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大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海之大乐》

【教材介绍】

《东海之大乐》是《庄子》中的一篇寓言,主要通过河伯、海神若的表现和对话,警示人们,人自身可能有很多很多的局限,跳脱这些局限,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永远不应该自满。寓言启示我们必须时时省察是否遭受了类似的蒙蔽,激励我们超越这些蒙蔽,向理想的境界靠近。

【背景介绍】

庄子在文中宣扬人类精神的一种理想境界,即一种不受地域局限,不受时间局囿并且不受教育束缚的大境界。地域、时间和所受教育三个方面,都能够对人的见识和精神遭受蒙蔽。努力摆脱这些蒙蔽,才能使今年境界不断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

2、根据故事内容探讨寓意。

3、理解庄子的思想并联系现实体会庄子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理清文意是本文的重点。

2、联系现实理解庄子的思想意义是本文的难点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因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善于学习的人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去纠正它,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加境界,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就是这样一个人,正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所以河伯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分组朗读)

(二)梳理内容:

要求:结合注释自读,不懂的字词句组内交流,请一位同学讲解,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两涘()渚()崖之间不似礨() 空

三、阅读研讨小结

1、实词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东面而视。东面,向东面。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旋,变化。面目,脸色。

望洋向若而叹曰。望洋,仰视的样子。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轻,认为......少/轻。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虚,"墟",处所。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多,赞许。

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受气,禀受自然之气。

之:

野语有之曰。说法,代词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标志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的,助词

2、虚词:

于: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于,被。

拘于虚也。于,被。

今尔出于崖涘。于,从。

莫大于海。于,比。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于,在。

3、句式

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又奚以自多。宾语前置

四、探究

五、1、河伯和海神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六、明确:河伯:知错能改,善于纠正自身不足的人。

七、海神若:谦虚不自满的人。

八、2、海神若的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九、明确: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满,而是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去认识未知的领域,去见识未知的世界,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生新的境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十、3、结合我们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则寓言故事含义的理解,

十一、(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十二、【提示】1、学习上不断探索,寻求新的知识领域去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十三、2、不自满,不自傲,虚心接受,不断提高个人的人生境界,实现更大的理想。

五、拓展阅读

1.评《秋水》

李性学云:不读《秋水》篇,胸襟终不开阔。细玩似未然。此犹是庄子皮肤语,第其议论痛快,笔势纵横发越,要自亘绝古今,所以人多喜之。(明·孙鑛批点《老庄合刻》)2、《吕氏春秋·去宥篇》云:

有与人邻者,有枯梧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其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悦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指身)矣。

“此有所宥也”,毕沅疑“宥”与“囿”同,谓有所拘碍而识不广也。以下文观之,犹言“蔽”耳。此所谓“囿”,即《庄子·秋水篇》所谓“拘于虚”,“笃于时”,“束于教”之类。《去宥篇》所谓“凡人必别宥然后知”,意谓凡人必能看透自己由地域、时代、政教、风俗,以及其他来源所养成之偏见,方能知事物之真相。

三、总结:

生活中、学习上有许多的未知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只有不自满的人,只有虚心的人才能够有的收获,取得新成功。要做到这样,首先就是我打消自满自傲的念头,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添补自己的无知,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迈入一个新的境界。

四、作业:1、课本上完成练习二

2、完成《课堂新坐标》本课练习

3、预习第2则,思考:匠石与栎社树议论的出发点是什么?

【板书设计】:

河伯———自以为是旋面自责(知错,不应自满)

虚心自处

完善自我

海神若______谦虚循循善诱(语大理,不自多)

教学反思:

本节课突出了重、难点,师生配合融洽,教学效果较好。

(参考译文)

秋天大水常常到来,众多的河流都灌注到黄河里面前去。那时候,水流盛大,两岸之间以及水中陆地与河岸之间,互相望去,分不清牛马。于是黄河水神河伯自己感到非常高兴,认为天下的盛美全在自己了。他顺着河水往东走,到了渤海,向东望去,看不见海水的边际。于是河伯开始改变了他的脸色,他仰视着向海神若叹息说:“俗话这样说:‘听到的道理多了,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看不起孔子的知识而轻视伯夷的高义的人,起初我还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浩瀚无边难以穷尽,我如果不是到了你这里来就危险了,若是那样我就会永远被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笑话了。”

渤海海神若说:“井中的鱼不可以谈论大海的原因,是受地域的局限;夏天的虫不可以谈论冰的原因,是因为固执于时间(即受时间的限制);穷乡僻壤的士不可以谈论大道理的原因,是受教育的束缚。现在你从崖岸中出来,游览于大海,于是就知道了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一起来谈论大道理了。天下之水,没有比大海更大的:所有的河水都归向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但海水却没有变满;尾闾向外排泄,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但海水却没有减少;少雨的春季也好多雨的秋季也好海水不为之改变,涝也好旱也好大海不曾知晓。这海水超过江河之水,不能够以数量来算计。可是我未曾凭这自我赞许、自以为贤,我自以为形体被天地包容,而从阴阳那里禀受了气,我在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块小石头小木头在大山里面一样。正存有相比显得少(的自我认识),又凭什么自我赞许、自以为贤呢!算一算天下在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小土堆在大泽当中吗?算一算中国在四海之内(古人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不就像一颗细小的稊米在大仓里面一样吗?宣称天下事物的数量我们称之为万物,人类只占万物当中的一种;人类聚居在九州粮食生成的地方、车船通达的地方,而个人只是人类当中的一员。个人跟万物比起来,不就像毫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吗?五帝所禅让的,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