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书

合集下载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结题报告范文【中英文版】Title: Research Report on Teachers" Information T 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Abstract:本研究旨在探讨和分析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和提升策略。

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和观察等方法,我们对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进行了全面的了解。

研究发现,尽管大部分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水平仍有待提高。

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以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一、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也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然而,当前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提升策略,以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访谈和观察等多种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通过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实践和培训需求等方面的了解,全面探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和提升策略。

四、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水平仍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体现在技术操作能力、教学资源整合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等方面。

此外,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需求也较为多样。

五、提升策略为了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本研究提出了以下策略: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操作能力;鼓励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提升教学创新能力;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交流平台,促进经验分享和互助成长。

六、结论本研究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

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十一五科研课题

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十一五科研课题

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十一五”科研课题第二子课题:《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地方课程资源的应用研究》之《基于Web2.0的有效教学校本资源体系的研究》开题报告广州市育才中学课题组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一)国内外研究述评1)关于Web2.0今天的互联网的足迹已经遍布了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互联网从web1.0发展到web2.0的时候,网络已经从静态的网站变成了可以和用户可自主交流的互动动态网站。

因此在众多的使用者的作用下web2.0的网络积累了数以千亿计的资源,其中在这些资源之中还包含了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教育资源。

Web2.0是不同于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的Web1.0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意味着互联网的“可读”、“可写”和“交互性”更强。

实践Web的成型的应用元素包括: Blog (博客,包含文字、声音、图像、视频,让个人成为主体)以及Wiki (维客)、Tag (网摘)、RSS (站点摘要)、SNS (社会网络)、Vblog(播客)、Webservice(Web服务)、Bookmark(社会性书签)、Ajax(异步传输)等等。

Web2.0提出的时间不长,由于它以其互动、大众参与为主要特征,为传统教育的突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之道,因此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Web2.0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博客Blog的应用研究上。

2)Web2.0的教育应用展望1.提供更为完善的教学活动信息交流生态圈Web2.0提供给用户的是一个可读写的互联网,且提供织网的工具。

如果把基于Web2.0的互联网比如一个渔网的话,则Blog与Wiki就是用来编织结点的工具,而Tag、RSS、SNS就是连接结点的渔线。

具体说来,用户建立的个人或群体Blog与Wiki,是以某个主题为中心,借助Tag、RSS、SNS可以让更多对此有兴趣的用户参与进来围绕主题展开评价与讨论。

2. 有效提高网络用户自主学习的效果Web2.0中的Blog与Wiki所提供的可读可写功能,不仅能够让学习者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自己的思想、心得、疑惑等,而且还可借助RSS与Tag把Blog与Wiki主动发布出去,从而使对该问题有共同兴趣的人员进行共享、交流与互动,发布者可以得到他人针对性的帮助与建议;另一方面,随着Blog与Wiki内容的不断增加,学习者也可进行回顾、品味自己所写的内容,修正自己的偏差,不断地进行反思,加深理解与体会;通过SNS网站与Tag,用户可找到有共同兴趣的学习伙伴,从而逐渐形成基于个人兴趣的学习生态圈,用户就有机会接触全世界相关领域最优秀的人,与他们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不但能够分享到他们的研究成果,而且也可能分享他们的思想,从而有效提高网络用户自主学习的效果。

中学信息技术科目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信息技术科目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信息技术科目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第一篇:中学信息技术科目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中学信息技术科目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名称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利用信息技术做辅助手段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已经在上个世纪末展开。

如今,新的教育理念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失去了原有的霸主地位,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新的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探索和求生过程中,以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手段的教学方式正在成为主流。

因此,作为农村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我认为“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1、了解农村中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方向。

2、了解农村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自主学习的方法。

3、了解农村中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作为自主学习的工具的情况。

4、引导农村中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作为自主学习的工具。

5、培养农村中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做自主学习。

6、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提供良好的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课题是以本校中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当地校情和学情进行开发性和应用性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为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工具开发技术,以及如何让学生接受并形成习惯地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作为自主学习的手段。

2、行为研究法。

在理论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做基础,研究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做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程度。

3、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访谈、交流、在线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做自主学习时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包括使用程度和受影响因素,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为完成实验报告提供充足的事实数据。

同时形成研究记录,并在后面的研究中修正这些问题。

4、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研究对象做跟踪式研究,发现和归纳出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和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形成记录,并在研究实验实施过程中进行不断改进,并最终完成课题研究。

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书

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书

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书第一篇: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书文章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书课题编号: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学科分类:信息技术课题名称:《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生学科能力发展研究》课题负责人:张xx 负责人所在单位:xx市xx小学联系电话:8725xxx 填表日期: 2014年11月24日一、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课题负责人姓名张锦庭性别性别年龄专业职称中高课题组主要成员姓名性别年龄专业职务工作单位课题研究分工冯xx 女小高xx小学参与张xx 女小一xx小学参与谢xx 女小高xx小学参与曾xx 女小高xx小学参与黄xx 女小高xx小学参与二、阶段性成果一览表作者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出版或发表单位发表时间谢xx关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分析分析报告xx区xx小学2014.12.徐xx点燃激情相聚五环课例xx市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三等奖 2014 邓xx步步高课例xx市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三等奖2014戴xx分数大小的比较课例xx区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二等奖2014蔡xxshapes-英语课课例xx区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三等奖2014三、最终成果作者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字数(万字)张锦庭《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生学科能力发展研究报告》研究报告0.6四、最终成果简介1、“最终成果简介”是结题的必需材料,供课题成果的介绍、宣传、推广、转化使用。

2、主要内容应包括:该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成果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有何特色、有何突破、有何建树。

字数要求3000字左右。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合理运用网络学习社区,发展小学生的学科能力。

探索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使用网络学习社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服务,通过培养学生合理运用网络学习社区进行跨时空的学习与交流,进而培养小学生的学科能力。

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结题实施办法(试行)

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结题实施办法(试行)

粤电教…2009‟30号关于印发《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结题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各地级以上市教育局电教站(馆):为进一步规范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的管理,有序地组织和开展“十一五”课题的成果鉴定和结题工作,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根据《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管理章程》(粤电教…2006‟35号)的有关要求,我馆制定了《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结题实施办法(试行)》(见附件)。

请根据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配合我馆组织好本地区“十一五”课题的结题工作。

附件: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结题实施办法(试行)二OO九年八月六日附件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结题实施办法(试行)根据《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管理章程》(粤电教[2006]35号),为进一步做好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的成果鉴定和结题工作,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拟定以下实施办法。

一、工作原则列入广东省电化教育馆立项的“十一五”课题按期完成研究任务后,原则上最终成果均须进行成果鉴定。

通过鉴定后予以验收结题,由广东省电化教育馆颁发结题证书。

课题研究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向省馆提出结题申请,由省馆组织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或者委托地级市课题领导小组或子课题主管单位共同组织。

二、专家组选定与构成每个课题的鉴定专家一般为5 人,最多不超过7人。

特别重大和有影响的课题,其成果鉴定专家人数可协商议定。

专家组构成中要包含省教育技术专家库成员、高校专家和省、市级电教站(馆)专家及中小学专家。

课题组成员(顾问、指导)以及课题承担人所在单位的人员不能担任本课题鉴定专家,课题负责人所在市参与鉴定的专家不超过2人。

课题承担单位或负责人可提出2 位以下建议回避的专家。

鉴定专家的组成最终由省电化教育馆核定。

三、鉴定的标准课题鉴定的标准分科学性、创新性、规范性、难易程度、应用价值等五个方面进行等级分类评价(见附件),定性(从五个方面进行模糊评价)和定量(分A级优秀、B级良好、C 级合格、D级不合格)相结合,作为专家评价的参考标准。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关键词: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报告摘要:研究报告首先主要从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课题研究的设计与过程、课题研究的成果、课题研究的效果、课题研究的结论与讨论几方面进行撰写,其中课题研究的成果为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通过调查问卷、课堂听课、教师访谈,我们发现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水平不一,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两极分化严重。

其中,年轻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好,年轻教师由于基础起点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高,不仅对常用教学软件能够熟练应用并且多数年轻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独立制作并修改课件,能够将新生的信息技术快速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但对于教学以外的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能力有限。

他们不能够将教学所需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进行有选择性的处理,导致信息技术应用不能充分发挥。

而小学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亟待提高,多数教师只能有选择的从网络上下载教学课件,做适当的文字性修改,多数教师教学中只会使用PPT,对交互性课件、新生信息技术、素材处理等方面,不能够独立使用或制作修改。

对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全面了解,掌握小学教师整体信息技术应用实际情况有助于各学校、教育培训部门根据小学教师的特点,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与时间,对快速提高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通过分析比对发现了阻碍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主要瓶颈。

首先,是课件制作过程中,教师对互联网上下载的素材,不能够进行后期处理。

因为教师所下载的视频、音频、图片等不可能都是教师所需要的,应该通过某些软件进行有选择性的抠取,广大教师对辅助性相关软件的使用,存在着难点。

第二,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认识止步不前,不能发挥交互性设备、新生信息技术的作用,思想意识创新性不强,从而阻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

结合各小学阶段区级各项展示课活动,组织小学教师进行观摩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综合应用,观摩后组织座谈,能够快速改变教师传统思想认识,信息技术应用在课堂应用的恰当好处,能帮助青年教师认识到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不能过份依赖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结题报告本课题于2006年1月正式接到XXX教研室审发的“2006年底小学县级立项课题验收任务书”,接此通知后,本课题立即开题。

现将结题情况作以报告。

一、研究背景我国教育部做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2001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成为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强劲动力。

在会上,XXX 同志指出:“信息技术是当今科学技术中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领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范围内的时代潮流。

特别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展了人类社会的创造性。

它不仅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正是改变教育和研究方式,使得教育的时空界限不断拓宽,人们研究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进一步提高,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也就是说,以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将成为教育的时代强音。

XXX部长还指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应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研究和探讨”,“中小学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正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到注意课程的整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研究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研究、资源共享等研究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形式和契机,而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的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有很多方面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本课题的提出是基于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育部提出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推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同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

因此,本课题的提出是符合时代潮流和教育改革要求的。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课题主要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探讨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具体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等。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等。

四、研究成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得到了以下几点成果:1.总结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2.探讨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提供了指导。

3.在实地观察中,我们发现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下,研究兴趣高涨,研究效果明显提高。

五、结论本课题的研究表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可行的,可以为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契机。

同时,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也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提供了指导,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学生应该具备自主性、创新性和能动性,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获取知识信息,提高自立创新和自主发展能力。

同时,学生应该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思维过程中,认识规律,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研究、生存、合作、实践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本课题旨在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2023《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目标和内容目录•研究方法和过程•研究结果和讨论•结论和建议01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成为重要课题。

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推动传统教学模式在小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匮乏等,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旨在解决这些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研究背景提升小学教学质量和效果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推动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本研究将推动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和参考,有助于提高我国小学教育的整体水平。

研究意义02文献综述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过去十年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外学者对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例如,美国教育部发表了一份名为《技术在教育中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一系列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建议,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也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例如,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现状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

然而,传统的小学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内容和方法也相对单一。

问题当前小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

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存在着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小学教学的现状和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可以应用于小学教学中。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智能批改和个性化辅导等。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结题报告范文Title: Research Report on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CompetenceIntroductionAs society becomes increasingly digitalized,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has become more vital than ever before. Teachers' proficiency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applic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enhancing educational processes and improving student outcomes. This research report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e of teachers'IT application competence, identify challenges they face, and propose strategie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Current State of Teachers' IT Application CompetenceThe first part of this study focuses on assessing thecurrent level of teachers' IT application competence. Through surveys and interviews conducted with a diverse range of educators across various disciplines and levels,it was found that while many teachers have basic computer literacy skills, a significant portion lacks comprehensiveknowledge of advanced software too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teaching practices.Challenges Facing Teachers in Enhancing IT Application CompetenceThe second section examin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eachers when attempting to improve their IT application competence. One major challenge is a lack of adequate training opportunities tailored specifically to teachers' needs. Many existing training programs primarily focus on technical skills without considering pedagogical aspects, leading to difficulties in integrating technology effectively into classroom practice.Another challenge is the rapid pace at which technology evolves. Keeping up with new tools and techniques can be overwhelming for many educators, particularly those who have limited experience or exposure to IT outside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dditionally, some teachers report feeling intimidated or resistant to adopting new technologies due to personal comfort zones or concerns about student engagement.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Teachers' IT Application CompetenceBased on the findings from the research, this section proposes strategies that can support teachers in improving their IT application competence.Firstly,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s targeted specifically at enhancing teachers' IT application skills is essential. These programs should incorporate both technical training and pedagogical approaches to ensure that educators are equipped with both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how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technology into their teaching.Secondly, creating a supportive and collaborative school culture is crucial. Encouraging teachers to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lesson plans, and best practices related to IT application can foster a sense of community and serve as a valuable source of inspiration and learning for others. Additionally,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for peer observation and feedback can promot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helpidentify areas where further support is needed.Furthermore, partnerships between schools and external stakeholders such as technology companies 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can facilitate knowledge transfer and access to the latest trends in IT application. Collaborative initiatives in the form of workshops, conferences, or guest lectures can expose teachers to state-of-the-art technologies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repor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eachers' IT application competence in enhancing educational processes. Despite existing challenges, strategies such as tailor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s, supportive school cultures, and partnerships with external stakeholders can contribute to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IT application skills. Empowering educators with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and effective integration strategies will ultimately lead to enhanced student engagement, improved learning outcomes, and better preparation for the digital age.介绍随着社会的日益数字化,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自主创新性学习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苍南县龙港镇第二小学提要:本人于2004年3月参与了“网络环境下自主创新性学习策略的研究”课题的研究,探索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创新性学习策略的研究中,利用网络发挥和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和谐愉快的自主式学习过程,努力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良性发展。

实践表明,研究对学生自主创新性能力的形成及学生终身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自主创新性学习一、课题的提出“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入、乐于探究、自主创新、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综合国力的竞争。

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从小学抓起。

自主创新学习要求学生创新性的学,教师创新性的教。

在教育观念上,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以活动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在教学模式上,尝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尝试由教师的教变为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体验学习的方法。

实施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及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

国内外在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创新性教学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部分教师一心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盲目应用多媒体课件,缺乏应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人似乎成了机器的奴隶,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体现师生互动,严重地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及结题报告(立项模板)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及结题报告(立项模板)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及结题报告问题的提出(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技术在本质上是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从新的和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技术’是对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行构思、实施和评估的系统方式,既包括技术的资源,又包括人的资源以及人机之间的交互关系,并以此来实现更有效的教育。

”从功能结构上看,教育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特殊分支,主要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五大分支,妈教育模式、教育传播技术、教育资源利用技术、教育研究技术和教育评估监控技术。

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以后,主要使这五大分支中的前三项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1、对教育模式的影响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教育体制、教育组织形式和动作规则等主观形态的技术。

它体现了知识积累、社会文化传递的渐进性,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的最基本、最有全局意义的方面。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在以知识为关键要素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难以适应知识翻新速度快、问题出现类型复杂的时代要求。

为了改变这种善,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技术专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一致认为:发展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

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2、对教育传播技术的影响教育传播是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它既包括远距离大范围的声像图文信息传播技术,也包括面对面的课堂形体、语言传播技术;既包括以教学演示、实验、信息传播为目的的工具技术,也包括教学方法、工艺、过程、技巧等智能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研究——“十五”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子课题结题报告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研究——“十五”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子课题结题报告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研究——“十五”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子课题结题报告“十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并针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研究小组受责令编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子课题的结题报告。

本次研究的重点是调查和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并应用这些结果设计学科教学的有效模式。

研究采取了以下4个步骤:1)对各类学科以及教学任务设计对应的现代信息技术工具;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深入思考学生实际学习情况;3)设计课堂教学模型及其方式;4)评价和研究获得的结果。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科教学效率,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效果,更好地提升学习氛围和学习成绩,增强教育效果。

因此,为促进学科教学效果,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十分有价值的。

结题报告认为,学科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应用。

本次研究的剩余的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科教学中植入现代信息技术的紧密联系以及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具体形式等做出具体的思考结果。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研究人员强调其在学科教学中的特殊性,即: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在学科教学中的实践性、深度和广度上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是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部分。

因此,紧密结合学科特性,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的监督,支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从而促进教育现代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结题工作报告(精选5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结题工作报告(精选5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结题工作报告(精选5篇)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结题工作报告——《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结题工作报告2007年10月,根据瑶海区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合肥市蚌埠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助信息化手段营造教与学的优化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常态教学中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学科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探索出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有效模式,并实现学校教学管理、办公等工作的信息化,逐步实现与实验区、校之间的资源及智慧共享;力求通过研究,引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全新课堂带给学生,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让课堂焕发出全新的色彩。

追求让我们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让我们的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为日后能成为一名适用于信息社会的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信息技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的应用,涉及到人与计算机的相互作用,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事物。

我们可以作如下理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同文本、图形、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格式的变换相关联。

教学方法: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互动方法。

教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学法,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发展个性过程中使用的方式;教与学互动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式的辩证统一。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教学活动进行基于事实信息的价值判断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性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性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江油市教育科研课题结题报告课题批准文号江教体文广发【2017】42号课题类别一般课题课题名称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性应用研究课题负责人彭艳课题承担单位江油市贯山小学填报日期 2020年7月8日江油市教育发展中心2020年7月江油市教育科研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性应用研究》结题报告各位领导、专家:您们好!我受课题组推荐,就我校《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性应用研究》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汇报,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我校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性应用研究》于2017年3月被立项为江油市教育科研课题——一般课题,通过申报课题,请专家评估和审批,开题论证后,我校课题组成员根据专家组提出的宝贵意见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了适当修改,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

三年多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在我校课题组成员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一系列的课题实验活动,研究工作进展顺利,给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为我校进一步实施课改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后期工作,一是由于学校领导、课题主要研究人员的调动调整。

二是为了更好地让《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性应用研究》得到更为有效地开展,故我校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性应用研究》延期一年结题。

历时三年多,我校现已完成预定研究任务,达成研究目标,达到课题结题要求。

现回顾过去,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问题提出(一)课题背景及意义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化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基于互联网Internet的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传统封闭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个体化的学习方式受到巨大冲击,面临着信息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因而,适时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开放式教育环境,建立以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新框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广东省教育科学重点课题结题报告

广东省教育科学重点课题结题报告

广东省教育科学重点课题结题报告1. 课题背景本研究是关于广东省教育科学重点课题的结题报告。

该课题旨在探索广东省教育系统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广东省教育系统中面临的特定问题,并针对该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通过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广东省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

3. 研究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来完成该课题的研究。

首先,我们进行了广泛的文献回顾,以了解该问题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现有解决方案。

其次,我们进行了调查和问卷调查,以收集广东省教育系统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反馈。

最后,我们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形成了相应的结论。

4. 研究结果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重要的研究结果:- 在广东省教育系统中存在某一具体问题;- 该问题的影响较大,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以应对该问题。

5. 解决方案针对该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解决方案:- 方案一:详细描述方案一的内容和操作步骤;- 方案二:详细描述方案二的内容和操作步骤;- 方案三:详细描述方案三的内容和操作步骤。

6. 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对广东省教育系统中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我们相信,通过实施这些方案,可以有效地解决该问题,并为广东省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7. 参考文献- 引用和列举在本研究中使用过的相关文献及资料。

以上是《广东省教育科学重点课题结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申请评审书

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申请评审书

登记号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申请·评审书课题名称: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及课程资源框架研究课题类别:专项课题学科分类:语文、数学、英语课题负责人:梁敏玲负责人所在单位:市番禺区石碁镇东怡小学填表日期:2009.5.31省电化教育馆科研课题办公室制2009 年 2 月印制申请者的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一、本人自愿申报省电化教育馆承担的国家级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的子课题。

本人认可所填写的《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申请·审批书》(以下简称为《课题申请·审批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课题申请·审批书》所涉及各项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

同意省电化教育馆总课题组有权使用《课题申请·审批书》所有数据和资料。

课题申请如获准立项,在研究工作中,接受省电化教育馆总课题组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

遵守《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管理章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

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

科学设计研究方案,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如期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3.尊重他人的知识贡献。

客观、公正、准确地介绍和评论已有学术成果。

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加以注释。

凡转引文献资料,均如实说明。

4.恪守学术道德。

研究过程真实,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

成果真实,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对课题主持人和参与者的各献均要在成果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不侵占他人研究成果,不在未参与研究的成果中挂名,不为未参与研究工作的人员图虚名。

5.维护学术尊严。

保持学者尊严,增强公共服务意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维护总课题声誉,不以课题名义牟取不当利益。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罗湖中学课题组信息技术,从广义上说是指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完成信息获取、加工、传递、生产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

信息网络(包括互联网和局域网)和电脑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标志。

从狭义上说,信息技术,是指有关所有信息产品、信息工具的使用技术。

1999年初,我校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教育论坛项目——“高效能学校”的研究和实验,以“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为课题,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放置于国际教育大环境中来思考、设计。

创办“信息教育实验班”,将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地应用于“实验班”的各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和思想道德教育,并在普通班局部应用。

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推动了学校的全面工作,带来了办学的高效益。

一、研究背景我校选择教育信息化的办学路子,是基于以下几个背景的考虑:(一)从国际背景看,步人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就深层次的意义而言,联网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智慧的联网,是把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集在覆盖全球的巨大复杂的网络之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脑延伸”。

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外化的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发展着的全人类的大脑,并由此引导出以科技进步和人才智能为内驱的“知识经济”亦即“智力经济”时代的到来。

“智力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尽快建立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教育体系,对于中国在2l世纪实现强国之梦具有不言而喻的战略意义。

不容讳言,由于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我们错过了多次产业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发展机遇,在许多方面我们落后于发达国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而现代信息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才兴起的一门科学技术,无论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还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与发达国家水平大致相同,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就能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否则,又要落后一个时代。

这是历史的机遇,我们不能坐失良机。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结题报告摘要:“网络学习环境”是指以互联网资源为主要信息源,利用建于本地网或位于国际互联网中的主题学习网站,赋予学习者以明确的方向,引导学习者产生一个有趣且可行的任务,并提供必需的、能够指导他们完成任务的资源,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同时我们迎来了新课改。

校本教学研究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生命线,也是我们长期思考、探索的话题。

网络环境下初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值得我们去开发、探讨.关键字:网络学习环境校本课程课程纲要网络道德一、课题的提出、背景与意义1、课题的提出21世纪是快速发展、无限竞争的时代,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

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培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因此我们认识到,发展网络教育是求生存谋发展的有力手段,教育应该力争从中小学开始,就努力缩小信息化带来的差别,使每个人都能跟上网络时代的步伐。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信息素养即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必须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总体规划,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龙湾区被列为浙江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区,在2003年秋开始新课程的实验.新课程中,强调探究学习,校本活动将是突出的关键和补充.网络相关内容将占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很大的部分,信息技术课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研究与实践更是首当其冲,温二十中、温州育英学校是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学校,学校硬件设备齐全,都联接了互连网,建立了校园网,组建课题组进行实践研究.2、课题研究的意义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自主进一步扩大,责任也相应增加,这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样良好的历史机遇是前所未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书:02-08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书课题编号: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学科分类:信息技术课题名称:《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生学科能力发展研究》课题负责人:张xx负责人所在单位:xx市xx小学联系电话: 8725xxx电子邮箱: gzxlxxx@WTT.填表日期: xx年11月24日一、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课题负责人姓名张锦庭性别性别年龄42专业职称中高课题组主要成员姓名性别年龄专业职务工作单位课题研究分工冯xx女39小高xx小学参与张xx女30小一xx小学参与谢xx女35小高xx小学参与曾xx女32小高xx小学参与黄xx女37小高xx小学参与二、阶段性成果一览表作者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出版或发表单位发表时间谢xx关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分析分析报告xx区xx小学xx.12.徐xx点燃激情相聚五环课例xx市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三等奖xx邓xx步步高课例xx市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三等奖xx戴xx分数大小的比较课例xx区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二等奖xx蔡xxshapes-英语课课例xx区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三等奖xx三、最终成果作者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字数(万字)张锦庭《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生学科能力发展研究报告》研究报告0.6四、最终成果简介1、“最终成果简介”是结题的必需材料,供课题成果的介绍、宣传、推广、转化使用。

2、主要内容应包括:该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成果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有何特色、有何突破、有何建树。

字数要求3000字左右。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合理运用网络学习社区,发展小学生的学科能力。

探索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使用网络学习社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服务,通过培养学生合理运用网络学习社区进行跨时空的学习与交流,进而培养小学生的学科能力。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课题研究的内容关系到一线教师的具体利用网络学习社区教学方式方法,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对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实用价值。

在工作方法、思路等方面,我们正在探索可操作性较强的系统化的经验。

成果(一)、提高了全体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了全体教师运用网络社区教学的能力,丰富了实验教师的理论知识,转变了教师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观念。

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我校有针对性地对老师进行有关的信息技术培训,着重培训了教师使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组织了教师参加教育技术的培训,让老师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包括上网查找资料、下载资料、收发电子邮件、网页制作等。

实验开展以来,课题研究开展的方法和思路也逐渐成熟起来。

课题成员就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进行热烈讨论,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分析孩子的网络行为,大家协同起来,研究制定促进孩子的学科能力发展的策略和方法。

不断反思、不断总结,课题组的老师的理论水平有了较高的提升。

成果(二)、初步建立更具推广价值的免费网络社区模式课题组经过考察其它网络学习社区,深入分析网络学习社区的利弊后,利用一系列的网络交流软件、网络发布软件构建了一个免费的虚拟学习社区,更具推广价值。

免费网络社区的模式。

网络环境:接入inter的网络课室(课堂教学)接入inter 的家用电脑(课后学习)网络交流:qq、飞信或uc视屏,可以建立q群网络发布:论坛、博客或微博,可以建立博群成果(三):探讨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科课例在xx年天河区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活动中,我校两项作品获市级的三等奖;四项作品获区的一、二、三等奖。

它们分别是:徐xx老师的综合实践整合课例《点燃激情相聚五环》获市级三等奖、区级一等奖;邓xx老师的音乐整合课例《步步高》获市级三等奖、区级二等奖;戴xx老师的数学整合课例《分数大小的比较》获区二等奖;蔡xx老师的英语整合课例《shapes-英语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获区三等奖。

我校在这次评比活动中积极参与、成绩突出,荣获优秀组织奖。

本课题的重要观点:观点(一):网络学习社区分为狭义和广义;1、网络学习社区网络学习社区:建立在网络和通信技术之上,借助网络和通信工具,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个体通过教、学、研究以及创建一个能够培育和鼓励学习者的社会形态的经历来达到获取知识、增进理解和提高技能为目的而组成的一个交互的自治区域。

网络学习社区有一定的社区行为准则,社区的每个成员有共同的利益,每一个人都有参与创建和维护社区的权力和责任,他们在社区内通过共享信息、资源和彼此的思想、观点、创意、劳动和经历来促进自身的学习和发展。

2、狭义的网络学习社区狭义的网络学习社区是指专门建立的网络社区学习交流平台,如广州市培正小学使用的远大教育公司建立的虚拟社区平台。

其网址为3、广义的网络学习社区广义的网络学习社区是指通过既有的网络交流沟通工具,利用inter网络资源构建的虚拟社区进行网络学习活动。

如网络交流可以通过qq、飞信,网络发布可以用博客、微博、bbs,网络共享可以用网络硬盘。

利用大量已有的通用网络软件共同构建一个网络学习社区。

这样做的优点是,无需花费大量专项资金,开展学习活动方便快捷。

观点(二):网络学习社区在学习活动中的优点;1、跨越地域和时间:网络学习社区是功能性的没有地域的限制,其成员可以是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能够连接inter的个体学习者。

如果有必要,网络学习社区也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全天24小时对社区成员开放。

2、跨越范围和规模:网络学习社区如果从社区成员的来源地域来分,它的范围可以大到国际性的网络学习社区,其成员来自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小到一个学校的一个班级甚至一个班级的一个学习小组或兴趣小组。

其规模也因参与者的人数多少可大可小,少则几个人,多则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人。

3、参与者的层次不受限制:网络学习社区中的每一个参与者可能有着不同的学历和不同的知识背景,他们在社区中处于不同的位置,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动机。

可以让家长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4、灵活多样:网络学习社区的学习和各种活动丰富多彩,交互形式非常灵活多样。

从学习的对象到讨论、交流的主题,以及沟通的方式(如email,讨论,游戏,角色扮演,聊天等)都非常富于变化。

5、有利于学习过程的保留:在网络学习社区的活动过程中,每一步的学习过程都会留下足迹。

有利于学生的回顾复习,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反思,有利于家长的了解情况。

观点(三):网络学习社区有利于学生学科能力发展1、网络学习社区可以利用inter大量的学习资源扩展学生视野;2、网络学习社区极大扩展学生学科交流活动;3、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更好地体现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习惯;4、网络学习社区可以让家长、专家参与到学科学习活动中来,有利于学科学习活动的深化与扩展;5、网络学习社区有利于学科学习活动的展示,让更多的学生产生学习成就感,有利于学生学科活动兴趣的持续性。

观点(四):网络学习社区有待发展当前的技术手段和网络普及程度下,我们只能对网络学习社区进行初步探讨。

根据课题组的调查我校有电脑上网的学生家庭仅占学生总人数的31.7%,高年级只达到46.8%,部分家长对学生上网学习持有不同意见,认为学生上网不易控制,容易沉迷游戏影响学习,网络学习没有必要。

我校有学生电脑140台,生机比1.13%,网络学习也只能停留在试验阶段。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本课题研究的成果扩展了关于网络社区促进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了网络学习社区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总结了一些培养学生合理运用网络学习社区进行跨时空的学习与交流,进而培养小学生的学科能力的经验。

关于网络学习社区的课例在区域范围内产生了一些影响。

近年来我校接待了省内外参观团达20多个,其中有西部地区校长团和香港地区校长团。

近几年,到我校挂职锻炼、异校蹲点、访问学习的有香港、江苏、山西、广西、贵州、浙江、广东惠州、韶关、汕尾、南海、顺德、饶平等省内外领导老师,高达3900多人。

xx年12月17日,教育部专程带领西部学校校长代表团300多人来校参观。

同行们高度评价我校为“教育先锋”“学界楷模”。

我校的课题研究获得参观人员和团体的一致好评。

我校派出教师到韶关南雄支教,获得较高评价。

校长张xx近5年到全国各地作学术报告、经验交流达100多场,足迹遍布香港、中山大学、广东省林业局机关、黄埔海关、深圳、惠州、清远、梅州、肇庆、东莞、重庆、四川、北京、上海、南海、顺德、广州各区,听报告人数达3000人次。

四、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有何特色、有何突破、有何建树:本课题研究成果的中网络学习社区组建模式容易实现,值得推广。

网络学习社区的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软件,让学校免费组建网络学习社区开展教学活动。

五、总结报告1、最终成果是否达到原设计的预期目标?2、比照国内外同类研究成果,有哪些新贡献?有哪些不足之处?3、同行专家对本成果的评价。

4、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5、其他值得总结的重要事项。

字数要求3000字左右。

xx市xx区先烈东小学是xx省首批的“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xx年我们开始了《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生学科能力发展研究》。

一、立题背景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速度迅猛,网络成为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____。

网络社区的兴起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环境。

关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应用,被提到教育的议事议程中。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关系到一线教师的具体利用网络学习社区教学方式方法,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对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实用价值。

在工作方法、思路等方面,我们正在探索可操作性较强的系统化的经验。

三、课题研究目标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合理运用网络学习社区,发展小学生的学科能力。

探索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使用网络学习社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服务,通过培养学生合理运用网络学习社区进行跨时空的学习与交流,进而培养小学生的学科能力。

四、课题内容①提高我校教师网络应用水平;②建设合理的网络学习社区;③研究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网络学习社区,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④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合理运用网络学习社区,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

五、课题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采用教学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采取教学实验法、行动研究法实施网络学习社区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与研究;采取调研法、文献分析法进行教师信息素养内涵的定义,分析教师网络使用习惯;采取比较研究法进行学生学科能力的评价与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1、认真考察,深入分析课题组对已有网络学习社区进行考察,重点考察了广州市培正小学使用的远大教育公司建立的虚拟社区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