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期末整理定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课期末整理定义
绪论
一、写作内涵
1、写作,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实践性的精神创造活动。

就其过程而言,写作是以书面语言为主要媒介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情感和认识、创造文字作品的精神劳动。

广义写作就是关于普通文体的基础性写作。

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基础层面上的写作能力。

狭义写作通常是作家的文学创作。

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作家。

2、写作与说话是两回事,其原因是:使用媒介不同。

3、写作与思维的关系。

思维是表达的基础,想得好才能写得好,同时写作又能促进思维的深化。

二、写作活动的特点
(一)人文性向他人表达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思考和体会。

(二)综合性
写作是作者生活、思想、知识、语言、技巧的动态综合体现;
写作是感知、运思、行文的动态综合;
写作学是研究写作对象、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它不仅要探讨人类社会的写作实践活动,而且要探讨个人写作行为的具体的操作过程。

故写作是多学科交叉的学科。

(三)个体性体现了写作主体的能动性、个性。

(四)实践操作性主要体现在“写”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写作的文化价值
从个体文化生命的角度看,写作可以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实现生命的延续,精神的流传。

从个体学习成长的角度看,写作能够有效地促进人的精神成长。

第一章写作主体的素养和能力
一、何谓写作主体进入写作活动中的主体称为写作主体。

二、写作活动的缘起。

1.缘情而作:情从何而来?物象和事象(叶嘉莹语)
2.因事而作:为传达信息、处理事务而作。

3.受命而作:写作主体是在接受了外来的而不是自身情志发出的指令之后进入写作活动的行为。

第二节写作主体的素养:生活素养思想素养学识素养
一、生活素养:
(一)何谓生活素养
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所以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纵观人类一切写作文化,从本源意义上看,无不来源于社会生活。

(二)如何提升生活素养
1.扩大阅历:(生活的广度)
2.细心考究(生活的深度)
二、思想素养:
主要包括思想认识、人格品味、社会意识、人生价值、道德观念和精神情操等。

三、学识素养:
(一)何谓学识素养
是指写作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学问、见识等,主要包括综合性的基础知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生活常识。

第三节写作主体的能力:思维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审美能力
一、思维能力
1.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类精神生产过程中,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创构理想世界的意识活动。

思维的类型
2.思维的三种类型: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

(一)、形象思维
1、什么是形象思维
又称艺术思维,是自始至终不舍具体的感性形象的一种思维形式。

它把有形的、可触可感的具体形象作为思维的材料,并驰骋着想象,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写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主要的思维形式。

2、形象思维的特点它具有形象性、概括性、跳跃性、创造性和情感性的特征。

形象性----老舍:“我心中看到一个小杂院,紧挨着臭沟沿儿。

几位老幼男女住在这个杂院里……我的眼睛老看着他们与臭沟的关系。


概括性----它是生活表象的感性特征的聚合,是对生活表象本质的提取和集中。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生活困窘,死要面子,精神没落的知识分子”
跳跃性----跳跃、发散,对感知对象的重组和创新。

创造性
情感性
3、形象思维在写作中的作用----推动构思;情思具象化;激发灵感。

4、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联想和想象;与抽象思维结合;
(二)抽象思维
1、什么是抽象思维
也称逻辑思维,舍弃了具体的感性形象,运用概念、判断、推理,以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等为基本方法的一种思维形式。

2、抽象思维的作用
有助于主题开掘。

使形象思维具有真理性的逻辑力量。

有助于结构安排。

使文章结构合理、逻辑严谨,脉络清晰。

3、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善于观察;阅读分析;写作训练;
二、想象能力
(一)何谓想象
想象就是对已有的表象信息进行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或思维过程。

联想是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或联系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

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是想象的初级阶段,没有联想也就没有想象,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再创造,是一种更高级的认识活动。

(二)想象种类
再现想象:简单地保存对事物的印象或者依据已有的记忆表象和认识,在头脑中浮现出某种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依据某种表述、概念,将其再现为一种具体的物象。

如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创造想象:将若干已成的表象,通过分析综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

(三)想象的作用:
拓展表现时空,突破生活局限,塑造典型形象,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
(四)如何培养想象力
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以高度的理性为指导,以强烈的激情为动力,以自由的联想为手段联想的种类:
接近联想:两种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比较接近,由此物联想到彼物。

相似联想:当感知某事物时,引起它在性质特点上想反或相对的事物的联想。

关系联想:由于事物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引起的联想。

三、观察能力
(一)何谓观察
观察,是用感官对某个对象、某种现象或事物,有计划、有目的的知觉过程。

(二)观察力的构成要素:
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的能力。

鉴别力,是主体在对观察对象进行分析、比较中的一种发现能力。

联想力,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能力。

(三)观察的类型:
实用观察,是一种具有直接的目的性,注重客观实际、利害关系、实际功效和实用价值的观察。

科学观察,以认识自然界、社会、人生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着力于把握主体对客体的科学认知关系和实践关系的观察活动。

艺术观察,为了艺术创造而进行的观察,着力于对客体对象的审美关系,以发现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为主要目的,为文学创作所普遍采用。

日常性观察。

(四)观察在写作中的作用:提供写作动力,提供写作材料,丰富写作情感,提高写作素养(五)如何观察:个别观察与整体观察,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定位观察与移位观察,静态观察与动态观察
四、感受能力
(一)何谓感受能力
感受是指写作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并经过大脑的分解、综合,对写作对象的状貌、性质、特征等方面的感触、接受和认识,它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渗透着情与理,是主体在了解、体察和认识写作客体过程中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反映着主体的感情层次、情绪波动和认识流变。

第二章写作载体
一、主题
(一)主题的内涵
主题一词,源于德国,最初是音乐术语,它传达一种完整的音乐思想,是乐曲的核心。

后来,也被文学艺术创作用来表达文章写作的中心思想。

(二)主题的特性----客观性,主观性,时代性,开放性
(三)主题的作用(主题是文章的统帅)
决定着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风格的选择
二、材料
三、结构
(一)、什么是结构
结构:文章内容的组织构造,是文章形式的基本要素之一。

结构的作用:解决文章言之有序的问题。

(二)、结构的原则与要求
结构的原则
1、文章的结构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

写作主体对事物的条理性认识地越清楚和越透辟,反映起来就越清晰、有层次。

2、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

3、要适应不同体裁的特点
结构的要求
1、完整统一。

2、严谨自然。

严谨指结构布局精细严密。

自然指机构布局顺理成章、行止自如。

3、清晰醒目。

(三)、结构的内容
层次
(1)什么是层次
层次是文章表达主题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完整的思想内容单位,又叫“意义段”、“结构段”或“部分”。

(2)层次安排
记叙文层次安排的方式:时间顺序;空间变化;时空交错;材料性质;作者认识或情感发展。

议论文安排层次的方式:递进;总分式;并列式
段落
(1)什么是段落
段落是层次的外部标志,是文章最小的可以独立的意义单位。

它是文章因转折、强调、间歇等情况所造成的文字上的停顿。

它在形式上有明显的标志。

(2)段落的要求
段落要单一完整;单一是指一个段落只有一个中心意思,完整意指围绕一个中心。

段落要连贯。

段落要匀称。

段落连接要自然。

开头
(1)开头的要求
开头要从文章全局出发,确定文章的基调 ;开头决定叙述和论述问题的起点 ;开头决定着文章给读者印象的好坏。

开头写法----落笔入题,揭示中心;提出问题,造成悬念;说明哲理,引起共鸣;写景抒情,渲染气氛
结尾
(1)什么是结尾:文章内容表达的终结。

(2)结尾的方法:于净利落,当结就结;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富有启发性,言尽而意无穷;瞻前顾后,与开头遥相呼应;
过渡:过渡是层次和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转换。

具体来说:文章内容由一层转到另一层时。

表达方式发生改变时。

照应:照应是文章中有关内容在不同地方之间的关照和呼应。

具体有:首尾照应。

内容前后呼应。

题文呼应。

四、语言
(一)语言的特性
1、中介性
既是作者实现由意到文的转换的中介,又是沟通写作主体和写作受体的桥梁。

2、语境性
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语境包括特定的写作过程的背景因素(如写作的时空、场合、目的和对象等)和语言使用的主观情况(如年龄、身份、经历、性格、文化修养等)。

狭义的语境是上下文或者更小的语言单位所构成的语言环境。

语境对写作活动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的运用必须符合特定情境的要求,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人物有不同的语言呈现方式。

二是文章语言的运用必须符合特定的读者对象和特定的文体要求。

如应用文文体强调语言的简洁、朴实,文学文体强调语言的形象生动。

3、个体性
作者的语言特点与其生存环境、人生经历、思想性格、学识修养、阅读爱好及写作经验都有密切的关系。

(二)语言使用的基本要求:准确,简洁,生动
(1)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形象化的语言有色彩、有声响,能够唤起读者的想象,给读者以具体可感的画面。

(2)使用新鲜的语言。

就是使用别人没有用过的或很少使用的语言组合,传递思想内容。

(3)句式要有变化。

长句、短句、整句和散句交错使用,注意语句的节奏与韵味。

(4)词语搭配新颖。

(5)善用修辞。

(三)如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广博地阅读;广泛地倾听;勤于写作实践;
第四章表达方式
所谓表达方式是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基本手段,它是由写作目的决定的。

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一、叙述
一般认为,叙述是将人物、事件本身及其原委陈述给读者或听众的一种表述方法。

它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六个基本要素。

(一)叙述的视角
1.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是一种最“古老”的叙事视角。

它是指叙述者以局外人的口吻,叙述“他”或“他们”的事情。

第三人称,是最自由灵活的叙述角度。

它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随意转换时间、空间。

因而,它是多角度、多方位的。

它可以对人物、场景作外部观察,也可以进入人物内心直接展示众多人物的心理。

2.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容易形成真实、亲切的格调,带有鲜明的主体特征和主观抒情意味。

它既适合于内心独白式地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又适合于讲故事式地叙述事件,从而在组织篇章结构时显得自由洒脱,无所拘束。

第一人称长于说故事,而拙于性格形象的塑造;长于主观陈述(或内心独白),而拙于客观展示。

3.第二人称这种视角能紧紧抓住读者,使之有一种参与感。

第二人称的突出长处在于它的“透视性”。

它便于作者挖掘人物的意识,也便于读者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运用它既可以让人物作心理呈示,又可以从人物之外作心理描写;既能够客观冷静地对人物心理作出观照,又能够倾情诉说似地抒情。

这种自由的活动范围,为叙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叙事人可以出入于人物的思想意识内外而毫无阻隔。

(二)叙述的方法
按叙述的先后顺序,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1.顺叙
是按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自然序列,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的进程,人物活动的次序或事件的始末进行叙述。

这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叙述方法。

它循着事物发展的程序,符合人们的接受心理和阅读习惯,便于把叙述内容表述得条理清楚,自然顺畅。

运用顺叙要区分主次,讲究详略,注意疏密相间,防止平铺直叙。

2.倒叙、
是先把叙述事件的结局或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个突出片断提到前边来写,然后再按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展开叙述,传统上称为“倒插笔”。

倒叙强调了事件结果或高潮,容易造成悬念,形成波澜,引人人胜。

要注意起笔的“倒叙”与后文的“顺叙”部分的衔接,使之连接紧密,过渡自然。

3.插叙
是在叙述过程中,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插入相关的事情或必要的解说。

插叙结束后,仍回到叙述主线上来。

插叙的内容可以是对往事的回忆联想,可以是对某些情况做诠释说明,还可以是对人物、事件、背景的介绍。

插叙补充丰富了人物、事件及背景,使文章内容得以充实,叙述曲折,造成断续变化,使行文错落有致。

运用插叙在“断”与“续”之间要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一般情况下,插叙不宜过于频繁。

4.补叙
是在叙述过程中对前文涉及的某些事物和情况作必要的补充、交待。

它的作用在于对前文所设伏笔作出回应,或对前文中有意留下的接榫处予以弥合。

补叙,可以使内容完整充实,情节结构完善,使记叙周严,不留破绽。

5.平叙
也叫分叙,是对同一时间内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件或多件事情所作的平行叙述或交叉叙述。

这也就是传统小说中常说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这可以使头绪纷繁的人与事表现得有条不紊,并且突出了紧张气氛,增强了表达效果;对那些联系不甚紧密,而又由同一主线贯穿的几个人、事、物进行叙述时,则多采用齐头并进的平行叙述,这可以使平行发展的事件交代得眉目清楚,显得从容不迫。

读者可以看到并进的几处,获得立体的感受。

(三)叙述的类型----详叙,略叙
(四)叙述的要求
叙述时语言要简练,线索要清晰,层次要分明,角度要恰当;详略得当,通俗易懂,生动流畅。

二、描写
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具体或抽象事物的状貌或情态加以形象展示的表达方法。

准确生动地描写,可以使读者对描写对象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印象。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描写有不同的类别。

以描写的风格手法分,有白描、细描;以描写角度分,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我们以描写的对象区分,介绍其主要类别及要求。

(一)人物描写
1.肖像描写
是对人物外形特点的描写。

它包括人物的容貌、姿态、神情、服饰。

肖像描写的关键在于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
2.语言描写
是对人物对话、独白和语气声态的描写。

3.行动描写
是对特定的场合中最能表现出人物精神品格的行为、举止的描写。

(二)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对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它对展示时代风貌,烘托人物心理,渲染情调氛围,增强文章感染力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自然景物描写,自然景物不仅可以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而且能够点示时间、地点,暗示人物心境,推动情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是文学作品的重要描写对象之一,成功的社会环境描写对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衬托人物心理、深化主题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是对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所作的描写。

(四)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细枝末节的描写。

细节描写不能单独存在,它总是依附在其它各种描写,如对人物、环境或物体的描写之上的。

三、抒情
抒情是指作者或文章作品中人物主观感情的表现和抒发。

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人物直截了当地表露自己为现实生活所激发的思想感情。

(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在写人、叙事、摹景、状物、说理过程中,将这些事物、事理所激发的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自然地流露于笔端。

它包括以下四种情形:
1.即事抒情2.寓情于景3.即物抒情4.寄情于理
四、议论
议论,是依据事实或理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和分析的手段,对某些事物表明自己见解和主张的一种表达方式。

(一)议论的要素
议论的基本要素大致有四个方面:论题、论点、论据、论证。

1.论题。

是议论的内容和范围中需要阐释、分析的问题。

2.论点。

是作者要阐明或论证的观点、见解、主张。

它是对论题的解答、阐述或证明。

3.论据。

是阐述或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作者确立观点的理由。

它是议论的基础。

4.论证,是运用论据阐释、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二)论证的方法
议论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类。

立论是从正面阐明作者的主张和见解,证明其正确性;驳论是驳斥他人的观点,证明其观点是错误的。

常见的立论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因果论证法。

1.例证法,是用古今中外的事实作为论据来证明或阐释论点的方法。

2.引证法,是引用权威性的言论、科学的定理等来证明论点。

3.因果论证法,是通过分析问题、剖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阐明论点的正确性。

4.类比法,这是从已知的特殊事物推论到相类的特殊事物的论证方法。

5.喻证法,这是通过打比方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驳论是与立论相对应的论证,它是以破为主,在破中有立。

常见的驳论方法有当头棒喝法、归谬法、釜底抽薪法、逻辑错误指正等。

第五章写作技法
古代常用写作技法
一、比兴
“比”与“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传统技巧。

所谓“比”,按照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其实也就是比喻。

它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或者是诗节的开头,看上去似乎与后面的诗句没有多大的关系,实际上与下文的内容或韵律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

二、文眼
它是我国古代散文传统的技巧。

文眼,是文章之“眼”。

从思想内容来说,文眼是文章的核心,是思想的辐射源与内聚力。

三、悬念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之为“扣子”或“关子”,是用设悬置疑的方法来处理情节结构。

悬念,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

我们姑且把它规定为起悬、垫疑、释念三个层次。

起悬,是悬念的设置;垫疑,是悬念的垫衬浓化;释念,是悬念的最后解释消疑。

四、巧合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

巧合的艺术效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巧合是提炼故事情节、进行艺术概括的艺术手段。

第二,巧合也是刻画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的艺术手段。

运用巧合必须掌握它的规律性,一般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一)巧得真实,符合生活的真实(二)巧得合理,合乎情节的逻辑
现代常用写作技法
一、意识流
“意识流”是从西方意识流小说中引入的、长于表现人物的多层面意识活动的一种写作技法。

它包括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空交错等。

二、蒙太奇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音译,它本是建筑术语,意为“装配”、“构成”。

转用到电影中,主要指镜头的剪辑、组合。

在写作中,是指借助某种形式,把不同时空中的生活内容巧妙地组.接在一起,以表达生活的内容和作者思想感受的一种写作技法。

包括相似式蒙太奇,平行式蒙太奇。

三、反讽
反讽是以超然的态度、戏谑的口吻,表达言外之意的方式。

它通常传达的是与文字表面意义迥然相异的内涵。

包括言语反讽,情境反讽,互文反讽,体式反讽。

1.言语反讽是摒弃严肃的话语,庄词谐用,正话反说,形成语言的表面意义和深层内涵的反差。

2.情境反讽,是表现人物在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中显现出窘境。

3.互文反讽是从以往的某些经典作品或类型范本中产生叙事缘由,使作品的人物或情节与所依据的母本形成对照。

它并非以固有的形式反映新的内容,而是在对既存作品的戏谑性模拟中表现出反讽意味。

4.体式反讽,就是通过破坏某种文体的表意规范,使文体与其所表现的内涵相互冲突而产生反讽。

四、黑色幽默
是用喜剧形式(或用“悲剧性闹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涵。

五、象征
写作技法所说的象征,是以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寓意或揭示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强化或美化人与物之精神品格的一种艺术手段和方法。

1.整体象征,指用一个象征体或一组象征体贯穿全篇。

2.局部象征指作品中某局部使用的象征技法。

它不贯穿全篇,只在文章的局部发挥作用。

局部象征与总体象征常常结合在一起使用。

六、变形
写作技法的变形,是指根据写作主体的需要,对人物、情节、环境所做的突破常规的曲折表现。

1.畸变,是在不改变人物、景物外形的情况下,展示出人物精神、心理的扭曲和变形或景物环境的主观化的变异。

2.物化,是以人格化的物来表现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容,或以虚幻情景下的人演绎现实生活中扭曲的事。

第六章消息
(一)消息的含义
消息通常又叫新闻。

广义的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等诸种新闻体裁的总称。

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

(二)消息的特点: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迅速及时,简短精粹
二、消息的分类
1.动态消息,又称动态新闻,是对国内外最新动态事实的报道。

消息中,最主要的是动态消息。

2.经验消息,是对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经验或新闻人物的报道,也称“典型消息”或“典型报道”。

3.综合消息,也称综合新闻。

它是以综合反映全局情况为内容的一种消息。

4.述评消息,又称“新闻述评”、“记者述评”。

这是一种以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方式写成的消息。

5.深度报道,是揭示新闻事实内部联系的一种连续性报道形式。

它除了报道新闻事实,还揭示和说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及结果,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向读者解释事件的来龙去脉、事件的含义及社会影响,也包括对事件发展作出展望、预测。

它以“深度”见长。

三、消息的要素与结构形式
消息5要素是指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为什么(Why),因为这5个要素的英文单词的第一字母都是W,所以又简称“5个W”;消息6要素则是在5要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要素——结果“如何”(HOW),简称“ 5个W和 1个H”或“ 5个W+H”。

消息的结构形式,通行的有三种类型:倒金字塔式结构、金字塔式结构、倒金字塔和金字塔结合式结构。

1.倒金字塔式结构
倒金字塔式结构是一种以新闻事实的重要性递减为顺序安排材料的结构方式。

它要求把最重要、最新鲜的新闻事实或结论放在最前面(即放在导语里叙述),然后按照“重要——次重要——次要”的顺序安排其他事实材料。

优点:便于记者快速写稿,便于编辑编稿和排版,吸引受众,使受众用较少时间获得更多信息。

一般适用于单一事件性新闻,即动态消息的报道。

2.金字塔式结构
这是一种按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组织材料,或者按事实发展的逻辑关系,将诸多新闻事实按其内在联系逐段写出,最后写出事件的结局或得出结论的结构形式。

优点:这种结构脉络清楚,主要靠情节的发展吸引读者看完全篇。

它多用于报道故事性较强、以情节取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