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11
2011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11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我国出台了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这是对小学科学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2011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首先,2011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了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还要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学会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其次,2011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注重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通过实验、观察、实地调查等方式,探究自然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另外,2011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还注重了科学素养的评价。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不再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评价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不再只是传统的笔试,还包括观察记录、实验报告、项目展示等多种形式。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最后,2011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还强调了教师的角色转变。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主要角色,更要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2011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的课程标准不仅注重了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扮演新的角色。
相信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将得到更好地提高。
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科学1—6年级教学内容一览表
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科学1—6年级教学
内容一览表
一年级
1. 科学常识:认识物体、认识生活中的常见物品
2. 科学实验:观察和记录
3. 科学探究:观察、提问和探究
二年级
1. 科学常识:认识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认识季节变化
2. 科学实验:设计简单实验
3. 科学探究: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探究
三年级
1. 科学常识:认识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认识动植物的基本特征
2. 科学实验:观察、实验和记录数据
3.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思考和解答问题
四年级
1. 科学常识:认识一些科学原理和技术应用
2. 科学实验: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和数据分析
3.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实施方案并解决问题
五年级
1. 科学常识:认识生物链、研究天体运行规律
2. 科学实验:设计复杂实验、进行观察和数据收集
3.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制定实验方案和分析结果
六年级
1. 科学常识:认识物质结构、了解能源转化
2. 科学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实验
3.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进行实践和分析结果
以上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科学1—6年级的教学内容一览表。
根据年级的不同,教学内容逐步加深和扩展,让学生对科学有更全
面和深入的了解。
201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1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我国发布了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这一标准对小学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导。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了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为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指导。
本文将对201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标准。
首先,201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了小学科学教育的总体目标。
该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创新能力。
同时,该标准还明确了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这些内容既有科学的基础知识,也包括了一定的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科学的基本认识和兴趣。
其次,201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了科学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探究。
同时,标准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热爱,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此外,201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还强调了科学教育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和应用科学知识。
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最后,201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还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提出了要求。
标准要求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的科学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科学教学活动。
同时,标准还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综上所述,201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导,为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研读和理解这一标准,结合实际教学,积极探索和实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科学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完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国版)
(完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国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国版)为了保障小学生的科学研究质量,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国版)经过深入研究制定。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该标准的内容。
一、总体目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国版)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使其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观察实验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课程标准内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国版)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科学知识体系- 介绍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科学基本概念。
- 阐述常见物体和现象的科学原理和规律。
- 探索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
- 揭示地球、宇宙和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2. 科学实验与观察- 强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
- 培养学生进行简单实验和观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 科学探究与问题解决- 培养学生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和观察来解决科学问题。
三、教学方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国版)强调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包括:-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
- 问题导向法: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
四、评价方式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国版)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 综合评价:综合考察学生的科学知识、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 任务评价:通过完成特定科学任务来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五、教材编写与选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国版)的教材编写与选用应该符合以下原则:- 紧密结合课程标准,全面反映科学知识与实践内容。
- 规范编写,语言简明通俗,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以上是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国版)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实施提供指导和参考。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课堂PPT)
引导者。 6. 小学科学课程采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科学
素质形成的评测体系。
19
(四)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
9
(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 订的原则
(一)充分依托专家学者。确保课标修订 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
(二)充分吸收已有成果。确保课标修订 工作的连续性、继承性。
(三)充分拓展工作视野。确保课标修订 工作的前瞻性、先进性。
(四)充分听取基层意见。确保课程标准 的实用性、可操作性。
10
(三)《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 订的主要内容
17
(二)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1.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
2.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 课程。
3.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 4.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 的课程。
18
(三)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1.小学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 2. 小学科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
景、课程的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 路。这些都是小学科学课程设置的依据。
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 目标和四个分目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 学态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各部分 目标的相互联系。
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是说明 课程要求学生学什么以及达到的程度,共分三 个部分:科学知识、设计与技术、科学探究。
工作单位
2011版科学课程标准
2011版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新的科学课程标准,这是一次对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大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强调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新的科学课程标准突出了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
科学课程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合作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科学问题,参与科学活动,形成科学态度,树立科学信念。
其次,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注重了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科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推理、假设和验证等。
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推理论证、进行交流、总结归纳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再次,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注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科学课程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新的科学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强调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根据新的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科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2011版
教育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布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
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现就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执行中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1.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
各地要把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活动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契机,认真组织开展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全员培训,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各地要引导广大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控制好课业负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要充分整合专业资源,建立专家咨询和指导系统,围绕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
3.积极推进评价考试制度改革。
各地要引导学校进行教学评价改革,强化评价在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尤其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
2011版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2011版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导言本文档旨在介绍2011版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这个标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小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兴趣培养,以及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探索和思考能力。
目标1. 培养学生的科学常识,使他们能够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包括观察、实验、探索和思考。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使他们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欣赏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内容1. 科学常识- 研究自然界的基本现象和事物,如天气、地形、动植物等。
- 研究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重力、电磁力等。
- 研究科学中的基本实验和观测方法,如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等。
2. 科学实践- 研究观察和记录自然界的现象和变化。
- 研究设计和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探索问题的答案。
- 研究使用工具和设备进行科学实践活动,如万能电表、天平等。
3. 科学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的能力。
-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推理和论证的能力。
4. 科学文化素养- 研究科学史和科学家的故事,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
-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喜爱,鼓励他们参与科学活动。
- 探索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科学与艺术、科学与社会等。
总结2011版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通过研究科学常识、进行科学实践、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和提升科学文化素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为未来的研究和生活奠定基础。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电子稿)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学段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三学段(7~9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附录 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变化及其影响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变化及其影响作者简介:刘恩山,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副组长2017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科学课标》)。
这是《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在一线实施16年后的正式颁布,标志着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探索阶段已经结束,新的课程标准将引领小学科学教育进入一个跃升发展的全新阶段。
这是我国科学教育发展中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也令科学教育人振奋和鼓舞。
课程标准是学校科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教学的学术积累和对课堂实践的期待,是科学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科学课程标准是对教学要求和内容的具体描述,是教科书编写、课堂教学、教学评估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据。
此次正式颁布的《科学课标》较世纪之初实施的《实验稿》有突出的变化。
这些变化顺应了国内外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针对我国现阶段小学教育的客观条件和实际需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同时,课程标准的变化也对我国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面向全员的挑战。
因此,深入了解这些变化及其意义,对科学教育工作者开展相关研究和教学实践有着积极的作用。
课程标准的突出变化《科学课标》在体例和格式上与我国义务教育各学科2011版课程标准一致,包括了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
与2001版《实验稿》相比,《科学课标》延续了其基本思路和要点,并在标准文本的四个部分有明显的变化。
其中,最为突出、意义重大或直接影响教学实践的至少有以下几点:小学科学课程从一年级开始。
全球许多国家特别是教育和经济发达国家都将科学课程作为小学教育阶段与母语、数学同等重要的核心课程,并从一年级设课。
这不仅因为一二年级是孩童了解和探索世界的重要阶段,也是因为小学是基础教育普及率最高、影响公民素养最大的学段。
在小学阶段全程开设科学课程,对全民科学素养在质和量方面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促进小学生在语言和数学方面的学习。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科学课程标准(3-6)第一部分前言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
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这些都为科学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基本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目录
1 2 3 4
课程性质 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一、课程性质
(一)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增强学生科学素 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 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 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 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 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 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 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二)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 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 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 识和技能。
(七)搜集整理信息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 整理有关资料。 (八)思考与结论 1.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 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能考虑对同一现象做不同的解释。 3.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 果与假设相比较。
(九)表达与交流
1.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 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 结果。 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 点和评议。 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 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二)提出问题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 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 价。 在教学活动起始阶段,安排学生 进行发散性提问。 (三)猜想与假设 1.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 象作假设性解释。 2.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四)制定计划 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 计划。 (五)搜集整理信息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 整理有关资料。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txt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指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科学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
以下是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的完整解读。
一、知识与技能要求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1.科学基本知识学生应掌握科学基本概念、科学术语,并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原理和规律。
2.科学实验与观察学生应具备进行简单科学实验的能力,能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并能从实验中提取科学知识。
3.环境保护意识学生应培养环境保护意识,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掌握一些简单的环保知识和行为惯。
二、能力培养目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几方面能力:1.科学思维能力学生应培养科学思维方式,能够进行科学推理、观察和实验。
2.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应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研究能力学生应培养自主研究的能力,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和技巧进行研究。
三、素养培养目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追求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1.科学素养学生应培养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并了解科学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2.环保素养学生应培养环保意识,养成环保惯,关注和保护自然环境。
3.创新素养学生应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勇于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评估与反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的研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以上是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完整解读。
希望学生们能够按照标准要求,全面发展科学知识、技能和素养,培养科学思维方式,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5. 调整和修改内容标准部分框架和 内容。选取物质、生命、地球与空间科 学的主要概念及分解作为“科学知识的 内容标准”,以对概念的陈述语句为呈 现方式,并对每条分解概念附以举例和 学习内容目标 。
增加“设计与技术”作为内容标准 的第三部分。
6. 实施建议部分基本保留原框架, 吸收和体现国际上科学教育研究的最新 共识,对教学、评价、教材等建议内容 作重点修订。
2011年3月,最终韦钰修订组完成《小学科 学课程标准(新修批注稿)》,送教育部审定。
2012年12月-2013年11月,调研、实验、征 求意见、撰写修订稿;
2014年2月19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1~6年 级)课程标准》的完成,历时14年,10 易其稿,期间有20多位院士、教授、专 家参与,先后召开了10多次会议和分领 域主题研讨,同时分别以座谈、问卷、 实验、听课、建立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 深入调研,广泛征求采纳各方面意见, 最终面世。
三、小结
(一)关于课程 (二)关于《课标》
1. 前瞻性; 2. 系统性; 3. 时代性; 4. 灵活性; 5. 可操作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4.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 5. 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
引导者。 6. 小学科学课程采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科学
素质形成的评测体系。
(四)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
学科
电子学 生物医学工程
应用光学 医学分子遗传学
地球物理 工程学
物理教育 化学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国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国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国版)前言科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更好地指导全国小学科学教育,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通过小学科学教育,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年级目标1. 一至二年级: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能够观察和描述现象,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2. 三至四年级: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观察、提问、假设和实验的能力,认识常见的事物和现象。
3. 五至六年级: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他们对自然界的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内容一年级1. 认识自然:学习自然界的特点,了解动植物的生活习性。
2. 简单机械:学习力的作用,认识简单机械如杠杆、滑轮等。
3. 物质与变化:学习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如溶解、沉淀等。
二年级1. 生物与环境: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习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
2. 简单电路:学习电路的基本概念,认识开关、灯泡等元件。
3. 物体与运动:研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学习速度、时间等概念。
三年级1. 植物的生长: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水、土壤、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2. 地球与宇宙:认识地球和宇宙的基本知识,了解太阳、月亮、星星的运行规律。
3. 简单磁现象:学习磁铁的性质,认识磁极、磁场等概念。
四年级1. 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学习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 能量的转化:探究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认识各种能量形式。
3. 声音与光:研究声音和光的产生、传播和作用。
五年级1. 人体与健康: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学习健康生活常识。
2. 化学现象:探究化学反应原理,认识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 科技与生活: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学习简单的生活科技应用。
六年级1. 物理现象:研究物体的性质,学习力、热、光、电等现象的规律。
2011版国家课程标准的维度汇总
课程学科
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考
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英语语言技能语言常识
品德与生活(小学低年级)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
品德与社会(小学中高年级)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
思想品德(初中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
物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生物知识能力
初中科学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
历史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课程目标分类维度
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知识与技能
知识
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
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
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二)小学阶段具体目标
(1)价值体认:通过亲历、参与少先队活动、场馆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
理解并遵守公共空间的基本行为规范,初步形成集体思想、组织观念,培养对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感情,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2)责任担当: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能处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务,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热爱生活的态度,具有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生活的意愿。
(3)问题解决: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校、家庭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能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小课题,体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
(4)创意物化: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掌握手工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数字作品。
运用常见、简单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三、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
学校和教师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并基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并选择相应的活动方式。
(一)内容选择与组织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选择与组织应遵循如下原则:
1.自主性
在主题开发与活动内容选择时,要重视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活动主题,从特定的角度切入,选择具体的活动内容,并自定活动目标任务,提升自主规划和管理能力。
同时,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指导学生深化活动主题,不断完善活动内容。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动,在“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在全身心参与的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创新能力。
3.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具体活动内容具有开放性。
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专长,打破学科界限,选择综合性活动内容,鼓励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学习,为学生自主活动留出余地。
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家庭、学校、社区的持续互动中,不断拓展活动时空和活动内容,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实践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获得发展。
4.整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要结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均衡考虑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对活动主题的探究和体验,要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联系,强化科技、艺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在整合。
5.连续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设计应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设计长短期相结合的主题活动,使活动内容具有递进性。
要促使活动内容由简单走向复杂,使活动主题向纵深发展,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活动范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持续发展。
要处理好学期之间、学年之间、学段之间活动内容的有机衔接与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活动主题序列。
(二)活动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及其关键要素为:
1.考察探究
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考察探究的关键要素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
2.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它强调学生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
社会服务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制订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
3.设计制作
设计制作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它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等。
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等。
设计制作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意设计;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与改进。
4.职业体验
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如军训、学工、学农等,它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除了以上活动方式外,还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
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划分是相对的。
在活动设计时可以有所侧重,以某种方式为主,兼顾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实施,使不同活动要素彼此渗透、融合贯通。
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各类活动的支持作用,有效促进问题解决、交流协作、成果展示与分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