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

②具有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以人为本,重人伦道德,尊君重民。

④强调人格,主张自强不息,主张为国尽忠,舍生取义。

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人的和谐。

2.试论述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精耕细作,铁犁牛耕;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手工业:古代中国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和个体手工业两部分构成,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在于农业。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的许多国家。

商业:商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明清时期形成商帮,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商业活动始终受到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的限制。(这种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则逐渐阻碍经济的发展。)

3.试论述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的阶级基础是奴隶主和地主,经济基础是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该制度初步建立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宋元,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

基本特征: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2.以专制主义为核心。

总的来说,能维护大一统国家的发展;稳定社会,巩固统治;在中外正常经济文化交流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对人民产生了压迫和经济掠夺;造成思想文化专制,压抑人性;阻碍科技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同时延缓封建制度的瓦解。

中央行政制度:

1. 三公九卿制:创立于秦朝

2.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完善于唐

地方行政制度:

西周分封制,春秋战国逐渐瓦解,郡县制出现,秦朝确立,西周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造成社会混乱。

4.试论述中国儒家思想的内涵与演变

内涵:“仁”和“礼”

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内涵是“仁”,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礼:即“克己复礼”,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创立儒学。汉朝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产生“天人感应”之说。唐朝中期,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宋明时期形成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明清之际又产生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5.佛教传入中国的三大派别是什么

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

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①汉地佛教:佛教传入中国汉族地区,历来均以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派使去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为佛法传入中国之始。传播地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中国内地营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洛阳市东10公里处的白马寺。相传有匹白马驮经而来,建白马寺纪念。东汉时绝大部分佛经都是在洛阳白马寺翻译的。

②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藏语意为“上师”。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都带去了佛像、佛经。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到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此后的300多年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

③巴利语系佛教(上座部佛教)流传于我国云南省傣族、布朗族等地区,那里人民的佛教传统信仰与南亚佛教国(泰国、缅甸等)大致相同。大约是在7世纪中叶,佛教从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那里若干世纪以来,都能保持依照原始佛教的佛法、戒律和进修学。

6.试论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制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而选拔官吏的制度,开始于隋朝;唐朝分明经、进士两科,开殿试,科举制得到完善;宋朝重文轻武,通过多次改革,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元朝科举制不受重视,影响力小;明清时期科举制达到鼎盛时期,但又逐渐僵化,产生“八股取士”,科举制日趋衰落。

科举制的发明,最大限度摒除了权力的干扰,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正、公平。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提高官员素质,有利于封建统治。保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拉拢下层读书人,维护社会稳定。形成了努力读书求学的风气。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勃兴和传奇小说的发展。

但科举制也有其弊端。科举考试内容狭窄单一,并且逐渐僵化,最终形成“八股”,极大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同时“官本位”的思想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举业,不愿从事科学技术研究,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读书人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差,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的附庸。

7.中国古代服饰演变的动因是什么

①经济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用来制作服饰的材质发生了变化,从最早兽皮制作的衣服发展到后代麻、丝、棉等多种材质制作;

②政治政策,例如清代颁布的谕令使整个中国分服饰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③文化交流,各民族各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带来新的社会思潮,对中国古代服饰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④服饰行为的背后潜藏着服饰观念,对美的追求则是服饰发展的根本动力,

8.试论述唐代女装的三种组合变化

整体看来,唐代贵族女装主要有三种组合变化,即襦裙装、胡服与女著男装。初唐女性装束多与隋代相近,上穿小袖短襦,披帛,下着紧身长裙,裙腰束至腋下,用绸带系扎,以后数百年虽屡经变化,且受到别样流行服式冲击,但始终保持襦裙这一基本样式;盛唐时期,来自异域的胡服以其全新的形式受到广大贵族女性的青睐,在此风气影响下女著男装也盛行一时;中晚唐以来,胡风渐弱,更多地恢复了汉族传统,经过改制的宽衣大袖的襦裙装又成为妇女的主要着装形式。

9.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①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人类饮食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②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中国饮食丰富多彩、风格独特,有不同的历史特色和地方风味。

③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实行聚食制,这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④在饮食器具上,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筷子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⑤中国饮食讲求美感,要给人以愉悦的精神享受。

⑥中国饮食也可以成为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具有礼仪性。

10.试论述“满汉全席”及其文化内涵

满汉全席,是清代最具时代特色的宫廷盛宴。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菜点精美,礼仪讲究。全席计有冷荤热肴196品,点心茶食124品,计肴馔320品。均用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用餐环境古雅庄隆。席间专请名师奏古乐伴宴,礼仪严谨庄重。

满汉全席的形成更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长期发展积累沉淀的结果,是中国各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满菜和汉菜相互融合而成的精华,是中国宴席菜的集大成者和佼佼者,在中国烹饪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烹饪文化的一项宝贵遗产。

11.“竹林七贤”与酒之间有何文化关联

竹林七贤是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他们洒脱狂放,经常聚在一起肆意酣畅。酒是他们精神的寄托,是他们浪漫洒脱的工具。

魏晋时期战乱频仍,酒更成为名士之知己。“竹林七贤”遂应运而生。他们因为对现实不满与失望,以酒浇愁,使自由独立的人格在醉意中得以显现,又以酒慰平生,以消解是非、荣辱、生死、苦乐的偏执,企求逍遥自适的超世俗之至境。

12.试论述绍兴黄酒的文化特质

1.绍兴黄酒之本:仁义。绍兴黄酒承载着人们释放精神、激发智慧、表达情感、惠泽健康的作用,这与儒家崇尚“仁义”,主张“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提倡友善、爱护是息息相关的。

2.绍兴黄酒之德:忠孝。绍兴黄酒其文化习俗始终以“敬老爱老、古朴厚道”为主题,这与儒家所追求的忠孝精神一脉相承。

3.绍兴黄酒之魂:家园。儒家文化重家园的价值观念、努力进取的人生态度,从绍兴黄酒得以见证,借绍兴黄酒得以升华。鲁迅爱喝绍兴黄酒,并将其写入其文章之中,以酒寄托爱与恨。

13.“茶禅一味”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佛教在茶中融进清净思想,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得到精神开释,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接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