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经济学考试大纲(第四版)思考题答案货币银行学(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等学力申硕 同等学力经济学考试大纲(第四版)思考题答案_货币银行学(3)
第三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一、名词解释
9、菲利普斯曲线(西经名词103)
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0、通货膨胀
是指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11、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
是指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价格指数。
12、强制储蓄效应
是指政府通过向中央银行借债,从而导致货币增发、物价上涨,公众消费和储蓄的实际额均随物价上涨而减少,其减少部分大体相当于政府运用通货膨胀实现政府收入的部分,这就是强制储蓄效应。
13、收入分配效应
在通货膨胀时期,人们的名义收入与实际收入之间会产生差距,这种由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14、滞涨
是指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伴随,即高的失业率与高的通货膨胀率相伴随的经济现象。
15、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也称财富分配效应,是指由物价上涨所带来的家庭财产不同构成部分的价值有升有降的现象。
二、简述题
7、简述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总需求增加而形成的通货膨胀。其成因主要为货币的过量发行。
治理对策:(1)紧缩性货币政策,即抽紧银根或紧缩银根;(2)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削减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3)面对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增加有效供给也是治理之途。有些国家采取的“供给政策”,其主要措施是减税,即降低边际税率以刺激投资,刺激产出。8、简述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其成因主要为工资推动和利润推动。
治理对策:针对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可采取紧缩性收入政策;针对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可采取价格政策,如制定反托拉斯法。
三、论述题
7、试论述通货紧缩的经济效应。(P560)
通货膨胀是不稳定的,通货紧缩也是不稳定的。物价疲软趋势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实体经济:
(1)对投资的影响。通货紧缩会使得实际利率有所提高,社会投资的实际成本随之增加,从而产生减少投资的影响。同时在价格趋降的情况下,投资项目预期的未来重臵成本会趋于下降,就会推迟当期的投资。另一方面,通货紧缩使投资的预期收益下降,这就使投资倾向
降低。通货紧缩还经常伴随着证券市场的萎缩。
(2)对消费的影响。物价下跌对消费有两种效应:一是价格效应。物价的下跌使消费者可以用较低的价格得到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而将来价格还会下跌的预期促使他们推迟消费。二是收入效应。就业预期和工资收入因经济增幅下降而趋于下降,收入的减少将使消费者缩减消费支出。
(3)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通货紧缩时期的财富分配效应与通货膨胀时期正好相反。在通货紧缩情况下,虽然名义利率很低但由于物价呈现负增长,实际利率会比通货膨胀时期高出很多。高的实际利率有利于债权人,不利于债务人。
(4)对工人工资的影响。在通货紧缩情况下,如果工人名义工资收入的下调滞后于物价下跌,那么实际工资并不会下降;如果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往往会削弱企业的偿付能力,也会迫使企业下调工资。
(5)通货紧缩与经济成长。多数情况下,物价疲软、下跌与经济成长乏力或负增长是结合在一起的。
第四章金融中介体系
一、名词解释
16、表外业务
是指凡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
17、资产证券化(2002)
是指将已经存在的信贷资产集中起来并重新分割为证券进而转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从而使此项资产在原持有者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含义是将贷款或应收帐款转为可流通的金融工具的过程。
18、最终贷款人
是指支持资金周转困难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免银行挤兑风潮的扩大而最终导致整个银行业崩溃的“人”,这个人就是中央银行。
19、存款保险制度
是一种对存款人利益提供保护、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根据其吸收存款的数额,按规定的保费率向保险机构投保,当存款机构破产而无法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支付法定保险金的责任。
20、全能型商业银行
又称综合型商业银行,这些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银行业务,甚至可以经营全面的证券业务。
二、简述题
9、简述商业银行的作用。
(1)充当企业之间的信用中介;
(2)充当企业之间的支付中介;
(3)将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和积蓄转化为资本;
(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10、简述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业务。
(1)负债业务:是指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本和吸收的外来资金两部分。自有资本包括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资本、公积金、未分配的利润。外来资金主要是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向其他银行和货币市场拆借、发行中长期金融
证券等。后者是资金主要来源。
(2)资产业务:是指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这是取得收益的主要途径,主要通过贷款和证券投资等方式加以运用。
11、简要说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两种类型及其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职能分工型银行,其特点是法律限定金融机构必须分门别类各有专司从事相关业务,职能分工型模式也称为分业经营或分业监管模式。
(2)全能型银行,又称综合型商业银行,是指在经营各类银行业务的同时,亦可经营证券、保险等业务,全能型模式也称为混业经营或混业经营监管模式。
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经营日趋全能化、综合化,并向混合经营方向发展。
三、论述题
8、阐明引发金融创新的直接原因。(P566)
金融创新是西方金融业中迅速发展的一种趋势。金融创新的兴起和迅猛发展,给整个金融体制、金融宏观调节乃至整个经济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原因:
(1)规避风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银行经营面临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长期的高通货膨胀率带来了市场利率的上升和剧烈波动,使投资效益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降低了长期投资的吸引力,同时也使持有这类资产的金融机构陷入困境。银行为了保住存款等负债业务而必须负担更多的利息支出,却面对着长期资产业务由于原定契约利率的限制而无足够的收益来支撑困境。于是,银行通过创新,如:创造可变利率的债权债务工具、开发债务工具的远期市场、发展债务工具的期货交易、开发债务工具的期权市场等,来规避风险。
(2)技术进步推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得以迅猛发展、广泛应用,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兴起和蓬勃发展。
首先,技术进步引起银行结算、清算系统和支付制度的创新,进而引起金融服务的创新。如形形色色的银行卡、ATM等一系列新兴账户的推出,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络银行等等。
其次,新技术为日益复杂的金融工具的创新提供了技术保障条件。例如,信息处理能力的极大提高,使得金融机构有可能对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金融衍生工具进行设计和定价等。
此外,新技术的运用是金融交易快速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几乎使全球各个角落的交易主体都联结在一个世界性的金融市场之中。
(3)规避行政管理。规避不合理、过时的金融行政管理法规也导致了金融创新。在激烈的竞争中,金融业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利用法规的漏洞,推出很多新的业务形式。
9、试述中央银行产生的原因及其功能。(P571)
中央银行产生的原因包括:
(1)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发行银行券的必要;
(2)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权威、公正的清算机构的必要;
(3)为商业银行提供资金后盾的需要;
(4)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加强金融业管理、监督、协调业务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