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第五章知识点梳理
思想道德与法制第五章总结
思想道德与法制第五章总结《思想道德与法制》是中国大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的内容繁多,其中第五章是非常关键的章节。
在第五章中,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任务,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以下是我对《思想道德与法制》第五章的总结,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五章主要从四个方面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阐述: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建设、社会公德培育和法制建设。
这四个方面既互相联系,又互为依赖,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框架。
首先,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道德建设是立德树人的基础,通过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和道德素养。
同时,思想道德建设也要求我们坚定信仰,增强道德思想修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科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科学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倡科学精神,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科学文化建设还需要我们积极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第三,社会公德培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它要求我们遵守社会公德道德规范,遵纪守法,尊重他人,关心集体,崇尚公共利益,形成文明、和谐、有序的社会风尚。
同时,社会公德培育也要求我们强化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参与公共事务,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等。
最后,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法制建设要求我们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加强宪法法律教育,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监督,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率,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同时,法制建设也需要我们培养守法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素养,自觉守法、守序、守诚信,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习惯。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第一部分
现代通讯工具如电话、手机、互联网等 的广泛使用,拉近了人们的距离。
(四)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涉及家庭以外的一切 社会生活领域,活动半径不断扩大,交往的频 率日益提高,覆盖的面越来越广泛。
2、交往对象的复杂 性。社会交往对象扩 大,逐渐由昔日的 “熟人交往”转向 “陌生人交往”。
当今世界,人类公共生活进入了 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当代社会生活扩展的促进要素
现代交通工具如火车、飞机、轮船、汽车的 发展,拓展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增加了交往 的频率。
青藏铁路通车
雀儿山海拔5050米 川藏公路
现代传媒手段如广播、电视、新闻载 体的普及与推广,促进了信息快速、 便捷、充分地传播与交流。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道德和法律
(一)道德与法律追求目标的一致性
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 手段;它们的目标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 为来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 经济发展;
二者相辅相成,道德需要法律为支撑, 法律需要道德为补充。
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更清晰地体现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
社会生活
公共生活
职业生活
家庭生活
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私人生活
公共生活
(一)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
私人生活往往 以家庭内部活动和 个人活动为主要领 域,具有一定的封 闭性和隐秘性。它 包含和承载着个人 的情感、个性、自 由以及对生活的独 特理解和表达。
强调“他律”。在公共生活中,法律发挥作用 的范围是有限的。它主要是针对那些危害公共 生活秩序的行为进行强制性的限制和惩处,警 戒人们遵守规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点及习题(第五章)
【课程学习】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要点及习题(六)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一、学习要点1.道德的起源和本质2.道德的功能和作用3.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4.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与当代价值5.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6.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7.网络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要求8.职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9.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10.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11.恋爱中的基本道德规范与正确的恋爱观12.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13.个人品德及作用14.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15.高尚道德品格的锤炼16.道德修养与引领的路径感谢陪伴二、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自古以来,人们在探讨道德起源这一重大问题时提出了多种见解和理论,其中,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观是()。
A.天意神启论B.先天人神论C.情感欲望论D.生产方式论2.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是()。
A.实践B.自我意识C.社会关系D.劳动3.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A.社会关系B.自我意识C.生产方式D.生产力4.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A.人的自我意识C.思维能力D.判断能力5.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在本质上是()的特殊调节方式。
A.社会经济关系B.社会利益关系C.社会政治形态D.社会意识形态6.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是反映()的特殊意识形态。
A.社会政治关系B.社会经济关系C.社会文化关系D.社会舆论关系7.人类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是()。
A.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B.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C.人类道德的发展与法律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D.人类道德的发展是进步与落后、善良与邪恶斗争的历史8. 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之一。
在中华传统道德的诸多论辩中,其核心和本质的论辩是()。
思修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第一节道德及其变化发展一、什么是道德1.道德的起源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2.道德的本质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是反应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一)道德的功能,一般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功能是多元的,同时也是多层次的。
1.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2.道德的规范功能是指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领域、职业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引导并促进入们崇德向善。
从道德的特征来说,道德和法律一样,都是通过规范人的行为发挥作用。
3.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二)道德的作用道德的作用是指道德的认识、规范、调节、激励、导向、教育等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
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入的白我完善、推动人的全而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三、道德的变化发展道德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不是千古不变的。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在阶级社会中,占社会统治地位的道德是统治阶级的道德,而同时存在着的其他阶级的道德则处于从属地位。
1.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这是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五章
即为人们判断他人行为的正误提供普遍的准则或尺度——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评价的是行为人的行为合不合法,违法及违法的性质和程度如何。
(四)强制作用
指法律能够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
教育作用 指法律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包括使人们知法守法、预防犯罪、鼓励合法行为(通过法律的实施对一般人今后的行为发生的影响)等。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网络生活成为大学生业余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作用也给青年学生带来了伤害。 在网络上,你不知道我是条狗; 网络是最大的“民主墙”; 网络诈骗、网络病毒、网络色情……。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二)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包括风俗、道德、纪律、法律等。其中道德和法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它们有着一致的目标,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源自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主要是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整个道德体系中的最低层次,是整个道德体系中的基础;是每一个人进入文明世界的身份认定,也是一个正常社会全部合格成员之间的品格上的契约;是人生教育的基准,也是日常生活的起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 第一节
三、法律的历史发展p121
人
类 四
奴隶制法律
种
封建制法律
历
史
资本主义法律
类 型
社会主义法律的Βιβλιοθήκη 法律思考题:
• 如何认识法律的历史发展?
据《说文解字》解释,“律,均布也”。所 谓“均布”,古代调音律的工具。说明律有规范 人们行为的作用,是普遍的人人必须遵守的规范。
如果法与律连用,法强调平、正、直;律强 调“人人必须遵守”、“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 一”。
二、法律的一般含义
马 克
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思 主
义
对
统治阶级整
不是统治阶
灋
中国古代的解释
在古汉语中,“法”的古 体为“灋”。东汉许慎著《说文 解字》:“法”古体为“灋” , ( “廌”读zhi的音),并解释 为: “灋” ,刑也,平之如水, 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 从去。廌是一种神兽,它“性知 有罪,有罪触,无罪则不触”。
这说明: 在中国古代,法与刑是通用 的 法从古代起就有公平的象征 意义 古代法具有神明裁判的特点
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历史类型与阶级社会的 社会形态是一致的,四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 本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法律。
法的产生和国家的产生一样,都与阶级社会的形成有着不可分割的
联系。历史上不存在无国家的法,也不存在无法的国家。
对什么是法,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 期以及同一时期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理 解和解释。
和 概
合法行为的肯定和保护 括
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五章知识点
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五章知识点本章主要围绕着思想道德与法治的关系展开,分析了思想道德对法治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法治对思想道德建设的辅助作用。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会深入了解以下几个知识点:1.思想道德对法治的推动作用:思想道德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它能够引导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形成道德自律。
思想道德对推动法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思想道德可以激发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使人们遵守法律法规。
思想道德还能够提高法律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形成公正、合理、公平的法治环境。
2.法治对思想道德建设的辅助作用:法治是指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社会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方式。
法治对思想道德建设具有辅助作用,它能够强制执行道德规范,保障个人权利和社会公平正义。
法律的存在和实施使得道德准则得到了更有效的保护和执行,推动了道德建设的深入发展。
3.思想道德与法治的相互关系:思想道德与法治之间存在着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思想道德是法治的基础,为法律的实施提供了精神支持和价值导向。
思想道德的道德准则是法律的重要依据,并对法律的完善和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同时,法治又能够强制推动道德规范的贯彻执行,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的合法权益。
4.思想道德与法治的协调与整合:在现代社会中,思想道德和法治并不完全一致,会存在一定的冲突与矛盾。
如何协调和整合思想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一方面,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使之符合和秉持公平正义的道德价值;另一方面,要通过强化道德教育,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只有实现思想道德和法治的协调与整合,才能够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5.科学发展观与思想道德与法治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的一种新的工作思想和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思想道德与法治发展要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既要注重法治手段的硬性约束,又要注重道德规范的软性教育,使法治与道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1、2节
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地理环境
人口
物质 资料的 生产方式
三、法律的历史发展
法是随着私有制、
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而产生的,是阶级
社会才存在的特殊
社会现象,其产生拉比法典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闭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律体系会更加完善。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 我们更应知法懂法、学 法用法。
祝愿大家思修科目取得好成绩。。。
别区说三道四。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 律 执 行
法律制定
间 接
法律遵守
法律适用
案例:中国宪法第一案
• 1990年原告齐玉苓参加中考,被济宁市商业 学校录取为90级财会班的委培生,但是原告 就读的滕州市第八中学在收到录取通知书 后,直接将它送给了和原告同级的陈晓琪。 陈晓琪遂冒用原告姓名在该校财会班就读 直至毕业,后被分配到银行工作。直至1999 年初,原告才得知自己已经被冒名10年。原 告认为,上列被告侵犯了其姓名权和受教 育权,请求其赔偿经济损失16万元和精神损 失40万元。
• 狭义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 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不包括宪法。
二、法律的一般含义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且由国家 保证实施
3、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 仅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 部分
在阶级对 立的社会 中,法律 是统治阶 级意志的 体现
评价作用 强制作用 教育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
•
在文化建设方面,维护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准则,促进和保障
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在社会建设方面,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
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
在对外方面,促进和保障对外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的发展,营造和
平发展的外部环境。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
(3)国家强制力不是保证法律实施的 唯一力量。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纪 律观念也促使人们遵守法律,保证法 律得以遵守和执行。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1)法律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级 的整体意志,而不是个别统治者的意志, 也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2)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并不是 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而仅仅是上升为国 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发的概念及历史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第三节 我国宪法确立的原则和基本制度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帮助他们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和社会主义 法律基本原理,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 识,自觉加强法律修养,做一个知法懂法 守法的合格公民。
法律制定(立法) 法律遵守(守法) 法律执行(执法) 法律适用(司法)
(一)法律的制定:是有立法权的国家 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 文件的活动。在我国,不同的机关有不同 的立法权限,所制定出来的法律规范的叫 法也不同。
1、立法的机关和权限
(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涵养良好品德第一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2.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3.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4.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5.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为公、服务社会。
二、提出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
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公民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
3.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第二节遵守社会公德一、公共生活的含义及四个特点公共生活是与私人生活相对而言的,它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多样性和相关性的特点。
特点: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4、活动结果的相关性。
二、公共秩序的含义公共秩序是由一定的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四、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1、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2、道德与法律互为补充、互为条件。
五、社会公德的含义和三个特点(一)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1、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2、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
思考
谈谈如何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1.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首先,应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强 烈动机;其次,应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教育、约束、激励;最 后,应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优点,克服不足。
2.采取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提出的各种 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代 人道德修养的实践经验。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积善成德
(一)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
(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 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 努力提高践行社会公德的能力
三、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开始构筑起 一种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成为重要 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从本质上说,网络交 往仍然是人与人的现实交往,网络生活也是人 的真实生活,因而也必须遵守道德规范。
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
“名节如璧不可污。”趣味是与人的品德、操守、 作为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趣味高雅的人,才可 能变得高尚、纯粹、有道德,才可能有益于社 会和他人。
如果情趣低俗、沉溺于玩乐奢靡就很容易销蚀 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和进取心,变得精神空虚、 意志消沉、思想颓废、行为猥琐、生活奢靡甚 至道德败坏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第二节 职业道德
职业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方 式。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市场 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 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不仅对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具 有引导和约束作用,而且也是促进社会持续健康、有 序发展的必要条件。
考研政治思修考点总结:第五章
考研政治思修考点总结:第五章一、核心理论·社会生活基本上可以分为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对应产生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特征有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一正确使用网络工具、二健康进行网络交往、三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四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一指引作用、二预测作用、三评价作用、四强制作用、五教育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互联网及手机移动客户端发展迅猛,对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网络生活中广大考生也要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而现实生活中一些网络造谣、诽谤、传播不良信息等行为。
二、高频考点1.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2. 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3.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4.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5.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三、历年题型对这一章的考察,在2011年、2014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单选题型,在2014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多选题型,在2010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材料分析题型。
2010年的材料分析题型考察的内容非常简单,第一问为什么文明出行既是道德的呼唤,也是法律的要求?阐述理由的时候可以先说文明出行的重要性及意义,再阐述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需要法律和道德的双重保障。
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第五章重点知识点
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第五章重点知识点2017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第五章重点知识点考生们在备考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时,知道有哪些知识考点吗?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2017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第五章重点知识点,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的含义及其特点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特别是网络使人们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
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公共生活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公众性生活,它能为社会全体成员所享有,不具有排他性,它涉及的内容是公开的,没有秘密可言。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往往是在“熟人社会”中活动,交往圈子很小;当今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则更像一个“陌生人社会”。
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对象并不仅限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人。
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当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在当代社会,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显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表现。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忽视公共生活领域的和谐与公共秩序的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将会遭到干扰甚或破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内容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道德不是芝麻绿豆的小事,那是做人的大事。
——柏拉图凡是公民,谁都不能逃避责任。
——马克吐温学习导引学习目标公共生活的高度发达是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社会的公共生活的文明程度是社会文明程度重要标志,个人的公共生活素质的重要标志。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能够:第一,了解人类公共生活的特点、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意义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第二,了解社会公德的特点和主要内容,自觉增强公共意识、实践公的规范。
第三,理解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强化法律意识、遵守法律规范。
重点·难点·热点本章学习重点第一,理论方面的重点是人类公共生活的领域的形成、发展、运作的特点,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手段。
第二,重点方面的重点是我国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相关法律规范的立法精神和主要内容。
本章学习难点用所知的社会公德规范和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要求自己,自觉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做一个文明的现代人,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本章学习热点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社会公共领域中的无序和不规范现象大量存在。
有些在高等教育领域中也同样存在,比如招生问题、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网络文明问题等等。
如何认识这些问题的危害性,如何规范这些方面的秩序,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如何促进公共生活领域的整体文明程度?对这些问题,需要思考,更需要行动。
学习方法1.通过教材和相关材料的阅读,理解公共生活的含义和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
2.阅读相关公共领域的法律规范,理解立法精神和基本内容,用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相关事件。
3.身体力行,做一名遵守社会公德和公共社会生活法律规范的大学生。
知识要点基本概念1.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公共秩序:由一种规则维系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3.社会公德: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思修第五章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本章主要围绕法律基础展开,以下是我对第五章的学习笔记摘抄。
二、法律的概念和特征1. 法律的概念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2. 法律的特征(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法律是由国家权力机关或其授权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性。
(2)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不论其地位、身份、性别、年龄等因素。
(3)法律以权利义务为内容:法律是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权利和义务相互对应。
(4)法律具有强制力: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违反法律的行为将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三、法律的作用1.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
2. 保护公民权利:法律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等,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3. 促进社会和谐:法律通过调整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减少社会矛盾。
4. 保障国家利益:法律保障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四、我国法律体系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
2. 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及其各部门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4.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具有地方性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5. 规章:规章是由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五、法律意识1. 法律意识的概念法律意识是社会成员对法律的认识、评价、信仰和运用法律的能力。
2. 法律意识的作用(1)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法律意识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使公民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法律。
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串讲资料第五章
第五章民事法律制度 1、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公民民事⾏为能⼒有哪⼏种? 答:公民的民事⾏为能⼒划分为: ⑴全民事⾏为能⼒⼈:18周岁以上的公民即成年⼈。
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的劳动收⼊为主要⽣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为能⼒⼈。
⑵限制民事⾏为能⼒⼈: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可以进⾏与他的年龄、智⼒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为的精神病⼈,可以进⾏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要由其法定代理⼈代理。
⑶⽆民事⾏为能⼒⼈: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和不能辨认⾃⼰⾏为的精神病⼈,由其法定代理⼈或监护⼈代理其民事活动。
2、什么是民事法律⾏为?民事反率⾏为的有效条件有哪些? 答:民事法律⾏为是指公民或法⼈以设⽴、变更、终⽌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的的具有法律约束⼒的合法民事⾏为。
民事法律⾏为的有效条件为:(1)⾏为⼈要有实施民事法律⾏为的民事⾏为能⼒。
(2)⾏为⼈的意思表⽰真实。
(3)⾏为不得违背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3、债发⽣的根据有哪些? 答:引起债发⽣的主要根据有:(1)合同之债;(2)侵权⾏为之债;(3)不当得利之债;(4)⽆因管理之债;(5)单⽅民事法律⾏为之债。
4、什么是债的担保?债的担保⽅式有哪些? 答:债的担保是为督促债务⼈履⾏债务,保障债权得以实现的⼀种法律制度。
债的担保⽅式有:担保、抵押、定⾦、留置、质押五种。
5、什么是知识产权?它具有哪些特点? 答:知识产权,⼜称智⼒成果权是指智⼒成果的创造⼈和⼯商业⽣产经营标记的所有⼈依法所享有的权利的总称。
它具有以下特点:(1)它是⼀种⽆形财产权,即客体是智⼒成果和⼯商业信誉。
(2)它具有双重的内容,即有⼈⾝权,⼜有财产权。
(3)它必须经国家主管机关依法确认才能产⽣,因⽽不是⼀种⾃然权利。
(4)它具有专有性,法律规定这种权利只授予智⼒成果的创造者,这是它的客体独创性的必然要求。
(5)它具有地域性,是⼀种受地域限制的权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
家庭关系包括:
夫妻关系 父母子女关系 其他家庭成员关系
推荐同学们观看以下三部影视作品
三、离婚
说离就离
离婚原则: 既保证离婚自由,同时又反对轻率离婚。 离婚依据: 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主要从婚姻基础、离婚原 因、夫妻感情现状和有无和好可能等综合分析。 离婚方式: 协议离婚(登记离婚)——到婚姻登记机关申 请; 诉讼离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心 理 测 试
二、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摆正爱情的位置
树立高尚的爱情观
要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和奉献。
在恋爱过程中,应多一些理解、信任和宽容,互 相尊重,共同进步。
不在乎天长地久, 只在乎曾经拥有?
稚嫩大学生休学当爹娘 岁月如山劳燕分飞
19岁的刘何和女友都是重庆某重点高校的大二 学生。2005年,女友不慎怀孕,刘何和女友毅然决 定双双休学生子。2005年9月,他们顶着巨大的压 力终于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女婴。然而,面对嗷嗷待 哺的女儿,面对濒临荒废的学业以及众叛亲离的局 面,两人是否能超脱一切? 生活不是过家家。2006年6月20日,记者前去参 访时,“大学生妈妈”已经撇下婴儿离家出走,而 大二男生则陷入困窘,只身抱着年仅9个月大的女 婴泪如雨下……
法定必备条件
法定禁止条件
男女双方自愿
达到法定婚龄 符合一夫一妻
直系血亲和三代 以内旁系血亲 患有医学上禁止 结婚疾病
结婚的禁止条件
一是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 直系血亲是指与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 即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三 代以内旁系血亲,指直系血亲以外的同源于祖 父母、外祖父母的亲属。 二是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 人结婚。(如:性病、严重的精神病、重症智 力低下、瘫痪、麻风病尚未治愈的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1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 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 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 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 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 则志不慑。
2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讨论:
大学生理直气壮不让座,尊重公德需要理由?
“上车我是投了币的,就算有老人有孕 妇站我旁边,我也可以选择不让座,这 跟学识、素质无关。”
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都是塑造和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法律人格的最
重要、最实际的途径,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
要的精神保障。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 教学重点:
•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规范的具体要求及 其必要性与重要性。
• 教学难点:
• 社会公德和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两个概念的区别 问题。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必须综合运用风俗、道德、纪律、法律 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 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形 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知荣明耻的良好社 会风气。
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道德强调自律,通过道德教育、道 德修养提高人的道德观念意识,作用
4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第五章知识点梳理
相信考生们对考研政治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复习了,但是要注意知识的温故,在闲散时间重新将知识点复习一遍,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下面是勤思考研政治辅导名师梳理的思修与法基第五章这部分的知识点。
五、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1.法律的产生: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法律的含义:(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3.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社会礼仪、职业规范等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
4.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制定、认可。
5.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6.法律体现:(1)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整体意志。
(2)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仅仅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
7.奴隶制法律主要特征:(1)具有明显的原始习惯残留痕迹。
(2)否认奴隶的法律人格。
(3)刑罚方式极其残酷。
(4)确认自由民之间的等级划分。
8.封建制法律基本特征:(1)肯定人身依附关系。
(2)封建等级制度。
(3)维护专制王权。
(4)刑罚严酷、野蛮擅断。
9.资本主义法律根本任务:维系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
强调形式上的平等和自由,但仍是以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为依归的法律制度,仍然属于剥削类型的法律。
10.资本主义法律基本特征:(1)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2)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自由原则。
(3)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11.社会主义法律基本特征:(1)社会主义法律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所创立的。
(2)迄今为止社会主义法律都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产生的。
12.社会主义法律本质:(1)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1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的体现:(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善于借鉴我国传统法和外国法的成功经验。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立法体制、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改革与创新,使立法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14.法律的作用:规范作用、社会作用。
15.法律规范的作用: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
16.法律规范的最首要作用:指引作用。
17.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
18.实现法律的指引作用的规范形式: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
19.法律指引作用的指引形式:授权性指引、禁止性指引和义务性指引。
20.授权性指引:指运用授权性法律规范,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或者有权做什么;
21.禁止性指引:指运用禁止性法律规范,告诉人们不得做什么;
22.义务性指引:指运用义务性法律规范,告诉人们应当或者必须做什么。
23.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
24.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
法律的评价客体是人们的行为,评价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
25.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
26.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法律的强制作用。
27.法律强制的主体:国家、社会成员与社会组织。
28.法律的强制手段:国家强制力,包括替察、法庭、监狱等。
29.法律强制的目的:实现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即实施法律,确保法律的应有权威,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正义。
30.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31.法律的教育作用的实现主要有三种方式:(1)法律作出规定,通过人们对法律的了解和学习,发挥教育作用;(2)法律通过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使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教育;(3)法律通过对各种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与鼓励,为人们树立良好的法律上的行为楷模。
32.社会主义法律的社会作用:(1)确立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2)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3)确立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4)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
33.法律运行过程: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等环节。
34.法律制定: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法律制定。
35.法律制定的程序: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
36.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行政执法。
我国大部分的法律法规都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行政执法是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
37.在我国,行政执法的主体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央和地方
各级政府,包括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另一类是各级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下属行政机构。
38.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
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39.依法办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二是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
40.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守法。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1)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体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3)体现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4)体现继承中国法制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5)体现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随着酷热的8月的临近,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夏季强化阶段。
在这一关键时期,不论从身心上还是复习备考,考生都进入了疲惫时期,因此一定要学会适当调节自己的情绪,考研人从不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