的提高。购买者也好, 商业开发者也好,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仅要求量,更开始要求品质。 他们原始积累的压力慢慢消除了,希望做出有更多附加值的东西,当他们在独 特性、是否更加细致地处理问题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时,我的业务就多了 起来。


艺术家工作室系列(何多苓工作室) 犀苑休闲营地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红色年代娱乐中心 摩托罗拉成都软件中心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馆 接待与餐饮中心中国国际建筑实践展 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设计艺术馆 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文革之钟博物馆 上海青浦区新城建展示中心 广州时代玫瑰园公共交流空间系统及景观 景度二期商业院街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5#-茶室 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之张晓刚美术馆 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之中心馆

艺术家工作室实例赏析ppt课件

艺术家工作室实例赏析ppt课件
屋顶天窗的支架是在木工厂制作完成的支架中间镶嵌玻璃略微朝南这样有利于自然光线的射入满足使用者的需27优质202017卫生间雕塑工作室储藏室画室28优质202017东北立面西南立面东南立面西北立面29优质202017东北立面30优质20201731优质202017何多苓工作室设计于95年建成于97年的仅有400的小房32优质202017何多苓工作室的基本构成是一个金石印章般外形简单内部繁复的正方形体
周边均质排列着大小一样的门(有的门通往 功能房,有的面向室外引入自然光),这些 门会给人心里暗示,门后还有更多的空间。
3
储藏室
厨房 焙烧室
画室
lighting room 休息室
4
画室
lighting room
5
Atelier-Bisque Doll
-----UID – Keisuke Maeda
22
离挡土墙最近的空间用于储藏艺术作品,前 面则是雕塑工作室。雕塑工作室完全敞开, 向外是工作平台,视线由内而外,可以看到 一片绿色的海洋。
23
工作室5米高外围墙壁上是由四面倾斜混凝 土板形成的不规则屋顶,其结合处是一个巨 大的天窗,由于墙壁不设窗户,天窗便成为 工作室的主要光源。
24
25
为了达到预期的外观效果,工作室的建筑结 构设计得十分紧凑。二楼的悬空楼层和四面 钢筋混凝土墙壁形成了整个内部空间,达成 了预期的设计效果。
屋顶天窗的支架是在木工厂 制作完成的,支架中间镶嵌玻璃, 略微朝南,这样有利于自然光线 的射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27
卫生间
储藏室
画室 雕塑工作室
28
西东东南北南立立立面面面
西北立面
29
东北立面
30

何多苓作品

何多苓作品

现工作生活于四川成都。

何多苓HE DUO LING
1948年生于四川成都。

1982
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研究
生班。

现居成都。

现为中国
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
学会理事、成都画院专职油
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1982年,作品《春风已经苏
醒》参加在巴黎卢浮宫举办
的法国春季沙龙。

1983年,
作品《冬》《有刺的土地》
《天空下的孩子》先后参加
在成都、香港举办的四川省
第一届油画展。

1988年在
日本福冈美术馆举办个展。

1998年在台湾高雄艺术馆举
办个展。

2008年,作品参加
在北京宋庄举办的“群落!
群落!——宋庄艺术节”群
展,同年在北京环碧堂画廊
举办“冒犯与致敬:2007
年何多苓油画作品”个展。

2014年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
馆举办“皮肤的文体——何
多苓、毛焰2014双个展”。

2015年,作品参加在成
都美术馆举办的“画说天
府——2015川籍画家邀
请展”,同年参加“心象——
当代中国油画的表现性学术
研究展巡展”。

01
02
何多苓作品
01:明希|80cm ×60cm |2013年
02:李烽肖像|100cm ×80cm |2012年
03:“杂花”系列20130424|100cm ×50cm |2013年
04:“杂花”系列20130205|100cm ×50cm |2013年
0304。

建筑师刘家琨

建筑师刘家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建筑的另一个关键因 素是中心天井,与民 居中的天井不同,这 个天井的基本目的并 不是为了功能性的采 光。天井四壁封闭, 特意拔高,对外成为 物质性的主体,对内 则强化了空无,这个 天井是为空间的存在 性和东方精神而设置 的,在这个"天之井" 中,人们对难得留意 的天空,对壁端的阳 光,对飞廊的投影变 得敏感起来。
使机锋得以闪现的基础是叙 事,使破解获得张力的是围 合。围合的主题由于建筑处 理得以强化:封闭的立面, 防卫性的厚墙,以及墙与墙 之间的间隙;孔孔相套的窗 洞强调出内部的空间层次感, 使室外的风景变成一方如画 的平面。狭长的缝隙与其说 是为了表现光线的明亮,不 如说是对比出室内的阴翳。 最主要的光源都来自上方的 天空,这幢建筑不是为了风 景的流通,而是诱导从内向 外的窥视。
何多苓工作室
何多苓工作室与取材较 为原始直接的Ⅰ号工作 室在形式母题和抽象程 度上相去甚远,但在核 心内容上却有一定的连 续性。如内部迷宫、螺 旋路线、砖混题材以及 其潜伏设计--未来的个 人小型美术馆等,但Ⅲ 号工作室有所发展,从 而产生出完全不同的构 思意念。
公案总是先以一个循序渐进的叙述引领我们自然而然地进入,突然间机锋一转, 截断惯性,使人一步踏空,于反常奇警中有所省悟。方案起始于一张观念性空间 草图,草图极为粗略,夸张地说,像一只方形笼子里惊蛇回头的动势,但却得到 审美激进的业主夫妇的立即认可。
何多苓工作室的基本构成是一个金 石印章般外形简单内部繁复的正方 形体。正方形层层相套,剥离在最 外围的是一道具有防卫象征的厚墙, 中间是口字型环境绕的一圈房间, 最后,像打开层层包装看见的是一 张白纸,核心部位是一方天井。一 条线路环绕围封天井的外壁盘旋而 上,沿途移步换景,穿越平台、客 厅、画室、书房,在投影即将闭合 时的一个空中小庭园处骤然转折, 进入突现的天井,一条飞廊凌空斜 穿而过,并从上空折返回刚才经过 的房间,迷宫化的空间和路线由于 观察角度的突变而顿时变得清晰, 使人明白刚才身在何处。飞廊继续 延伸,穿透建筑,擦过树冠,直指 河边平台,从而使河边绿地与二楼 庭园取得了直达性联系。这条使人 进入非常状态的飞廊是整幢建筑的 机锋所在,作为一种粗野的解构因 素,它破解了层层相套、稳定严谨 的正方形体,所到之处焕然一新。

毛焰何多苓的成长经历

毛焰何多苓的成长经历

何多苓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教授,母亲在四川大学做行政工作。

出生在解放前,成长于中国的转折时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虽然没有亲身参加过,也算是一个经历者。

“文化大革命”过后,何多苓这一代人是以成年人的身份进入社会的,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人对其艺术和人生观的形成是非常有影响的。

何多苓自幼习画,然而并不是父母的刻意培养而只是其个人的一个较为偏重的爱好,习画时间断断续续。

知青政策开始后,放弃在成都近郊农村的插队,而随学校去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凉山的荒凉与聚居,以及彝族的神秘都为何多苓之后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知青生活期间,虽然物质条件贫乏,但生活相对自由。

何多苓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名著和画册,包括俄罗斯绘画、印象派绘画以及英国拉斐尔前派的藏画的图片。

这些图片对艺术家日后选择走上艺术道路影响很大。

这一时期,开始正式自学绘画,但此刻并没有把绘画列入一个很重要的日程,更没有把它当成自己未来的事业。

相比较绘画,此段时间何多苓更痴迷于音乐作曲,渴望成为作曲家。

7 9 年何多苓考上川美油画专业研究生,在四川美院学习了四年多的时间,从我们刚进校学习苏联开始,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了中国美术界所发生的变化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进入中国后所带来的种种变化。

《春风已经苏醒》作为其研究生的毕业创作,这是其绘画的一种转折时期,也开创了中国的“怀斯风”。

形成个人技法的最初时期。

从题材上也找到了一种抒情化的处理方式,也没有更多的想法,就是把几个东西放在一起画出来,造成一种淡淡的抒情的情绪在里边。

并不是要刻意在表现什么,但有一种含混的、朦胧的、迷茫的情绪镶嵌在其中,在以后的十年中,这些基调形成了我的绘画风格。

所以说基本上没有一个统一的四川画派,开始的那种“伤痕美术”和“乡土绘画”的艺术思潮后来也分道扬镳了。

从《蓝鸟》开始,其创作又转向难以效仿的带有神秘的境界,这个过程造成画面的紧张感和陌生感,一种感觉不到荒诞的荒诞画面所产生的神秘氛围,画中的形象仅仅是表达情感的某种符号而已。

关于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的设计研究探讨

关于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的设计研究探讨

关于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的设计研究探讨作者:刘欣来源:《大观》2015年第05期摘要:鹿野苑石刻博物馆,是第一所我不仅能在书籍论文中了解到,还能亲眼参观学习的建筑,所以希望以此作为例子来分享我初学建筑的感想。

本文主要立足于对博物馆的路径设定与空间体验、室内外空间联系和自然的建筑的讨论来分享本人对于建筑的初步理解。

关键词: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路径设定;光线;自然;人造;建筑这所博物馆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块坚硬的四方“石头”,正如建筑师刘家琨所希望传达的设计意向一样——“混凝土”通过“雕刻”来达成“巨石”的效果。

但这所坚硬的“石头建筑”却流露着个性的文人情怀,有着园林的趣味,说是一座建筑,其实更像是一本小说。

建筑师,是设计师,亦是小说家。

在他看来写小说和做建筑是相似的:写小说实际上是先有一个结尾,再寻找一个走向的过程。

在设计建筑时,也是设想一个结局再走向它,中间寻找很多路子和方法……所以两头是非理性的,中间是很理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小说和做建筑时一样的。

通过什么路径达到结尾,实际上是一个设计的过程。

”小说里情节的安排、叙事性的结构,在建筑中是他对于空间效果和体验的主观性安排,这一点在建筑师的设计作品中最为鲜明,是强迫性的个性存在。

路径设定,是刘家琨先生的一个标签。

从艺术家工作室(何多苓工作室)到小型文化建筑(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他都希望通过预先设定的路线让参观者完完全全地体验到建筑最精彩的空间关系。

这所博物馆里,从坡道引入半空中的入口,从二层进入到一层,使参观者有向下“进入地宫般”的感受,形成了一条“反日常”的参观路线。

但是与何多苓工作室不同。

这一次刘先生还细心的为参观者预留了另一种选择,规划了一天“日常”参观路线:从狭长的龙头水道进入门厅中庭,从一层上二层。

评论家说何多苓工作室的建筑像是一座“迷宫”,那么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就是这样空间思想的传承了。

在我看来,“迷宫印象”这样复杂的空间感受正是设计师主观设定参观路线所想要向参观者传达的空间趣味性体验,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受。

何多玲工作室

何多玲工作室

结构-材料
何多苓工作室采用砖混结构。
“建筑是按照砖混结构规范设计的,墙角保持直角 围合是砖混结构的特征。但它又有点像混凝土建 筑:有些高空间,有些大梁。由于这个设计的主 题是砖混结构在空间表现力方面的探讨,而不是 砌筑方式的表现,因此,内外墙处理像当地惯常 做法一样,采用了抹灰刷涂料的方法,简化了问 题。砖混结构产生的原因就是人们只想花砖混结 构的钱而又想得到混凝土建筑的空间效果,这里 是一次极端一些的实验。”
空间序列
刘家琨为我们设置一条那条叙事性极强 的路径。 从入口进入①客厅,开敞的空间,两层高 的落地窗,左边还有一个小窗暗示室外 的空间 回望②处的高窗,暗示了围墙之内另有 玄机, 经过④处的小窗截取天井一角的玉兰树 枝, 最后终于在⑥上看到了作为主角的天井
“从入口坡道开始,盘绕天井四壁而上的路径转变为飞廊穿破 天井、入口大厅的顶部和外墙后急促而下,终止于河边的观景 平台。”

1956年生于成都。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 与重庆大学合并),后分配至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 1984到1985年在西藏工作。1987年到1989年,被借调至 四川省文学院从事文学创作。1990到1992年在新疆工作。 1999年成立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何多苓巟作室的基本构成 是一个金石印章般外形简单内部繁 复的正方形体。
“正方形层层相套,剥离在最外围 的是一道具有防卫象征的厚墙,中 间是口字型环境绕的一圈房间,最 后,像打开层层包装看见的是一张 白纸,核心部位是一方天井。”
何多苓巟作室总平面图
流线分析
一条线路环绕围封天井的外壁盘旋而上, 沿途移步换景, 穿越平台、客厅、画室、书房, 在投影即将闭合时的一个空中小庭园处骤然转折, 进入突现的天井, 一条飞廊凌空斜穿而过,并从上空折返回刚才经过 的房间, 飞廊继续延伸,直指河边平台, 从而使河边绿地与二楼庭园取得了直达性联系

建筑的死亡与重生——探访何多苓工作室现状

建筑的死亡与重生——探访何多苓工作室现状

建筑的死亡与重生——探访何多苓工作室现状撰文 刘晶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李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前言]在大多数建筑评论中,对于建筑的认识可能仅限于图片,它们来自于建筑杂志、讲座、网站等。

这样的图像信息表达的只是一个瞬间的状态,且大多数的状态描述的都是建筑建成之初的情形:干净的建筑表面、充满张力的形体、富有精神意味的空间,它们无一不在强调自己是一个“建筑”的存在,一种罗曼蒂克的视觉对象,一种片段式的表达。

很少有人关注建筑建成后的使用过程。

而笔者在对何多苓工作室的一次探访之后,发现了一个有关建筑生命过程的话题。

建筑并非只是一件雕塑,他如人一般,从诞生开始,便具有生命。

而建筑要得以延续生命的关键就是使人成为他的支配主体。

人们在建筑里面工作、生活和学习,占据新建后的建筑。

而一旦人的使用过程消失,那么建筑随着时间的流逝便逐渐走向死亡。

但是令人欣喜的是,这样的死亡并非一个终结。

通过对刘家琨之何多苓工作室的一次探访,发现了一个有关建筑生命过程的话题。

建筑并非只是一件雕塑,他如人一般,从诞生开始便具有生命,而建筑要得以延续生命的关键就是使人成为他的支配主体。

何多苓工作室 建筑 生命 过程 死亡 重生 人 活动 自然摘 要关键词建筑原状( 照片来源于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建筑现状(作者拍摄)Death and Rebirth of the Architecture:The Status of He Duoling Studio[建筑]何多苓1工作室由建筑师刘家琨设计建成于1994~1997年,砖混结构,450m 2,地点位于四川成都犀浦石亭村境内。

周围一片田地,外围一道砖墙,葱郁的树木隐于其间,工作室就坐落于此。

建筑由两个封闭墙体的大小正方形相嵌而成,外围墙体做1/4的开敞处理,其余封闭为建筑内部空间。

一道斜廊穿越整个建筑,构成由天井、室内空间、入口空间、斜廊和水池组成的方形建筑体。

人的游走路线围绕着天井的外壁环盘旋而上,移步换景,穿越平台、客厅、画室、书房。

大师作品分析

大师作品分析
刘家琨
JIAKUN ARCHITECTS
个人简介:

1956年生于成都。1982年 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现与重庆大学合并), 后分配至成都市建筑设计 研究院工作。1984到1985 年在西藏工作。1987年到 1989年,被借调至四川省 文学院从事文学创作。 1990到1992年在新疆工作。 1999年成立家琨建筑设计 事务所。
语录
• “到我认真进行建筑创作已经是 1993年左右。虽然从1982年以 来我的职业一直是建筑师,但是真 正从事建筑设计还是最近10来年 的时间。由于我一开始就不喜欢 建筑设计,学校里的4年,包括毕业 后的十几年,我都没有把精力放在 建筑设计上。我没有真正爱这一 行,也没有把它作为我的事业。相 反我对其它事情的兴趣更大。我 一直想画画。像那个年代的大多 数青年一样爱好文学,偶尔我也写 小说。” • “商业建筑基本上是市场操作, 它有自身的规律,比如说开发压力 大,更大的尺度,更快的速度,甚至 必须依靠人海战术来完成。像我 这样的小事务所未必能满足他们 的需要,所以即便是我在商界也有 非常好的朋友,我也不能够去承担 这种业务。近年来做的商业建筑 要多一些,他们不仅仅要求量,更 开始要求品质。他们原始积累的 压力慢慢消除了,希望做出有更多 附加值的东西,当他们在独特性、 是否更加细致地处理问题等方面 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时,我的业务就 多了起来。我想建筑设计和很多 行业一样,是攀附着社会的发展而 发展。”
主要著述
• •
《 《 庭《 《 《 略《 高 英 灰 院 明 此 》叙 地雄 色》月时 事 》》 猫 构此 话 和 想地 语 有 》》 与 槐 低 树 技 的 策 • • • • •
个人经历:
• 他长久以来一直立足于四川成都这片 土地。 • “其实,我更喜欢的是画画。选择学建 筑,是听说它和画画有些联系。” • 上大学之后,刘家琨才发现建筑离画画 实在太远。很快,他就对建筑失去了兴 趣,转而开始文学创作。 • “到我认真进行建筑创作已经是1993 年左右。虽然从1982年以来我一直是 建筑师,但是真正从事建筑设计还是最 近10来年的时间。” • 1993年在设计院写完自己的最后一部 长篇小说《明月构想》后,刘家琨离开 了设计院,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何多苓工作室设计理解

何多苓工作室设计理解
何多苓工作室中“迷宫般的路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在行走路线的每一个节点处,都会有两个不同方向上的路径以供选择,在不同的路径中光线举起到了很强的引导作用,演示这不同的游走体验。
①客厅 ②处的高窗(玄机)
③画室④小窗截取天井一 角的玉兰树枝⑤飞廊
⑥看到了作为主角的天井
结语:
何多苓工作室是一位建筑师为一位油画家描写的一部内涵深刻的小说,观者在刘家琨的建筑中能明显体验到建筑师的主体性存在和他对空间效果和体验的预设,一如小说中的叙事结构。
何多苓工作室设计理解
何多苓工作室,这个设计于95年建成于97年的仅有400㎡的小房子似乎渐渐被遗忘了,如果说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算是刘家琨的代表作的话,我更愿意把何多苓工作室看成是刘家琨的成名作。
何多苓,我国当代抒情现实主义油画家,何多苓工作室选址于四川成都犀浦镇,基地呈梯形,有断坎,周边没有建筑,有的是绿树,农田和水洼。基地面积够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建筑设计没有很大的影响。
体验:在何多苓工作室中有着迷宫般的体验,沿着环绕封闭田径外币的路线盘旋而上,沿途移步换景,穿越平台、客厅、画室、书房,在路线投影即将闭合时的一个空中小体院处骤然转折,进入突现的天井,此处一条飞廊凌空斜穿而过,并从上空折返回刚才经过的房间,迷宫化的空间和路线由于观察角度的突变二顿时变得清晰,世人明白该在身在何处。
何多苓工作室总平面图
何多苓工作室模型
结构:结构的选择上体现了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低技。砖混机构是当地最大量最常见以及最廉价的构筑方式,无论从经济性,技术成熟性还是问满上,他都具有第几理念最内在的属性。在此,墙(砖混结构的必然产物)被中分强调,具有充分砌筑感墙体的物质存在感被夸张。
路径:“游走路径”“迷宫般的路线”是建筑师刘家琨在描述他得艺术家工作 室系列中最常用的词汇。在何多苓工作室里,“游走路径”明确出现,楼梯间趋于消失,室内外的“游走路径”合二为一。从入口坡道开始,盘绕天井四壁而上的路径转变为飞廊穿破天井和外墙后急促而下,终于于室外的观景平台。“游走路径”是文学中的叙事语言在建筑中的体会,这是具有文学家背景的建筑师——刘家琨的一次尝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何多苓工作室”写起2012-01-17 22:15:51(一)何多苓工作室,这个设计于95年建成于97年的仅有400㎡的小房子似乎渐渐被遗忘了,如果说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算是刘家琨的代表作的话,我更愿意把何多苓工作室看成是刘家琨的成名作。

刘家琨于1997年在《建筑师》杂志78期发表了他重回建筑界的第一篇文章《叙事话语与低技策略》,介绍了他的艺术家工作室系列,罗中立工作室按照刘家琨自己的说法是重回建筑界之后一个不太娴熟的作品:“一个人这么多年没干什么事,突然来个机会,恨不得就什么都玩上去,出手有点重,有点太复杂。

”而在三号工作室何多苓工作室完成之后刘家琨已经逐步显示出他在建筑方面的才华和成为“大师”的某种潜质了,但潜质毕竟是潜质,刘家琨自己说93年开始之后几年是他自己的学习期,在这个时期他阅读了大量外文建筑师专辑,以弥补大学时期建筑资讯的不足,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语汇和手法。

而当刘家琨出名之后,特别是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在建筑界获得了广泛影响之后,刘家琨早期的作品,特别是何多苓工作室,也引起建筑学界的重新审视和讨论。

2001年10月,一篇名为《刘家琨作品:何多苓工作室》的帖子发表在著名的建筑论坛上,引起了众多网友广泛的讨论,这篇帖子被版主加精之后,热度更甚,最后一个回复的时间停留在2004年,可以说是一篇相当红的帖子。

贴内批评意见很多,可以总结为:这个房子是刘家琨低劣的对各种大师抄袭,造型处理不够细腻,建筑施工粗糙,缺乏值得玩味的细部,光线控制不精确,室内效果不好等等。

赞许意见大多的核心是:在中国这个条件下能修出这样一栋房子不错了,模仿与否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其中有令人感动的空间。

其实这些讨论在现在看来都过于激进或者上纲上线了,那个帖子里连何多苓工作室完整的平立剖都没有,只有一些零散的室内外照片,帖子到后来甚至开始就刘家琨是否是中国未来的“大师”展开舌战,可以说这个帖子很好的反映当时中国建筑界的心态,对国外建筑思潮的抵抗,对中国建筑界现实的不满和迷茫,大家都有好多话想说,而何多苓工作室本身和刘家琨成为了当时讨论的载体,其实帖子里很多讨论的很多东西意义并不大,大有人就着一张照片连平立剖都没仔细看过就开始指手画脚?而那些维护刘家琨的朋友引用他著名的“低技策略”也并不能回应设计本身的倾向。

(二)何多苓工作室对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学生来说太过熟悉了,大一进校在经过一系列美术强化训练后第一个与建筑相关的作业就是抄绘何多苓工作室,选择这个建筑的原因大约是这个房子面积合适,空间够复杂,一个建筑涉及到的种种常规的或者非常规的元素都有涉及(各种楼梯的标注,坡道,飞桥,高窗等),而另外的原因恐怕是学院对刘家琨出身的宣示和标榜了(刘家琨是重建工78级学生),毕竟刘家琨是学院出去的不多的几位大师之一,估计这个选择背后的苦衷和深思估计也是一般大一学生们不能体会得到的。

何多苓工作室对于笔者本身的意义在于透过它第一次认识了刘家琨这个人,并在09年大一时历经种种奇妙的经历实地参观了,也可以算作第一次带着“专业眼光”去实地看一个“现代主义”的房子,意义当然非同一般,也促使了我对刘家琨的持续关注。

前段时间因为某个机缘想写一些关于刘家琨的东西,思绪混乱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决定从刘家琨的这个成名作开始说起,一点一点的说清楚,写清楚,毕竟这是一个对我自己很有意义的房子,动因没有那么复杂,仅仅是想写它而已。

(三)何多苓工作室总平面图何多苓工作室模型照片何多苓工作室的基本构成是一个金石印章般外形简单内部繁复的正方形体。

公案总是先以一个循序渐进的叙述引领我们自然而然地进入,突然间机锋一转,截断惯性,使人一步踏空,于反常奇警中有所省悟。

方案起始于一张观念性空间草图,草图极为粗略,夸张地说,像一只方形笼子里惊蛇回头的动势,但却得到审美激进的业主夫妇的立即认可。

何多苓工作室的基本构成是一个金石印章般外形简单内部繁复的正方形体。

(正方形层层相套,剥离在最外围的是一道具有防卫象征的厚墙,中间是口字型环境绕的一圈房间,最后,像打开层层包装看见的是一张白纸,核心部位是一方天井。

)一条线路环绕围封天井的外壁盘旋而上(,沿途移步换景,穿越平台、客厅、画室、书房,)在投影即将闭合时的一个空中小庭园处骤然转折,进入突现的天井,一条飞廊凌空斜穿而过,并从上空折返回刚才经过的房间,迷宫化的空间和路线由于观察角度的突变而顿时变得清晰,使人明白刚才身在何处。

(飞廊继续延伸,穿透建筑,擦过树冠,直指河边平台,从而使河边绿地与二楼庭园取得了直达性联系。

)这条使人进入非常状态的飞廊是整幢建筑的机锋所在,(作为一种粗野的解构因素,)它破解了层层相套、稳定严谨的正方形体,所到之处焕然一新。

在寻找刘家琨对何多苓工作室的描述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以上文本来自97《建筑师》杂志《叙事话语与低技策略》而其中加粗部分在02年中建工出版社出版的《此时此地》中被删减。

而在两个不同版本的描述可以发现,或许是出于编辑的需要,或者其他原因,刘家琨的确对之前的文字进行了精简,去掉了与“主体叙事性结构”无关的描述,比如层层相套的方形的描述,路径中经过的各种房间的描述,飞桥的描述。

而结尾的关于“解构”的删减,“凡是在语意上缺乏语境.或语意不清晰的词汇,都不应该使用”刘家琨曾经说过。

从以上文本可以看出,刘家琨小说创作中对文本结构的理性操纵,在建筑中有意识地体现为"主体叙事性结构""游走路径"的设置,这使得刘家琨的建筑作品体现出深刻的文学性。

刘家琨自己也认为写小说和作建筑是相似的:"写小说实际上是先有一个结尾,再寻找一个走向的过程。

在设计建筑时,也是设想一个结果再走向它,中间寻找很多路子和方法......所以两头是非理性的,中间是很理性的。

在这种状态下,写小说和做建筑是一样的。

通过什么样的路径达到结尾,实际上是一个设计的过程。

"这种理性的结构对于刘家琨的建筑来说更主要地表现在"主体叙事性结构""游走路径"的设置上。

在刘家琨的小说中,叙述者常常直接出现。

在建筑中,"游走路径"的出现实际上人为地预先设置了一条内部空间的行走路线,建筑师也是有目的地根据这一路线来组织各种空间和由此产生的体验,也即是建筑中的"叙事"。

正是通过"游走路径",观者在刘家琨的建筑中能明显体验到建筑师的主体性存在和他对空间效果和体验的预设,一如小说中的叙事结构。

何多苓工作室平面图(四)《建筑师》杂志主编李东认为:刘家琨因为个人语言有足够的表现力,所以常常令许多研究他个人以及作品的文章黯然失色,更多的情况下,是看到许多研究性文字囿于刘家琨自己的个人阐释,无论是对建筑作品的解读还是对建筑师个人的分析都无出其右,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无宜于更深入全面地解读建筑师以及他的作品,拨开笼罩在刘家琨的文字上的浓郁的自哂情怀与暗地里的自赏与得意之外,要条分缕析出现实的情况也绝非易事,好在我们可以分析出哪些是较客观的东西,哪些是主观化了的世界,然后尽量用客观的东西去推导。

客观上来讲,李东说的话没错,在笔者读过的何多苓工作室相关的解读材料中,彭怒老师的《本质上不仅仅是建筑》和董豫赣老师的《迷宫印象》解读比较有代表性,虽然切入点不同,但两位老师基本都是在刘家琨自身文本的框架内进行解读,相信不少朋友读后还是不能很全面直观的理解这个房子,而除此之外,很难找到从其他角度的对于何多苓工作室的解读,这也是写这篇文章的另外一个动因,希望告诉大家一个更具体的何多苓工作室。

(五)首先需要审视的是刘家琨为我们设置的那条叙事性极强的路径。

从入口进入①客厅,开敞的空间,两层高的落地窗,左边还有一个小窗暗示室外的空间,回望②处的高窗,暗示了围墙之内另有玄机,借助半开半阖的楼梯往上走,来到天光画室.画室的端头是一个可以看见府河的小窗,而画室上空设置狭长的天窗,静谧的光线强调空间的内省,沿着走廊继续往里走,经过④处的小窗截取天井一角的玉兰树枝,最后终于在⑥上看到了作为主角的天井,“与民居中的天井不同,这个天井的基本目的并不是为了功能性的采光。

天井四壁封闭,特意拔高,对外成为物质性的主体,对内则强化了空无,这个天井是为空间的存在性和东方精神而设置的,在这个"天之井"中,人们对难得留意的天空,对壁端的阳光,对飞廊的投影变得敏感起来。

”而墙的距离感,实现通畅或是封闭,路径的曲折迷离以及空间中凸现的物体都是围绕这个天井组织起来的,走廊穿出层层相套的墙体,情节的迷障开始被穿透。

同样是在天井里,室内外的"游走路径"合二为一。

从入口坡道开始,盘绕天井四壁而上的路径转变为飞廊穿破天井、入口大厅的顶部和外墙后急促而下,终止于河边的观景平台。

这一"游走路径"一气呵成。

当我们在室内围绕四壁穿越画室、并经过书房等房间时,由于高差被消解为一些不等的台阶,使人难以感知所处的楼层。

但在"游走路径"以接近对角的方式穿越天井时,便可以清楚地判断此刻正好在二层楼面标高上,至此"迷宫化的空间和路线由于观察角度的突变而顿时变得清晰,使人明白刚才身在何处.”路径分析根据上图,相信读者基本能大致了解刘家琨为我们铺陈好的情节,有心的读者会发现其实刘家琨只把最精华的几个空间展示给我们了,而何多苓工作室本身仍有大量的空间没有被提及,比如整个一层的生活空间,屋顶平台等等,刘家琨虽然为我们设置了"主体叙事性结构""游走路径"但我们在体验建筑过程中完全可以从路线的终点返回起点,也可以在中途随意折返或停顿,所以,需要靠我们自己的"游走"来破解刘家琨为我们设计的“迷宫”。

笔者选取了何多苓工作室之中其他几个值得交代的空间:如在天光画室的另外一个收头处可以从①经过②看到天井一角,而在卧室旁的平台处可以透过③看到入口景象。

站在④前既可以窥见玉兰一角,可以恰好看到旁边书房的⑥,在走上屋顶之后,甚至可以通过⑤回味自己刚走过的路径,而看到的刚好是整个路径的高潮空中小平台。

而在飞桥上游走时也有相当丰富的视看体验,在客厅内的飞桥部分可以通过⑧往外窥视,却被外面的实墙所挡,想看而不得,在天井内站在飞桥上,⑦号小窗正好和空中小平台下的条形窗对齐等等。

总之,“使机锋得以闪现的基础是叙事,使破解获得张力的是围合。

围合的主题由于建筑处理得以强化:封闭的立面,防卫性的厚墙,以及墙与墙之间的间隙;孔孔相套的窗洞强调出内部的空间层次感,使室外的风景变成一方如画的平面。

狭长的缝隙与其说是为了表现光线的明亮,不如说是对比出室内的阴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