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魏晋南北朝时期)介绍
敦煌历史背景知识
敦煌历史背景知识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酒泉市,是世界著名的古代艺术宝库。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最重要的艺术遗址之一,被誉为"东方的艺术明珠"。
敦煌的历史背景十分丰富多样,下面将介绍一些敦煌的重要历史背景知识。
文化交流的枢纽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交汇点,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
在古代,敦煌是中国同中亚、印度和西亚地区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这种交流使得敦煌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交融之地,融合了多种艺术、宗教和文化元素。
的传播中心在公元4世纪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而敦煌则成为了在中国传播的重要中心。
敦煌莫高窟是艺术的杰作,拥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壁画和雕塑。
这些壁画和雕塑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传播过程。
文化繁荣的时期敦煌处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其文化繁荣的时期。
这一时期,敦煌成为了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和艺术家前来创作。
大量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在这一时期诞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
重要的历史遗迹除了莫高窟之外,敦煌还拥有其他重要的历史遗迹。
敦煌城为唐代所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城池,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此外,敦煌还有著名的沙漠冰山、月牙泉等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艺术瑰宝的保护与传承敦煌的艺术瑰宝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任务。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和国内外学者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修复和复制壁画、建立博物馆和开展科学研究等。
敦煌的历史背景灿烂而庞大,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交流、佛教传播和艺术创作的重要阶段。
通过了解敦煌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
第二阶段
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随汉化政策 深入推行,雕塑也以洛阳龙门宾阳洞、古 阳洞、莲花洞,云冈石窟6窟,敦煌43 7窟、259窟,麦积山148窟、76 窟为代表。这时的造像,面像瘦刮,菩萨 广额,小颐,秀颈,眉宇开朗,神情恬淡, 飞天清丽俊秀,飞扬动荡,可见南朝绘画 人物的一些特征,应是西域文化与中原文 化进一步结合的产物。从造像衣饰看,绝 大多数穿上新装,由袈裟式的偏衫,发展 为方领下垂、宽衣博带式的外衣,里面仍 为僧祗支和裙,裙带作结,有的一条下垂, 一条甩在左腕上。菩萨多如当时汉族妇女 流行的搭臂披帛,由两肩下垂交叉于两腿 间,然后上卷肘部,再驱向外面。晚一些 的菩萨在披帛交叉的地方多穿一环,然后 上卷。雕刻技法除阴刻线与凸起线外,又 增加了平阶梯式花纹。
石兽:墓前石狮最为突 出。石麒麟显然受波斯 艺术风格影响,双角者 称辟邪,独角者称天禄。 无论是麒麟还是狮子, 胁下均如波斯、西亚陵 前石兽一样有飞翼,而 且形态、纹饰均不一样, 或呈波浪形,或呈浮云 状,或呈鱼鳞状钩形, 与波斯、西亚翼兽并不 完全相同。这些石兽姿 态生动,雕刻精美,刀 法纯熟,尤其以气魄雄 伟而震撼人心。
麦积山雕塑
麦积山石窟艺术作品有泥塑、石雕、 绘画,其中以泥塑为主要成分,石 雕也有相当出色的作品。由北魏至 北周时期的洞龛占了现存麦积山全 部洞龛的70%以上,于是说麦积 山雕塑为魏晋南北朝彩塑艺术之集 大成者也不过分。这一时期有许多 精采作品。麦积山石窟的魏晋南北 朝时代的雕塑作品是麦积山石窟的 主要文化遗产,体现了那个文化交 流的时代中国泥塑所达到的艺术水 准。那些作品至今显示着感人至深 的艺术魅力,说明当时不知名的中 国艺术家曾进行了伟大的创造。这 种坚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不拒绝 吸收外来文化因素的创造,正是中 国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富于青春活 力的原因所在。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浅谈敦煌莫高窟历史。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浅谈敦煌莫高窟历史。
Historical stories about the Dunhuang cave art现在中国地域文化三足鼎立:藏学、徽学和敦煌学。
随着敦煌莫高窟的深入研究,开放,我们得以跨越千年的岁月,一窥究竟,待你踏上这片土地便会发现,它就在那里,在那片洞藏里,也在故人的故事里......有人说:“人这一生,一定要去一次敦煌。
”何谓敦煌?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来敦煌就是来见证从魏晋到盛唐的昔日辉煌、来敦煌就是来感受莫高窟的信仰、来听一听敦煌石窟艺术背后的故事......但凡去过莫高窟的人,大部分要么是脱口而出“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很难再说出更多描述,要么就是这是啥玩意儿,啥都看不懂......今天简单论述一下敦煌的历史:说起敦煌,首先绕不开河西走廊,作为地理人,先对河西走廊做一个科普。
何谓走廊?两侧高中间低,地质历史时期,印度洋板块从南半球漂洋过海遇上亚欧板块,擦出了火花,首先隆起了青藏高原,剩余应力释放形成了内蒙古高原,阿拉善,鄂尔多斯什么的,中间便凹陷了下去,想象一下挤一本书的形状即可,由于这个凹陷在黄河以西,故名。
而正是由于地形的原因,才体现出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里是控制东西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交流的咽喉。
所以任谁都想占有,西汉时期,这还是匈奴人的天下,忍了几代皇帝的和亲求稳,汉武帝坐不住了,因此也成就了张骞,卫青,霍去病等一众牛人。
也打通了中西文化,商贸交流的通道,这便是丝绸之路,而这条通道上的最后一站便是敦煌!为守住前线,还专门在这修了两道关卡:阳关和玉门关。
大家知道为什么中国古代文人写边塞诗文总绕不开这两个词了吧?因为再远他们大多也没去过了!(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现在的敦煌被尊为世界文化名城和世界佛教文化圣地,一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沉淀,一千多年的沧桑变迁,接下来我们来感受一下它的厚重!敦煌文化最早的历史要追溯到三国魏文帝(曹丕)时期,他鼓励了胡汉通婚,促进丝绸之路发展,经济繁荣,道教、佛教开始传到敦煌,并且不断和中原文化相融合。
魏晋南北朝佛教美术
魏晋南北朝佛教美术佛教美术按其类别,一般可以分为佛教壁画、佛教雕塑和佛教建筑三大类。
在佛教初萌的魏晋南北朝,这三种美术形式集中体现于佛教石窟艺术之中。
佛教壁画一、新疆石窟壁画新疆石窟颇多,著名的有东疆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胜金口千佛洞,南疆著名的有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喇千佛洞等。
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早的当属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从其壁画的风格和题材来看当属4~8世纪的依存。
早、中期的壁画题材佛教本生故事。
画面构图简洁明快、类似铁线描勾勒的轮廓严谨而生动,画面中人物多为半裸。
画面色彩丰富,人物肌肤部分的渲染富有质感和体积感,所用颜色以蓝、白、绿、赭、灰等为主调,图中配以散花装饰,十分精彩。
这些绘画风格被成为“龟兹风格”。
二、敦煌壁画这一时期的敦煌壁画主要使北朝时的壁画,以讲述佛本生故事为主。
常见的有尸吡王本生、须达那本生等故事,宣扬自我牺牲、自我拯救生灵以修成正果的佛教思想。
敦煌254窟北魏壁画表现的是萨垂那太子本生故事。
为适应信徒的欣赏习惯,用本土民族的语言加以改造,使其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
佛教壁画的表现手法是用细劲线条勾勒轮廓并用色彩晕染,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具有明显的“龟兹风格”。
敦煌249窟和285窟显示了西魏时期的壁画成就。
249石窟壁画绘于窟顶,采用了中国的传统神话与佛教神祉合并的形式,画面天空有白虎、玄武、雷神、十一首蛇身怪兽等,还有帝释天妃乘坐龙凤驾的云车。
用笔不多,却生动感人,其中。
云车的造型与《洛神赋图卷》中的造型很有几分相似之处。
佛教雕塑一、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郊15公里的武州山之南崖,开凿于北魏时期,根据开凿时间先后和风格变化,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昙曜五窟。
第二期文成帝死后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前,为云冈石窟造像最鼎盛时期,开十几窟。
第三期,太和十七年迁都洛阳至公元526年,此间主要是小型石龛。
昙曜五窟,即16至20窟,规模宏伟,石窟约呈马蹄形,穹隆顶,前门有明窗,窟内主造像为三佛像,主佛造型最高大,顶天立地。
《莫高窟》PPT课件2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 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 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
描摹自然风光的。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 有记录佛教故事的,
有描绘神佛形象的,
有反映民间生活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
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 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 拨 银弦 ;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 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 双臂,翩翩起舞
简介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 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 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 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 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 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 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
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
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
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
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
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填一填
壁画上的飞天,有 的 , 的 , 的 , „„
;有 ;有
说说藏经洞的情况。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 面积不大的洞窟—— 藏经洞。洞里曾藏有 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 文书、帛画、刺绣、 铜像等六万多件。由 于清王朝腐败无能, 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 国主义份子掠走。仅 存的部分经卷,现在 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走进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返回
图18
• 莫高窟是古丝绸路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 珠。在神秘的三危山下的峭壁上,在茫 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绚丽的光 彩。 • 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处的 大泉河谷里,南北长约1600米。楼阁巍 峨兀立,铁马风铃悬响,气势宏伟壮观。 • 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元二年(公元366 年),历经十六国、魏晋南北朝、隋、 唐、五代、宋、西夏,到元朝终止营造。 在唐朝武则天时代建造的洞窟已达到一 千余龛。因之,俗称千佛洞。 • 莫高窟虽然经过千百年自然和人为的 破坏,至今仍保存洞窟492个,珍存壁画 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是世界 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 术宝库
敦煌莫高窟泥塑作品欣赏介绍
敦煌莫高窟泥塑作品欣赏介绍敦煌泥塑历史:魏晋南北朝敦煌泥塑制作工艺特色敦煌泥塑风格造型特点在塑像造型特征上,孝文帝改制以前的塑像,脸型长方,鼻挺额平,颈长,肩宽胸平,衣着式样为右袒式或通肩式,菩萨梳有高髻,上身半裸,神情端庄。
受外来影响以及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影响较重。
孝文帝改制以后,中原审美观念给敦煌人物从造型到服饰以全面影响。
南北门阀世族享有世袭的高官厚禄,并有家学,文化素养很高,思想上崇尚清淡玄学,过着孤傲独立,任性不羁的生活,并以清瘦为美,这也是“秀骨清像”审美意识的社会基础。
受之影响塑像形体扁平,脖颈细长,脸型瘦长,整体形象瘦而不失骨法,对形体结构的表达能力有所增强。
塑像服饰部分也融入了中原汉式衣冠,佛像内穿交襦,后套对襟袈裟,腰围长裙,肩披裟巾交于胸前,南方洒脱的“秀骨清像”在这一时期得到体现。
莫高窟彩塑莫高窟被称为三位一体的艺术,即指洞窟形制、壁画与彩塑三个组成部分,这是游客到莫高窟必看的三个内容。
莫高窟是由何人所造?是怎样建造出来的?建造所需时间多长?这些一直是人们心中的疑问。
莫高窟的营造者大致分为3类:窟主(即洞窟的主人)、施主(出钱出力帮助窟主建窟的人)和工匠(石窟营造的具体操作者)。
而工匠按照实际需要可分为石匠(打窟人)、泥匠、塑匠、画匠、木匠等。
一个洞窟从始建到完成,需要经过整修崖面、凿窟、绘制壁画塑像、修造并装饰窟檐或殿堂等程序。
(一)莫高窟的彩塑是如何制作的彩塑是莫高窟艺术的主体内容,现存上起东晋十六国晚期,中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下至西夏、元,历时一千余年间所造2000余身,其中基本完好和保存原貌者近半数。
彩塑的制作方法及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圆塑、浮塑和影塑。
莫高窟彩塑全面系统的反映了我国彩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一部真实系统的彩塑史。
1.圆塑。
中美史第三章
一.山水画的产生与早期山水画论二.著名画家及其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画家有(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不兴、卫协、张墨、曹仲达、谢赫、戴逵、肖绎yì、杨子华、宗炳)。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分别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宗炳、王微、谢赫。晋卫协师法曹不兴而青出于蓝胜于蓝。谢赫在画品中对其评价极高。卫协因技艺卓越被誉为“画圣”,他对东晋的绘画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顾恺之是东晋时期最重要的画家,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完全摆脱了汉代的稚拙水平而进入成熟阶段。文献记载顾恺之曾画过道释山水。
11.莫高窟北朝壁画特点?
答:北朝战乱频繁,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族人民起义浪潮此起彼伏,当时壁画描绘佛前生“舍己为众生”的故事,宣扬苦修,忍耐,逆来顺受,终成正果,以次来麻醉人民,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尸毗pí王本生,萨陲那太子本生,须达那本生皆通过荒诞故事宣扬不择对象的施舍一切而终成正果的思想,然而妻儿离散弱肉强食正是当时人民普遍之遭遇,本生图则以宗教的形式和消极的态度进行了颠倒的虚幻的反映。
3、陆探微、张僧繇、萧绎
.陆探微的人物画创(秀骨清相)的形象,他是(五)世纪后最有影响的画家,善画(宗教画)(名士肖像画)(风俗故事画),系(刘宋)时期的画家。
陆探微的绘画特点?
答:是刘宋时期的画家,善宗教画,名士肖像画,风俗故事画,创秀骨清相的瘦削型形象,是五世纪后最有影响的画家,被谢赫成为一品画家。
14.研究佛教美术的意义?
答:佛教美术的繁盛是这一时期美术领域中的突出现象,美术的重大成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现为佛教美术的成就。研究佛教美术在我国古代传播演变的社会、阶级、思想根源,探讨佛教美术反映现实,表达思想的特点,我们要分析佛教美术所包含的封建、宗教、迷信的糟粕和民主性的精华,批判的给佛教美术以科学的总结,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吸取有益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敦煌莫高窟泥塑作品欣赏介绍
敦煌莫高窟泥塑作品欣赏介绍敦煌莫高窟以其丰富多采的壁画而成为敦煌艺术中的耀眼部分,但就石窟艺术而言,建筑、雕塑、壁画三者是互为依存的统一整体,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敦煌莫高窟泥塑作品欣赏介绍,希望大家喜欢!敦煌泥塑历史:魏晋南北朝其中雕塑部分由于是佛教供奉的主要神灵,在石窟中处于显著的位置,因而是石窟艺术的主题。
莫高窟因系沙砾性岩石,质地疏松,不宜雕凿,所以佛像多为敷彩泥塑。
保存到现在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彩塑约729个,其中影塑456个。
从造型风格的变化来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以孝文帝太和改制为界线。
改制前的作品风格较多地保留有外来佛像艺术的痕迹;改制后的佛像造型更多地受中原秀骨清像艺术风格的影响。
雕塑在石窟中的位置对整个石窟艺术起着主导作用,窟内壁画是围绕这些塑像而展开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一般有菩萨胁侍左右,组成一佛二菩萨的形式组合。
佛像有弥勒像,释迦、多宝并座等,早期佛像以交脚弥勒像为常见。
体态较大的佛像通常被置于正壁,以圆雕手法表现,体态较小的佛像被置于窟内南北两壁上端或中心方柱四壁,以圆雕或影塑相结合。
形象的位置摆放与与其身份地位密切相关,神或人以他们不同的身份地位被置于不同的角度,如佛均以正面形象放置,并有一定呈式化的坐式,显得庄严神圣,菩萨则以半侧方式摆放,胡人则多以侧面形式出现。
北朝后期雕塑组合出现了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的五身组合,逐渐演以隋唐出现的一铺七身或九身的群像组合。
随着有中心方柱的支底窟的减少,佛像均以固定的组合模式被置于正壁。
这也是外来文化逐渐民族化的过程。
敦煌泥塑制作工艺特色敦煌雕塑在制作上分泥塑和彩绘两个过程,所以又称彩塑。
泥塑阶段除几个唐代巨佛为石胎泥塑外,一般都是用木头作身架,外面用谷草、芦苇或芨芨草捆扎身架,塑泥一般有两层,里层用草泥粗塑,外层用纸浆泥或棉花泥精塑,塑造完毕,干后上色即完工。
影塑部分一般先用模型塑好,然后贴在壁上,经描绘后有浮雕效果,这种工艺兼有彩塑和壁画的功能,使得三维的彩塑和二维的壁画在石窟内的组合更加协调和浑然一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历史
历史建筑保留
敦煌保留了许多古代建筑 ,如莫高窟、榆林窟等, 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 了实物资料。
民族文化瑰宝
敦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 化瑰宝,它反映了中国古 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 力。
敦煌文化对后世的影响与贡献
艺术创新启示
01
敦煌艺术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和方法,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
深远影响。
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经济中心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商贸中心,是中西贸易的重要枢纽,商业 活动频繁,经济繁荣。
文化重镇
敦煌是佛教文化的中心之一,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和艺术珍品。
敦煌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与辐射
文化传播
敦煌作为佛教文化的中心之一,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民族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地区的民族关系较为复杂。虽然不同民族之间 存在矛盾和冲突,但也有相互融合和交流的一面。
敦煌的宗教信仰与传播
佛教
敦煌地区是佛教传播的重要区 域之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在敦煌得到了广泛的信仰 和传播,修建了大量的寺庙和
石窟。
道教
道教在敦煌地区也有一定的影响 力。一些敦煌居民信仰道教,并 在一些历史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 色。
敦煌的战略意义
敦煌以其地理位置和交通枢纽的重要性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 ,是控制西域和河西走廊的关键节点。
敦煌的政治地位和影响
敦煌的政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因其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被视为重镇,具有 重要的政治地位。
敦煌的政治影响
敦煌的政治动态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中西方 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方面。
03
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的民 族与宗教
莫高窟
莫高窟编辑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2]中文名称莫高窟外文名称 Mogao Grottoes 地理位置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开放时间 8:00-18:00 门票价格 200元/人次著名景点藏经洞九层楼著名景点 148窟别称千佛洞开凿年份公元366年现存洞窟 735座保护等级世界文化遗产适宜游玩季节四季皆宜建议游玩时长 1天目录1 历史沿革2 结构3 艺术▪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贮存藏品4 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5 风格衍变▪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和宋时期▪西夏和元代6 主要景物▪九层楼▪三层楼▪藏经洞▪藏经洞陈列馆7 破坏情况8 保护现状▪国外合作▪中国保护历史沿革编辑历史悠久的莫高窟历史悠久的莫高窟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
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
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3]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
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
文化知识
初一上册1、敦煌莫高窟是敦煌石窟艺术中最重要的一处,它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经北梁,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代,历时一千多年,现存洞窟735个,窟内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身。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也是世界古代艺术的宝库,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石窟艺术是一种包括建筑,雕塑,壁画等的佛教艺术。
它源于印度,本是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在山岩间开凿的。
印度的石窟艺术随佛教由西域传入我国。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极为兴盛。
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3、供养像是指出资建造石窟的人的画像。
4、美术,又称造型艺术,按其存在形态与用途可以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设计艺术和建筑艺术等门类。
绘画,是在平面上绘制形象的艺术。
按作画材料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粉画,水彩画等,从着色角度分为素描和色彩画,从题材角度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风俗画,历史画等。
雕塑是用固体材料制作的占有三维空间的实体艺术。
从形态和可观赏的角度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
从材料分类,有泥雕,石雕,木雕,金属雕塑和各种新材料雕塑。
工艺美术是指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
一般分为两类,一是日用工艺,即经过装饰加工的生活实用品,二是陈设工艺,即专供欣赏的陈设品。
设计是把某种计划,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
因此,设计艺术是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服务的实用艺术,具有科学技术和艺术的两重性。
建筑艺术指通过建筑物的外观,内景或群体形象表现出的与其建筑功能,技术相统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造型艺术。
它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结构方式,内外空间组织,装饰,色彩等方面的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5、手绘线条图像具有叙事,说明,交流,记录,抒情等多种功能。
魏晋南北朝园林作品简介
魏晋南北朝园林(注:红色的为书上出现的。
)皇家园林1.铜雀台:铜雀台位于河北临漳县境内,距县城18公里。
这里古称邺,古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在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
铜雀台在金凤台北,为三台之主台,台高十丈,有屋百余间,为曹操与文人骚客宴饮赋诗,与姬妾宫女歌舞欢乐之所,也是兵家战略要地。
曹操在其上平定严才叛乱,并接见和宴请了从匈奴归来的著名诗人蔡文姬。
曹植也曾于此挥笔立就《登台赋》,至今传为美谈。
后赵、北齐时铜雀台又加以修筑,素有“铜雀飞云”之美称。
铜雀台大门内建有浮雕壁画墙,分别为魏武雄风、齐桓公筑邺、西门豹投巫、曹操筑三台、铜雀宴乐、文姬归汉等具有代表性的邺城成语典故。
曹操塑像高9.5米,象征着曹操九五之尊的地位,其手握佩剑,虎视中原,一派霸王之相。
2.华林园:课本P73左下。
3.芸林苑:课本P73左上。
私家园林1.北魏张伦宅园:“伦造景阳山有若自然。
其中重岩复岭,嵚崟相属,深蹊洞壑,逦递连接,高树巨林,足使日月蔽亏,悬葛垂萝,能令风烟出入。
崎岖石路,似壅而通;峥嵘涧道,盘行复直。
是以山情野兴之士,游以忘归”。
从这些描述看来,张伦宅园的大假山景阳山作为园林的主景,已经能够把自然山岳形象的主要特征,比较精炼而集中地表现出来。
它的结构相当复杂,显然是以土石凭籍一定的技巧筑叠而成的土石山。
园内高树成林,足见历史悠久,可能是利用前人废园的基址建成。
蓄养多种的珍贵禽鸟,则尚保持着汉代遗风。
此园具体规模不得而知,在洛阳这样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的坊里内建造私园,用地毕竟是有限的,一般当不可能太大。
唯其小而又要全面地体现大自然山水景观,就必须求助于“小中见大”的规划设计。
也就是说,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不能再运用汉代私园那样大幅度排比铺陈的单纯写实摹拟的方法,必得从写实过渡到写意与写实相结合。
这是造园艺术的创作方法的一个飞跃。
2.茹法亮的私园:“(茹)法亮吴兴武康人也,刘武帝即位,为中书道士舍人……,势倾天下,广开宅宇,杉斋光丽与延昌殿相埒……宅后为鱼池、钓台、土山,楼馆长廊将一里,竹林花药之美,公家苑囿所不能及”(《南史·茹法亮传》);“广陵城旧有高楼,(徐)湛之更加修整。
敦煌莫高窟导游词500字
敦煌莫高窟导游词500字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壁画的重要代表和世界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于1987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北部的莫高山峡谷中,以洞窟内的壁画和雕刻艺术享誉中外。
敦煌莫高窟最初是由魏晋时期的佛教信徒所开掘的,历经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等众多朝代的历史沧桑,共计有492个洞窟,45万平方米的壁画、壁塑,以及2.4万平方米的彩塑,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和宗教信仰的辉煌历程。
导游: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导游,我们现在位于丝绸之路的重镇敦煌莫高窟,这里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接下来我会为大家详细介绍莫高窟的历史、文化和艺术。
历史: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66年,在魏晋时期,莫高山地处丝绸之路上,商旅云集,敦煌成为中国与中亚、欧洲之间的重要交通城市。
为了方便商旅,当地居民开始挖掘山洞,修建道路,提供住宿和饮食等方面的服务,其中包括甘肃和宁夏两省之间,以及甘肃和新疆两省之间的交通线,随着佛教的传入,越来越多的洞窟用于修建寺庙、空中阁楼和僧舍等佛教建筑,成为中国著名的佛教胜地。
莫高窟的开发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
其中,隋唐时期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期,共有210个洞窟,雕塑50万余件,现存内外壁画约有45000平方米。
五代十国时期,随着江南文化的北移,与莫高窟的相遇催生了“莫高窟五代”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宋元时期,则是莫高窟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艺术已经接近成熟,创造了众多的佳作,展现出独具魅力的东方审美风格。
文化:莫高窟的壁画、壁塑和彩塑展现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的成就,是全球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珍贵遗产之一。
首先,壁画是敦煌莫高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内外壁画,内容多为佛经故事及印度神话、史诗、传说和历史事件,绘画形式有一幅画或连锁画组合成的形式。
高中历史之图说历史 敦煌莫高窟素材
敦煌莫高窟信息解读: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
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 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论据构建:十六国时期,敦煌先后归属于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和北凉五个政权.376年,前秦苻氏灭前凉,控制了河西地区。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火纷飞,中原人纷纷迁居河西以避战乱,中原文化传到了西域,长期的战乱也加速了佛教在敦煌民众间的流传和发展。
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有个叫乐囫的沙门,来到敦煌城东南鸣沙山东麓。
当时正是黄昏时分,和尚又饥又累,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仿如千佛显现,他顿时被这奇丽的景象迷住了,并相信这是菩萨向他显灵,要他在这里设坛礼佛,于是他就在鸣沙山东面的悬崖上,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所佛窟.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
莫高窟的彩塑多属佛教人物及其修行涅盘事迹的造像。
因为莫高窟的岩质疏松,无法进行雕刻,工匠们用的是泥塑。
唐朝以前的泥塑在其它地方很少保存下来,因此莫高窟的大量彩塑更为珍贵难得。
另外还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及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
从壁画中,可以看到各民族各阶层的各种社会活动,如帝王出行、农耕渔猎、冶铁酿酒、婚丧嫁娶、商旅往来、使者交会、弹琴奏乐、歌舞百戏……世间万象,林林总总。
思考延伸:莫高窟中的艺术珍品反映了中国中古时期宗教和社会生活情况,同时也表现出历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非凡成就;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魏晋南北朝画论及石窟壁画
魏晋南北朝画论及石窟壁画魏晋以来玄学的兴起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为社会生活带来了新的风气。
玄学清议和人物品藻直接影响了文艺方面,首先是在文学中出现了第一批理论文章和专著。
这些文章均产生在顾恺之生活时代的前后,这便形成绘画理论产生的氛围,并引起了人们对于绘画理论的关注。
以顾恺之的《论画》和谢赫的《画品》为代表的著述,是绘画史上最早出现的理论专著。
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羊欣、王僧虔、虞和、萧衍,陶弘景、庾肩吾、袁昂等人的书论文章。
书画创作和理论探索相辅相成,呈现出高昂奋进的趋向。
顾恺之的二篇画论顾氏画论著录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但“自古相传脱错,未得妙本勘校”。
从中可知顾氏有三种有关画的论述,其一《魏晋名臣画赞》(《魏晋胜流画赞》),已佚。
其记载人物至少数十人之多,可见其肖像画之规模。
其体裁有序有赞,今《晋书》卷四十三《王戎传》所附《王衍传》有画赞曰:岩岩清峙,壁立千仞。
可知原为四言骈句。
其二即《论画》:包括《历代名画记》所录的《魏晋胜流画赞》(现存此篇为模写要法,非画赞)与《论画》二篇,应合为一篇。
此二节文字,一为摹写要法,一为评画。
评画,首言不同画科的难易: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提出品评画的标准,接着品评各种人物画。
摹写要法,述传移模写要素,如方法,绢素,运笔等,后为谢赫采为六法中最末一法。
提出“上下大小厚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
”在此篇中论画人物画要“以形写神”和“传神”。
此篇约撰于太元五年(380)左右。
其三《画云台山记》,是一篇绘画创作构思性笔记。
构思描绘道教天师张道陵于五云山七试弟子王长、赵升的道教故事。
顾恺之论画的功绩在于把对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高到独立的理论认识高度,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的领域,是继卫协以后极重神韵的画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六法的产生、古代绘画千余年来对气韵、神采的追逐,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他的理论相关。
谢赫与《画品》(又称《古画品录》一卷)谢赫是南朝齐梁间的画家、理论家,先世陈郡阳夏(河南太康),西晋后举家南迁,族居于会稽。
中国美术史_04魏晋南北朝_42敦煌藏经洞的发现_
主讲人:费泳教授
一、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
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里希贺芬把连接中国和西方的交通之路 命名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既是运送香料、丝绸、纸张和瓷器的商道,又是东西 方文化、宗教、艺术得以交流的通道。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 政权的开始。
随着丝绸之路上贸易量的增长,外交使团来来往往,在做生意的同时 也出现了宗教传播的活动。
在传播过程中,一方面带来了佛教的经典和思想,同时也带来了佛教 艺术。依河畔山崖开凿的佛教寺庙,称为石窟寺,许多石窟密集排列, 常常又称为千佛洞、千佛崖。
中国石窟开凿的时代约在公元4世纪,兴盛于5至8世纪。中国石窟 可分为四大地区:新疆地区、中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藏地区。
是十分罕见的,画上的图像均作在薄
绢上,正背两面都能见到
敦煌藏经洞引路菩萨绢画,藏大英博物馆,长80厘米,宽53.8厘米
阿弥陀九品印
藏经洞 《引路菩萨图》
敦煌藏经洞 菩萨、金刚力士绢画 藏大英博物馆
藏经洞绘画的重要价值体现在: 1、数量多且保存好。其中仅斯坦因盗走的绢画就有500余幅。
2、年代早且真实可靠。现存唐、五代卷轴画稀缺,在全世界也 只有数十幅真迹,即便时代可定,但作者、画名也争议较大。藏 经洞绢画则皆为真迹,且唐代作品颇多。
3、内容丰富。绢画虽主要是关于佛教题材,但由这些绘画我们 能了解唐、五代人物、山水、界画、花鸟、鞍马、畜兽画的多种 面貌。
碑——道士塔,不应是人们所要凭吊的对象,而应是永远树立在 敦煌莫高窟前的历史耻辱柱。
斯坦因刚结识的王道士
王道士将藏经洞国宝换成了银元宝
20年后的王道士
三、藏经洞绘画的价值
魏晋南北时期与隋唐时期敦煌壁画的比较
魏晋南北时期与隋唐时期敦煌壁画的比较摘要:总体上来讲社会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文化,而社会文化则是对社会形态的体现,通过社会文化反应社会形态的内容较多,如文学、绘画等,并且大部分主要是以社会基本阶层为主的。
莫高窟的艺术则是体现着不同历史时段的民间文化,并且不同时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
本文则是对魏晋南北时期和隋唐时期的敦煌壁画展开对比分析。
关键词:魏晋南北时期;隋唐时期;敦煌壁画一、引言在隋唐这一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风格、内容以及特点等明显发生了变化,与魏晋南北朝相比,在隋唐繁荣鼎盛时期的壁画整体更为大气明亮,而魏晋南北朝的敦煌壁画更加显得阴暗,甚至具有一定的血腥特点。
经过分析,两者之间产生明显的区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等具有重要关系,加上敦煌壁画通过民间画工绘画的,其中包含着社会基本基层的情况以及绘画工匠在民间的所见所感。
二、魏晋南北时期的敦煌壁画内容和主题以北魏前期的敦煌壁画中《尸毗王本生图》和《萨堹那太子本生图》来说,前一种在故事发展高潮中描写了尸毗王为了解救鸽子反而割掉自己肉换回鸽子的性命。
对壁画进行研究,尸毗王表情较为安定,但通过周围其他人员等对庄严的主题和环境进行衬托。
第二种壁画经过分析之后主要是利用连环绘画的方式对故事的发展顺序进行表达,对太子的一生进行了讲解和描绘,而其中包含的主题则主要是太子的自我牺牲以及对他人的拯救。
对两幅壁画的色调进行分析,其更多是以阴暗为主对气氛继续进行表达,并深化壁画的主题。
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壁画展开分析研究,其壁画基本是故事为主进行绘画的,并通过本生故事对表达壁画主题。
同时大部分壁画表达的主题思想具有相应地统一性,如牺牲,忍受屈辱或者是没有原则的施舍等。
其故事形式多是以生离死别或者是水淹火烧等多种悲剧性场面展开的,从整体角度分析,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敦煌壁画气氛相对偏向于凝重、具有阴暗恐怖的气氛。
三、隋唐时期敦煌壁画的内容和特点对隋唐洞窟的敦煌壁画进行观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形成鲜明的对比,就敦煌壁画的历史发展来看,隋唐时期也是敦煌壁画自身发展的全盛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莫高窟(魏晋南北朝时期)介绍甘肃敦煌地处西陲,当两晋南北朝时代,中原地区战乱频仍,而敦煌所受影响不大,且该地又当东西交通要道,是印度佛教传来中国的必经之地。
据记载,早在西晋十六国时代,就有著名的译经大师竺法护来此,并号称"敦煌菩萨",东晋十六国北凉名僧昙无谶(chèn)也长住敦煌布道译经,这应是敦煌千佛洞的筆始时期。
敦煌千佛洞一名"莫高窟",位于敦煌县城东南约25公里的三危山与鸣沙山夹峙(zhì)的河谷断崖西麓。
关于石窟群的开凿和创始,根据唐人《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是始自十六国的前秦苻坚建元二年(366),实际现存窟龛造像,因无文献和窟室造像题记可据,对于敦煌千佛洞最早的造像,一般都定为是北魏时代。
敦煌千佛洞有一个与新疆各石窟相同的特点,即在地质上同处于砂砾岩地带,石质松软,不宜于雕刻佛像,因此,只能作泥彩塑像,并把重点放在作造像背景的壁画上。
但由于新疆一带的石窟泥塑已遭毁灭,使得敦煌泥彩塑像与麦积山等地的泥彩塑像,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属于佛教的泥彩塑像就是从新疆、敦煌的石窟开端的。
敦煌千佛洞(莫高窟)现存有窟宣四百九十二个。
我国历史考古学家宿白教授把千佛洞的早期窟龛划分为早、中、晚三期。
一般说来,早期的多表现为浓厚的牛建陀罗样式,有些佛和菩萨,薄衣贴身,肢体硬直,原始的拙朴气息毕现,但面容仍接近于中国人的形象。
这说明在佛像塑造上,虽受着外来的影响,但毕竟是在中国社会的生活现实基础上,并由中国的雕塑歴师所精心创制的。
如早期的编号为259窟正龛中所塑的释迦佛和多宝佛并坐谈道和右壁養中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的单身坐佛以及257窟正龛中的释迦佛说法坐像,虽然全身穿着的都是印度式架装,但从俯身向前,面露浅笑的生动形象上,可以看出雕塑作者是结合当时的生活现实,从现实的人物形象来体现出慈祥而又庄重的佛的身份、性格的。
又如251窟中心塔四角隅所塑胁侍菩萨和435窟的护法天王像,两像都是北魏中后期的作品,因为从衣饰装扮上,都已转变成中国当时流行的"褒衣博带"的服饰。
在塑造艺术手法上,其主要优点是一柔一刚,前者应用纤密的曲线,表现出绮丽秀美的体躯,后者则用硬直疏略的粗线,显示出雄强健劲的气质。
这种根据不同性格、主题而决定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说明当时雕工们在塑造佛教造像上所运用的现实主义技巧,已明显地体现在创作实践中。
两晋南北朝时代的人物造型,面容瘦削,裙带服饰质朴无华,与同一时代的绘画中所表现的"秀骨清像"是一致的。
这是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崇尚玄学所形成的审美风尚决定的。
敦煌千佛洞北朝雕塑造像经过历代装修而最终形成。
拿千佛洞的十六国和北朝造像,来与后代特别是佛教艺术兴盛的时代相比拟,不仅在数量上相差太远,即在彩塑的色彩质量上,也是不及唐代的。
与同时代的麦积山石窟群的同类造像相比,也多有逊色。
(不再重点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