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原文、赏析

合集下载

诗词赏析: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意思

诗词赏析: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意思

诗词赏析: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意思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意思不如就驾一叶扁舟,从此远离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余生吧。

《临江仙》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豰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赏析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这里的“东坡”是地名而非自指。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名义上是地方军事官员,实际上是以带罪之身被看管。

廪禄断绝,生活陷入困境。

友人马梦得在城东门外为他申请了一块荒地,名曰“东坡”。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即源于此。

他的著作也多用“东坡”为名,如《东坡集》、《东坡志林》等。

词的开头两句是说,一天夜里,作者在东坡饮酒,也不知饮了多少,反正是醉而复醒,醒了又饮;也不知饮到什么时候,回到家中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醒复醉”一词,很耐人寻味。

有人以酒助兴,有人借酒浇愁。

此时的苏轼显然属于后者。

一场政治迫害,使他几乎丧命。

贬谪黄州以后,“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答李端叔书》)尽管他素以旷达作自我排解,但精神的折磨仍然让他心力交瘁。

正因为如此,夜饮的结果才不是“醉复醒”,而是“醒复醉”,仿佛是饮酒者有意为之。

由此可以想见那种非沉溺于酒中不可解脱的苦闷和抑郁。

接下来,“仿佛”二字形象地表现出作者醉意朦胧、恍惚迷离的情态。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回到家时,家童已鼾声如雷。

这样的描叙,带有慈祥长者对晚辈善意调侃的味道。

虽然叫门不应,作者却坦然处之,漫步走向寓所附近的江边。

“倚杖听江声”,这五个极富表现力的字,勾勒出一个轮廓鲜明的人物剪影——苍茫的夜空下,荒凉的大江边,作者手拄拐杖,静静伫立,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人与大自然仿佛已融为一体。

这一画面意境深沉,有厚重的沧桑之感,同时又有超旷散淡之情。

这三句以静夜为背景,从听觉的感受来表现,写了深夜里的三种声音:鼻息声、敲门声和江声。

小舟从此逝原文及赏析

小舟从此逝原文及赏析

小舟从此逝原文及赏析小舟从此逝原文赏析小舟从此逝,水面已无回。

遥看一孤帆,渐行渐远扬。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小舟从此逝》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诗歌,展现了诗人在岁月更迭中的感慨和无奈,以及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诗歌通过描绘小舟离去和孤帆远行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绪和对生活的反思。

徐志摩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自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诗中的“小舟从此逝,水面已无回”,以简单的几个字,将小舟的离去和时光的流逝显露出来。

水面“已无回”这个形容词的使用,使得时光流转的不可逆转和无法挽回性格外鲜明。

接着诗人展示了一个渐行渐远的孤帆的场景,孤帆的离去和随风而去,进一步表达了时间的消逝和人生的变化。

行走的小舟和离去的孤帆,以及逐渐远扬的景象,呼应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慨和对往昔的眷恋。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两句诗句堪称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

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美好回忆的期待。

然而,同时诗人也感到了时光的无情和往事的不可复现,心中满是遗憾和迷茫。

当时的情感已经变得惘然,彷如追忆中的影像,难以捕捉和驻足。

整首诗以明快流畅的节奏展现了时光的流转,以及人生中的瞬间美好和无奈。

徐志摩的用词简练,意境深远,使得诗歌自然而然地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诗歌通过描绘小舟的离去和孤帆的远行,折射出人生的无常和宿命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和努力留住美好瞬间的心愿。

这首诗道出了人们在生活中常常经历的情感和遭遇,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并感到深思。

小舟从此逝,孤帆远行,无论是物理的离去还是心灵的彷徨,都在文字中得到了表达。

这种诗歌的力量超越了时空,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人产生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徐志摩的《小舟从此逝》是一首颇具感染力的诗歌,通过简洁而准确的语言,巧妙地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往事的思念,引领读者进入对生活的深入思考。

这首诗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经典之作。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陕西省西安市示范性高中高三四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苏轼一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纵饮的醉意表现出来的呢?怎样理解他这份醉饮的豪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案“复”写出作者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状态;回临皋寓所时,“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天色很晚,说明畅饮之久;“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样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诗人风神潇洒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

词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苏东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

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赏析上片赏析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意思_全诗赏析_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赏析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意思_全诗赏析_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赏析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意思_全诗赏析_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赏析》摘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赏析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最新)

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最新)

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雪堂夜饮,醉归临皋作。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半部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下半部是词人的哲思。

下面是分享的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翻译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赏析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

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

“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

“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

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

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

苏轼一向认为“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

既然“执”(敲门)而不可得,随即便应转为“破”(倚杖听江声)。

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下片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

“长恨”二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意思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意思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出自宋代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
解释: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赏析:此句饱含着词人切身的感受,带有深沉的感情,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原文: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余一作:馀)
译文: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微波荡漾、舒缓扑退滩岸的隐约轻叹声。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钻营奔竞!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苏轼的词作《临江仙·夜归临皋》在苏词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抒情词作,深受人们的喜爱。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临江仙·夜归临皋》全文赏析,欢迎阅读!《临江仙·夜归临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谪居黄州时期,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

此词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

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

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

下阕就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

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

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不假雕饰,语言畅达,格调超逸,颇能体现苏词特色。

《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白话译文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

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在苏词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历代苏词的选本几乎没有不选这一首的。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之后的作品。

黄州四年的贬谪生活在苏东坡的一生中非常重要。

在这四年里,他思想日趋成熟,精神境界得到升华,逐渐洞彻了人生的秘密。

苏轼一生最伟大的作品,大部分是这一时期创作的。

比如我们熟悉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

而这首《临江仙》可以看作他精神境界升华的一个转折点。

诗是用来传情达意的,所以读一首诗,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品质,如果一首诗前后情感有变化,则要把握情感的变化。

【北宋】苏轼《临江仙》

【北宋】苏轼《临江仙》

杨雨品历代名家词连载来自喜马拉雅71.【北宋】苏轼《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心情词签】本期词签由冰黛雨独家提供【本期关键词】醉酒顿悟超脱自然【诗词原文】《临江仙》北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精华赏析】这是一首极有情趣的小词,上阕是叙事,讲的就是苏轼自己喝醉了酒,深更半夜回家,家人都已经熟睡了,把他一个人关在门外的故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晚上苏轼在东坡喝酒,估计是和朋友们聊得太开心了,他的酒量本来就不行,醒了酒再继续喝,就这样醒醒醉醉,酒局直到半夜三更才终于结束。

“仿佛”这个词用得尤其可爱,活脱脱勾勒出一个醉态可鞠的苏轼,半夜从野外回家的苏轼,在醉眼朦胧中只能判断出一个大概的时间,可能是三更天了吧。

当他醉意醺醺告别朋友,晃晃悠悠回到临皋亭的住处时,家人已经熟睡。

“家童鼻息已雷鸣。

”这句词至少透露出三层含义。

家童睡得这么死沉死沉的,鼾声如雷,首先再次印证了苏轼“归来仿佛三更”的时间判断,其次也暗暗透露出东坡住所的简陋,这房子隔音措施实在是太差了,屋里人打鼾,在屋外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最后,家童的鼾声也衬托出了苏轼的乐观精神,这么艰苦的日子,依然能被苏轼过得有滋有味。

苏轼心大,所以他身边的人一个个都会受到感染,心无城府,毫不在意生活的艰难,还能过得这么简单轻松。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被关在门外的苏轼,一边听着家童雷鸣般的鼾声,一边敲着门,而且因为鼾声太大,家里其他的人在熟睡中也听不到苏轼的敲门声。

苏轼不但不生气,反而觉得很有趣,他索性倚着竹杖,悠然地欣赏起夜色下笼罩的江景,听着一阵一阵的涛声,仿佛和家童打雷一样的鼾声彼此呼应,此起彼伏。

词的上片写到这里,我们的眼前已经呈现出一个既潇洒率性、又十分接地气的苏东坡。

上阕将故事的背景简单交代清楚之后,下半阕就开始发议论了。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苏轼《临江仙》全诗翻译赏析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苏轼《临江仙》全诗翻译赏析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苏轼《临江仙》全诗翻译赏析【原文】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译文】夜饮在东坡醒了又醉,归来时好像已是三更。

家童的鼾声有如雷鸣,反复敲门也没有回应,只好拄杖听那江水涛声。

长恨这身子不是我自己所有,何时才能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波光粼粼。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江河湖海了却余生。

【赏析一】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人生启示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人生启示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人生启示01前言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烦恼,许多不如意,很多人都在寻找心灵解脱之道,想将这些烦恼抛诸脑后,洒脱的游走在人世间里。

古人也在孜孜不倦地寻找,并由此流传下来许多关于如何解脱与释然的名句、金句。

而大文豪苏轼留下来的名句,或许是最能令人记忆犹新的,比如这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02临江仙临江仙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03写作背景与赏析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晚的天空极美,东坡泛舟江上,一人独酌,不知不觉便到了深夜,醉后回到家中好像已经是三更半夜了,家里仆人都睡着了,敲门半天却没有人来应答,于是他只好在寂静夜里“倚杖听江声”。

这是一个飘逸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一个人拄着拐杖在江边,在苍茫的月色下,听江水波涛的声音,想到被贬黄州之后,人生的种种困顿与不如意,这些一齐涌上心头,于是他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长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庄子·知北游》“汝生非汝有也”句。

“何时忘却营营”,也是化用《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苏轼政治上受大挫折,忧惧苦恼,便向道家思想寻求超脱之方。

这两句颇富哲理的议论,饱含着他的切身的感受,带有深沉的感情,一任情性,发自衷心,因而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

古诗鉴赏临江仙习题及答案解析

古诗鉴赏临江仙习题及答案解析

古诗鉴赏临江仙习题及答案解析
古诗鉴赏临江仙习题及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24题。

(6分)
临江仙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20.本词的上阕记叙了作者在黄州时酒醉夜归的情景,其中一词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写出了夜之深,夜之静,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分)
21.结合相关诗句,简析“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4分)
20.仿佛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21.(1)词人要借此句表达出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的情怀。

“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并不只是一般的写景,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自然流露出融入自然超脱世俗的情怀。

(2)作者还要借此句表达出不满世俗,旷达不羁,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此人在政治上饱受挫折,愈加感到自身受的束缚,不得自由,但却并未消沉,而是旷达不羁,流露向往自由的心声。

“夜阑风静縠纹平。”原文、赏析

“夜阑风静縠纹平。”原文、赏析

夜阑风静縠纹平。

出自宋代苏轼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原文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九月。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

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

有时布衣芒屩,
第1页。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全词翻译赏析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全词翻译赏析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全词翻译赏析临江仙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①,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②,何时忘却营营③。

夜阑风静縠纹平④。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⑤。

[注释]①东坡:地名,在黄州。

苏轼曾盖房舍“雪堂”等五间在此居住因此地名“东坡”,苏轼遂自号“东坡居士”。

②此身非我有:报怨不能按自己的理想去生活。

③营营:来往匆忙,频繁的样子。

这里指为私利奔走操劳。

《庄子•庚桑楚》:“无使汝思虑营营。

”④夜阑:夜深。

縠(hú)纹:形容水中细小的纹。

是一种绉纹的纱。

⑤江海寄馀生:指以后要隐居江湖。

【译文】夜间在东坡饮酒,醉后睡下,醒后又继续饮酒,直到大醉酩酊。

归来时时间已到三更。

家童酣然睡去,呼噜声大得象打雷。

怎么敲门也无人答应,只好拄着手仗,走到江边,静听长江奔流的壮阔声。

我常常怨恨,我自身没有自由,什么时候才能忘却名利,不再奔走在名利场面中?夜色渐渐深浓,江风渐渐消停,终于恢复平静。

我将驾着小舟悄然引退,度过余生。

【译文二】夜饮在东坡醒了又醉,归来时好像已是三更。

家童的鼾声有如雷鸣,反复敲门也没有回应,只好拄杖听那江水涛声。

长恨这身子不是我自己所有,何时才能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波光粼粼。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江河湖海了却余生。

【评点】本篇为词人谪居黄州醉酒抒怀之作,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词的上片写夜饮醉归情景,“夜饮东坡醒复醉”点明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自然就回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传神地勾勒词人醉眼蒙眬的醉态,表现纵饮的豪兴与诗人豪放旷达的心境。

末三句写的是词人到达家门口的情景,家童早已睡着,敲门不应,只能“倚杖听江声”。

至此一句,即勾勒出一个胸襟旷达、遗世独立的君子形象,表现了词人达观的人生态度,超旷的精神世界,以及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词人写家僮鼻息如雷和江声,从而反衬出夜深人静的现实世界,暗喻自己历尽宦海浮沉的浩茫心事和孤寂心情,惹人浮想联翩,为下片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苏轼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译文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宋代: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注释】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赏析】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放下了也就释然了的句子古文

放下了也就释然了的句子古文

放下了也就释然了的句子古文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是苏轼所写的句子。

苏轼一生坎坷,仕途不顺,但他有着豁达的心境。

这句诗的意思是,驾着小船从此消逝,在江河湖海中了却余生。

这里有一种放下尘世烦恼,将自己托付给自然,从而释然洒脱的感觉。

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出自王维之手。

王维的诗充满禅意。

此句描述的是走到水流穷尽之处,就坐下来看云卷云舒。

表示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不执着于眼前的困境,放下对事物发展的过度担忧,坦然释然地面对。

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的名句。

他厌倦了官场的黑暗,回归田园生活。

在东篱下采菊的时候,不经意间抬头就看到了南山。

体现出一种远离尘嚣,放下功名利禄后的悠然自在,内心的释然就如同那南山一样平静而安稳。

四、“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虽然这是一副对联,但也充满了古意。

没有明确的单一作者。

它表达的是一种对待荣辱得失都不在意的态度,就像平静地看着庭院里的花开花落,云朵的舒卷变化一样,将心中的牵挂和执着都放下,达到释然的境界。

五、“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的词。

外面下着雨,雨点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但是他却不在意,还能悠然地吟诗长啸慢慢前行。

这是放下外界的干扰,不惧风雨,内心释然无畏的表现。

六、“一蓑烟雨任平生。

”同样是苏轼的句子。

披着蓑衣在烟雨中行走,就这样度过一生也无妨。

表示他已经放下了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无论是仕途上的坎坷还是风雨的侵袭,都能坦然面对,有一种释然旷达的胸怀。

七、“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的诗句。

残夜将尽,海日从东方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上已显露出新春的气息。

有一种新旧交替时的自然与平和,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到放下过往的烦恼,迎接新的开始的释然之感。

八、“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句子。

回头看自己来时的路,那些曾经的风雨和晴天都已经不重要了,有一种放下过去的荣辱得失,心境归于平静的释然。

描写余生的诗句

描写余生的诗句

描写余生的诗句1、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宋代: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释义: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2、余生自负澄清志。

《贺新郎·西湖》宋代:文及翁一勺西湖水。

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

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

更不复、新亭堕泪。

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何人是?千古恨,几时洗?余生自负澄清志。

更有谁、磻溪未遇,傅岩未起。

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

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

天下事,可知矣!释义:眼前这一弯湖水(西湖),似乎只有一勺那么大,而目渡江以来,这里就成了君臣上下的偏安之地,在此整日歌舞沉醉,竟然已有百年,回头眺望古都,那洛阳的花石已化为灰烬,京都汴梁的宫殿已经是淹没在渺渺烟雾中的黍离之地。

南渡以后,已经没有人再去记挂往日的故地,时间久了,连那些空发感叹的人也没有了。

西湖上一片笙管笛箫之声,那精美的船只上仕女杂坐,笑声不断,歌舞不绝。

而那像祖逖一样誓将中流击楫、收复中原的人却又在哪里呢?故土沉沦、帝王被掳之千古恨事,什么时候才能得到雪洗呢?我像那个范滂一样,生平怀着收复失地、再振国威的雄心壮志,一心想要澄清中原,然而却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如同那未遇到文王的姜尚,没被高宗举用的傅说。

现在国事要依靠什么来支撑呢?这长江不过是只有一衣带宽而已,那些君王臣子却都说有此天险大可以安然无忧。

那些士大夫们依然不问国事,我原本想要和他们议论时局、商讨国事,他们却学林逋隐居观梅,忘怀国事,寄情于山水,并以此相标榜。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了什么情感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了什么情感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了什么情感杜牧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一首深入人心的诗歌,表达了他对离别和分离的哀伤之情。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异乡游子在长途旅行中,回首来时所感受到的悲凉和哀伤。

他想起自己曾经离别自己故乡,离开了朋友和亲人,在这段旅程中,他深深地感到对离别的悲伤之情。

从诗的第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开始,作者就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描述一种无奈的心情。

异乡游子在走出家门时,想起他要离开自己的家乡,在无边无际的浩渺大江上飞行,永远无法回到家乡。

作者巧妙地运用喻体法,把小舟的离去比喻成他对家乡的不舍之情,把江海寄余生比喻成他离别故土的愁绪,让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更加的贴切和多层次。

诗歌的第二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描写了他回首自己的家乡时,所感受到的深沉的情感。

作者把他的家乡比喻成黄河,把离别故土比作海水,从这句诗可以想到,作者希望他的家乡像黄河一样常青,永不衰败。

把他的家乡比喻成黄河,也表达了他对家乡深深的爱和思念之情。

“白帝城外寒山寺,疏影横斜水悠悠”,作者把离别故乡时他的心情比作疏影,把心中的悲伤比喻成横斜的水,这幅愁绪深沉的意境,让整首诗彻底化解在这种寂寞而深邃的情感中。

最后一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片伤心万里凄凉”充分表现出他对家乡的思念,仿佛一片伤心无边无际,万里凄凉,使人不禁深感情
感的大气和内心的空虚。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首诗,深刻地把作者对离别和分离的哀伤之情表达出来,它对于对离别和分离的哀伤有着一种深刻的感受,让人不禁有一种无尽的思念和哀痛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出自宋代苏轼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原文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九月。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

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

有时布衣芒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