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肾的研究进展概述
多囊肾的诊疗进展
• 高血压 是PKD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也是其最 早期的临床表现。国外报道PKD患者的血压增高 要比普通人群早十年,若进入终末期肾病阶段, 则几乎所有患者均伴有高血压。
• 在PKD患者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处在持续的激活状态,RAAS系统可能 是PKD患者高血压的最佳治疗靶标,疗效在病程 早期尤其明显。其他降压药包括:β受体阻滞剂、 钙通道抑制剂、中枢降压药和利尿剂。
• 多囊肾在CT上的表现
• CT可以准确测定肾脏体积,但它具有离子 辐射和对比剂肾毒性,对于肾功能下降的 患者并不是理想选择。MRI目前被认为是监 测ADPKD患者肾脏体积变化最理想的方法。 它既没有离子辐射,且软组织分辨率高, 准确性高,具备良好的可重复性。
分子诊断
• 主要有基因连锁分析、直接检测基因突变、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以及单个核苷酸多 态性检测等方法。此外,还有RNAse酶切 保护法、荧光素原位杂交(FISH),但临 床应用较少。
• 婴儿型多囊肾
并发症
• ADPKD除累及肾脏外,还引起多囊肝、胰 管及胆管扩张、结肠憩室、颅内动脉瘤、 心脏瓣膜异常等。至今临床上仍然缺乏监 测疾病进展的敏感方法和有效的防治手段。
诊断
• ADPKD的诊断主要根据家族遗传病史、影 像学检查和基因诊断。近年来,随着影像 学技术和ADPKD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进展, 对ADPKD的诊断已达到症状前和产前诊断 水平。同时影像学诊断也在向监测疾病进 展、预测疾病预后的方向发展。
• ADPKD中后期时,适时的手术干预多囊肾的诊疗进展
流行病学
• 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是 人类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肾脏疾病,也是终末 期肾脏疾病的第4位病因。按遗传方式PKD可分 为常染色体隐性PKD(ARPKD)和常染色体显性 PKD(ADPKD),其中ARPKD发生率低,为 0.0025%-0.01%,患者多在婴幼儿时期夭折,极 少存活至成年。ADPKD发病率为0.10% -0.25%, 主要特征表现为双肾出现无数大小不等的液性囊 泡,囊肿进行性长大,破坏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 能,最终导致终末期肾脏病。
多囊肾的分子遗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1.
医学机能实验学综述论文题目:多囊肾的分子遗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班级:2010级口腔班姓名:闫子玉学号:2010508060262012年12 月 5 日多囊肾的分子遗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闫子玉综述(青岛大学医学院,2010级本科生)摘要:多囊肾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病,有约50%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近年来,该疾病的主要基因PKD1和PKD2的克隆测序陆续完成,对PKD的基因结构、分子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确进展,本文主要对这些进展作以综述。
关键词:多囊肾病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治疗研究进展引言: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是指双侧肾脏发生多个囊肿且进行性增大进而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损害的一种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
根据遗传方式不同, PKD可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
ARPKD 多见于婴儿和儿童,发病率1/40000,多数早年夭折,很少存活至成年;ADPKD 多在成年后发病,发病率1/1000~1/400。
PKD有50%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约占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病因的10%,故近年来多囊肾病成为国际肾脏病领域研究的热点。
为早日攻克多囊肾病,国际上成立了多个协作组,如美国的多囊肾病研究基金会(PKR Foundation)[1]。
近年来也有许多研究表明该病可能为一种在易感人群中发生的感染性疾病。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对多囊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
现综述如下。
一.先天性多囊肾分子遗传学基础目前已知的有3种基因突变导致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据报道其中2种最为常见,PKD1所占比例约85%;PKD2所占比例约15%;还有一种是PKD3,所占比率很小[2]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研究进展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研究进展摘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ADPKD)是一种发病率高、预后差的疾病,它在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有很多进展。
关键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瞬时受体势;Max作用因子1;雷帕霉素靶蛋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肾病,是导致肾衰竭的重要疾病。
现在已经发现3个基因(PKD1、PKD2、PKD3)与此病有关,其中PKD1定位于染色体16p13.3,其突变而导致ADPKD约占85%,PKD2定位于染色体4q21-23,其突变约占15%。
PKD3突变仅在几个家族中发现,目前尚未定位[1]。
ADPKD病变以双肾多发性进行性充液囊泡为主要特征。
囊泡损伤肾组织,引起肾功能改变,出现血尿、蛋白尿等临床症状,最终导致肾衰竭。
ADPKD除累及肾脏外,还可引起肝脏囊肿、胰腺囊肿、心脏瓣膜病、结肠憩室和颅内动脉瘤等肾外病变[2],给患者、家属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故揭示其发病机理,研究新的治疗方法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这些进展作以综述。
1 ADPKD的发病机制1. 1 多囊蛋白PC PKD1基因的蛋白产物被称为多囊蛋白-1(polycystin-1,PC1),又叫做TRPP1,多囊蛋白-1是一种跨膜蛋白,分布广泛,可以与多种蛋白(如PC2)、糖、脂类结合并发生交互作用,从而发挥功能。
PC1还与Wnt信号途径、JAK-STAT途径、转录因子AP-1和G蛋白偶联等信号途径有关。
PKD2基因的蛋白产物被称为多囊蛋白-2(polycystin-2,PC2),又叫做TRPP2,是TRP家族的一员,为非选择性钙离子通道。
它不同于PKD1,在人类基因组中是单拷贝,并不含多嘧啶区,但它的第一个外显子富含GC,从而使得此处易于突变[3]。
瞬时受体势(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通道虽然最初发现于感受器,主要参与神经传导,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人们发现该通道在肾脏病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了作用。
肾病内科多囊肾的遗传与治疗进展
肾病内科多囊肾的遗传与治疗进展多囊肾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肾脏内多个囊肿的形成。
本文将从遗传机制和治疗进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多囊肾的遗传机制多囊肾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另一种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
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ADPKD)是指由PKD1和PKD2基因突变引起的多囊肾。
大多数情况下,ADPKD是由PKD1基因突变所导致。
PKD1和PKD2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别称为多囊肾蛋白1和多囊肾蛋白2,它们参与了细胞内钙离子转运的调节。
当PKD1或PKD2基因发生突变时,细胞内钙离子转运受到影响,导致多囊肾的形成。
2.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多囊肾(ARPKD)是由PKHD1基因突变引起的。
PKHD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称为多囊肾蛋白,它参与了肾小管发育的调节。
PKHD1基因突变导致多囊肾蛋白功能异常,进而影响肾小管的正常发育。
二、多囊肾的治疗进展目前,多囊肾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和减轻并发症为目标。
以下介绍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及其进展情况。
1. 药物治疗目前,针对多囊肾的药物治疗主要集中在控制相关症状和延缓病情进展方面。
对于ADPKD患者,托拉塞米德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可以减缓囊肿的生长速度。
另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利用mTOR抑制剂和vasopressin V2受体拮抗剂能够达到减缓多囊肾生长的效果。
2. 血液透析和肾移植对于晚期多囊肾患者,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是常见的治疗手段。
血液透析通过机器代替肾脏进行部分或全部的血液过滤,帮助排除体内垃圾和余液。
肾移植则是将供体的健康肾脏移植到患者体内,以取代功能受损的肾脏。
3. 基因治疗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逐渐成为多囊肾治疗的新方向。
通过修复或替换患者体内异常基因,可以恢复肾脏的正常功能。
目前,基因治疗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但它有望为多囊肾的治疗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三、结语多囊肾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遗传机制和治疗进展备受关注。
多囊肾概述及分类解析
多囊肾概述及分类解析多囊肾概述及分类解析:概述多囊肾是遗传性疾病。
根据遗传学特点, 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两类。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常见。
ADPK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其特点为具有家族聚集性, 男女均可发病, 两性受累机会相等, 连续几代均可出现患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又称成人型多囊肾, 是常见的多囊肾病。
由于对本病的认识日益深入, 预后明显改善。
ARPK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父母几乎都无同样病史。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又称婴儿型多囊肾, 为多囊肾中少见类型。
常于出生后不久死亡, 只有极少数较轻类型, 可存活至儿童时代甚至成人。
ADPKD常见于成年时出现症状。
囊肿在出生时即已存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随时间推移逐渐长大, 抑或在成年时发生和发展尚未完全阐明。
但大多数患者的病变可能在胎儿时期即已存在。
绝大多数为双肾异常。
两侧病变程度不一致。
其特征是:全肾布满大小不等的囊肿, 直径由刚能分辨至数厘米不等。
乳头和锥体常难以辨认。
肾盂肾盏明显变形。
囊内有尿样液体, 出血或感染时呈不同外观。
囊肿呈进行性长大, 可能与细胞增殖的相关过程、细胞分泌功能的改变以及囊肿周围组织受损有关。
ARPKD 囊肿上皮细胞经培养后显示了与ADPKD不相同的性质:ADPKD 囊液中有内毒素或Gram阴性细菌, 而ARPKD囊液中则无。
分类及特点1.围产期型围产期时已有严重的肾囊性病变, 累及90%集合管, 同时有少量门静脉周围纤维增殖, 于围产期死亡。
2.新生儿型累及60%集合管, 伴轻度门静脉周围纤维增殖。
于出生后1月出现症状, 于几个月时死于肾功能衰竭。
3.婴儿型婴儿型表现为双肾肿大, 25%肾小管受累, 肝、脾肿大伴中度门静脉周围纤维增殖。
出生后3~6月出现症状, 于儿童期因肾功能衰竭死亡。
4.少年型少年型在13~19岁出现症状。
肾脏损害相对轻微, 仅有10%以下的肾小管显示囊性变, 偶尔发展成为肾功能衰竭。
美国多囊肾最新研究报告
美国多囊肾最新研究报告美国多囊肾最新研究报告引言多囊肾是一种常见的肾脏遗传性疾病,其特征是肾脏内出现多囊状扩张。
这种疾病通常会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都有严重影响。
近年来,美国的研究人员在多囊肾的治疗和预防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突破,本文将对美国多囊肾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多囊肾的病因和遗传机制多囊肾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疾病,主要由PKD1和PKD2基因突变引起。
这两个基因编码了多囊肾蛋白1和多囊肾蛋白2,这两种蛋白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突变导致了多囊肾蛋白的功能失调,进而导致肾小管细胞功能障碍和增生。
2. 分子机制研究的进展近年来,美国的研究人员通过对多囊肾基因的研究,揭示了多囊肾发病的分子机制。
他们发现,多囊肾蛋白在细胞内形成复合物,并与其他蛋白相互作用,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
同时,他们还发现了多囊肾蛋白对一些细胞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为多囊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方向。
3. 研究进展近年来,美国的研究人员在多囊肾的治疗和预防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突破。
他们发现了一些潜在的药物和干预方法,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研究进展:•药物治疗–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已经上市的药物对多囊肾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例如利拉鲁肽。
–研究人员还通过筛选化合物库发现了一种新的药物,具有降低多囊肾蛋白表达的作用。
•细胞治疗–美国的研究人员利用干细胞技术,成功地将修复后的肾小管细胞移植到多囊肾患者的肾脏中,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另外,研究人员还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地修复了多囊肾基因突变,为多囊肾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遗传咨询和干预–研究人员提出了遗传咨询和干预的重要性,通过遗传咨询,患者和家族成员可以了解遗传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研究人员还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地修复了多囊肾基因突变,为多囊肾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4. 未来的研究方向美国的多囊肾研究在治疗和预防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多囊肾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块等 , 这些 临床表 现的出现常常是 肾实质 已遭到严重 破坏 的 及其 直径 大小 的作 用。基 因发 生突 变后 导致纤 毛正 常结 构 和 信号 , 更严重 的是这些损 害将不断加重 。尽管 多数患者 在 中年 功能发生障碍 , 由正常情况下尿流速率传递 的终 止信号不能传 导 致 肾小管 进 行性 扩 张, 最 后产 生 囊肿 J 。 以后发 病 , 但 目前很 多证据 表 明 A D P K D最早 在胎 儿期 即可被 递至肾小 管细胞 ,
诊断, 且病情 比成 年发病 者更 重 。S e l i s t r e等 对 5 2例儿 童 此外 , 已被证实 内皮细胞 上 的纤 毛长度 直接 的深入研究 , 证 实肾脏 功能正 常的 期发病 的 A D P K D患者 [ 平 均年 龄 ( 1 0± 4 ) 岁; 年龄分 布 1岁 一 调控 J l 7岁] 的研究证实 了肾脏部 位存在确切损害 , 且其 中 7 7 % 出现 A D P K D患者 , 其增 高的局部 多 巴胺 水平 导致 了 内皮 依赖 性 血 了高血 压 、 蛋 白尿以及 肾功能 损害 。因此 , 在诊 断 A D P K D时 , 患者 , 并进行及 时干预 , 延缓疾病进 展 , 提高其生存质量 。
且参 与 P C 1的定位 J , 主要表 达于 多囊肾 ( P K D) 是 一种 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 病 , 为单基 因遗 透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 , 传, 遗传学上将 其分为显性 和 隐性两 大类 , 两 种类 型均 造成 双 内质网 、 细胞膜底外侧及 初级 纤毛 。P K D 2突变 所致 疾病相 对
2 分子遗传学
管舒 张的减少。这一多巴胺 通路 的发 现将会成 为 A D P K D潜 在
3 . 2 “ 二次打击 ” 学说 目前 大多数研究者认 为 P K D 1 及
多囊肾最新基因研究进展及中医活血软坚法的应用
PKD 相关基因的研究
PKD2 基因定位于染色体4q21-23。基因长度为70kb。 含有15 个外显子。转录的mRNA 约为5.1kb,编码的蛋 白质产物称为多囊蛋白2(PC2) , 是一种通道蛋白, PKD2 基因突变引起的ADPKD 占10%~15%
与PKD不同 2. 单纯性肾囊肿:肾脏不增大,囊肿虽大,周围不伴小
囊肿,可单发,偶肝囊肿,不影响肾功能 3. 获得性肾囊肿:发生于慢性肾衰或维持性血透病人,
等,患者为杂合子,外显率几乎达100%;但5%ADPKD 患者无家族遗传史,可能是患者自身基因突变所致,这部 分患者只能依靠影像学和突变基因检测来确诊
诊断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是诊断PKD 最常用的方法,具有方便、价廉和无创等
优点。诊断标准:双侧肾脏至少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囊肿, 每侧肾脏至少有一个囊肿。诊断的假阴性率与年龄有关 CT 和MRI 对PKD 诊断很有价值,当囊肿发生出血或感染时, 二者可提供有用信息 国外学者正使用MRI 测定PKD 的进展,以提供有价值的观察病 情进展的指标 条件限制也可采用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逆行性尿路造影 和肾动脉造影等
PKD 临床表现
并发症 泌尿系感染:急性膀胱炎、肾盂肾炎、囊肿感染 尿路结石:15%-20% 肾囊肿出血:多血尿,自发性或外伤,可无症状或绞痛 囊肿癌变等
诊断
对于PKD 的诊断主要是根据家族遗传病史、影像学检查和 基因分析等方面得出
多囊肾疾病研究报告
多囊肾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多囊肾所属部位:腰部就诊科室:肾内科病症体征:上腹部包块,高血压,肾区钝痛,血尿疾病介绍:多囊肾是怎么回事?多囊肾多囊肾为肾实质中有无数的大小不等的囊肿,大者可很大,小者可肉眼仅能可见,使肾体积整个增大,表面呈高低不平的囊性突起,囊内为淡黄色浆液,有时因出血而呈深褐色或红褐色,多囊肾有两种类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婴儿型)多囊肾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成年型)多囊肾多囊肾是整个肾脏长满大大小小的囊肿,这些囊肿会随年龄增大而长大,这样会压迫肾脏,使肾脏的结构受到损害,减少产生尿的肾单位数目,到后来肾脏受损害到不能维持人正常的生命,这时会出现尿毒症多囊肾的常见症状是高血压,血尿,肾脏增大,尿路感染,囊肿有出血时会腰部疼痛,感染时会腰痛,发热,有肾积水时会腰部酸痛,合并结石时会有肾绞痛,血尿等,早期的多囊肾主要是对症治疗,控制血压和感染,中期可行手术治疗,手术可去掉较大的囊肿,减轻对肾脏的损害,延长肾脏使用时间,晚期病人只有靠透析(如血透)来代替肾脏工作了如果透析后多囊肾经常出血,感染,应当开刀切除,如要做肾移植,也最好切除,多囊肾的患者平时要注意不用有肾毒性的药物,多饮水防止感染和结石,防止腰部受撞击,服用有效的降血压药,这样可延长肾脏生命症状体征:多囊肾有哪些症状?以下就是关于多囊肾的症状的具体介绍:本病幼时肾大小形态正常或略大,随年龄增长囊肿数目及大小逐渐不断地增多和增大,多数病例到40~50岁时肾体积增长到相当程度才出现症状。
主要表现为两侧肾肿大、肾区疼痛、血尿及高血压等。
1.肾肿大两侧肾病变进展不对称,大小有差异,至晚期两肾可占满整个腹腔,肾表面布有很多囊肿,使肾形不规则,凹凸不平,质地较硬。
2.肾区疼痛为其重要症状,常为腰背部压迫感或钝痛,也有剧痛,有时为腹痛。
疼痛可因体力活动、行走时间过长、久坐等而加剧,卧床后可减轻。
肾内出血、结石移动或感染也是突发剧痛的原因。
多囊肾的研究进展
多囊肾的研究进展
邰子健
【期刊名称】《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年(卷),期】2015(0)4
【摘要】多囊肾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相关性疾病,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病(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
ADPKD较多见,发病率为1/500~1/1 000[1],多见于成人。
【总页数】3页(P55-57)
【作者】邰子健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泌尿微创中心,山东济南 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消法治疗多囊肾病研究进展 [J], 于思明;史宝雷;陈瑞艳;景艺雅
2.多囊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J], 汪琪;李玉斌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的研究进展 [J], 胡胜; 李东杰; 谭新骥; 谷杰; 陈明泉; 张晓波
4.胎儿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的研究进展 [J], 朱雨露
5.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的研究进展 [J], 刘洋;梁磊;赵建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基因突变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Y 2002C 12)。
・综述与讲座・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基因突变研究进展刘 征,丁克家(山东省立医院,山东济南250021)[关键词] 遗传性疾病;多囊肾疾病;基因突变[中图分类号] R 69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266X (2006)2120090202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 PKD ),又称成人型多囊肾病。
据国外文献报道,到60岁时大约有50%的患者出现终末期肾衰竭。
该病为单基因遗传病,存在遗传异质性。
目前已知的引起该病的突变基因可能有3个,分别为PKD 1基因、PKD 2基因、PKD 3基因。
其中85%患者由PKD 1基因突变引起[1],约15%患者由PKD 2基因突变引起。
PKD 3基因由于少见,研究不多,故至今尚未定位克隆。
1 PKD 1基因PKD 1基因定位在第16号染色体短臂1区3带3亚带(16p 1313),总跨度约53kb ,由46个外显子组成,其转录的mRNA 长度1411kb ,编码的多囊蛋白产物称为PC 1。
PKD 1基因的近端区域(16p 1311)含有三个同源基因位点(H G 2A 、H G 2B 和H G 2C ),与PKD 1基因同源性极高。
PKD 1基因的35~46外显子为单拷贝区,1~34外显子由于存在同源基因出现3次核苷酸重复,这给基因测序和突变检测带来了极大困难。
为此,不同实验室采用了多种不同方法,包括蛋白截断实验(PT T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 GGE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 )、高压液相色谱法(DH PL C )及直接测序法。
每种方法各有利弊,PT T 无法检测没有造成蛋白异常终止的错义突变;D GGE 由于需要在电泳前在产物两次加上一对GC “夹子”,增加了操作难度;SSCP 虽然简便,但存在5%~30%的漏检率;DH PL C 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直接测序虽然检出率较高,但花费较大。
多囊肾综述
单纯性肾囊肿与多囊肾有什么不同单纯性肾囊肿自然变化缓慢,有人曾用B超进行数年追踪观察,发现其中只有少部分发生变化,主要是数目的增加,其次是大小的轻度增加,少数轻度缩小。
多囊肾和肾囊肿是囊肿性肾脏病中最常见的两种,此外还有肾髓质囊肿,获得性肾囊肿等。
多囊肾是肾脏皮质和髓质出现的无数囊肿的一种遗传性肾病,常见的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又叫成人型多囊肾),常见发病年龄为40岁以后,但从我们临床观察,由逐步前提之势,常表现为肾肿大,两侧受累程度可有明显差别,皮髓质满布大小不等的囊肿,直径0、1-数厘米。
约20-50%的人伴多囊肝,10-20%伴脑动脉病,10%伴脾囊肿,由此可见,多囊肝也是多囊肾的一个并发症;而肾囊肿又叫单纯性肾囊肿,主要见于成年人,50岁以上更多见,常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肾脏有1个或少数几个囊肿,直径一般0、5-数厘米,成孤立球形,多在皮质,并能改变肾外形。
从发病机理上讲,与多囊肾不同,单纯性肾囊肿不是由先天遗传而是后天形成的。
过去曾认为它是由局部缺血造成,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可能是由肾小管憩室发展而来。
随年龄增长,远端小管和集合管憩室增加,单纯性肾囊肿的发生率亦随之增加。
单纯性肾囊肿自然变化缓慢,有人曾用B超进行数年追踪观察,发现其中只有少部分发生变化,主要是数目的增加,其次是大小的轻度增加,少数轻度缩小。
单纯性肾囊肿一般不会出现症状,常因其他目的作尿路X线、腹部B超或CT检查时无意被发现。
可以出现血尿和局部疼痛,也可出现肾盏梗阻和继发感染,但不会导致肾功能衰竭。
一、病因病机方面:多囊肾是常染色体遗传病,多发肾囊肿可以是先天的(胚胎时期形成),可是创伤、炎性、肿瘤等引起。
二、家族史:多囊肾家庭成员中有类似患者,多发肾囊肿患者家族中往往无类似患者。
三、囊内容物:多囊肾内为尿液,多发肾囊肿内是体液(似血浆)其中含红细胞等。
四、并发症及危害:多囊肾可出现血尿、高血压、浮肿、肾功能不全、尿毒症,多发肾囊肿一般不会出现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
多囊肾病的诊治进展
ARPKD),其发病率分别为1/400。1/1000和1/10,000~1/40,000。ADPKD的主要病理特征表现为双肾 出现无数大小不等的液性囊泡,囊肿进行性长大,破坏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终末期肾 衰竭。ADPKD除累及肾脏外,还引起肝、胰囊肿、心瓣膜病、结肠憩室和颅内动脉瘤等肾外病变。 在临床上,最常见的多囊肾病是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此病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下面所提到的
ADPKD的诊断主要根据家族遗传病史、影像学检查和基因诊断。 (一)家族遗传病史85%ADPKD患者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特征,即代代发病,男女发病率 相等,患者为杂合子,外显率几乎100%,但约15%的ADPKD患者无家族遗传病史。 (二)影像学检查B型超声检查是诊断ADPKD最常用方法,具有方便、价廉和无创等优点。2009 年Pei等在JAsN上发表了最新的ADPKD超声诊断和排除标准:有阳性家族史,15、39岁,双。肾囊肿 数需≥3个;40岁’59岁,每侧肾脏囊肿数需≥2个;年龄≥60岁时,每侧肾脏囊肿数需≥4个。排 除标准为:40岁以上,如果双侧肾脏囊肿数小于2个,即可以排除。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ADPKD 很有价值,当囊肿发生出血或感染时,CT和MRI可提供有用信息。 (三)基因诊断主要有基因连锁分析、直接检测基因突变以及单个核苷酸多态性检测等方法。
209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13年学术年会
专题发言
多囊肾病患者肾功能损伤的重要因素。2006年一项大型的临床多中心研究(Consortium
RadiologiC Imaging Studies of Polycystic Kidney
for
Disease,CRISP)对214例未出现氮质血症
的多囊肾病患者进行了为期两年的随访观察,发现多囊肾病患者肾脏体积的增大取决于囊肿生长, 并与肾功能下降一致,呈持续性并可计量,更快的肾体积增长将导致更快的肾脏功能下降。这些重 要的研究结果证实监测肾脏体积及囊肿增长情况能有效的判断多囊。肾病患者疾病进展及肾功能受损 情况,其作用远优于其他血液生化检查方法。在选择影像学监测手段方面,肾脏超声检查受检查者 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准确性不够;cT是一种准确测定肾脏体积的方法,但它具有离子辐射和造影
雷帕霉素治疗多囊肾病的研究进展
雷帕霉素治疗多囊肾病的研究进展薛澄梅长林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 ADPKD)是一种以双肾多个液性囊泡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发病率为1/1000~1/400,是最为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肾病。
据统计,我国目前大约有150万~300万患者。
ADPKD常累及肾外器官,引发多囊肝、胰管及胆管扩张、结肠憩室、颅内动脉瘤、心脏瓣膜异常等疾病。
ADPKD的致病基因已被确认为pkd1和pkd2,分别定位于染色体16p13.3和4q21-22[1]。
pkd1或pkd2基因突变会激活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信号通路,促进上皮细胞增殖和肾囊肿扩张。
雷帕霉素是一种真菌代谢物,具有很强的抑制细胞生长增殖和免疫抑制的作用,对mTOR通路发挥特异性抑制作用。
10.3760/cma.j.issn. 1001-7097.2011.10.01920000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肾内科万方数据ml的ADPKD患者,万方数据@@[1] 梅长林,戴兵.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挑战与策略.中 华肾脏病杂志,2005,21:636-637.@@[2] Wullschleger S, Loewith R, Hall MN. TOR signaling in growth and metabolism. Cell, 2006, 124: 471-484.@@[3] Sarbassov DD, Ali SM, Kim DH, et al. Rictor, a novel binding partner of mTOR, defines a rapamycin-insensitive and raptor-independent pathway that regulates the cytoskeleton. Curr Biol, 2004, 14: 1296-1302.@@[4] Sarbassov DD, Ali SM, Sengupta S, et al. Prolonged rapamycin treatment inhibits mTORC2 assembly and Akt/ PKB. Mol Cell, 2006, 22: 159-168.@@[5] Kim DH, Sarbassov DD, All SM, et al. mTOR interacts with raptor to form a nutrlent-sensitive complex that signals to the cell growth machinery. Cell, 2002, 110: 163-175.@@[6] Tee AR, Manning BD, Roux PP, et al.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gene products, Tuberin and Hamartin, control mTOR signaling by acting as a GTPase-activating protein complex toward Rheb. Curr Biol, 2003, 13: 1259-1268.@@[7] Ballif BA, Roux PP, Gerber SA, et al. Quantitative phosphorylation profiling of the ERK/p90 ribosomal S6 kinase-signaling cassette and its targets, the tuberous sclerosis tumor suppressor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5, 102: 667-672.@@[8] Shah OJ, Wang Z, Hunter T. Inappropriate activation of the TSC/Rheb/mTOR/S6K cassette induces IRS1/2 depletion, insulin resistance, and cell survival deficiencies. Curr Biol, 2004, 14: 1650-1656.@@[9] Carracedo A, Ma L, Teruya-Feldstein J, et al. Inhibition of mTORC1 leads to MAPK pathway activation through a PI3K- dependent feedback loop in human cancer. J Clin Invest, 2008, 118: 3065-3074.@@[10] Sandford R, Sgotto B, Burn T, et al. The tuberin (TSC2),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PKD1), and somatostatin type V receptor (SSTR5) genes form a synteny group in the Fugu genome. Genomics, 1996, 38: 84-86.@@[11] Brook-Carter PT, Peral B, Ward CJ, et al. Deletion of the TSC2 and PKD1 genes associated with severe infantil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 contiguous gene syndrome. Nat Genet, 1994, 8: 328-332.@@[12] Hartman TR, Liu D, Zilfou JT, et al. The tuberous sclerosis proteins regulate formation of the primary cilium via a rapamycin-insensitive and polycystin 1-independent pathway. Hum Mol Genet, 2009, 18: 151-163.@@[13] Cook JA, Oliver K, Mueller RF, et al. A cross sectional study of renal involvement in tuberous sclerosis. J Med Genet, 1996, 33: 480-484.@@[14] Distefano G, Boca M, Rowe I, et al. Polycystin-1 regulates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dependent phosphorylation of tuberin to control cell size through mTOR and its downstream effectors S6K and 4EBP1. Mol Cell Biol, 2009, 29: 2359-2371.@@[15] Faivre S, Kroemer G, Raymond 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mTOR inhibitors as anticancer agents. Nat Rev Drug Discov, 2006, 5: 671-688.@@[16] Serra V, Markman B, Scahriti M, et al. NVP-BEZ235, a dual PI3K/mTOR inhibitor, prevents PI3K signaling and inhibits the growth of cancer cells with activating PI3K mutations. Cancer Res, 2008, 68: 8022-8030.@@[17] Tao Y, tim J, Yin Y, et al. VEGF receptor inhibition 万方数据 slows the progression of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Kidney Int, 2007, 72: 1358-1366.@@[18] Ackah E, Yu J, Zoellner S, et al. Akt1/protein kinase Balpha is critical for ischemic and VEGF-mediated angiogenesis. J Clin Invest, 2005, 115: 2119-2127.@@[19] Martin KA, Merenick BL, Ding M, et al. Rapamycin promotes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1/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Akt2 feedback signaling. J Biol Chem, 2007, 282:36112-36120.@@[20] Reis F, Parada B, de Lemos ET, et al. Hypertension induced by immunosuppressive crug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sirolimus and cyclosporine. Transplant Proc, 2009, 41: 868-873.@@[21] Kasiske BL, de Mattos A, Flechner SM, et al.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inhibitor dyslipidemia in 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s. Am J Transplant, 2008, 8: 1384-1392.@@[22] Mueller MA, Beutner F, Teupser D, et al. Prevention of atherosclerosis by the mTOR inhibitor everolimus in LD LR-/- mice despite severe hypercholesterolemia. Atherosclerosis, 2008, 198: 39-48.@@[23] Blum CB.Effects of sirolimus on lipids in renal allograft recipients: an analysis using the Framingham risk model. Am J Transplant, 2002, 2: 551-559.@@[24] Mulay AV, Cockfield S, Stryker R, et al. Conversion from calcineurin inhibitors to sirolimus for chronic renal allograft dysfun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 Transplantation, 2006, 82: 1153-1162.@@[25] Schena FP, Pascoe MD, Alberu J, et al. Conversion from calcineurin inhibitors to sirolimus maintenance therapy in renal allograft recipients: 24-month efficacy and safety results from the CONVERT trial. Transplantation, 2009, 87: 233-242.@@[26] van den Akker JM, Wetzels JF, Hoitsma AJ.Proteinuria following conversion from azathioprine to sirolimus in renal transplant recipients. Kidney Int, 2006, 70: 1355-1357.@@[27] Ruiz JC, Campistol JM, Sanchez-Fructuose A, et al. Increase of proteinuria after conversion from calcineurin inhibitor to sirolimus-based treatment in kidney transplant patients with chronic allograft dysfunction.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06, 21: 3252-3257.@@[28] Mreich E, Coombes JD, Rangan GK.Sirolimus does not reduce 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 of albumin in proximal tubule cells. Transplantation, 2007, 83:105-107.@@[29] Vollenbroker B, George B, Wolfgart M, et al. mTOR regulates expression of slit diaphragm proteins and cytoskeleton structure in podocytes. 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 2009, 296: F418-F426.@@[30] Chapman AB, Johnson AM, Gabow PA, et al. Overt proteinuria and microalbuminuria in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J Am Soc Nephrol, 1994, 5: 1349 - 1354.@@[31] Shillingford JM, Murcia NS, Larson CH, et al. The mTOR pathway is regulated by polycystin-l, and its inhibition reverses renal cystogenesis in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6, 103: 5466-5471.@@[32] Qian Q, Du H, King BF, et al. Sirolimus reduces polycystic liver volume in ADPKD patients. J Am Soc Nephrol, 2008, 19: 631-638.@@[33] Perico N, Antiga L, Caroli A, et al. Sirolimus therapy to halt the progression of ADPKD. J Am Soc Nephrol, 2010, 21:1031-1040.@@[34] Serra AL, Poster D, Kistler AD, et al. Sirolimus and kidney growth in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N Engl J Med, 2010, 363: 820-829.@@[35] Walz G, Budde K, Mannaa M, et al. Everolimus in patients with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N Engl J Med, 2010, 363: 830-840.2011-04-08万方数据。
多囊肾演示课件
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预 防多囊肾。
日常保健
定期检查
多囊肾患者应定期进行肾功能检 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肾脏问
题。
控制饮食
多囊肾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 低蛋白的饮食习惯,以减轻肾脏
负担。
避免过度劳累
多囊肾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 度劳累,以免加重肾脏负担。
眼血尿。
蛋白尿
多囊肾患者可能出现蛋 白尿,表现为尿液中出 现泡沫,可能与肾脏损
伤有关。
高血压
多囊肾患者可能出现高 血压,可能与肾脏功能
受损有关。
体征表现
肾脏增大
多囊肾患者的肾脏通常会增大, 表现为腰部或上腹部可触及肿块
。
腹部包块
多囊肾患者的肾脏增大可导致腹部 出现包块,通常在腰背部或上腹部 。
肾功能不全
分类与分型
分类
多囊肾可分为成人型和婴儿型,成人 型多囊肾较为常见。
分型
成人型多囊肾可分为PKD1型和PKD2 型,不同类型的多囊肾在遗传方式和 临床表现上略有差异。
02
多囊肾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腰腹部疼痛
多囊肾患者可能出现腰 腹部疼痛,通常表现为 钝痛或胀痛,可能与肾
脏增大有关。
血尿
多囊肾患者可能出现血 尿,通常为镜下血尿, 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肉
展。
04
多囊肾的治疗与护理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缓解多囊肾症状、控制病 情进展的重要手段。
药物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并定期进行 肾功能检查,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
常用的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 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这 些药物可以降低血压、减少尿蛋白, 从而延缓肾脏损害的进展。
小儿多囊肾的研究进展
小儿多囊肾的研究进展
张玉娟;徐虹
【期刊名称】《国际儿科学杂志》
【年(卷),期】2004(031)001
【摘要】多囊肾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疾病,其两种类型均与儿科领域有着密切关系.临床早期常缺乏典型症状,B超的进展有助于早期诊断,确诊依靠基因连锁分析.传统的控制血压、调整饮食等手段的疗效不确定.争取早期诊治可以改善疾病的预后.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张玉娟;徐虹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肾内科,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肾内科,上海,20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2.1+2
【相关文献】
1.小儿多囊肾33例临床分析 [J], 张建涛;汤淙鸿
2.小儿多囊肾19例临床分析 [J], 汪庆玲;徐虹;张玉娟
3.小儿型多囊肾 [J], 杨霁云
4.成人型及小儿型多囊肾 [J], 钱家麒;任卿
5.成人型及小儿型多囊肾 [J], 钱家麒;任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中药治疗 目前中医在治疗多囊肾方面采取保守治疗(服用中药), 效果甚好。中医采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认为多囊肾 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梯级导流,逐步让 囊肿液体排出,达到使囊肿逐步缩小的目的。虽然目前 中医也不能攻克基因问题,但是保守治疗的效果是西医 无法比拟的,并且基本无毒副作用,不易复发。
10.基因治疗 研究人类TMEM130 蛋白的功能与人类多囊肾病相关 的基因都已经被克隆和进行了序列分析,但目前人类 多囊肾病发病的分子机制并没有得到详细的阐明。
预 防
1.预防感冒 患有多囊肾疾病的肾病病人内心是非常痛苦的,因 为同别的肾病不一样,多囊肾是一种终身性的遗传 疾病,需一辈子伴随,即便是格外注意、家人的体 贴照顾再多,仍阻挡不了囊肿继续肿大的客观现实。 此时,如患感冒,尤其是反复感冒就会使得多囊肾 病人的肾损害加重一分,起到雪上加霜的恶化作用, 更会加速肾功能损伤的进展。
3.细胞外基质重塑及间质纤维化。
多囊肾的发病与细胞中存在多条信号转导通路 的异常改变有关。通路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庞 大的信号转导网络,共同对囊泡上皮细胞的增殖、 生长、分化、凋亡及分泌等各方面造成影响,最终 导致多囊肾的发生和进展。
临 床 表 现
本病患者幼时肾大小形态正常或略大,随年龄增 长囊肿数目及大小逐渐地增多和增大,多数病例到 40~50岁时肾体积增长到相当程度才出现症状。主 要表现为两侧肾肿大、肾区疼痛、血尿及高血压等。 1.肾肿大 两侧肾病变进展不对称,大小有差异,至晚期两肾 可占满整个腹腔,肾表面布有很多囊肿,使肾形不 规则,凹凸不平,质地较硬。
多囊肾的研究进展
文晓刚
A
概念
病因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B
C
内容提要
D E
诊断
治疗
F
G
预防
概 念
多囊肾(polycystic kidney)
Potter综合征、Perlmann综合征、先天性肾囊肿瘤 病、囊胞肾、多囊病等。我国1941年由朱宪彝首先报道, 本病临床并不少见。 肾脏的皮质和髓质出现多个囊肿的一种遗传性肾脏疾 病。除累及肾脏外, 还引起肝、胰囊肿,心瓣膜病,结肠 憩室和颅内动脉瘤等肾外病变,最终导致终末期肾脏病 (ESRD)。
2.控制好饮食 多囊肾患者的合理饮食对控制肾功能恶化非常 重要。采用低盐饮食每天2~3克食用盐为宜, 少吃含钾、磷饮食,要低蛋白、低脂肪饮食, 多吃富含维生素与植物粗纤维饮食,保持大便 通畅。
3.预防外伤 多囊肾的囊肿不断肿大,将会导致囊肿的囊内压 不断增高,迫使患者的双肾也不断增大,腹腔内 压加大。此时任何一点轻微的外伤,如扭伤,碰 伤,跌伤等就会加大腹腔内压或外伤外力直接对 肿大囊肿的冲击,促使具有高内压的囊肿破裂、 出血,很易诱发感染。
4.透析治疗 肾脏的代偿功能被耗竭 后, 会在很短的几年里 进展ESRD,延缓疾病的 自然病程, 应行透析治 疗,首选血液透析。
5.血尿的治疗 出现血尿时,除尽快明确原因给予治疗外,应减少活 动或卧床休息。已透析或即将透析患者,如反复发生 严重而无法控制的血尿,可考虑采用经导管肾动脉栓 塞术。 6.感染的治疗 肾实质感染和囊肿内感染是本病主要并发症,一般以 联合应用抗生素为原则。 7.合并上尿路结石治疗 根据结石部位及大小按尿路结石处理原则进行治疗。
囊肿起源
囊肿起源于肾小管,其囊肿 液的性质随起源部位不同而 不同。 起源于近端小管,囊肿液内 成分如Na+、K+、CI-、H+ 、肌酐、尿素等与血浆内相 似; 起源于远端小管,则囊肿液内 Na+、K+浓度较低,CI-、 H+、肌酐、尿素浓度较高。
病
肉眼
肾脏明显增大,表面可 见大小不等、圆、半圆形 泡状的突起,张力很高,棕 红色, 切面可见大小不等的 囊腔。
并发症
1 .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 2 .重度肾积水伴结石; 3 .不孕不育症; 4 .多囊肝、多囊胰; 5 .感染等;
分 期
多囊肾是一类遗传性的肾病,其发病和发展也有 一定的规律,多囊肾的分期有如下规律:
1.发生期 此病为遗传性疾病,一般出生即有囊肿,只是 较小,不易查出,20岁以前一般不易发现,但 家族中如有多囊肾病例,应早期检查,以及早 观测到囊肿的生长状况。注意保养。
7.B超 显示双肾有为数众多之暗区。 8.CT 显示双肾增大,肾脏实质内满布大小不等圆形或类圆形囊 性低密度影, 呈蜂窝状, 囊壁菲薄, 部分融合, 部分呈分叶状 突出于肾脏轮廓之外。囊内出血而表现为局部囊腔内高密 度影。囊壁的钙化则一般认为与出血感染有关, 肾钙化程度 与肾衰程度紧密相关。
9.SPECT 肾动态显像 能准确测定出肾GFR和肾脏综合清除能力等指标。
8.肾功能不全 为多囊肾的主要死亡原因。个别病例在青少年 期即出现肾衰竭,一般40岁之前很少有肾功能 减退,70岁时约半数仍保持正常肾功能,但合 并有高血压者发展到肾衰竭的过程大大缩短, 也有个别患者80岁仍能保持正常肾脏功能。从 肾功能受损发展到ESRD的时间约为10年,其中 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2.囊肿去顶减压术 此手术减轻了囊肿对肾实质的压迫,保护了大多数剩余 肾单位免遭挤压和进一步损害,使肾缺血状况有所改善, 部分肾功能单位得到恢复,延缓了疾病的发展。手术成 功的关键是尽可能早施行手术,囊肿减压必须彻底,不 放弃小囊肿和深层囊肿的减压。双侧均应手术,一般双 侧手术的间隔时间为半年以上。晚期病例如已有肾功能 损害处于氮质血症、尿毒症期,不论是否合并有高血压, 减压治疗已无意义,手术打击反可加重病情。
4.贫血:进展至ESRD阶段,贫血出现晚且程度轻。另 有5%患者因缺血刺激肾间质细胞生成素增加而引 起红细胞增多症。
5.结石:20%多囊肾患者合并肾结石。 6.蛋白尿:见于14%-34%的非尿毒症患者,在合并 ESRD患者中达80%,男性多于女性。
7.高血压:为多囊肾的常见表现,在ESRD患者中高达 80%。在血清肌酐未增高之前,约半数出现高血压, 这与囊肿压迫周围组织,激活RAAS系统有关。近10 年来,Graham PC、Torre V和 Chapman AB等都证 实本病肾内正常组织、囊肿邻近间质及囊肿上皮细 胞肾素颗粒增多,并有肾素分泌增加。这些对囊肿 增长和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换言之,出现高血 压者囊肿增长较快,可直接影响预后。
8.高血压治疗 肾缺血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是发生高 血压的主要原因,应依此选择降压药物。 9.微化中药治疗 用微化中药渗透疗法治疗先天性多囊肾,而不采用外科手 术治疗方法,原因是,即使是采用手术(去顶减压手术, 或抽液固化手术)把大的囊肿压迫肾实质的问题暂时解决, 但总不能解决大囊肿去除后所导致的小囊肿因压力减低反 而会快速增大的问题。手术疗法仅是权宜之计,带有局限 性。
3.肿大期 患者进入40岁以后,囊肿会有进一步的生长肿大, 当囊肿超过4cm以后,到囊肿溃破前,称为肿大 期。随着囊肿的扩大会出现较多的临床症状,如 腰痛、蛋白尿、血尿、血压升高等,这时应当密 切观测,在治疗上,这一时期是中西结合治疗的 关键时期。可采用中药活血化瘀排毒泄浊,通过 去除危害肾功能的囊液达到保护肾功能的目的。
2.成长期 患者在30~40岁,囊肿将有一较快的生长,医学 上把这一时期称为成长期。成长期应加强观测, 西医对这一时期的治疗没有任何办法,只是对症 处理,如高血压等,这显得很被动。在这一时期 仍应积极的治疗,治疗的目的在于通过运用有较 强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使囊肿不再生长或延缓 囊肿的生长速度,达到延长患者寿命的作用,也 可以说这是中药活血化瘀延缓囊肿生长的关键时 期。
根据患者肾囊肿 的数量、位置、大 小等特点选择合适 的手术方式。腹腔 镜多囊肾多囊去顶 减压术减轻疼痛、 解除压迫。也可采 用超声引导穿刺硬 化治疗。
合并下列情况要切除肾脏: 不能耐受的疼痛; 不能控制的尿路感染或囊肿感染; 巨大肾脏所致压迫症状严重; 反复血尿、严重肾结石、恶性肿瘤可能等; 肾移植是中晚期多囊肾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多囊肾的肾移 植生存率与其他原因而施术者相仿,但因同时伴发的疾病 ,增加了术后处理的困难,影响移植效果。
4.破溃期 如囊肿持续生长,在一些外因的作用下,会出 现破溃,破溃之后就应该立即住院进行治疗了, 积极控制感染,防止败血症和肾功能急性恶化, 以利于其他对症处理。
5.尿毒症期 针对尿毒症治疗,保护肾功能,晚期行腹膜透 析术或血液透析。
检
查
1.体格检查 可触及一侧或双侧肾脏,呈结节状。伴感染时 有压痛。50%患者腰围增大。 2. 尿常规 早期无异常,中晚期时有镜下血尿,部分患者 出现蛋白尿。伴结石和感染时有白细胞和脓细 胞。
上皮细胞转运异常,与细胞转运密切相关的Na-K-ATP 酶 的组合、分布及活性表达的改变;细胞信号传导异常以及 离子转运通道的变化。 细胞外基质异常增生。
目前许多研究已证明: 这些异常均有与细胞生长有关的活性因子 的参与。但关键的异常环节和途径尚未明了。 总之,因基因缺陷而导致的细胞生长改变和间 质形成异常,为本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病
因
本病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 90%以上患者的异常基因位 于16号染色体的短臂,称为多 囊肾1基因;
另有不到10%患者的异常基 因位于4号染色体的短臂,称 为多囊肾2基因。
多囊肾的三个显著特征: 肾小球囊内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处于一种成熟不完全或重 发育状态,高度提示为细胞的发育成熟调控出现障碍。
2.肾区疼痛 常为腰背部压迫感或钝痛,也有剧痛,有时为 腹痛。疼痛可因体力活动、行走时间过长、久 坐等而加剧,卧床后可减轻。肾内出血、结石 移动或感染也是突发剧痛的原因。
3.出血:30%-50%的多囊肾患者有肉眼血尿或镜下血 尿。多为自发性,也可发生于剧烈运功或创伤后 。原因有囊肿壁血管破裂,结石、感染或癌变等 。研究发现,血尿的发生频率与高血压程度、囊 肿的大小,肾功能恶化速度成正比,一般血尿均 有自限性。
理
镜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