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正确历史观的树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正确历史观的树立文/王进(鲁迅美术学院思政部..辽宁沈阳..110003)摘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正确党史观的树立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基础,将典型的历史事件当作重心,以群众观的方式去对于历史现象之中所存在着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进而得出历史的主线以及本质。
与此同时还要形成大历史观,将宏观历史的思想运用在微观历史对象上,从而形成一个古今中外的宏观视野,对于历史发展的规律产生认知。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正确党史观 大历史观引言新发展形势下,需要党员干部树立良好的党史观,并且把党中央相关的精神要领作为学习目标从而更准确的了解党在发展过程之中的历史路线以及本质,充分意识到记录的一些事件或者人物对于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意识到历史虚无主义是错误的,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与我国党史的发展紧密相关,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党史观。
因此本文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树立正确的史观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大学生形成群众史观和大历史观,最终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党史观。
一、实现价值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党史观念正确党史观地学习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之中的重要构成。
希望通过党史教育让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重德,学史立行,树立学生正确的党史观念,并且让学生以这四个基础目标为根本,提升自身的思想价值观念[1]。
第一,需要了解我党的发展历史,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时候更好的去了解党的相关理念,构建出一个完善的党史体系,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去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党相关理论的创新,真正做到学史明理。
第二,通过学生对于历史的了解就能感受到历史之中国家与人民的选择,通过自身的分析结合让学生意识到我党长久以来的发展规程以及当前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自信,并且能够真正明白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让学生做到学习历史,增强自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的“五观”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的“五观”教学作者:肖丽敏常素芳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05期摘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新开设的全国高校本科学生必修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
它是以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的“五观”教学。
关键词: “五观”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教育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的“五观”教学的必须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新开设的全国高校本科学生必修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
这就决定该课程必须更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性及理论性。
它与大学历史专业的《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高中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不同,作为大学本科生的公共基础课,它必须注重史学和哲学、政治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结合,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社会发展变化的教育中提炼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和课题。
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印发《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内容、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即“讲授中国近代史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总之,作为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使学生通过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培养自身的爱国主义,正确认识我国乃至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世界的本原,人生的意义,社会中的真善美、假恶丑;深刻领会中国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树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信念,深刻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党史观培育路径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党史观培育路径探索摘要:近年来,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方式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推动大学生学好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确保大学生不断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前进。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坚定大学生的信仰信念信心,增强历史自信,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党史观培育路径展开探讨。
关键词:党史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政引言党史观是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根本立场、根本观点和根本意见。
如何正确对待党的历史,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育德育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1新时代大学生正确党史观培育现实意义第一,有利于加强新时期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我们党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事业,必须世世代代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深入学习中共党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有助于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学习党史有助于大学生自觉增强对错误思想的抵抗力,进而能够科学、辩证地看待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新时期大学生要成长为担负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新人,首先要站在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上,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只有用正确的党史观指导青年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党史观培育路径2.1把握民族复兴主题与四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以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
论_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课程中的历史文化认同教育_蒙爱群
2011·11(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是全国大学本科生从2006年秋季新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规定,本课程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以下简称“三个选择”)[1]。
也就是说,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使学生在“两个了解”的基础上,懂得“三个选择”的必然性和正确性,从而确立科学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纲要”课自开设以来,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民族历史文化被弱化的挑战。
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是社会认同的基础,民族历史文化认同关系到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凝聚力、关系到一个民族或国家精神的传承。
有了历史文化认同的共鸣性,才能增强课程的感染力,使学生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真正深刻领会“三个选择”,从而主动接受和认可民族历史文化,进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师生互动去实现,需要教师用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通过思辨、探究达到认知、认同,这样才能将“纲要”课打造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一党的政治理论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即引导和帮助学生从历史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寻求合法性,用历史事实来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然而在高校德育环境变迁的背景下,“纲要”课教学要做到讲清道理、培育思想、坚定信念,仅靠单纯的政治理论的单向灌输已难以取得效果,因此教育者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党的政治理论教育,还要促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纲要”课的理论阐述是建立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按照历史学的逻辑和方法通过历史教育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坚持唯物史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坚持唯物史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摘要:最近,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甚至蔓延到学校的校园之中。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十分必要的。
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反对各种非科学的历史观的前提;而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前提,也是对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进行批判的前提。
标签: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纲要”课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坚持什么样的历史观非常重要。
那么当前在大学生中最容易受到影响的有历史观是什么呢?那么这种历史观有哪些主要内容,以及如何划清与唯物主义历史观之间的界限?这些问题是我们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起点。
因此,对最近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必要的爬梳。
一、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前提历史虚无主义实际上一种思想右倾的思潮,是对中国近现代以来,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曲折进行错误的反思和批判。
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主要是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社会主义运动的时候产生的。
历史虚无主义有四个重要的内容,其他的观点都是从这个方面发展出来的:第一是“告别革命”与“只要改良”。
认为中国近代从辛亥革命开始,就不应该采取革命的方式进行。
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中国一百年来,从辛亥革命开始总是选择暴力革命的办法,并把它视为唯一合理的方法。
但是,历史经验证明,这种办法付出的代价过于惨重,后遗症太大。
”历史虚无主义竭力宣扬革命只具有破坏作用,没有建设性,对革命进行诬蔑性的描述,在《告别革命》中对“革命”进行大肆地“批判”,“革命容易使人发疯发狂,丧失理性”,“革命残忍、黑暗、肮脏的一面,我们注意得很不够”。
“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而改良则是一种能量积累”。
“改良可能成功,革命则一定失败”。
“中国在20世纪选择革命的方式,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
”第二是主张利用现代化史观来重写历史。
主张用现代化史观来代替革命史观。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感悟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我深入的体验到了一个弥足珍贵的洞察力,让我有了一份独特的认知和情感,让我对这门课程及其相关的历史事件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
我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感悟是:一是我们应该从史书中总结和记录下过去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及其与当下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方面的状况,以便我们下一代更好的了解和学习;二是我们应该反思历史,尊重历史,了解历史,以防止历史的重演;三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尊重他人的国家及文化,因为这也是我们学习历史最重要的一部分;四是我们学习和研究总结好历史,以便于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当今和前几代人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五是历史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该学习它们和理解它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明白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以及如何影响我们今天的生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课程是由中国教育部提出的,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为基础的一类学科,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中国近代历史的总体构架、重大事件和主要脉络,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中国百年变迁、世界发展的素养和审视社会现实的能力。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中国近代历史的方方面面,包括财政、军事、外交、文化、宗教、科技、社会等,以及其他相关历史事件。
通过这样,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历史,了解和学习其中的历史事件,进而对中国近代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时,应以崇尚真理、热爱祖国为主旨,以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思想观为目的,发扬民族精神,赞美祖国人民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感情。
要细心研究历史,及时归纳整理,把重要事件记录下来,以便我们后代能够从中受到启发,继承历史,为祖国继续发扬光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过程使我对中国近代历史及其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学习,我发现中国近代历史是复杂的,除了它本身的历史价值外,还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包括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历史地理,军事,外交等。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方法
目前,国内高校在本科教育阶段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是一门历史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讲授这门课,既要运用历史知识的教学方法,又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为了顺利实现这门课的育人目的,教师有必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
本文拟从大学生学习现状、课堂教学等方面讨论针对这门课的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方法创新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现状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学习与就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机遇与竞争。
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选择知识技能学习时,往往选择学习时间短、易于就业的专业知识,对于历史类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观念的学习则放在了非首选位置。
从大学生的课堂内外的言谈中可知,当代大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方面存在以下现状:,第一,忽视了历史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在国家高考分文理科生的招生模式下,很多理工科类的学生,在高中分科阶段就很少接触历史知识了。
高考不用考历史,就成为了他们心中历史知识无用思想的来源之一;他们认为大学毕业后,不从事与历史学科有关的工作,也成为他们心中历史知识无用思想的又一个来源。
这样,他们就主观上认为历史知识甚至历史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没有多少必要。
他们还没有理解历史知识的社会功能。
[1](P39)第二,漠视了历史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忽视的情况,理工科学生群体表现比较突出。
然而,对历史类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漠视情况,则理工类和文科类大学生群体都显得突出。
他们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内容,他们都或多或少知道一些。
他们很满足于自身的认识程度,却不理解大学阶段学习这些课程内容的重要性。
这种认识水平,导致他们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表现出浅尝则止的态度,缺乏自觉思考这门课程重要性的努力。
第三,缺少历史知识的积累。
大学生们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过程中,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及的历史知识,既表示好奇,又表示似是而非。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科学历史观教育
针对这些 问题 ,就如何 寓思想政治教育于 《 纲要》教学活动 ,提高教育质量等问题上 , 诸 多学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者从 民族责任感教 育 、爱 国主义教 育 、研究 型学 习活动 、结 合十七 大 报告 、情 境教学 、社会 主义核心 价值体 系 、改 善教学方式 、提高知识传授的层次等方面人手, 已经提 出 了不少 真知 灼见 。根据两 年多来 的教 学 实践 , 笔者认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实 现 《 纲要》的预期教学 日的 , 必须高度重视在教
以鱼 ,不 如授 人 以渔 ”的意义 所在 。
展 的具体表现的不同。 大学生 要具备 科 学 的历 史观 ,单靠 哲学课 上
的理 论 学 习还 不 够 ,如 能 够 结 合 《 要 》 的学 纲 习 ,让 同学 们获 得对 唯物史 观 的感性认 识 ,将 具 有 重要 的意 义 。具 体就 是使 大学 生逐步 学会从 事 实 出发 ,在分 析具 体历 史 问题 上 能够运 用历史 观 点 观 察 问题 ,遵 照 历 史 规 律 ,具 备 从 整 体 上 、
去 的事 情无 法完 全复 原 ,史 料也 必有 所错 漏或 掩
展 的必然 性 ,逐步认 同并 最终 具备符 合 马克思 主
义 的科学 历史 观 。
盖 、增 饰 ;因此 ,每个 人都 会 根据 自身 的经历 和 知识对 特定 对象形 成 一定 的历史 认识 。这 种认 识
可 以是 朦胧 的 、下意 识 的 、比较浅层 次 的 ,也 可
课 ,成 为大学生 思想政治 理论教 育 的重要 课程 。 元 ,且 国际化程度 已非往 1可 比拟 ,大学 生知识 3
来 源多样化 、复杂化 ,大部 分学生 已初步具 备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重要理念、目标和内涵
我国近现代史是我国历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一时期。
近现代史的学习对于了解我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我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则是以系统、全面地介绍我国近现代史为主要内容的一门课程。
一、重要理念我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重要理念包括:1. 以历史为镜,认识当代。
借助历史的镜子,让学生了解近现代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从而更好地认识当代我国的发展变化。
2. 厚积薄发,循序渐进。
通过对近现代史重大事件的学习,逐步累积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始终。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二、目标我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目标主要包括:1. 使学生具备较全面、系统的我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近现代我国的主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掌握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趋势,形成对我国近现代史的整体认识。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
3. 塑造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珍爱和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三、内涵我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内涵主要包括:1. 近现代我国的社会变迁。
介绍近现代我国各个时期的社会变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2. 近现代我国的政治史。
介绍近现代我国各个时期的政治事件、政治制度和党派斗争等内容,包括清朝的衰退、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重大事件。
3. 近现代我国的经济发展。
介绍近现代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包括近代我国的对外贸易、工业化进程、农业变革等内容。
4. 近现代我国的文化变迁。
介绍近现代我国的文化变革,包括思想解放、文学艺术的发展等内容。
5. 近现代我国对外关系。
介绍近现代我国与外国的关系,包括封建时期的对外政策、近代我国的民族伟大复兴和对外开放等内容。
论公安院校大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视角
论公安院校大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视角江文【期刊名称】《四川警察学院学报》【年(卷),期】2008(020)006【摘要】公安院校大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根本目的是:深刻理解中国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即"三个选择".新时期人民警察肩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 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神圣职责;公安工作要求公安院校大学生树立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忠诚意识.因此, 公安院校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建构起以尊重历史事实、尊重历史规律、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为基本内容的科学历史观, 既是新时期公安工作对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根本要求, 也是公安院校大学生必备的综合素质之一.【总页数】5页(P59-63)【作者】江文【作者单位】四川警察学院,四川泸州,64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31.15【相关文献】1.论渗透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意义--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J], 程叶2.教学实践中渗透科学历史观教育的途径--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J], 程叶3.习近平历史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为例 [J], 于桂荣;王艺霖4.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r——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与高中历史课教学的衔接视角 [J], 张枝叶5.大历史观视野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为例[J], 孙念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认识和思考
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认识和思考一、从最高领导人的论述看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之必要性“中国有重史的传统,有几千年不间断的历史记录,这在全世界是少有的。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中国人历史意识强,认识到历史学的重要性,以研究、编写历史作为自己的责任。
”对于学习历史和历史经验的重要性,从毛泽东到胡锦涛几代领导人都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一直很重视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教育和学习。
他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
”他还特别强调要懂得中国历史,特别重要的是要懂得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邓小平也反复强调要用历史来教育年轻一代,教育人民。
“他曾经提出要通过历史教育让青年人懂得中国是怎样由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
江泽民指出:“不读点历史,不了解中国历史和外国历史,不知道历史与现实的联系,1/ 5不掌握中外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怎么治理社会、治理国家啊?”。
胡锦涛认为:“掌握理论、研究历史、了解现实,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和蓬勃发展的三个必备条件。
正确地对待历史,善于总结经验,这是一个郑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
”党的几代领导人从不同的角度,把学习研究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性,全面充分地进行了阐述。
由此我们就会更加明白在高等学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关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的“五观”教学
《 国近现 代史 纲 要》 一 门新 开设 的全 国高 校 本科 中 是 学 生 必 修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公 共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 这 就 决 定 该 课 程 必 须 更 注 重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思 想 性 及 理 论 性 。 它 与
外 来 侵 略 , 取 民族 独 立 , 翻 反 动 统 治 , 现人 民解 放 争 推 实 的 历 史 . 助 学 生 了 解 国 史 、 情 , 刻 领 会 历 史 和 人 民 帮 国 深
一
、
《 国 近 现 代 史 纲 要 》 育 教 学 中 的 “ 观 ” 学 中 教 五 教
的 必 须 性
我 院 2 0 级 硕 士 研 究 生 朱 东 亮 长 期 在 河 南 省 驻 马 07
店地 区担 任 中学教 师 一 职 。在 工 作 过 程 中 . 对 当地 流 他 传 至 今 的一 项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确 山铁 花 工 艺 产 生 了浓 厚 的兴 趣 。并 对此 项 工艺 的传 承人 本状 况 、 传 流 地 域 等 相 关 内容 进 行 了 调 查 ,但 在 个 人 研 究 能 力 上 却 非 常 欠 缺 。 是 我 一 方 面 让 他 继 续 进 行 更 加 翔 实 、 入 的 调 于 深 查 , 适 时 地在 课 堂上 为其 他 研究 生 进行 讲 解 。 一方 面 并 另 引导 其从 中国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乃至 世 界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高 度来 认识 和 把握 确 山铁 花 的价 值 和 意义 。 体来 说 , 具 我 先 后 给 朱 东 亮 提 供 了 视 频 资 料 — — 《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非 特 别 放送 》 我 院 王星 光教 授 主 编 的《 原历 史 文 化遗 产 和 中 可持 续发 展研 究 》 资 料 。经 过 这些 引 导 和锻 炼 , 不 仅 等 他 顺 利 地 通 过 了 硕 士 论 文 开 题 的 环 节 ,而 且 信 心 百 倍 地 投 入 到 了 硕 士 论 文 的 写 作 之 中 。 以 这 样 说 , 在 研 究 能 力 可 他 上 的 进步 是用 天 来计 量 的 。 里我 也 希望 他 能心 想 事成 . 这 毕 业 时 能 交 出 一 篇 优 秀 的 学 位 论 文 。 下 面 这 段 内容 就 是 朱 东 亮 在 研 二 时 课 堂 发 言 的 一 部 分 ,从 中 我 们 可 以 看 出 他 在 理 论 上 的 可 喜 进 步 。而 这 也 正 是 其 在 遗 产 研 究 工 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科学历史观培育
收 稿 日期 :2 1 —0 — 1 00 1 0
唯物史观 的立场 ,也违背 当今社 会主 义民主法制建 没的主
流 , 大地 混淆 r 极 人们的视听。还有些文 艺作 品极力将 慈谤
智 。2 0 0 5年 4月 ,日本右翼和保守势力组织编纂的 新历
误导历史。 有, 还 前些年以历史正剧面貌出现的( < 康熙帝 国 雍正王朝 等被大肆热炒 ,使得一些人高 呼 “ 千古一帝 ” 再活五百年就好 了。但是 ,我们必须要承认一个历史 事实, 满清在当时就 已经是一个落后于时代大潮 的愚民专制王朝 ,
第3 卷 第6 1 期 21年6 00 月
湖 南科 技 学院 学 报
J r a fHun nUnie st fSce c n ou n lo a v riy o in ea d Eng n e i g i e rn
Vo . 13lN0. 6
J n.01 u 2 0
某种历史观 指导和运用的历史教科书 , 是一种特殊 的历 史 撰述 ,体现着一个 国家、民族 的历史价值观念 , 资政育 是 民的重要途径 , 特别是青少年学 习历史的直接媒介 。 如果不 是真实 的历史 , 不是基于正确历史观的教科书 ,那么受众不 仅 不能得 出正确的历史经验总结 , 相反还会被误 导而丧失理
些本问题 ,是当前高校思想政 治教 育的重要课题。 中
国近现代史纲要 ( 以下简称 纲要> ) )是经 中央政治局常委
会 议审定而开设 的一门高校必修思 想政治理论课程, 在 纲 要) ) 课堂教学 中贯穿马克思主义 唯物 历史观的基本思想、内 容和要求, 是现 时代 引导大学生走出历史虚无主义困境的迫
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
总之, 当前 “ 纲要 ” 课程 开展 唯物 史观 教育 的现 实 必要
性 主 要体 现在 以下 三个 方面 : 一 , “ 要 ” 程 的性 质 第 是 纲 课 和 定位 所 必需 的 ,应 当 以唯物 史观作 为其根 本教 学任 务 ;
中 国共产 党 , 怎样 选择 了社会 主义道 路 ” 。为 了强化 “ 纲要 ” 觅 出 明确 的科 学 历史 观 的叙 事 分析 思 路 。 因此 , 当前 “ 纲 课程 功能 和教 9 币队伍建 设 , 0 8年 , 20 国务 院学 位 委员 会和 要 ” 教材 的编 写在 一定 程度 上 难 以适应 高校 学生科 学 历 课 教育部 决定 在 马克 思主 义理 论一 级学科 中新增 设“ 中国近 史 观 的培养 方面 的需 要。
的 意见》 有 关文件 开 设的一 门高校 马克 思主 义思 想政治 经学 过 的知 识 , 等 现在 没 必要 再 学一 次 , 思 想 意识 上 不 经 在 理 论 课 , 主 要教 学 目的就 是 “ 助学 生 了解 国史 、 其 帮 国情 , 意间 筑起 了唯 物史 观培 养 的无形 路 障 : “ 从 纲要 ” 本 内容 课 深刻领 会 历史和 人 民 怎样 选 择 了马克 思主 义 , 怎样选 择 了 剪辑 和 编排 上 , 本 线 索高 度 中 心化 或单 一 化 , 很 难 寻 基 也
也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
陈耀鲁 何 景春 ( 汉 程大 马 思 义 院 武 工 学 克 主 学
摘 要 : 中国 近 现代 史 纲 要 ” 课作 为 高校 思 想 政治 理 论 课 的重 要 研 究 的青 年初 步 奠 定 以唯 物史 观 为核 心 的史 学理 论 研 究 “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全球史观
的建 树 ” 的全球史 观 , 是 意 味着 在 以中 国近 现 代 历史 发 而 展为 主线 的 同时 , 辅 以国 际背景对 中国 的历史 事件 和 历 要 史发 展规 律作 相 应 的介 绍 和 分析 。这 种 在 全球 视 角 下 考 察 中国近 现代 历史是 受近 现代 的中 国 已经 走 向世 界 、 界 世 也在 影 响中 国这一实 际情 况决定 的 。
摘要 : 作为 高等 学校本科 生所必修 的一 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 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 》 学 同时具有 思想政治理论 教 《 教 学与历 史教 学的双 重特 点 , 是在历 史教 学 中培养 大学生一种 时代使命 感和责任 感 , 树立正 确的人 生观 和世界 观。将
近代 中国的历 史发展放 在世 界背景 中考察 , 从全球视 角下 审视 中国所走 过的历程 , 以培养 学生的开放 意识 , 深对 可 加
十一届 三 中全 会 以来 的改 革开放 , 说 明 中 国人 在 世界 范 都 围 内寻找 和吸 收全 世 界 的 物质 、 制度 、 神 等诸 多方 面 的 精
《 中国近代史纲要》 以下简称《 ( 纲要》 教学 中将中国 ) 文 明成 果 为我所 用 , 同时 也说 明 中国人 在探 索 的过 程 中所
一Leabharlann 人 类历史 发展 的必 然趋 势相 联 系 , 这是 一 种在 中国近 现 人 世界 的最好 的证 明 , 也是 了解 近代 以来 中国所 走过 的道 路 中必 须知道 的前 提 。
中国近 现代史 的发 展 显然 已经 是 世界 一 体 化 进 程 中
代史 教学 中所运 用 的全 球 史观 。 当然 , 种 全球 史 观有 别 这
21 0 0年 第 1 7期 ( 总第 2 8期 ) 0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教改工作
学发展之肯定 与不发展之 否定 , 也是对 民主革命 时期 和建 国 以来 中共对社会 主义 建设 道路 的 曲折探 索 时期 , 人们 自觉或
不 自觉地遵 守科 学 发展 观 的做 法 的 公正 评 价。懂 得 了这一 点, 我们才能在实践 中 , 以科学发展观来 统领 中国近现代史教 学研究 。 二 、 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的课程 内容应 突 出强 调科学发 《
们关于改革开放与 现代 化建设 时期 的研 究 。而且 , 明确 指 出
可 以用科学发 展 观来 指 导 现在 和今 后 的经 济 社 会工 作 。由 此, 我们 有些教师在科研 教学 中究如 何 全面贯 彻科 学发 展 观 产生困惑 , 至不能用科学 发展 观来 指导 民主 革命 时期 和建 甚 国以来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曲折探索 时期 的教学与研
意义上可被称 为发展哲学 , 它科 学地阐释 了社 会发展 、 的发 人 展 以及人与社会 、 人与 自然之 间互 动的发展关 系及其 规律 , 是 指导我们改造 自然 , 改革社会 , 改进思维等 一切领 域的世 界观
和方法论 。
一Hale Waihona Puke 从科学 发展 观的理论 渊 源及其 自身理 论体 系的提 出、 形
领导集体关 于发展的重要 思想 的继 承和 发展 , 马克 思 主义 是
关 于发展 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 的集 中体 现 , 同马克 思列 宁主 是
义、 毛泽东思想 、 小平 理论 和“ 邓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既 一脉相
承 又 与 时 俱 进 的科 学 理 论 , 我 国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重 要 指 导 是 方 针 , 发 展 中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必 须 坚 持 和 贯 彻 的 重 大 战 略 是 思想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要教育功能分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要教育功能分析一、课程概况介绍(一)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二)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大学生应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目的与要求:第一,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不同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第四,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及学分:总学时:36;周学时:2;学分:2。
(四)教学方法:讲授、影片播放、讨论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五)授课对象:全校各专业本科生。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
内容主要涉及: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8)这三部分内容。
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
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摘要】本文探讨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科学历史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应用。
首先介绍了科学历史观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了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历史观,并探讨了科学历史观对学生的影响和在教育中的作用。
结合课程内容,总结了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意义和未来发展,并强调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科学历史观来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和思考能力。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科学历史观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科学历史观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学历史观、教育、基本概念、应用、培养方法、影响、作用、意义、未来发展、总结。
1. 引言1.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大学历史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重大变革以及历史人物等内容。
这门课程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现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当代历史的内容,是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性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生可以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脉络有所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和现状。
1.2 科学历史观教育的重要性科学历史观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备受重视。
通过学习科学历史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方法论。
科学历史观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辨析历史事件中的因果关系,推演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
科学历史观教育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科学历史观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科学历史观教育更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通过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深入开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推动我国历史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也论_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
职业教育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中国近代160多年的历史回顾,更是当代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性质要求课程教学必须突出其对高校学生的科学历史观的培养功能;任课教师也应当以唯物史观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最终使高校学生能够学会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来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真正深刻地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和人民作出“三个选择”历史必然性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历史观1“纲要”课程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必要性尽管课程开设已有几年时间,但当前高校许多学生仍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一门历史课程,即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从鸦片战争以来至今这160多年的时间里的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问题的课程。
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不正确的。
我们判断一门课程的性质并不是单纯的以它所讲述的内容或者这门课程的名称为依据,而是要看开设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根据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有关文件开设的一门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为了强化“纲要”课程功能和教师队伍建设,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新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明确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基本任务,并将“纲要”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热点理论问题和教学实践研究,科学的历史观教育研究等列为该学科的的研究范围。
从这门学科的增设及其研究范围以及“纲要”课程教学目的来看,“纲要”课是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思政课。
当代高校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
中国近代160多年的历史回顾,更是当代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性质要求课程教学必须突出其对高校学生的科学历史观的培养功能;任课教师也应当以唯物史观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最终使高校学生能够学会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来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真正深刻地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和人民作出“三个选择”历史必然性的内在逻辑。
标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历史观
1 “纲要”课程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必要性
尽管课程开设已有几年时间,但当前高校许多学生仍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一门历史课程,即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从鸦片战争以来至今这160多年的时间里的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问题的课程。
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不正确的。
我们判断一门课程的性质并不是单纯的以它所讲述的内容或者这门课程的名称为依据,而是要看开设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根据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有关文件开设的一门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为了强化“纲要”课程功能和教师队伍建设,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新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明确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基本任务,并将“纲要”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热点理论问题和教学实践研究,科学的历史观教育研究等列为该学科的的研究范围。
从这门学科的增设及其研究范围以及“纲要”课程教学目的来看,“纲要”课是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思政课。
当代高校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
市场经济的兴起,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出现了“四个多样化”的局面,即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
“四个多样化”,是我国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它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纲要”课程是向学生传播唯物史观的重要渠道和阵地,有助于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以唯物史观的态度和方法来面对社会,面对生活;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在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才可以使青年学生们在纷乱繁杂的信息时代分辨出是与非、对与错,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同时也为那些立志从事史学研究的青年初步奠定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史学理论研究方法。
总之,当前“纲要”课程开展唯物史观教育的现实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纲要”课程的性质和定位所必需的,应当以唯物史观作为其根本教学任务;第二,是实现“纲要”课程具体教学任务所必需的,“纲要”课程若要进行“国史国情教育”和“三个选择必然性教育”,必须同时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第
三,是实现高校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所必需的,因为唯物史观教育能为高校学生正确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当前“纲要”课程教学中在科学历史观方面的问题
2.1 教材信息简略、抽象,重复性高,基本线索单一化,为学生的科学历史观培养设置了数道无形障碍。
“纲要”课程囊括了中国近现代160多年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历史发展规律,涉及的内容信息量如其说过大,还不如说过于简略;其内容与中学的历史课本的教学内容相对照,应该说重复的内容较多,致使很多学生认为中学已经学过的知识,现在没必要再学一次,在思想意识上不经意间筑起了唯物史观培养的无形路障;从“纲要”课本内容剪辑和编排上,基本线索高度中心化或单一化,也很难寻觅出明确的科学历史观的叙事分析思路。
因此,当前“纲要”课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高校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方面的需要。
2.2 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信息量大,难以承载培养学生科学历史观之重任
高校是当前中国社会唯物史观教育的主要场所,“纲要”课程是当前高校开展唯物史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与“纲要”课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相反,目前“纲要”课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四门必修课数“纲要”学分和课时配置最少。
因为大多数高校的“纲要”课的学时安排为36课时,在书本内容多,教学信息量大,教学时间短的情况下,授课老师很难进行合理的安排,更难以组织有效的唯物史观实践教学活动。
现实中“纲要”课程的教学,要么任课教师为了赶时间而教学,要么在已经高度被压缩的“纲要”教材内容基础上再次压缩、剪裁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以面对课时紧张的现实;而唯物史观的实践教学安排,如果不是在课内组织学生看一场有关近现代史的教学影片,就是泛泛地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地参观革命遗址或纪念场馆以充当实践教学活动。
2.3 教学形式单一,无法提高学生学习和培养自身科学历史观的兴趣
如上所述,在有限的课程时间里,很多老师在“纲要”课的教学中,在较少实践教学安排的情况下,侧重于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和对历史观点的评价,削弱了课程的趣味性,难以调动学生对“纲要”课学习的积极性;再加上大班授课,和概念、实事、观点记忆性的结课考试,很多高校学生都是考前突击,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而在平时几乎忽略了这门课的存在。
可以说当前现存的教学方式,降低了这门课的实效性,无法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的。
2.4 授课老师知识结构不完善,有关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目的不明确
当前,部分授课老师缺少唯物史观明确的教学目的,甚至忽略了以唯物史观作为“纲要”课教学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也有一些老师往往墨守教材中的一些过时观点,对近些年史学界有关唯物史观的探讨和新论点置若罔闻;也有一些老师出于对唯物史观理论不感兴趣甚至有抵触心理,而偏好主观主义、唯心主义的研究方法,对当前近现代史领域一些偏离唯物史观的观点没有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