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存在主义影响下的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用
存有主义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一、存有主义及其时代背景存有主义作为西方哲学思潮的主要代表,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并从60年代起开始走向衰落。
存有主义是一个从揭示人的本真存有的意义出发来揭示存有的意义和方式,进而揭示个人与他人及世界的关系的哲学流派。
在一定意义上能够说,存有主义是对19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理性派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潮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20世纪在西方各国中影响最广的哲学流派之一,存有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正式形成。
存有主义与20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危机以及由此加剧的人的异化现象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描绘和揭露在充满矛盾和危机的现代社会中人的个性的丧失、人的自由的被剥夺、人之受物以及一切异己力量的支配,论证怎样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摆脱异化状态,恢复人的尊严和个性,成为存有主义者追问的中心问题。
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科学进步的同时,道德价值观严重危机。
教育不是为了发展人自身,它不过是把人当作机器加以寻来。
所以,存有主义教育极力抨击传统教育简单化、划一化和工具化,极力主张个人价值,弘扬个性,重视主体自由。
存有主义,以“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注重人的存有、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注重现实人生。
窥探其发展轴线,不难发现,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给人类的物质文明带来了空前繁荣,但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家园带来了无尽困惑。
人在异化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精神家园更是乏人问津,存有主义正是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危机持续迭起时代的产儿。
“人”的问题日甚一日凸显出来,而存有主义以其人文关怀强调重视研究和解决“人”、“主体”、“生存”的问题,俨然一剂良药,回应了当时社会中人类自我反省的强烈呼声,也助其成为20 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中最大的一个流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马丁·海德格尔,德国的卡尔·雅斯贝尔斯、法国的让—保罗·萨特以及奥地利的马丁·布贝尔等。
存在主义教育的实践主张
一、引言存在主义教育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主张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存在、自由和责任。
在我国,存在主义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并在实践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存在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出发,探讨其实践主张。
二、存在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1. 个体存在的优先性存在主义教育认为,个体存在的优先性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尊重个体的选择和意愿,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
2. 自由与责任存在主义教育强调个体在自由中的责任。
教育应该培养个体的自由意识,使个体在面对困境时能够独立思考、勇于担当,从而实现自我成长。
3. 真理的探寻存在主义教育认为,真理是相对的,教育应该引导个体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
4. 人文关怀存在主义教育关注个体的人文素养,强调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情感、道德和审美等方面,使个体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的价值。
三、存在主义教育的实践主张1. 教育目标的定位存在主义教育将教育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承担责任能力的个体。
具体包括:(1)培养个体的自我意识,使其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责任。
(2)提高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使其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
(3)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关心社会、服务社会。
2. 教学方法的选择(1)对话式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与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2)案例教学: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能力。
3. 课程设置与评价(1)课程设置:注重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课程,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关注个体存在的意义。
(2)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4. 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存在主义哲学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2010年12月JOURNAL OF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Dec.2010存在主义哲学是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中最大的一个流派。
它于20世纪20年代首先在德国产生,40年代在法国流传和活跃起来,50年代起在世界广泛传播。
存在主义以人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其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的大潮中更好地实现人的独特价值,保护人的神圣尊严,这是当代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由存在主义哲学中引申出来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高度关注人,高度重视人的存在,对当今教育有诸多借鉴意义。
一、识读存在主义哲学及其教育观分析存在主义哲学,首先必须了解存在主义的两个基本命题。
第一,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的解释是: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然后表明其本身……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是在后来,人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
总而言之,人不外乎是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这个原理也就是所谓的主观性。
第二,人是绝对自由的。
存在主义认为自由是一种选择与否定选择的自由权,它的基础是自我,自我是一种偶然性、自主地能规定自己命运的主体,它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的选择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自我的每一个选择都有绝对的自由,是没有任何客观的必然性束缚自我的自由选择。
萨特说,如果说存在的确是先于本质,那么人对他的本性是要负责任的。
存在主义认为,自我的行为首先应对自己负责,其次,个人的行为应对个人以至全人类负责,这才是人的意义和人的价值[1]。
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关照下,存在主义教育观具体作如下解读:(一)教育目的观根据存在主义的观点,其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教育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正像奈勒所强调的那样:“让教育为个人而存在。
让教育教会个人像他自己的本性要求他那样的自发而真诚地生活。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特征与意蕴
话 与交往的平等参与者 , 这样就能打破传统教育教学 f 话会时刻吸引着师生全身心的投入 , 在对话 中相互 敞 中的机械、 僵化、 呆板的知识授受教学模式, 让师生在 l 开无限止的探索, 在平等中, 双方的精神接受对话的
的推动 下逐步发展 , 中“ 其 有柏格 森 的生命 冲动 的文 t 过程 。学 生个 体具有很 大可塑性和发 展的极 大可能 化哲学 , 勒尔 的情感 文化哲学 , 有舍 有海德 格尔 与雅 l , 并能认识 到要成为完整 的人全在于 自身的不懈努 性 斯贝尔斯 的存 在主 义的 文化 哲学 , 有史 怀哲 的人 道 } 和 对 自身 的 不 断创 造 。存 在 主义 教 育 思 想 中 , 师 力 教
理解。 传统的教学中, “ 抽象的理想代替了不可言说的 l 福的体验。 这种教育活动中的人之存在是一种消极存 体验 , 的背诵 、 机械 灌输积压 了充满灵动幻想和 内心 l , 在 学生所形成 的体验是 一种消极的体验 , 学生在这
时刻涌动着的激情 , 冷漠的说教和命令压抑 了情感 的 1 种消极的体验 中会感到焦虑 、 孤独 、 无助 , 缺失积极的 交流和心灵 的感应1 ” 3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中师生的交 I 1 。 幸福体验 , 学生很难感觉 到存在的意义 与价值 。文化
参考文献
义、 体现着比生理生命更高的精神生命的过程 , 是充 。
满教师对学生终极的人文关怀、 学生对教师无限的崇 l
【 1 ]冯天瑜. 中华文史题记. 厶北: 台湾桂冠图书股
敬、 师生生命成长获得彼此关注的过程。存在 主义教 l 份有限公 司,9 3 19 . 育思 想 中人 之 存 在是 一 种 整 体性 的存 在 , 一 种 关 注 I 是 fl 斯 贝 尔斯 . 么是 教 育. 2 Z雅 什 邹进 译. 京 : 活 ・ 北 生 生命 中不同需要的存在 。时刻关 注人 的生命 , 走进教 l 读书 ・ 新知三联 书店,9 1 19 .
浅谈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浅谈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一、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体系概括存在主义哲学对于教育的表述称作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它是一类以存在主义思潮作为其哲学基础的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的教育思想聚焦个人的自我实现,关注对于品德的教育,倡导“自我的实现”,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每一具体的个人服务,促进人格的完成而不是知识的掌握,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拥有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
以人为本、个性彰显、自我创造、精神成长是存在主义的标志。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认为,对儿童进行塑造的教育是不可取的,教育应当是“协助每个个体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并且使得个人去过自己的生活,作出自己的决定”。
在知识观上,存在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帮助我们取得个人自由的工具,所以它很重要。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加强‘思想的正确性’,而在‘存在的真实性’。
”在关注的风格上,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比传统教育更关注学生的个体,更关注学生个体的当下境况。
二、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众所周知,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它对于提升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高度彰显个体的作用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学习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我们必须客观看待存在主义教育的合理内核,使其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发挥应有作用,从而实现教育个性与共性、中人文与科学的统一。
(一)关注以人为本的教育毋庸置疑,人是宇宙中的最可尊贵者,我们解决问题和价值取舍的终极衡量尺度理应是个人本身的存在和需要。
当下教育的以人为本的追求目标,需要我们正视个人的存在,珍视个人存在的权益,关切受教育者的疾苦,尊尚受教育者的尊严。
因此,单纯注重理性的“知”,即“知识中心的灌输”是极不可取的。
教育应当把人生意义,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的意志、信仰、情感、理想、希望等非理性因素,作为教育新的关注点。
这样,教育才能够培养出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又凸显个人风采的,并且拥有博大胸怀的人才,教育才能彰显科学与人文的融洽共生。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它把学生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作为教育的核心,以人的存在为中心,将德育作为重要的一环,推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是以培养学生的个体价值意识、实现人的本真本能及其发展为中心,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发学生自觉履行道德义务,加强学生内在动机,提高学生责任感,从而使学生拥有合理的行为准则,具有完整的道德素质。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修养、自我认识为核心。
通过强化学生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以正确的价值取向来看待自己、看待别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提高道德修养。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判断事物是否合理、是否正确。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发展独立思考能力,还可以形成一种新的价值取向,使他们拥有一套完整的行为准则,发展出一种正确而独立的道德素养。
此外,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还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内省,探究内心世界,真实地反映自己内在的情感、思想和行为。
通过不断反思和检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掘、发展、维护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
最后,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要求学生要勇于探究、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出一套独特的道德素养。
通过实际行动、实际实践、实际反省,使学生能够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成长,使学生在道德上不断前行、不断进步。
总之,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是一种既注重学生内在修养又注重学生实际表现的理念,既注重人格发展又注重道德修养。
它要求学生要关注内心、强化理性、尊重他人、勇于创新,最终使学生形成一套完整而独特的道德标准。
论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论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摘要】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与责任意识,主张教育中的个性化发展和重视目的与意义。
在我国教育改革现状下,这些理念为教育体制带来启示,促使教育更注重学生主体性,突破规范化的教学模式。
通过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引领学校教育向更人文关怀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理念与我国教育改革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教育改革、个体自由选择、责任意识、个性化发展、重视目的和意义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突破规范化的教学模式、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人文关怀、学生全面发展。
1. 引言1.1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基本理念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基本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个体自由和责任的重要原则。
存在主义强调每个个体都应当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认为人的存在是由个体自主的选择和决定构成的。
在教育领域中,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呼吁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选择和需求,促进他们的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人格。
教育不应该只是简单地灌输信息,而应该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发掘自己的潜能。
存在主义强调教育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对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倡导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和自由选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自我。
在当今全球化和多样化的社会背景下,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理念将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和指导。
1.2 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可以说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教育体制也在不断调整和改革。
现实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浅析存在主义教育观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浅析存在主义教育观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摘要:存在主义教育观强调的是“人”的本身,注重个体的独特性,主张自由、选择和责任,其所涵盖的一些重要思想对我国的教育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我国的教育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改善我国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存在主义教育观师生关系启示存在主义哲学是20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中最大的一个流派。
它以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高度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人性化、主体化、个性化的“人道主义”教育。
存在主义教育观是对我国传统教育的一种挑战,它的各种新主张都是对传统的一种冲击,因此,为了改善我国教育中的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本文就对存在主义教育观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一、存在主义教育观中的师生观1、存在主义教育观中“教师”的地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全心全意的教学。
他应该有自身的教育信仰,既不顺从于校长或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也不屈服于外在的压力。
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创造性,应按照自己的方式而不是按常规来教。
教师面对的每一位学生都具有独特性,所以教师应该避免自己或别人经验的影响,因为经验往往会将学生和情境加以分类,这就抹煞了个性。
教师处于创造者和激励者的地位,他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创造性地工作,无需也无权迫使学生来接受。
2、存在主义教育观中“学生”的地位根据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处于选择而不是模仿和服从的地位。
学生不仅可以决定学什么,而且可以决定学多少。
学习的出发点不是知识或道德规则,而是存在的个人。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绝不会消极接受现成的知识和道德规则,而是要从个人的角度积极地辨别和检验它们的价值及其对个人生活的意义。
学生学习它们没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只是为了充实个人的存在,所以,他不能受到它们的改造而泯灭个性。
他们追求的是个人生存的真理,是个人愿意为之生也愿意为之死的真理。
学生也无需模仿教师的形象,或着对教师的要求亦步亦趋,因为教师的形象只不过是他的广泛的选择中的一种。
存在主义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存在主义思想对教育的启示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它认为人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个体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赋予生活以意义。
这种思想对教育有着深远的启示,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方法和价值观。
首先,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选择。
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主性,不应将学生视为被塑造的对象,而是应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
只有当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他们才能真正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其次,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个体的责任和决定。
教育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选择和行动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并培养他们承担责任的意识。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的行为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责任感。
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决定和行动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时,他们才能更加负责地行动,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再次,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个体的存在和意义。
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探索自己的存在和意义,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目的。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
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他们才能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最后,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沟通。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应该创建一个互相尊重和支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分享和合作。
只有当学生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能够有效地与他人沟通时,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的需求。
综上所述,存在主义思想对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自由和选择,培养他们的责任和决定能力,帮助他们探索自己的存在和意义,以及培养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
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主性、责任感和创造力的个体,他们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启示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对我们的启示学院:教育学院 班级:11级小学教育 姓名:李瑾 学号:12011240766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启示存在主义作为西方哲学思潮的主要代表,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并从60年代起开始走向衰落。
存在主义是一个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的意义出发来揭示存在的意义和方式,进而揭示个人与他人及世界的关系的哲学流派。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存在主义是对19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理性派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潮的进一步发展。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是基本的价值,而个人的选择是最高的价值。
教育不是对儿童进行塑造,而是帮助每一个人去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并且帮助他不顾公众的压力去过自己的生活,并且作出自己的决定,他的一切活动都应当是自己自由选择的。
存在主义教育以个人的自我发展、完成为目的,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每一具体的个人服务。
教育的宗旨就是引导每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较为明确的目标有:(1)发展个人意识;(2)发展自我认识与自我责任感、承诺感;(3)为自由的、合乎打拼的的选择提供机会,主张教育的个性化。
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主义者不但要求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而且强调学生个体的需要、兴趣和经验,使课程内容从目的转变为手段,而且从工具性的目的转变为形成人的目的;他们重视人文学科,因为历史,哲学,文学和艺术更深刻而直接地表现为人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的冲突;在他们看来,为学生规定一种固定不变的课程是不合适的,这无视学生个人的具体境遇,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课程应集中于个体的、主观的、内省的知识,同时,必须提供较多的时间,使学生得以内省;存在主义者反对学科中心课程,认为游戏、绘画、艺术、创作等活动课程具有很大的教育作用。
如今,我国普遍实施的素质教育便是这一点的体现,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论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论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教育哲学流派,其核心思想是人的存在优先于任何概念和规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世界和自我实现。
对于中国的教育改革而言,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可借鉴之处。
一、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自由与创造性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唯一而独特的,个体差异性是人的本质特征。
因此,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异质性,尊重他们的自由和创造性。
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实施差异化教育,创新教育,强调学生主体性和学校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是存在主义教育观念与方法的实践体现。
二、注重值与意义的教育,强调学生的个体贡献和社会影响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意识。
其核心是通过学习与自我体验来寻找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建立自己的人生信仰和价值取向,并能将自己的价值实践在社会中。
这对于我国教育改革来说,意味着注重道德、艺术、体育、志愿服务等非学科领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文素养与道德观念,强调学生的个体贡献和社会影响。
三、重视人际互动与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团队精神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认为,人是社会的存在,人际互动与情感体验是人的基本需求。
因此,教育应该重视人际互动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团队精神。
此外,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的指导者和陪伴者。
这对于我国教育改革而言,意味着重视学生情感课程的开发,善于使用互动教学的方式,倡导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合作、协商、分享和承担责任。
四、强调人的自由和责任,注重教育过程自主和自我实现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认为,人的存在是自由的,存在的过程应该是自主和自我实现的。
因此,教育过程应该强调人的自由和责任,在教育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自主选择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在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实现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自由是有责任的,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
存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存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 说到存在主义教育学,我就想起那天跟老师聊天时的场景。
老师说:"教育不是往空瓶子里倒水,而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
"这句话可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2. 存在主义教育学可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理论,它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你想啊,世界上哪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学生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成长节奏。
3. 这个理论特别强调"自我选择",就像我们选择午饭吃什么一样,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它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变成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产品,而是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4. 我特别喜欢存在主义教育学对"自由"的理解。
它说啊,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干啥就干啥,而是在明白后果的情况下做出选择。
就像我们知道熬夜会困,但还是选择熬夜打游戏,这个选择的后果得我们自己承担。
5. 存在主义教育学还特别重视"主体性",就是说每个学生都是自己学习的主人。
老师就像是一个园丁,不是把小树苗往固定的形状修剪,而是为它们创造适合生长的环境,让它们自由生长。
6. 说到教学方法,存在主义教育学可有意思了。
它不赞成填鸭式教育,而是提倡对话式教学。
就像两个人聊天一样,老师和学生之间要有真诚的交流。
我记得有次课上,老师让我们讨论"什么是幸福",那场景简直比辩论赛还热闹!7. 这个理论还特别强调"情感体验"。
它认为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得有感情投入。
就像我们学历史,不能光记住年份和事件,还要设身处地去感受当时人们的喜怒哀乐。
8. 存在主义教育学对"焦虑"的看法也很特别。
它说啊,适度的焦虑其实是好事,就像运动前的紧张感一样,能让我们更投入。
但要是焦虑太过了,就像被大石头压着喘不过气,那就得想办法调节了。
9. 这个理论还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为了考试分数,而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找到人生的意义。
论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论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引言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借鉴和吸收外部经验,以满足当下社会的需求和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概述存在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于欧洲大陆的一种哲学思潮,以强调人的存在和经验为中心。
其教育哲学主张将学生视为独立自主的存在,并呼吁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观。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理念与传统的积极主义教育有很大不同。
积极主义教育主张传授知识和技能并塑造学生的行为方式,而存在主义教育强调学生需要自己发现自己,并且需要自己找到人生的方向和目标。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个性化教育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这与我国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例如学术压力过重、应试教育等。
我们可以通过实施个性化教育来弥补这些问题带来的影响。
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的个人需求和特点,帮助他们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和爱好,同时避免对他们过分的要求和评价。
强调道德价值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学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其道德价值观。
教育需要强调人文关怀、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
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可以通过加强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开放性教育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强调开放性教育,认为教育应该开放给社会和学生,让他们自由地接触和探索世界。
这与我国当前强调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是相符的。
我们可以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和交流,让他们更广泛地了解社会和文化,避免陷入自我的封闭。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注重学生创造性和探索性思维的发展,鼓励他们自由地思考和表达观点。
结论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为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在个性化教育、道德价值培养和开放性教育等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精髓,并通过实际行动将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
存在主义对当前我国教育的启示
存在主义对当前我国教育的启示
以存在主义对当前我国教育的启示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它深刻地影响了当代教育思想,在当前我国教育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独立性,认为人应该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发展和自由探索,而不是屈服于社会的压力。
只有拥有自由的精神,学生才能真正发掘其内在的潜力,开发出自己的精神和创造力。
其次,存在主义强调个人主体性,反对以外在形式来约束个人。
在教育中,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本性来探索世界,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拥有更多的主体权利,让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才能。
再次,存在主义重视个人的实践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体会事物的价值。
在教育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实践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探索世界,使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世界的美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存在主义对当前我国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只有让学生拥有自由的精神,开发出自己的创造力,以实践的形式表达自我,才有可能真正让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发挥出自我的潜力,实现自我的发展。
浅析论存在主义的自由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的启示论文
浅析论存在主义的自由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的启示论文•相关推荐浅析论存在主义的自由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的启示论文论文关键词:存在主义哲学自由教育启示论文摘要:存在主义哲学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实现个体的“自我完成”,关注人的尊严和价值,通过个人的自由选择、自主行动并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来实现自由,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这些对纠偏我国当前教育权威问题,倡导自由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既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的产物,又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所导致的人性异化的结果,透射出一定的时代特征。
在此种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悲观与失落充斥着人们的内心世界,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危机。
因此,人的生存、价值,人生的意义等问题成为社会各阶层普遍关注的焦点。
存在主义者以研究“人的哲学”为标榜,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主张人在本质上是绝对自由的,通过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行动来实现“自我完成”。
一、存在主义的自由教育观1.存在先于本质:人的存在是个人的存在“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思潮的哲学命题,以人的主观选择为出发点,强调“人是自己存在的剧作者”,人的存在就是个人“自为”的存在,是主观非理性的心理体验,真正的知识和真理是通过个人的直觉自由选择的结果。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对此做过解释:“存在先于本质,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加入说人,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是不可能给予定义的话,这是因为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有后来人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一致造成他自身。
所以说,世间并无人类本性,因为世间并无设定人类本性的上帝。
人,不仅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还只是他投入存在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
”如果把人的本质看成先于人的存在,就是对人的主观性的蔑视。
存在主义者强调通过自我的内心体验来认识世界,凭借亲身经验来寻求“本原”,寻求“本真”的存在,以便成为真正的人,从人身上发现真实存在的东西。
存在主义对当前我国教育的启示
存在主义对当前我国教育的启示
在存在主义思想中,存在只能被主观体验,因此无法被精确衡量和客观标准化。
它把重点放在个体的自我形成和实践,强调在这种形成中激发个体的生命活力和创造力,以及融合情感、思想以及行为。
当前我国教育的启示在于,在实施学习教育时,应该重视个体的主观体验,尊重个体的自主性,使学习活动更具发掘性,从而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空间,因此要真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加强学生学习技能,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变化。
同时,教育要强调情感熏陶,运用情感和激励来改善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认识,实现学习心理与学习技能的统一,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更充分地发挥自身创造力与社会影响力,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新生态。
论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师观
论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师观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以“存在”为基础的教育观念。
这种观念把人的存在和问题解决放到了第一位,将生命和自由视为最重要的事情。
在这种教育观下,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人,还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健康。
本文将重点探讨论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师观。
首先,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师观强调学生的个体性。
传统教育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一些事务管理上,比如考试分数、成就等,往往看不到学生的个体特点。
然而,在存在主义教育中,教师的任务是帮助每个学生理解自己的特点和生命的价值。
教师需要尊重、认同并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成长过程,为他们提供需要的支持和指导。
因此,在该教育思想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同时也激发学生对生命和自由的尊重和热爱。
其次,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师观注重学生自由的发展。
学生有权享受自由,并在追求自由的同时,承担自己的责任。
这种责任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的老师,而是一个支持、鼓励和激励学生的导师。
教师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提供足够的自由去探求知识和发展自我,同时也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最后,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师观强调学生的意义和目的。
对于学生来说,教育的意义不只是提供知识和能力,而是在生命的意义上找到自我。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为实现他们的目标做好准备。
这样,教育就不只是为工作或社会生活做好准备,而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存在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总之,在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师观中,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意识到自由和生命的价值。
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创造一个充满支持和鼓励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自由地探索和发展自我。
同时,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生命意义,以使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更具意义。
因此,在存在主义教育中,教师的教育思想被认为是一种强调个体性的、鼓励自由发展和发现学生生命意义的思想。
存在主义影响下的新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影响下的新教育思想一存在主义的概况(一)存在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哲学理论存在主义首创于德国,随后传播到法国与美国,同时也影响到了亚洲的一些国家,如日本与中国等。
存在主义批判对人的忽视,而当时西方社会上出现的人的消极意识、人的异化等问题,使得存在主义应运而生。
同时,哲学上的一些理论思想也推动了存在主义的产生,主要有:(1)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哲学。
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通过对存在的研究体现出来的。
而且,他还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人的存在。
(2)尼采的唯意志论。
尼采批判传统的理性主义、基督教道德以及启蒙主义的文化,倡导人的自由,希望人能够成为自由的实体,成为自己的主人。
(3)柏格森的直觉主义。
导致了对理性主义及逻辑思维的批判与贬低,他认为人的理智是有限的,不能只靠理性,只能依靠直觉来认识一切。
(4)胡塞尔的现象学。
主要是对纯粹意识的研究,认为认识的对象是一种观念存在,即是一种意识状态本身。
存在主义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与哲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并且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
对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也都产生了影响,其中当然包括对教育的影响。
(二)存在主义的观点存在主义作为哲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潮,虽然观点不一,许多代表人物也就不同的具体问题发表了见解,但是通过研究还是会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而这些可以认为是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
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强调人的存在,主张以人为出发点。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优于其他东西的存在,而且只有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反对把人置于次要地位。
其次,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主张个人造就自己。
萨特的重要命题是“存在先于本质”,表明在他看来,一切存在都是偶然的,面对这些偶然的存在,人只能依靠自己,只能是自己造就自己,创造各种道德规范。
第三,强调人的自由选择,重视自由承担责任。
不管是萨特,还是海德格尔,他们都提出了自由的思想,都认为人的存在是自由的存在,人在自由存在的同时所面对的一切事都是自由选择的,然后对于这些选择,每个人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存在主义影响下的教育思想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王莎42110244 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
当今社会,各种教育思潮相继涌现。
存在主义作为现在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一种代表形式,与教育相结合,在教育领域中也形成了一种存在主义的教育思潮,它以研究人为重点。
由于存在主义提倡对人的个体性、主观性的重视,因而很难形成统一的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观。
然而,作为哲学重要内容的存在主义,对新的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字: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教育目的师生关系道德教育一、存在主义的概况(一)存在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哲学理论作为存在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理论基础的存在主义,首创于德国,随后传播到法国与美国,同时也影响到了亚洲的一些国家,如日本与中国等。
存在主义批判对人的忽视,而当时西方社会上出现的人的消极意识、人的异化等问题,使得存在主义应运而生。
同时,哲学上的一些理论思想也推动了存在主义的产生。
主要有:(1)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哲学。
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通过对存在的研究体现出来的。
而且,他还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人的存在。
(2)尼采的唯意志论。
尼采批判传统的理性主义、基督教道德以及启蒙主义的文化,倡导人的自由,希望人能够成为自由的实体,成为自己的主人。
(3)柏格森的直觉主义。
导致了对理性主义及逻辑思维的批判与贬低,他认为人的理智是有限的,不能只靠理性,只能依靠直觉来认识一切。
(4)胡塞尔的现象学。
主要是对纯粹意识的研究,认为认识的对象是一种观念存在,即是一种意识状态本身。
存在主义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与哲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并且广泛的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
(二)存在主义的观点存在主义作为哲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潮,虽然观点不一,许多代表人物也就不同的具体问题发表了见解,但是通过研究还是会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而这些可以作为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
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强调人的存在,主张以人为出发点。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优于其他东西的存在,而且只有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反对把人置于次要地位。
其次,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主张个人造就自己。
萨特的重要命题“存在先于本质”,表明在他看来,一切存在都是偶然的,面对这些偶然的存在,人只能依靠自己,只能是自己造就自己,创造各种道德规范。
第三,强调人的自由选择,重视自由承担责任。
不管是萨特,还是海德格尔,他们都提出了自由的思想,认为人的存在是自由的存在,人在自由存在的同时所面对的一切事都是自由选择的,然后对于这些选择,每个人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四,强调人的主观性,重视人的自我体验。
由于受到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的影响,存在主义提倡重视人的主观性,而贬低人的理性,同时,还主张人要体验自己的本真存在,重视通过人的主观体验认识自我、认识世界。
第五,强调对死亡的领悟,重视生的意义。
存在主义者对死亡的研究很深入,认为只有真正领悟属于个人的、无可替代的死,才能使人认识到生的意义,才能使自己面对现实,积极地筹划未来、设计人生,从而能够更好的完善自我。
二、存在主义视角下的新教育思想存在主义针对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对人的忽视、人的异化等消极方面,在教育领域中虽然没能形成统一的教育理论,但是在存在主义的影响下,有关教育目的、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道德教育等重要教育思想都有了新的观点与见解。
(一)教育目的存在主义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成为他自己。
主张教育应该指导学生意识到他的环境条件,促进他顺利地领悟生存的重要意义,认为教育不仅要关心如何使人存在于自然界,也要注意如何使人存在于社会中。
以往的一些教育理论重视学生理性的培养,而把学生的人格发展放在次要的位置,这是存在主义所要批判的。
而存在主义认为,教育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使人发展成为一个自由的实体,使学生形成自我意识,发展自己的评价能力,而且,由于人是自由的,所以在各种自由选择之后,人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要求他们对自己的行动作出判断,对未来进行选择,使他们成为他自己,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二)师生关系存在主义反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观,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成为主体,特别是学生,这是在存在主义影响下形成的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
存在主义要求学生成为自由的人,要求学生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负责,成为他自己,而要培养学生成为这样的人,就必须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参与感,对班级形成归属感。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的作用就是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使他们形成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并且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选择能力、评价能力,形成一套评价教师是否促进学生自由的标准。
同时,存在主义还强调,虽然在学生形成自我的过程中有教师的帮助,但是只有他们自己的主观体验才能使他们理解生命的本质,体会生的意义,而且只有通过他们自己思想上的内化与分析,才能发展所谓的个体意识、自我意识,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
存在主义视角下所形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人格的相互尊重,是两个自由个性之间的相互信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我与你”的关系,而非“我与它”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自由发展的人,要尊重他独特的个性,而不是一味的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他们,把他们当作物。
而教师本人也是一个自由人,也拥有独立的人格。
(三)教学内容存在主义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赋予受教育者选择的自由。
而且,存在主义认为,给受教育者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应该是生活化的经验知识,而不应该围绕那些远离学生生活的学科来进行教学。
存在主义者认为,教材本身不是目的,一定的系统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学习是有必要的,但是他们认为,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的自由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却是人文学科。
因为,他们认为,人文学科比其他学科更深刻,更能直接的表达人的本质,使学生了解对自由、道德、死亡等问题的看法,并使学生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地见解,所以,人文学科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是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的。
此外,存在主义在课程方面反对学校选择那些被动传授某些流行的社会经验,而主张活动课程、兴趣课程和自由学习课程。
(四)教学方法在存在主义的影响下,现代教育及其推崇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苏格拉底问答法。
存在主义的教育思想批判传统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转向以学生自由选择为出发点,认为这样能够使得学生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更好的体会自我的存在,以实现自我为最终目标。
苏格拉底问答法最适合培养人的自由,因为在这一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才能体现出教育的意义,在这种对话中,才能促进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自由的选择所要接受的教学内容,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尊、个性与自我。
当然,存在主义也主张,并没有整齐划一的教学方法,也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对学生提出成绩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成为他自己,也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养成。
(五)道德教育存在主义提出如果道德的基础是自由的话,我们就不能期望个人采用独立于他之外所制定的道德准则;道德教育的方法应是自由选择,不是自由选择的价值观是没有价值的。
也就是说,除了他本人之外,不存在统一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自由选择才是衡量一切的道德原则,因为人的本质就是自由,是自己自由的选择道德标准与价值观。
教师的任务是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这种自由意识,学生受教育的目的也是形成自由意识并且尽可能地扩大这种自由意识,发展自我。
当然,这种自由并非是没有限制的,人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还要接受、承担自由选择的后果;而且也要求尊重他人的自由,因为我们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
在道德教育上,存在主义还主张不仅要给学生呈现现实社会中美好的一面,还要向他们展现社会中恶的一面,要把真是的社会画面放在他们眼前。
传统道德教育中,向学生体现的是美好的、理想的,而对于在学生生活中出现的挫折、不安、焦虑甚至是死亡等消极方面的内容很少涉及。
而在存在主义视角下的道德教育却强调把真实的社会放在学生面前。
这样有助于增强他们对现实及自我的认识,避免造成理想与现实过大的差距,增加他们正视生活的勇气。
三、对存在主义影响下新教育思想的评价对存在主义视角下形成的各种教育思想,我们应该采取辩证的评价方式。
首先从积极方面来看。
(1)存在主义视角下形成的教育思想在师生观上的见解是一种进步。
主张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并且都是教育中的主体,教师与学生都要注重自我意识的培养,形成独立的个性与人格。
而且,提出的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我与你”的关系,体现了存在主义中对人的重视,把人当作活生生的自由个体,而不是一种无生命的存在。
这是值得学习与推崇的。
(2)存在主义中对苏格拉底问答法的重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对学生的尊重。
因为传统教育中学生都是出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而这一方法的运用,使得学生能更好的自由选择,更好的接受教育内容,完善自我,真正的成为他自己。
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引导的作用,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彼此的思想都能得到升华。
(3)存在主义在对道德教育的见解上,也很有借鉴意义。
认为道德教育应该把真实的社会呈现给受教育者,包括善与恶、美与丑。
这与传统的道德教育是有所不同的。
而这就有利于学生形成更加符合现实的价值观、世界观,有助于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更加真实,增强他们生活的勇气与信心。
尽管在这些方面,存在主义视角下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有意义的观点,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存在主义视角下的教育思想也是有弊端的。
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1)存在主义强调对人格的发展,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忽视了周围环境、教育的影响。
这是不合理的。
因为人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存在,也免不了教育的影响,人在体验主体、自由选择的过程中已经受到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这种有关人的理论是不完全的,而且还可能形成个人中心主义,这是不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
(2)存在主义中对人文学科的重视,必然导致对其他学科的忽视。
这不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对他们形成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是不利的。
在强调人文学科的同时,也要看到自然学科及其他社会学科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存在主义中有关道德教育,认为学生个人是自由的,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价值观,虽然也认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会给与适当的帮助,但是最后的选择权仍然在学生身上,这种现象容易造成一种“道德上的无政府”状态。
同时,存在主义主张道德教育把真实的社会画面放在受教育者面前,可能会使一部分受教育者思维混乱,打击他们生活的信心。
总之,对于存在主义视角下形成的各种教育思想,要辩证的看待。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以上所做的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的叙述,显然只是整体中的一小部分,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